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灾害防治探讨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灾害防治探讨

一、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危害治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翟宇[1](2021)在《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农户意愿及方案选择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张家口坝上地区是河北省马铃薯生产主产区,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方式由传统旱作转变为现代化的灌溉方式,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马铃薯耕地休耕制度是治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是破解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匮乏间矛盾的有效手段。调研中发现当前已经有部分经营主体开始探索主动休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个新的休耕政策,推广实施必须了解农户的意愿与偏好、构建完善的休耕实施方案,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因此探究农户参与休耕的意愿、意愿受何种因素影响以及农户对休耕方案的偏好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产业角度分析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迫切性;二是基于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的休耕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运用选择实验法,选取休耕政策中的关键属性,模拟不同休耕方案,让农户进行选择,探究休耕规则对农户参与休耕意愿的影响,最终探索适宜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马铃薯休耕方案。研究发现:(1)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对参与休耕有较高的积极性,政策有良好的实施环境。(2)农户的休耕意愿受到农户特征以及休耕规则的多重影响,马铃薯休耕政策应依据农户差异,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广与实施。(3)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分析发现,农户更偏向于选择参与休耕土地比例小、休耕年限短、补偿金额高且能够为农户提供复耕保险的休耕政策,因此多元化的组合休耕方案,更适合张家口坝上地区实施马铃薯休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的休耕意愿较为强烈,在后续的政策推广过程中,应增加休耕政策的科学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户对休耕政策的了解。完善休耕主体筛选机制,政策实施要依据农户意愿,合理划定休耕区域、选择休耕主体。农户参与休耕的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休耕政策制定要依据农户异质性,容纳多元化休耕方案属性,建立动态休耕补偿机制,在政策实施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休耕方案。同时要完善休耕监督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确保马铃薯休耕政策能够顺利、稳定实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探究资源约束背景下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处于张家口坝上地区拟实施政策压采地下水,但还无成熟政策实施、未取得显着成效的时间节点上,本文结合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出针对不同时期实施的马铃薯休耕方案,丰富了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理论。(2)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休耕方案对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在分析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参与休耕的意愿后,又进一步引入休耕方案变量,探究休耕规则对农户意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休耕政策的制定,是对农业生态补偿理论的进一步补充。

刘建成,杨志敏,王运涛,李峰,赵浩波,李世芳,王文涛,黄金山,通文海,李广有,马建富,王尊文,张玉荣[2](2020)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草原生态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掌握张家口市的草原基本情况,制定草原修复措施,笔者对张家口市的草原生态展开了调查。全市草原面积106.36万km2,其中天然草原面积100.90万km2,人工草地面积5.45万km2,草原"三化"面积48.06万km2。草原类型:坝上草原以草甸草原为主,兼有山地草甸、暖性灌草丛和低湿草甸;坝下草原以草山、草坡类型为主。草原"三化"的原因: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连年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人口增多、乱伐、乱采、违规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法规和规划落实不到位。草原恢复措施:落实草原"生态红线"和基本草原规划;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加大对草原生态管护的投入;采取项目带动、开展技术性修复;创新机制、建立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强化防御、防鼠虫害;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牧草种子生产供应体系和良繁体系。

刘春鹏,徐振华,鲁桂金,李向军,郑聪慧,任启文[3](2018)在《冀西北地区林木抗逆性引种概况及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追溯了世界引种理论的发展史,总结了国内抗逆性引种的经验,调查并分析了该地区引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该地区引种的策略,并对引种的效益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张蕾[4](2018)在《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坝上地区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因为气候和植被的原因,坝上高原也是草甸式草原。草原资源是坝上地区重要经济资源之一,是牧区人民得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草原资源身负极其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是坝上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重点方向。草原生态恢复与治理对促进坝上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建设区域生态文明体制,更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界定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定义、建设依据、功能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坝上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问题,而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旧时粗放的生产方式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利益,随着坝上地区人口增加,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弊端就显露无疑。同时,坝上地区政府、企业、居民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只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随着人为破坏环境的同时,生态环境难以有足够时间恢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越发恶劣,需要牺牲更大范围的环境换取经济利益,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对以上原因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找到更科学的解决环境问题办法。通过归纳分析对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两大功能的法律法规,可知我国环保法律体系中执法和生态补偿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即政府、企业、民众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力度不够,坝上地区各行政区域没有统一的环境治理标准与机制,没有法定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结合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建设的合理建议,即提升政府、企业、民众环保观念,并建立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合理构建区域环境协作治理机制,其中包含建立与周边地区(即京津冀蒙四地)区域环境治理协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胡曾曾[5](2018)在《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家口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与首都北京有着不可忽视的生态共同体特征,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该地区存在水源涵养功能快速弱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长期矛盾日益突出、维持生计导致的生态退化仍在继续、可再生能源替代成本过高导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难度大、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等问题。目前生态环境受重视使得生态补偿主流化,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而对张家口市这个同时兼具“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贫困地区”多重特性的地区,要通过补偿达到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进行可量化的、有效的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和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的瞄准效率,以及资金和政策的效率,必须要落实解决为什么补偿?由谁补偿?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如何保障?五大问题。生态补偿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经济-生态系统健康与和谐,经济效率与区域公平一直是生态补偿中政府与学术界努力解决又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由于流域是联系张家口与首都北京最重要的纽带,流域的整体性、流动性和外部性作为一个纽带将各行政单元联成一个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系统中各行政单元因其所处生态位和经济位的不同而产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等的不同,在流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给解决以上五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功能区划的理念运用于流域之上,进行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并将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与生态补偿结合起来。首先,在理论上,通过对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生态补偿等内容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综合与此相关的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法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从不同学科角度和各学科理论成果角度为本文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及其生态补偿的理论架构提供支撑与验证;其次,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下,深入分析了张家口市流域范围内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各主导影响因子的特征。从水源涵养重要性、生态支撑重要性和社会经济绿色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1个三级指标层、72个四级指标层和若干个具体指标,结合子流域划分对张家口市范围内海河流域进行了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为生态补偿中涉及重点区的补偿提供优先级方向。同时,在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基础上,计算得到不同侧重点的补偿分配系数和综合补偿系数,为生态补偿的二次分配奠定了基础;再次,通过对各类生态补偿工程的核算,得到张家口市近期、中期、中远期生态补偿总缺口额和年度补偿缺口额,并提出了合理的补偿上下限:将各类生态补偿工程最低缺口作为生态补偿下限,生态服务系统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最后,基于前文分析结果从生态补偿情景分析、补偿标准、方式、保障机制四大方面,综合回答以上五大问题。总结全文,论文主要有以下结论:(1)完成海河流域张家口市范围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环境经济功能区类型包括:水源涵养重点区、水土保持重点区、防风固沙重点区、重点开发建设区,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侧重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补偿系数、侧重水源涵养的补偿系数、侧重生态支撑的补偿系数和综合补偿系数。(2)生态补偿每年的缺口值:在2025年之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呈减少趋势,同时张家口自身的“造血”能力在逐步提升。在冬奥会2022年举办之前,即2018-2022年间,张家口市生态补偿工程总缺口为557.92亿元,其中2018-2020年生态补偿工程资金总缺口为334.75亿元,2021-2022年间生态补偿工程资金缺口为223.17亿元;2023-2025年生态补偿工程资金缺口为376.642亿元,在2026-2030年间生态补偿工程资金缺口为468.03亿元;从年度补偿缺口的补偿上下限来看,2018-2022年间,年度补偿资金缺口为111.59亿元,在2025、2030年间分别为125.55和93.61亿元。以2018、2020、2022、2025、2030年为例,补偿上限为生态服务补偿费,分别为217.94、257.26、274.48、281.54、292.92亿元;具体生态补偿工程项目依据现有资料可落实到各区县的资金缺口为仅为69.73亿元。(3)对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式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了6种可选方案,补偿资金≤补偿下限值时,有两种方式:一是补偿资金远远小于补偿下限值时,以综合补偿系数为分配依据;二是补偿资金等于或者很接近补偿下限值时,以核算得到的各区县补偿资金缺口为分配依据。当补偿下限值<补偿资金≤补偿上限值时,有四种方式:一是侧重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时,以侧重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补偿系数为分配依据;二是侧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时,以侧重水源涵养的补偿系数为分配依据;三是侧重提高生态支撑能力时,以侧重生态支撑的补偿系数为分配依据;四是侧重张家口市绿色发展时,采用综合补偿系数为分配依据。(4)对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研究,构建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通过多渠道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完善政府主导和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从加强组织协调管理、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制定各类优惠政策三方面针对生态补偿保障机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孙丕苓[6](2017)在《生态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研究》文中认为土地利用冲突研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近30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生产与生活活动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均存在不尽协调的矛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土地利用冲突日益凸显,如何应对土地利用冲突成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生态安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界定土地利用冲突概念与内涵,借鉴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分类与强度测度方法体系,选取地处农牧交错带兼具京津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和供水源地作用的环京津贫困带作为研究区,基于“3S”技术,融合遥感影像、站点观测、统计资料、实地调研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arkov-CLUE-S等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可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全球土地研究计划提供典型区域案例,有助于丰富和扩展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范围。(1)根据国内外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相关成果,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界定土地利用冲突概念与内涵。生态安全视角下,土地利用冲突可理解为农业耕作、经济建设等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安全空间的占用,主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生态安全空间之间的竞争、矛盾与不和谐的空间关系,即耕地、建设用地空间与生态安全空间之间的错配重叠。生态安全空间是指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以及对外界干扰具有特殊敏感性或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区域,按其对人类开发和干扰敏感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等级。(2)立足于生态安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及资源环境特征,诊断区域主要生态过程与生态问题,辨析区域关键生态过程和主导生态功能,借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利用GIS技术及CASA、RUSLE、RWEQ、InVEST等生态学方法模型,进行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以及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构建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将生态重要性空间格局与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进行叠加,根据等级最高原则,运用析取运算法,提取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级最高的栅格单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水平空间。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空间与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水平空间的矛盾关系,辨识土地利用冲突的表征属性特征及表现形式,判识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和类型,运用判别矩阵构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体系。基于不同土地利用冲突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划定适宜的格网,综合集成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综合指数等方法模型,结合GIS叠置分析功能,构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综合指数,测度土地利用冲突强度。(3)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空间统计等方法模型分析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1985-2015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异特征显着。①从土地利用冲突类型方面来看,1985-2015年耕地冲突面积先增大后减小,耕地极严重、严重冲突主要分布于张家口坝上高原区、坝下西部地区和承德东部地区,在张家口张北、沽源、万全、怀安、阳原、蔚县和承德平泉、承德县境内分布集中;建设用地冲突面积持续增大,建设用地极严重冲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县均为分布,严重、较严重冲突主要分布于张家口西部和承德南部地区,在张家口万全、怀安县和承德兴隆、围城县呈现小规模集聚,并呈现向山区扩展趋势。②从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方面来看,1985-2015年耕地冲突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耕地重度冲突区主要分布于张家口坝下地区,在张家口怀安、阳原、蔚县境内集聚,并呈现向张家口西部、北部集聚趋势;高度、重度冲突区向坝上高原西部地区和承德东部地区集聚,集中分布于张家口康保、尚义县和承德隆化、承德县。建设用地高度、中度冲突区向市区及周边区域集聚,集中分布于张家口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万全县、怀安县和承德双桥区。③从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形梯度特征方面来看,耕地、建设用地冲突的地形梯度格局基本一致,低地形梯度区是耕地、建设用地极严重冲突和严重冲突的主要分布区,该区域耕地、建设用地冲突强度差异显着。(4) 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异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格网尺度上,地形条件、地理区位条件对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异影响显着,地形位指数、距主要河流的距离、距主要道路的距离、距县城中心的距离、距乡镇中心的距离是影响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在县域尺度上,有效灌溉率、自然灾害成灾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造林面积、生态退耕面积是耕地冲突强度时空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城镇化水平、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路网密度、生态退耕面积、政策种类数是影响建设用地冲突强度时空分异的关键因子。(5)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4种土地利用情景,运用Markov-CLUE-S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结果发现,不同区县适宜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崇礼县适合采用土地利用规划情景,蔚县适合采用耕地保护情景,其余各区县都适宜采用生态保护情景;不同地形梯度区的理想土地利用情景有所不同,第1-5级地形梯度区适宜采用土地利用规划情景,第5-10级地形梯度区适宜采用自然发展情景,第11-15级地形梯度区四种土地利用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强度不存在明显差别。本研究从栅格、格网、县域行政单元尺度,开展生态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实现了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定量化、定位化和精确化,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李正涛[7](2013)在《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饱受风沙危害。冬春季节频繁发生的沙尘天气,导致大气颗粒物含量和降尘量急剧增多,污染大气环境,引起空气能见度降低,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目前,对京津冀地区沙尘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的较少,对该地区沙尘环境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野外观测、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京津冀地区春季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规律。距今22万年以前,京津冀地区水动力作用较强,风动力作用较弱,沙尘天气频率较低、程度较弱。距今22万年-16万年间,以风动力作用为主,沙尘活动较活跃,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高。距今16万年-8万年间,水动力作用逐渐增强,风动力作用逐渐减弱,沙尘活动发生频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2)现代沙尘活动特征。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浮尘次之,沙尘暴最少。空间上总体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根据沙尘天气区域差异,大体可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4个沙尘活动的类型区。1980-2012年沙尘天气总体呈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3)各种因素对沙尘活动的影响。风速因子与沙尘天气频率的年际、年内变化正相关。湿度因子与沙尘天气频率的年际相关性较差,但具有一定的年内相关性。全球尺度的气候周期性波动及其影响下的大气环流因子的年际波动是造成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年际变化的主因。京津冀地区西北部和中南部成为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与其地面有较丰富沙尘源有关。北京市沙尘活动较多,除受上风向东移南侵沙尘的影响外,与本地沙尘源较多也有很大关系。东部沿海地区尽管风力较强劲,但因地面沙物质较少,沙尘天气发生频次较低。(4)沙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与大气污染之间具有一定的年际、年内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沙尘对靠近西北沙尘源的北京、天津市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远离西北沙尘源的石家庄市大气环境影响较小。每次沙尘天气过程,基本上都会对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近年来,京津冀沙尘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有减轻的趋势,沙尘型大气污染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中所占比重已不大,但在春季所占比重仍较高,因此,针对春季裸露沙源的治理是改善春季大气环境的一条重要措施。(5)沙尘对城市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土壤风沙尘、焚烧冶炼尘、汽车尾气与道路扬尘、建筑水泥尘和煤烟尘是城市春季大气降尘的5大主要来源,累计可占到降尘来源总量的97%以上。其中,土壤风沙尘是石家庄市春季大气降尘最主要的来源,占2014年整个春季大气降尘的34.23%。土壤风沙尘也是北京市春季大气降尘的重要来源,占市城区降尘量的20.88%,郊区降尘量的30.07%,是城区降尘的第三大来源,是郊区降尘的第一大来源。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春季降尘量在年际变化上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远、近距离搬运的沙尘对京津冀地区城市春季大气降尘贡献很大,对城市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导致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6)治理沙尘型大气污染的建议。一是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措施包括:①农田普遍实行保护性耕作;②改退耕还林还草为退耕还荒;③加强对围栏封育的监管;④加大对农民的补贴。二是加强对本地沙尘源的治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强对城市周边干涸河道的综合整治;②加快推进矿山废弃地的恢复治理;③减少冬春季裸露农田的面积;④严格控制城市建筑扬尘。

张宇[8](2009)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土地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张家口市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从沙化耕地,坡耕地及耕地的后备资源等方面,提出开发治理的设想及方法.

李天金,赵桂兰,史岫[9](2009)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研究》文中认为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坝上地区的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持续发展当地经济和恢复重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对策。

王宝钧,宋翠娥,傅桦[10](2008)在《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张区域是中国首都圈的生态功能核心区域,通过分析认为,该区域环境具有区位特殊性、系统脆弱性、功能一体性、地域分割性、发展二元性等特征,存在有干旱缺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发展所依赖的周边环境与上海、广州等城市有本质不同,必须作为特殊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二、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危害治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危害治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农户意愿及方案选择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地休耕实施目标及模式研究
        1.2.2 耕地休耕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耕地休耕补偿方案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外部性理论
        1.4.2 公共物品理论
        1.4.3 生态补偿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地下水压采
        1.5.2 休耕
    1.6 创新点
2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迫切性分析
    2.1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
        2.1.1 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1.2 马铃薯现代生产方式使得耗水增加
    2.2 张家口坝上马铃薯产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2.2.1 地下水资源匮乏
        2.2.2 水资源承载力严重脆弱
    2.3 张家口坝上马铃薯产业面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4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实施现状
        2.4.1 部分经营主体主动休耕
        2.4.2 多种主动休耕模式并存
        2.4.3 马铃薯休耕效果初现
3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休耕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3.1.1 变量选取
        3.1.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特征
    3.3 农户休耕意愿分析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多重共线性和模型总体检验
        3.4.2 回归结果分析
    3.5 结论分析
4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方案选择研究
    4.1 选择实验设计
        4.1.1 休耕方案属性
        4.1.2 休耕方案选择集设置
    4.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4.2.1 变量设置
        4.2.2 模型选择
    4.3 休耕方案对农户选择意愿的影响
        4.3.1 模型估计结果
        4.3.2 不同意愿下农户的方案选择
    4.4 结论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增加休耕政策科学宣传
        5.2.2 完善休耕主体筛选机制
        5.2.3 构建多元化休耕方案属性
        5.2.4 建立动态休耕补偿机制
        5.2.5 完善休耕实施监督与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河北省张家口市草原生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原类型
2 草原“三化”严重
    2.1 草原退化
    2.2 草原沙化
    2.3 草原盐碱化
3 鼠虫害对草原的破坏
    3.1 危害张家口市草原鼠、虫的主要种类
    3.2 鼠虫害对张家口市草原生态的危害
4 自然草地品种调查
    4.1 坝上地区主要品种
    4.2 坝下地区主要品种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5.2 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落实不够到位
    5.3 草原保护和执法工作有待提升
6 草原恢复的措施
    6.1 监督落实草原“生态红线”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6.2 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加大对草原生态管护的建设投入
    6.3 继续加大草原生态治理投入,大规模推进草原生态建设与修复
    6.4 强化防御、防鼠虫害
    6.5 强化科技支撑
7 结语

(3)冀西北地区林木抗逆性引种概况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冀西北的自然环境
2 引种理论的发展
3 国内抗逆性引种概况
4 冀西北引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5 冀西北林木引种的策略
6 前景与展望

(4)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一般理论问题
    1.1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涵义揭示
    1.2 建设坝上高原生态保护区的理论依据
        1.2.1 生存权与发展权理论
        1.2.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1.2.3 政府职能理论
    1.3 坝上高原生态保护区的功能任务
    1.4 坝上高原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法治保障
第2章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防风固沙法律问题
    2.1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防风固沙的现状与成因
        2.1.1 防风固沙工作现状
        2.1.2 土地沙化、荒漠化的成因
    2.2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防风固沙的政策法律依据
    2.3 加强坝上高原防风固沙功能的法律对策
        2.3.1 完善保护草原生态法律制度
        2.3.2 加大对草原生态的监管力度
        2.3.3 加大对草原生态法制宣传力度
第3章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涵养水源法律问题
    3.1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涵养水源的现状与成因
        3.1.1 涵养水源工作现状
        3.1.2 水土流失问题成因
    3.2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涵养水源的政策法律依据
    3.3 加强坝上高原涵养水源的法律对策
        3.3.1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3.3.2 强化涵养水源的行政执法
        3.3.3 加大对涵养水源法律制度宣传
第4章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协同治理法律问题
    4.1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运行机制现状
        4.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4.1.2 生态环境支撑区中的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建设
        4.1.3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协同治理
    4.2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多方主体协同机制
        4.2.1 建立统一环境执法机制
        4.2.2 建立对企业排污奖惩激励机制
        4.2.3 推进公民参与机制
    4.3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跨区域协同机制
        4.3.1 建立区域环境治理协作机制
        4.3.2 建立区域协同生态补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使生态补偿主流化
        1.1.2 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理念使流域生态补偿从理论走向实践
        1.1.3 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支撑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1.1.4 有效补偿是解决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1.4.2 空间、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1.4.3 运用RS和GIS平台的综合集成法
        1.4.4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1.4.5 综合分析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经济观
        2.1.2 空间地域分工——地理观
        2.1.3 生态资源配置——经济观
        2.1.4 保障体系构建——法学观
        2.1.5 理论构建目标——发展观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研究进展
        2.2.2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2.2.3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3.1.1 流域自然生态子系统
        3.1.2 流域社会经济子系统
    3.2 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以中央补偿为主,补偿结构不合理
        3.2.2 资金缺口未核算,补偿机制未建立
        3.2.3 补偿标准不合理,缺乏动态调整性
        3.2.4 补偿方式太单一,市场化补偿不足
        3.2.5 资金使用效率低,效果评估近空白
    3.3 小结
第4章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与生态补偿分配系数
    4.1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构建
        4.1.1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原则
        4.1.2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的方法体系构建
    4.2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过程
        4.2.1 张家口市范围内海河流域的子流域划分
        4.2.2 水源涵养重要性
        4.2.3 生态支撑重要性
        4.2.4 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4.3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分结果
        4.3.1 结合其他功能区
        4.3.2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结果
    4.4 生态补偿分配系数
        4.4.1 侧重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4.4.2 侧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4.4.3 侧重提高生态支撑能力
        4.4.4 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生态补偿缺口核算
    5.1 生态补偿工程资金缺口核算
        5.1.1 森林生态系统补偿工程
        5.1.2 草地生态系统补偿工程
        5.1.3 湿地生态系统补偿工程
        5.1.4 其他补偿工程
        5.1.5 小结
    5.2 生态补偿工程缺口预测
    5.3 自身“造血”能力预测
    5.4 小结
第6章 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动态分析
    6.1 生态补偿标准情景分析
        6.1.1 补偿上下限
        6.1.2 补偿资金分配情景分析
    6.2 生态补偿标准动态分析
        6.2.1 科学提升现行补偿标准
        6.2.2 建立可动态调整的标准
    6.3 小结
第7章 生态补偿保障机制
    7.1 完善生态补偿方式
        7.1.1 完善政府主导
        7.1.2 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
    7.2 生态补偿资金保障
        7.2.1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7.2.2 设立生态奖励基金
    7.3 补偿政策制度保障
        7.3.1 加强组织协调管理
        7.3.2 完善各类管理制度
        7.3.3 制定各类优惠政策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生态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方案
    1.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冲突概念与内涵
    2.2 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分类研究
    2.3 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原因研究
    2.4 土地利用冲突评价与案例研究
    2.5 土地利用冲突管理研究
    2.6 土地利用冲突研究方法
    2.7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3 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分类与强度测度方法体系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五章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分类与强度测度
    5.1 环京津贫困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2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分类
    5.3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测度
第六章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6.1 土地利用冲突时序变化特征
    6.2 土地利用冲突水平空间格局演变
    6.3 土地利用冲突地形梯度时空分异
    6.4 土地利用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情景模拟
    7.1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7.2 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
    7.3 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形梯度差异
第八章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调控与管理研究
    8.1 土地利用冲突分区目标与原则
    8.2 土地利用冲突分区方案
    8.3 土地利用冲突分区调控
    8.4 土地利用冲突综合调控路径与管理对策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2.1 沙尘天气成因
        1.2.2.2 沙尘源与传输路径
        1.2.2.3 时空分布特征
        1.2.2.4 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
        1.2.2.5 物理化学特性
        1.2.2.6 遥感监测
        1.2.2.7 预测预报
        1.2.2.8 沙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2.9 沙尘对大气降尘的贡献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2.1 京津冀地区风沙活动特征
        1.3.2.2 沙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
        1.3.2.3 沙尘对城市大气降尘的影响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收集和分析
        1.4.2 样品采集和分析
        1.4.2.1 地层样品采集和分析
        1.4.2.2 降尘样品采集和分析
        1.4.3 模型分析
    1.5 技术路线
2 京津冀沙尘活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社会经济条件
        2.1.5 沙尘活动历史
    2.2 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状况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剖面描述及样品采集
        2.2.3 结果研究
        2.2.3.1 测年结果
        2.2.3.2 孢粉分析
        2.2.3.3 磁化率和粒度分析
        2.2.4 地质历史时期的沙尘活动
        2.2.4.1 孢粉组合和磁化率揭示的古气候变化与沙尘活动
        2.2.4.2 粒度对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的指示
        2.2.4.3 粒度与孢粉、磁化率指示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2.3 现代沙尘活动特征
        2.3.1 类型特征
        2.3.2 空间特征
        2.3.3 年际变化特征
        2.3.4 年内变化特征
    2.4 沙尘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沙尘天气的气象气候因素分析
        2.4.1.1 风速与沙尘天气的相关性
        2.4.1.2 湿度因子与沙尘天气的相关性
        2.4.1.3 气象因素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2.4.1.4 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2.4.2 下垫面对沙尘活动的影响
        2.4.3 人类行为对沙尘活动的影响
        2.4.3.1 正面影响
        2.4.3.2 负面影响
3 沙尘活动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3.1 京津冀大气污染特征
        3.1.1 大气污染状况及主要污染物
        3.1.2 年际变化
        3.1.3 年内变化
        3.1.4 空间分异
    3.2 沙尘活动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3.2.1 沙尘天气与大气污染的年际相关性
        3.2.2 沙尘天气与大气污染的年内相关性
        3.2.3 沙尘天气与大气污染在空间上的耦合性
        3.2.4 沙尘型大气污染的比重
        3.2.5 沙尘活动日的大气污染状况
    3.3 典型沙尘天气过程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4 沙尘对城市大气降尘的贡献
    4.1 大气降尘采集和分析
        4.1.1 降尘样品的采集
        4.1.1.1 采样点
        4.1.1.2 采样设备
        4.1.1.3 采样时间
        4.1.1.4 采样方法
        4.1.2 降尘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4.1.2.1 样品的处理
        4.1.2.2 元素含量分析
        4.1.3 降尘来源解析方法
        4.1.3.1 富集因子法
        4.1.3.2 因子分析法
    4.2 沙尘对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2.1 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特征
        4.2.1.1 降尘量
        4.2.1.2 降尘元素组成特征
        4.2.1.3 降尘元素富集特征
        4.2.2 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来源解析
        4.2.2.1 各排放源的标示元素
        4.2.2.2 排放源贡献解析
        4.2.2.3 降尘来源解析结果
        4.2.3 沙尘对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3 沙尘对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3.1 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特征
        4.3.1.1 降尘量
        4.3.1.2 降尘元素组成特征
        4.3.1.3 降尘元素富集特征
        4.3.2 北京春季大气降尘来源解析结果
        4.3.2.1 各排放源的标示元素
        4.3.2.2 排放源贡献解析
        4.3.2.3 降尘来源解析结果
        4.3.3 沙尘对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3.4 沙尘对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规律
        5.1.2 现代沙尘活动特征
        5.1.3 各种因素对沙尘活动的影响
        5.1.4 沙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
        5.1.5 沙尘对城市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5.2 创新点
    5.3 治理沙尘型大气污染的建议
        5.3.1 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5.3.2 加强对本地沙尘源的治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河北省张家口市土地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1 土地资源总量
    1.2 沙化耕地调查
    1.3 坡耕地调查
    1.4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及目标
    2.1 自然概况
    2.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口迅速增长, 人均耕地逐年减少, 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愈来愈明显.
        (2) 土地质量差, 利用率低, 生产能力不高.
        (3) 山场面积广, 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
        (4) 土地风蚀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 导致土地质量越来越差.
        (5) 大多数建制镇、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普遍偏高.
    2.3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及设想

(9)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概况
2 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2.2 人为因素
    2.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3 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对策与分析
    3.1 加强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健全和落实
    3.2 整合生态治理监管体制
    3.3 实施对口支援与生态效益转移收费制度
    3.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3.5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 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成效
    4.1 植被得到恢复, 生态防护效益增强
    4.2 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4.3 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5 小结

(10)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2.1 区位特殊性
    2.2 系统脆弱性
    2.3 功能一体性
    2.4 地域分割性
    2.5 发展二元性
3 京张区域生态的主要问题
    3.1 干旱缺水
    3.2 土地沙漠化
    3.3 水土流失
    3.4 风沙危害
    3.5 环境污染
4 讨 论

四、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危害治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农户意愿及方案选择实证研究[D]. 翟宇.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河北省张家口市草原生态调查[J]. 刘建成,杨志敏,王运涛,李峰,赵浩波,李世芳,王文涛,黄金山,通文海,李广有,马建富,王尊文,张玉荣. 养殖与饲料, 2020(09)
  • [3]冀西北地区林木抗逆性引种概况及策略[J]. 刘春鹏,徐振华,鲁桂金,李向军,郑聪慧,任启文. 林业科技通讯, 2018(07)
  • [4]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法律问题研究[D]. 张蕾. 河北大学, 2018(12)
  • [5]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 胡曾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6]生态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研究[D]. 孙丕苓.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7]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D]. 李正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8]河北省张家口市土地资源评价[J]. 张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9(02)
  • [9]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研究[J]. 李天金,赵桂兰,史岫.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8)
  • [10]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J]. 王宝钧,宋翠娥,傅桦. 干旱区研究, 2008(04)

标签:;  ;  ;  ;  ;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沙化灾害防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