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一、“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谢柏梁[1](2021)在《三千载辉煌 跨世纪修史——论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史的修撰》文中认为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有诸多具备特色的专着与教材。对中国文学史编撰的发展路线、基本特色和成败得失做一些基本归纳,对此进行知人论世的回顾,可以温故知新。未来的中国文学史着的撰写,必将在全球文学与世界文明的天空中,更加显示出日出东方时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嘉惠学林,普照来者。

巩本栋[2](2021)在《学术自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的学术研究起步很晚。一九八四年,我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中文系,师从徐无闻和林昭德两位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始开啓自己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然回想起来,自己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结缘,倒也不迟。记得在中学时曾偶然读到两首古诗。一首是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

田语[3](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提出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吴文静[4](2020)在《常任侠及其戏剧研究》文中提出常任侠1904年1月31日出生于安徽省颖上县东学村,幼年私塾学习,后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再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毕业之后留校执教,抗日宣传,赴日留学,研究学术。从小常任侠就喜读诗书,家乡许多有名望的先生都是他的老师。在大学就读期间,更是师从吴梅、胡小石等人。常任侠一生喜爱交友,各个领域的好友甚多,如王季思、黄芝冈、田汉等人与他都是挚友,良师益友伴随了常任侠的一生。他还与众多的演员、导演有着密切交往,如梁小鸾、董莲枝、白杨、阳翰笙等人,这为常任侠今后从事话剧表演、导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常任侠毕生勤于写日记,记录自己每日的生活。目前出版的有《战云纪事》《春城纪事》《东瀛印象记》,收录了1937年—1952年间的日记,这些日记将常任侠的演剧活动经历和观剧买书经历都记录在册,从中可知他出演过《父归》《未完成的杰作》《茶花女》《娜拉》一系列话剧,组织学生、剧团演出了《械门》《夜上海》《雾重庆》《前夜》。常任侠创作的剧本有《田横岛》(杂剧),《祝梁怨》(杂剧,附南北曲散套),《妈勒带子访太阳》(六折杂剧),《后方医院》(独幕剧),《亚细亚之黎明》(四幕创作歌剧),《海滨吹笛人》(三幕诗剧),《木兰从军》(三幕歌剧),《龙宫牧笛》(四幕音乐话剧)共八部。据常任侠的日记中记录,他曾经还创作过《鼓盆歌》(杂剧),《劫馀灰》(杂剧),目前已佚。常任侠的三部杂剧《田横岛》、《祝梁怨》、《妈勒带子访太阳》在戏曲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创作动机分别来自对时局的忧愤、对爱情的向往、对进取精神的歌颂,本事来源于史书和民间故事。由于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作品,所以曲词宾白特征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不似明清时期的辞藻华丽,但也有典雅整洁的特点。这三部杂剧均为短剧,通过简短的话语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了出来。音乐体制运用了南北合套、联章体、集曲和缠达体。在常任侠的作品中,关目已经退居到次要位置,脚色数量也明显减少,多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为主。常任侠的日记中曾写到,小时候每当村庄有戏曲演出,他总是聚精会神的观看,深深地被吸引其中。正是因为从小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常任侠在戏剧学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总的来说,常任侠一生交游广泛,戏剧活动经历丰富,着作宏富,相关戏剧理论自成一体。他的经历和作品可以作为民国时期戏剧的一些缩影。

刘琰[5](2020)在《黄侃人际交往研究》文中提出黄侃是辛亥革命先驱、民国着名学者。在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黄侃扮演了多种角色,如新式学生、革命斗士、章门弟子、文人、名教授等,无不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自身性格、人生际遇以及社会思潮的交相激荡中,黄侃与时人的关系趋向两极发展,如章太炎、汪东等对他持理解与欣赏的态度,而周作人、汤国梨等人常以鄙夷的态度看待他,这无疑增加了黄侃身上的传奇色彩。关于他与时人间的诗酒唱酬、一言不合就谩骂的情景,世人多以饭后谈资视之,并对他那名士风流、狂放不羁的个性充满向往,然对其行为实难有过多的追问与体察,黄侃的“狂士”、“疯子”形象也就植根于人们心中以致失之偏颇。鉴于此,本文采取黄侃人际交往的研究视角,贯穿黄侃一生,以期对他的整个人格风貌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第一章论述黄侃与亲人的交往,体现出他子孝、弟恭、父义的美德,是对儒家亲缘文化进行充分地继承与发扬。并对黄侃的四次婚姻进行解读,消除其身上“有文无行”的污名化。第二章论述黄侃与政界的交往,主要分析他如何从激进的革命斗士转向保守的国学大师,进而说明近代知识分子在政治与学术的两难选择中,内心无不充满痛苦的挣扎,而黄侃的“转变”是具有代表性以及独特性的。第三章论述黄侃与师生间的交往,展现黄侃尊师重道与传道授业的精神,并且阐释章黄学派治学的特点以及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术的薪火相传。第四章论述黄侃与其他学人间的交往,从其辗转各地高校任教的情景中,可了解到当时“新旧之争”的复杂性以及学界派系之争的此消彼长,从而对于把握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图景大有裨益。第五章进行归纳总结,首先论述黄侃的家庭教育对其日后品德、才学、性格、爱好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其次从黄侃性情、治学旨趣、人生境遇等因素来阐释他的交际圈趋向狭窄的特征;然后考其志行,可用一生为国故招魂来概括;最后探讨黄侃性情狂狷的由来,同时阐明其性格的矛盾处与内在冲突,进而对黄侃的言行多了几分理解。另外,近代中国一个显着的时代特征是古今中外新旧各种因素交相互存、错综复杂,加之面对中国与西方在国力与文化双重竞争中失败的现象,近代读书人无时不处在“学术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纠结挣扎中。而黄侃的选择不啻具有典型意义,体现了近代学人在大时代背景下如何自我突围与安身立命的一面相。

高石[6](2019)在《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论稿》文中指出有清一代,《文选》学与骈文的关系紧密,本文拟就两者关系展开论述,分爲六部分:绪论,综述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的研究,略论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一章,清代选学家及其骈文研究,先从目录学的角度审视清代选学及选学家次论阮元“文言说”诸篇;再就选学家骈文成就进行价值重估。第二章,从清人编选骈文总集审视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分爲清初期、清中期骈文选本研究及清人选清人骈文选本研究,皆以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爲着眼点,用文献“说话”,以见当日骈文批评的具体演变。第三章,清代骈文家及其选学观研究,先略论清代骈文家拟《文选》作品及其选学观,试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特徵。次论陈维崧骈文及其选学观,对清初这一位开风气的大师作具体分析。再论汪中骈文及其选学观,以见提倡《文选》学与六朝骈文的观念,在创作方面所能取得的成就。第四章,清代科举与清代骈文、《文选》学关系探析,先略论科举与文学关系,再就清代科举与两者关系作具体分析。结语,略述本文得失,展望研究前景。本文以文献爲基础,努力置身於当日文学生态环境中,在前人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进入中观研究的层面,以见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之错综关系。

张伯伟[7](2018)在《“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程千帆先生诗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中,程千帆先生最具有方法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尝试将考证和批评相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概括出"两点论"——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种努力是一以贯之的。作为其学术精神上的先导,陈寅恪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千帆先生对陈氏的学术,做到了既"有所法",又"有所变",在诗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将"两点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并且将经验型的感觉梳理为接近客观化的具体手段,与国外中国学家展开真正的对话,使得中国文学不仅在中国的也能在文学的框架下探讨,或许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景之一。

金佳宁[8](2018)在《程千帆教育思想研究 ——以《闲堂书简》《桑榆忆往》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程千帆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文史学家,他虽没有相关的教育理论着作,但其对教育的贡献足以称之为优秀的教育家。程先生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20世纪还是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绪论部分对程千帆先生和相关着作《闲堂书简》《桑榆忆往》以及其教育成果作简要介绍,从其教育思想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进而了解到课题研究现状与可继续探索的方向。正文部分,本文从三方面展开,分别就程千帆先生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其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具体的阐述。程先生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厚,在为人为事上,他重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强调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要展现良好的个人品质,要为人谦虚、待人真诚、懂得包容,做事要敬业、勤奋、有责任心。在为学方面,先生认为应端正态度,勤奋努力,克服浮躁骄傲,重视实践,不断创新。同时,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选择性地吸收周围环境中教育因素的影响。程千帆先生还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协助学生更好进步。在生活上,他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期盼学生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程千帆先生的教育思想内容广泛、感情真挚,他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德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他对“学与思”、“博与专”、“教学与科研”等关系的看法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先生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家学、师承、传统文化以及个人素养的影响,笔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探究。程千帆先生在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上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思想精髓值得探求,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性意义。针对当下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也能为后人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苗贵松[9](2016)在《当代词学研究史写作的范式创新——王兆鹏《这些年与老刘一起走过》的学术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通过王兆鹏教授新文体《这些年与老刘一起走过》回忆录,提出自己的当代词学研究史观察,这种"常人方法论"范式,学术价值值得关注:学术研究史的人性化光辉,词学研究史写作更需要真情与温情;学术研究史的形象性阐释,图像叙述的魅力无可替代;学术研究史的方法论特色,"常人方法论"这种"非科学的"经验取向和微观描述可谓继承创新;学术研究史的大众化传播,运用新自媒体"词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微信公共号发布最新成果,非常有启示意义。

王波[10](2015)在《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题主要以罗根泽文学批评史为研究对象,从学术理路、材料蒐罗、叙解方法、文学观念、批评史观、《文心雕龙》、唐古文运动、宋诗话、50年代的调整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并从“文学批评”的自觉、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整理国故”以及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对于批评史撰着之影响、早期课程与讲义等因素探讨作为一门学科和着作体例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生问题。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问题:首先,回到历史现场,搜寻民国时期的原始文献资料,历史化地展现文学批评史发生的丰富过程以及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的真实面貌,透视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李长之等早期一代学者研治文学批评史的动机与历程,还原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在半个世纪里的存在样态;其次,反思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传统诗文评这种“以西格中”的学术模式,以及以现代文学观念与史观整理古代文学批评,以书写系统化的文学批评史的史学研究范式,窥测现代学人在古今中西之间文化选择的曲折心路;再次,重申早期文学批评史撰着者“印证文学史”的研究目的以及批评史和文学史的因缘关系,特别是罗根泽“求历史之真”的学术追求,讨论文学批评史或者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方法等话题。这些问题对于文学批评史的重新书写、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现代学术史的构建等都有参考意义。基于上述三点,通过认识和反思前辈学者研究文学批评史的面貌,论文认为,西方“文学批评”这面镜子和现代“文学”这一后置观念都难以真正认识清楚古代诗文评的“本来面目”。古代批评史研究应以历史主义原则为中心,把求真作为最高标准,而且其研究的目的应多元化,有助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只是其中任务之一,不应成为唯一甚至最高的追求。还原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本身就是研究目的,以助于认识研究文学史、思想史或者文化史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二、“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常任侠及其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常任侠生平
    第一节 早期(1904年—1931年):私塾学习,南京深造
    第二节 中期(1932年—1949年):留校南京,执教外国
    第三节 后期(1950 年—1996 年): 文化活动,教书育人
第二章 常任侠交游考
    第一节 与戏剧作家的交游
    第二节 与学者的交游
    第三节 与现代文学家的交游
    第四节 与导演、演员的交往
第三章 常任侠戏剧活动经历
    第一节 演剧活动经历
        一、话剧演出活动
        二、组织演出经历
    第二节 写剧活动经历
        一、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第三节 读曲、观剧活动
        一、《东瀛印象记》中的读曲、观剧活动
        二、《战云纪事》中的读曲、观剧活动
        三、《春城纪事》中的读曲、观剧活动
第四章 常任侠戏曲创作研究
    第一节 戏曲创作动机探论
        一、对时局的忧愤
        二、对爱情的向往
        三、对进取精神的歌颂
    第二节 本事来源与剧本内容
        一、取材自史书
        二、取材自民间故事
    第三节 戏曲艺术特征探析
        一、曲词与宾白特征
        二、文本与音乐体制特征
        三、关目设置与脚色特征
第五章 常任侠戏剧学研究
    第一节 原始戏剧研究的拓展
        一、原始乐舞的探析
        二、原始戏剧的探究
    第二节 皮影戏研究的学术成就
        一、皮影戏的本源研究
        二、皮影戏的形态特征研究
        三、皮影戏的改进创新研究
    第三节 傀儡戏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傀儡戏的本源研究
        二、傀儡戏的形态特征研究
        三、傀儡戏的改进创新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黄侃人际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黄侃与亲人的交往
    第一节 与父母的深情
        一、父亲黄云鹄
        二、生母周氏
        三、养母田氏
    第二节 与兄姊间的交往
        一、兄黄少芸
        二、九姊黄静仪
    第三节 与晚辈的交往
        一、长女黄念容
        二、堂侄黄焯
    第四节 四次婚姻
        一、王灵芳
        二、黄绍兰
        三、彭欣湘
        四、黄菊英
第二章 黄侃与政界的交往
    第一节 辛亥前的革命事迹
        一、革命思想的熏陶
        二、激进的革命斗士
    第二节 民初的弃政从学
        一、“早岁曾怀济物心”
        二、“终羡共和是美名”
        三、“屡犯风波意已伤”
    第三节 后期与政界的来往
        一、“忍不住的关怀”
        二、与革命战友的交情
第三章 黄侃与师生的交往
    第一节 黄侃与章太炎
        一、蒙学、革命与东京讲学
        二、性格、文章与魏晋风度
        三、治学态度、特点与旨趣
    第二节 黄侃与其他师长
        一、刘师培
        二、江瀚
    第三节 与学生的交往
        一、孙世扬
        二、陆宗达
第四章 黄侃与其他学人的交往
    第一节 黄侃与桐城派
        一、北大民初的学派之争
        二、对桐城派的批评
    第二节 黄侃与新文化派
        一、“论学由来贱纷争”
        二、“出林倦鸟久思还”
        三、“新旧本来无定向”
    第三节 黄侃与国立中央大学
        一、旧学阵营
        二、交游之乐
    第四节 同门之间的交往
        一、钱玄同
        二、吴承仕
        三、汪东
第五章 黄侃人际交往总论
    一、家庭教育的深远影响
    二、交际圈趋向狭窄的特征
    三、量力守国故的一生
    四、黄侃的狂狷与内在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文献综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本文结构
第一章 清代选学与选学家及其骈文
    第一节 清代选学及选学家概论——以目录学爲例
    第二节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阮元“文言说”探析
    第三节 “美文,清儒所最不擅长也”——选学家骈文成就价值重估
第二章 从清人编选骈文总集审视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
    第一节 清初期骈文选本研究——以李渔《四六初徵》、黄始《听嘤堂四六新书》爲例
    第二节 清中期骈文选本研究——以彭兆荪《南北朝文钞》、李兆洛《骈体文钞》、许梿《六朝文絜》爲例
    第三节 清人选清人骈文选本研究——以《八家四六文钞》《国朝骈体正宗》爲例
第三章 清代骈文家及其选学观
    第一节 清代骈文家拟《文选》作品及其选学观略论
    第二节 新桐初引——陈维崧骈文及其选学观研究
    第三节 乞儿唱莲花落——汪中骈文及其选学观研究
第四章 清代科举与清代骈文、《文选》学关系探析
    第一节 科举与文学关系略论
    第二节 清代科举与清代骈文、《文选》学关系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骈文话与今人骈文研究文献辑夫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程千帆教育思想研究 ——以《闲堂书简》《桑榆忆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程千帆生平
    二、《闲堂书简》《桑榆忆往》概说
    三、程千帆教育成果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程千帆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程千帆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程门门训与内涵探析
        二、程千帆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程千帆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内容广泛
        二、感情真挚
        三、以人为本
        四、辩证思想
第二章 程千帆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家学渊源
    第二节 师承关系
    第三节 传统文化
    第四节 个人素养
第三章 程千帆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教学理念
        一、教学应是一门艺术
        二、教学需要文化交流与借鉴
        三、教学要提倡“争鸣式”
    第二节 教学内容
        一、德育与智育并重
        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教学方法
        一、师生合作
        二、重视阅读
        三、言传身教
        四、因材施教
        五、启发教学
    第四节 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9)当代词学研究史写作的范式创新——王兆鹏《这些年与老刘一起走过》的学术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0)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发生研究
    2.1 诗文评与文学批评
        2.1.1 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2.1.2 什么是文学批评
        2.1.3 中西文学批评之短长
        2.1.4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史
    2.2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
        2.2.1 从文学史到文学批评史
        2.2.2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史之一支
        2.2.3 互助与互用
    2.3“整理国故”
        2.3.1 缘起
        2.3.2 科学方法
        2.3.3 历史的观念
    2.4《支那诗论史》
        2.4.1 翻译与传播
        2.4.2 编纂体例与批评结合创作的研究方法
        2.4.3“文学自觉”说与“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
    2.5 课程与讲义
        2.5.1 课程与讲义
        2.5.2 批评与回响
第3章 史学家的文学批评史
    3.1 从诸子学到文学批评史
        3.1.1 何以研究诸子学
        3.1.2“中国文学史类编”
        3.1.3 文学批评史成书考
        3.1.4 余论
    3.2 材料与着作
        3.2.1“开山采铜”
        3.2.2“蒐览务全”
        3.2.3 西学
    3.3 述要、述创与释义、释因、释果
        3.3.1 述要与述创
        3.3.2 释义、释因与释果
        3.3.3 现代性反思
第4章 文学观念与批评史观
    4.1“文学”与“文学批评”
        4.1.1“文学”的广义、狭义与折中义
        4.1.2“文学批评”的分类
    4.2“载道”与“缘情”
        4.2.1 在批评史中之线索
        4.2.2 与周作人载道、言志说之关系
        4.2.3 二分法的局限
    4.3 文学批评随时空、批评家、文类而异
        4.3.1 文学批评随时空而异
        4.3.2 文学批评随批评家、文体而异
第5章 专题研究
    5.1《文心雕龙》研究
        5.1.1 确立其批评史地位与原道文学观
        5.1.2 对文体论、创作论、文学史观、批评论的研究
    5.2 唐古文运动研究
        5.2.1 对早期古文论的研究
        5.2.2 对韩柳古文论的研究
        5.2.3 对韩柳以后古文论的研究
    5.3 宋诗话研究
        5.3.1 诗话理论
        5.3.2 整理与辑校
        5.3.3 对几种代表诗话的研究
第6章 1950年代学科“规训”与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6.1 政治话语下的“以论代史”
    6.2 学科调整与文学批评史的命运
    6.3 1957年版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罗根泽先生学术年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千载辉煌 跨世纪修史——论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史的修撰[J]. 谢柏梁. 长江学术, 2021(03)
  • [2]学术自述[J]. 巩本栋. 古典文献研究, 2021(02)
  •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4]常任侠及其戏剧研究[D]. 吴文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5]黄侃人际交往研究[D]. 刘琰. 三峡大学, 2020(06)
  • [6]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论稿[D]. 高石. 苏州大学, 2019(04)
  • [7]“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程千帆先生诗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J]. 张伯伟. 文学遗产, 2018(04)
  • [8]程千帆教育思想研究 ——以《闲堂书简》《桑榆忆往》为中心[D]. 金佳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当代词学研究史写作的范式创新——王兆鹏《这些年与老刘一起走过》的学术意义[A]. 苗贵松. 201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10]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D]. 王波. 清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