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创作中的图像获取

论书法创作中的图像获取

一、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取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栋[1](2021)在《论六朝书法意象中的“意”》文中研究表明六朝书论家认为,"意"是决定书法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这与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魏晋风度密切相关。在书法创作中,"意"作为书法艺术的灵魂,既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又反映了主体特定的心理活动,乃是艺术构思和传达的根本动力。六朝书法作品蕴含着强烈的主体意趣,随心所欲,尽显潇洒飘逸之态,从而形成了以"意"论书的书道观。

邹广胜[2](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刘瑞鹏[3](2021)在《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傅山在明清鼎革之时代裂变中,形成了“杂乱而无章”之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着作与书作中无不显露。其中,傅山在《庄子》《荀子》之批注中对时事巨变深刻反思,在《山海经》《淮南子》之批注中将世间愁怨置之度外,在入清以后之创作中对社会不满大肆宣泄。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一章,主要对其“书风丕变”之人生经历进行论述,对其“经国济世”之思想建构进行分析,对其“矛盾多元”之遗民身份进行解读。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一章,主要涉及子学、考据学和医学,三者之外或有其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反映在傅山书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尚奇”“丑拙”“天倪”之书学观,即为文章第三至五章。傅山在明清易代之后,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之思考、感悟,并致其书风发生转向,或静心观变、或率性而为,或有意发泄、或随心得之。第六章主要阐述傅山书法创作以“篆隶笔意”贯穿始终,既有感性发挥,亦有理性思考,遂产生不可复制之笔墨效果。从明清之变的视角反观傅山之沉浮人生,通过其一生书作、诗文、题跋、批注等着述来剖析傅氏矛盾而又多元之书学思想,结合其生平交游、书法取法以及所接受的观念来分析傅氏复杂而有创见之书学思想。

韩一哲[4](2020)在《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文中认为书画相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当二者于内在的艺术规律层面相通的时候,就是自觉远离模仿客体外形而发扬人的创造力来塑造书画意象。伴随着这一过程,笔墨形式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逐渐成熟并独立出来。徐渭的书画作品属于文人书法和文人画体系,强调自律而反对他律。书画相通是文人画的重要特质,书画不但笔法相通,而且取物造象的思想也相通。都不是描摹自然万物之外形,而是采用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方式,塑造意象来传达情感。徐渭生逢晚明时期个性大解放潮流,加之其天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其文艺理论强调表现自我,尊重个体的情感。文人画在明代逐步由小写意向大写意演变,在沈周的作品中趋向豪放,至陈淳则书与画都是进一步豪放,徐渭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创了大写意书画。除笔墨豪放之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扬弃模仿,而以独立的笔墨形式来大胆而主动地构建意象。徐渭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果敢的思维勇气使其具有自觉地创新意识,能够高质量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迅速把握不同表象的事物内含的共同本质。丰富的想象力使他能突破现有经验的束缚,创造出新的书画意象。丰富的联想力使其对己有表象进行重组和改造,进而亦是产生新的书画意象。徐渭思维具有的深刻思辨性,不断开拓其眼界和心胸。成就其自我面貌并且能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学理,也使徐渭在诗、文、书、画多个领域融汇贯通。徐渭思维具备良好的悟性,使其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和本末意识,并且能够抽象把握事物核心要素。这样就方便领悟和感受不同事物所拥有的审美通感,在此基础上书画之间的审美同构得以顺利生发。徐渭的书画创作均明确要求以神驭形,将神放置在首要位置,根据神的需要来造形。也就是意在笔先,其优点是可以有的放矢。书画意象均是以毛笔的运用做为基石,毛笔在中国文化中既有工具层面的意义,又在文化层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徐渭在笔性、笔意、笔法三个层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并且在这三个层面详细阐释书画意象的构建问题。正是徐渭成熟的意象理论,使其大胆地冲破形似和传统字形的束缚,主动以笔墨形式营构书画意象,来传达无限意蕴。徐渭的书画意象具有鲜活的生命情趣,亦得益于其因“兴”而处于亢奋状态。这种状态需要解衣盘礴的自由舒适做为前提条件。这种特殊的状态使徐渭的潜能高效地迸发出来,不但感官系统变得敏锐,而且以律动的方式运笔、泼墨。因此其物化在纸面的书画意象活力四射、神采照人。同时徐渭以势造形,这样一是使书画意象充满律动感,二是以有限的意象传达出无限的意蕴。徐渭自觉的形式意识和强烈表现真实情感的欲望,使其深谙形式与情感的对立关系,创作出奋发、愤懑、野逸三种情感类型的书画意象。采用豪健的形式元素、迅捷的视觉节奏,郁勃的组合方式来构建出劲健的书画意象,来表现其奋发有为的精神。采用乖戾的形式元素、急促的视觉节奏、紧密与交叉的组合方式来营构出峥嵘的书画意象,来宣泄其愤懑之气。采用圆润的形式元素、舒缓的视觉节奏、疏朗的组合方式来建构出萧散的书画意象,来抒发其野逸的情怀。徐渭书画相通所结硕果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创作方面文人画更加脱离形似而追求不似之似,书法之笔法与墨法均进一步发展,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而采用相应的笔墨形式。在书画理论方面,不断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更加重视主动思考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对于“兴”在书画创作中所起作用亦有新的认识,并提出在音乐感很强的状态下创作,对于形式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亦有更新的认识。另外,徐渭的书画创作对于当代书画教学,在要领意识、主体意识、正气意识、严谨意识、律动意识方面均有启示意义。

柯小刚[5](2020)在《“之间”的游戏:书法现象学引论》文中认为书法是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迹"与"所以迹"之间、道与形器之间的艺术。书法本质上是一种"之间的游戏"。书法所书之物要通过文字书写来表现,但书法又不能还原为仅仅只是写字。书法意义上的写字是具身性的笔笔相生的动作发生学或"书势",是在形与未形之间的创生性活动。所以,书法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力的对话,是同时意味着支配和允让的"让写"。"让写"既是"我"让笔写,也是"我"让出自己,让笔来写。在书写主体和纸笔之间发生的力的对话,就是书法的事情。

张烁烁[6](2020)在《南宋儒学建构下的书法嬗变》文中提出本文意在探讨南宋理学对南宋书法的影响。在南宋理学的架构下,书法作为“物”被纳入“格物致知”的体系中。并在南宋理学“正心”、“诚意”观和“以性代情”的理学观念影响下,使南宋书法在提升书写者主体精神的同时,对北宋“尚意书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从而使宋代书法由北宋偏重“尚意”转化为南宋偏重“以物观物”,进而由尚“己意”转变为尚“他意”,完成“尚意”内核的潜在置换。在此基础上,南宋书法由北宋的“尚意”导向对“法”的强调,并由“法”的强调引致复古,与元代书法的全面复古形成传递与链接。元、明、清书法也都是在南宋理学心性论所引发的“观物”与“观我”、“师心”与“师古”的基本构架下往前发展的。

韦思[7](2020)在《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摭议》文中提出殷商西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研究,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相对于书法史研究、书法家个案研究、书论研究、书法与文字学研究等而言,还很薄弱,从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研究入手,应成为书法审美意象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具体陈述过程中,采用历史文献法、风格分析法、图文互证法、逻辑和分析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商周金文书法映射出人们从对巫觋与祖先神灵崇拜到“礼”、“乐”文化的尊崇,青铜器铭文的蘖变传衍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商末到西周早期金文书法在造型、铸刻痕迹上明显地表现出承袭的特点,保留殷商遗韵、甲骨意味,由殷商时期图腾、族徽文字组合的简单形式,到后来以记事为主的长篇铭文,彰显了商周时代先贤在浓厚的神灵意识笼罩下审美意识的觉醒,期间逐渐经历了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商末的天然奔放热烈、奇谲古隽,西周早期的雍容稳健、浑穆雄深,中期的规范端严,晚期的骀荡率性的风格特点,无不反映出金文审美意象特征。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审美意象”概念阐释,分别对审美意象的定义、内涵及其特征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蠡探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的成因;第三部分以商周金文书法形式美(用笔、结体、章法)观照审美意象特征;第四部分裒写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中的“图——底”关系;第五部分从“简化”、“有意味的力的样式”、“异质同构”的审美直觉心理学角度对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进行剖析。艺术欣赏是以审美意象为中介展开的特殊对话,商周金文书法艺术欣赏是以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为中介展开的特殊对话,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是商周金文书法审美心理的基元、中介,绾合了主客体,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研究,为书法审美心理活动研究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审视领域,揭示书法审美意象的内涵,扩充书法美学研究路径,发而为审美现代性的思考。

焦红乐[8](2019)在《笔势、形态与风格——论书法中的身体意蕴》文中指出中国书法中包含着深刻的身体意蕴。在书法创作的审美体验中,古人以考究的运笔方式使字呈现其"笔执力","笔势"也意味着身体意义上的"执力",表现了一种书法的"上手状态"。书法艺术体现了古人的具身化认知,以"筋血骨肉"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这与汉字的造字方式有着深刻联系。身体的个性、才情、意志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形成,"修身"是书法创造的必要条件。从身体的角度来研究书法,就是要发现书法中所蕴含的身体话语和身体美学,进而为更好地研究书法艺术提供思路。

李泊潭[9](2019)在《形式·力·情感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法形式与书家情感在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来解释书法形式为什么可以表达书家情感,书家情感如何影响书法形式生成的根本原因。全文第一章梳理对于书法抒情思想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观念。第二章逐层论述书法形式表达情感的原理。首先辨析传统书法抒情理论的局限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在解释形式与情感关系上的优越性。其次抽绎出形式可以表达情感的核心因素是:具有倾向性的力。再次,论证格式塔心理学在书法领域中的适用性问题。最后论证书法形式因素(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中都包含有可以表达情感的核心要素:具有倾向的力。该结论作为后文讨论形式与情感关系的依据。第三章从创作角度,运用情绪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关于情感的认识,提出书法创作情感启动的两种基本模式。辨析创作理论中“心”和“手”的主要内容,情感打破心手隔阂的两种方式:忘情和激情,并辨析两者特点与异同。第四章从欣赏角度,论述五种书体的形式因素表达情感状态的异同,探究狂草中情感改变形式的现象。最后以实例说明不同的形式因素对于风格的影响。第五章以情感的不同状态为依据,将书法创作模式分为四种。四种创作模式是情感状态和形式表现的统一。

周子渝[10](2019)在《宋前书论中自然观研究》文中提出书法艺术历经中国五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多样的风格面貌,富有自然美常为书家的创作重要取向之一。宋前书论中多次提到“自然”,汉代蔡邕便明确提出“夫书肇于自然”的论断,揭示了书法艺术与自然造化的密切关系。此后书家针对书法与自然的相关问题展开了颇为丰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揭示了自然观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精彩表现。本文通过对宋前书论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时下哲学思想讨论与文艺思潮演进等,深入探寻出这一时期书论中自然观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研究在自然观深刻影响下,宋前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鲜明艺术风格。

二、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取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取象(论文提纲范文)

(1)论六朝书法意象中的“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的内涵
二、凝神静思,意与象合
三、手随意运,意态纵横
四、纵情恣意,风流气骨

(2)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傅山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末清初之鼎革与变迁
    二、傅山思想之矛盾与多元
    三、对傅山书学研究之重新审视
第一章 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
    第一节 傅山生平与交游略论
        一、傅山生平概说
        二、傅山交游撷论
    第二节 傅山“经国济世”思想建构
        一、经世思潮与西学东渐对傅山之启蒙
        二、直隶孙奇逢北学思想对傅山之激励
        三、苏南顾炎武经学思想对傅山之促进
    第三节 傅山之遗民身份
        一、对明王朝之眷恋及清王朝之拒斥
        二、傅山与王铎书法之契合与背离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子学摭论
        一、傅山书学观之“激进”与子学批判意识
        二、傅山书学观之“支离”与老庄“自然”思想
        三、傅山书学观之“求变”与《荀子》“如蜕”思想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考据学蠡测
        一、傅山“严谨规范”之用字观与考据学
        二、傅山“补经证史”之金石观与考据学
        三、傅山“重篆崇隶”之碑学观与考据学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医学略述
        一、傅山书学观之“无所不临”与“餐采”说
        二、傅山书学观之“先萌一意”与“气”论
第三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尚奇”观
    第一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明末“尚奇”之风的影响作用
        二、明清甲申之变的强化作用
    第二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异”
        一、楷法篆隶,出新生奇
        二、杂体兼施,彰显奇异
    第三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正”
        一、“字正体直”,回归古法
        二、“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第四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丑拙”观
    第一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以“丑拙”为美之时代风气
        二、傅山遗民心态下追求“丑拙”
    第二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丑怪”
        一、心向庄子,否定“妍媚”
        二、推崇颜书,反倡“丑怪”
    第三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朴拙”
        一、追溯篆隶,探求“朴拙”
        二、研习隶书,践行“朴拙”
第五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天倪”观
    第一节 傅山“天倪”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庄子“天倪”思想之影响
        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之驱动
    第二节 神至而笔至之“天”
        一、专精下苦,自近古人
        二、勤而引之,即具是倪
    第三节 笔不至而神至之“天”
        一、野书以行,放荡无绳检
        二、字中之天,不可有意遇之
第六章 傅山书法创作理念审视
    第一节 篆隶笔意——贯穿主线
        一、用圆锋香象力,竭诚运腕
        二、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
    第二节 感性发挥——法本无法
        一、情性之发:无心而作,冀有可观
        二、丑拙之美
        (一)溯古求变,标新立异
        (二)俗物逼面,大违心手
    第三节 理性思考——技进乎道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二、志正体直,技道相通
余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总结
        一、明清之际的傅山及其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二、傅山书学思想之“三观”
        三、傅山书法创作观念审视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展望
        一、傅山书学思想生成之多元因素
        二、傅山书学思想“三观”之再探究
        三、傅山书法创作理念之深入剖析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局限
        一、文献资料的欠缺与期待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与改进
        三、知识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附录《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章附图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形成
    1.1 文人画体系中的徐渭书画
        1.1.1 文人画的特征
        1.1.2 徐渭的文人书、画态度
    1.2 徐渭书画相通的历史因素
        1.2.1 晚明时期文化特征
        1.2.2 徐渭文艺理论的特征
        1.2.3 徐渭性情对其书画的影响
        1.2.4 徐渭书画意象的历史承接
    1.3 徐渭书画相通所需要素
        1.3.1 本质意识与一般规律意识
        1.3.2 清晰的表现原则
        1.3.3 亢奋状态
        1.3.4 兼善多种路数
    1.4 徐渭书画相通的贡献
        1.4.1 以笔墨形式主动创造意象
        1.4.2 开创多种风格类型书画意象
第二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思维机制
    2.1 果敢的思维勇气
        2.1.1 创新精神
        2.1.2 丰富的想象力
        2.1.3 丰富的联想
    2.2 深刻的思辨性
        2.2.1 思维的广阔性
        2.2.2 思维的辩证性
    2.3 良好的悟性
        2.3.1 思维的深度
        2.3.2 审美通感
        2.3.3 审美同构
第三章 徐渭书画之表现原则
    3.1 神采为上
        3.1.1 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徐渭言神采
        3.1.2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
        3.1.3 画尽意在以全神气
    3.2 意在笔先
        3.2.1 意前笔后者胜
        3.2.2 徐渭的笔性、笔意与笔法
    3.3 意象表达
        3.3.1 意象传统
        3.3.2 嚼之不已更有余味——徐渭诗文意象
        3.3.3 能书者发其笔意——徐渭书法意象
        3.3.4 不求似而有余——徐渭绘画意象
第四章 徐渭书画之艺术传达
    4.1 解衣盘礴
        4.1.1 先散怀抱
        4.1.2 忌讳拘谨
        4.1.3 以酒助力
    4.2 乘兴展开
        4.2.1 贵于词者兴——徐渭言兴
        4.2.2 乘兴挥毫作书
        4.2.3 乘兴泼墨作画
    4.3 以势造形
        4.3.1 势范畴及徐渭的势意识
        4.3.2 传统书论言势
        4.3.3 书要认势——徐渭书法之势
        4.3.4 传统画论言势
        4.3.5 总看奔逸势——徐渭绘画之势
第五章 徐渭多种类型的书画意象
    5.1 奋发类书画意象
        5.1.1 徐渭奋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1.2 形式元素的特征——豪健
        5.1.3 形式元素的节奏——迅捷
        5.1.4 形式元素的组合——郁勃
    5.2 愤懑类书画意象
        5.2.1 徐渭愤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2.2 形式元素的特征——乖戾
        5.2.3 形式元素的节奏——急促
        5.2.4 形式元素的组合——紧密、交叉
    5.3 野逸类书画意象
        5.3.1 徐渭野逸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3.2 形式元素的特征——圆润
        5.3.3 形式元素的节奏——舒缓
        5.3.4 形式元素的组合——疏朗
第六章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后世的影响
    6.1 后世书画创作继承与发展徐渭书画
        6.1.1 绘画更加脱离形似的束缚
        6.1.2 书法之笔法与墨法进一步发展
        6.1.3 书画创作自觉使用多种风格
    6.2 后世对书画相通的继续思考
        6.2.1 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
        6.2.2 注重思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
        6.2.3 深化对“兴”的认识
        6.2.4 深入探究形式与情感的对应
    6.3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当代书画教学的启示
        6.3.1 要领意识
        6.3.2 主体意识
        6.3.3 正气意识
        6.3.4 严谨意识
        6.3.5 律动意识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之间”的游戏:书法现象学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书法所书何物:书法作为“之间”的游戏
二、 “书势”与《易经》取象:书法作为动作的发生学
三、 “让写”在支配和允让之间:书法作为力的对话
四、 “冲和”与“瞬间”之间:书法体道的发生机制

(6)南宋儒学建构下的书法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三、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弁言
第一章:书法主体性的削弱与北宋尚意书风的修正
    第一节:正心、诚意观对北宋尚意书风的修正
    第二节:以“性”代“情”使书写主体性削弱
    第三节:理学影响下的书法功能变化
第二章:南宋书坛对北宋“尚意”内核的置换
    第一节:尚“己意”变为尚“他意”
    第二节:尚“他意”导致对“法”的强调
    第三节:对法的强调导向复古
第三章:书法嬗变的结果与影响
    第一节:尚意向复古转变与元代接榫
    第二节:墨戏还是载道?——书法功能决定书法创作
    第三节:有我抑或无我?——书写主体性的当代启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摭议(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研究鹄的、研究意义、研究学术价值、研究现状述评
    (二)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审美意象”概念阐释
    (一) “意象”概念阐释
    (二) “审美意象”概念阐释
二、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的成因
    (一) “巫”为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之源
    (二) “图腾崇拜”为商周青铜器纹饰审美意象之源
三、从商周金文书法形式美窥探审美意象特征
    (一) 商代末期金文书法“天然美”
    (二) 西周早期金文书法“典范美”
    (三) 西周中期金文书法“人工美”
    (四) 西周晚期金文书法“性情美”
四、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的“图——底”关系
    (一) 商周金文书法的“图形”与“背景”关系
    (二) 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是其审美活动中联系主客体的中介
五、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是“有意味的力的样式”
    (一) 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简化”与“有意味的形式”
    (二) “异质同构”在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辞

(8)笔势、形态与风格——论书法中的身体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笔势 : 书法的 『 上手状态 』
『 筋血骨肉 』 : 东方的身 体美学
『 书如其人 』 : 书法风格 与修身

(9)形式·力·情感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立论依据
    三、研究现状
    四、本文主要内容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传统情感观念及审美演变
    第一节 儒家“节情”观
        一、孔子对情的态度
        二、孟子对情的态度
    第二节 道家“无情”观
        一、老子对情的态度
        二、庄子对情的态度
    第三节 屈骚“狂情”观
    第四节 佛教“去情”观
第二章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的中介:力
    第一节 书法形式概念的内涵
        一、梳辨书法“形式”概念的必要性
        二、书法“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历时性范畴
        三、代表性形式观念简述
    第二节 传统书法情感理论特点及阐释空间
        一、传统书法情感理论的特点
        二、传统书法情感理论的阐释空间
    第三节 书法形式表现情感的现代心理学阐释
        一、代表性情感表现理论及其局限
        二、格式塔心理学情感理论:“力”生“情”
        三、格式塔心理学在书法表情论中的适用性
    第四节 书法形式因素中的力
        一、笔法是力的作用
        二、字法是力的架构关系
        三、墨法体现轻重、引斥、进退诸力
        四、章法是力群节奏化呈现
第三章 书法创作中情感影响形式生成
    第一节 影响书法形式生成的四个维度
    第二节 情感的定义、内涵与核心要素
        一、西方情绪理论的发展与情绪的定义、核心内容
        二、中国传统情感观念
    第三节 书法情感生成原理与启动模式
        一、书法情感生成基本原理
        二、书法情感启动两种模式
    第四节 书法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一、创作论中“心”的含义
        二、创作论中“手”的内容
        三、心手关系
        四、书法情感打破心手隔阂
第四章 书法欣赏中形式表现情感
    第一节 五体书情感表现方式
        一、笔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二、字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三、章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四、墨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第二节 形式表现情感的极致——狂草
        一、狂草创作状态特点
        二、狂草创作形式特点
        三、狂草“形”省“情”存的视觉心理依据
        四、狂草“情使形变”现象
    第三节 书法形式与风格
        一、传统书法风格理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二、形式对于书法风格的影响
第五章 形式与情感的统一:书法创作模式举隅
    第一节 “中和”式创作模式
        一、“中和”观念渊源及内涵要求
        二、“中和”创作模式的形式及情感特点
    第二节 “狂狷”式创作模式
        一、“狂狷”观念的审美内涵
        二、“狂狷”创作模式的形式及情感特点
    第三节 “以理御情”式创作模式
        一、理学之“以理御情”创作模式
        二、形式规律之“以理御情”创作模式
    第四节 “无情”式创作模式
        一、道家“无情”观对创作形式的影响
        二、佛教“去情”观对创作形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成果
致谢

(10)宋前书论中自然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2.1 先秦时期自然观
        2.1.1 自然意识的萌芽
        2.1.2 老庄的自然无为
    2.2 两汉时期的自然观
        2.2.1 《淮南子》的自然观:遵循自然规律的“有为”
        2.2.2 王充《论衡》自然观:“气”论与“偶适自然”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观
        2.3.1 王弼的“情”即自然
        2.3.2 文艺自然论的生发
    2.4 隋唐时期自然观
        2.4.1 隋唐时期道家的自然论
        2.4.2 唐朝文艺自然论的拓展
3 宋前书论中自然观的表现
    3.1 宋前书论中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3.1.1 “有若自然”的书法审美追求
        3.1.2 “各呈其自然”的书法创作实践
    3.2 尚象
        3.2.1 书取象于自然
        3.2.2 书比况于自然
    3.3 重意
        3.3.1 心物交融:书家艺术创造的构思
        3.3.2 意象萌生:表书家之情通自然之美
    3.4 崇真
        3.4.1 纯任自然:情真而发
        3.4.2 不事雕琢:天然与工夫
4 宋前书法作品对自然观的呈现
    4.1 宋前书论自然观影响下的书风
        4.1.1 自然之逸:不拘一格,超凡脱俗
        4.1.2 自然之奇:奇态多姿,意涉奇境
        4.1.3 自然之趣:至情至性,天趣浑然
    4.2 影响自然美表现的因素
        4.2.1 功力
        4.2.2 乘兴
        4.2.3 修养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 论文中出现的历代书法作品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取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六朝书法意象中的“意”[J]. 王中栋. 文艺评论, 2021(04)
  • [2]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傅山书学思想研究[D]. 刘瑞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D]. 韩一哲. 西北大学, 2020(07)
  • [5]“之间”的游戏:书法现象学引论[J].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南宋儒学建构下的书法嬗变[D]. 张烁烁.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2)
  • [7]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意象摭议[D]. 韦思. 广西艺术学院, 2020(02)
  • [8]笔势、形态与风格——论书法中的身体意蕴[J]. 焦红乐. 中国书法, 2019(20)
  • [9]形式·力·情感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D]. 李泊潭.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宋前书论中自然观研究[D]. 周子渝.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书法创作中的图像获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