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恢复探讨

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恢复探讨

一、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1](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指出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谭开源,陈哲华,黄宁辉,钟海智,杨超裕[2](2017)在《基于熵权法的林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制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采集珠江三角洲地区229个建制镇的大样本数据进行林地集约利用评价,选取森林覆盖率、林地生产率、单位面积林木生产量、生态公益林面积比率、商品林面积比率、人均林地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归一化法进行样本指标标准化,再结合熵权法确定指标熵值和熵权,计算得到林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珠三角非核心区建制镇的林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并进一步探讨促进林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对策。

李洁[3](2017)在《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广东存在大量的低效纯林,林分改造是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佛山市加勒比松林分别选择以黎蒴为主的改造样地,荷木为主的改造样地和没有改造的加勒比松林地(CK)样地,调查其树木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冠幅)、光合生理和荧光特性、林下植物多样性、凋落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黎蒴样地里,黎蒴的生长状况最好,树高、胸径及冠幅最大。荷木样地里,荷木长的最高,但油茶的在胸径和冠幅上生长更快。2、黎蒴样地各个树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植物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植物蒸腾速率(Tr)表现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而在荷木样地为荷木>油茶>竹节树>光叶山矾。3、除PSII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外,黎蒴样地树木的最大荧光值(Fm)、PSII实际光量子效率Y(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及非化学淬灭系数(NPQ)均为油茶>藜蒴>红桂木>大叶相思,荷木样地则是油茶>光叶山矾>荷木>竹节树。4、黎蒴样地4个树种的SPAD值为红桂木>油茶>大叶相思>藜蒴,荷木样地4个树种的SPAD值为竹节树>油茶>光叶山矾>荷木。黎蒴样地4个树种的比叶重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荷木>竹节树>光叶山矾>油茶。5、黎蒴样地的4个树种叶片氮浓度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荷木样地各树种为竹节树>光叶山矾>荷木>油茶。黎蒴样地的4个树种的叶片磷浓度为红桂木>大叶相思>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竹节树>油茶>光叶山矾>荷木。黎蒴样地的叶片钾浓度为红桂木>大叶相思>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竹节树>油茶>荷木>光叶山矾。6、对实施林分改造的两个样地的植物光合、荧光、叶片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光合效率较高且植物及生长状况好的植物。黎蒴样地的主成分得分为油茶>红桂木>大叶相思>黎蒴,荷木样地为竹节树>光叶山矾>油茶>荷木。7、对三个样地的土壤指标,微生物,酶及养分进行主成分分析,三个样地的土壤质量排序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8、黎蒴样地和荷木样地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野牡丹,CK样地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黄毛润楠和光叶山黄麻,三个样地重要值最大的草本均为求米草。9、灌木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荷木样地>藜蒴样地>CK,CK样地的均匀度指数Jsw和均匀度指数Jsi均最大;草本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藜蒴样地>荷木样地=CK,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藜蒴样地>荷木样地>CK,均匀度指数Jsw为藜蒴样地>CK>荷木样地,均匀度指数Jsi则是CK>荷木样地>藜蒴样地。10、三个样地单位面积的凋落物储量为荷木样地>藜蒴样地>CK样地,凋落物层的氮和磷含量均为CK样地>荷木样地>黎蒴样地,凋落物钾含量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各样地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均为N>K>P。11、不同样地的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在1.50-1.66 g·cm-3间。三个样地上下层土壤毛管隙度没有显着差异。黎蒴样地和荷木样地的上层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非毛管隙度和土壤通气管隙度均高于下层土壤,CK样地与之相反。12、三个样地不同土层的土壤pH值均在4.0-4.5范围,属强酸性土壤。CK样地的土壤有机质显着低于其他样地,三个样地下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着大于对应的上层土壤;三个样地上下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均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三个样地上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显着大于对应的下层土壤;上层土壤的全钾含量为CK样地>荷木样地>黎蒴样地,下层土壤相反;三个样地不同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三个样地上层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下层土壤。13、相关分析表明,各树种叶片的单位叶面积氮含量和磷含量、氮含量和钾含量及磷含量和钾含量均显着相关;样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含量、碱解氮有机质为显着相关;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磷为显着相关;脲酶活性表现为与pH值相关;pH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为显着相关。

胡宗潭[4](2014)在《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具有很高的耦合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众生计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提升生态脆弱区及贫困地区生计水平,从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寻求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脱贫)道路是摆在学术界与各级政府面前重要的课题。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生态脆弱区及贫困地区福建省长汀县为典型案例,探究生态脆弱地区及贫困地区如何突破“贫困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生态脆弱地区生计资本(自然、物质、社会、金融与人力资本)评价、发展模式(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模式等)探讨,以期通过改善民众生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脆弱区及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范式。研究不仅对长汀县本身,对国内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类似区域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志[5](2011)在《商品用材低产林改造措施的探讨》文中指出就商品用材低产林的主要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以广东省连山林场低产林改造的实践为例,综合阐述了低产林改造的主要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冯林国[6](2011)在《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文中指出慈溪市林场地处中亚热带。2009年,该场将6261亩(417.4hm2)用材林和竹林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由于其森林存在着“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采伐量大,生长量小”等问题,生态效益发挥较小,因此,进行生态林改造,全面提高生态林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林种结构调整等成就后认为,混交造林是生态林建设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由此阐述了混交林各种类型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本文给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方法与目标。建设内容包括:①松林局部改造:选择杨梅进行块状混交(上坡),木荷×枫香进行带状混交(中坡),樟树×马褂木进行带状混交(下坡)。②低效经济林和开荒迹地改造:在上坡改造成杨梅生态林,在中坡改造成“木荷×枫香”生态林。③杉木林的调整:在中幼龄杉木林内,嵌植少量耐阴性较强的阔叶树。④竹林经营方式的调整:毛竹林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雷竹林覆盖经营时改用环保型覆盖材料,或者实行露地栽培,以减弱对水库水质的负面影响。本项目共计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5101亩(340.1hm2)。改造前,市林场森林可发挥水源涵养效益、保持水土效益、增加养分效益、净化大气效益、净化水质效益和森林景观效益合计330.0万元/年。生态改造后,每年可发挥上述生态效益351.9万元/年。实际增加21.9万元/年。同时,因项目实施而新增的杨梅园可增加收入64.0万元/年。合计货币化效益增加85.9万元/年。本文还对该场生态公益林改造的社会效益作了简述。将纯针叶林通过混交方式改造成针阔混交林最切合市林场实际。马尾松与木荷、枫香、樟树或马褂木等阔叶树进行一对一针阔混交作业,前人有大量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了将马尾松与两种阔叶树(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各占一种)同时混交的的新方法,对各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石文华[7](2010)在《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常年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木麻黄是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基干林带的主要树种,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6年广东省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在大量资金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支撑下,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具体建设成效受社会更多的关注。对木麻黄沿海防护林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防护林资源,为将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使最大化的发挥其防护效益。本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木麻黄本身的功能特性,构建了适合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防风固沙效益、固碳释氧效益、涵养水源效益、保持土壤效益、保肥效益、净化大气效益、活立木年生长量效益、投资带动的GDP增长效益、防灾减灾效益、提供就业机会效益和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等11个评价指标。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林业局监测数据及文献收集数据,经评估得出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价值总量为21.7亿元/年,其中生态效益价值总量为11.67元/年,经济效益价值总量为9亿元/年,社会效益价值总值为1.06亿元/年。其中生态效益所占比例最大为53.68%,特别是其防风固沙效益价值占到了生态效益的83%;总结了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其效益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经营技术、降低人为干扰及经营管护三个层面提出了最大化实现其效益的措施。

李建军[8](2010)在《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处于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经长期演替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稳定、生产力高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与减灾防灾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护和恢复红树林中,如何优化空间结构,恢复红树林的功能,发挥减灾防灾作用成为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东湛江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7个林分类型的调查木和周围四株相邻木的调查数据和收集资料,从林分和景观两个层次研究红树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空间途径。研究方法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森林空间结构理论、观测数据非线性时间分布理论和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和数理统计、非线性多目标规划等。从结构与功能关系入手,以保护生态系统和森林类型的多样性,保持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标,在景观层次研究广东湛江红树林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方案;以林分为经营单位,分析包含空间信息的林分结构因子,通过合理经营,优化系统内部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研究。依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内部均质性的原理,提出了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经营的均质性目标,从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树种优势状态和林木生长状况等方面筛选目的树种指数、角尺度、健康指数、大小比数、空间密度指数、混交度、竞争指数等7个空间因子,应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定义了描述均质性目标的指标参数-均质性指数。(2)林分均质性指数关联度研究。应用粗糙集理论和灰色关联度法分类和筛选与均质性指数相关的空间因子,精简指标体系,删除了包括“开敞度”、“枝下高”、“树高”和“冠幅”等无关的因子,获得各影响因子与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大小和优先度位序为:竞争指数0.716>混交度0.686>空间密度指数0.670>目的树种指数0.644>角尺度0.638>大小比数0.616>健康指数0.607。(3)红树林林分均质性影响因子特征分析。对林分均质性影响因子及相关属性分析,湛江红树林具有如下特性:①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种群高度和冠幅结构的差异较大,且随个体胸径增大而呈正相关,密度呈现负增长;②树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整体表现为中庸向优势树种过渡的状态,树种隔离程度不高,属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的过渡类型,不同潮带间的林分混交强弱有明显区别,大小分化和大小组合的差异也很大;③分布格局整体呈随机分布偏向不均匀分布(团状分布);④林分整体竞争强度差异不明显,且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⑤树种优势状态差异不显着,优势树种数量有限,现有林分林木生长状况差异性不大,枯死木和受病虫危害的林木较少。(4)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根据林分均质性指数的意义,定义了评价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量化指标—林分均质性评价指数,并将林分均质性特征划分7个不同等级;湛江红树林林分平均均质性评价指数不到0.15,在17个林分中均质性评价等级为2级的只有4个林分,其余均为1级,说明湛江红树林各林分整体上在空间结构、生长状况和树种优势状态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离理想结构差距较大。(5)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为目标函数,设置林分结构8个指标为约束条件,从择伐和补植两个经营手段分别建立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应用两个模型进行优化经营实践,经营后的空间结构能得到较大改善,使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朝理想结构状态转化。模型实际使用简单,可操作性强。(6)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分析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关系,在景观层次上,筛选出与景观功能密切相关的森林类型多样性、森林年龄结构、森林面积比例、森林空间分布等因子建立湛江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模型。根据模型,从目标层、策略层、措施层和子措施层四个层次提出广东湛江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方案,在保持景观类型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红树林面积、年龄结构、斑块空间配置各要素的调整向“合理面积”、“异龄”、“混交”,“斑块嵌套“的格局发展。本文首次提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定义了量化指标—林分均质性指数。根据均质性指数建立了林分择伐和补植两个空间结构优化模型。通过对湛江红树林林分类型的均质性特征分析以及优化模型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林分均质性指数对空间结构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均质性目标量化标准的提出使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有了新的突破。优化模型易于操作,可释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景观层次上,应用与红树林景观功能密切相关四个因子建立景观空间结构优化模型,根据优化模型提出了湛江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方案,为红树林景观尺度的森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柯欢,田雪琴,赵宏杰,薛克娜,陆耀东[9](2009)在《佛山高明区三洲巨尾桉林改造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调查高明区三洲的疏伐巨尾桉人工林后间种的16个树种生长6年时生长情况,并对比在旁侧同时疏伐改造的马尾松人工林中6个树种的生长情况,研究了巨尾桉林改造中的树种选择及改造模式。

赖广梅,刘凯昌[10](2009)在《广东西江流域生态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地回顾和分析了西江流域林分改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实施生态建设的建议。

二、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熵权法的林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制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珠三角地区建制镇林地集约利用评价
    1.1 评价区域及数据
    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3 指标标准化方法
    1.4 确定指标权重
        1.4.1 形成原始数据矩阵
        1.4.2 指标标准化
        1.4.3 计算被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
        1.4.4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
        1.4.5 确定各指标的熵权值
2 综合评价值测算结果
3 结论与建议

(3)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林分改造研究现状
        1.1.1 国内林分改造研究概况
        1.1.2 国外林分改造研究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测定指标选择
        2.2.2 采样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样地树种的生长状况
    3.2 不同样地树种的光合特性分析
    3.3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荧光特性分析
    3.4 不同样地各树种叶片SPAD值分析
    3.5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叶片比叶重分析
    3.6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叶片氮、磷、钾浓度分析
    3.7 林下植物多样性
        3.7.1 林下植物组成和数量
        3.7.2 林下植物组成多样性的变化
    3.8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储量和养分含量分析
        3.8.1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储量
        3.8.2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
    3.9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10 不同样地土壤生化性质分析
    3.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
    3.12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3.13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1 各树种叶片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3.13.2 不同样地土壤酶和土壤养分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14 光合生理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及其排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样地植物生长
        4.1.2 不同样地生物多样性
        4.1.3 不同样地凋落物
        4.1.4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4.1.5 不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4.1.6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4.1.7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4.1.8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1.9 主成分分析
    4.2 讨论
        4.2.1 植物生长量特征
        4.2.2 植物光合指标特征
        4.2.4 植物SPAD值特征
        4.2.5 植物荧光指标特征
        4.2.6 植物养分指标特征
        4.2.7 不同样地生物多样性
        4.2.8 不同样地凋落物特性
        4.2.9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4.2.10 不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4.2.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4.2.12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致谢
参考文献

(4)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析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2.2 研究内容与价值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态脆弱区贫困原因与机理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长汀县)概况
    3.2 贫困原因与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态脆弱区可持续生计资本评价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体系的构建
    4.3 评价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保护自然资本与提高物质资本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
    5.1 长汀县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评价
    5.2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5.3 保护与恢复重要生态敏感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提升金融资本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6.1 长汀县产业发展模式评价
    6.2 发展生态农业
    6.3 发展生态工业
    6.4 发展生态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提升人力与社会资本的城镇发展模式
    7.1 长汀城镇化发展模式评价
    7.2 提升人力资本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
    7.3 提升社会资本的土地流转基础与实践
    7.4 提升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长汀县生计可持续发展对策
    8.1 组织保障
    8.2 政策保障
    8.3 法律保障
    8.4 资金保障
    8.5 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特色、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商品用材低产林改造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产林的主要成因
    1.1 未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不当
    1.2 未采用良种壮苗造林
    1.3 造林质量低, 设计不科学
    1.4 经营管理不善, 或管理措施不当
    1.5 不合理采伐
    1.6 灾害原因
2 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全面改造技术措施
    2.2 集约化经营技术措施
    2.3 其他改造技术措施
3 讨论与建议

(6)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林种结构调整概况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对策措施
    1.2 林种结构调整
        1.2.1 省外林种结构调整
        1.2.2 浙江省内林种结构调整
        1.2.3 文献统计上的林种结构调整
    1.3 混交造林
        1.3.1 乔乔混交
        1.3.2 乔灌混交
    1.4 公益林效益评价
        1.4.1 公益林效益的类型和综合效应
        1.4.2 改善小气候和净化空气效益
        1.4.3 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效益
        1.4.4 公益林效益的货币化测算
    1.5 公益林补偿
2 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2.1 基本概况
    2.2 林种结构变化
    2.3 主要问题
        2.3.1 人工林多,天然林少
        2.3.2 纯林多,混交林少
        2.3.3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2.3.4 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
        2.3.5 采伐量大,生长量小
3 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调整规划
    3.1 林种结构改造紧迫性
    3.2 指导思想
    3.3 规划依据
    3.4 基本原则
        3.4.1 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3.4.2 高标准原则
        3.4.3 突出重点原则
        3.4.4 因地制宜原则
    3.5 建设目标
4 规划实施结果
    4.1 实施结果
        4.1.1 改造类型和范围
        4.1.2 造林抚育技术
        4.1.3 作业面积
        4.1.4 投资金额
    4.2 林种结构调整的效益
        4.2.1 经济效益
        4.2.2 生态效益
        4.2.3 社会效益
5 结论
    5.1 结论
        5.1.1 生态公益林现状分析
        5.1.2 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方法与模式
        5.1.3 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效益
    5.2 存在问题
        5.2.1 资金不足
        5.2.2 建设劳力问题
        5.2.3 中幼龄林抚育和混交林建设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5.2.4 低效经济林改造后见效慢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对木麻黄功能的研究
        1.4.2 对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准备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价值理论
        2.1.3 系统评价理论
    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1 广东省
        2.2.2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
    2.3 数据来源
        2.3.1 实地调研数据
        2.3.2 监测数据
        2.3.3 文献和统计年鉴数据
3 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
    3.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概况
        3.1.1 防护林建设历史
        3.1.2 体系构成
        3.1.3 体系布局
    3.2 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投资建设情况
        3.2.1 广东省木麻黄海防林的分布
        3.2.2 广东省木麻黄海防林的投资情况
4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综合效益的界定
    4.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 评价方法
        4.3.1 专家调查法
        4.3.2 层次分析法(AHP)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构建预选指标
        4.4.2 计算指标权重
5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估算
    5.1 价值量评价方法
        5.1.1 直接市场法
        5.1.2 替代市场法
        5.1.3 假设评价法
        5.1.4 其他方法
    5.2 效益指标估算
        5.2.1 防风固沙效益
        5.2.2 涵养水源效益
        5.2.3 固碳释氧效益
        5.2.4 净化大气效盗
        5.2.5 保持土壤效益
        5.2.6 保肥效益
        5.2.7 活立木年生长量效益
        5.2.8 投资带动的GDP增长效益
        5.2.9 防灾减灾效益
        5.2.10 提供就业机会效益
        5.2.11 森林生态旅游效益
    5.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6 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林效益实现措施
    6.1 效益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1 木麻黄林分质量不高,低效林较多
        6.1.2 人为因素干扰使得木麻黄数量减少
        6.1.3 经营管护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6.2 最大化发挥效益的措施
        6.2.1 针对自然因素
        6.2.2 针对人为破坏
        6.2.3 针对经营管护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森林经营空间途径研究综述
        1.3.1 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结构研究进展
        1.3.2 森林空间优化经营研究进展
    1.4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1.4.1 我国红树林现状分析
        1.4.2 红树林的恢复与保护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总体框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及地质与地貌
        2.1.2 气候条件与海岸潮汐规律
        2.1.3 红树林资源分布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条件
    2.3 研究区典型林分选择
    2.4 资料来源
        2.4.1 收集现有资料
        2.4.2 数据调查
    2.5 研究方法
        2.5.1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2.5.2 树种优势度与林木生长状况分析
        2.5.3 数据挖掘与分类方法
        2.5.4 生态系统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关系
        2.5.5 分类统计
        2.5.6 回归分析
        2.5.7 调查林分红树林类型划分
3 红树林生态系统特征与生态系统经营
    3.1 红树林生态系统特征
        3.1.1 湛江红树林群落组成及分布特征
        3.1.2 湛江红树林生长演替
        3.1.3 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分析
    3.2 红树林生态系统经营
    3.3 小结
4 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研究
    4.1 林分空间优化均质性指数提出
    4.2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的确定
        4.2.1 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的参数选取
        4.2.2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量化公式的确定
    4.3 均质性指数影响因子的检验及相关性研究
        4.3.1 粗糙集理论的分类与筛选
        4.3.2 灰色关联法的相关性分析
    4.4 林分均质性因子的空间结构单元邻近木取值研究
        4.4.1 voronoi图与Delaunay三角网
        4.4.2 空间属性因子的计算
        4.4.3 空间分布格局对空间结构指数的影响
        4.4.4 Arcgis空间分析的邻近木株数取值特点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5 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分析
    5.1 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混交分析
        5.1.1 树种隔离程度分析
        5.1.2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分析
    5.2 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的竞争分析
        5.2.1 不同树种竞争格局分析
        5.2.2 大树小树竞争格局分析
        5.2.3 种内和种间竞争
    5.3 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分析
        5.3.1 林木个体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3.2 林木大小树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3.3 林分空间密度指数分布格局分析
    5.4 林分树种优势度与生长状况分析
    5.5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相关因子分析
        5.5.1 红树林林分高度结构
        5.5.2 红树林林分胸径结构
        5.5.3 红树林林分冠幅结构
    5.6 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分析
        5.6.1 林木个体均质性指数分析
        5.6.2 林分整体均质性指数分析
    5.7 湛江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与分级
        5.7.1 林分均质性评价方法
        5.7.2 湛江红树林林分均质性评价分级结果
    5.8 研究区红树林林分理想空间结构模式
    5.9 小结与讨论
        5.9.1 小结
        5.9.2 讨论
6 红树林林分空间优化模型
    6.1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经营的原则和目标
    6.2 林分空间优化经营模型的建立
        6.2.1 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
        6.2.2 林分补植空间优化模型
    6.3 应用实例分析
        6.3.1 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应用分析
        6.3.2 林分补植空间优化模型应用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7 红树林景观空间优化研究
    7.1 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因子分析
        7.1.1 红树林植物类型多样性
        7.1.2 红树林的年龄结构
        7.1.3 红树林的面积比例
        7.1.4 红树林的空间分布
    7.2 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7.3 红树林景观层次理想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7.3.1 湛江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7.3.2 红树林景观理想空间结构
    7.4 湛江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7.4.1 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7.4.2 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
    7.5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9)佛山高明区三洲巨尾桉林改造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
3 造林措施
4 研究方法
5 结果分析
    5.1 林分中桉树和松树根际土的比较
    5.2 桉林改造中16个树种的树高、胸径及冠幅的生长比较
    5.3 桉林改造中16个树种的生长的聚类分析
    5.4 松林与桉林改造中6个相同树种的生长比较
6 结论与讨论

四、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2]基于熵权法的林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制镇为例[J]. 谭开源,陈哲华,黄宁辉,钟海智,杨超裕.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04)
  • [3]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D]. 李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胡宗潭.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商品用材低产林改造措施的探讨[J]. 陈志. 防护林科技, 2011(02)
  • [6]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D]. 冯林国.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7]广东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估[D]. 石文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8]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李建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8)
  • [9]佛山高明区三洲巨尾桉林改造模式探讨[J]. 柯欢,田雪琴,赵宏杰,薛克娜,陆耀东. 中国城市林业, 2009(06)
  • [10]广东西江流域生态建设探讨[A]. 赖广梅,刘凯昌. 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高明市三洲区生态公益林恢复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