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

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

一、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Driver Airbag Modules)(论文文献综述)

彭怡清[1](2021)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下《路特斯汽车用户手册2005》(节选)的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董利军[2](2021)在《汽车侧碰中气囊数量与安装位置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汽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汽车碰撞事故也逐年增多。据美国一项报告显示,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车与车的碰撞,其中汽车侧面碰撞事故出现的概率仅次于正面碰撞事故,但汽车侧面碰撞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和重伤比例却较正面事故严重。可见如何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将驾驶员以及车内乘客的损伤降到最低,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在我国安全气囊的研发起步比较晚,研究还不够深入,因而本文依据我国汽车侧面碰撞法规中的要求,分析了汽车侧碰中安全气囊数量以及安装位置对驾驶员损伤情况的影响。本文以系安全带的假人为研究对象,参考我国最新版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规定的侧面碰撞试验条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 Works和LS-DYNA建立了移动壁障与某款小轿车侧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加入了三种安全气囊并进行了气囊的折叠计算和接触设置;通过TCL编写脚本文件(见附录)实现了后处理结果自动化读取;通过研究多种布置形式下安全气囊在汽车侧碰中的效果,依据假人损伤指标,全面分析了假人头部、胸部、腹部、骨盆等部位的损伤情况,对驾驶员的安全性做出了客观的评定。本文所作的研究及结果:1)通过分析车顶纵梁、车门、B柱和门槛梁的位移云图,发现各部件侵入量数值均远远超出了驾驶员与门内板之间的间隔,对驾驶员造成严重的损伤;2)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驾驶员各部位损伤指标,发现单气囊约束时,座椅气囊对驾驶员头部、胸部、腹部及骨盆的保护效果最佳;双气囊约束时,座椅气囊和侧气帘共同作用时驾驶员各主要部位损伤最小。3)利用所得假人的WIC值对驾驶员约束系统的保护性能做了综合分析,发现在前气囊、座椅气囊和侧气帘共同约束下假人的WIC值最小。

李军[3](2021)在《驾驶员侧顶置气囊概念设计与CAE优化》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逐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自动驾驶技术有助于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并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但同时也给汽车主被动安全融合设计及车内乘员防护带来了新挑战。当前,适配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型乘员约束系统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新型的约束系统来应对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乘员碰撞防护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开展适配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型乘员约束系统预研性研究,基于智能座舱的概念提出可折叠式转向系统搭载顶置式安全气囊的概念设计,通过仿真分析的方式开展顶置气囊约束系统适用性分析及CAE集成优化。首先,基于国内某主机厂某紧凑型SUV建立正面碰撞约束系统MADYMO模型,并通过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及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基于该SUV的内饰数据,设计并建立可折叠式转向系统及顶置气囊模型,进而更新对标验证后的约束系统模型,建立含Hybrid III 50th男性假人及Hybrid III 05th女性假人的顶置气囊约束系统模型以开展适用性仿真分析;最后,兼顾多工况及不同假人,以综合加权伤害指标WIC(Weighted Injury Criterion)为优化目标,通过建立DACE-Kriging模型,选用MOGA-Ⅱ遗传算法开展约束系统集成优化,以提高顶置气囊约束系统的防护性能。适用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顶置气囊约束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工况、不同身材假人的碰撞安全防护需求。替换为顶置气囊后,不同碰撞工况中男性假人及女性假人头部与胸部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均发生了明显改变,且气袋展开过程中未接触乘员胸部,有效地降低了乘员胸部伤害;而男性假人颈部出现较明显的弯曲运动,加剧了颈部伤害;女性假人头部与气袋接触时的气袋动态刚度较高,导致头部伤害变化明显。CAE集成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增大气囊泄气孔直径、气体质量流率与安全带预紧力、提前安全带预紧时刻、降低安全带限力等级并延后顶置气囊点火时刻等方式,有助于改善顶置气囊约束系统对不同工况、不同身材假人的防护效果。优化后,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工况中男性假人WIC50th降低了13.72%,女性假人WIC05th增加了1.35%,但其头部合成加速度降低了9.94%;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工况中男性假人WIC50th降低了10.29%,女性假人WIC05th降低了8.16%;WIC(综合)降低了9.62%,基本达到了优化要求。

何亚楠[4](2021)在《基于C-NCAP正面碰撞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亿辆。汽车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交通事故也愈加普遍的发生。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人类的第八大死因。作为保护乘员安全的被动安全技术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车企的重视。近年来,在交通事故中前排乘员侧的伤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甚至已经超过了驾驶员的伤亡率。本文以最新版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为依据,结合实车碰撞试验和仿真试验,采用优化算法对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参数优化。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5257),旨在深化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研究,提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采用CATIA软件建立前排乘员气囊(PAB)的三维模型。采用ANSA软件建立前排乘员气囊的网格模型。采用MADYMO软件建立多刚体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模型。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包括车身多刚体模型、安全带模型、Hybrid III型50百分位男性假人模型、座椅模型、PAB模型、相关接触和约束。采用MADYMO软件中可视化模块对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动画输出。(2)约束系统模型与实车试验对标验证。对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正面100%重叠碰撞仿真试验,得到假人各部位的力学特性曲线。同时进行实车正面100%重叠碰撞试验,根据数据采集器直接获得试验后假人各部位的力学特性曲线。通过对比仿真模型与实车碰撞的力学特性曲线,计算假人各部位曲线单项拟合度和总体拟合度。(3)约束系统的参数优化。通过灵敏度分析方法得到众多可优化参数中对约束系统模型影响明显的参数项。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在优化参数中进行均匀取值和合理化组合。采用GA遗传算法对参数组合进行优化计算,以整体完全伤害指数WIC值作为目标函数,对参数组合进行适应度评价,寻找最优参数组合。对约束系统进行正面100%重叠50km/h偏置8°的滑车试验和实车试验,所生成的曲线与仿真模型生成的曲线进行对比并评估拟合度,再次验证最优参数组合的有效性。

王书敏[5](2020)在《《某品牌汽车维修手册》部分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姜强[6](2020)在《驾驶员侧侧面碰撞帘式气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侧面碰撞占所有交通事故比例较高,发生侧碰时,帘式气囊能够对驾驶员头部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但由于驾驶员身高体重的不同,帘式气囊起到的保护效果也不同。法规中侧面碰撞驾驶员侧采用的是基于全世界人体尺寸设计的World SID假人,该假人与中国人体尺寸相差较大,所以,研究帘式气囊对中国驾驶员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汽车侧面碰撞、侧面碰撞假人,以及帘式安全气囊。对比中国50百分位成年男性与World SID50百分位男性假人身高体重的差异,在身高上差异达到3.19%,体重上差异达到8.93%,无论身高体重,中国50百分位成年男性均比World SID假人小。(2)根据某制造商提供的某款汽车数据,设计帘式气囊,包括气袋覆盖面积设计、气袋设计、气体发生器的选择、带扣与拉带设计。通过CATIA软件建立帘式气囊CAD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划分帘式气囊网格,将划分好的网格模型导入MADYMO软件中,定义属性建立帘式气囊仿真模型。通过静态起爆实验、头槌跌落实验对帘式气囊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3)基于MADYMO软件,建立侧碰约束系统模型,包括车体、安全带、帘式气囊、World SID假人模型。将建立好的侧碰约束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与实车碰撞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侧碰约束系统模型的有效性。基于World SID假人模型,通过比例缩放的方法建立中国人体尺寸假人模型,对中国假人进行定位,对比两种假人定位后差异。(4)利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两种假人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比两种假人的头部损伤、肩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以及骨盆损伤,分析帘式气囊起到的保护效果。研究了在侧面碰撞中,分别改变气囊触发时间、气体质量流率、织物透气系数三个参数,两种假人头部损伤情况。(5)论文研究结果,对两种假人进行定位得出,World SID假人与内饰之间的距离较远,假人的活动空间较大,而中国假人由于座椅前移,与内饰之间的距离较近,假人活动空间较小;对两种假人进行仿真实验,观察帘式气囊对两种假人的保护效果,最终得出,中国假人的头部合成加速度、肩部侧向力、胸部上中下肋骨位移、腹部上下肋骨位移、耻骨力峰值均小于World SID假人,胸部、腹部肋骨粘性指标均高于World SID假人;适当的延迟气囊触发时间、增大气体质量流率、减小织物透气系数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国假人,尤其是织物透气系数,减小织物透气系数中国假人头部HIC值下降了5.3%。综合以上两种假人的损伤差异,为了确保帘式气囊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国驾驶员,基于中国人体尺寸建立中国假人是很有必要的。

单英钊[7](2020)在《基于正向碰撞条件下驾驶员气囊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涨,道路交通环境越发复杂,行车安全问题依然成为交通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国外的权威机构对汽车碰撞事故类型的统计表明,在各类汽车的碰撞事故类型中,占据比例最高的是正面碰撞,其带来的损失相对严重,因此研究驾乘人员在正面碰撞中的保护非常重要。驾驶员侧约束系统由安全气囊、安全带与座椅组成。本文对驾驶员安全气囊进行建模、通过静态起爆试验和动态冲击试验的对标分析,验证计算机搭建的气囊模型的有效性。运用Madymo软件搭建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将假人头部合成加速度、胸部合成加速度,胸部压缩量等伤害指标的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曲线进行对比,各个曲线走向基本一致、峰值差异小于10%,这样就可以验证搭建的模型可用于后期的优化中。为了降低正面碰撞发生后,驾驶员受到的损伤,需进一步优化汽车正碰撞条件下驾驶员侧的约束系统参数。在对驾驶员约束系统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后,对驾驶员约束系统性能影响较大的这五个参数为气流率、安全气囊的直径、气孔的直径、气囊下部拉带长度和安全带限力值。由于气囊下拉带与排气孔直径对假人伤害值影响较大,且非常接近。所以,在对气囊进行优化时,加入了对气囊下部拉带长度变化的情况的考虑。采用两组正交试验对气囊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以上两组优化参数对头部伤害指数HIC、胸部加速度、胸部压缩量、左右大腿轴向压缩力和完全伤害指标的结果,经过极差分析之后,将两组正交试验的最优组合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在降低了全部的伤害值的情况下得到了基于正面碰撞条件下驾驶员约束系统的参数的最优组合。

郭富杰[8](2020)在《汽车安全气囊热挤压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被动安全气囊作为对驾驶员行车的安全保障,越来越引起汽车生产厂家对安全气囊的高质量生产的意识,同时对安全气囊整体装配设备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安全气囊的制造离不开气囊装配生产设备的研制,而目前国内安全气囊热挤压工位处于非自动化阶段,设备大型化,压缩气囊布袋效果不太明显,其生产效率还远远满足不了汽车行业对安全气囊零部件的需求,这样既不利于产品的优化生产,又不能满足新型汽车的气囊更新,而进口安全气囊热挤压设备不但成本昂贵,设备维修困难,并且由于国外企业对气囊技术的垄断,极大地限制了国内汽车工业的进程。本文针对目前汽车安全气囊小型化问题及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的弊端,深入研究气囊布袋物理特性及热挤压技术的原理,对安全气囊布袋热挤压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安全气囊布袋热挤压设备结构,实现了对安全气囊装配过程中智能化生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根据气囊纤维材质的物理特性确定热挤压过程中温度、压力等重要工艺参数,制定了设备的设计准则,分析了在热挤压过程中影响气囊生产效率的热平衡因素,并设计了热压型腔和冷压型腔的结构;根据气囊布袋热挤压工艺要求对其机械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并通过CATI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设备的热压型腔和机架进行了静力学和模态分析,验证了热挤压设备核心部件满足强度和可靠性要求;接着,运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建立了热压模块温度控制系统模型,实现了设备温度的精准控制,开发了具有数据采集、实时调控的热挤压设备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热挤压设备工作运行良好,保障了产品的高合格率,验证了热挤压设备能够满足气囊布袋生产装配的技术要求。本文对汽车安全气囊热挤压设备进行设计与研究,解决了安全气囊小型化问题,降低了设计与制造成本,加速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国有化进程,并对热挤压技术在安全气囊布袋压缩装配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汪萱[9](2020)在《企业网站本地化翻译项目报告 ——以国内外汽车网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既定事实,且势头更迅猛。众所周知,跨国企业对全球化举足轻重,这些企业为了打入一个或多个新的国际市场,开始进行本地化实践。企业借助网站本地化方式之一的网站翻译来进一步探索产品的开发方式,以此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宣传企业文化及其产品,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本文将特斯拉美国和中国官方网站(英文1195词,中文2050字)、林肯汽车美国和林肯汽车中国经销商官方网站(英文1649词,中文3086字)、凯迪拉克美国和中国官方网站(英文2619词,中文4741字)作为翻译项目研究实例。在研究这些企业网站产品介绍和产品宣传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国内外网站的平行文本翻译以及笔者自己的译本进行分析。针对本项目翻译中的重难点问题,如中美汽车官方网站在文本词法、句法、内容以及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原因。通过对重难点及其原因的分析,总结出汽车企业网站本地化所使用翻译策略,即改适转换策略,对英文网站源文本中的词汇、句式、内容以及结构进行适当要素增加、要素删除、要素替代和要素重构,以实现中文网站目标文本的再情景化目的。借助该项目报告,笔者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翻译实践能力,并对汽车领域以外的其他企业网站的翻译提供参考,同时对相关行业的翻译从业人员或团队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指导。

王清平[10](2019)在《基于EDR数据的轿车驾驶员事故损伤过程再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拥挤、交通安全等问题。根据2018年同济大学统计的汽车碰撞结果,轿车正面碰撞事故数量居于道路交通事故总量的首位,占比率高达50%,此类事故容易导致驾驶员头部、胸部出现严重损伤,分别占比32.9%和10.2%。这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事故中驾驶员损伤过程的复杂性也给处理事故的相关部门带来较大挑战。为了确定正面碰撞事故中驾驶员损伤的严重程度,对驾驶员进行快速的分级医疗救护,需要对驾驶员损伤过程进行重建研究,而如何精准完成重建研究是一个难点。本文依据真实的正面碰撞事故案例,开展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研究,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先对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采集并开放的3185起数据进行事故碰撞类型分析,确定数量最多的正面碰撞事故类型为后续的研究对象,然后对653起正面碰撞事故统计分析了参与方车辆及驾驶员的损伤特点,并标定驾驶员致伤因素作为后续章节重建的边界输入条件。(2)分析正面碰撞中驾驶员的损伤类型及特征,提取正面碰撞中致使驾驶员损伤的五种类型,即挡风玻璃或挡风玻璃框碰撞伤,挥鞭样损伤,方向盘损伤,四肢反射性损伤和安全带损伤,并针对驾驶员损伤最严重的头部、胸部设计了损伤评价准则,为后面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研究中驾驶员损伤评价提供了依据。(3)重点分析了EDR数据记录的内容、数据要求和数据的读取方法,并采用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开展车速重建,证明EDR数据精度的可靠性。继而,以损伤评价为指导,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采用EDR数据,搭建仿真试验平台,实现对轿车正面碰撞驾驶员损伤过程的仿真重建,进而采用真实的验伤报告作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了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4)探讨了驾驶员损伤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驾驶员损伤与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的关系,运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设置了两类试验方案,第一类选取了5种涵盖高中低速的车速工况,第二类选取了5种不同碰撞角度的工况。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头部、胸部损伤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在180°碰撞角度下,驾驶员头部和胸部损伤程度最为严重。

二、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Driver Airbag Modul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Driver Airbag Modules)(论文提纲范文)

(2)汽车侧碰中气囊数量与安装位置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方法
    1.3 汽车侧碰安全法规简介
        1.3.1 欧美汽车侧碰安全法规的对比
        1.3.2 我国的汽车侧碰安全法规
    1.4 安全气囊简介
    1.5 国内外对汽车安全气囊研究的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1.7 本章小结
2 基本理论和相关软件介绍
    2.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2.1.1 有限元控制方程
        2.1.2 边界条件
    2.2 驾驶员伤害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2.3 有限元软件介绍
        2.3.1 前处理软件介绍
        2.3.2 计算软件介绍
        2.3.3 后处理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3.1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各Include模型建立流程
        3.1.2 整车模型组建
        3.1.3 有限元假人设置及模型导入
        3.1.4 测量单元设置
    3.2 法规工况下侧碰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法规工况下侧碰有限元模型建立
        3.2.2 气囊的建模及设置
        3.2.3 法规工况下侧碰有限元模型可信性验证
    3.3 多种工况下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碰撞安全性分析
    4.1 车体安全性分析
    4.2 假人头部损伤的分析
        4.2.1 单气囊工况下假人头部损伤的分析
        4.2.2 双气囊工况下假人头部损伤的分析
        4.2.3 三气囊工况下假人头部损伤的分析
    4.3 假人颈部损伤的分析
        4.3.1 单气囊工况下假人颈部损伤的分析
        4.3.2 双气囊工况下假人颈部损伤的分析
        4.3.3 三气囊工况下假人颈部损伤的分析
    4.4 假人胸部损伤的分析
        4.4.1 单气囊工况下假人胸部损伤的分析
        4.4.2 双气囊工况下假人胸部损伤的分析
        4.4.3 三气囊工况下假人胸部损伤的分析
    4.5 假人腹部损伤的分析
        4.5.1 单气囊工况下假人腹部损伤的分析
        4.5.2 双气囊工况下假人腹部损伤的分析
        4.5.3 三气囊工况下假人腹部损伤的分析
    4.6 假人骨盆损伤的分析
        4.6.1 单气囊工况下假人骨盆损伤的分析
        4.6.2 双气囊工况下假人骨盆损伤的分析
        4.6.3 三气囊工况下假人骨盆损伤的分析
    4.7 假人大腿损伤的分析
        4.7.1 单气囊工况下假人大腿损伤的分析
        4.7.2 双气囊工况下假人大腿损伤的分析
        4.7.3 三气囊工况下假人大腿损伤的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后处理脚本文件

(3)驾驶员侧顶置气囊概念设计与CAE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型乘员约束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正面碰撞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约束系统仿真基础模型的建立
        2.1.1 乘员舱模型的建立
        2.1.2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2.1.3 安全气囊模型的建立
        2.1.4 接触设置与边界条件的施加
    2.2 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
        2.2.1 50FRB碰撞约束系统模型的验证
        2.2.2 64ODB碰撞约束系统模型的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驾驶员侧顶置气囊概念设计与建模
    3.1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的概念构思
    3.2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
        3.2.1 可折叠式转向系统的概念设计
        3.2.2 顶置气囊模型的建立
        3.2.3 气体发生器容器试验
        3.2.4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正面碰撞工况顶置气囊适用性仿真分析
    4.1 50FRB工况下假人的运动以及伤害对比分析
        4.1.1 50FRB男性假人的运动及伤害对比
        4.1.2 50FRB女性假人的运动及伤害对比
    4.2 64ODB工况下假人的运动以及伤害对比分析
        4.2.1 64ODB男性假人的运动及伤害对比
        4.2.2 64ODB女性假人的运动及伤害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参数分析与CAE集成优化
    5.1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5.1.1 参数灵敏度分析设计变量的选取
        5.1.2 50FRB工况下的参数灵敏度结果分析
        5.1.3 64ODB工况下的参数灵敏度结果分析
    5.2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集成优化模型的设计与建立
        5.2.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定义
        5.2.2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取
        5.2.3 响应面模型的选取与验证
    5.3 顶置气囊约束系统多目标优化求解与验证
        5.3.1 优化算法的选取
        5.3.2 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
        5.3.3 优化前后防护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C-NCAP正面碰撞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被动安全技术概述及其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1.2.1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概述
        1.2.2 汽车被动安全约束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1.3 国内外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评价标准及伤害指标
    2.1 国内外汽车安全技术法规及新车评价规程
        2.1.1 国内外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2.1.2 国内外新车评价规程
        2.1.3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18版)体系介绍
    2.2 正面碰撞伤害指标限值及计算方法
        2.2.1 头部伤害指标
        2.2.2 颈部伤害指标
        2.2.3 胸部伤害指标
        2.2.4 大腿伤害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试验介绍
    3.1 Hybrid Ⅲ型假人简述
    3.2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简述
        3.2.1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方法及参数
        3.2.2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过程
        3.2.3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要求
    3.3 实车碰撞试验简述
    3.4 滑车试验简述
    3.5 本章小结
4 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约束系统模型软件简介
    4.2 前排乘员气囊三维模型建立
    4.3 前排乘员气囊网格模型建立
    4.4 MADYMO软件结构概述
    4.5 多刚体模型铰链分类
    4.6 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6.1 车身模型构建
        4.6.2 座椅模型构建
        4.6.3 安全带模型构建
        4.6.4 前排乘员气囊模型构建
        4.6.5 假人模型构建
        4.6.6 接触定义
        4.6.7 仿真模型输出
    4.7 本章小结
5 约束系统模型与实车试验对标验证
    5.1 试验方法及步骤
    5.2 碰撞仿真动画对比
    5.3 仿真模型与实车对标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约束系统的参数优化
    6.1 约束系统重叠吸能效应概述
    6.2 灵敏度分析
    6.3 约束系统试验设计方法
    6.4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6.5 优化结果及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驾驶员侧侧面碰撞帘式气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侧面碰撞
        1.2.1 汽车侧面碰撞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汽车侧面碰撞法规及NCAP
    1.3 汽车侧面碰撞假人
        1.3.1 国内外侧面碰撞假人研究现状
        1.3.2 法规侧碰假人与中国人体尺寸对比
    1.4 帘式安全气囊
        1.4.1 帘式安全气囊介绍
        1.4.2 帘式安全气囊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气囊仿真理论及驾驶员损伤准则
    2.1 安全气囊计算机仿真理论
        2.1.1 安全气囊充气仿真理论
        2.1.2 安全气囊接触仿真理论
    2.2 基于2018版C-NCAP侧面碰撞驾驶员损伤准则
        2.2.1 头部损伤准则
        2.2.2 肩部损伤准则
        2.2.3 胸部损伤准则
        2.2.4 腹部损伤准则
        2.2.5 骨盆损伤准则
    2.3 本章小结
3 帘式气囊模型建立及验证
    3.1 帘式安全气囊模块设计
        3.1.1 气袋覆盖面积
        3.1.2 气袋设计
        3.1.3 气体发生器的选择
        3.1.4 带扣与拉带的设计
    3.2 建立帘式安全气囊仿真模型
        3.2.1 设计帘式气囊CAD模型
        3.2.2 划分网格
        3.2.3 基于MADYMO软件帘式气囊建模
        3.2.4 帘式气囊模型有效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侧碰约束系统建模及中国假人建模
    4.1 建立侧碰约束系统仿真模型
        4.1.1 车体建模
        4.1.2 假人模型定位
        4.1.3 安全带建模
        4.1.4 模型之间定义接触
        4.1.5 侧碰约束系统模型有效性验证
    4.2 建立中国人体尺寸假人模型并定位
        4.2.1 基于World SID假人模型建立中国人体尺寸假人模型
        4.2.2 两种假人模型定位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假人损伤对比及帘式气囊参数分析
    5.1 两种假人损伤响应对比
        5.1.1 头部损伤
        5.1.2 肩部损伤
        5.1.3 胸部损伤
        5.1.4 腹部损伤
        5.1.5 骨盆损伤
    5.2 约束系统参数分析
        5.2.1 触发时间
        5.2.2 质量流率
        5.2.3 织物透气系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正向碰撞条件下驾驶员气囊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约束系统简介
        1.2.1 约束系统部件介绍
        1.2.2 安全气囊系统组成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工作内容及难点
2 车俩正面碰撞驾驶员约束系统的评价方法
    2.1 正面碰撞相关法规
        2.1.1 国外碰撞法规
        2.1.2 国内碰撞法规
    2.2 国内外新车评价规程
    2.3 正面碰撞中的乘员伤害评价
        2.3.1 头部伤害评价
        2.3.2 胸部伤害评价
        2.3.3 腿部伤害评价
        2.3.4 完全伤害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约束系统研究方法与试验数据采集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法
        3.1.2 仿真分析方法
    3.2 实车碰撞试验工作内容
        3.2.1 实验设备及假人简介
        3.2.2 实验准备工作
        3.2.3 实验后处理
    3.3 滑台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驾驶员约束系模型搭建与验证
    4.1 Madymo简介
    4.2 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型建立与验证
        4.2.1 气囊模型的建立
        4.2.2 气囊模型的验证
    4.3 车体模型的建立
    4.4 假人模型及定位
    4.5 安全带模型建立
    4.6 模型接触的定义
    4.7 模型有效性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模型待优化参数的选取
    5.1 灵敏度分析概念
    5.2 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5.2.1 假人伤害值对模型参数的响应
        5.2.2 参数灵敏度分析设计
    5.3 各方案伤害指标的综合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模型参数优化
    6.1 正交试验法
    6.2 两种方案的正交试验结果
    6.3 基于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6.4 优化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汽车安全气囊热挤压设备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热挤压设备技术参数确定及热平衡分析
    2.1 设备温度-压力的确定
        2.1.1 玻璃转化温度
        2.1.2 气囊材料温度-压力实验
    2.2 设计准则
    2.3 热挤压设备热平衡分析
        2.3.1 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
        2.3.2 传热过程分析
        2.3.3 热压模块热平衡分析
        2.3.4 冷压模块热平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挤压设备整体结构方案设计
    3.1 热挤压设备的工艺流程
    3.2 整机结构布局设计
    3.3 热压模块机构设计
    3.4 冷压模块机构设计
    3.5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5.1 热压型腔的模态分析
        3.5.2 机架静力学分析
        3.5.3 机架的模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挤压设备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4.2 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
        4.2.1 温度控制模块
        4.2.2 压力位置控制模块
        4.2.3 传输机构模块
    4.3 热压模块的温度控制器设计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模糊控制器
        4.3.3 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化处理
        4.3.4 模糊控制规则
        4.3.5 清晰化
    4.4 仿真及试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挤压设备的调试与试验
    5.1 热挤压设备的调试
    5.2 产品评价指标
    5.3 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企业网站本地化翻译项目报告 ——以国内外汽车网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Project Background
    Project Objectives
    Project Structure
Chapter One Localization and Translation
    1.1 Localization and Translation
    1.2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Project Major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the Causes Analysis
    2.1 Project Major Points
        2.1.1 Translation of Product Publicity Slogans
        2.1.2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2.2 Project Difficult Points
        2.2.1 Difficulties in Vocabulary
        2.2.2 Difficulties in Syntax
        2.2.3 Difficulties in Content
        2.2.4 Difficulties in Structure
    2.3 Project Causes Analysis
        2.3.1 Differenc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Thinking Mode
        2.3.2 Various Contents of Websites
        2.3.3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AT Practices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The Adaptation and Conversion Strategy of Re-contextualization Theory
    3.2 The Conversion of Vocabulary——The Replacement of words
    3.3 The Processing of Syntax
        3.3.1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ntences
        3.3.2 The Addition with Conjunctions
    3.4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nt
        3.4.1 The Information Addition of Publicity Slogans
        3.4.2 The Deletion of Subject Person
    3.5 The Adjustment of Structure——The Deletion of Web Entries and Pages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Project Conclusion
    The Suggestions to the Website Designers
    The Suggestions to Translators or Translation Team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10)基于EDR数据的轿车驾驶员事故损伤过程再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1.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DR数据研究现状
        1.2.2 驾驶员损伤重建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深度分析
    2.1 事故数据采集流程及内容
        2.1.1 事故数据采集流程
        2.1.2 事故数据采集内容
    2.2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碰撞形态分析
    2.3 正面碰撞事故数据深度分析
        2.3.1 正面碰撞事故形态分析
        2.3.2 参与方的损伤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面碰撞驾驶员损伤类型及评价准则
    3.1 驾驶员损伤类型特征
        3.1.1 挡风玻璃或挡风玻璃框碰撞伤
        3.1.2 挥鞭样损伤
        3.1.3 方向盘损伤
        3.1.4 四肢反射性损伤
        3.1.5 安全带损伤
    3.2 驾驶员头部和胸部损伤评价准则
        3.2.1 头部损伤评价准则
        3.2.2 胸部损伤评价准则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R数据的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
    4.1 EDR数据分析
        4.1.1 EDR数据类型
        4.1.2 EDR数据要求
        4.1.3 EDR数据读取
        4.1.4 案例验证
    4.2 MADYMO软件介绍
    4.3 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研究
        4.3.1 人-车模型确定
        4.3.2 重建模型初始边界条件
        4.3.3 损伤重建结果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驾驶员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5.1 试验方案确定
    5.2 碰撞速度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分析
        5.2.1 驾驶员头部损伤分析
        5.2.2 驾驶员胸部损伤分析
    5.3 碰撞角度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分析
        5.3.1 驾驶员头部损伤分析
        5.3.2 驾驶员胸部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Driver Airbag Modules)(论文参考文献)

  • [1]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下《路特斯汽车用户手册2005》(节选)的翻译报告[D]. 彭怡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汽车侧碰中气囊数量与安装位置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D]. 董利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驾驶员侧顶置气囊概念设计与CAE优化[D]. 李军.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C-NCAP正面碰撞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D]. 何亚楠.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5]《某品牌汽车维修手册》部分翻译实践报告[D]. 王书敏. 广西科技大学, 2020
  • [6]驾驶员侧侧面碰撞帘式气囊仿真研究[D]. 姜强.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正向碰撞条件下驾驶员气囊的仿真研究[D]. 单英钊.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8]汽车安全气囊热挤压设备的设计与开发[D]. 郭富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企业网站本地化翻译项目报告 ——以国内外汽车网站为例[D]. 汪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基于EDR数据的轿车驾驶员事故损伤过程再现研究[D]. 王清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