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保护》第五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

《物质保护》第五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

一、《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材料保护》杂志社[1](2014)在《《材料保护》杂志第七届编委会会议纪要》文中认为《材料保护》杂志第七届编委会会议于2014年10月28日在武汉市中南花园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名编委参加了会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编委会主任委员朱森第教授主持会议,简要介绍了编委会和杂志社的相关情况及会议议程,希望与会编委就杂志进一步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所长、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顾卡丽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

范诚[2](2014)在《近代中国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转型变迁(1840-1937)》文中研究说明1840—1937年是中国城市建筑近代化转型变迁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近代化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层面的近代化,更包括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本文的研究工作关注的是近代城市建筑转型变迁中,政府与城市建筑活动之间的关系。“内力”与“外力”、“官方”与“民间”、“权利机制”和“技术机制”,成为本文讨论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三个重要的组织线索。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一手档案史料的梳理,本文致力于还原一个连续的租界以外的中国典型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的历程,从中找到近代中国城市建筑发展背后的规律及其推动力量,进而为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思考提供历史的借鉴。论文通过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理清城市建筑管理观念的变化及其推动力量,寻找传统与变革的相互关系,并以具体的城市案例,解析中国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的特点与得失。从城市建筑管理机制认知的角度,阐述在西方文明强势输入的背景下,对于城市建筑本身“用”“体”分开的认知,进一步拓展到了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认知上,而这是相关机制变迁的必要准备。从中国传统社会机制转型的角度,考察清末民初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变迁,和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中“公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成为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切入点。从技术和权力两个不同的视角,考察在弱势中央政府和强势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城市建筑管理机制不同的变迁之路。其中既有以民间机制为主线的上海城市自治,也有以官方推动为主线的天津、北京的地方自治。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变迁,是一个积蓄——发展——并置——突显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清历史,寻求诸多当代社会现状的渊源,也能够总结得失,摸索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办法。

材料保护杂志社[3](2008)在《《材料保护》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文中认为

林福严[4](2007)在《摩擦学分会的摩擦学数据库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擦学学会的摩擦学数据库建设工作,如果从1989年上海会议提出摩擦学数据建设的问题时算起,到2002年撤消工程摩擦学数据库工作委员会为止,前后共经历了13年, 跨越了4届理事会。即使从1990年5月第一次数据库工作会议开始算起,到1996年12 月摩擦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研究鉴定为止,也前后经历了大约6年半的时间。这段历史并不

材料保护杂志社[5](2002)在《《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扩大)会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表明

二、《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2)近代中国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转型变迁(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其他学科
        (1) 关于城市建筑变迁
        (2) 关于社会群体、国家体制的变迁
        1.2.2 建筑学
        (1) 关于建筑体系整体转型
        (2) 关于城市建筑管理机制
        1.2.3 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1) 建筑学成果的启示
        (2) 其他专业成果的启示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向的梳理
        1.3.2 研究工作和领域
        (1) 研究领域
        (2) 研究工作
        1.3.3 研究视角
        (1) “内力”和“外力”相结合的视角
        (2) “技术”与“权力”互动的视角
        1.3.4 研究目标
        (1) 梳理历史资料完善历史进程
        (2) 分析历史进程中的变迁和转型
        (3) 发现历史规律获得启示
        1.3.5 基本概念
        (1)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
        (2) 公领域
        1.3.6 时间节点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晚清城市建筑管理机制转型的准备:内力和外力的积聚
    2.1 传统城市建筑体系
        2.1.1 传统社会中的城市建筑认知观
        2.1.2 传统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
        (1) 传统的国家管理机制
        (2) 传统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
        (3) 官方的工官管理机制
        (4) 民间的运行机制
        (5) 官方与民间的示范关系——工官选拔机制
    2.2 外力的影响——建立全新的示范机制
        2.2.1 重塑“器物”观
        (1) “奇技淫巧”
        (2) “用”“论”分开
        2.2.2 重塑城市建筑观
        (1) 中国文化主导下的西式建筑
        (2) 传统城市占优势地位时的“夷屋”
        (3) 租界崛起后的“洋场”“洋楼”
        (4) 西式建筑物的进一步发展
        2.2.3 租界全新管理机制推动管理观重塑
        (1) 租界城市市政建设的完善
        (2) 租界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完善
    2.3 内力的影响一——民间城市建筑认知的重建
        2.3.1 传统官方建筑与民间建筑之间示范机制的断裂
        2.3.2 民间建筑活动开始脱离礼制路线
        (1) 民间礼制观念的淡漠——“礼仪之争”的讨论
        (2) 建筑商品化——建筑房地产的兴起
        2.3.3 城市建筑认知中“器”的回归
    2.4 内力的影响二——官方城市建筑认知的重建
        2.4.1 城市建筑发展的新需求
        (1) 经济驱动下的城市新发展
        (2) 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
        2.4.2 官方“用”“体”分开的认知模式
        (1) 洋务企业建设的“用”“体”分开
        (2) 洋务企业管理的“用”“体”分开
        2.4.3 城市建筑管理的重新认知
    本章小结:传统示范机制的断裂和西方示范机制的建立推动观念的重塑
第三章 清末城市建筑管理机制整体转型的起点:分化与演变
    3.1 清末城市建筑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其构成
        3.1.1 章程的约束
        (1) 官方建筑活动的典章制度
        (2) 民间建筑活动的典章制度
        3.1.2 城市定位和管理机制
        (1) 城市管理方式和定位
        (2) 传统城市的“公领域”
        3.1.3 1900年前后清代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
    3.2 外力的变化:西方示范管理机制的发展变迁
        3.2.1 租界、租借地城市建筑发展的新阶段
        (1) 中国被瓜分的新局面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出现
        3.2.2 西方在华城市管理机制的发展
        (1) 租界——上海公共租界
        (2) 殖民地——殖民城市青岛
    3.3 官方的变化——城市管理机制自上而下的变迁
        3.3.1 清末新政引发系统化的变革
        3.3.2 城市和建筑的发展
        3.3.3 城市自治的影响
    3.4 民间的变化——城市管理机制自下而上的变迁
        3.4.1 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3.4.2 民间社会承担的城市功能
        3.4.3 “公领域”的扩大和拓展
    本章小结:官方倡导下”公领域”的扩张酝酿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变迁
第四章 清末民初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的并置:自治与集权
    4.1 地方自治推动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发展——以上海为例
        4.1.1 城市自治时期
        (1) 城市建筑管理机构的草创
        (2) 全新管理机制的诞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
        (3) 新式管理机制的成熟和保持——上海城自治公所、上海市政厅
        (4) 自治机构权力变迁背景下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
        (5) 结论
        4.1.2 工巡捐局时期
        (1) 自治时期管理机制的延续和发展
        (2) 城市建筑技术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完善——官方与民间的权力协作
        (4) 项目的建设流程——个案分析
        (5) 隐形自治阶段城市建筑管理的权力机制
        (6) 结论
        4.1.3 其他管理机构
        (1) 上海市公所
        (2) 淞沪商埠督办署和其他城市管理机构
        (3) 结论
    4.2 清末集权政治推动的城市管理机制发展
        4.2.1 天津
        (1) 城市建筑管理的技术完善
        (2) 城市建筑管理的运行机制
        (3) 相关管理机制的传承和发展
        (4) 小结
        4.2.2 北京
        (1) 庚子事变中集权型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开始
        (2) 巡警机制为代表的集权型管理机制
        (3) 小结
    本章小结:技术机制完善过程中权力机制多样化变迁的并置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突显:集权重塑
    5.1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建立的背景
        5.1.1 统治合法性的需求
        5.1.2 总理遗教的构成及执行
        (1) 权能分制的万能政府
        (2) 以党治国的“训政”
        (3) 专家治国的构想
        5.1.3 城市建筑事务对于国民政府的重要意义
        (1) 孙中山与《实业计划》
        (2) 孙科与《都市规划论》
        (3) 中山陵的建设及其政治意义
        (4) 官方建筑的复兴
        5.1.4 相关法规、机构的完善
        (1) 城市规划管理主体的建立
        (2) 城市规划相关法规的完善
    5.2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发展的新动力
        5.2.1 官方推动——政权的下延与党治的拓展
        (1) 工务局体系及其技术官僚的人员构成
        (2) 政府对传统民间团体的控制
        5.2.2 民间推动——民间团体的转型和新生
        (1) 传统民间团体角色的褪变
        (2) 新兴民间机制的成长和积累
        (3) 止步于“专业化”的民间机制
    5.3 集权重塑在地方的体现
        5.3.1 技术属性的完善
        (1) 工务局的组织构架
        (2) 技术官僚队伍的建设
        (3) 城市建筑章程的修订
        (4) 管理职能的明确与细化
        (5) 《建筑规则》的修订与完善
        5.3.2 运行机制的完善
        (1) 技术会议机制
        (2) 《建筑规则》的修订机制
        (3) 道路修筑中的公共权力机制
        (4) 大上海计划中的权力机制
    本章小结:强势政府介入下专业化的不完全和民间机制的丧失
第六章 结论
    6.1 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的特点
        6.1.1 变迁的历程
        (1) 变迁力量的积蓄
        (2) 变迁的发展和并置
        (3) 变迁转型的突显
        6.1.2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变迁与转型
    6.2 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转型的特点
        6.2.1 变迁的动力
        6.2.2 变迁的方式
        6.2.3 变迁的突变
    6.3 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中的得失
        6.3.1 变迁中的所得
        (1) 无政府状态的结束
        (2) 技术管理的不断完善
        (3) 建筑专业的建立
        (4) 建筑领域民间活力的存在
        6.3.2 变迁中的所失
        (1) 不完全的职业化
        (2) 相关法规章程的曲高和寡
        (3) 城市建筑事务中民间机制的丧失
    6.4 对当代的启示
        6.4.1 市民社会的培养与民间机制的保持
        6.4.2 完善建筑师的专业化并明确其第三方地位
        6.4.3 法规制定中民主性带动下的适度性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参考书目
表格索引
图片索引
致谢

四、《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材料保护》杂志第七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 《材料保护》杂志社. 材料保护, 2014(11)
  • [2]近代中国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转型变迁(1840-1937)[D]. 范诚. 南京大学, 2014(01)
  • [3]《材料保护》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J]. 材料保护杂志社. 材料保护, 2008(11)
  • [4]摩擦学分会的摩擦学数据库建设[A]. 林福严.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 2007
  • [5]《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扩大)会会议纪要[J]. 材料保护杂志社. 材料保护, 2002(12)

标签:;  ;  ;  

《物质保护》第五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