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偏颇行为引起的学生不良心理

浅析班主任偏颇行为引起的学生不良心理

一、班主任偏袒行为引发学生不良心理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1](2021)在《中职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烟台市某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陈南[2](2021)在《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饶苗[3](2021)在《留守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学校联结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钟磊[4](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提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王静茹[5](2021)在《中学家校冲突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冲突是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家校之间接触密切。由于家校双方的角色和背景不同,两者观念存在差异,如若处理不当便容易形成冲突。家校冲突不仅影响家校关系,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可能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学校的名誉和声望。因此,管理家校冲突以降低冲突带来的破坏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厘清家校冲突的概念并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以罗宾斯提出的冲突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来分析家校冲突。通过对399份中学家校冲突现状问卷分析,了解当前中学家校冲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8名教师和4名家长进行访谈,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冲突过程理论来提出相应的策略。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在三个维度中,总务方面的家校冲突较多,其中以食堂卫生和校舍采暖不达标为代表;在教务维度,家长容易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和教师对违纪学生处理不当而与教师产生冲突;在政务维度,家长因为收费和制度不合理与学校发生的矛盾较多;初中比高中阶段的家校冲突多;男教师更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新任教师更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专科学历的教师更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等。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概括为家庭、学校、教师和社会四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冲突过程模型提出全面过程监控家校冲突,以及从文化、物质和制度角度来管理冲突,提高学校的冲突管理能力,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刘玉玲[6](2020)在《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留守儿童是指: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被迫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不能长期与父母二人生活在一起,而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为管理、抚养和教育,户籍在城市的年龄不满18岁的公民。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负重致远的一个过程。不只是因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很多的可能性,而且还源于当下的人口结构分布不均匀,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社会福利无法满足当下流动性较大的人口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选取了昆明市官渡区三所中学里12-18岁的城市留守儿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调查方式,来展开对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在大量查阅资料后,全面整理了城市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三所样本学校的城市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后从宏观层面的政府管理、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以及微观层面的家庭教育,这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评述了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深究其内部原因,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调查,为政府管理的宏观层面提供一些城市留守儿童教育相关的建议和意见;而针对学校教育的中观层面和家庭教育的微观层面,提供具有实时性与操作性的一系列措施。并希望调动所有的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龙柯如[7](2020)在《从对抗走向合作:对中小学“请家长”现象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请家长”是一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而为的教育手段,指学校教育者为了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突发的、棘手的、重大的问题,而要求学生家长介入并来到学校配合学校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个别化身心影响活动。但实践中学生、家长对这种方式避之不及,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对抗的力量使得“请家长”只能应付一时之急,而无法解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层之忧。研究首先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揭示日常语言对“请家长”所含对抗意义的遮蔽,指出“请家长”这一语词蕴含的未被言明的家校关系。通过对5名小学班主任、5名初中班主任和5名中职班主任教师的叙事访谈,以及对123名小学生、118初中生和112中职生的问卷调查,指出请家长的确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种并不少见的现象。研究发现:原因方面,请家长可以分为紧急突发型、棘手反复型和重大转折型。程序方面,教师倾向于将请家长作为一种应急性、临时性的沟通,规划性不强、能体现不同的教育智慧、安排具有额外性。而其教育功效在于一是和情感互动的荒诞相对抗,二是于浅层次的干预而止步,三是与期待中的高效相背离。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文献法获得的案例与调查获得的学生被试观点,对请家长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刻画,分别是未被请时的“请家长焦虑”,体现为“唯病才请”“滥管滥请”“不管不请”,以及被请过程中教育关系的异化,指出异化的运作机制有疼痛机制、羞耻机制和阻隔机制,家长角色异化成“陪审员”“辩护人”“旁观者”。研究根据请家长的外在环境与内部因素来分析异化产生的原因:社会层面在于社会舆论对师道尊严的挑战、教育惩戒之保障和救济的缺失;学校层面在于科层制管理给教师带来的负担、学校教育本位化导致的家长边缘化、德育范式转换下对教师指导、评价的不足;教师层面在于学生观和家长观的错误取向、消极情绪管理的失策、教育经验和教育机智的匮乏;家长层面在于家长教养价值观的落后、家长家校合作观的偏差。最后,研究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来探讨异化之后请家长如何回归,包括回归的价值指向、哲学基础以及回归路径。研究指出,请家长要回归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本着增进学校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的价值指向,创建教师、家长与学生三方承认的、理解的、关怀的和具身性的交往实践关系,不应粗暴滥用“请家长”的教育命令。在具体路径方面,社会与学校要合力营造和谐的外部氛围,从舆论、法制、治理方面给教师、家长教育学生提供有力的正向支持,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积极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亲师同盟,加强责任意识、确认共同期待、共同处理问题和共享教育经验,注意使用科学的沟通方式,充分发挥请家长活动的个别化育人功效。

钱亚玲[8](2020)在《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尤为重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家校合作已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规范指导家校合作,学校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家校合作措施,在家庭与学校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家校冲突事件却频频发生,这种家校关系的失序背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孩子成为这场博弈中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此阶段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冲突这种极不和谐的现象亟待解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家校合作理论、冲突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目前家校冲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索化解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家校冲突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复杂性、以儿童为中介的特点,家校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调查还发现家校冲突出现了一个新焦点,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冲突,引发家长之间冲突,最终转化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家校冲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剖析家校冲突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家校冲突的化解策略。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家庭方面,父母明确和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树立家校合作的意识;在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能够摆正自己的立场。学校方面,学校管理层面要重视和优化家校合作,建立和完善防范家校合作的相关机制,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层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是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社会方面,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联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王园园[9](2020)在《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教师的情感表达要靠语言,语言中蕴含着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积极的、消极的甚至是中性的。因此,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健康情感的形成、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和人格的涵养等方面都发挥着弥散性的作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理想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培养都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直接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在小学阶段对儿童的情感、道德等方面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进行调查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而目前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现状如何?在不同的情境当中,教师语言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是否具有教育意义?例如,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教师语言及教师情感表达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接下来对教师语言、教师情感及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中将教师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主要有情感词汇、语调语速、节奏、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和站姿等方面。其次,笔者主要通过对两所学校的老师发放问卷并对实习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观察访谈,以了解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法了解教师对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影响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因素及教师采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否与年龄、性别、教龄、任教年级、学历和执教学科等因素相关,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意识地注意语言中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情境中教师情感表达方式的性质、是否能被学生接受认可、能否规范学生的行为、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问卷及访谈观察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对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意识薄弱,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效果与初衷相悖,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缺失教育意义,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存在情绪化现象,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单一,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受传统权威观念的束缚。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成绩,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心理沟通,教师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教师缺乏对自身情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教师应重视语言中情感表达蕴含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应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感,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晁磊[10](2020)在《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基于H市10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引发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国家政府部门接连出台了相关防治校园欺凌的政策,用以指导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开展。已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因而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在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是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绝佳时期,所以小学班主任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开展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本研究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阐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和防治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并且针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找出本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表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该部分主要叙述调查工具的设计情况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借鉴了Sonia Nicolaides,Yuichi Toda,Peter K.Smith三位学者共同编制的“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应对方式”问卷并结合本研究的主题对问卷题目进行了删改,确定了调查问卷的三个一级维度和十一个二级维度;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被调查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信息情况,探讨不同地区、学历和经验对于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问题,根据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认知存在偏差,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第二,班主任在反欺凌工作开展中态度消极,自我学习意识不足,防治工作的开展缺乏长期性;第三,班主任在对欺凌事件的处置中,反欺凌策略引导偏向于消极防御,缺乏对学生主动防护意识的培养,并且欠缺科学处置方式,对欺凌事件的后续追踪有待加强。第四部分为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笔者的现场调查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社会媒体的非理性关注,学校制度和管理的不规范,班主任自身能力的制约。第五部分为改善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策略探讨,在前文的数据处理以及在已有防治经验的借鉴上,提出改善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建议对策。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完善反校园欺凌法规建设;第二,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关注;第三,学校加强校园欺凌治理,加强治理主要从制定反欺凌校规、组建防治校园欺凌组织、建立校园欺凌监控机制和优化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机制四个方面展开;第四,提升班主任自身防治校园欺凌的能力,主要从多种方式,增强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了解;端正态度,加强反欺凌知识的学习;学习专业防治知识,提高应对能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改变与家长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有效性这五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指出本次研究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班主任偏袒行为引发学生不良心理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偏袒行为引发学生不良心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4)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学家校冲突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家校冲突的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1.冲突
        2.家校冲突
        3.冲突管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1.冲突论
        2.互动冲突论视角下的家校冲突
三、中学家校冲突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各维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家校冲突教务维度
        2.中学家校冲突总务维度
        3.中学家校冲突政务维度
    (三)不同群体的差异分析
        1.年级对家校冲突影响的差异分析
        2.性别对中学家校冲突影响的差异分析
        3.教龄对中学家校冲突影响的差异分析
        4.职称对中学家校冲突影响的差异分析
        5.学历对中学家校冲突影响的差异分析
四、中学家校冲突存在的问题
    (一)三个维度相比较,总务方面冲突较多
    (二)教务维度中,学生成绩和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凸显
    (三)总务维度中,食堂卫生及校舍采暖问题凸显
    (四)政务维度中,学校收费和学校制度问题凸显
    (五)年级比较中,初中家校冲突较多
    (六)性别比较中,男老师家校冲突较多
    (七)教龄比较中,新任教师家校冲突较多
    (八)学历比较中,专科学历的教师冲突最多
五、中学家校冲突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家校合作意识薄弱
        2.家长过度维权
        3.对学校和老师缺乏信任
        4.期望值过高
    (二)学校方面
        1.冲突管理能力不足
        2.对学生违纪行为处理不当
    (三)教师方面
        1.处理家校关系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2.缺少服务意识
    (四)社会方面
        1.不良舆论导向
        2.溺爱孩子
六、管理中学家校冲突的对策
    (一)过程监控——全面管理家校冲突
        1.潜在的冲突防御机制
        2.感知冲突分析机制
        3.冲突行为意向化解机制
        4.显性冲突干预机制
        5.冲突结果诊断机制
    (二)文化陶冶——营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1.认识层面
        2.实践层面
    (三)物质支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四)制度保障——提高学校管理冲突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学家校冲突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6)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三、基本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留守儿童
        二、城市留守儿童
        三、城市留守儿童教育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样本学校的城市留守儿童学生总体情况
        一、样本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城市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三、城市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分析
        四、样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第二节 样本学校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
        一、严厉专制型
        二、放任自流型
        三、纵容溺爱型
        四、寄人篱下型
        五、照顾全面型
    第三节 样本学校城市留守儿童在校表现情况
        一、城市留守儿童学习现状调查
        二、城市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三、城市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现状调查
第三章 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政府在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法律没有针对性,各地机制实操性差
        二、教育投资地区差距扩大化
        三、政府对城市留守儿童重视程度远不及农村留守儿童
    第二节 学校在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城市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教师缺乏沟通的能力与意识
    第三节 家庭在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管理缺失
        二、直接监护人疏于管教
    第四节 社会力量在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区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
        二、非政府组织关注不及时
        三、大众媒体关注缺乏持续性
第四章 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统筹不足
        一、顶层设计不足
        二、政府职能未转变
    第二节 学校层面的重视不足
        一、上层领导不够重视管理
        二、基层教师绩效压力过大
    第三节 家庭层面的教育不够
        一、传统教育价值观约束,教育责任心丧失
        二、直接监护人教育能力有限
    第四节 社会层面的配合不力
        一、社区工作不到位
        二、非政府组织工作保障不足
第五章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全国各地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经验
        一、江西省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家校政社”协作机制
        二、湖南省携手“童”行留守儿童关爱系列活动
    第二节 城市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机制可以借鉴之处
        一、政府是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机制的主导者与推动者
        二、以留守儿童为中心
        三、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第六章 解决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主导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一、政府应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效关爱机制
        二、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量减少教育投资差异化
        三、政府主导与推动合作教育平台
    第二节 学校参与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一、改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管理
        二、丰富教育内容,重视心理辅导
    第三节 家庭支持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一、强化家庭责任心,重视家庭教育管理
        二、增加亲子的沟通互动,延续缺失的情感教育
        三、慎重选择直接监护人,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生活环境
    第四节 社会配合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一、市场积极参与
        二、重视志愿服务
        三、高校积极输送后备人才
        四、企业和医院辅助教育
        五、媒体深入挖掘典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从对抗走向合作:对中小学“请家长”现象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个人对学校“请家长”经历的关注
        1.1.2 国家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导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路线
        1.3.2 样本选择
        1.3.3 具体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概念界定与辨析
        1.5.1 “请家长”的概念、特征及其对抗意义的遮蔽
        1.5.2 “请家长”与家访、家长会
第2章 实施:“请家长”的实践形态
    2.1 “请家长”的原因
        2.1.1 紧急突发型
        2.1.2 棘手反复型
        2.1.3 重大转折型
    2.2 “请家长”的程序
    2.3 “请家长”的功效
        2.3.1 和情感互动的荒诞相对抗
        2.3.2 于浅层次的干预而止步
        2.3.3 与期待中的高效相背离
第3章 异化:对抗性“请家长”
    3.1 如何异化
        3.1.1 请家长前:“请家长焦虑”
        3.1.1.1 “唯病才请”
        3.1.1.2 “滥管滥请”
        3.1.1.3 “不管不请”
        3.1.2 请家长后:教育关系异化
        3.1.2.1 运作机制:疼痛、羞耻、阻隔
        3.1.2.2 家长角色:“陪审员”“辩护人”“旁观者”
    3.2 为何异化
        3.2.1 社会层面
        3.2.1.1 社会舆论对师道尊严的挑战
        3.2.1.2 教育惩戒之保障和救济的缺失
        3.2.2 学校层面
        3.2.2.1 科层制管理给教师带来的负担
        3.2.2.2 学校教育本位化导致的家长边缘化
        3.2.2.3 德育范式转换下对教师指导、评价的不足
        3.2.3 教师层面
        3.2.3.1 学生观和家长观的错误取向
        3.2.3.2 消极情绪管理的失策
        3.2.3.3 教育经验和教育机智的匮乏
        3.2.4 家长层面
        3.2.4.1 家长教养价值观的落后
        3.2.4.2 家长家校合作观的偏差
第4章 回归:合作性“请家长”
    4.1 回归的价值指向
        4.1.1 立德树人
        4.1.2 增进学校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4.2 回归的哲学基础
        4.2.1 主体间性视域下对请家长主体间关系的审视
        4.2.1.1 请家长中主体间关系异化的类型
        4.2.1.2 请家长中主体间关系破坏性的表现形式
        4.2.1.3 请家长中主体间关系的理想追求
        4.2.2 语言哲学视角:对“请家长”所指和能指的改变
    4.3 回归的路径建构
        4.3.1 社会与学校:合作性“请家长”的外部氛围
        4.3.1.1 舆论:真实、理性、和谐
        4.3.1.2 法制:完善教育立法
        4.3.1.3 治理:协同、内生、优化
        4.3.2 教师与家长:合作性“请家长”的内部同盟
        4.3.2.1 同盟的主要任务
        4.3.2.2 沟通的具体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Ⅱ 学生调查问卷

(8)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访谈调查
    第二节 问卷调查
    第三节 调查结论
第二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家庭原因
    第二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学校原因
    第三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化解对策
    第一节 家庭方面
    第二节 学校方面
    第三节 社会方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家校冲突的访谈提纲
附录2: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3: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9)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易受忽视
        3.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应深入研究
        4.笔者的亲身经历引发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3.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问卷法
    (五)研究思路
一、教师语言、教师情感及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
    (一)教师语言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1.教师语言的含义
        2.教师语言的类型
        3.教师语言的特点
    (二)教师情感的含义、构成、特性与功能
        1.教师情感的含义
        2.教师情感的构成
        3.教师情感的特性
        4.教师情感的功能
    (三)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
        1.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性向
        2.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方式
二、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现状调查分析—以Q市两所小学为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与调查工具的编制
        1.问卷法与问卷的编制
        2.访谈法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3.观察法与观察提纲的编制
    (四)调查实施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实施访谈
        3.实施观察
    (五)调查结果
        1.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2.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性向分析
        3.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
        4.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对学生的影响
        5.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意识及其差异性
三、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对语言中情感表达的意识薄弱
    (二)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效果与初衷相悖
    (三)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缺失教育意义
    (四)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存在情绪化现象
    (五)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单一
    (六)小学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受传统权威观念的束缚
四、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成绩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心理沟通
    (三)教师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
    (四)教师缺乏对自身情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五、提高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适切性的对策
    (一)教师应重视语言中情感表达蕴含的教育意义
    (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教师应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感
    (四)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给予人文关怀
    (五)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调查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调查研究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与学生反应观察记录表
致谢

(10)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基于H市10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并造成恶劣影响
        2.小学阶段是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关键期
        3.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中有着重要作用
        4.当前关于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研究的缺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和防治理论基础
        1.校园欺凌的概念
        2.校园欺凌的类型
        3.校园欺凌行为防治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析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现状
    (一)调查设计
        1.调查问卷及对象
        2.访谈提纲及对象
    (二)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
        1.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认知
        2.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
        3.班主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
二、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班主任对校园欺凌认知存在偏差
        1.班主任对校园欺凌概念认知不准确
        2.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类型认知不全面
        3.班主任对校园欺凌严重性认识不足
    (二)反欺凌工作开展消极,自我学习意识不足
        1.部分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态度消极
        2.自我学习意识不足,防治工作开展缺乏长期性
    (三)策略引导不合理,处置方式不规范
        1.策略引导偏向消极防御,缺乏主动防护意识培养
        2.班主任缺乏科学处置方式,对学生后续追踪有待加强
三、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二)社会媒体非理性关注
    (三)学校制度与管理不规范
        1.重智轻德成绩至上
        2.学校反欺凌制度不完善
        3.校园欺凌事后报告渠道缺失
    (四)班主任自身能力的制约
        1.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知识不足
        2.班主任对于防治责任的逃避推卸
        3.班主任与家长间的沟通阻碍重重
四、改善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策略探讨
    (一)完善反校园欺凌法规建设
    (二)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关注
    (三)学校加强校园欺凌治理
        1.制定反欺凌校规
        2.组建防治校园欺凌组织
        3.建立校园欺凌监控机制
        4.优化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机制
    (四)班主任要提升自身防治校园欺凌能力
        1.多种方式,增强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了解
        2.端正态度,加强反欺凌知识的学习
        3.学习专业防治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5.改变与家长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班主任偏袒行为引发学生不良心理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烟台市某学校为例[D]. 胡娟. 鲁东大学, 2021
  • [2]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D]. 陈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留守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学校联结的关系研究[D]. 饶苗.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学家校冲突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D]. 王静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官渡区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玉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7]从对抗走向合作:对中小学“请家长”现象的质性研究[D]. 龙柯如.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8]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D]. 钱亚玲.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9]小学教师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园园.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基于H市10所小学的调查[D]. 晁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浅析班主任偏颇行为引起的学生不良心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