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肝泡球虫病临床病理报告

29例肝泡球虫病临床病理报告

一、肝泡球蚴病29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任波[1](2021)在《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肝脏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能谱CT、MRI成像特点与分型,并与组织病理学指标及18氟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18FDG-PET/CT)对照研究,比较能谱CT、MRI成像技术对HAE病灶生物活性的评价效能,找到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利用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肝泡球蚴生物活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HAE患者156例。确诊标准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工作组(The WHO Informal Working Group on Echinococcosis,WHO-IWGE)推荐标准,最终入组13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RI和PET/CT检查,获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如果病灶SUVmax值高于正常肝实质的摄取值即定为具有生物活性,反之,摄取值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实质摄取值,则定义为病灶无生物活性。其中18例患者行能谱CT增强扫描检查,分析测量CT值、碘定量、最佳CNR(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值,曲线斜率。收集18例患者手术标本并制备组织切片,行HE、Masson及免疫组化CD34染色。分析病灶不同区域的碘值与相应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的相关性,对病灶边缘区域能谱CT碘值和PET/CT代谢活性摄取值SUVmax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根据能谱CT碘图成像和PET/CT图像分别对HAE病灶的活性进行定性评估分级,对评估结果进行两个等级(秩)变量间的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依据MRI检查结果,对136例HAE患者病灶实施Kodama影像分型,探讨基于MRI征象为基础的Kodama分型与PET/CT生物活性分类结果的相关性。MRI与PET/CT图像分型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使用Fleiss’s Kappa和Cohen’s Kappa检验。以PET/CT结果为标准,将136个病例分为训练集(有活性组),测试集(无活性组),应用训练集T2WI图像,通过图像分割,特征提取,降维处理,建立预测模型,应用测试集T2WI图像数据验证模式的效能。主要应用了Python 3.6(https://www.python.org/)执行标准化,特征选择和模型构建。使用SPSS20.0版(SPSS Inc.)进行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中的检验是双尾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个进行能谱CT的HAE病例,7个为实体型病灶,2个为假囊肿型,9个混合型病灶。HAE病灶边缘区CD34染色阳性表达率为94.4%(17/18),其中强阳性占16.7%(3/18),中等阳性为61.1%(11/18),弱阳性占11.1%(2/18),5.6%(1/18)为阴性。病灶边缘区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均值分别为:7.25±3.80,28.40±7.59,26.26±6.74,与同期相实性成分和正常肝实质碘值比较存在差异(P=0.000)。MVD计数在HAE病灶边缘区的均值为27.81±7.17,与病灶内部实性部分(0.72±1.17)和正常肝实质(4.24±2.05)M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AE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相应的MV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动脉期(r=0.029,P=0.909),门静脉期(r=0.775,P=0.000)和静脉期(r=0.659,P=0.003)。HAE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PET-CT代谢摄取值SUVmax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动脉期(r=0.644,P=0.000),门静脉期(r=0.812,P=0.000)和静脉期(r=0.697,P=0.000)。18个病例在PET/CT结果显示17个(94.4%)个具有生物活性,在能谱CT图像上观察到具有边缘呈现强化模式的病灶有16个(88.9%),两种方法对于生物活性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364,P=0.546。136个病例的Kodama分型:1型,4/136(2.7%);2型,33/136(24.3%);3型,83/136(61.3%);4型12/136(8.9%);5型4/136(2.8%)。依据PET/CT结果判别90例病灶具有活性,测得其SUV值的范围从4.4至22.9(平均11.3),主要分布在:1型(100%)4个,2型(81.8%)27个,3型(63.9%)53个、41.7%的4型(41.7%)5个,5型(25.0%)1个。46个病灶不存在生物活性的病灶主要分布在:2型(18.2%)6个,3型(36.1%)30个,4型(58.3%)7个以及5型(75.0%)3个。在T2WI图像分割提取基础上,应用影像组学方法筛选出的最优特征包含一阶统计量特征(n=2)和纹理特征(n=1),以及经过滤波器变换的一阶统计量特征(n=16)及纹理特征(n=29)。3种分类器模型在训练集的表现为:LR模型的AUC值为0.855±0.025,准确度为0.806,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775;MLP模型的AUC值为0.925±0.057,准确度为0.886,敏感性为0.883,特异性为0.889;SVM模型的AUC值为0.907±0.037,准确度为0.806,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775。3种分类器模型在测试集的表现分别为:LR模型AUC值为0.809±0.046,准确度为0.794,敏感性为0.778,特异性为0.811;MLP模型AUC值为0.830±0.053,准确度为0.817,敏感性为0.822,特异性为0.811;SVM模型AUC值为0.804±0.035,准确度为0.794,敏感性为0.778,特异性为0.811。结论:1)能谱CT多参数成像较常规CT能够提供更多的关于HAE病灶组织结构和血供方面的信息,其中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相应区域的MVD值、SUVmax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AE病灶的生物活性。2)MRI图像对HAE病灶的细微结构显示更具优势,基于MRI影像特征的Kodama分型,可以较好的反映HAE病灶病理状态和进程,与PET/CT结果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HAE病灶的生物活性。3)应用MRI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基于MRI影像特征建立的HAE生物活性预测模型,具有非常良好的预测价值,与PET/CT结果具有相近的诊断效力,该模型在临床工作中上有望成为监测和随访评估泡型包虫病活性的补充工具。

姜宏猷[2](2020)在《PD-1/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病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D-1(programmed death 1,PD-1)、PD-L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及Foxp3(Transcription factor forkhead box P3,Foxp3)在人体肝脏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边缘带组织中的表达,揭示肝泡型包虫病的免疫逃逸机制,从蛋白水平为研究肝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免疫逃逸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分析PD-1与PD-L1在HAE以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二者在肝脏泡型包虫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2.分析Foxp3+Treg细胞在肝脏泡型包虫病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3.定性研究PD-1/PD-L1与Foxp3+Treg细胞在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搜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患者及肝血管瘤手术患者的病理标本,分为:HAE组:肝泡型包虫边缘带组织(63例);对照组:肝血管瘤旁的正常肝脏组织(20例)。选取搜集到的病理标本,充分取材,制作成4μm厚石蜡包埋切片。所有切片均采用免疫组化PD-1、PD-L1及Foxp3染色,分别记录各病例表达指数并评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PD-1蛋白在HAE组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28/63)、15.0%(3/20),HAE组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L1蛋白在HAE组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8%(32/63)、20.0%(4/20),HAE组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Foxp3在HAE组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9%(22/63)、10.0%(2/20),HAE组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63例HAE边缘带组织中,PD-1及PD-L1蛋白均阳性表达的有27例,均阴性表达的有30例,仅PD-1蛋白阳性表达的有1例,仅PD-L1蛋白阳性表达的有5例。经统计学检验,HAE组中PD-1与PD-L1的表达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G=0.861,P<0.001)。5.在63例HAE边缘带组织中,Foxp3及PD-1蛋白均阳性表达的有18例,均阴性表达的有31例,仅Foxp3蛋白阳性表达的有4例,仅PD-1蛋白阳性表达的有10例。经统计学检验,HAE组中Foxp3与PD-1的表达高度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G=0.609,P<0.001)。Foxp3及PD-L1蛋白均阳性表达的有20例,均阴性表达的有29例,仅Foxp3蛋白阳性表达的有2例,仅PD-L1蛋白阳性表达的有12例。经统计学检验,HAE组中Foxp3与PD-L1的表达高度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G=0.708,P<0.001)。6.在63例HAE中,PD-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灶直径、BMI指数均无相关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灶直径、BMI指数均无相关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的表达与性别、年龄、BMI指数均无相关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在病灶直径≥12cm的表达率为58.1%(18/31),显着高于病灶直径<12cm的表达率12.5%(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D-1及PD-L1在肝脏泡型包虫病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且二者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PD-1/PD-L1通路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体内被激活,使T细胞衰竭,导致免疫逃逸。2.Foxp3+Treg细胞在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且Foxp3+Treg细胞在病灶更大的泡型包虫病患者体内阳性率更高。可能表明Foxp3+Treg细胞在肝脏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中介导了多房棘球蚴的免疫逃逸,并在感染的中晚期起作用。3.在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中Foxp3+Treg细胞与PD-1及PD-L1的表达均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Foxp3+Treg细胞可能通过PD-1/PD-L1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通过阻断该途径,可能为未来中晚期泡型包虫病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华国勇[3](2016)在《肝泡球蚴病灶边缘移行带ARFI检查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ARFI)评价和分析肝泡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病灶边缘移行带SWV值与其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Shear wave velocity SWV)值在病灶增殖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HAE患者均行肝脏ARFI检查,获得二维超声及弹性图像,对应病理取材部位测得病灶实质、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SWV值,并进行比较;取其中35例患者的术后或穿刺活检组织标本,对病灶边缘区域取材,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边缘移行带SWV值与镜下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1例患者的病灶实质、病灶边缘区域和周围肝脏组织的SW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术后组织标本显示病灶边缘区域的SWV值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而波速增高有明显相关性。结论HAE病灶边缘存在较周围肝实质高、较病灶内部低SWV值的移行带。移行带SWV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新近的纤维化程度变化,可用于评价病灶浸润增殖活性。移行带的SWV值与镜下纤维化程度有相关性。具有早期,准确,可定量的优势。ARFI有望用于评价HAE病灶的浸润增殖活性及术后评估,有助于肝泡球蚴病自体肝移植的术前及术后评估。

李海涛[4](2011)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价联合手术治疗多器官复杂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总结我院自1998-2008年收治的单纯抗包虫药物治疗的共269例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方法,通过排除和纳入标准,分别对服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片剂的包虫病患者进行分析,共排除51例,纳入符合病例218例。依据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及血清学化验结果对比分析两组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回顾分析近年阿苯哒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的26例复杂肝泡型包虫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同的病例纳入标准,分别对单纯进行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的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及姑息手术后再行药物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总结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收治的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的1-7年临床随访资料,通过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手术治疗多器官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在纳入临床分析的218例囊型包虫病患者中,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①短期疗效评价中,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比较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9%,49.1%;28.44%,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67)。阿苯达唑脂质体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阿苯达唑片剂组;②长期疗效评价中,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1.8%,49.0%;54.16%,20.58%,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1)。阿苯达唑脂质体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亦明显优于阿苯达唑片剂组;③分组不同包虫类型疗效比较,短期疗效分析比较,阿苯达唑脂质体组单囊型、多子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的总有效率均优于阿苯达唑片剂组(P<0.05);长期疗效分析比较,阿苯达唑脂质体组单囊型、多子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的总有效率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不同包虫类型疗效比较,三种包虫类型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单囊型:T-ABZ组短期为50%,56.6%,长期为58.3%,70%;L-ABZ组短期为47.3%,92.1%,长期为79.3%,96.5%;多子囊型:T-ABZ组短期为8.7%,35.1%;长期为28.5%,69.0%;L-ABZ组短期为12.2%,65.3%,长期为35.9%,84.3%;内囊塌陷坏死型:T-ABZ组短期为33.3%,61.9%,长期为70%,100%;L-ABZ组短期为61.5%,76.9%,长期为50%,100%。单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与多子囊型比较则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安全性评价中,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两组药物治疗后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2/108),12%(14/109),二者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相同纳入标准入选的26例复杂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其中13例给予阿苯达唑脂质体单纯药物化疗,13例患者行姑息手术后再联合阿苯达唑脂质体进行化疗,经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8335),其中19例长期患者经过长期的阿苯达唑脂质体的药物化疗随访,至今病例健康存活;3)17例合并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根治性肝切除3例、肺切除1例,8例给予单纯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疗效良好。1例肺转移姑息行肝移植并术后化疗;另1例肝移植术后继发肺、脑转移行化疗,疗效良好;3例因胆道或脑内病灶并发症行姑息手术,辅以化疗。17例中1例开颅术后2年因严重颅脑并发症死亡。另有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半年后死亡。多器官泡型包虫病因存在两个以上脏器的受累,临床确诊较为复杂,而且可手术根治病例极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带来巨大的困难。结论:1)阿苯达唑片剂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包虫药物,疗效肯定,阿苯达唑脂质体是阿苯达唑的新剂型抗包虫药物,毒副作用小,吸收好,具有控制释放、减慢药物降解和被动靶向作用等优点,本研究中在对囊型包虫病的不同类型均显示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短期及长期疗效的比较,临床疗效在有效率及治愈率上均明显优于阿苯达唑片剂。在囊型包虫病中的多子囊型包虫,对于阿苯达唑片剂和阿苯达唑脂质体的药物疗效均差于单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而无论是阿苯达唑片剂组还是阿苯达唑脂质体组,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均较低,有安全,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从而根据试验结果认为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囊型包虫病;疗效显着,安全性高,为包虫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2)阿苯哒唑脂质体口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长期使用。同时,通过两组病例的比较,单纯的阿苯哒唑脂质体的药物化疗与姑息手术后联合阿苯达唑脂质体的化疗,这两种复杂病例的治疗方式可能无临床差异,但无论此类复杂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是否行姑息手术治疗,有效长程的化疗都应作为必要的治疗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长期使用;3)多脏器泡型包虫病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外科治疗多难以根治,手术仅为解决患者严重并发症,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姑息手术治疗多脏器的泡型包虫病,是积极有效的,在手术解决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缓患者生存期,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姚冰[5](2010)在《肝泡球蚴病边缘区域CT灌注成像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CT灌注技术观察肝泡球蚴病的影像特征,并分析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探讨CT灌注在评价肝泡球蚴病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肝泡球蚴病患者行肝脏CT灌注扫描检查,获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其中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取病灶边缘区域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T灌注各项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28例中选取独立肝泡球蚴病灶31个,测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三组各项灌注参数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BF、HAF、HAP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泡球蚴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朱帝文[6](2009)在《经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泡球蚴病的病理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门静脉途径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碘化油混悬液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过程,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40只健康Wistar大鼠经皮肝脏穿刺接种泡球蚴原头节制备泡球蚴病模型,饲养6个月后,以B超筛检复制成功的模型动物。以10只健康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1只感染泡球蚴病大鼠为模型对照组,19只复制成功模型大鼠为实验组分为三组。将10只正常大鼠及19只模型大鼠开腹直视下穿刺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0.1ml、碘化油0.1ml混悬液共0.2ml,分别在4d、7d、和10d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行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灌注治疗后4d内,泡球蚴组织结构基本正常。7d以变性改变为主,10d以坏死改变为主。(2)脂质体及碘油颗粒大量在泡球蚴组织内沉积,并引起肝泡球蚴组织结构破坏,囊泡塌陷,生发层、角质层结构退变。(3)正常肝组织受到一过性肝损害,能够在数天内清除碘油颗粒。结论: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方法,疗效迅速、确切。本实验为门静脉途径或经肝动脉门脉双重介入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敬基刚,李永忠,庄华,彭玉兰[7](2008)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及病理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5例的超声图像特征并分型.结果: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单发12例,多发3例,共发现肿块20个;超声特征:多位于左肝,大小多为5cm以上,形态多不规则,边界多清晰,内部回声多呈高回声、不均匀、无液化、无钙化,后方回声多衰减,无声晕、无内部血流多见,未见肝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根据声像图特征分为:实性肿块型(13个,65%)、肿块液化型(7个,35%)、肿块钙化型(8个,40%).结论:超声检查肝泡球蚴病超声影像具有特征性,是肝泡球蚴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任伟新[8](2007)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血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现代影像技术和方法,以及实验性动物模型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血供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肝泡球蚴病的血供模式。MSCT、选择性的肝动脉造影碘油灌注、间接性门静脉造影与手术病理对比研究肝泡球蚴动脉血供的结果表明,肝动脉是主要的供养血供,门静脉参与供血。实验性大鼠肝泡球蚴病模型碘化油门脉灌注技术与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也证明,肝泡球蚴病门静脉血供的存在。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手段和方法,为肝泡球蚴病的双重介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亚楼[9](2000)在《肝泡球蚴病29例临床病理报告》文中认为

蒋次鹏[10](1998)在《泡球蚴病研究回顾》文中提出泡球蚴病研究回顾蒋次鹏兰州医学院包虫病研究室(兰州730000)本世纪60年代,对囊型包虫病(CE,由细粒棘球绦虫Eg的幼虫致病)作过二篇临床报道[1,2],对泡球蚴病或泡型包虫病(AE,由多房棘球绦虫EM的幼虫致病)却一无所知。直至70年代初,在为...

二、肝泡球蚴病29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泡球蚴病29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能谱CT肝泡型包虫病功能成像与PET/CT的对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泡球蚴MRI影像特征与FDG-PET/CT代谢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磁共振扫描方法及参数
        1.3 PET/CT扫描方法及参数
        1.4 图像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MR影像组学对肝泡型包虫病生物活性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PD-1/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采集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实验步骤
        2.5.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Ventana Benchmark XT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
        2.5.2 免疫组化检测判读标准
        2.5.3 结果判定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PD-1在HAE及对照组中的表达
    3.2 PD-L1在HAE及对照组中的表达
    3.3 Foxp3在HAE及对照组中的表达
    3.4 PD-1、PD-L1及Foxp3蛋白在HAE中表达的比较
    3.5 PD-1蛋白表达与HAE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6 PD-L1蛋白表达与HAE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7 Foxp3蛋白表达与HAE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包虫病的一般特征
        4.1.1 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4.1.2 包虫病的病理学特征
        4.1.3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
    4.2 PD-1的生物学功能
        4.2.1 PD-1及其配体
        4.2.2 PD-1/PD-L1通路介导的免疫逃逸
    4.3 Foxp3+Treg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4.3.1 Treg细胞和Foxp3简介
        4.3.2 Foxp3+Treg细胞引起免疫逃逸
    4.4. Foxp3+Treg细胞与PD-1/PD-L1的关系
        4.4.1 Foxp3+Treg细胞与PD-1/PD-L1共同导致机体的免疫逃逸
        4.4.2 影响Foxp3+Treg细胞与PD-1/PD-L1的细胞因子
    4.5 Foxp3、PD-1、PD-L1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第5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肝泡型包虫病相关的临床研究
    1. 棘球绦虫的种属
    2.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3. 包虫病的影像学特点
    4. 包虫病的血清学检测
    5. 包虫病的临床治疗
    6. AE的致病机理
    7.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成果

(3)肝泡球蚴病灶边缘移行带ARFI检查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略表
致谢

(4)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复杂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手术治疗多器官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综合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列表3.1
        附图
        病例1
        病例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肝泡球蚴病边缘区域CT灌注成像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对象
        1.2 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2. 技术路线图
    3.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法
    4. 病理学实验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经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泡球蚴病的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动物实验伦理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技术路线图
        3.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3 模型的复制
        3.4 超声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
        3.5 注射用阿苯达唑脂质体混悬液的制备
        3.6 手术方法及标本采集
        3.7 HE 染色标本制备
        3.8 HE 染色病理学评价
        3.9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3.10 甲苯胺蓝染色标本制备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及病理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讨论

(8)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血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动脉血供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门脉血供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泡状棘球蚴病门脉血供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缩略词表
致谢
附录
    1、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
    2、近年的获奖情况

四、肝泡球蚴病29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 任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PD-1/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病理学研究[D]. 姜宏猷. 青海大学, 2020(02)
  • [3]肝泡球蚴病灶边缘移行带ARFI检查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华国勇. 苏州大学, 2016(02)
  • [4]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临床研究[D]. 李海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1(12)
  • [5]肝泡球蚴病边缘区域CT灌注成像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D]. 姚冰.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6]经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泡球蚴病的病理学观察[D]. 朱帝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7]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及病理表现[J]. 敬基刚,李永忠,庄华,彭玉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26)
  • [8]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血供研究[D]. 任伟新.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9]肝泡球蚴病29例临床病理报告[J]. 王亚楼.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0(04)
  • [10]泡球蚴病研究回顾[J]. 蒋次鹏.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1998(01)

标签:;  ;  ;  ;  

29例肝泡球虫病临床病理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