脑瘫功能能量雷达图设计及80点评价方法

脑瘫功能能量雷达图设计及80点评价方法

一、脑性瘫痪功能量雷达图的设计和80分评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1)在《融合体感信息的马术治疗运动监测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康复疗法,临床上肯定了其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疾病、肌肉疾患、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的躯体、心理、认知、社会化及行为障碍等方面的治疗作用。但临床上的评价指标主要参考医学量表,当前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主观定性分析,仍然缺乏能够实时反馈马术治疗康复效果和渐进性进展的监测手段和客观的量化评价方法。通过对马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运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结合科学的手段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精确的掌握患者的康复情况,对后续的康复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运动传感的概念,提出了一种采用多传感器运动信息融合的马术治疗运动监测和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发了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便携式可穿戴无线动作捕捉系统,并对传感器的误差校准、补偿以及粗大误差筛除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椭球拟合的磁力计的校准和补偿策略。此外,为了解决传感器与绑定肢体之间的初始对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Ⅰ-Pose的传感器端到各对应肢体段的初始姿态标定方法,降低了动作捕捉过程中初始绑定误差对于姿态估计的影响。(2)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强度分级的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通过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运动强度,从信号的频谱出发,设计了一种帧谱检测器FSD(Framed Spectrum Detector)来判断运动的强弱程度。并根据传感器感应到的运动信号强弱程度,改变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调谐参数,从而降低在人体高速运动时,由重力失衡导致的估计误差。(3)提出了一种四元数驱动的骨骼矢量化人体运动重构方法。通过引入骨骼之间的相互约束条件,建立了一种符合人体运动学特性的机理模型,实现了脑瘫儿童马术治疗过程中运动姿态的三维重构。并根据运动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提取了关节角度作为对比指标,结合动态时间规整算法DTW(Dynamic time warping),从运动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脑瘫儿童在马术治疗过程中躯干部位关节角度的变化情况,揭示了马术治疗对脑瘫患者姿势保持和运动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4)提出了一种基于姿态关联的脑瘫儿童下肢步态分析方法。由于脑瘫儿童普遍存在屈膝步态,蹒跚步态等异常步态行为,此时零速度修正方法往往不再适用。本研究通过关联下肢的运动姿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分析的相关策略,并结合运动学分析方法,统计了不同治疗阶段下马术治疗对脑瘫儿童下肢步态参数的影响。最后,通过权威专家的鉴定,证明了采用体感网监测的脑瘫患者马术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与临床检测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说明了采用体感网技术进行马术治疗的运动监测和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为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监测和量化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天歌[2](2021)在《归肝经中药色-气-味特征组合规律及其量化表征初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中药归经理论从中药应用实践中总结而来,并且与中药的五色、五味等感官特征相联系。本研究从中药色、气、味特征的角度探索中药归肝经感官特征规律,进一步寻找归肝经中药的感官特征。并对中药色、气、味感官特征量化表征,为中药感官特征量化提供参考。并使用编程语言编写中药归经与感官特征相关性分析平台,推广中药归经与感官特征规律分析和量化表征,为中药数字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以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基础,整理并规范化中药感官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口尝味、五味与归经的描述。利用频数分析探究归肝经中药色、气、味特征的分布规则。2.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建立中药色、气、味合参的“合参变量对”,以合参的方式表征归肝经中药的感官特征。3.在色、气、味合参的基础上以归肝经中药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电子舌采集中药颜色、气味、口尝味数据,建立中药颜色、气味、口尝味与归肝经之间的量化表征方法。4.使用python编程语言整合相关算法建立中药特征相关性分析平台,完成相关分析功能。研究结果:1.本研究收录整理了609味中药的颜色、气味、口尝味、五味与归经的语义词,并进行规范化,作为特征变量的取值,以特征变量表征颜色、气味、口尝味、五味和归经特点,建立的特征变量分别为颜色变量、气味变量、口尝味变量、五味变量和归经变量。对归肝经中药的颜色、气味、口尝味、五味变量与归经特点相关性进行频数分析,颜色变量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归肝经中药中,V1=黄的中药占比最多,V2=棕第二位。全部中药中,V13=蓝、V5=绿或V14=青的中药合计104味,归肝经中药数量61味。气味变量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归肝经中药中,F3=微占比最多,其次是F16=微香。全部中药中,F11=腥、F21=无气和F7=臭的中药分别有29味、7味和8味,其中归肝经的中药分别有23味、5味和5味。口尝味变量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归肝经中药中,C3=苦味占比最多,其次是C1=淡味。全部中药中,C13=豆腥味和C2=咸味的中药分别有1味和31味,其中归肝经的中药分别有1味和21味。五味变量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归肝经中药中,D4=苦占比最多,其次是D2=甘。全部中药中,药性五味变量取值为D5=咸和D4=苦的中药分别有54味和311味,其中归肝经的中药分别有38味和174味。2.使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归肝经中药的色、气、味变量进行关联分析,共得到了11种“合参变量对”,分别为(咸,褐,腥)、(咸,咸味,褐)、(咸味,褐,腥)、(灰,苦,涩)、(甘,苦,淡味)、(甘,涩味,甜味,微)、(甘,灰,棕)、(腥,淡味)、(黄,辛,微,绿)、(辛,微,苦,淡味)和(甘,咸味,腥)。3.本研究利用扫描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电子舌采集归肝经中药的颜色、气味、口尝味数据,分别构建中药色、气、味雷达图,并结合“合参变量对”表征不同变量组合下的中药特征。4.最后,本研究使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了归肝经中药特征相关性分析平台,可以快速完成归肝经中药的颜色、气味、口尝味、五味变量分析,为其他归经与中药感官特征关系研究提供参考,并生成中药感官特征二维码,为中药数字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论:1.色、气、味变量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归肝经中药更可能具有的颜色变量取值为黄,气味变量取值为微,口尝味变量取值为苦味。与“青入肝,酸入肝”的说法不完全符合,单一特征变量难以全面揭示归肝经中药的特征规律,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色、气、味合参的规律。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筛选得到的“合参变量对”与中药归经之间有强关联性。3.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合参变量对”利用信息融合技术,结合扫描仪、气质联用仪和电子舌所采集的感官数据,建立归肝经中药感官雷达图,实现了归肝经中药与感官特征之间的量化表征。4.中药色、气、味变量与归经相关性分析平台可以实现归肝经中药与色、气、味变量的相关分析,得出特征变量组合规律,并将量化结果生成雷达图,进一步综合色、气、味变量和量化结果生成中药感官特征二维码,为中药数字化提供参考。

郝志艳[3](2019)在《箱庭疗法在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康复中的研究及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全面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 delay,GDD)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索影响GDD发病的相关因素;采用家庭访谈及量表评估探讨GDD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分析箱庭疗法对GDD患儿康复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1)对每一位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年龄段正常儿童作为非GDD组进行对照,共计88例。(2)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母亲怀孕年龄、有无先兆流产,父母文化水平,患儿有无早产、生后重大疾病、早期分离等基本资料。(3)对GDD组进行家庭访谈及量表评估,将所得结果与1978年中国常模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4)将GDD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连续8次箱庭治疗,1次/周,30分钟/次,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对入组的患儿家长进行访谈,记录患儿日常生活、学习表现,并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检查量表(2016版)(以下简称儿心量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Infant-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Social-life Ability Scale,SM)测验工具对两组儿童进行评估,≥3岁患儿加做Conners父母问卷(Parents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理行为特点、运动、认知、语言、社交行为及生活能力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探讨箱庭疗法对GDD患儿康复的影响。结果:一、影响GDD发病相关因素:(1)GDD组中男性有40例(72.73%),女性有15例(27.27%),男女比例为2.67:1,GDD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2)GDD组与非GDD组在母亲怀孕时年龄(≥35岁)、父母文化水平上无显着差异(P>0.05);(3)GDD组母亲患先兆流产比例显着多于非GDD组(P<0.05);GDD组早产(胎龄<37周)、新生儿期重大疾病、早期分离构成比显着高于非GDD组(P<0.05)二、GDD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共55例GDD患儿进行家庭访谈,结果提示GDD患儿在情绪、行为、社交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治疗前3~5岁年龄组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共计39例(男性32例,女性7例),在PSQ的品行问题(男:0.91±0.27,女:0.81±0.24)和学习问题(男:0.98±0.27,女:1.07±0.47)得分明显高于常模组在PSQ的品行问题(男:0.53±0.39,女:0.49±0.35)和学习问题(男:0.50±0.33,女:0.62±0.57)得分,(P<0.05)。三、箱庭疗法对GDD患儿康复的影响:共55例GDD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量表评估。经箱庭治疗后试验组儿童在儿心量表的社交能力得分(75.26±11.51)和SM总分(9.07±0.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心量表的社交能力得分(73.00(11.00))和SM总分(8.46±0.74)(P<0.05);经箱庭治疗后试验组儿童在PSQ的学习问题(0.75(0.50))、冲动-多动(0.50(0.25))及多动指数(0.56±0.19)得分较对照组儿童在PSQ的学习问题(1.00(0.25))、冲动一多动(0.88±0.36)及多动指数(0.83±0.27)的得分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在治疗后的儿心量表的粗大运动(80.11±15.31)、精细运动(82.00(19.00))、适应能力(82.00(15.00))、语言(75.26±17.91)和在 PSQ 的品行问题(0.58(0.42))、身心障碍(0.00(0.20))、焦虑(0.50(0.50))的得分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儿心量表的粗大运动(87.00(16.25))、精细运动(83.00(13.00))、适应能力(78.50(10.75))、语言(71.50(17.50))和在 PSQ 的品行问题(0.88±0.30)、身心障碍(0.00(0.20))、焦虑(0.53±0.36)的得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GDD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早期分离、先兆流产、早产(胎龄<37周)、生后重大疾病是影响GDD发病的相关因素;(2)与正常同龄儿童比较,GDD患儿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3)箱庭疗法不仅能有效改善GDD患儿的心理问题,而且对其社交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治疗GDD患儿的有效手段。

陈萍[4](2018)在《脑瘫儿童粗大动作康复治疗的个案研究——基于全人疗育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全人疗育的视角,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对6岁脑瘫儿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采用RNADL评定量表、GMFM-88粗大动作评估表、全人疗育(个体化)评估记录表对个案的日常生活自理及动作能力现状水平进行评估,从而制订出个别化粗大动作康复方案,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中的跨情景多基线设计对个案的粗大动作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实验,最后运用R软件和图表法对数据进行显着性检验和特点描述,得出全人疗育动作平衡法康复疗效显着的结论。根据全人疗育现有动作能力、粗大动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康复前后对比的情况,从而发现问题,为个案后阶段的康复提供基线训练水平的参考依据,为脑瘫儿童的动作康复治疗提供实践经验。

康平[5](2017)在《对脑瘫青少年下肢柔韧性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婴幼儿的中枢性疾病。一般分为新生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脑瘫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新生儿及幼儿期,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和动作上反应迟钝,关节伸缩僵硬,共济失调。由于初始状态表现不明显,常常被忽略,错过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当脑瘫患者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的话,等长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就更加的明显,这会严重影响脑瘫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所以对脑瘫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脑瘫患者大多都有步行障碍,正常人步行时并不需要思考,而是由大脑支配的下意识活动,因为脑瘫有中枢性的脑损伤,所以其步行就变的不那么简单,走路姿势出现异常,包括剪刀步走路姿势,公鸡步走路姿势,鸭行步走路姿势,跳跃步姿势等。本文选取5名脑瘫青少年(粗大功能分级为Ⅰ级和Ⅱ级)为实验对象,通过运动学和压力平板两种方法,对脑瘫患者进行下肢柔韧性运动干预前后的步态各项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对其后续的教育和康复提供帮助。本实验共分三步。第一步:下肢柔韧训练前对5名脑瘫青少年患者的运动学和足底总压强各个数据进行采集、提取和分析。第二步:对测试对象进行下肢柔韧训练,时间为3个月。第三步:柔韧训练后,对其测试的脑瘫学生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各参数的提取和分析,验证柔韧训练对其步态有无改善。柔韧训练后,脑瘫受试者的步态周期、摆动期比训练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而且其柔韧训练后的摆动期、单支撑期与训练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与正常青少年无显着性差异,脑瘫受试者的左、右步长,左、右步向角都在其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改善,脑瘫受试者训练前重患侧下肢膝角-大腿角、膝角-小腿角在形状上与正常青少年的相差很大,在训练后前者近似左小括号“(”、后者近似反写的“9”,均朝着正常青少年的角-角图形状趋近。脑瘫受试者柔韧性训练前左、右患侧下肢支撑时足底7个分区总压强雷达图形状与正常青少年的相差很大,在训练后近似向左倾斜的“8”,与正常青少年的雷达图形状靠近,且进一步计算Kendall’s W协同系数经训练后得到较大提高,说明对踝关节的柔韧性训练可促进脑瘫青少年重患侧下肢支撑时足底压力分布的合理性。提倡在对脑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除了进行力量练习、灵敏练习,还要进行柔韧素质的练习,特别是针对下肢的柔韧练习不能忽视,要注重下肢三大关节的康复矫正,如果能配合专业的脑瘫康复仪器训练,效果会更好,在练习中要保护好脑瘫患者的安全,不能使其受伤,在练习后要对脑瘫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拉伸放松和按摩处理,这样会减少肌肉因在训练中造成的紧张和痉挛。

舒川[6](2017)在《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学龄前残疾儿童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及学前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并运用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文献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多元的康复模式、丰富的康复手段、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特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研究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视角解读。现代康复中“全人发展”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要求运动康复具有康复目标终身性、内容全面性、方式主动性、评价发展性等内涵。在此视角下,学龄前残疾儿童的运动康复课程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强调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下进行主动的身体动作练习,使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改善。三、现状调查。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逐年增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要缓解运动康复理论和实践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长、机构迫切需要的窘境,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运动康复课程。四、理论构建。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结合文献分析以及专家意见,确定了哲学的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学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社会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体育学的适应体育理论为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七个目标”、“四个内容”、“三个实施步骤”、“两个评价维度”,并最终拟定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五、实践检验。在行动研究的质性研究中,通过丰富的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运动康复课程对残疾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带来的变化,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可操作性。在行动研究的量化研究中,通过收集的运动康复课前、课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学龄前残疾儿童其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有所提高,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实效性。

努尔加依·沙黑窝拉[7](2016)在《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对中风患者上肢康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更多因老年健康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其中,中风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一直是一个难题。在中风初发病后的六个月,即进入慢性期之后,约65%的患者患侧手仍然会留下运动功能障碍。双上肢功能约占全身功能的60%,中风后患者生活自理的程度主要由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情况决定,但一般发病六个月之后与大脑损伤程度相关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会进入平台期。目前还没有药物、外科手术或康复治疗等干预能够解决或者有效应对这个问题。所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方法,帮助这些患者显着地改善或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和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两种干预偏瘫患者的技术,但是国内对着两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成熟,距离国外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外尚无将该两种方法结合干预的研究,本文探索了联合电刺激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肌肉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作用的理论依据以及通过实验探索了新的有效干预方法。t DCS结合FES治疗干预验证了其对中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这将对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以及减轻中风患者家庭、社会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t DCS和FES的作用基础和相关研究,同时探索了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人表面肌电图信号模式的影响。紧接着阐述了联合应用t DCS和FES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理论依据,并通过一个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客观评价了该干预方法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实验中采取FMA-UE、WMFT、MAS等量表观察t DCS联合FES对平台期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通过表面肌电图研究评价了该干预方法对患者肌肉活性的影响。同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评估研究该干预方法对大脑皮层兴奋性以及两侧大脑皮层间关系的影响,从而探究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干预期间的脑功能重建机制。

杨涛[8](2014)在《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力量性运动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瘫是婴幼儿、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之一,脑瘫后遗症的表现特征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这严重影响到脑瘫患者及患者家庭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成为脑瘫患者康复的首选,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为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如果治疗不及时,脑瘫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运动康复治疗手段既可以降低治疗的高昂费用,也可以减轻手术的痛苦,而运动干预训练的关键在于抑制或控制病态的异常运动和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发育。脑瘫运动障碍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步行障碍,步行是人体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选取5名脑瘫青少年作为受试对象,通过运用运动学的三维录像拍摄与解析、动力学的三维测力、足底压力分布测试、肌电学测试四种方法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脑瘫青少年步行的步态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机理,为临床医学及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名正常青少年和5名痉挛性脑瘫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录像解析、三维测力、足底压力分布分析、下肢关节力矩分析,肌电分析等方法对正常和脑瘫青少年平地走步态进行对比研究。第二阶段:对5名脑瘫青少年进行为期3个月的下肢力量康复训练。第三阶段:对训练后的5名脑瘫青少年进行运动学、动力学、足底压力分布、肌电学的数据采集、提取、分析,并针对5名脑瘫受试者训练前后平地走步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基于脑瘫青少年步态参数的运动学、动力学、足底压力分布与肌电学特征的对比分析,力量性运动干预前脑瘫青少年主要问题是步态周期偏长、步频较低,两腿支撑期差异明显,步态对称性差;步行时身体重心不稳定,脑瘫I级青少年重心在垂直方向上起伏差异大,脑瘫II级青少年步行重心移动速度慢,步行过程中身体平衡性更差;脑瘫青少年下肢各关节、环节配合不协调,脑瘫I级青少年大腿角主要差异是摆动初期角度有增大趋势,膝关节屈曲的幅度较小,脑瘫II级青少年步行过程中,两腿及各关节协调配合差,膝关节几乎无屈曲、小腿无折叠;X轴、Y轴、Z轴力值随时间变化曲线与正常青少年存在差异,步行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变化异常,脑瘫I2级青少年协调各关节活动的肌肉整体上正常,局部肌肉活动异常,脑瘫II2级青少年两腿协调各关节活动肌肉差异较大。力量性运动干预后,对脑瘫青少年的步态时空参数的t检验,脑瘫I级、脑瘫II级青少年步态周期、步频与正常青少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从步态的对称性角度分析,左、右步长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脑瘫青少年重心轨迹在垂直方向变化成“正弦”曲线形状;力量训练前、后脑瘫青少年步态周期足底压强卡方检验,左、右足底各分区压强分布在训练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脑瘫青少年肌肉的兴奋性与肌肉做功明显增加,尤其是患侧下肢改善明显,脑瘫I2级青少年左、右下肢的频域指标已经相当接近,脑瘫II2级青少年下肢肌群兴奋性与训练前明显增加,患侧腿做功增多,两侧肌肉肌电信号变化相对均衡。建议在脑瘫青少年ADL训练中应加强下肢力量训练,尤其是脑瘫II级青少年患侧腿力量训练,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还要注重下肢各关节的矫正。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方法合理、训练强度适当,在训练后进行必要的振动放松,以缓解脑瘫学生的肌肉痉挛。

白银婷[9](2013)在《3-5岁上海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及参考标准制定的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词汇测验主要用于语言障碍的筛查和诊断,通常采用“四选一图画词汇匹配”的测试形式,即要求受测者从表示词义的四张图画中找出一张最能代表测验词语意义的图画。这种词汇测验还无法完全满足特殊儿童词语理解能力评估与训练的需要,尚存在不能实时监控训练效果、不能精确反映出儿童词义理解的程度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和研究词汇测验,弥补现有测验中不足之处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儿童实词理解能力测验形式的研究为切入点,采用量表编制的标准化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编制3-5岁上海市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参考标准。通过对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形式的实验研究,发现“四选一图画词汇匹配”和“四选二图画词汇匹配”的测试形式共同使用可反映出儿童词义理解泛化和窄化的程度。在对动作动词理解能力进行测验过程中,“视频词汇匹配”比“图片词汇匹配”更有利于儿童对动作动词的识别。此外,同一测试词汇配备3个随机备选答案项的“四选一和四选二图画词汇匹配”测验形式可使同一测验题目在前后两次测验中内容和形式重复的概率降低到0.001以下。本论文总结分析学龄前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实词发展规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词中不同词类以及同一词类下不同类型词的研究结果,编制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结构及内容。该评估由名词理解能力测验、动词理解能力测验和形容词理解能力测验构成。其中,名词理解能力测验共30题,包括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抽象名词三个分测验;动词理解能力测验共20题,测验内容为动作动词;形容词理解能力测验共30题,包括外部特征形容词、性质评价形容词、机体感觉形容词、品性行为形容词、事件情景形容词和情绪情感形容词等六个分测验。本论文以上海市3-5岁儿童为样本,制定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参考标准,发现3-5岁儿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理解能力测验得分随年龄增长显着增加。评估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以及结构效度和外部效标效度。在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临床应用中,有词语理解障碍的智障儿童和听障儿童的得分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训练前后评估结果差异显着,说明该评估能够有效监控训练疗效,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运用。本研究丰富了词汇测验的形式,细化了词汇测验的结构和内容,为实时监控语言能力训练效果、精确儿童词义理解的程度提供方法和思路。研究成果可用于上海地区3-5岁儿童实词理解能力的评估及训练,也可用于学龄前特殊儿童实词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马彩云[10](2009)在《家长参与住院康复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管理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家长参与住院康复模式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康复过程管理的效果,为本病的专业康复、社区康复与家庭康复网络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07年3月~2009年5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年龄在7个月~36个月的70名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后来每组各脱落5例,两组有效观察例数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管理组除此之外,医院对家长培训、督导家长对患儿实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按医院要求照料患儿生活,疗程内不得转院,协同医院实现康复目标。观察指标:GMFM(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总百分比分值、肌张力、侧弯反射。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三个月后分别对上述指标测评。出院后随访10个月,统计重复住院继续治疗、在家治疗、放弃治疗、主动随访比例。评定方法:①GMFM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②改良式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③脊柱侧倾角测量法评价侧弯反射;④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疗效判定:以GMFM总百分比分值及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变化为主要依据。显效:GMFM总百分比分值提高≥15%,社会生活能力评分≥2分;有效:GMFM总百分比分值提高<15%,社会生活能力评分<2分;无效:GMFM总百分比分值及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均未提高。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GMFM分值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在治疗前不同病情病例数的比较用χ2检验、不同病因病例数的比较用校正χ2检验,重复治疗病例数等指标的比较用精确概率χ2检验;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一般情况管理组30例,平均年龄15.1±9.2个月。病情重度18例,中度7例,轻度5例。对照组30例,年龄15.0±9.0个月,重度15例,中度9例,轻度6例。两组年龄、病情具有可比性(P>0.05)。2 GMFM总百分比分值管理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加13.97±7.01分,对照组增加7.34±5.6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0,P<0.05)。3治疗前后侧弯反射治疗后两组均比治疗前减弱;两组间比较,治疗后管理组侧弯反射减弱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4,P<0.05)。4治疗前后肌张力管理组治疗前肌张力强24例,弱6例;治疗后肌张力强8例,弱22例。对照组治疗前肌张力强25例,弱5例;治疗后肌张力强16例,弱14例。两组均比治疗前减弱;两组间比较,管理组肌张力波动状态的恢复优于对照组(Z=-2.091,P=0.037)。5疗效管理组显效率56.67%,对照组显效率16.6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91,P<0.05)。6高低年龄段之间疗效比较两组7月~12月年龄段的显效率均高于各自12月+~36月年龄段的显效率。7依从性随访十个月,管理组家长主动随访复查26人(86.7%),重复住院继续下一疗程23人(76.7%),在家康复治疗3人(10%),放弃治疗4人(13.3%)。对照组家长主动随访复查11人(36.7%),重复住院继续下一疗程6人(20%),在家康复治疗5人(16.7%),放弃治疗19人(6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48,P<0.05)。结论家长参与住院康复模式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管理效果:1显着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促使侧弯反射消失,缓解肌张力波动,加速康复。2增强患儿家庭的依从性,提高重复住院继续治疗率。

二、脑性瘫痪功能量雷达图的设计和80分评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性瘫痪功能量雷达图的设计和80分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体感信息的马术治疗运动监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马术治疗的应用领域
        1.1.2 马术治疗的评估方法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结构安排
2 融合体感信息的马术治疗运动监测与分析技术框架研究
    2.1 基于体感网的马术治疗相关概念
        2.1.1 基于体感网的马术治疗运动监测与分析系统框架
    2.2 基于体感网的马术治疗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架构
        2.2.1 传感器选择
        2.2.2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
        2.2.3 马术治疗过程中传感节点部署位置分析
    2.3 常用参考坐标系及转换关系
        2.3.1 坐标系定义
        2.3.2 空间姿态描述
        2.3.3 坐标变换
    2.4 空间姿态表示方法
        2.4.1 空间姿态表示方法的选择
        2.4.2 空间姿态的四元数表示法
        2.4.3 四元数微分方程
        2.4.4 基于梯度下降的四元数更新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误差修正及数据融合
    3.1 传感器误差模型
        3.1.1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误差模型
        3.1.2 磁力计误差模型
    3.2 初始对准
        3.2.1 水平姿态对准
        3.2.2 方位对准
        3.2.3 肢体与传感器初始对准
    3.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姿态更新
        3.3.1 卡尔曼滤波器
        3.3.2 互补滤波器
        3.3.3 基于运动强度分级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3.4 数值实验
        3.4.1 磁场补偿实验
        3.4.2 初始对准实验
        3.4.3 数据融合算法精度验证
    3.5 本章小节
4 马术治疗过程三维姿态重构及患者姿势保持和平衡能力分析
    4.1 人体运动学建模以及三维姿态重构
        4.1.1 传统人体运动学机理建模方法
        4.1.2 基于骨骼矢量化的人体运动学建模及其三维姿态重构方法
        4.1.3 三维运动学模型的简化
    4.2 运动学分析方法
        4.2.1 马术治疗运动标准化需求
        4.2.2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运动周期标准化
    4.3 实验分析
        4.3.1 三维空间姿态跟踪对比实验
        4.3.2 马术治疗前期动作捕捉预实验
        4.3.3 马术治疗过程中脑瘫儿童马背姿态跟踪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马术治疗对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分析
    5.1 三维姿态重构
        5.1.1 下肢运动学建模
        5.1.2 下肢膝关节屈曲角度测量
    5.2 步态分析
        5.2.1 正常人体步态分析方法
        5.2.2 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分析方法
    5.3 马术治疗对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分析
        5.3.1 下肢三维运动捕捉精度验证
        5.3.2 脑瘫儿童行走过程中下肢的三维姿态分析
        5.3.3 脑瘫儿童下肢膝关节屈曲角度分析
        5.3.4 马术治疗对脑瘫儿童的步态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医学伦理审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归肝经中药色-气-味特征组合规律及其量化表征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归经研究
    第二节 数据挖掘在中药中的应用
    第三节 中药颜色研究
    第四节 中药挥发性成分研究
    第五节 中药味觉研究
    第六节 中药气、味量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药特征变量表构建与频数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药特征变量规范化与变量表构建
        1 资料规范化处理
        2 中药特征变量表的构建
    第三节 中药特征变量频数分析
        1 概述
        2 颜色变量频数分析
        3 气味变量频数分析
        4 五味变量频数分析
        5 口尝味变量频数分析
        6 归经变量频数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色-气-味变量与归肝经关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频繁项集与色、气、味“合参变量对”
    第三节 中药色、气、味合参分析
        1 色、气、味“合参变量对”
        2 “核心变量对”
        3 “非核心变量对”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中药色、气、味变量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颜色量化
        1 材料与仪器
        2 扫描与图像预处理
        3 方法学考察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气味量化
        1 概述
        2 材料与仪器
        3 样品制备
        4 仪器参数设置
        5 顶空进样条件的考察
        6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口尝味量化
        1 概述
        2 材料与仪器
        3 方法
        4 供试品制备参数确定
        5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中药色、气、味量化合参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中药特征相关性分析平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平台建设
        1 平台逻辑结构及主界面
        2 数据
        3 频数分析
        4 关联规则分析
        5 量化分析
        6 二维码生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3)箱庭疗法在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康复中的研究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GDD诊断标准
        2.1.4 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假设
        2.2.3 研究设计
        2.2.4 研究工具
    2.3. 研究过程
        2.3.1 与家长进行访谈
        2.3.2 箱庭疗法的操作
    2.4. 疗效评估
    2.5. 数据分析
结果
    3.1. 影响GDD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3.2. 箱庭前后对GDD患儿家长的访谈结果对比
    3.3. 3~5岁GDD患儿的PSQ各项得分与1978年中国常模比较
    3.4. 箱庭治疗过程中GDD患儿箱庭作品的变化及发展过程
    3.5. 箱庭疗法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儿心量表得分的变化
    3.6. 箱庭疗法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SM量表得分变化
    3.7. ≥3岁GDD患儿箱庭疗法前后两组间及各组自身PSQ量表得分比
分析和讨论
    4.1. 影响GDD发病的相关因素
35岁)'>4.1.1 父母文化程度、母亲怀孕年龄(>35岁)
        4.1.2 早期分离
        4.1.3 先兆流产
        4.1.5 新生儿期重大疾病
        4.1.6 性别
    4.2. GDD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4.3. 箱庭疗法对GDD患儿康复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略缩词表
附录
发表文章
致谢

(4)脑瘫儿童粗大动作康复治疗的个案研究——基于全人疗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程序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与建议

(5)对脑瘫青少年下肢柔韧性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脑瘫康复研究进展
    2.2 脑瘫步态及柔韧性研究进展
第3章 研究思路与流程
第4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脑瘫对象的选择要求
        4.1.2 粗大动作的评定
    4.2 仪器设备
        4.2.1 实验仪器
    4.3 实验过程
        4.3.1 第一阶段:柔韧训练前数据的分析
        4.3.2 第二阶段:下肢柔韧训练阶段
        4.3.3 第三阶段:柔韧训练后数据的分析
    4.4 研究方法
        4.4.1 运动学分析法
        4.4.2 动力学分析法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运动学分析
        5.1.1 参数的选取
        5.1.2 柔韧训练前时间数据分析
        5.1.3 柔韧训练后时间数据分析
        5.1.4 柔韧训练前空间数据分析
        5.1.5 柔韧训练后空间数据分析
        5.1.6 时空数据分析
        5.1.7 运动学个案分析
    5.2 动力学分析
        5.2.1 右足底总压强雷达图分析
        5.2.2 右足底总压强非参数检验分析
        5.2.3 左足底总压强雷达图分析
        5.2.4 左足底总压强非参数检验分析
        5.2.5 动力学个案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运动学结论
        6.1.2 动力学结论
    6.2 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6.3.1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脑瘫患者树立信心
        6.3.2 提高康复指导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

(6)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伦理分析
    2.4 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工作流程
    2.5 研究的理论假设
    2.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3章 透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中的全人发展
    3.1 从缺陷补偿到全人发展——康复内涵的迷失与重建
    3.2 运动康复学科定位和体系结构的诠释——基于全人发展视角
    3.3 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发展困境及解困之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现状分析
    4.2 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现状的审视
    4.3 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发展的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
    5.1 哲学基础:人本主义理论
    5.2 生物学基础:人类动作发展理论
    5.3 社会学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5.4 心理学基础:认知发展理论
    5.5 教育学基础:学前特殊教育理论
    5.6 体育学基础:适应体育理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构建
    6.1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目标
    6.2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内容
    6.3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实施
    6.4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评价
    6.5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行动研究
    7.1 行动研究与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
    7.2 行动研究之一: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预实践研究
    7.3 行动研究之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实践研究
    7.4 行动研究之三: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测量数据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与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对中风患者上肢康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的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简介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经颅直流电刺激电刺激的研究
    2.1 经颅直流电刺激基础
        2.1.1 t DCS的生理基础
        2.1.2 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
    2.2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中风患者康复的作用
        2.2.1 tDCS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和痉挛的的影响
        2.2.2 经颅直流电刺激模式和刺激参数选择讨论
    2.3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肌电图模式的影响实验
        2.3.1 实验目的与实验背景
        2.3.2 实验范式
        2.3.3 实验结果
        2.3.4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能性电刺激的研究
    3.1 功能性电刺激的作用基础
    3.2 功能性电刺对中风患者的影响
    3.3 功能性电刺治疗对中风患者痉挛影响的探索性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过颅直流电刺激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干预中风患者实验
    4.1 实验背景
    4.2 实验目标
    4.3 实验方法和主要步骤
        4.3.1 受试者一般资料
        4.3.2 tDCS+FES治疗干预方案
        4.3.3 评定方法
    4.4 临床实验伦理,安全性及质控
        4.4.1 相关伦理问题
        4.4.2 观察、随访和保证患者依从性的措施
        4.4.3 退出和中止研究的标准,结束临床研究的规定
        4.4.4 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
        4.4.5 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4.5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4.5.1 数据分析
        4.5.2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力量性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脑瘫康复研究现状
        2.1.1 国外脑瘫康复研究进展
        2.1.2 国内脑瘫康复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脑瘫步态特征研究
        2.2.1 国外脑瘫步态研究现状
        2.2.2 国内脑瘫步态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脑瘫步行障碍的力量性干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思路与流程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脑瘫受试者选择标准
        4.1.2 粗大运动功能的评定
        4.1.3 脑瘫患者共患病评定
    4.2 仪器设备
        4.2.1 实验仪器
        4.2.2 仪器同步
        4.2.3 测试方案
    4.3 研究进程
        4.3.1 研究方案
        4.3.2 实验一:力量训练前步态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
        4.3.3 实验二:力量性运动干预阶段
        4.3.3.1 力量训练的方法原则
        4.3.3.2 力量训练方案
        4.3.4 实验三:力量训练后步态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
    4.4 研究方法
        4.4.1 运动学分析法
        4.4.1.1 三维录像拍摄
        4.4.1.2 三维录像解析
        4.4.1.3 运动学数据提取
        4.4.2 三维测力分析法
        4.4.3 逆向动力学法
        4.4.4 足底压力分布分析法
        4.4.5 下肢表面肌电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运动学分析
        5.1.1 步态周期时相划分
        5.1.2 时空参数分析
        5.1.2.1 力量训练前时空参数分析
        5.1.2.2 力量训练后时空参数分析
        5.1.3 步行过程中人体重心变化分析
        5.1.3.1 力量训练前人体重心变化分析
        5.1.3.2 力量训练后人体重心变化分析
        5.1.4 步态周期下肢步行动作的协调性分析
        5.1.4.1 力量训练前下肢步行动作的调性分析
        5.1.4.2 力量训练后下肢步行动作的调性分析
    5.2 三维测力分析
        5.2.1 正常青少年步态三维测力分析
        5.2.2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 I 级青少年步态三维测力对比分析
        5.2.3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Ⅱ级青少年步态三维测力对比分析
    5.3 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3.1 运动干预前步态周期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分析
        5.3.1.1 正常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分析
        5.3.1.2 脑瘫 I 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分析
        5.3.1.3 脑瘫Ⅱ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分析
        5.3.2 运动干预前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3.2.1 正常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3.2.2 脑瘫 I 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3.2.3 脑瘫Ⅱ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3.3 运动干预后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对比分析
        5.3.3.1 力量训练后脑瘫 I 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分析
        5.3.3.2 力量训练后脑瘫Ⅱ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分析
        5.3.4 运动干预后下肢关节力矩对比分析
        5.3.4.1 力量训练后脑瘫 I 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3.4.2 力量训练后脑瘫Ⅱ级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分析
    5.4 足底压力分布分析
        5.4.1 力量训练前足底 7 个分区最大压强分析
        5.4.2 力量训练前足底 7 个分区总压强的分析
        5.4.3 力量训练后足底压强对比分析
    5.5 下肢表面肌电分析
        5.5.1 下肢肌群解剖学分析
        5.5.2 力量训练前步态周期下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分析
        5.5.3 力量训练后步态周期下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分析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青少年步态运动学特征变化
        6.1.2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青少年步态动力学特征变化
        6.1.3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关节力矩特征变化
        6.1.4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青少年步态周期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变化
        6.1.5 力量训练前后脑瘫青少年步态周期下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3-5岁上海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及参考标准制定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案
    第一节 正常儿童实词理解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研究
    第一节 名词理解能力测验的编制
    第二节 单选和多选图画词汇匹配名词测验形式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动词理解能力测验的编制
    第四节 视频词汇匹配和图画词汇匹配动词测验形式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形容词理解能力测验的编制
第三章 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参考标准的制定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名词理解能力测验的参考标准
    第三节 动词理解能力测验的参考标准
    第四节 形容词理解能力评估的参考标准
    第五节 讨论
第四章 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听障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特色和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后继展望
附录1 名词理解能力测验的词汇表
附录2 动词理解能力测验的词汇表
附录3 形容词理解能力测验的词汇表
附录4 动物名词理解能力测验的词汇表
博士期间相关科研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10)家长参与住院康复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管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家长参与住院康复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管理效果分析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建议
综述 我国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状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脑性瘫痪功能量雷达图的设计和80分评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体感信息的马术治疗运动监测与分析研究[D]. 李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归肝经中药色-气-味特征组合规律及其量化表征初步探索[D]. 杨天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箱庭疗法在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康复中的研究及探讨[D]. 郝志艳. 苏州大学, 2019(04)
  • [4]脑瘫儿童粗大动作康复治疗的个案研究——基于全人疗育的视角[J]. 陈萍. 教育界, 2018(11)
  • [5]对脑瘫青少年下肢柔韧性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D]. 康平. 鲁东大学, 2017(12)
  • [6]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D]. 舒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对中风患者上肢康复的影响研究[D]. 努尔加依·沙黑窝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力量性运动干预研究[D]. 杨涛. 鲁东大学, 2014(09)
  • [9]3-5岁上海特殊儿童实词理解能力评估及参考标准制定的探索研究[D]. 白银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10]家长参与住院康复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管理效果分析[D]. 马彩云. 郑州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脑瘫功能能量雷达图设计及80点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