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

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

一、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维拉[1](2019)在《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迅速变化和当地不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鄂托克旗草地牲畜超载严重,导致当地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针对这些问题尽管鄂托克旗实施了草畜平衡等草地保护政策,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牧区牲畜量居高不下,草地资源的有限导致草产量与牲畜量极大的不匹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就必须提高牧区的草产量,为此水草畜平衡方案应运而生。水草畜平衡方案需要对当地水资源,载畜量,草地资源进行详细的统计规划,制定合理细致的规划,才能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巨大的草产量需求。近年来尽管鄂托克旗的水利基础建设有较大改善,但在水资源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企业工艺水平较落后,使用水总体效率不高、水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现有牧区供水能力小于“水-草-畜”平衡需水量,发展草地灌溉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草地灌溉需水量。为此本研究深入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以及草畜平衡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以及分析计算等方法充分分析该区现有的草畜平衡模式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完善草畜平衡的条件下,把对水资源的研究加入到其中,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草畜”平衡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减轻草畜之间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草原退化程度以及为牧民增收,同时为该区“水草畜”平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鄂托克旗草地面积广阔,但是单位面积草产量较低,大部分地区不到400kg/hm2,地区自给草产量严重不足(2)全旗超载严重,实际载畜量为99.34万羊单位,理论载畜量为83.74万羊单位,牲畜总超载量为15.60万羊单位。(3)当地地表水资源及降水利用率较低,灌溉设备落后,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没有实现水草畜平衡。(4)经过分析规划,我们构建了新的水草畜平衡框架。当地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2.63亿m3。现状年全旗总用水量1.8755亿m3,主要用于第一产业,其用水量为12241万m3,剩余可开发利用水量为0.7545亿m3。我们发现如果进行天然草地灌溉,要想解决当前超载牲畜的采食需求,需水量至少需要3.14374万m3,远大于当地盈余水量。而建立以青贮玉米为主的膜下滴灌人工草地,则仅需水469.62万m3;建立以紫花苜蓿为主的时针式喷灌人工草地,需水2912.10万m3。当地盈余水量完全可以满足。且鄂托克旗西部是黄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适于发展大型喷灌机灌溉。本文在鄂托克旗温性荒漠草原传统的“草-畜”平衡中加入水资源的分析;为鄂托克旗温性荒漠草原“水-草-畜”平衡奠定理论基础;旨在为其他地区“水草畜”平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减缓牧区草地退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振刚,郝伟罡,王丽霞[2](2016)在《关于牧区水利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思考》文中指出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非常突出。为实现牧区水利发展对改善民生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双赢",通过梳理牧区水利发展与牧区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探讨新时期牧区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新思路,以期为牧区水利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修复提供有效支撑。

姚新[3](2014)在《浅议牧区水利建设对改善草原生态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畜牧业来说,草地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生产资料之一,它对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相当一部分牧区缺少植被、干旱缺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文章紧密联系牧区水利——改善草原生态重要保障的实践状况,较为全面地了解和阐述保护有限水资源,科学规划当先之后,接着,提出中央地方齐努力,项目建设获进展的观点,针对试点建设显成效,牧区发展有希望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够对联系牧区水利——改善草原生态重要保障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高炜[4](2012)在《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党和国家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牧区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发展牧区应按照“小开发、大保护”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利支撑体系,通过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水利资源,实现牧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对牧区水利建设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牧区水利的发展历程,着重研究我区牧区水利的发展现状,对牧区水利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以我区为例,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牧区水利应坚持的原则及对策: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把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作为牧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突出强调生态;在牧区水利建设中要找准位置,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文军[5](2012)在《牧区水利发展方向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是牧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牧区水利建设中要找准位置,通过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水利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

刘鑫渝[6](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李亚婷[7](2010)在《对牧区水利发展方向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是牧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牧区水利建设中要找准位置,通过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同时要综合分析当前牧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因这些方面严重影响着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高润宏,杨继富,李和平,苗澍,王海君[8](2010)在《内蒙古牧区灌溉草场建设规模与格局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面积468km2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和2007年流域内人工灌溉草场建设项目启动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流域内显性植被、隐性植被、玉米灌溉草场和苜蓿灌溉草场等资源斑块的景观特征,利用协调度进行牧区水利建设对整个流域生产力的影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牧区水利建设前后的景观格局由原来的随机型向集群型发展,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关联性、易达度、连通性下降,而景观斑块的分散度、干扰度、隔离度和破碎度等指数上升;景观资源斑块数量的消长与排列格局改变,直接导致流域内水资源亏缺近364.421mm,生物量下降53807.3 kg/a.hm2;景观在人工草场建设前后的协调度表明,在人工草场水利建设前其协调度评价值为63,而建设后其评价值仅为43。由此建议:以集群格局进行草原牧区水利建设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水利建设应考虑草原本底-流域廊道-草库仑斑块在水流作用下能流、物流耦合的生态过程前提下,实现草原流域景观要素的水资源利用与分配;草原生产力提高的瓶颈是保证地表环境如何把天然降水转化为草原生产力层生态水,以维系正常的草原生产力。

杰恩斯·马坦,何建村,多里肯·尼合买提[9](2009)在《新疆牧区与牧区水利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新疆牧区基本情况和新疆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疆牧区水利建设的现状和作用,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金融支持,保证牧区建设资金来源稳定;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高标准建设饲草料地。

李振刚,郝伟罡,徐冰,邢恩德[10](2009)在《牧区水利研究进展跟踪调研》文中认为本文从牧区水利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出发,针对牧区草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述了牧区水利研究的重要性,明确了牧区水利研究的方向与内容,进一步明确牧区水问题、草问题、生态问题是牧区水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对牧区水利研究特别是牧区水资源、草地节水灌溉、牧区新能源与人畜饮水、草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述评。同时结合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以及牧区水利发展中的迫切需求,探讨了牧区水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实地调研
    1.5 数据来源及处理
        1.5.1 草原、草原水资源、草原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1.5.2 地区农牧业、水利统计资料
        1.5.3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牧业、水利规划
        1.5.4 地区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调查统计数据
        1.5.5 地区水文、气象资料
        1.5.6 数据处理方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温性荒漠草原
        2.1.1 温性荒漠草原
        2.1.2 温性荒漠草原的分布
        2.1.3 温性荒漠草原的退化问题
        2.1.4 温性荒漠草原牧区畜牧业
    2.2 草畜平衡制度
        2.2.1 载畜量
        2.2.2 草畜平衡
        2.2.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3 草原水资源及“水-草-畜”平衡研究
        2.3.1 草原水资源
        2.3.2 “水-草-畜”平衡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区位及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
    3.2 社会经济概况
4 草地资源与载畜量分析
    4.1 草地资源类型与分布
        4.1.1 鄂托克旗主要草地资源类型
        4.1.2 鄂托克旗草地资源分布
    4.2 鄂托克旗草地生产力分析
        4.2.1 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
        4.2.2 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的区域分布特征
    4.3 草地载畜量分析
        4.3.1 鄂托克旗草原载畜量的制约因素
        4.3.2 草原退化对载畜量的影响
        4.3.3 鄂托克旗草原载畜量
5 草原水资源状况及供水潜力分析
    5.1 鄂托克旗水资源状况
        5.1.1 降水资源
        5.1.2 地表水资源
        5.1.3 地下水资源
        5.1.4 水功能区划及地表河流水质状况
    5.2 鄂托克旗供水现状
        5.2.1 供水工程现状
        5.2.2 供水量现状
        5.2.3 各乡镇用水情况
    5.3 鄂托克旗草原灌溉供水潜力
        5.3.1 鄂托克旗水资源控制指标
        5.3.2 鄂托克旗供水平衡分析
        5.3.3 鄂托克旗现状水草畜平衡分析
        5.3.4 鄂托克旗水草畜平衡规划分析
        5.3.5 鄂托克旗草地灌溉供水方案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关于牧区水利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1. 牧区的战略地位及作用
    2. 牧区存在的基本问题
二、牧区水利发展的基本情况
    1. 牧区水利发展历程及途径
    2. 牧区水利发展效果及存在问题
        (1)牧区水利发展效果
        (2)牧区水利发展中存在问题
三、牧区水利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关系
    1. 草原民生和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2. 发展牧区水利,寻求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双赢”
四、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4)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1. 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天然草原保护和生态恢复,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 牧区水利建设对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3. 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4. 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 大力发展牧区水利建设的可行性
        1. 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2. 历史机遇
二、内蒙古牧区及水利建设现状
    (一) 牧区情况
        1. 牧区自然地理
        2. 牧区生产方式
        3. 牧区生态环境
    (二) 水利建设现状
        1. 牧区水利的建设历程
        2. 建设成绩
        3. 我区开展的牧区水利建设试点项目
        4. 下一步牧区的总体布局
三、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主要问题
        1. 部分地区对牧区水利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 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3. 牧区水利建设规模不合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牧区经济基础薄弱,水利建设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足
        5. 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技术装备落后
        6. 牧区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滞后,科研、试验、监测等工作薄弱
    (二) 原因分析
        1. 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2, 牧区的客观条件差
        3. “以粮为纲”的思想长期主导
        4. “粗放式”的后果
四、进一步加快牧区水利建设的对策探索
    (一)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突出强调生态保护
        2. 坚持围绕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配套水利措施
        3. 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
        4. 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
        5.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寄出重点、分步实施
        6. 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
    (二) 对策探索
        1.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2. 增加牧区水利建设投入,规范资金使用
        3. 规划引路、加快建设步伐
        4. 强化现有牧区水利试点项目的管理和总结
        5.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6. 发展科学技术、重视人才培养
        7.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8.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牧区水利发展方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草地生态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二、肃南县牧区水利工程现状与成就
三、理清思路,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
四、抓好牧区水利建设, 促进肃南县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

(6)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8)内蒙古牧区灌溉草场建设规模与格局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途径
    2.2 流域内牧区水利景观格局和相关性分析
    2.3 流域内水分平衡阈值关系
    2.4 流域内水利建设与生态协调度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牧区水利建设的景观组成
    3.2 都思图河流域牧区水利建设与生态平衡水分阈值关系
        3.2.1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地表土壤水分动态
        3.2.2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不同斑块枯落物对水分的作用
        3.2.3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植被水量动态
        3.2.4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生产力层水量动态
    3.3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景观协调度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内牧区水利建设格局模式的探讨
    4.2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内牧区水利建设生态水循环与生产力的探讨
    4.3 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内牧区水利建设格局与规模的探讨
        (1) 景观异质性原理。
        (2) 生态平衡原理。
    4.4 结论

(9)新疆牧区与牧区水利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牧区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畜牧业发展现状
    1.4 面临的主要问题
        1.4.1 草原生态恶化
        1.4.2 牧民生活贫困
        1.4.3 牧区基础设施薄弱
2 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定居现状
    2.2 存在的问题
3 牧区水利建设
    3.1 水利建设状况
    3.2 水利建设与饲草料地建设
    3.3 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
4 几点建议
    4.1 从战略高度认识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4.2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金融支持, 保证牧区建设资金来源稳定
    4.3 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
    4.4 高标准建设饲草料地
5 结 语

四、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D]. 维拉.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关于牧区水利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思考[J]. 李振刚,郝伟罡,王丽霞. 中国水利, 2016(13)
  • [3]浅议牧区水利建设对改善草原生态的重要作用[J]. 姚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6)
  • [4]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研究[D]. 高炜.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5]牧区水利发展方向初探[J]. 张文军. 甘肃农业, 2012(02)
  • [6]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7]对牧区水利发展方向的探讨[J]. 李亚婷.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10)
  • [8]内蒙古牧区灌溉草场建设规模与格局评价[J]. 高润宏,杨继富,李和平,苗澍,王海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4)
  • [9]新疆牧区与牧区水利建设[J]. 杰恩斯·马坦,何建村,多里肯·尼合买提. 水利经济, 2009(05)
  • [10]牧区水利研究进展跟踪调研[J]. 李振刚,郝伟罡,徐冰,邢恩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03)

标签:;  ;  ;  ;  ;  

牧区水利——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保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