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善抑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

扬善抑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

一、扬善祛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花[1](2018)在《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道德观不仅有社会本位内涵,而且有深厚的人民主体性意蕴。以往我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理解过于强调前者,人民主体性内涵没有很好地得以彰显。在践行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长期坚持自上而下的集中制原则,没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合理的机制把公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从公民角度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思维理念,从根本上把握道德建设的难点与痛点,从而解决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难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的道德观日趋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发展态势,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重国家、重集体的道德观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那些具有鲜明革命性、阶级性的道德宣传教育内容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有的强制性灌输手段也越来越难以奏效了。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公民在获得道德选择自主权的同时,引发了社会道德失范问题,阻碍了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进程。基于此,如何发挥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公民道德践行领域的统领、协调作用,如何规范、引导、满足公民个人的日常道德生活需求,已经成为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以往,我们习惯于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理解道德,忽视了从个体需求角度来理解道德,导致我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体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过于强调国家和集体,把党和政府作为主体;另一方面,虽然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但却被抽象地理解了,忽视了人民主体的多元性和个体性,导致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的主体是政府或者政府代替人民行使道德主体权利。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过程中,公民个体参与建构的地位和作用被边缘化了,难以真正反映普通公民的道德生活需求。实际上,道德既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需求,也是个体利益需求,我们不能完全把道德和利益割裂开来。当前推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较强的自上而下性和抽象性,同公民的日常道德生活和利益需求满足存在一定脱节,其实效性和长效性难以获得保障。为了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群众原则,走群众路线,探索共建共享机制。本文尝试从公民视角重新理解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主体性、认同感、运行机制及具体路径等问题,激活公民在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中的共建共享作用,尝试建构以政府为引导主体、公民为参与主体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运行机制。为此,本文以“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为题,尝试跳出以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在思维上的局限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系统梳理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基本概述基础上,总结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演变的历程,探索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体系,在分析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路径,以实现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应然目的。本文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文创新及不足,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点明本文的主旨和研究思路。第二章,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概述。主要对公民、道德、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等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同时阐述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作用及理论基础。通过阐述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主体内涵与践行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文章后续内容展开分析和批判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演变。通过梳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演变历程,总结以往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演变的动力和趋势,为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及践行路径提供了历史经验。第四章,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体系。本章从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目标、原则及内容提出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公民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提供目标参考、基本原则和内容框架。第五章,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制约因素。本章详细分析了制约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因素,比如,组织宣传教育不到位、社会舆论环境不和谐、个体自我道德内化不足等,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做了深入细致的诊断。第六章,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践行路径。本章是在综合上述章节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推进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路径,力求真正体现公民主体地位和道德需求。总之,参与道德建设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实效性、长效性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全社会力量构筑时代道德风尚。

姚宇轩[2](2017)在《朱熹道德教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切实在大学生中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使高校学生真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并切身践行之,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人们总是习惯怀揣现实难题,回眸历史,希望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寻求解惑之道。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化极为重视,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建立的系统、完善的道德教化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虽距离朱熹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但传统不能丢,思想政治教育应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本文旨在通过对朱熹道德教化思想进行分析、梳理,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联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传统的力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从朱熹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被重视的原因、目标、大学间架、方法论五个部分分别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第一章,探析了朱熹道德教化思想基本内容。本文认为“理一分殊”和“人性论”是朱熹道德教化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起点,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第二章,阐述了朱熹重视道德教化的原因,分别从道德教化是治国之根本以及道德教化在人格涵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两方面进行阐释,并探究朱熹重视道德教化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第三章,详细梳理总结出朱熹进行道德教化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明人伦”的基本目标和培养“圣贤”人格的根本目标,“仁”的理想人格和“学以变化气质”都是“圣贤”人格养成的重要原因。第四章,通过对《大学章句》间架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研究,探索其现代价值。《大学章句》强调修身,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作用,一个重要因素是引导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同时,《大学章句》的道德教化规范论和方法论都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古为今用的地方。第五章,立足朱熹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道德修养、知行统一等道德教化方法,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先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再读传统文化,循序渐进;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应以“无人弃”为目标,针对每个学生“开发其聪明,成就其德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肯定学生主体精神,重视自我修养;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践行道德义务,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张艳斌[3](2015)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文中研究指明当下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90后大学生心理成熟、道德养成以及信仰确立深刻地揭示出精神成人的内涵意蕴,勾勒出精神成人的完整图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有效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领域突出问题之必需;是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之必要;是努力实现高校德育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之必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要正确、深刻地认识目标引领;要完整、全面地把握内容引领;要积极、主动地实现过程引领。

黄蓉生,胡建军,崔健[4](2015)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维思考》文中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正能量的时代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建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融入、汲取和结合上下功夫,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和认清的基本问题。

徐志远,鲜于纯子[5](2012)在《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文中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生命教育规律的新途径。一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保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增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三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氛围;四是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对话交流法、情境教育法、情感体验法等。

熊英[6](201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从阐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入手,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张玉[7](2011)在《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在网络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显。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措施。

盛宏标[8](2010)在《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自互联网一出现,便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它、迷恋它。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互相影响,给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与冲击,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将会走入歧途。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弄清概念、统一认识;分析利弊、扬长避短;客观对待、谋求对策,校园文化建设如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首先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的意义,综合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指出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可能创新之处;随后,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界定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等核心概念,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和网络文化的特点,论述高校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接着,从正负两方面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为扬长避短地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最后,指出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政治警觉、直面现实、追求创新、人文关怀等基本原则,必须从文化的四个层次即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本研究着重从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灵魂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贺文华[9](2010)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对策》文中提出16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学习实践的热潮,回顾走过的五年多的时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而显着的进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立德树人等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等形神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网络德育盲区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在新形势下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李琳,周金花[10](2010)在《校园网络: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文中指出校园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在给高校主体性德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使校园网络为高校主体性德育服务,进而探寻校园网络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出路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从校园网络给高校主体性德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角度出发,对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主体性德育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使高校主体性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校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扬善祛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善祛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概述
    2.1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涵义
        2.1.1 公民
        2.1.2 道德观
        2.1.3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
    2.2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作用
        2.2.1 规范个人道德行为
        2.2.2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2.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3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理论支撑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道德观理论
        2.3.2 西方道德观理论
        2.3.3 中国传统道德观理论
第3章 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演变
    3.1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演变的历程
        3.1.1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探索时期(1949-1977)
        3.1.2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时期(1978-1992)
        3.1.3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完善时期(1992-2001)
        3.1.4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发展时期(2001-至今)
    3.2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演变的动力
        3.2.1 经济关系变化的需要
        3.2.2 文化思潮影响的要求
        3.2.3 社会和谐建构的要求
        3.2.4 公民道德素质的需求
    3.3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演变的趋势
        3.3.1 从工具性到目的性
        3.3.2 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3.3.3 从重集体到重个体性群体
第4章 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体系
    4.1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目标
        4.1.1 理想信念共同体认
        4.1.2 公民个体人格完整
        4.1.3 社会主义道德文明
    4.2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原则
        4.2.1 集体高于个体
        4.2.2 集体兼顾个体
        4.2.3 个体服从集体
    4.3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内容
        4.3.1 爱国情怀
        4.3.2 敬业精神
        4.3.3 诚信品格
        4.3.4 友善心态
第5章 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制约因素
    5.1 组织宣传教育不到位
        5.1.1 宣传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5.1.2 宣传教育方法简单平乏
        5.1.3 宣传教育效果缺乏监督
    5.2 社会舆论环境不和谐
        5.2.1 官方舆论场固守主导方式
        5.2.2 公众舆论场缺乏理性判断
        5.2.3 媒介舆论场呈现价值多元
    5.3 个体自我道德内化不足
        5.3.1 认知存在偏差
        5.3.2 情感体验缺乏
        5.3.3 意志能力薄弱
第6章 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路径优化
    6.1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生活化
        6.1.1 推进公民日常道德规范整合与重构
        6.1.2 推动宣传教育内容通俗化建设进程
        6.1.3 加强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探索
    6.2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群众化
        6.2.1 推进公民参与道德观共建
        6.2.2 落实公民共享道德建设成果
        6.2.3 发挥公民道德建设监督作用
    6.3 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的常态化
        6.3.1 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浓厚氛围
        6.3.2 发挥制度在德治社会化中的规范作用
        6.3.3 完善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实践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朱熹道德教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及启示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朱熹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理一分殊”——朱熹道德教化的思想方法
    二、“人性论”——朱熹道德教化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朱熹重视道德教化之原因
    一、道德教化是治国之根本
    二、道德教化在人格涵养中居于核心地位
第三章 朱熹道德教化目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明人伦为基本目标
    二、培养“圣贤”人格的根本目标
        (一) “仁”的理想人格
        (二) “学以变化气质”
        (三) 圣贤人格的培养
第四章 朱熹《大学章句》道德教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朱熹《大学章句》道德教化思想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五章 朱熹道德教化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教人有序”的循序渐进法
        (一) 坚持“学有次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循序渐进的开展
    二、“各因其所长教之者”的因材施教法
        (一)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人弃也
        (二) 对思想状态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道德修养法
        (一) 朱熹的道德修养法
        (二) 朱熹道德修养法对注重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四、知行统一法
        (一) 启发诱导法
        (二) 学贵践行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内涵意蕴
    (一) 心理成熟: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前提条件
    (二) 道德养成: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中心环节
    (三) 信仰确立: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本质追求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意义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有效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领域突出问题, 引导其精神成人的现实需要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 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要求
    (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是努力实现高校德育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客观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引领
    (一) 要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目标引领
    (二) 要完整、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内容引领
    (三) 要积极、主动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引领

(4)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维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三、形成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育人平台
四、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引导作用
五、切实在融入、汲取、结合上下功夫

(5)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 保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向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增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营造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氛围
    4.以社会实践为舞台, 构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1.对话交流法
        第一, 尊重差异, 尊重生命。
        第二, 明确对话交流法的两种表现方式:
        第三, 营造平等交流的对话环境。
    2.情境教育法
        第一, 运用具体多样的生活实践来创设生命教育情境。
        第二, 在情境中注意思考。
        第三, 在情境的创建过程中, 要注意适当的调整。
    3.情感体验法
        第一, 挫折体验。
        第二, 死亡体验。
        第三, 成功体验。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1.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多元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极大冲击
    2. 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
    3.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不够突出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精神的结合度还不够高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
    2. 以主渠道建设为重点,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3. 以品牌活动为关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4. 以校园网络为载体, 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氛围

(7)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和约束力度
二、学校从各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三、家庭同学校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四、社会舆论在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大学生应加强网络道德自我教育

(8)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2.1 有利于优化高校育人的环境
        2.2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3 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
        3.2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
    4 研究方法与思路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思路
    5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网络文化
        1.2 高校校园文化
    2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2.1 育人功能
        2.2 导向功能
        2.3 引领功能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3.1 高度的主体创造性
        3.2 高度开放的社会性
        3.3 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传统校园文化关系
        4.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虚拟
        4.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
        4.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
第三章 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1 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1.1 促进高校教学方式的改变
        1.1.1 促进学习思维方式的变革
        1.1.2 促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彰显
        1.1.3 提供师生学习交流新平台
        1.2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机遇
        1.2.1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1.2.2 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
        1.2.3 最大限度地延展了校园文化的时空区间
        1.2.4 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变革
        1.2.5 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进程
    2 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2.1 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地位
        2.1.1 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
        2.1.2 面临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失衡
        2.1.3 校园文化监控的难度显着增强
        2.2 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2.1 助长了大学生自我绩效观
        2.2.2 淡化了大学生的亲情观
第四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对策
    1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1 政治警觉的原则
        1.2 直面现实的原则
        1.3 追求创新的原则
        1.4 人文关怀的原则
    2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物质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2.1.1 建设好高校校园网络硬件
        2.1.2 建设好高校校园主流网站
        2.1.3 建设好高校校园对话网站
        2.2 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2.2.1 健全网络法规,为依法治网提供法律保障
        2.2.2 加强法制教育,为依法上网提供思想保障
        2.2.3 完善管理制度,为有效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2.3 行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2.3.1 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
        2.3.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2.3.3 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2.4 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2.4.1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导向
        2.4.2 加大大学生文化精神构建的培养力度
        2.4.3 凸显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实践中, 执教者形神分离的突出表现就是
    2. 为此, 作为16号文件里所强调的大学生思
    1.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中央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里特别强调要改

(10)校园网络: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的涵义
二、网络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影响
    1. 网络为高校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的机遇。
    2. 网络给高校主体性德育带来的冲击。
三、网络时代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创新
    1. 树立创新观念, 构筑网上高校主体性德育平台。
    2. 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与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5. 注重校园网络建设, 为主体性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保障。

四、扬善祛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研究[D]. 张庆花. 吉林大学, 2018(12)
  • [2]朱熹道德教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姚宇轩.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精神成人[J]. 张艳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07)
  • [4]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维思考[J]. 黄蓉生,胡建军,崔健. 思想理论教育, 2015(06)
  • [5]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 徐志远,鲜于纯子. 探索, 2012(04)
  •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熊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5)
  • [7]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张玉. 湘潮(下半月), 2011(02)
  • [8]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盛宏标.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9]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对策[J]. 贺文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0]校园网络: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J]. 李琳,周金花.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7)

标签:;  ;  ;  ;  ;  

扬善抑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