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

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

一、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萍[1](2021)在《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杜茜[2](2021)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教学表达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瑶[3](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背背英语短句,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及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体验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了解到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实然状态的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与人性为判断标准,分析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探索如何运用对应性思维解决这些简单性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和学生运用对应性思维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评价七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这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思维能力。文章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的目的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最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七个维度下都存在简单性问题这一普遍现状。第三部分具体指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偏重于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体现在渗透单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和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偏重于采用他评和表扬的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对七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背景方面:中英文化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理论支持,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内容方面: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过程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原则方面: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途径方面: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在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方法方面: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对应,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师生间存在简单权威观,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和原因分别对这七个维度提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简单性问题的建议即对应渗透。背景方面: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内容方面: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过程方面: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原则方面:由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由知行统一的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的对应;途径方面:由偏重课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由偏重文本符号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方法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改造,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由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乌凡迪[4](2021)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传播中国文化显得无比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者存在着无法用英语恰当流利地向外国人介绍我国文化的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都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到中国文化的融入。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一到四册的学生用书以及此套教材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围绕“《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呈现了什么类型的中国文化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如何呈现中国文化内容?教材使用者对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评价如何?”这三个研究问题而展开。通过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英语教材评价、英语教材文化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选择了程晓堂的教材评价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在内部评价方面,本研究运用Byram的教材文化分类标准探究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类型及其比例,并对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编排的优缺点。在外部评价方面,对此套教材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探究教材使用者们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价与期待。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Byram提出的九大类文化类型在此套教材中均有涉及,但是各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布不均、内容不全面的情况。2.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从教材各版块的呈现情况来看,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各个版块均有呈现,教材关注到了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呈现分布不均问题。从呈现方式来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比较注重图文并茂,但是以隐性呈现方式为主。3.教材使用者的评价。教材使用者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在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对于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比较有帮助的。总体上,教材使用者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绝大多数的教材使用者都期待在教材中获得更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应用方面,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基本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但由于课时安排、教学资源难以获取等原因不能经常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中国文化。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教材编写者要重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关注教材中中国文化的配置问题。其次,大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注重挖掘和补充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最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身也要积极培养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自主性。

娜仁花[5](2021)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新课程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也开始注重学科融合。本文分析小学英语人教版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设计地理知识辅助小学英语的教学案例,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化推进打好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找出教学问题,并吸取教训,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多向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丰富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中地理知识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明确教师教案及执教方向,提高教师整合、重组并生成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本文以义务教育人教版PEP英语教材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有关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作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筛选出的5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出5个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再实施自己的案例并加以反思,以经验总结法、实践研究法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对比之前的教学案例,学生更向往现在的教学方式,老师不会一味的讲解,而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索,注重学科融合,融入简单的地理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视野,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综合素养。得出以下结论: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季节与天气、地球运动、时差、地形地貌等多个方面。本文中用表格和思维导图整理出来,统计后涉及到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4种类型;本文中设计了5份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实施后得出结论,英语课堂融入地理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其中的地理知识能帮助解读教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和亲自实施案例,就如何设计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辅助地理知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问题,从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过程及选择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依据课程标准,升华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拓展环节和课外活动,做延伸和补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话题,创设情景;借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的6个策略。

骆甜甜[6](2021)在《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展现出来。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还需要加强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高中英语教材包含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习题中也涉及文化知识,甚至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专门设有“文化角”部分;英语课堂上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教学方式介绍、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同时还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切实体验多元文化。因此,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延安市三所高中306名学生和30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如何?影响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有哪些?针对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和影响因素应提出哪些建议?通过对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意识培养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学中以语言知识为主,文化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少、缺少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思考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观念和学校的文化教学环境。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建议:教师应当提升文化素养、加大文化意识培养力度;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坚定文化自信;学校应该改善文化教学条件、丰富文化学习资源。

石媛媛[7](2021)在《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高中英语生成性教学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能全面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在这其中,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其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家国情怀,并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做事,从而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的人。就当前而言,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课标》中的目标依然存在一定差距。第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发展重视度仍然不够。第二,学生缺乏一定的跨文化沟通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发展文化意识的水平有所欠缺。第三,对于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教学还没有在课堂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第四,教学方法依然过多的停留在传统教学层面。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其核心所在。目前关于文化意识的教学设计更多侧重于教学理念,而对于文化意识中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较为少一些。生成性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改变的教学过程,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因而,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教学设计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整理归纳文化元素的特征并分析其缺失的预成型成因,形成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高中英语生成性教学设计方案,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中文化角栏目的6篇文章进行分类梳理发现,“人与社会”主题语境相关的课文数量居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占的比重较为少一些。此外,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中占到8成以上,而中华文化的比重只占到了较为少的部分,因而选取教材中一篇较为典型的关于“人与社会”主题的课文就美国高中生假期体系的文章尝试形成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生成性教学设计方案。在对高中5位英语教师以及50名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高中师生对于中西文化融合教学的感知状况,并评估教学效果,使生成性教学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对师生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后验证了教学效果发现,受访师生对于中西文化融合教学必要性的认知度较高,并且有经验的教师希望通过生成性教学方法提高中西文化融合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得出,首先,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能力,深化生成性教学研究。其次,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具备文化传播与沟通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最后,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生成性教学能更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实现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培养目标。

李娜[8](2021)在《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青少年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也要培养青少年关心国际事务动态发展的意识。基于此,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极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以往对初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主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主体等方面单独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初中英语课程的三个主要方面结合起来,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主体出发,为探究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初二初三英语教材作为教学文本分析材料,以呼和浩特市X中学的432名学生和20名英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根据教师年龄和性别从中抽取3名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上述文本的分析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探究如下问题:1.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如何体现国际理解教育要求?2.英语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状况如何?3.初中阶段英语教师和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整体水平现状如何?使用Excel、SPSS等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实施建议和教学实例这几个方面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三个维度有明确体现,这说明,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第二,外研社版初中英语教材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从整体上来看,“国际议题”、“国际文化”、“国际联结”三大主题在教材中均有体现。但是三个大主题分布不均,其中呈现“国际文化”主题最多,占总数里的80.6%,其次是“国际议题”主题,“国际联结”主题资源数量最少。各次类主题资源在英语教科书中并未完全得到体现,只体现了部分次主题。第三,从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和认知态度维度的均值可以得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态度方面水平较高,但是在技能水平维度水平一般。从纵向来看,学生的认知态度水平最高,技能水平维度最低。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认知态度和教师行为维度水平较高;学校支持力度维度水平一般,学校的支持力度不高。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帮助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刘景珍[9](2021)在《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是迄今为止人类语言史上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的语言,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相互交织,已经成为塑造世界的力量之一。鉴于语言传播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为,目前语言传播领域的研究尚未能对此提供有力的解释和指导。但研究者们仍在不断地探索,结合不同的对象国/地区进行挖掘,旨在找到英语传播背后的动因机制。本研究在完善Cooper(1979,1982)的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传播学、语言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这7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以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剖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经铺垫期、兴盛期和矛盾期。英保护国体制并不是影响英语传播的主要因素。石油经济的兴起才真正促发了英语传播,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为英语传播接力,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本土语言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成为英语进一步传播的阻力;(2)各对象国个案研究的结果印证了经济和文化是影响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传播的主导因素,但在人口、历史、政治和地缘因素的调节和制约下,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3)综合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的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英语传播的“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不但验证了 Quirk(1988)语言传播“经济文化模式”的宏观传播思想,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出具体的英语传播机制。“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提出不仅为语言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而且给国际中文传播实践也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贺茂霞[10](2021)在《重庆市巫溪县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要求,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合理开发并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作为主要开发者,基于学校教育现状、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重庆市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作为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中的一员,巫溪县既有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也有神秘古朴的人文景观。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初中英语教师开发英语校本课程资源提供了素材。然而巫溪县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处偏远,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经济发展差异使国家课程的某些内容对于巫溪县学生来讲较为陌生,缺乏熟悉感和亲切感,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的必然要求。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以及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对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巫溪县3所农村中学,3所城市中学初中英语教师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从巫溪县初中英语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现状,以及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情况分析巫溪县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最后,选择4名英语教研组长开展半结构化访谈,以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1)现巫溪县初中英语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相对较高,但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少。(2)巫溪县英语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其资源开发情况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学校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提升资源开发能力,充分发挥校本课程资源在学生学习中的优势。(3)巫溪县各中学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呈积极态度,但行动上较为消极。学校需制定校本课程相关政策制度,大力支持英语教师开发、使用具有高适应性的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归因分析,总结出影响巫溪县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因素主要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教师资源开发能力弱、学校重视程度低。本研究提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策略、步骤和评价体系等,以期提升巫溪县初中英语教师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水平。

二、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3)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当前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突出的简单性偏差
        2.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运用对应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研究
        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内容的研究
        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研究
        4.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研究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
        7.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8.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论文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核心概念界定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1.调查设计目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1.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
        2.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的认知
        3.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认知
        4.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认知
        5.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的认知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渗透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1.偏重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
        2.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1.渗透单一完善的德育理论知识
        2.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1.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
        2.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1.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渗透德育
        2.教师对学生采用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德育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1.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渗透德育
        2.教师对学生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德育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1.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2.教师对学生采用陶冶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3.教师对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渗透德育内容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1.德育渗透评价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
        2.德育渗透评价多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1.中英文化对比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2.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1.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
        2.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1.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
        2.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1.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
        2.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1.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对应
        2.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1.师生之间存在简单权威观而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
        2.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
四、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渗透
    (一)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的建议
        1.由偏重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
        2.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
    (二)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片面的建议
        1.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
        2.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内容之间的对比
    (三)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外在性的建议
        1.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2.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
    (四)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抽象性的建议
        1.由因材施教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
        2.由知行统一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原则的对应
    (五)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单一性的建议
        1.由偏重课堂教学转换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
        2.由偏重文本符号转换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
    (六)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浅显性的建议
        1.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合理改造
        2.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转换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观
    (七)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不足性的建议
        1.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转换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
        2.由偏重表扬的评价方式转换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致谢

(4)《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论文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内容
        2.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3.《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
        2.国内外有关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3.国内外有关英语教材文化分类的研究
        4.国内有关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
        5.国内有关《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文化内容的研究
        6.小结
    (三)理论基础
        1.跨文化交际理论
        2.教材评价理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1.《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学生用书
        2.教材使用者——学生和教师
    (三)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调查法
    (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
        1.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
        2.社会交往
        3.信念与行为
        4.社会与政治体系
        5.社会化与生活圈
        6.国家历史
        7.国家地理
        8.定势与国家认同
        9.国家文化遗产
    (二)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1.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各版块的呈现
        2.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三)教材使用者对此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价
        1.对此套教材的了解情况
        2.对中国文化输入的评价
        3.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评价
        4.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改编需求
        5.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运用的评价
五、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1.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
        2.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3.教材使用者的评价
    (二)研究建议
        1.对教材编写者
        2.对大学英语教师
        3.对大学生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
附录2 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3 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国际研究背景
        2.国内研究背景
        3.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概念界定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地理知识的分析
    (一)分析目的
        1.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2.地理知识辅助小学英语教学
    (二)分析内容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类
        2.小学英语教材组成分析及地理知识的体现
    (三)分析启示
        1.地理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地理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目的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2.有助于教师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
        3.丰富教师教学形式
        4.提供论文写作依据
    (二)案例选取与类型
        1.典型案例选取
        2.案例类型
    (三)案例分析过程
    (四)案例分析启示
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2.依据小学英语教材特点
        3.依据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设计的一般策略
        1.案例设计的原则
        2.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选择
        2.教学案例呈现
四、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教学案例实施
        1.教学对象的选择
        2.教学案例的实施
    (二)实施案例后的评价
    (三)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解读教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二: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表
致谢

(6)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的概念
        2.1.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2.1.3 文化意识的概念
    2.2 文化意识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文化意识国外研究综述
        2.2.2 文化意识国内研究综述
    2.3 英语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英语阅读教学国外研究综述
        2.3.2 英语阅读教学国内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依据
    3.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3.2 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调查问卷
        4.3.2 观察
        4.3.3 访谈
    4.4 研究过程
        4.4.1 研究准备阶段
        4.4.2 调查研究实施阶段
        4.4.3 数据收集与整理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分析与讨论
        5.1.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5.1.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5.1.3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影响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因素分析与讨论
        5.2.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5.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5.2.3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建议分析与讨论
        5.3.1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5.3.2 基于理论与文献的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发现
        6.1.1 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6.1.2 影响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
        6.1.3 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建议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问卷
附录二 教师问卷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 课堂观察记录
附录七 课堂观察实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高中英语生成性教学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目标
    2.2 文化元素在中学英语教材的体现
    2.3 文化元素融合与课程目标
第三章 生成性教学理论基础
    3.1 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3.2 生成性教学与文化教学
第四章 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高中英语生成性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准备
        4.1.1 学校概况
        4.1.2 研究对象
        4.1.3 课前访谈
        4.1.4 教学设计原则
    4.2 教学设计方案
        4.2.1 教学内容
        4.2.2 教学目标
        4.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4.2.4 教学方法
        4.2.5 教学步骤
        4.2.6 教学评价
第五章 高中英语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生成性教学应用
    5.1 应用
        5.1.1 课前访谈的应用
        5.1.2 课堂观察部分应用
    5.2 效果
        5.2.1 中西文化元素融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应用问卷调查
        5.2.2 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2.3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发现
    6.2 主要不足与努力方向
        6.2.1 不足之处
        6.2.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化意识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访谈)
附录二 文化意识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访谈)
附录三 中西文化元素融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应用问卷调查(教师)
附录四 中西文化元素融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应用问卷调查(学生)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论文结构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
        2.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二)理论基础
        1.视域融合理论
        2.跨文化交际理论
        3.共生教育理论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发展历程
        2.国内外外语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概况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文本分析框架
        2.调查问卷
        3.访谈提纲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文本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五)数据收集
        1.文本分析
        2.问卷发放
        3.访谈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3.课程目标
        4.分级标准
        5.实施建议
        6.教学实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描述
        2.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分析
    (三)初中阶段师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
        1.初中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
        2.初中英语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
五、结论
    (一)研究发现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究结论
        2.英语教材分析研究结论
        3.师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研究结论
    (二)教学建议
        1.课程标准方面
        2.教材方面
        3.教学主体方面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英语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9)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语言传播研究中英语的凸显
        1.1.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语言传播的理论研究
        1.2.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研究
        1.2.3 本节小结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语言传播
        2.1.2 英语传播
        2.1.3 海湾阿拉伯国家
        2.1.4 地租经济
        2.1.5 知识经济
        2.1.6 文化互化
    2.2 语言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
        2.2.1 传播背景
        2.2.2 传播主体
        2.2.3 传播内容
        2.2.4 传播模式
        2.2.5 传播成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现状
    3.1 海湾阿拉伯地区复杂的语言环境
        3.1.1 多元文化汇集下的多语共存
        3.1.2 阿拉伯语的双言及式微现象
    3.2 英语的多面角色
        3.2.1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2.2 外籍人口的沟通桥梁
        3.2.3 国民就业的制约筹码
        3.2.4 教育改革的焦点
        3.2.5 外宣和外交的工具
        3.2.6 西方文化的象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程
    4.1 英语传播的铺垫期(1820s~1910s)
        4.1.1 奥斯曼帝国时期英语传播的萌芽
        4.1.2 英国保护国体制下英语的缺席
        4.1.3 阿英双语者的出现
    4.2 英语传播的兴盛期(1920s~1990s)
        4.2.1 促发英语传播的石油经济
        4.2.2 现代化建设中兴起的英语传播
        4.2.3 西方文化助推英语传播
    4.3 英语传播的矛盾期(2000s~现在)
        4.3.1 “9.11”事件后英语的强势传播
        4.3.2 经济转型对英语传播的影响
        4.3.3 本土语言民族主义的觉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湾阿拉伯各国的英语传播
    5.1 阿联酋
        5.1.1 语言社区概述
        5.1.2 缺乏语言接触的英保护体制
        5.1.3 经济驱动的英语传播
        5.1.4 助推英语传播的四次教育改革
        5.1.5 本土文化回归与英语传播的制衡
    5.2 阿曼
        5.2.1 语言社区概述
        5.2.2 契约关系下有限的英语输入
        5.2.3 石油催生的英语传播
        5.2.4 强调英语交际的教育改革
        5.2.5 英语传播带来的社会与文化冲击
    5.3 巴林
        5.3.1 语言社区概述
        5.3.2 保护体制对巴林行政英语的影响
        5.3.3 石油和外籍劳工共助英语传播
        5.3.4 通过教育改革提升英语能力
        5.3.5 国家发展战略中英语的淡化
    5.4 卡塔尔
        5.4.1 语言社区概述
        5.4.2 保护国时期英语外来词的传播
        5.4.3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对英语的矛盾需求
        5.4.4 以英语为中心的教育转向
        5.4.5 阿拉伯语回归中的语言平衡
    5.5 科威特
        5.5.1 语言社区概述
        5.5.2 保护国时期的行政和外交语言
        5.5.3 随着石油经济兴起的英语
        5.5.4 助推英语传播的教育体制
        5.5.5 亲美文化下英语的流行
    5.6 沙特
        5.6.1 语言社区概述
        5.6.2 英国与英语的到来
        5.6.3 石油业带动的英语传播
        5.6.4 从自发到被迫的英语教育
        5.6.5 西方文化与瓦哈比思想的悖逆
    5.7 伊拉克
        5.7.1 语言社区概述
        5.7.2 委任统治下英语教育的推广
        5.7.3 英语从二语到外语的变迁
        5.7.4 伊拉克战争后英语的流行
        5.7.5 牵制英语传播的多方因素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传播模式
    6.1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构成
        6.1.1 五大传播要素的特征
        6.1.2 传播机制的多维双重结构
    6.2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在语言传播中的互动
        6.2.1 经济驱动是语言传播的源动力
        6.2.2 文化互化是语言传播的博弈场
        6.2.3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的辩证统一
    6.3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意义
        6.3.1 对语言传播理论研究的推进
        6.3.2 对中文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参引文献

(10)重庆市巫溪县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 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的现实需求
        三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文献评述
        四 概念界定
第二章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研究调查设计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工具
        三 调查对象
        四 调查程序
第三章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 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统计
        三 初中英语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现状
        四 初中英语素材性资源开发现状
        五 初中英语条件性资源开发现状
        六 初中英语自然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七 初中英语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第二节 访谈情况分析
第四章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
    第二节 教师资源开发能力弱
    第三节 学校重视程度低
第五章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 适应性原则
        二 实用性原则
        三 趣味性原则
    第二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 加大学校政策支持力度
        二 提升教师专业行动能力
        三 鼓励学生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第三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
        一 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小组
        二 开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知识培训
        三 培养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第四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体系
        一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二 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第六章 结语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新
        (二)研究对象新
    三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丽萍. 石河子大学, 2021
  • [2]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教学表达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版)为例[D]. 杜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D]. 乌凡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D]. 娜仁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延安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 骆甜甜. 延安大学, 2021(12)
  • [7]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高中英语生成性教学设计与应用[D]. 石媛媛. 延安大学, 2021(11)
  • [8]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李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D]. 刘景珍.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10]重庆市巫溪县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贺茂霞.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英语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