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记》中的“将军”字研究

《祖堂记》中的“将军”字研究

一、《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朋飞[1](2020)在《唐宋处置构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处置构式是汉语中的常用构式,在语法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处置构式就已经基本成熟,依据处置介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六类,分别是“以”字处置构式、“持”字处置构式、“取”字处置构式、“将”字处置构式、“把”字处置构式和“捉”字处置构式。“以”字处置构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动词“以”的语法化,外因是双宾语句式的影响。唐宋时期,“以”字处置构式的形式表现为“以+O1+V+O2”,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其中“O1”“O2”既可以是名词、代词、谓词,也可以是短语,“O2”具有四种语义类型,分别是与事宾语、结果宾语、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持/取”处置构式出现于魏晋时期,其形成的内因是动词“持/取”的语法化,外因是“以”字处置构式的格式类推。唐宋时期,“持/取”处置构式有两种形式表现,一是“持/取+O1+V+O2”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二是“持/取+O(+X)+V”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其中“O”“O1”“O2”既可以是名词、代词、谓词,也可以是名词性短语,“O2”具有三种语义类型,分别是与事宾语、结果宾语和处所宾语。“将/把”处置构式大致出现于唐代,其形成的内因是动词“将/把”的语法化,外因是“以”字处置构式的格式类推。唐宋时期,“将/把”处置构式有三种形式表现,一是“将/把+O1+V+O2”形式,当“O1”为动词“V”的受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当“O1”为动词“V”的施事或当事时,其构式义“对‘O1’施以处置,致使‘O1’发生动作‘VO2’”。二是“将/把+O(+X)+V”形式,当“O”为动词“V”的受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当“O”为动词“V”的施事或当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致使‘O’发生动作‘V’”。三是“将/把+O(+X)+V+Y”形式,当“O”为动词“V”的受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出现‘Y’的状态”。当“O”为动词“V”的施事或当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致使‘O’发生动作‘VY’”。其中“O”“O1”“O2”既可以是名词、代词、谓词,也可以是短语,“O2”具有三种语义类型,分别是与事宾语、结果宾语和处所宾语,“Y”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和动态助词。“捉”字处置构式出现于唐代,其形成的内因是动词“捉”的语法化,外因是“将”字处置构式的格式类推。唐宋时期,“捉”字处置构式具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捉+O1+V+O2”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二是“捉+O(+X)+V”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三是“捉+O+V(+X)+Y”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出现‘Y’的状态”。其中“O”“O1”可以是代词、名词和名词性短语,“O2”可以是名词和谓词。

钟芳剑[2](2020)在《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文中提出有关汉语工具格介词的研究成果丰富,前贤从历时与共时,跨语言对比,个案研究等方面做过一系列的研究。然而,从整体来看,前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一类词或单个介词的研究,不成系统,迄今为止还未有人从语法化角度对工具格介词的来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所以,本文从语法化角度,旨在对介词范畴中的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探寻语义演变路径及演变规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工具格与工具格介词已有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工具格和工具格介词的界定,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最后对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研究的重点部分。本文根据工具格介词语义来源的不同,将其主要分别五类。第二章论述“伴随——工具”的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有“以、连、共、和、同、与、给、跟”等,此类介词的语义演变模式为“伴随介词>工具介词”。主要探讨了工具格介词“以”的来源及发展,“以”由“率领、带领”义动词在连动式中语法化为伴随介词,再由伴随介词发展成为工具介词。由于“以”的宾语范围不断扩大,扩展出方式介词、材料介词、凭借介词、依据介词及原因介词功能。第三章“使用——工具”的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有“用、着(着)、使”;此类介词由表“使用”义的动词在连动式的句法环境中直接产生出工具格介词功能。主要论述了“用、着(着)”,二者虚化为工具介词的时间不同,介引的语义功能也有多寡之分,“用”发展至现代汉语中成为工具格标记,“着(着)”在清代已不用作工具格介词。第四章是“持拿——工具”的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把、将、持、捉、拿、取”等,此类介词在隐喻机制作用下概念化为“持、拿”义,后虚化为工具格介词。主要讨论了“把、将”,二词的发展轨迹相似。“把”在五代时具有工具、材料、方式三种语义功能,宋元时期,在特殊语境中扩展出凭借介词功能,由于宾语的次类不同抽象出依据介词功能。“将”没有扩展出依据介词功能,且二词在明清时期表处置的功能占优势,“把”不用作工具格介词,“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成语。第五章是“依靠、依凭——工具”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依、据、凭、靠、因、乘、凭依、凭借、凭着、凭仗、依据、依着、依缘、仗(杖)、倚仗、借、恃、凭恃、趁”等。此类介词主要虚化为凭借或依据介词,“依”最初为依据介词,后扩展出凭借介词功能;“凭”为凭借介词,后扩展出依据介词功能。二词与持续体标记“着”凝结成复音工具格介词,“依着”与“凭着”功能单一。第六章是“随行/顺行——工具”,主要介词“从、由、随、如;循、循着、缘、遵、遵循”等,由随行义到工具义的介词,“从”与其余工具介词的发展不太一样,是先语法化为表经由义的处所介词,由于工具成分发展为逻辑上的事理关系,从而扩展出依据介词功能,功能单一只用作依据介词。周代,“由”特殊句法环境中虚化为依据介词,战国时期,扩展出方式介词功能,两汉时期又扩展出原因介词。由顺行义到工具义的介词,经历了表“顺行”义的动词在连动式中虚化为方式介词或依据介词的过程,主要探讨了“遵、循”。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来源于五种不同语义的工具格介词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兰俊莹[3](2020)在《《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文中认为《元曲选》由明代臧晋叔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影响最大,收罗最丰富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它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其宾白部分能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论文以《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爲研究对象,对其作数据统计,分析其陈述内容、句式结构以及语气词使用的不同和变化,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自身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爲绪论,简述《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的选题缘起,介绍陈述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对象。第二章研究陈述句的分类,把《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分爲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和主观句等四种类型,并分析其陈述内容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特徵。第三章研究陈述句句式,主要对《元曲选》宾白中的“是”字句、处置式、被动式、兼语式和连谓式等五种句式作详细考察,总结其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第四章研究陈述句语气词,考察了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也、矣、耳”等,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哩、了、的、来、咱、者、便了、波、罢、罢了”等,并通过历时对比,分析其语法功能和变化过程。此外,还考察“了也、了罢、者波”等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五章是结论部分,结合全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特点,分析其在汉语陈述句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卢烈红[4](2018)在《禅宗语录中“在”字句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析论》文中提出汉语历史上有一种以语气词"在"煞尾的句子。这种句子唐宋禅宗语录使用最多。从《坛经》到《五灯会元》,禅宗语录中这种"在"字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使用频率升高;具体格式有发展;句类分布由叙述句、描写句扩展到判断句。这种"在"字依托"有(余)……在"兼语式,在语义、句法位置等诸多因素作用下,通过重新分析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始见的时间在唐代。元至明清,"在"字句衰退,但一直有一定数量的用例,此前学者们认为它元代以后逐渐消亡,这是不准确的。现代方言中的句末虚词"在"是唐宋以迄明清煞句语气词"在"的延续,虽然有所发展,但表达肯定语气的作用未变,径称为体标记不妥;它不像早期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只见于少数方言,而是有颇为广泛的分布。

储一鸣[5](2018)在《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古汉语句中表小停顿的语气词“也”字在高频判断语境中吸收了“认同”“主观”“强调”的语境义特征,又因占居状语的句法位置,从而获得了与古汉语“亦”字类同的功能意义特征。近似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中小停顿的“也”字在六朝时代开始出现“类同”的表意功能,并从表语气的“也”字中分立,与原表类同作用的副词“亦”展开语用竞争。唐、宋以后汉语内部言语形式的调整,口语化生态空间日益扩大,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副词“也”字最终淘汰了副词“亦”字,取得汉语中表“类同”义的主要语用地位,其动因源于语境感染,重新分析,汉语书面表达口语化的制约。新出现的副词“也”,经历了魏晋六朝至隋唐五代的语用起步期、宋元明清的语用发展期、近现当代的语用繁盛期等阶段。其间,副词“也”字的句法作用日益多样、功能日益拓展、句法结构日益复杂化,但其基本表意功能“类同”一直贯穿始终。在基本表意功能的作用下,副词“也”句位分布呈现出两个体系:小句体系和复句体系。在小句中主要有三种形式:A式(“也”+VP),B式(NP+“也”+VP),C式(VP/AP+“也”+VP/AP),其中,B式是强势分布,三种分布优先序列为B式>A式>C式。在复句中“也”分为单用、配套复用和复合构式等情形,以单用为主,其优先序列为单用标复>复合标复>配套复用标复;在前后项成分配置上,“也”标前主要为四种性质成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副词。其中,代词为最常见类型,优先序列为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副词。“也”标后成分主要为四种形式:A式(“也”+动词性结构)、B式(“也”+形容词性结构)、C式(“也”+代词)、D式(“也”+名词短语)。其中,前三种是高频类型,优先序列A式>B式>C式>D式。前后项成分的配置受到语义、语用以及构式内部诸要素的制约;在句法的韵律上,“也”标本句有四种基本韵律形式A式(……,“也”[C3·B2](?)。)、B式(……,[B2·“也”B2B2](?)。)、C式(……,[C3·“也”B2](?),……)、D式(……,[A1“也”·B2](?),……);其优先序列可分解为,重音序列:居后>居前>句(也)中;句调序列:降调>平调>升调>曲折调;音步(韵律词)数分布序列:“也”标后>“也”标前等。在基本表意功能作用下,因语用的拓展,副词“也”引申出“表示次要位置的意义”。在话语中,表现为选择次要类同项、在主要话题之外选择次要话题、或者辅助主要关联标记建构临时框架参与语用表达等情形。引申的理据主要源于人们对虚设关系意义之间的相邻或相近关系的联想认知,语言的层次结构对语义层次结构的规约,以及语用优选对静态意义多样性的选择与处置等;副词“也”在“表示次要”的意义时,其句型倾向为复句,本句前一般都存在预设性前提,限定规约着本句的语义内涵,其内部关系分为因果、转折两大类,“也”在其中发挥辅助标记作用,主要有因果类的“因为p,也(原标’所以’)q”、“既然p,也(原标 ’那么’或’就’)q”、“如果(要是、要不是、假使、假如、倘若、设使、倘若)p,也(原标’那么’或’就’)q”、“只要p,也(原标’才’、’那么’、’就’)q”等;转折类的如“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虽然p,也(原标’而且’)q”、“无论p,也(原标’都’)q”等。在这些关系框架中,副词“也”处在后标位置,其句中功能或属性均为辅助。在语用上,副词“也”与各标记结合的固化度不完全相同,像“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等让步句中,固化度高,在心里认知上,普遍被语用者接受,在其他各类复句中,固化度偏低,往往是表达者语用需要临时替代的结果。语用中,副词“也”在“表示次要”时,常隐含“无可奈何”“勉强”“只好这样”之类的语义信息,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一)组成“也罢”“也好”“也行”类“也族”词,此时,副词“也”语素化,成为构词的辅助性语素;(二)构句和连句。构句多为单用,连句多为复合。构句时,一般要满足本句前拥有前提句的条件,前提句主要为整个句子的主要话题,是言语者表述时的第一选择,“也”字本句是次要话题、第二选择,“也”字本句在“前提句”的规约下,具有语义的顺延性或反转性。在具体语用中,前提句可以省略,但根据语境可以补出;连句时,副词“也”需要配合其他关系标志词,组构成临时框架,“也”在句中倾向于表连接关系,均处于后标位置,发挥辅助作用,具有完形、定位等功能。此外,在表示“位置次要意义”时,副词“也”还可以在语篇中发挥衔接、预设的作用。在衔接上,既可以呈上,也可以启下,或呈上启下并用。预设既可以语义预设,也可以语用预设,在言语表达上往往以显性触发语面貌出现。语气功能是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再次引申,主要有委婉和强调两种类型,其作用在于调整语句的情感度。委婉是在“选择次要位置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虚化,也是基本表意功能在语用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在具体话语中,可以完成传事、传问、传疑等语用任务,主要存在批评性委婉、提醒性委婉、祈使性委婉、征询性委婉、无奈性委婉等类型。其句法多以小句为主,常具有隐含性前提、省略话题信息等特征;当两个事物之间通常没有类同关系,而现在发现其存在类同关系时,常用“也”来强调这种类同关系的出现或存在,由此,副词“也”又引申出加强语气的功能,具有强调“出现了新的类同项”的意义。在句法上,多数情况是由副词“也”配合其他成分和结构共同完成,其强调语气体现出整个构式共同作用的特征,主要特殊句式有“连……也……”构式、任指句式、重动句式、数量+也构式等,副词“也”其间发挥拷贝、标记话题、焦点、导引评注等作用。此外,副词“也”在语用中,还可以“配套复用”,以“也P,也q”为典型结构,其中,“P”,“q”成分在语义特征上存在像似性和似矛盾性,其前成分具有类同化、对称化倾向,该格式可以表示同时存在,远时陈述,或表示让步语气,客观陈述,具备叙述、解释、描写、评价、列举等多种表达功能。在认知上,因“类同”的基本作用,副词“也”激活了的言语者比较的思维框架,存在单比、通比两种类型,语用句法的核心配置常为“也”+动词结构或形容词结构;其语义特征分别是“+单比、+类同”、“+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因果、转折、并列等框架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也”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也”侧重句外语境,言语交际力上后者强于前者;此时,副词“也”蕴含的主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也”字句蕴含主观化视角,即言说者与文本重合型视角、言说者与文本分裂型视角。(二)凸显情感,反映说话者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三)存在主观化量级,使其在共时平面还存在—条虚化链,即表类同→表关联→表语气→话题或焦点标记。因主观性的存在,使得副词“也”的语用张力加强,自由灵活的空间被扩大,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形式得以重新配置,语义内容得以重新调整,语用功能得以多层次发挥。

张颖炜[6](2017)在《汉语递系结构发展演变史》文中提出论文以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时期十部反映各时期人民口语特色的文献为基础,从历时角度考察了汉语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发展演变历程。全文由“引言”“第一编: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第二编: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第三编:汉语其他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和“结语”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分析了课题研究的概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一编: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考察并分析了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的发展演变。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结构形式主要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V1+OS+V2”的常态结构形式,兼语不缺省;一种是“V1+V2”的兼语缺省形式,“V1+OS+V2”在句中作谓语是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常见句法功能,其结构形式在历代汉语中都是最丰富的。从《左传》到《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V1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至近代汉语明清时期,使令类递系结构V1的数量比之上古汉语时期,有很大的增加,其在口语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使”是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V1,《左传》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使”已分化为“使1”与“使2”,且在《左传》中使用率最高。上古汉语时期,“使1”的使用最为普遍,其使用率高于“使2”;中古汉语始,《齐民要术》和《世说新语》中“使2”的使用率均远远高于“使1”;至清代《儿女英雄传》,“使1”无用例。在“教”“交”与“叫”的历时使用与更替上,最早出现的是“教1”,于中古汉语时期萌芽;次早是“交2”,于唐代萌芽;“叫”的出现最晚,于元代萌芽,为“叫1”。元代“教”“交”与“叫”共现,“交”的使用率最高;至明代,“教”“交”与“叫”仍然共现,“教”出现了与“叫”在“召唤”义上的混用情况;清代“教”与“交”逐渐退出递系结构,使用式微,“叫1”“叫2”和“叫3”达到了使用的鼎盛时期。使令类递系结构V1在每个时期都会发生沿用与更替的现象,沿用时间最长的使令类递系结构V1是“使2”“令2”和“请”,这三个词从上古汉语一直沿用到近代汉语的清代。从更替发展来看,近代汉语唐、元、明时期,使令类递系结构V1的新生能力是最强的,出现了相对丰富的新词。使令类递系结构兼语OS的省略在汉语发展史中呈递减态势。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兼语OS的省略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省略未出现递减情况,因为《齐民要术》使令类递系结构兼语OS的省略,在历代语料检索中比例最高,这是《齐民要术》使令类递系结构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自近代汉语始,使令类递系结构兼语OS的省略开始逐渐减少,元明清三代的语料检索结果更是体现了这一递减的趋势。“第二编: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考察并分析了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的发展演变。从《左传》到《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V1主要为表肯定的“有”和表否定的“无”,其肯定式动词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只有“有”,而否定动词有所发展。近代汉语元代时期,表否定的“没”出现,明代时期,表否定的“没有”出现。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V1最多只有四个。历代有无类递系结构多为肯定式,极少数为否定式。“第三编:汉语其他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考察并分析了汉语劝诫类、封拜任免类、称谓类和愿望类递系结构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的发展演变。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和愿望类递系结构V1的发展具有特殊性,这两类递系结构的V1无断层与更迭,自始至终保持着延续性。封拜任免类、称谓类递系结构V1随着时代与语言的发展,发生着更迭变化。结语部分概括了本论文在研究方面的突破之处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使令类、劝诫类、封拜任免类、称谓类、有无类和愿望类这六类递系结构在句法功能上的共性,即都可以作谓语和独立成句。指出使令类递系结构V1的数量变化是各类递系结构中最突出的,从《左传》到《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V1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劝诫类、封拜任免类、称谓类、有无类和愿望类递系结构V1的数量在各个时期都相对极少。六类递系结构除了有无类外,其他都有OS缺省的情况。本文梳理了六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形式和历时变化,但在语义和语用上涉足较少,留待日后继续研究。

孙鹤窈[7](2013)在《汉语“把”字句历时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句式现象,活跃在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把”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的学者对这一句法结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以及语义演变理论的发展,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把”字句的研究往往侧重於共时层面的探讨,新的理论还没有渗透到历时研究的领域。句法演变是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综合运用语法化理论、语义演变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秦汉至唐五代时期的“把”字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论题涉及“把”的语义演变、“把”字句构式的语法化以及“把”字句句法演变机制等等。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汉语“把”字句是由特定的篇章语法化而来,“篇章>连动式>‘把’字句”是其语法化路径。研究发现,工具式和处置式是由不同语义类型的连动式重新分析而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演变关系。“把”在特定的连动式中可以重新分析为“工具介词”和“处置标记”,重新分析的过程受到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制约,重新分析的结果则受到三者比重及交互度的影响而存在差异。

胡蝶,康健[8](2013)在《《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及其特点》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考察《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分析归纳比较句的各种类型,探讨《祖堂集》比较句的特点,以期为近代汉语的比较句研究提供语料和佐证。

袁卫华[9](2012)在《《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面描写与立体阐释相结合、历时比较与共时对比并重的方法,对禅宗文献《五灯会元》中的疑问句进行了穷尽、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特色和历史地位。论文除“绪论”、“余论”外共分十一章。首先是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选题的缘起、《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选择的标准,并在说明汉语疑问句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分类标准。第一、二章系统探讨了特指询问句。特指询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比较丰富,它们产生的时代涵盖了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在继承前代的同时,疑问代词有新发展,新兴的疑问代词为近代汉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第三章全面考察了是非询问句。是非询问句绝大多数使用形式标记(疑问副词、句尾疑问语气词),其中“还”字询问句与句尾有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出现最为频繁。第四章探讨了选择询问句。选择询问句中的关联标记“为、为当、为复、为是、是”等均袭自前代。“是”字选择询问句已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现代汉语选择询问句的典型格式。选择询问句前后两项有着内在的语义联系,可分为正反型、反义型、次序型、颠倒型和语境型。第五章论述了正反询问句。在全面描写"VPNegVP?"与"VPNeg?"两种句式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VPNeg?"式句尾否定词的虚化问题,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判定原则。第六章考察了测度询问句。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莫”系句居于主要地位,且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本章详细讨论了“莫”系句句尾“Neg”的虚化问题,认为句尾“Neg”已经虚化为语气词。第七章全面探讨了反诘问句。特指反诘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源自不同的时代层次,且有表示递进关系的反诘标记“况”、“况复”、“岂况”等。是非反诘问句多使用反诘标记。《祖堂集》中的“(K)VP那作摩?”式选择反诘问句在《五灯会元》中省略了句尾“作摩”变成了是非反诘问句,很可能是编撰者考虑到南北方言差异,为普及传法从而省略了句尾“作摩”。第八章主要考察了设问句、附加问句、招呼问句和感叹问句等四种特殊疑问句。设问句绝大多数以特指设问句形式出现。附加问句形式多样,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招呼问句口语性较强,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当中。感叹问句使用频率不高,但从语用角度来说,它所表达的感叹语气及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他疑问句所不能取代的。第九章专门讨论了疑问句句尾语气词。新兴的语气词“麽”使用频率最高,“否”、“无”在测度询问句中已经虚化为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主要集中于是非询问句。第十、十一两章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将《五灯会元》与《朱子语类》、《五灯会元》与《祖堂集》进行了比较研究,发掘共性,凸显个性,从而揭示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特色和历史地位。最后是余论。这一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祁从舵[10](2012)在《《祖堂集》框架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汉语史角度出发,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理论下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将专书研究与汉语史文献比较结合起来,以唐宋口语化文献《祖堂集》中框架句为研究对象,勾勒出《祖堂集》框架句的基本面貌。主要探讨一些新框架句形式与功能表现及其演变与发展脉络,揭示其时代性、地域性、行业性特征,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必要的阐释,同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我们的看法,将《祖堂集》的句法研究引向深入,为近代汉语语法以及汉语史专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对禅宗语言的研究也提供一定的帮助。全文15万字,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祖堂集》语料价值,国内外句式研究现状,确立《祖堂集》中的框架句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阐述研究该选题的意义与目的,并就相关情况作出说明。第二章总论,在介绍本文的主要理论背景下,把《祖堂集》中框架句分为单句框架、复句框架、语篇框架三大类十九小类,概括描写各类框架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勾勒《祖堂集》框架句的总体面貌。第三至五章分论,按单句、复句和语篇分类依次考察《祖堂集》时代新出现的或带有较明显时代特点的框架句,重点对其使用特点与演变机制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研究“是(也)”后置式、“莫非/不是”式、“VP着/着”式、两种“好”字祈使句等四种单句框架。第四章主要研究“即不问”式、“如X相似”式、“只A别/更有”式三种复句框架。第五章主要研究“有+人名+VP”式、“A即(则)A”式、“与摩”式三种语篇框架句。第六章为结论,包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处置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目标与方法
    0.3 相关研究回顾
    0.4 处置构式的界定说明
    0.5 语料选择
第1章 唐宋“以”字处置构式分析
    1.1 “以”字处置构式的语义特点
        1.1.1 “O1”的语义特点
        1.1.2 “O2”的语义特点
        1.1.3 “O2”的语义类型
    1.2 “以”字处置构式的语法意义
        1.2.1 “处置(给)”式
        1.2.2 “处置(作)”式
        1.2.3 “处置(到)”式
    1.3 “以”字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1.3.1 动词“以”的语法化
        1.3.2 双宾语句式的影响
    1.4 “以”字处置构式衰落的原因
        1.4.1 “以”字式的多义性
        1.4.2 处置介词“将/把”对“以”的替换
    1.5 小结
第2章 唐宋“持/取”处置构式分析
    2.1 “持/取”处置构式的语义特点
        2.1.1 “O1”的语义特点
        2.1.2 “O2”的语义特点
        2.1.3 “O2”的语义类型
    2.2 “持/取”处置构式的语法意义
        2.2.1 处置(给)式
        2.2.2 处置(作)式
        2.2.3 处置(到)式
    2.3 “持/取”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2.3.1 处置构式“持/取+O1+V+O2”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2.3.2 处置构式“持/取+O(+X)+V”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2.4 “持/取”处置构式衰落的原因
        2.4.1 “持/取”语法化的不彻底性
        2.4.2 语言环境的制约
    2.5 小结
第3章 唐宋“将/把”处置构式分析
    3.1 “将/把”处置构式的语义特点
        3.1.1 “将/把+O1+V+O2”式
        3.1.2 “将/把+O(+X)+V”式
        3.1.3 “将/把+O(+X)+V+Y”式
    3.2 “将/把”处置构式的语法意义
        3.2.1 “将/把+O1+V+O2”式
        3.2.2 “将/把+O(+X)+V”式
        3.2.3 “将/把+O(+X)+V+Y”式
    3.3 “将/把”处置构式的成因分析
        3.3.1 处置构式“将/把+O1+V+O2”的成因
        3.3.2 处置构式“将/把+O(+X)+V”的成因
        3.3.3 处置构式“将/把+O(+X)+V+Y”的成因
    3.4 小结
第4章 唐宋“捉”字处置构式分析
    4.1 “捉”字处置构式语义特点
        4.1.1 “捉+O1+V+O2”式
        4.1.2 “捉+O(+X)+V”式
        4.1.3 “捉+O(+X)+V+Y”式
    4.2 “捉”字处置构式的成因分析
        4.2.1 动词“捉”的语法化
        4.2.2 “将”字处置构式的影响
    4.3 唐宋“捉”字处置构式的制约因素
第5章 处置构式的形成动因及发展演变
    5.1 处置构式的形成动因
        5.1.1 语法化的影响
        5.1.2 语法现象之间的影响
        5.1.3 语言环境的影响
    5.2 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与发展演变
        5.2.1 不同句型的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
        5.2.2 不同类型的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
        5.2.3 同一类型处置构式义的发展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与虚词专着或词典相关研究
        1.2.2 工具格介词的相关研究
        1.2.3 对具体工具格介词的相关研究
    1.3 工具格的界定与工具格介词
        1.3.1 工具格的界定
        1.3.2 工具格介词的界定
        1.3.3 工具格介词功能扩展的区分
    1.4 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5.1 研究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5.3 语料来源
2 伴随到工具
    2.1 “以”的来源
        2.1.1 “伴随——工具——材料”
        2.1.2 “工具——方式”
        2.1.3 “工具——凭借——依据”
        2.1.4 “工具——凭借——原因”
    2.2 “以”的发展
        2.2.1 春秋时期至汉代
        2.2.2 魏晋至明清时期
    2.3 小结
3 使用到工具
    3.1 “用”的来源及发展
        3.1.1 “用”的来源
        3.1.2 “用”的发展
        3.1.3 小结
    3.2 “着(着)”的来源及发展
        3.2.1 “着(着)”的来源
        3.2.2 “着(着)”的发展
        3.2.3 小结
4 持拿到工具
    4.1 “将”的来源及发展
        4.1.1 “将”的来源
        4.1.2 “将”的发展
        4.1.3 小结
    4.2 “把”的来源及发展
        4.2.1 “把”的来源
        4.2.2 “把”的发展
        4.2.3 小结
5 依靠/依凭到工具
    5.1 “依”的来源及发展
        5.1.1 “依”的来源
        5.1.2 “依”的发展
        5.1.3 小结
    5.2 “凭”的来源及发展
        5.2.1 “凭”的来源
        5.2.2 “凭”的发展
        5.2.3 小结
    5.3 复音介词“依/凭着”的来源及发展
        5.3.1 “依着”的来源及发展
        5.3.2 “凭着”的来源及发展
6 随行/顺行到工具
    6.1 随行到工具
        6.1.1 “从”的来源及发展
        6.1.2 “由”的来源及发展
    6.2 顺行到工具
        6.2.1 “遵”的来源及发展
        6.2.2 “循”的来源及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陈述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第四节 陈述句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分类
    第一节 判断句
    第二节 描写句
    第三节 叙述句
    第四节 主观句
第三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句式
    第一节 “是”字句
    第二节 处置式
    第三节 被动式
    第四节 兼语式
    第五节 连谓式
第四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语气词
    第一节 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
    第二节 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
    第三节 语气词的连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回顾
    四、研究视角与框架
    五、语料说明
第一章 副词“也”的出现及其基本表意功能的来源
    第一节 副词“也”的出现与语用占位
        一、副词“也”的出现
        二、语用占位
    第二节 基本表意功能的形成
        一、频现判断语境:吸收语境义特征
        二、游离句中:获得状位的句法特征
        三、“类同”义的获得
        四、动因说明
    小结
第二章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早期案例中表意功能考察
        一、早期案例:基本表意功能的确立
        二、基本表意功能的早期形式表现
    第二节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时代流变
        一、表意功能的语用起步期
        二、表意功能的语用分化期
        三、表意功能的语用拓展期
    小结
第三章 副词“也”的基本表意功能的现时状态
    第一节 “类同”义的下位类型
    第二节 “类同”作用中的“也”字句位分布
        一、小句中句位分布
        二、复句中句位分布
        三、小句与复句分布和值比
    第三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项成分的配置
        一、“也”前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二、“也”后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三、“也”前后项形式配置的制约条件和限制
    第四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成分的韵律模式
        一、韵律词、重音与停顿
        二、“也”标句的轻重音、停顿与语调
        三、韵律倾向统计数据与优先序列
    第五节 “类同”义的价值
        一、引申价值
        二、预设价值
    小结
第四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引申:表示次要
    第一节 引申的理据
        一、联想思维的存在
        二、语义层级的制约
        三、优选的配置
    第二节 “表示次要”的句法类型
        一、因果型
        二、转折型
    第三节 “表示次要”的语用功用
        一、“表示次要”下的组词功能
        二、“表示次要”下的句、篇功能
    小结
第五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再引申:表语气
    第一节 从“次要”到“委婉”
        一、“委婉”功能的来源和类型
        二、“委婉”功能的句法
    第二节 从“无类同”到“强调类同
        一、“强调”功能的来源与类型
        二、“强调”功能的句法
    小结
第六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配套复用
    第一节 配套复用的句法
        一、配套复用的句法表现形式
        二、配套复用的结构成分
    第二节 配套复用的条件
        一、语义条件
        二、语用条件
    第三节 配套复用的功能
        一、形式上的整齐规整作用
        二、语义上的并类列举作用
        三、语篇上的衔接作用
    小结
第七章 与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相关的认知问题
    第一节 副词“也”的比较问题
        一、“比较”是“类同”的前提和基础
        二、汉语表达“类同”的方式
        三、副词“也”诱发的比较类型
        四、单比与通比结构的核心组配与语义特征
        五、单比、通比句模与规约
        六、单比、通比“也”的语用差
    第二节 副词“也”的主观性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
        二、副词“也”的主观量级
        三、主观性对句法限制的消解
    第三节 副词“也”的推理模型
        一、推理:从语用到经验
        二、副词“也”常见的推理模型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刊发的文章和主持的课题:
致谢

(6)汉语递系结构发展演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语料选择
    五、研究方法
第一编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章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上古“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上古“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第四节 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l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四、OS和V_2的省略
        五、V_2的省略
        第五节 上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前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中古“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中古“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第四节 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_1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第五节 中古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前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一——晚唐五代《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祖堂集》“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祖堂集》“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第四节 《祖堂集》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_1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二——宋代《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 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 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 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中“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中“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 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第四节 《三朝北盟会编》和《朱子语类辑略》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_1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三——元代《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 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 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 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 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元刊杂剧三十种》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第四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原本老乞大》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_1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第五节 《原本老乞大》OS的前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四——明代《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金瓶梅词话》“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金瓶梅词话》“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第四节 《金瓶梅词话》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_1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五——清代《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V_1+OS+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二、“V_1+V_2”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第四节 《儿女英雄传》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_1的省略
        三、V_2的省略
        四、OS的省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历时演变
        第一节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演变
        一、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句法功能的历时发展
        二、使令类递系结构句法结构形式的历时发展
        第二节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动词V_1的历时演变
        一、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动词V_1的历时使用情况
        二、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动词V_1的历时更替与发展
        三、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动词V_1修饰性成分的发展(V_1的组合搭配功能)
        第三节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历时发展
        一、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历时使用情况
        二、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历时使用特点
        第四节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动词V_2的历时发展
        一、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动词V_2句法功能的历时发展特点
        二、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VP2套叠形式的延续性
        第五节 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的省略现象
        一、S的省略
        二、Vl的省略
        三、OS的省略
        四、V_2的省略
        五、汉语使令类递系结构OS的前置
第二编 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章 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上古“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上古“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上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中古“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形式
        第三节 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中古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省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一——晚唐五代《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祖堂集》“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祖堂集》“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祖堂集》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二——宋代《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 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 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 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 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三朝北盟会编》与《朱子语类辑略》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三——元代《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 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 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 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 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原本老乞大》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元刊杂剧三十种》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四——明代《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金瓶梅词话》“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金瓶梅词话》“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形式
        第三节 《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套叠
        五、《金瓶梅词话》有无类递系结构的省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之五
        第一节 《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一、《儿女英雄传》“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作谓语的句法结构
        二、《儿女英雄传》“V_1+OS+V_2”有无类递系结构独立成句的句法结构形式
        第三节 《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儿女英雄传》有无类递系结构套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历时演变
        第一节 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演变
        一、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句法功能的历时发展
        二、有无类递系结构句法结构形式的历时发展
        第二节 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动词V_1的历时演变
        一、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动词V_1的历时使用情况
        二、有无类递系结构动词V_1修饰性成分的发展(V_1的组合搭配功能)
        第三节 汉语有无类递系结构OS和V_2的历时发展
        一、有无类递系结构OS的历时使用情况
        二、有无类递系结构动词V_2的历时使用情况
第三编 汉语其他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章 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节 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一、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第二节 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的省略
        第四节 汉语劝诫类递系结构历时演变特点
        一、V_1的延续性和封闭性
        二、OS均为指人词语
    第二章 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节 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一、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第二节 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的省略
        第四节 汉语封拜任免类递系结构的历时演变特点
        一、V_1的更迭与发展
        二、OS均为指人词语
        三、VP2结构的简单化
    第三章 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节 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一、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第二节 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的省略
        第三节 汉语称谓类递系结构历时演变特点
        一、V_1的更迭与发展
        二、VP2结构的简单化
    第四章 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历时演变
        第一节 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分析
        一、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的句法描写
        第二节 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成分分析
        一、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中的V_1
        二、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中的OS
        三、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中的V_2
        四、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中的省略
        第三节 汉语愿望类递系结构历时演变特点
结语
    一、汉语递系结构句法功能的共性与个性
    二、汉语递系结构句法结构形式的共性与个性
    三、汉语递系结构的V_1
    四、汉语递系结构的OS
    五、汉语递系结构的V_2
    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7)汉语“把”字句历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内容安排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汉语“把”字句研究
    第二节 历时层面的汉语“把”字句研究概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把”和“把”字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词“把”
    第三节 先秦两汉时期“把”的语义演变
    第四节 先秦两汉时期“把”的构句形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把”和“把”字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把”的语义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把”的构句形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的“把”和“把”字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早期“把”字句中的“把”的定性问题
    第三节 唐五代时期的“把”字工具式
    第四节 唐五代时期的“把”字处置式
    第五节 唐五代时期的“把”字句的其他类型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把”字句构式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把”字句的构式观
    第二节“把”字工具式构式的语法化
    第三节“把”字处置式构式的语法化
    第四节 汉语“把”字句特殊语义类型的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节 汉语“把”字句历时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後记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8)《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祖堂集》比较句概貌
二、《祖堂集》比较句类型
    (一) 差比句。
        1.XW于Y。
        2.“如、似、过”不表差比。
        3.“比”字句。
    (二) 平比句。
        1.X+如/似+Y
        2.X+不+如/似/及+Y+ (W)
        3.X+不+同/异+ (于) +Y
        4.X+何似+Y
        5.X+与+Y+W
        6.X+比/共+Y+ (W)
    (三) 极比句。
        1.“最”字句。
        (1) 师云:
        (2) 有王长史问:
        (3) 师有偈曰:
        (4) 问:
        (5) 夹山自问:
        (6) 夹山便举问:
        2.“无……比/过”句。
三、《祖堂集》比较句特点
    1.以平比句式最为丰富。
    2.表示差比主要使用“于”字句。
    3.表示平比常用“如/似”字句。
    4.表示极比主要使用“最”字句。

(9)《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汉语疑问句的分类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特指询问句上
    第一节 “何”系特指询问句
        一、“何”字句
        二、“何等”句
        三、“何故”句
        四、“何乃”句
        五、“何如”句
        六、“何似(生)”句
        七、“何所”句
        八、“何物”句
        九、“何许”句
        十、“何在”句
        十一、“何者”句
        十二、“奈何”、“争奈(何)”句
        十三、“如何”句
        十四、“若何”句
        十五、“云何”句
    第二节 “甚”系特指询问句
        一、“甚”字句
        二、“甚底”句
        三、“甚麽”句
第二章 特指询问句下
    第一节 “作麽”系特指询问句
        一、“作麽”句
        二、“作麽生”句
        三、“争”字句
        四、“怎生”句
    第二节 “谁”系特指询问句
        一、“谁”字句
        二、“阿谁”句
        三、“孰”字句
    第三节 “那”系特指询问句
        一、“那”字句
        二、“阿那”句
    第四节 “几”系特指询问句及其他
        一、“几”系特指询问句
        二、“多少”、“早晚/早暮”句
    第五节 “胡”、“曷”等特指询问句
        一、“胡”字句
        二、“曷”字句
        三、“盍”字句
        四、“奚”字句
        五、“安”字句
        六、“畴”字句
        七、“底”、“若为”句
    第六节 “X聻?”特指询问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是非询问句
    第一节 有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
        一、“还”字句
        二、“可”字句
        三、“宁”字句
    第二节 无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
        一、有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
        二、无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选择询问句
    第一节 有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
        一、“为复”句
        二、“为当”句
        三、“为”字句
        四、“为是”句
        五、“是”字句
        六、“只…,别(更)…?”
        七、“还”字句
    第二节 无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
        一、句尾无疑问语气词的选择询问句
        二、句尾有疑问语气词的选择询问句
    第三节 选择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正反型
        二、反义型
        三、次序型
        四、颠倒型
        五、语境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反询问句
    第一节 正反询问句的类型
        一、“VPNegVP?”
        二、“VPNeg?”
    第二节 “VPNeg?”式句尾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度询问句
    第一节 “莫”系测度询问句
        一、无句尾词的“莫”系句
        二、有句尾词的“莫”系句
    第二节 其他带疑问副词的测度询问句
        一、“其”字句
        二、“盖”字句
        三、“无乃”句
        四、“得”系句
        五、关于“应VP?”
    第三节 测度询问句句尾“否”、“无”的性质问题
    第四节 “莫”系句的历史地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反诘问句
    第一节 特指反诘问句
        一、“何”系特指反诘问句
        二、“甚”系特指反诘问句
        三、“作麽”系特指反诘问句
        四、“争”字特指反诘问句
        五、“谁”系特指反诘问句
        六、“那”系特指反诘问句
        七、“几”字特指反诘问句
        八、“胡”、“乌”、“易”、“奚”、“安,,、“焉”、“若为”反诘问句
    第二节 是非反诘问句
        一、有反诘副词的反诘问句
        二、无反诘副词的反诘问句
    第三节 递进复句形式的反诘问句
    第四节 关于“(K)VP那作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特殊疑问句
    第一节 设问句
        一、特指设问句
        二、正反设问句
    第二节 附加问句
        一、是非问形式的附加问句
        二、正反问形式的附加问句
    第三节 招呼问句
    第四节 感叹问句
        一、特指感叹问句
        二、是非感叹问句
第九章 疑问句句尾语气词
    第一节 语气词“乎、欤、邪、耶、也、哉、耳、为”
        一、“乎”
        二、“欤”
        三、“邪/耶”
        四、“也”
        五、“哉”
        六、“耳”
        七、“为”
    第二节 语气词“那、麽、聻、在”
        一、“那”
        二、“麽”
        三、“聻”
        四、“在”
    第三节 语气词“否”、“无”
        一、“否”
        二、“无”/ “也无”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五灯会元》与《朱子语类》疑问句比较
    第一节 特指询问句比较
        一、疑问代词比较
        二、句式比较
    第二节 是非询问句比较
        一、语气词使用情况的比较
        二、句式比较
    第三节 选择询问句比较
        一、关联标记使用情况比较
        二、关联标记搭配形式比较
        三、语气词比较
    第四节 正反询问句比较
        一、“VPNeg?”式比较
        二、“VPNegVP?”式比较
    第五节 测度询问句比较
        一、疑问副词比较
        二、语气词比较
        三、句式比较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五灯会元》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
    第一节 特指询问句比较
        一、疑问代词比较
        二、句式比较
    第二节 是非询问句比较
        一、有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比较
        二、无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比较
    第三节 选择询问句比较
        一、有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比较
        二、无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比较
    第四节 正反询问句比较
        一、“VPNeg?”式正反询问句比较
        二、“VPNegVP?”式正反询问句比较
    第五节 测度询问句比较
        一、“莫”系测度询问句比较
        二、其他测度询问句比较
    本章小结
余论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三、有待研究的问题
附表
参考文献
《五灯会元》语言研究论文目录
引用书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10)《祖堂集》框架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祖堂集》语料价值
    1.2 《祖堂集》句子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构架
    1.6 相关说明
    附注
第二章 总论
    2.1 理论背景
        2.1.1 构式语法理论
        2.1.2 语法化理论
    2.2 框架句
        2.2.1 框架句界定
        2.2.2 框架句特点
    2.3 《祖堂集》框架句的特征
        2.3.1 时代性
        2.3.2 地域性
        2.3.3 行业性
    2.4 《祖堂集》框架句轮廓
        2.4.1 框架句标记
        2.4.2 《祖堂集》框架句类型
        2.4.3 《祖堂集》框架句体系
    2.5 本章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论(单句框架)
    3.1 “是(也)”后置判断句
        3.1.1 引论
        3.1.2 “SO 是(也)”式特征
        3.1.3 “SO 是(也)”式源流
        3.1.4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3.2 “莫非/莫不(是)”式测度句
        3.2.1 引言
        3.2.2 “莫非/不是”式特征
        3.2.3 “莫非/不是”式的演变过程
        3.2.4 “莫非”与“莫不(是)”词汇化条件
        3.2.5 “莫非/不(是)”式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3.2.6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3.3 “VP 着/着”式祈使句
        3.3.1 引论
        3.3.2 “VP 着”式结构形式
        3.3.3 “VP 着”式的语义特征
        3.3.4 “VP 着”式的语用特点
        3.3.5 “VP 着”式的演变阶段
        3.3.6 “VP 着”式的形成条件
        3.3.7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3.4 两种“好”字祈使句研究
        3.4.1 引论
        3.4.2 两种“好”字句结构比较
        3.4.3 两种“好”字句功能比较
        3.4.4 两种“好”字句的演变进程
        3.4.5 两种“好”字句的演变机制
        3.4.6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论(复句框架)
    4.1 “即(则)不问”式转折句
        4.1.1 引论
        4.1.2 “即(则)不问”式特征
        4.1.3 “即(则)不问”式的形成
        4.1.4 “即(则)不问”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4.1.5 结语
        参考文献
    4.2 “如 X 相似”式比拟句
        4.2.1 引论
        4.2.2 “如 X 相似”的特征
        4.2.3 “如 X 相似”的演变过程
        4.2.4 “如 X 相似”形成的条件
        4.2.5 结论
        附注
        参考文献
    4.3 “只 A 别/更有”选择句
        4.3.1 引论
        4.3.2 “只 A 别/更有”的结构特征
        4.3.3 “只 A 别/更有”的语用功能
        4.3.4 “只 A 别/更有”的演变历程
        4.3.5 “只 A 别/更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4.3.6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论(语篇框架)
    5.1 “有·人名+VP”话题引入句
        5.1.1 引论
        5.1.2 “有·人名+VP”句法、语义特征
        5.1.3 “有·人名+VP”的语篇特征
        5.1.4 “有·人名+VP”的语篇功能
        5.1.5 “有·人名+VP”的句法化历程与动因
        5.1.6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5.2 “A 即(则)A”式话题承接句
        5.2.1 引论
        5.2.2 “A 即(则)A”式的特征
        5.2.3 “A 即(则)A”式的演变进程
        5.2.4 “A 即(则)A”式的发展条件
        5.2.5 结语
        参考文献
    5.3 “与摩”式推论句
        5.3.1 引论
        5.3.2 “与摩”式的结构特征
        5.3.3 “与摩”式的语用功能
        5.3.4 “与摩”式的演变发展阶段
        5.3.5 “与摩”式的演变动因与机制
        5.3.6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1.1 《祖堂集》框架句体现专书语言的鲜明特点
        6.1.2 禅宗文献与佛经译文以及后世文献之间的关系
        6.1.3 对一些尚存在争议性问题的看法
    6.2 创新之处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处置构式研究[D]. 杨朋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2]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D]. 钟芳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D]. 兰俊莹. 兰州大学, 2020(12)
  • [4]禅宗语录中“在”字句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析论[J]. 卢烈红. 语言学论丛, 2018(01)
  • [5]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D]. 储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汉语递系结构发展演变史[D]. 张颖炜. 苏州大学, 2017(04)
  • [7]汉语“把”字句历时演变研究[D]. 孙鹤窈. 安徽师范大学, 2013(03)
  • [8]《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及其特点[J]. 胡蝶,康健. 宁夏社会科学, 2013(01)
  • [9]《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D]. 袁卫华. 武汉大学, 2012(06)
  • [10]《祖堂集》框架句研究[D]. 祁从舵.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祖堂记》中的“将军”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