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团地震台1997-2003年重力变化

白家团地震台1997-2003年重力变化

一、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韩建成,陈石,李红蕾,张贝,卢红艳,侍文,徐伟民,贾路路[1](2022)在《陆地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陆地重力观测相较于航空和卫星重力观测,距离场源更近,观测精度相对较高,其静态异常和时变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多种地球动力学问题. 21世纪以来,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发展迅速,陆地观测网络日益完善,高精度陆地重力观测数据产品逐渐丰富,基于这些产品的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高精度陆地重力观测数据在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包括基于重力异常数据构建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地壳物性结构模型、反演Moho界面形态和估计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以及利用时变重力数据构建时变重力场模型、探测微弱动力学信号、估计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和分析与火山、地震过程的可能关联,最后探讨分析了陆地重力测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为中国大陆重力观测系统建设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张敏[2](2021)在《重力测量的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地球重力加速度的高精度绝对测量,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监测等相关地球物理科学问题,也可以用来获悉地球矿产资源分布和对飞行器进行导航与制导等。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绝对重力测量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着最终的测量结果,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固体潮汐、海洋潮汐、大气、水文、电磁场、温度等。为了保证绝对重力测量的精度,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背景环境的影响,并对背景环境进行科学分析。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潮汐、大气、水文、地球自转、电磁场、温度、重力垂直梯度等环境因素对重力测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理论模型、数字仿真和实际测量检验等方法对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进行定量化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大气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计算了大气重力格林函数,分析了不同温度模型、地面温度、干湿度、台站高程、周边地形对重力的影响,并首次讨论了台站湿度对比气体常数取值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湿度条件(40%-80%)造成的重力变化约0.1μGal左右,认为比气体常数的取值对结果没有影响。本文构建基于台站实际的格林函数求解式,通过格林函数法计算台站0.5°范围内大气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在10μGal以内。气压变化与大气对重力的影响呈负相关,由大气和大气重力影响经线性回归计算出的大气重力导纳值为-0.3826μGal/h Pa,与采用时间域、频率域导纳值方法得出的导纳值均值-0.3μGal/h Pa相差0.08μGal/h Pa,台站气压变化不超过10 h Pa时,由此造成的大气影响误差在1μGal以内,基本满足绝对重力测量精度需求。整个水文系统包含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前人只对地下水或土壤等单个水文因素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首次就整个水文系统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计算。利用武汉地区超导重力仪2013年至2015年重力残差数据检验模拟计算结果。模拟计算整个水文系统的影响与实测重力残差长期变化存在1μGal的差别,证明了模拟计算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对重力测量影响较大的潜水和土壤水,在利用各期绝对重力测量值进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时需要扣除它们的影响。地球自转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包含极移、日长变化和科里奥利力。关于它们对重力测量的影响根据相应公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极移对绝对重力测量的影响需要考虑,日长变化和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误差传递的角度考虑了极移改正公式中潮汐因子、台站经纬度、地球半径、自转速率的参数取值误差对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潮汐因子取1.16或1.18时重力影响存在0.1μGal的误差,台站经纬度1°的误差时重力影响存在0.01μGal的误差,地球半径存在8 km的误差时重力影响存在0.01μGal的误差,自转速率存在10-8rad/s的误差时重力影响存在0.1μGal误差,存在上述参数取值误差时极移改正也基本满足绝对重力测量精度需求。讨论了变化磁场和静电场对重力测量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给出了变化磁场对重力测量的影响机理和影响量级,磁场变化时会对重力测量产生影响,而静电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讨论了实际环境中(高压输电线路下)存在变化磁场时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对我国220-1000 k V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区域磁场变化数据进行统计,输电线路下的磁场梯度最大约0.5μT/m,变电站磁场梯度若为5 0μT/m,计算结果表明它们对绝对重力测量的影响不超过0.2μGal。考虑了温度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给出了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温度变化对真空度,进而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理论计算方法。通过在北京白家疃实验室进行了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温度变化对真空度的实验,得到了以下新的认识:温度从20℃升至30℃时,因激光波长变化使重力观测值增加6.2μGal,比理论计算结果(2.8μGal)偏大,温度变化与重力变化呈线性趋势;温度从25升至35℃即增高10℃时,因真空度变化使重力值减小10μGal;比理论计算10℃的温度变化产生3μGal重力变化偏大,且重力变化与温度变化基本呈线性变化。针对利用重力垂直梯度值进行不同类型绝对重力仪高度改正的精度问题,本文开展了不同点位、不同高度实际测量重力梯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利用实际重力垂直梯度值进行高度改正。除此之外,测量结果表明不同高度梯度结果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50 cm高差的归算差值最大约2.5μGal,影响绝对重力高度改正精度,在重力观测中需要测量不同高度处的重力垂直梯度值进行高度归算。通过对白家疃实验室不同点位垂直梯度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还需要考虑重力水平梯度的影响。

刁守中,李红,王峰[3](2020)在《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应急钩沉及其历史印记——纪念1969年渤海地震50周年》文中认为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张云鹏[4](2020)在《利用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探测地壳不同尺度速度结构》文中研究指明地震波是少数能够穿透整个地球的信号之一,是研究地球结构最有效的工具。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强,但时空分布的局限性和地震数目的有限性导致了研究分辨率和精度的不足,限制了其在局部性地壳结构探测中的应用。而高性能的人工震源可以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能提供精确的发震时刻和位置,在高精度地壳结构探测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利用人工震源在安徽长江段、云南宾川和江西景德镇朱溪矿区陆续开展了密集台阵观测实验。在本文中,我们基于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利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TOMOG3D和simul2000程序)对地壳不同尺度(区域、小尺度和近地表)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对人工震源的探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可为“地下明灯”计划照亮地下结构并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奠定基础,并为地震灾害评估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依据。同时,我们将人工震源与天然地震进行了初步的联合反演,也利用气枪震源对反演后的速度模型进行了检验,可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联合反演奠定基础。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认识如下:(1)利用安徽实验研究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我们对安徽实验气枪固定激发点手动拾取了4 118个初至P和1 906个初至S波,并加入研究区周边地震震相数据(自2008年1月~2018年5月共28 957个初至P和26 257个初至S),利用TOMOG3D程序对气枪和地震进行了初步的联合反演。总体来说,安徽实验结果表明气枪震源在探测地壳三维结构中具有很大优势。反演得到的三维速度模型在整体上与地质构造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地震主要集中于断层附近并与低速带有很好的相关性。郯庐断裂带是控制区域异常的主要因素,两侧具有明显的速度差异。秦岭-大别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矿区均具有高的Vp、Vs和Vp/Vs,这些高速异常可能对应于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可能与中生代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相关。(2)利用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研究朱溪矿区近地表P波速度结构。我们根据朱溪矿区998炮人工震源在密集台阵上共拾取了761 653条初至P波震相并利用simul2000程序获取了其下方高精度的浅部地壳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速度分布与区域地形和地质构造有很好的一致性,勘探区绝对速度模型与实验室测量结果具有相似的深度分布趋势。石炭纪和二叠纪中已探明的矿体呈现高速异常分布,且高低速边界与新元古代和石炭纪-三叠纪地层分界有很好的一致性。朱溪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人工震源进行层析成像研究是矿产资源探测的有力工具,可为金属矿产的分布和储量评估提供参考。(3)利用云南宾川密集台阵研究上地壳Vp和Vp/Vs结构特征。我们根据2017年宾川密集台阵记录到的96个小震拾取了11 721和5 475条初至P波和S波震相,利用simul2000程序开展了地震重定位和体波层析成像研究,并使用气枪震源到时数据对速度模型进行了检验以表明其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宾川盆地东缘断裂的弧形转折部位,并在洱海南侧呈沿NE向断裂的条带状分布现象。0 km的低速区刻画了宾川盆地的分布形态,且高低速分界在3~9 km深度与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宾川盆地东缘断裂的三维形态变化在空间上呈南北倾角大、中部倾角缓的变化特征,可能与区域地块的旋转变形过程有关。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揭示近NS-NNE向断裂正逐步取代NW向构造,成为主要的区域分界断裂和控震构造。(4)利用宾川气枪台阵进行上地壳Vp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研究。我们根据2011~2016年宾川气枪台阵记录到的2 344个地震48 381条初至P波震相,同样用simul2000程序开展了体波层析成像和地震重定位研究,并使用气枪震源到时数据对速度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Vp成像结果与2017年密集台阵得到的高低速异常分布结果一致。重定位后的地震主要受NS-NNE向断裂的控制,集中分布于期纳走滑断裂北端、宾川盆地东缘断裂转折处、白土坡-杨公菁断裂和在洱海断裂西南侧呈四个NE向条带状分布。地震在深部分布上呈负花状,是张扭性断裂常见的构造。

欧同庚[5](2019)在《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球重力场是地球物质分布与地球旋转运动信息的综合反应,是地球最为基本的物理场之一。利用绝对重力仪进行绝对重力测量是地球重力场观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商品化的绝对重力仪是由美国的Micro-g&LaCoste公司生产,因此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所需的绝对重力观测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绝对重力仪最终用户和技术输出受到美国政府的严格控制。由于产品垄断和技术壁垒,导致进口绝对重力仪(FG5和A-10)不但价格昂贵,且因需求旺盛,多年来价格不断上涨,维修升级周期长,费用高,与国产装备兼容性差,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敏感领域的需求受到严格限制。我国一些高校、研究所虽然进行了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研制,但目前仅停留在实验样机阶段,未能形成产品。因此,自主研发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品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采用新结构研制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并进行产业化,在技术指标上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不仅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取代国外产品,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而且能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推动地球探测仪器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对满足我国在各个领域对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迫切需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紧紧围绕实现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产业化这一目标,首先对绝对重力仪的应用领域、产业化的意义和国内外发展动态做了综合性描述,然后围绕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攻关、机械加工与装配技术、生产工艺编制及完善、样机测试与联调、产业化示范能力的建立、长期可靠性试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为实现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产业化打下基础。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关键部件真空系统、落体驱动系统、激光干涉测量系统、隔震系统、数据采集与软件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实现。2、应用ZEMAX软件建立绝对重力仪的关键部件激光干涉系统的模型,通过对光路中的能量分析,分析了激光干涉仪的机械结构、关键光学零部件优化设计和实现,然后介绍了绝对重力仪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的研究及实现,最后分析了绝对重力仪的零部件检测技术和方法。3、通过对加工平台、测试平台、产业化流程及相关标准的研究建立了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中试生产线,为实现绝对重力仪的产业化打下基础。分析了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观测规范;通过大量的测试和试验,对仪器故障进行了诊断和解决;最后分析了应用于绝对重力仪的自动调平装置。4、分析了系统的误差及其不确定度,本章主要对从仪器本身和环境因素的几个方面对绝对重力仪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不确定度。5、为了验证研制的绝对重力仪的指标和性能,进行了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野外测试,同时将项目研制的绝对重力仪与FG5进行了同址同时观测,最后进行了长期可靠性测试。

龚立卓,陈石,徐伟民[6](2019)在《一种基于地震噪声等级的陆地重力观测资料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GS-15型、gPhone型、PET型和CG-5型等4种陆地重力观测常用的相对重力仪,对比这几种仪器在不同背景观测环境下和不同测评时长的地震噪声等级计算结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金属弹簧(gPhone型、GS-15型、PET型)与石英弹簧型(CG-5型)重力仪对环境噪声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取测评时长中最平静5天和最平静1天数据所计算的地震噪声等级结果相近。因此,对于流动重力观测点,可以取最平静1天的数据来评价观测点的环境噪声水平和观测精度,可为流动重力测点选址提供方法支撑。

龚立卓[7](2018)在《陆地重力观测环境背景噪声与精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陆地重力实际观测精度除了与仪器标称指标有关,还依赖于观测环境的背景噪声水平。测点环境评价与观测资料质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指导台站选址和调整的依据,对于台站重力环境评价常通过采取1年或者几个月的观测数据,去掉潮汐和大气的重力影响,进行漂移拟合后得到重力残差,选取均方根值RMS最小的5天作为平静期来计算结果,以地震噪声等级(SNM)和观测精度作为评价台站重力观测环境的指标。本文选择了南山(GS-15型)、乌加河(gPhone型)、乌什(PET型)、狮泉河(PET型)、琼中(PET型)5个台站连续4年的重力观测记录,分别计算其在地震频段(200600s)的SNM和,结果表明:琼中台的SNM和比其它4个台站要大,说明海潮会对SNM和参数产生影响;狮泉河台和乌什台用的是同一类型仪器,但狮泉河台的SNM和在4年的变化范围和级别比乌什台大,说明狮泉河台的测量环境不如乌什台稳定,环境噪声干扰大;5个台站连续4年分别评价得到的地震噪声等级SNM和观测精度变化不大,这意味着不同时段的数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传统的方法是从长期观测数据中选取最平静5天作为平静期,但流动重力观测任务的测量时间较短,无法像连续重力观测一般连续测量1年或者1年以上,本研究尝试用短期观测数据中取最平静1天来计算SNM与参数,结果可为评价流动重力测点的环境奠定研究基础。本文分别选取了小庙台(GS-15型相对重力仪,连续23天观测数据),地球所(CG-5型相对重力仪,连续46天观测数据)和白家疃(CG-5型和gPhone型相对重力仪,连续10天观测数据)三个台站的短期观测数据,对比取最平静5天和最平静1天的计算结果,研究表明:金属弹簧重力仪的噪声水平比石英弹簧重力仪小;短期测量中取最平静1天对测点做出的环境噪声和观测精度评价,结果与取5天差别不大;这同时适用于金属弹簧重力仪和石英弹簧重力仪。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流动重力观测环境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进一步为测点分级提供定量依据。

王红强,许健生[8](2015)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侧记——为鹫峰地震台重返北京西郊60年而作》文中研究表明古人通过"夜观天象"发现"先兆",用来预言重大历史事件将要发生。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地象",希望掌握地球内部活动的规律,地震台站正是获取地球内部"情报"的前沿哨所。"上天容易入地难",必须借助于专业仪器才能探测到来自地球深部的信号,地震台站装备各种地球物理仪器,具备灵敏的"侦查"手段,常年监测地球内部的"一举一动",为地球科学家提供第一手

周江林,沈萍,田鑫[9](2015)在《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震的同震响应包含了地震破裂及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这些同震信息对地震震源的一些参数进行估计。2014年912月,马鲁古海发生5次MS6.17.1强震,北京地震台的gPhone重力仪均有同震响应。本文从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地震面波、同震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等方面分析了重力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并与STS-2宽频带地震计进行了波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宽频带地震计,gPhone重力仪亦能提供丰富的由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信息,其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等与宽频带地震计有高度相似,且gPhone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面波的响应很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李建国[10](2012)在《FG5绝对重力仪在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FG5绝对重力仪是世界上商业化最成功的绝对重力仪,具有可移动、高精度等特点。截止2009年我国引进了多台FG5绝对重力仪,参加到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xxx”工程”以及“南极科考”等重大国家基础工程项目应用中。本文简要介绍了FG5绝对重力仪、基本测量过程和数据处理基本原理,重点研究了FG5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xxx”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如何正确使用FG5进行绝对重力的控制测量,提高FG5的测量精度,减弱海潮、地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还研究了利用FG5数据进行基准站验收的方法和基本规律。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总结了FG5绝对重力测量实施方案的编写规范,以及FG5仪器操作和g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研究了FG5绝对重力仪的检验方法;(2)分析了FG5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研究了绝对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基本原理,归纳了绝对重力测量中的各项改正公式,计算分析了极移改正对测量精度的影响;(3)设计了精度评定实验,利用实测结果对FG5/240绝对重力仪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FG5/240仪器符合陆态网络精度要求;(4)对FG5绝对重力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和计算提出了梯度测量选择仪器的标准;(5)研究了组数设定和精度的关系,根据实际数据计算表明:内陆点位可以设定100次下落,12组观测即可满足测量精度要求;近海和海岛点位因受海洋负荷潮和点位基础稳定性的影响,可设定100次下落,16组观测即可满足测量精度要求。(6)研究了三种海潮改正模型,根据实际计算结果,表明:近海点的三种海潮模型的改正值相差较大,尤其是sch模型与另外两种模型相差都较大;不论内陆、近海和海岛点fes2004和csr海潮模型曲线图与观测结果曲线图符合性较好;内陆点的三种海潮模型改正曲线基本重合,主要原因是内陆距海边远,受海潮影响小,所以任何海潮模型对其的改正量都不大,不影响观测精度。(7)提出了一种利用FG5绝对重力测量对基准站进行验收的方法,根据实测数据分析给出检验基准站质量的经验规律:1)观测数据标准差≤5微伽,组离散度振幅<20微伽,基准站为基岩点;2)观测数据标准差>5微伽,组离散度振幅<30微伽,基准站为基岩点;3)观测数据标准差>5微伽,组离散度振幅>100微伽,基准站为软基点。

二、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陆地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陆地静态重力数据的应用
    1.1 构建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
    1.2 建立地壳物性结构模型
    1.3 反演Moho界面形态
    1.4 估计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2 陆地时变重力数据的应用
    2.1 构建时变重力场模型
    2.2 探测微弱动力学信号
    2.3 估计地壳构造变形速率
    2.4 估计地下水储量变化
    2.5 分析与火山、地震过程的关联
3 陆地重力观测的新趋势
    3.1 新的观测仪器
    3.2 新的观测方法
    3.3 新的数据处理技术
    3.4 现有观测系统的全面升级
4 结语

(2)重力测量的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重力测量环境影响研究发展动态
    2.1 潮汐影响
    2.2 气压影响
    2.3 水文影响
    2.4 地球自转影响
    2.5 电磁场影响
    2.6 温度影响
    2.7 重力垂直梯度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压影响
    3.1 大气对重力影响计算方法
        3.1.1 大气负荷弹性项格林函数的计算
        3.1.2 大气直接吸引项格林函数的计算
        3.1.3 大气对重力影响计算模型
    3.2 大气对重力的影响因素
        3.2.1 不同温度垂直分布模型的影响
        3.2.2 不同地面温度的影响
        3.2.3 湿度的影响
        3.2.4 台站高程的影响
        3.2.5 台站周围地形高的影响
    3.3 大气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实际计算
        3.3.1 积分区间的选择
        3.3.2 离散化网格取值
        3.3.3 气象资料的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文影响
    4.1 台站数据介绍
        4.1.1 研究区域仪器介绍
        4.1.2 超导重力仪数据
        4.1.3 绝对重力观测结果
    4.2 地壳垂直形变与重力变化的关系
    4.3 水文对重力测量影响模拟计算
        4.3.1 地表水影响
        4.3.2 不饱和含水层水(土壤水)影响
        4.3.3 饱和含水层水影响
        4.3.4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重力残差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球自转影响
    5.1 极移影响
    5.2 日长变化影响
    5.3 科里奥利力影响
    5.4 参数取值误差的影响
        5.4.1 潮汐因子误差的影响
        5.4.2 台站经纬度误差的影响
        5.4.3 地球半径误差的影响
        5.4.4 自转速率误差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磁场影响
    6.1 变化磁场影响
        6.1.1 定量计算模型
        6.1.2 实验验证
        6.1.3 实际环境中的验证
    6.2 静电场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温度影响
    7.1 温度影响机理分析
    7.2 定量计算
        7.2.1 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的影响定量计算
        7.2.2 温度变化对真空度的影响定量计算
    7.3 温度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实验
        7.3.1 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的影响实验
        7.3.2 温度变化对真空度的影响实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重力垂直梯度影响
    8.1 重力垂直梯度理论计算
    8.2 重力垂直梯度实际测量结果
    8.3 水平梯度影响分析
        8.3.1 测量方案
        8.3.2 测量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研究成果总结
    9.2 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4)利用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探测地壳不同尺度速度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震源发展情况
        1.2.2 体波层析成像发展情况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据库构建及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简介
    2.1 引言
    2.2 数据库构建
        2.2.1 宾川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及接收系统
        2.2.2 数据规整化流程
        2.2.3 数据质量评估
    2.3 气枪信号叠加及传播能力分析
    2.4 本文体波层析成像流程及方法简介
        2.4.1 初始模型选取
        2.4.2 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简介
    2.5 小结
第三章 利用安徽实验研究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
    3.1 引言
    3.2 安徽实验简介
    3.3 数据库构建
    3.4 震相拾取和初始模型选取
        3.4.1 RMS筛选叠加
        3.4.2 平均Vp/Vs比值计算
        3.4.3 利用气枪数据反演初始一维速度模型
    3.5 体波层析成像结果
        3.5.1 利用气枪数据进行体波层析成像
        3.5.2 气枪和地震数据联合反演结果
    3.6 讨论
        3.6.1 气枪震源和区域地震分辨率对比
        3.6.2 速度和地震分布主要特征
        3.6.3 秦岭-大别和苏鲁造山带下方地壳速度分布特征
        3.6.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方地壳速度分布特征
        3.6.5 郯庐断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
    3.7 结论
第四章 利用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研究朱溪矿区近地表P波速度结构
    4.1 引言
    4.2 数据和初始模型选取
        4.2.1 朱溪实验简介
        4.2.2 震相拾取与信号传播能力对比
    4.3 反演结果
        4.3.1 初始一维速度模型
        4.3.2 反演参数选取
        4.3.3 模型质量和检测板测试
        4.3.4 朱溪矿区三维速度结果
    4.4 讨论
        4.4.1 实验室测量结果及波速对比分析
        4.4.2 勘探区下方速度特征
        4.4.3 朱溪矿区下方横剖面速度特征
        4.4.4 朱溪矿区成矿机制
    4.5 结论
第五章 利用云南宾川密集台阵研究上地壳Vp和 Vp/Vs结构特征
    5.1 引言
    5.2 数据介绍和初始模型选取
        5.2.1 云南宾川密集台阵观测实验
        5.2.2 震相拾取与初始一维速度模型
    5.3 Vp和 Vp/Vs反演结果
        5.3.1 反演参数选取及反演前后残差分布
        5.3.2 检测板测试
        5.3.3 Vp和 Vp/Vs分布结果
        5.3.4 地震重定位结果
    5.4 讨论
        5.4.1 气枪震源模型检验
        5.4.2 地震重定位分析
        5.4.3 宾川盆地Vp和 Vp/Vs分布特征
        5.4.4 宾川盆地速度剖面
    5.5 结论
第六章 利用宾川气枪台阵进行上地壳Vp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介绍和初始模型选取
        6.2.1 数据介绍
        6.2.2 震相拾取与初始一维模型
    6.3 Vp反演和地震重定位结果
        6.3.1 反演参数及残差分布
        6.3.2 检测板测试
        6.3.3 三维P波速度分布
        6.3.4 地震重定位结果
    6.4 讨论
        6.4.1 气枪震源模型检验
        6.4.2 与2017年密集台阵P波成像结果对比
        6.4.3 地震分布特征
        6.4.4 盆地内部速度及震源深部分布特征
        6.4.5 地震聚集区震源深部分布特征
    6.5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5)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1 绝对重力观测及其意义
        1.1.2 绝对重力观测在各领域的应用
        1.1.3 绝对重力仪产业化的意义
    1.2 绝对重力仪的研究现状
        1.2.1 自由落体绝对重力仪研究现状
        1.2.2 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关键功能部件及其实现
    2.1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结构
    2.2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关键部件及其实现
        2.2.1 真空系统
        2.2.2 落体控制系统
        2.2.3 激光干涉测量系统
        2.2.4 隔震系统
        2.2.5 控制系统
        2.2.6 数据采集和软件处理系统
        2.2.7 其他关键部件
    2.3 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激光干涉仪系统的优化设计
        3.1.1 激光干涉仪系统机械机构优化设计
        3.1.2 激光干涉仪系统关键光学零部件的优化设计
    3.2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加工工艺研究
        3.2.1 影响加工工艺优化的效率因素
        3.2.2 加工工艺优化的原则
        3.2.3 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研究
        3.2.4 工艺流程卡实例
    3.3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装配工艺研究
        3.3.1 基于Solidworks的装配工艺完善
        3.3.2 系统装配原理图
        3.3.3 工装夹具设计及实现
        3.3.4 装配工艺流程卡和装配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3.4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部件的检测及其方法研究
        3.4.1 零部件主要指标的测试及其方法研究
        3.4.2 干涉系统的测试
        3.4.3 隔震系统的测试
        3.4.4 落体系统的测试
        3.4.5 其他关键部件的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中试关键技术研究
    4.1 中试生产线的建立
        4.1.1 加工设备的配置
        4.1.2 测试设备的配置
        4.1.3 测试设备的检定
        4.1.4 产业化中试流程
        4.1.5 企业标准的编制
    4.2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野外观测规范研究
        4.2.1 观测条件
        4.2.2 观测流程
        4.2.3 观测前准备
        4.2.4 绝对重力仪现场安装
        4.2.5 实施观测
        4.2.6 数据处理方法
    4.3 仪器故障诊断和解决方法研究
        4.3.1 落体系统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4.3.2 激光干涉系统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4.3.3 隔震系统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4.3.4 其他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研究
    4.4 调试平台技术研究
        4.4.1 支撑方法的研究
        4.4.2 硬件及软件设计原理分析
        4.4.3 硬件和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误差及其不确定度分析
    5.1 基准引起的误差
        5.1.1 长度基准误差
        5.1.2 时间基准误差
    5.2 干涉系统相关因素引起的误差研究
        5.2.1 角锥棱镜旋转引起的误差分析
        5.2.2 光束垂直性引起的误差
        5.2.3 光束发散性引起的误差
        5.2.4 光束剪切
        5.2.5 玻璃楔角引起的误差
        5.2.6 光线对落体的冲击引起的误差
        5.2.7 角锥棱镜的制造角差
        5.2.8 光速有限性引起的误差
    5.3 落体系统相关部件引起的误差
        5.3.1 温度梯度引起的误差
        5.3.2 真空系统中的残余空气分子引起的误差
        5.3.3 离子泵抽气对落体的影响
        5.3.4 落体制造误差
        5.3.5 落体系统产生的涡流引起的误差
    5.4 软件过零检测
    5.5 环境因素引起的误差
        5.5.1 固体潮汐
        5.5.2 大气压
    5.6 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5.6.1 测试结果计算
        5.6.2 不确定度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野外测试
    6.1 丽江地震台测试
        6.1.1 测试环境
        6.1.2 测试内容
        6.1.3 测试结论
    6.2 其他测试
        6.2.1 白家疃测试
        6.2.2 长期连续可靠性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6)一种基于地震噪声等级的陆地重力观测资料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中国大陆连续重力观测
2 计算方法
    2.1 指标量定义
    2.2 计算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长期测量的SNM计算结果
    3.2 短期测量的SNM计算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7)陆地重力观测环境背景噪声与精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陆地重力观测现状
    2.1 中国陆地重力观测系统
    2.2 仪器类型和方法原理
    2.3 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
    2.4 陆地重力观测系统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环境噪声和观测精度研究方法
    3.1 指标量定义
    3.2 数据选择
    3.3 数据处理
    3.4 小结
第四章 计算结果
    4.1 长期测量计算结果
    4.2 短期测量计算结果
    4.3 分析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相关研究成果

(8)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侧记——为鹫峰地震台重返北京西郊60年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地象”的前沿哨所)
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
地震仪器质检中心、技术中心(地震仪器的“兵工厂”)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实习、科普和爱国教育基地

(9)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北京地震台重力观测概况
2 同震响应基本特征
3 同震波形特征分析
    3.1 长周期地震面波
    3.2 最大变形幅度
    3.3 同震持续时间
4 g Phone重力仪与STS-2地震计记录波形的对比分析
    4.1 首波初至
    4.2 地震频带响应
5 认识与讨论

(10)FG5绝对重力仪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重力测量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FG5 绝对重力仪及测量基本过程
    2.1 FG5 绝对重力仪简介
    2.2 绝对重力实施方案的编写
    2.3 绝对重力测量设定
        2.3.1 FG5 绝对重力仪架设步骤
        2.3.2 g 软件的操作步骤
        2.3.3 FG5 绝对重力仪的检验
    2.4 重力梯度测量
        2.4.1 相对重力仪测前检定
        2.4.2 垂直梯度测定
        2.4.3 水平梯度测定
    2.5 小结
第三章 FG5 数据处理基本原理
    3.1 g 软件计算流程
        3.1.1 g 软件数据采集、计算流程
        3.1.2 g 软件的计算原理
    3.2 绝对重力改正参数
        3.2.1 大气压改正
        3.2.2 极移改正
        3.2.3 光速有限改正
        3.2.4 仪器高度改正
        3.2.5 潮汐改正
        3.2.6 海潮负荷改正
        3.2.7 地下水位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FG5 绝对重力测量精度分析
    4.1 FG5/240 的精度评定
        4.1.1 设计精度评定实验
        4.1.2 第一阶段数据采集
        4.1.3 第二阶段数据采集
        4.1.4 第三阶段数据采集
        4.1.5 实验结果分析
    4.2 FG5/240 精度分析
        4.2.1 FG5/240 精度分析
        4.2.2 实验中影响 FG5/240 测量精度原因
    4.3 小结
第五章 FG5 绝对重力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5.1 垂直梯度测量研究
        5.1.1 垂直梯度改正的精度要求
        5.1.2 垂直梯度梯度异常分析
    5.2 垂直梯度测量的仪器选择
        5.2.1 仪器选取原则
        5.2.2 仪器选取实验
        5.2.3 仪器选取结果
    5.3 实测梯度数据分析
    5.4 工程设计组次研究
        5.4.1 陆态网测量组数设定与精度
        5.4.2 “xxx”工程测量组数设定与精度
        5.4.3 两项工程设计对最终计算结果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FG5 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
    6.1 FG5/240 测量数据分析
        6.1.1 陆态网络实测数据分析
        6.1.2 “xxx”工程实测数据分析
        6.1.3 两项工程精度评定讨论
    6.2 海潮对 FG5 数据影响
    6.3 地震对 FG5 数据影响
    6.4 利用 FG5 数据进行基准站验收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陆地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J]. 韩建成,陈石,李红蕾,张贝,卢红艳,侍文,徐伟民,贾路路.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2(01)
  • [2]重力测量的环境影响研究[D]. 张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02)
  • [3]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应急钩沉及其历史印记——纪念1969年渤海地震50周年[J]. 刁守中,李红,王峰. 地震科学进展, 2020(06)
  • [4]利用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探测地壳不同尺度速度结构[D]. 张云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2)
  • [5]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D]. 欧同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9(09)
  • [6]一种基于地震噪声等级的陆地重力观测资料评价方法[J]. 龚立卓,陈石,徐伟民. 地震学报, 2019(01)
  • [7]陆地重力观测环境背景噪声与精度评价研究[D]. 龚立卓.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01)
  • [8]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侧记——为鹫峰地震台重返北京西郊60年而作[J]. 王红强,许健生. 城市与减灾, 2015(06)
  • [9]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 周江林,沈萍,田鑫. 中国地震, 2015(03)
  • [10]FG5绝对重力仪在工程中的应用[D]. 李建国.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白家团地震台1997-2003年重力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