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

伊犁河谷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

一、伊犁河谷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蒋宇新[1](2020)在《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伊犁河南岸灌区自2015年开荒耕种以来,水肥利用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对伊犁河流域新垦并且种植滴灌冬小麦耕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水肥处理对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土壤含水率变化、生理生长、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根据试验数据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得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灌水施肥区间,并通过设置浅埋式滴灌应对区域内特有的气候状况,为其优化区域内滴灌冬小麦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2019年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水利局、伊犁河南岸灌区管理处、石河子大学灌溉试验联合基地采用大田试验,以试验站灌区内不同开垦年限的滴灌冬小麦“伊农20号”为试验材料,2018年播种前对现行灌水施肥制度下,滴灌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2018-2019年结合当地生产管理经验,设置灌水、施肥两个因素,其中灌水处理设置3个水平,施肥处理设置3个水平,并设置一个当地常规对照组,试验根据《灌溉实验规范》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10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为应对区域内大风天气,于常规对照处理设置3个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全生育期灌水7次(其中播种后出苗水1次,返青后6次),肥随水入。结果:(1)在不同灌水施肥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在050 cm深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较高的灌水量会形成积水导致浪费造成减产,灌水360 mm处理灌水量处于较优水平。灌水和施肥量对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影响显着,随生育期的推进大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曲线。不同水肥处理间表现为:在相同施肥条件下,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同灌水水平下,随施肥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灌水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期滴灌冬小麦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随生育期推进,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在相同灌水条件下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2)灌水和施肥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千粒重、公顷穗数影响显着。千粒重随灌水和施肥量的增加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灌水360 mm,施肥900 kg/hm2处理千粒重最大,公顷穗数与千粒重相似。产量表现为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灌水360 mm,施肥600 kg/hm2处理最终产量较大,为8968.04 kg/hm2。作物系数出苗期为0.80,分蘖期为0.93,越冬期为0.79,返青期为0.90,拔节期为0.96,抽穗期为1.03,灌浆期为1.05,成熟期为0.88。(3)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土壤含水率较自然荒地增加104.3%182.6%,即使成熟期停止灌水,各开垦地块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荒地处理,较未开垦荒地增长14.3%。在伊犁河流域新垦荒地种植和灌溉会改善原有荒地土壤的水分入渗条件,有利于土壤水分调蓄。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土壤肥力随滴灌应用时长增加而增加。即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土壤有机质随滴灌应用时长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13 g/kg和2.17 g/kg。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有关养分分级的相关标准,土壤养分等级均提高一级,有助于碳氮的积累,对作物增产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01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随滴灌时长的增加显着增加,有可能会带来土壤盐渍化的风险。(4)伊犁河流域荒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冬小麦产量随开滴灌应用年限增加而增加。滴灌应用4a地块的冬小麦穗长、穗重和千粒重均为最高,新开垦土地12 a由于土壤质地较为贫瘠,基肥较少,虽然冬小麦单穗粒数较多,但是肥力不足,小麦千粒质量较低。(5)在当地现行常规灌溉管理之下,适当增加滴灌毛管埋深可以改变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埋深5 cm时更有利于水分横向迁移,同时可以有效湿润根区土壤,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减少地表径流及积水的产生,可以起到节水增产的效果。结论:通过采用一化方法对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各响应指标进行分析,2018-2019年伊犁河南岸灌区滴灌冬小麦的相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同时达到≥0.85,肥料偏生产力≥0.5的灌水量区间为340370 mm,所用水溶性复合肥施肥量区间为400600 kg/hm2。种植滴灌冬小麦较适宜的滴灌毛管埋深为5 cm。

董玉新[2](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魏堃[3](2020)在《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提出,伊犁河流域作为中、哈两国的跨境内流河,如何共同合理开发伊犁河流域,保护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成为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土壤数据以及各类生物参数数据表估算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水源涵养量和植被NPP,分析两类生态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两项生态系统的热点区进行有效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提出跨境河流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议,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效益。主要结论如下:(1)伊犁河流域光合有效辐射在夏季最大,6月达到最大值,其分布状况主要与植被NDVI有关。秋冬两季的植被实际光能利用率要大于春夏两季的植被光能利用率。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呈波动增长趋势,我国境内伊犁河上游地区植被NPP的大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中下游植被NPP大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植被NPP沿天山山脉呈环状分布,中间低、四周高,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1997-2017年不同地类植被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有林地>疏林地>中覆盖草地>高覆盖草地>城镇>耕地>低覆盖草地>湿地>灌木林>裸土地>水域>其他未利用土地。从不同坡度对植被NPP的影响来看,斜坡与缓坡植被NPP较大,平坡与险坡植被NPP较小。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海拔在500-1500 m和>3500 m处坡向对植被NPP的影响较小,海拔在1500-3500 m处不同坡向植被NPP大小:阴坡>西北坡>东北坡>东南坡>西南坡>阳坡>无坡向。(2)1997-2017年伊犁河流域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总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位于天山山脉林草地分布地区,低值区则位于平原谷地人类活动区。1997-2017年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这表明水源涵养量的分布主要与产水量有关,伊犁河流域水源涵养量总体呈向好趋势。伊犁河流域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与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量贡献量较高的为林地、草地,而贡献率最低的为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不同坡向的水源涵养贡献,越接近阴坡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越好,而越接近阳坡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较差。水源涵养贡献率较高的地区在平坡、缓坡、斜坡上,急坡和陡坡上水源涵养贡献率较低。海拔500-1500 m处与3500 m以上,水源涵养量低,海拔1500-3500 m处,水源涵养量较高。(3)1997-2007年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植被NPP为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伊犁河流域两项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均位于天山山麓附近,低值区位于伊犁河谷、中游卡普恰盖水库以及下游伊犁河三角洲。通过分位数法,可以将伊犁河流域分为5个生态服务区,结合两项生态系统服务,为伊犁河跨境河流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提出3点建议。

蒋宇新,郑旭荣,王振华[4](2020)在《滴灌时长对伊犁河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阐明新疆伊犁河南岸灌区不同滴灌应用年限下新开垦耕地土壤水分分布和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分布,进一步了解干旱区荒地引水灌溉开垦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本文以伊犁河流域连续新开垦地区——伊犁河南岸灌区管理处为研究区,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不同滴灌应用年限(1 a,2 a,3 a,4 a)以及未开垦荒地(CK) 0~60 cm剖面土壤水分、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揭示滴灌应用年限对滴灌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垦土地土壤含水率会随滴灌应用年限延长而增加,种植和灌溉会改善新开荒地的土壤水入渗条件,有利于耕作层水分调蓄;新垦土地各层土壤全氮会随滴灌应用年限增加而增加,且随深度增加分布趋势由开垦前先减少后增加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在0~30 cm土层出现表聚现象;不同滴灌应用年限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年限增加而增加,开垦种植增加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在0~20 cm土层明显富集;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相关标准,研究区荒地开垦后土壤养分全氮及有机质均提高了一级;新开垦耕地灌溉1~4 a,冬小麦产量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养分及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现行的灌溉制度及作物秸秆残留。

田海涛[5](2018)在《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小麦(Triticum spp),禾本科,一、二年生草本,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俗称麦,经磨粉分离加工后为面粉,食用加工可为面条、馒头、饼等。小麦是世界最早栽培、最重要的谷物资源之一,也是现代农业中主要种植作物,其栽培面积为世界之首,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2位。小麦既是人类主要的食物资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国是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约占全球的1/6左右。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历史悠久的小麦生产区,有着最为悠久的种植历史,拥有丰富的栽培技术和加工利用经验。到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广泛,栽培技术、加工利用技术成熟精细,农耕文化丰富多样,小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农作物。首先探讨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从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情况、地形特征及土壤选择等因素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广泛种植的自然因素。明清时期人口数量的剧增和人均田地面积的锐减、赋税征收小麦等因素促使人们对小麦的土宜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因素是明清时期小麦广泛种植的社会经济环境。小麦在明清时期方志等史料的记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清时期小麦种植的地域状况。关于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区域概况,基于农书和方志资料等记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记载的史料进行采集、运算、分析和描述可以知道,明清时期,小麦种植遍及黄河中下游各地。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需要,小麦种植密度各有不同,形成小麦种植密集区、次密集区和稀疏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广泛,栽培技术成熟精细。麦田整地技术先进,严格要求精耕细作,达到深浅得当,土壤细软,力作保墒。小麦种子选育和多样化处理麦种,争取选育最优质的种子,保证种子发芽率和抗寒抗旱抗虫灾的能力。小麦播种时令因时因地而异,各地都有适宜当地小麦播种的合理时间。播种技术更加完善,争取株苗均匀,植株长势良好。小麦的田间管理更加合理得当,中耕锄草(锄麦)和灌溉等得时而作,麦苗健康生长。收麦如救火,小麦收获时令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略有不同。明清时期,更加强调小麦收获时令的重要性,各地因地制宜,适时收获小麦。在收获的过程中发扬勤劳、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抛费一穗一粒。碾打讲求严格的时宜,快速铺麦碾麦,得风即可扬麦,整个劳作过程力勤劳作,认真仔细,力争不遗露一颗麦粒,对麦秸堆积要求也十分严格。小麦籽粒经三伏天晒极干,贮藏在铺有草木灰的容器中,处理得当,可以久时贮藏。同时,小麦用途广泛,加工技术成熟,面粉等级不一,面食品种多样,面食文化丰富。小麦是黄河中下游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赋租税的重要来源。同时,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小麦种植为核心的多种农作物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的耕作制度。在小麦历史文化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饮食文化、面食与节庆民俗、面食与人生礼仪等。对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及其影响的系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的因素、区域概况、小麦栽培技术、小麦加工和利用以及小麦地位和历史文化等系列问题。

焦子伟,王彩荣,崔新菊,张相锋[6](2017)在《新疆伊犁绿色食品原料冬小麦新冬42号栽培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结合伊犁冬小麦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依据伊犁河谷绿色食品原料栽培中的关键技术,同时根据已有的成熟经验和相关技术,提出了新疆伊犁绿色食品原料冬小麦新冬42号栽培中关键肥水控制和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技术,对绿色食品原料冬小麦新冬42号栽培提出了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可替代原有的栽培品种如伊农20号等品种,为其在新疆伊犁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

谭振超[7](2016)在《霍城县民族经济研究 ——以农牧业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系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学科使命。霍城县是我国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县城的一个典型,其地理区位特殊,民族文化多元,农牧结合的民族经济有其独特之处,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作为我国与中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背景环境下,霍城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关注霍城县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民族经济学的视角,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着重考察了霍城县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具体章节分为以下部分:绪论部分:陈述了本研究的缘由、方法、缺憾,对文献进行了回顾,并界定了民族经济、农业、牧业等核心概念。第一章:霍城县基本状况。简要介绍了霍城县的地理环境、乡镇、人口与民族情况。第二章:霍城县农业经济考察。首先分析了当地农业耕地所面临的城镇化、环境问题、人地均衡等压力;其次论述了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影响农民种植选择的诸种因素;接下来论述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原因以及土地流转的现状;并阐述了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背景下种植型、种植—育肥型、种植—务工型等农民家庭生产方式的三种类型。第三章:霍城县牧业经济考察。论述了当地牧业经济草场资源的划分与利用、牲畜结构及变化,以及游牧迁徙过程;阐述了游牧民定居背景下三种不同的牧业生产方式,即四季游牧型、半季游牧型、非游牧型。第四章:霍城县农牧发展的思考。分析了当地农牧业经济分布的格局,阐述了农牧经济类型与自然环境、民族人口分布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出其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与资源优势的转化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陈蓉,王彪,顾向红,亚库甫江[8](2015)在《伊犁河谷冬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从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等方面介绍高产创建示范技术,总结小麦冻害防治技术,以为小麦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张彦虎[9](2015)在《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同时也是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最大边疆省区。因此,农牧业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广大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疆农牧业发展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以常规现代农业模式为发展取向的绿洲农业日益暴露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不可持续特征,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极为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破坏,进一步威胁到绿洲的生态安全和永续利用;另一方面,以转场游牧、靠天养畜为特征的新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落后,不仅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牧民定居增收,而且由于缺乏对草场的科学养护改良,直接导致了草场的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退化。因此,从目前新疆农牧业的发展方式来看,都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增收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提升。综观国内外各种持续(替代)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唯有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同时促进农牧业产出和收入稳定增长,还能减少中间能耗和污染、促进农牧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符合新疆当前实际的综合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以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对此的研究和关注都较为不足。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梳理,同时结合新疆发展实际特点,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以及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功能、效益状况以及相应技术支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不仅创新运用了非平衡生态理论、单位面积能值比较分析等最新理论方法,而且通过跨学科方法的运用实现了对草地农业模式这一农牧结合、系统耦合综合农业系统的研究探讨,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创新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通过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现实背景的深入分析和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理论等的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循环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深入揭示草地农业模式内涵、功能及作用的同时,结合新疆区域经济、生态等特点,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城镇景观草坪等的四种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再次,选择新疆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创新运用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对当地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常规农(牧)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比较分析,以验证草地农业模式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后,对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经过从多个方面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综合模式选择,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新疆农牧业发展中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严重不足,导致其发展方式与结构严重失衡,农牧业生态环境问题和不可持续因素日益累积。因此,急需加快建立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修复治理其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2)草地农业具有多种实践发展模式类型,对此依据新疆发展实际和构建原则,结合新疆不同地区的经济、生态等特点,可以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等的四类主要草地农业发展模式;(3)新疆典型地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案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农业模式比常规农(牧)业模式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和比较优势。无论是运用投入产出法还是能值分析法,其比较分析结果都是一致的;(4)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在新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对其的政策支持、技术保障急需加强。这也是增强农牧民发展意愿,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重要支撑条件。

沙德汗·巴依吐拉克,塔里木·再那力别克,努尔克力德·加木沙甫[10](2015)在《伊犁河谷冬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点》文中指出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春季田间管理工作尤为重要。2014年是伊犁河谷冬麦区种植玉米面积最大的一年,秋季收割玉米时雨水特别多,影响了玉米的按时收获,相比较往年收获期推迟2025天,冬麦播期也随之推迟了2030天。冬麦入冬时,积雪厚度达到3040厘米,根据2015年冬麦返青情况分析,一类苗面积较少,二类、三类苗(弱苗)较多。由于地温低、潮湿、光照不足等条件,非常有利

二、伊犁河谷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犁河谷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试验研究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田间试验布置
    2.3 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水肥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
    3.2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3.6 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作物系数
    3.7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滴灌时长对伊犁河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4.1 滴灌时长对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4.2 滴灌时长对土壤全氮分布的影响
    4.3 滴灌时长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4.4 滴灌时长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5 滴灌时长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6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土壤含水率变化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5.1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5.2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冬小麦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5.3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4 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工程灌溉参数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2)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伊犁河流域研究进展
        1.2.3 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本文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气候
        2.1.4 土壤植被
    2.2 研究资料
        2.2.1 遥感资料
        2.2.2 气象资料
        2.2.3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资料
        2.2.4 土壤资料
        2.2.5 其他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基于 InVEST 模型产水量-水源涵养量模型
        2.3.2 CASA模型
第3章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支持服务估算
    3.1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支持服务时空特征分析
        3.1.1 伊犁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
        3.1.2 不同尺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分析
    3.2 不同因素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3.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分析
        3.2.2 不同地形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估算
    4.1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1 伊犁河流域水源涵养量影响因素分析
        4.1.2 不同尺度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分析
    4.2 不同因素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4.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量分析
        4.2.2 不同地形因子对水源涵养量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分析
    5.1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热点区识别
        5.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
        5.1.2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等级分析
    5.2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
        5.2.1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识别
        5.2.2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对策与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滴灌时长对伊犁河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处理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水分测定
        1.3.2土壤养分测定
        1.3.3 产量测定指标
    1.3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滴灌时长对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2.2 滴灌时长对土壤全氮分布的影响
    2.3 滴灌时长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2.4 滴灌时长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六节 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小麦种植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气候条件及水资源情况
        二、地形特征及土壤选择
        三、各地小麦种植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
        一、人口数量剧增
        二、人均耕地锐减
        三、赋税的征收
    第三节 小麦土宜认识及应用
第二章 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的区域分布
    第一节 陕西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一、陕北高原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二、关中平原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第二节 山西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一、山西西北部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二、山西东南部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三、山西汾河谷地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第三节 河南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一、豫西、豫南山地丘陵盆地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二、豫中豫东平原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三、豫北山地台地丘陵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第四节 山东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一、鲁西、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二、山东半岛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三、鲁中、鲁南山地丘陵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第三章 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技术
    第一节 整地及保墒技术
        一、耕地及其要求
        二、麦田整地及保墒
    第二节 选种用种与播种技术
        一、选种用种
        二、播种技术
    第三节 田间管理
        一、中耕锄草(锄麦)
        二、灌溉
    第四节 小麦收割
        一、各地的收割时令
        二、小麦的收割技术
    第五节 小麦的碾打及贮藏方法
        一、碾打
        二、贮藏
    第六节 小麦的加工与利用
        一、小麦的加工
        二、小麦加工技术的历史演进
        三、小麦的利用
第四章 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第一节 形成了以小麦生产为核心的种植制度
    第二节 小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一、小麦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主食
        二、小麦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赋租税来源
    第三节 文化影响
        一、饮食文化
        二、面食与节庆民俗
        三、面食与人生礼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新疆伊犁绿色食品原料冬小麦新冬42号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指标
2 产地环境
    2.1 产地环境
    2.2 投入品要求
3 播前准备
    3.1 灌底墒水
    3.2 施基肥
    3.3 犁地和整地
    3.4 种子质量及处理
4 适期播种
    4.1 播期与播量
    4.2 播种方法
    4.3 带肥下种
    4.4 播种质量
5 田间管理
    5.1 肥水管理
    5.2 化控
6 病虫草害防治
7 收获
8 包装与贮运

(7)霍城县民族经济研究 ——以农牧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缺憾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内涵
第一章 霍城县基本状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乡镇简况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第二章 霍城县农业经济考察
    第一节 农业耕地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与农民的选择
        (一) 农作物种植
        (二) 农民的选择
    第三节 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
        (一) 农村中的社会流动——劳动力转移
        (二) 土地流转
    第四节 农民的家庭经营方式
第三章 霍城县牧业经济考察
    第一节 牧场的划分与利用
    第二节 迁徙过程——转场
        (一) 转场时间
        (二) 转场空间
    第三节 牲畜结构
    第四节 牧民定居背景下的游牧方式
        (一) 牧民定居
        (二) 牧民的游牧方式
第四章 霍城县农牧业经济的思考
    第一节 农牧业经济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 生态环境问题
        (二) 资源优势转化问题
    第三节 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探索
        (一) 生产领域
        (二) 流通领域
        (三) 消费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伊犁河谷冬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2 播前准备
        1.2.1 灌足底墒水。整地前灌水1 200~1 500 m3/hm2, 要求灌足灌匀, 使全田墒度均匀。
        1.2.5 农机具的准备。播种前, 认真养护、 检修和调试播种机械[4]。及时更新引进播种机, 以提高播种质量。
    1.3 播种
        1.3.4 带肥下种。施磷酸二铵75~105 kg/hm2, 种肥分箱。
    1.4 冬前管理
        1.4.2 冬灌。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 ℃, 当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 灌水900~1 200 m3/hm2。
    1.5 春季管理
        1.5.1 耙地保墒。春季为提高土壤温度, 改善土壤墒情, 小麦返青期前后, 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土壤类型, 及时耙地。
        1.5.5 化控防倒伏。对于高产的小麦田, 为防止生长过旺, 出现倒伏, 起身至拔节初期化控。
    1.6 中后期管理
        1.6.2 根外追肥。在孕穗期和灌浆期, 各喷施1 次磷酸二氢钾, 用3 kg/hm2对水300 kg/hm2喷雾。
2 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
    2.1 预防措施
        2.1.4 物理防冻。在小麦生产中, 为了防止小麦发生冻害, 可在霜冻来临前在麦田熏烟, 能够增加土壤温度1~2 ℃。
    2.2 冻后补救
3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3.2 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提高防治效果
    3.3 结合小麦一喷三防项目

(9)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替代农业相关理论及农业模式研究现状
        1.2.2 草地农业功能与草原退化治理研究现状
        1.2.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现状
        1.2.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持续农业与循环农业
        2.1.2 生态农业与草地农业
        2.1.3 新疆草地农业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
        2.1.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功能定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4 能值分析理论
        2.2.5 干旱区草原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的作用分析
    3.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经济状况分析
        3.1.1 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3.1.2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2 当前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当前新疆农牧业总体发展状况与水平分析
        3.2.2 绿洲农业结构单一,能耗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3.2.3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低,草场超载、退化严重
        3.2.4 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3 发展草地农业对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3.3.1 引草入田、草田轮作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3.3.2 建设人工草地,改良治理草场,支撑发展
        3.3.3 农牧结合,有机循环,提升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
    4.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1.1 遵循农牧业科学发展规律,发挥综合效益
        4.1.2 因地制宜,科技驱动,以效益与市场为导向
        4.1.3 科学引导,加强服务,扶持农户发展草地农业
    4.2 基于经济地理区位差异选择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2.1 新疆不同地区生态、地理区位差异显着
        4.2.2 新疆不同地区经济、农牧业发展差异显着
        4.2.3 基于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3 构建以草田轮作与中低产田种草养殖的种植业生态模式
        4.3.1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提出
        4.3.2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3.3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4 构建以林果草畜共育和有机循环的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
        4.4.1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提出
        4.4.2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4.3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5 构建以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和飞播补种结合的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
        4.5.1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提出
        4.5.2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5.3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6 构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
        4.6.1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提出
        4.6.2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6.3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5.1 绿洲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5.1.1 流域概况及绿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5.1.2 流域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5.1.3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投入比较分析
        5.1.4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5.1.5 基于能值理论的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5.1.6 农户对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5.1.7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5.2 畜牧业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尼勒克县为例
        5.2.1 尼勒克县概况及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5.2.3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投入比较
        5.2.4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5.2.5 基于能值理论的尼勒克县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5.2.6 牧户对草地农业模式的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5.2.7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实践及模式借鉴
    6.1 美、荷、日、法等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1 美国、荷兰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2 日本、法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3 上述国家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成效及趋势
    6.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的发展演变及模式启示
        6.2.1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6.2.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6.2.3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模式的成效分析
    6.3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1 甘肃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2 广东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3 四川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4 兵团草地农业发展的尝试与目标效果
    6.4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模式借鉴
        6.4.1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模式总结
        6.4.2 发达国家草地农业发展经验及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6.4.3 相关经验及模式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7.1 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理论与政策依据
        7.1.1 主要理论依据与相关政策依据
        7.1.2 WTO框架下对农业扶持的相关规定
        7.1.3 支持与保护新疆农业的现实必然性
    7.2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扶持体系构建
        7.2.1 政府扶持目标与扶持策略选择
        7.2.2 加大生态补偿与重点扶持力度
        7.2.3 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7.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技术支撑
        7.3.1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
        7.3.2 草田轮作与田间管理技术
        7.3.3 林草间作与管理技术
        7.3.4 牧区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
        7.3.5 饲草料收储加工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8.2.2 加快技术研发推广,支撑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8.2.3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组织化水平
        8.2.4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提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化水平
    8.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10)伊犁河谷冬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麦苗春季分类管理
二、防止冻害,及早追肥
三、镇压划锄,提墒增温
四、化学除草
五、病虫害防治

四、伊犁河谷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D]. 蒋宇新.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魏堃.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滴灌时长对伊犁河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蒋宇新,郑旭荣,王振华. 干旱区研究, 2020(03)
  • [5]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及其影响研究[D]. 田海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6]新疆伊犁绿色食品原料冬小麦新冬42号栽培关键技术[J]. 焦子伟,王彩荣,崔新菊,张相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7)
  • [7]霍城县民族经济研究 ——以农牧业为中心[D]. 谭振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8]伊犁河谷冬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J]. 陈蓉,王彪,顾向红,亚库甫江.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2)
  • [9]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张彦虎.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10]伊犁河谷冬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点[J]. 沙德汗·巴依吐拉克,塔里木·再那力别克,努尔克力德·加木沙甫. 农村科技, 2015(05)

标签:;  ;  ;  ;  ;  

伊犁河谷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