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中的应用

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中的应用

一、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一丹[1](2021)在《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日,“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对于我国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行业更加注重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火力发电机组所配备的冷却塔作为重要的冷端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厂的经济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研究。Ebsilon软件是针对各类热力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的电站工程一站式软件,适用于火电厂、核电厂等复杂热力系统的构建与模拟。本文利用Ebsilon软件,针对山东某660MW发电机组,建立了整体热力系统的物理仿真模型,对机组及冷却塔的变工况运行进行了研究,探索环境参数、冷却塔性能改造等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利用Ebsilon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冷却塔、冷端系统及整个热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所研究系统的冷却塔进行了现场性能测试工作,获取模型的初始输入参数。利用设计数据、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校核验证,建立的Ebsilon仿真模型各抽参数的平均误差在1%以内,而冷端系统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绝对误差小于0.07kPa,相对误差小于2%,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编制了 Matlab与Ebsilon的程序接口,通过调用Matlab程序运算,建立了机组背压的动态工作面,将冷却塔不同工况下各参数、影响因素的变化同电厂热经济性指标建立联系,研究了环境参数对机组的热经济性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较低循环水流量、较低气温、较高空气湿度条件,能产生较低的发电热耗和发电煤耗。而在侧风条件下,不同侧风风速对冷却塔和机组的影响也不相同。随着侧风风速由无风升至4.75m/s,出塔水温升高1.6℃;背压升高1.97kPa;发电热耗升高30.08kJ/kW·h、发电煤耗升高1.14g/kW·h。利用Ebsilon内置组件计算模型,结合电厂实际设备参数、运行数据及现场测试数据,研究了冷却塔性能改造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利用Ebsilon冷却塔本体结构模型,对改造前后冷却塔冷却能力、各冷却分区冷却能力以及热力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能改造改善了侧风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冷却塔的冷却能力,且显着优化了机组的热经济性参数,降低了机组运行中的发电热耗与发电煤耗。到达最大风速时,发电热耗较改造前低了 9.40kJ/kW·h,发电煤耗较改造前低了 0.36 g/kW·h。本文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某660MW机组完整热力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变工况模拟,对冷却塔进行了分区建模与计算,获取了各个区域变化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环境因素与电厂热经济性的直接关系,可准确把握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的影响,为后续热力系统的优化增效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为优化改造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

戴敏[2](2019)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改造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泰州金泰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对其现有的烟气脱硫除尘系统实施改造,控制烟尘、SO2和NOX排放浓度极限值分别为5mg/Nm3、35mg/Nm3和50mg/Nm3,以达到烟气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标准。本文以改造前的半干式脱硫除尘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改造前系统不但排放不达标,而且系统极不稳定,影响公司的高效稳定运行。针对上述问题,对不同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基础的脱硫除尘一体化改造方案,并对各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改造的脱硫除尘系统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不同运行参数对SO2吸收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1)随吸收塔进口烟温的升高,吸收塔出口SO2含量有所增加,考虑到脱硫效果以及调节余地入口烟温控制在90℃左右;2)吸收塔出口SO2含量随锅炉负荷的增加而增加;3)氧化风机运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SO2的吸收,所以一般2台运行一台备用;4)石灰石纯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5)随着pH值的降低吸收塔出口SO2含量先降低再升高,为保证脱硫效果pH值控制在5.5到5.8之间;6)随着搅拌速率提高,吸收塔出口SO2含量越低,脱硫效果越好,但当搅拌速率为400r/min时,浆液的pH值下降较快,综合考虑选取350r/min作为浆液搅拌速率。改造试运行一个月后,对公司#4和#5炉的排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烟气中烟尘、SO2和NOX排放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mg/Nm3、6 mg/Nm3和40 mg/Nm3左右,从而实现了“近零排放”排放;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表明,每年可节约9608t的消石灰以及1876t的石灰石,增加7546t的石膏产出,节约成本达316.6万元。此外,每年减少了101.5t硫、39.7t氮氧化物以及45.8t粉尘的排放,进一步地缓解当地酸雨、雾霾情况,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黄华[3](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王栋[4](2019)在《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社会用电的主要力量,占比接近全国总发电机组容量的七成。在燃煤发电厂中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就是粉尘的危害。其中输煤系统是保证电厂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是燃煤电厂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粉尘污染最为严重的场所。燃用煤在接卸、储存、筛分、破碎、输送等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输煤系统所产生的粉尘,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速设备磨损,影响电气绝缘,甚至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并引起爆炸。最为严重的是会使作业人员患上职业疾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粉尘无组织排放的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文针对输煤系统中存在的粉尘污染问题,分析了粉尘的基本性质,对输煤系统中粉尘产生的原因以及除尘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决定在干雾除尘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粉尘治理的方案。通过对干雾形成、干雾降尘机理和影响雾化降尘效果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理论推导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干雾降尘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出了一种经济高效的降尘方法。气压、水压和喷嘴直径是对喷雾影响最大的主要参数,通过实验设置,分别对三个主要参数进行检测。得出干雾除尘系统工作的最佳参数为:水压0.4MPa,喷嘴孔径为1mm,气压0.6MPa,通过三个主要参数计算出一个喷嘴的液体流量为0.3L/h。结合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带式输送机、圆形煤场堆取料机以及桥式卸船机不同的工作特点进行降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降尘效果。从经济、环境、安全三方面的分析比较得出,降尘改造后能源消耗少,干雾除尘设备的用水量比多管冲击式除尘器节省了 92.4%,耗电量比静电除尘器节省了 82%,减少燃煤热值损耗,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现场不同位置的粉尘检测对比,输煤皮带机、堆取料机及卸船机降尘改造后,除尘效率高达为98%以上,有效的降低了现场粉尘浓度,输煤廊道粉尘浓度降为2mg/m3以下,全部低于《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要求,解决了作业现场工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改善了工作人员的现场环境,消除了输煤系统中因积煤和积粉自燃造成的火灾隐患,取得了很好的粉尘治理效果。

刘同干[5](2019)在《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在1000MW燃煤机组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最新的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地区火电机组S02排放浓度将执行50mg/Nm3的标准,我国沿海地区等重点区域火力发电企业的脱硫系统和设施已不能满足新的排放标准,需进行升级改造。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火力发电厂脱硫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常见的几种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文中着重介绍了应用最广泛的湿式石灰石-石膏法,重点阐述了其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各种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情况。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特点和局限性,拟重点以pH值为切入点,对石灰石-石膏脱硫系统工艺开展研究,为双循环脱硫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可行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了脱硫系统中传质单元和脱硫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在二级脱硫系统中能实现以更少的综合传质单元实现较高的脱硫效率的结论。另外,还对脱硫浆液的pH值在脱硫效率、石灰石溶解、石膏结晶氧化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可以采用通过设置不同pH值的双循环脱硫技术来突破传统单塔单循环脱硫技术的技术瓶颈。在对双循环脱硫技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某电厂#14机组脱硫系统提效改造工程,对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的应用研究,对吸收塔加装浆液收集盘后的流场进行建模模拟计算,论证理论上的可行性。并在改造后分别针对不同工况,对改造效果进行了测试,在850MW和900MW工况下脱硫系统出口 S02浓度分别为11 mg/m3和12 mg/m3,低于预期值(≤35mg/m3),达到了改造效果,满足了超低排放要求。

陈勐[6](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邹志励[7](2017)在《核电数字化系统与汽轮机侧通讯设计和测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将中国核电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核电品牌,推动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国家名片,我国已经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然而它要走出国门,必须解决自主品牌的核电数字化系统与国外不同汽轮机的通信问题。为此,本文以自主品牌DCS系统HolliASMACS6与德国西门子的SPPA-T2000汽轮机控制系统的通信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TCP/IP协议自主设计开发XU的通信协议,完成了以下内容:通过研究国内外DCS和DEH发展历程,总结国内核电站和火电站DCS与汽轮机控制系统通信的形式,以及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核电工程的特点,开发一种新的协议,设计出了一种新型通信方式,第一层采用MODBUS TCP协议,实现控制数据传输,第二层基于TCP/IP协议,利用SOCKET开发一种专用的带时间标签的数据接收/发送应用协议,实现数据监视和带时间标签的历史数据的传输,创新解决了Modbus TCP协议不支持带时间标签的问题。解决了核电国产品牌“华龙一号”出口控制系统监视一体化的问题;解决了西门子SPPA-T2000控制系统与国产DCS广利核HolliASMACS6通信问题;解决了不同的DCS系统传输近万点数据,满足控制系统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并给出网络测试步骤和方法,提出使用Wireshark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和数据包的分析方法。所设计和开发的XU通信协议已经在后续核电项目中投入应用。结果表明,该设计的DCS和DEH通信网络系统工作稳定,运行可靠,实时性高,通信功能完善,具有良好的工作特性,该设计满足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达到核电站工程多样性的要求。为今后核电机组DCS和汽机控制系统选型和通信的设计进行有价值的探索,起到借鉴作用。

郁永彬[8](2015)在《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葬制独特,布局清晰,保存完整,随葬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备受学界关注。本论文对叶家山墓地出土的29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比值等进行了分析检测,实地考察了部分容器的制作工艺,并进行了X光照相,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叶家山青铜器的技术特征、矿料利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发现,叶家山青铜器中可见锡青铜、铅锡青铜、铅青铜、红铜、纯铅和铅锡砷铜等6种比较重要的材质。铜器本体材质以铜锡铅体系的三元合金为主,有锡青铜、铅锡青铜和铅青铜等3种材质类型。叶家山青铜器的成形工艺以组合陶范铸造为主要形式,铜礼器有成组生产的特征,部分兵器和车马器可能为明器,少量兵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叶家山铜器群构成复杂,制作水平整体较高。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叶家山曾国青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的铅料可能有多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的重合度;铜料的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料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铭文的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青铜器相同矿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的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论文还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透视了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在不同地区演进的轨迹。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掌控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的研究成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属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徐隽[9](2013)在《我国区域之间电力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电力行业同时具有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的双重属性,虽然无法像其他商品流通行业一样,通过自由竞争路径来实现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双提高,但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及政府监管的内在和外在双重要求下,必须以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力供应和公平优质服务为目标开展业务。深入研究如何在电力行业内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资源禀赋特性、电力消费与生产中心分布的不对称以及逐年大幅增长的电力消费量,使得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持续供应危机,这样的现状决定了相对于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竞争,未来区域之间合作与电力互换的趋势更加显着。由于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利益协调需要具备一定依据。因此,本文从经济和减排两个角度研究区域之间的电力互换问题,完成的工作主要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区域电力互换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核电资源、煤炭发电资源和天然气发电资源区域分布条件;剖析了我国区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需求平衡。(2)针对区域电力互换能效、排放与相关政策,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发电资源的发电能效、高耗电行业区域分布及不同类型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介绍了国内外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3)针对区域电力互换成本、价格及相关政策,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发电资源的发电成本、上网电价和区域间销售电价,并介绍了关于电力价格的相关法律法规。(4)针对区域间电力互换的判定问题,对比分析了区域间购煤发电和直接购电成本,以区域电力互换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区域电力外送和区域电力外购判定分析模型,并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电力外购优化模型。(5)针对区域燃煤发电互换问题,基于我国区域间燃煤发电上网价格比较,构建了区域燃煤发电互换节煤量分析模型、发电增值分析模型和污染物减排分析模型,算例结果表明,区域燃煤发电互换具有经济和环境效益。(6)在区域燃煤发电互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间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问题,讨论了区域多类型发电参与电力互换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别构建了区域间多类型发电互换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模型,算例结果表明,可通过充分实现不同区域多种类型能源资源之间的发电互换,取得更加显着的电力互换效益。(7)在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多区域、多类型发电参与电力互换交易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区域电力市场协调机制下发电资源调度优化模型,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了不考虑时段情形和考虑时段情形下的区域发电互换交易优化模型。

姜庆国[10](2013)在《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并以问责制的形式强制执行。为了将国家级的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测度方法及减排影响评估应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电煤供应链直接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全面综述了电煤供应链、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测度方法及指标等研究现状;提炼出电煤供应链成员企业碳排放的计量方法;提出了成本-收益双向指标的企业碳强度和脱钩弹性测度方法,论证其有效性;构建了电煤供应链碳排放全过程仿真模型,再现了电煤供应链碳排放源、碳排放量及其与相应的成本-收益的关系,既解决企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的操作性,又可用于分析多种情景对碳排放测度指标及企业经济性的影响,可实现对电煤供应链减排给企业成本-收益带来的影响的动态监控,利于决策者制定减排对策。主要贡献如下:1.界定了煤炭供应链及电煤供应链的概念、内涵目前,煤炭供应链定义有煤炭企业供应链、煤炭行业供应链、煤炭供应链等,电煤供应链定义有煤电链、煤电产业链、电煤供应链等,并未统一。参考利丰集团及学者们对供应链的定义方法,给出了煤炭供应链和电煤供应链的概念,分析了概念的内涵(包括服务内容、边界和研究方法)及基本结构。此外,特别指出电煤供应链不应包括勘探环节及原因。2.提炼出电煤供应链各环节碳排放的计量方法电煤供应链包括煤炭生产、运输、消费三个环节,重点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可被较为准确的计量,但目前碳排放计量方法较多,核算标准有必要统一。生产环节煤层气排放的计量,若煤层气抽采统计数据完备,宜采用分源法,否则可依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简称"2006IPCC青单指南”),将煤层气与煤炭产量挂钩的方法计算。运输环节CO2的计量,由于电煤运输网络有“三定”的特点(服务对象确定、主要结点确定、主要运输方式确定),宜采用“经验公式+统计分析+’2006IPCC清单指南’”的方法,其中以经验公式确定电煤调运量,以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三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的占比,以"2006IPCC清单指南”确定碳排放因子。消费环节CO2的计量,若电厂脱硫装置排放数据完备,宜采用实测法,否则可采用排放系数法,依照锅炉效率及电煤碳排放系数计算。3.提出了成本-收益双向指标的企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论证了方法的有效性(1)近年来,以博弈论方法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减排目标的文献较多,对当前研究成果的综述表明:在减排目标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中央政府则相对处于对立面;中央政府关注节能减排的效果,并采取关闭、罚款、停水停电等众多手段执行减排政策;地方政府更关注减排的影响,包括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水平,地区人口的就业水平及地区稳定性;企业更关注减排对生产的影响,尤其对成本和收益的影响。(2)借鉴脱钩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碳强度概念,结合碳排放相关的成本-收益核算方法,提出了企业碳强度和脱钩测度方法。重点对电煤供应链成员企业碳排放相关的成本和收入构成进行分析,其中成本分析包括煤炭生产成本(不含电力)、煤层气发电成本、碳捕集和封存成本,收入分析包括煤层气发电收入、碳捕集和封存收入。以近年来我国电煤生产、运输、消费企业大量的实际数据,验证了测度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电煤生产环节碳强度呈上升趋势,与煤层气排空量密切相关;成本脱钩弹性呈强负脱钩,原因是煤层气排空惩罚机制缺乏,煤层气排空与成本关联机制尚未建立;收入脱钩弹性呈扩张负脱钩,碳排放视角的解释是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增加是以煤层气排空为代价。②电煤运输环节碳强度横向比较结果表明,电煤铁路运输碳强度远小于公路和水路运输方式,水路运输碳强度小于公路运输;公路收入脱钩弹性无明显规律,水路收入脱钩弹性呈脱钩状态。研究结果与电煤公路运输企业分散,节能减排管理薄弱,减排成效不明显,及水运领域减排取得卓越成效的现状吻合。③电煤消费环节碳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收入碳强度下降趋势较快,原因与发电煤耗率下降、电价提高密切相关;成本碳强度下降趋势较缓,原因是电煤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平抑了发电煤耗率下降的减排效果。成本脱钩弹性呈弱负脱钩,属不可持续状态,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来缓解;收入脱钩弹性呈强脱钩的良性状态。该部分研究成果证明了成本-收益双向指标的企业碳强度和脱钩弹性测度方法的有效性。4.构建了电煤供应链碳排放全过程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界定了电煤供应链整体投入-产出的边界,将煤炭企业电煤销售收入和运输企业运输收入内化为供应链内部收益;给出了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包括电煤供应链收入假设、成本假设、碳排放假设;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碳排放计量方法、成本-收益核算方法、碳排放测度方法进行集成,构建了电煤供应链碳排放全过程仿真模型,再现了电煤供应链碳排放源、排放量及与其对应的成本-收益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解决了企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的操作性问题,也为后续实际应用奠定基础。(2)以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煤矿-大唐耒阳电厂电煤供应链为例,采用电煤供应链碳排放全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多种情景对碳排放测度指标及企业经济性的影响,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电煤供应链的减排应以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和降低火电厂发电煤耗率为主。若煤层气利用率达到典型电煤供应链水平,则可为供应链提供70%的减排潜力;若发电煤耗率年下降0.29g/kwh和0.45g/kwh,电煤供应链可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0%和45%的目标。②当前还不宜采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在无国家补贴政策情况下,碳捕集和封存会使电煤供应链成本脱钩弹性和收入脱钩弹性均处于衰退脱钩状态。典型电煤供应链承受的最大捕集量为55万吨/年,若国家给火电企业发电补贴为0.028元/kwh,可弥补全部碳捕集和封存成本,此时碳强度下降幅度为5.03%。③建立煤层气排空惩罚机制,健全煤层气补贴发放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1元/m3煤层气排空惩罚成本过低,典型电煤供应链建议煤层气惩罚成本不超过6元/m3。当前煤层气电厂国家补贴额度较为恰当,可使煤层气发电企业达到国际上的平均利润水平,重点应是保障补贴的发放。总的来说,本文比较深入的研究了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方法,论证了测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既在方法论上完善了企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又在应用层面明确了电煤供应链减排的重点对象、重要环节及其承担的角色,拓展了碳减排的研究范围,为国家级减排指标向行业/企业层面减排指标的细分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模型的运行结果还可为国家制定煤炭、电力等领域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厂冷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现状
        1.2.1 冷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
        1.2.2 湿式冷却塔优化研究
    1.3 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与建模研究现状
        1.3.1 热力系统建模研究方式
        1.3.2 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1.3.3 Ebsilon建模应用
    本文以某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bsilon软件概况及建模方法
    2.1 Ebsilon软件基础
        2.1.1 Ebsilon软件简介
        2.1.2 软件功能与特点
    2.2. 建模过程与方法
        2.2.1 建模流程
        2.2.2 建模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1.1 主体部件建模
        3.1.2 整体系统建模
        3.1.3 模型验证
    3.2 基于Ebsilon的冷端系统建模
    3.3 基于Ebsilon的冷却塔本体建模
    3.4 Matlab调用程序编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bsilon的环境因素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影响研究
    4.1 现场实验与数据传输
        4.1.1 现场测试目的
        4.1.2 现场测试内容
        4.1.3 测试要求及测试仪器
        4.1.4 现场测试数据传输
    4.2 仿真模型的计算模式选择
    4.3 冷却塔性能评价指标
    4.4 热力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
    4.5 环境因素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影响的Ebsilon仿真模拟
        4.5.1 环境温度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2 循环水量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3 环境湿度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4 环境侧风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bsilon的冷却塔性能改造对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研究
    5.1 冷却塔分区建模
    5.2 性能改造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分析
        5.2.1 性能改造措施分析
        5.2.2 性能改造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
        5.2.2.1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5.2.2.2 性能改造对各区冷却能力的影响
        5.2.2.3 性能改造对填料区传热传质能力的影响
        5.2.3 侧风环境下性能改造对热力性能影响
    5.3 冷却塔性能改造对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的Ebsilon仿真模拟
        5.3.1 性能改造对汽轮机背压的影响
        5.3.2 性能改造对发电功率的影响
        5.3.3 性能改造对发电热耗及发电煤耗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改造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1 电厂区域环境状况
    2.2 电厂锅炉状况
    2.3 电厂脱硫除尘系统状况
    2.4 改造前脱硫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2.5 改造前脱硫除尘系统排放情况
第三章 脱硫工艺比较及先进脱硫除尘技术比较
    3.1 燃煤中硫的形态
    3.2 SO_2 生成机理
    3.3 脱硫工艺比较
    3.4 最新高效脱硫技术比较
    3.5 超低烟尘排放技术比较
第四章 脱硫除尘系统改造方案的设计
    4.1 脱硫系统改造方案
    4.2 除尘系统改造方案
    4.3 脱硫除尘一体化塔设计
    4.4 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优势
    4.5 工艺计算
    4.6 分系统设计说明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硫除尘系统运行试验及参数确定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3 试验结论
    5.4 改造后脱硫除尘系统排放情况
第六章 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分析
    6.1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6.2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2.1 主要理论工具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2.3 文献研究综评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3.5 本章小结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4.1 政策因素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4.2 环保科技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4.3 执法监督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5.3.1 模型假设条件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5.4.1 无补贴政策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5.5.1 参数取值
        5.5.2 计算结果
        5.5.3 分析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6.2.1 模型假设条件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6.3.1 无补贴政策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6.4.1 参数取值
        6.4.2 计算结果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6.5.1 对比分析
        6.5.2 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7.4 本章小结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8.2.3 分析与讨论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分析
    1.3 国内外关于粉尘治理的发展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2 输煤系统粉尘治理的研究
    2.1 粉尘的性质
        2.1.1 粉尘的物理性质
        2.1.2 粉尘的流动性
    2.2 粉尘的危害
        2.2.1 粉尘的易燃易爆性危害
        2.2.2 粉尘的致病性危害
        2.2.3 粉尘对设备和环境的危害
    2.3 输煤系统中粉尘产生的原因
        2.3.1 带式输送机跑偏产生粉尘
        2.3.2 落煤管堵塞产生粉尘
        2.3.3 燃煤冲击产生粉尘
        2.3.4 诱导风产生粉尘
        2.3.5 导料槽密封性能差产生粉尘
        2.3.6 回程皮带及拉紧滚筒处产生粉尘
        2.3.7 输煤皮带尾部产生粉尘
        2.3.8 设备故障引起粉尘
    2.4 输煤系统粉尘防治措施
        2.4.1 抑尘
        2.4.2 封尘
        2.4.3 吸尘
        2.4.4 干雾除尘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干雾除尘机理分析
    3.1 粉尘治理标准
    3.2 干雾降尘原理
    3.3 干雾除尘的机理研究
    3.4 干雾除尘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雾滴的粒度大小及分散性影响
        3.4.2 水滴与尘粒的相对速度的影响
        3.4.3 喷雾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4.4 粉尘性质的影响
        3.4.5 喷雾射程的影响
    3.5 干雾除尘运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3.5.1 实验方法设计
        3.5.2 喷嘴选择及性能测定
        3.5.3 干雾系统参数的合理匹配
        3.5.4 雾流中的雾粒粒度分布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3.6 干雾耗水量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综合治理的工程实现
    4.1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概况
    4.2 干雾除尘系统的结构组成
    4.3 带式输送机的粉尘治理工程
        4.3.1 带式输送机运行状况
        4.3.2 带式输送机粉尘综合治理施工
        4.3.3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4.4 卸船机粉尘治理工程
        4.4.1 桥式卸船机运行状况分析
        4.4.2 卸船机粉尘综合治理施工
        4.4.3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4.5 圆形储煤场堆取料机的粉尘治理工程
        4.5.1 谏壁电厂输煤系统堆取料机组成
        4.5.2 圆形煤场粉尘污染的现状
        4.5.3 除尘方案设计
        4.5.4 升降式雾笼干雾除尘系统施工
        4.5.5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输煤系统除尘改造评价分析
    5.1 经济性分析
    5.2 环境性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在1000MW燃煤机组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脱硫技术发展和应用综述
        1.2.1 国内外脱硫技术的发展简介
        1.2.2 国内外脱硫技术应用现状
        1.2.3 我国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燃煤电厂脱硫系统工艺原理及系统综述
        1.3.1 燃煤电厂脱硫工艺分类
        1.3.2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原理及系统组成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效率影响因素及双循环脱硫技术研究
    2.1 湿法烟气脱硫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技术研究
        2.1.1 影响湿法脱硫效率的因素分析
        2.1.2 传统石灰石-石膏脱硫技术瓶颈及技术突破思路研究
    2.2 双循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研究
        2.2.1 传质单元数与脱硫效率关系研究
        2.2.2 双循环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原理
        2.2.3 双循环石灰石-石膏脱硫技术研究思路及工艺特征
        2.2.4 双塔双循环及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在1000MW机组脱硫提效上的研究应用
    3.1 某燃煤电厂1000MW机组脱硫系统现状分析
        3.1.1 锅炉及主要设备简介
        3.1.2 脱硫系统运行现状
        3.1.3 脱硫系统存在问题及提效改造必要性分析
    3.2 单塔双循环脱硫提效方案的设计研究
        3.2.1 脱硫提效改造工程基本数据确定分析
        3.2.2 双循环提效方案的比选分析
        3.2.3 单塔双循环吸收塔二级循环浆液收集盘设计
        3.2.4 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3.2.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2.6 数值模拟结果校验
    3.3 单塔双循环脱硫提效改造效果验证
        3.3.1 脱硫系统设计条件数据及提效改造后保证值
        3.3.2 脱硫提效改造后性能检测
        3.3.3 改造后性能检测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工作总结
    4.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核电数字化系统与汽轮机侧通讯设计和测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DEH和DCS通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互设网关通信、一体化监控方式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项目仪控系统简介
    2.1 安全级DCS介绍
    2.2 非安全级DCS介绍
    2.3 汽轮机侧DCS介绍
    2.4 小结
第三章 DCS与汽轮机控制系统DEH通讯拓扑结构
    3.1 核电数字化系统与汽轮机控制通讯拓扑设计
    3.2 通信变量类型、数量及分配确定
    3.3 LEVEL1层网络冗余拓扑开发设计
    3.4 LEVEL2层网络冗余拓扑设计
    3.5 LEVEL2网关基于TCP/IP的XU专用协议开发
    3.6 SOCKET开发TCP/IP的应用程序
    3.7 小结
第四章 通信测试方法
    4.1 网络诊断平台搭建
    4.2 LEVEL1网关通信数据测试
    4.3 LEVEL2网关通信数据测试
    4.4 网关冗余切换测试
    4.5 小结
第五章 冗余网络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研究
    5.1 实时性研究
    5.2 可靠性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西周青铜器出土概况
    2.2 西周青铜器研究简况
        2.2.1 青铜文化研究
        2.2.2 科学分析研究
        2.2.3 铸造工艺研究
        2.2.4 小结
    2.3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
        2.3.1 墓地概况
        2.3.2 年代与布局
        2.3.3 文化与族属
    2.4 叶家山青铜器研究
        2.4.1 铜器出土概况
        2.4.2 相关问题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金相组织检验
        3.2.2 SEM-EDS分析
        3.2.3 ICP-AES分析
        3.2.4 MC-ICP-MS分析
        3.2.5 X射线探伤无损检测
        3.2.6 制作工艺现场调查
4 样品与分析检测结果
    4.1 样品采集情况说明
    4.2 材质界定与说明
    4.3 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检测分析
        4.3.1 大型墓出土铜器检测结果
        4.3.2 中型墓出土铜器检测结果
        4.3.3 中小型墓出土铜器检测结果
        4.3.4 小结
    4.4 叶家山M28出土铜锭的检测分析
    4.5 羊子山M4出土青铜器的检测分析
        4.5.1 羊子山M4铜器检测结果
        4.5.2 羊子山M4铜器技术特征
    4.6 铅同位素比值与微量元素的分析
        4.6.1 叶家山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4.6.2 羊子山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4.6.3 叶家山铜器微量元素分析
5 叶家山青铜器技术特征及相关问题
    5.1 青铜器器物类型与合金成分
        5.1.1 材质构成
        5.1.2 少量与微量元素
    5.2 叶家山铜器若干成形与加工工艺
        5.2.1 铜甗挂箅钩的制作
        5.2.2 铜器的焊接工艺
        5.2.3 铜器的铸补工艺
        5.2.4 铜器芯撑的制作
    5.3 叶家山大墓出土青铜器的比较
    5.4 关于叶家山青铜“兵礼器”
    5.5 关于成组铜礼器生产的问题
    5.6 小结
6 叶家山铜器群矿料利用的相关问题
    6.1 铅同位素考古在古代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
    6.2 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6.2.1 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
        6.2.2 铅同位素考古存在的问题
    6.3 MC-ICP-MS技术在铅同位素考古中的应用
    6.4 叶家山青铜器群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6.4.1 关于铜器锈蚀产物铅同位素比值的问题
        6.4.2 合金料的添加对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结果的影响
        6.4.3 叶家山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
    6.5 叶家山青铜器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5.1 叶家山曾器与其他地区西周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5.2 叶家山曾器与其他地区商代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5.3 叶家山商器与其他地区商代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6 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
        6.6.1 叶家山青铜器的铅同位素V矢量填图
        6.6.2 叶家山曾国青铜器的铜矿料来源
        6.6.3 叶家山曾国青铜器的铅矿料来源
    6.7 小结
7 随州地区青铜文化区域特征暨西周时期青铜生产机制问题
    7.1 关于M28出土铜锭的相关问题
        7.1.1 铜锭的成分
        7.1.2 铜锭的产地
        7.1.3 铜锭的文化内涵
    7.2 随州与其他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7.2.1 与殷墟铜器的关系
        7.2.2 与洛阳地区的关系
        7.2.3 与关中地区的关系
        7.2.4 与晋南地区的关系
        7.2.5 与山东地区的关系
        7.2.6 与北京琉璃河的关系
        7.2.7 小结
    7.3 随州及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区域特征
        7.3.1 叶家山曾侯墓与羊子山噩侯墓铜器比较
        7.3.2 叶家山铜器与随枣地区其他时期铜器的比较
    7.4 西周时期金属物料流通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架构
        7.4.1 关于西周时期金属物料流通的问题—“金道锡行”
        7.4.2 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周王室集中配置青铜物料资源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地出土西周时期重要铜器群统计表(不完全统计)
附录B 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金相组织鉴定结果
附录C 羊子山M4出土铜器金相组织鉴定结果
附录D 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
附录E 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区域之间电力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电力消费区域间分布不对称
    1.1.2 我国不同地区发电上网均价不同
    1.1.3 我国区域间发电环境容量与排放控制目标不同
    1.1.4 我国区域间销售电价水平不同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贸易与能源电力消费关系研究
    1.2.2 不同类型能源消费强度分析研究
    1.2.3 电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研究
    1.2.4 不同发电类型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研究
    1.2.5 不同类型电源发电置换研究
    1.2.6 销售电价与节能减排关系研究
    1.2.7 区域电网及跨省电力交易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 第2章 我国电力互换的理论及资源条件分析
2.1 区域电力互换的工业生态学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1.2 工业生态学全息论分析维度
    2.1.3 区域电力互换的资源规划要素
    2.1.4 各类发电资源条件总体分析
2.2 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分析
    2.2.1 水力发电资源条件
    2.2.2 风力发电资源条件
    2.2.3 光伏发电资源条件
    2.2.4 生物质发电资源条件
2.3 核电资源区域分布条件分析
2.4 煤炭发电资源分布条件分析
2.5 天然气发电资源分布条件分析
2.6 区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需求平衡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电力互换的能效与排放及相关政策分析
3.1 发电能效差别分析
    3.1.1 不同类型资源发电能效差别
    3.1.2 不同单机容量发电能效差别
    3.1.3 不同地区燃煤发电能效差别
3.2 高耗电行业区域分布分析
    3.2.1 五大耗能行业用电量分地区分布
    3.2.2 我国电解铝产能产量分地区分布
3.3 不同类型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分析
    3.3.1 不同类型机组发电碳排放比较
    3.3.2 火电机组污染物排放情况
    3.3.3 各种燃料发电技术的废物排放量比较
3.4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研究
    3.4.1 世界各国节能减排政策
    3.4.2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电力互换的成本与价格及相关政策分析
4.1 不同类型资源发电成本差别分析
4.2 不同单机容量发电成本差别分析
    4.2.1 燃煤机组发电成本分析
    4.2.2 水力发电成本分析
    4.2.3 核电成本分析
    4.2.4 天然气发电成本分析
    4.2.5 生物质发电成本分析
4.3 发电上网电价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发电上网电价类型
    4.3.2 上网电价的重要影响因素
4.4 区域间销售电价差别分析
    4.4.1 销售电价类型分析
    4.4.2 区域间销售电价差别分析
4.5 电力价格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分析
    4.5.1 偏重发电侧调节的电价政策
    4.5.2 侧重输配电调节的电价政策
    4.5.3 各类电价政策的改进空间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间发电互换判定分析模型
5.1 购煤发电与购电选择比较分析模型
    5.1.1 区域间购煤发电成本评价模型
    5.1.2 区域间购电成本评价模型
    5.1.3 算例分析
5.2 区域间电力外送与外购判定分析模型
    5.2.1 区域电力外送判定分析模型
    5.2.2 区域电力外购判定分析模型
    5.2.3 算例分析
5.3 区域电力外购优化模型
    5.3.1 区域电力外送与外购对比分析模型
    5.3.2 区域电力外购优化算法
    5.3.3 算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之间燃煤发电互换效益分析模型
6.1 我国区域间燃煤电上网价格比较
    6.1.1 地区之间火电企业上网价格比较
    6.1.2 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比较
    6.1.3 相邻地区火电机组上网电价比较
    6.1.4 典型受端电网本地发电电价
    6.1.5 分地区燃煤发电机组标杆电价
    6.1.6 脱硫机组电价比较
6.2 燃煤发电互换节煤量分析模型
6.3 燃煤发电互换发电增值分析模型
6.4 燃煤发电互换污染物减排分析模型
6.5 区域间发电互换交易的效益算例分析
    6.5.1 基础数据
    6.5.2 算例结果
6.6 小结 第7章 区域之间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分析模型
7.1 区域间新能源发电上网价格比较
    7.1.1 区域间水电上网价格比较
    7.1.2 区域间风电发电上网价格比较
    7.1.3 区域间生物质能发电上网价格比较
7.2 区域之间多类型发电互换经济效益分析模型
    7.2.1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煤耗分析模型
    7.2.2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成本分析模型
    7.2.3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煤炭节约价值分析模型
7.3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减排效益分析模型
    7.3.1 多类型发电互换污染物减排价值分析模型
    7.3.2 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增值计算模型
7.4 算例分析
    7.4.1 基础数据
    7.4.2 算例结果
7.5 小结 第8章 多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交易效益优化模型
8.1 区域电力市场协调机制下发电资源调度优化模型
    8.1.1 区域间电力市场协调
    8.1.2 区域间发电功率互换经济分析模型
    8.1.3 区域间电力市场协调调度优化模型
8.2 不考虑时段情形下的区域发电互换交易优化模型
    8.2.1 发电互换效益计算模型
    8.2.2 发电互换效益增值优化模型
    8.2.3 算例分析
8.3 考虑多时段情形下区域发电互换交易优化模型
    8.3.1 多时段发电互换效益计算模型
    8.3.2 多时段发电互换效益增值优化模型
    8.3.3 算例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节能减排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1.1.2 电煤供应链节能减排的典型性
        1.1.3 既有研究项目的支撑
    1.2 研究对象的范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内容
    1.6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电煤供应链研究现状
        2.1.1 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2.1.2 煤炭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2.1.3 电煤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小结
    2.2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研究现状
        2.2.1 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现状
        2.2.2 碳排放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2.2.3 研究现状小结
    2.3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测度研究现状
        2.3.1 碳排放测度理论及指标研究现状
        2.3.2 碳排放测度过程分析研究现状
        2.3.3 研究现状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分析
    3.1 电煤供应链的概念与结构
    3.2 生产环节碳排放源及排放量分析
        3.2.1 生产环节碳排放源分析
        3.2.2 生产环节碳排放计量
    3.3 运输环节碳排放源及排放量分析
        3.3.1 电煤运输网络及特点
        3.3.2 电煤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源分析
        3.3.3 电煤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计量
    3.4 消费环节碳排放源及碳排放量分析
        3.4.1 发电环节碳排放计量
        3.4.2 灰渣处理环节碳排放计量
    3.5 本章小结
4 电煤供应链成员企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
    4.1 企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的提出
        4.1.1 基于博弈论的减排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4.1.2 企业碳强度测度方法
        4.1.3 企业脱钩弹性测度方法
    4.2 煤炭企业碳排放测度分析
        4.2.1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
        4.2.2 煤炭企业收益核算
        4.2.3 煤炭企业碳强度及脱钩弹性分析
    4.3 运输企业碳排放测度分析
        4.3.1 运输企业成本核算
        4.3.2 运输企业收益核算
        4.3.3 运输企业碳强度和脱钩弹性分析
    4.4 火电企业碳排放测度分析
        4.4.1 火电企业成本核算
        4.4.2 火电企业收益核算
        4.4.3 火电企业碳强度和脱钩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全过程仿真研究
    5.1 系统动力学简介
        5.1.1 系统动力学在碳排放中的研究现状
        5.1.2 系统动力学在电煤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5.2 模型的边界
    5.3 模型的构建
        5.3.1 假设前提
        5.3.2 基本流图
        5.3.3 主要方程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典型电煤供应链及选择背景
        6.1.1 典型电煤供应链选择背景
        6.1.2 典型电煤供应链简介
    6.2 参数的选择
    6.3 有效性检验
    6.4 情景分析
        6.4.1 电煤供应链减排能力分析
        6.4.2 煤层气发电的若干问题分析
        6.4.3 碳捕捉和封存若干问题分析
    6.5 对策与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D]. 徐一丹. 山东大学, 2021(12)
  • [2]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改造与研究[D]. 戴敏. 江苏大学, 2019(03)
  • [3]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D]. 王栋.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5]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在1000MW燃煤机组上的应用研究[D]. 刘同干.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6]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7]核电数字化系统与汽轮机侧通讯设计和测试的研究[D]. 邹志励. 广西大学, 2017(06)
  • [8]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D]. 郁永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15
  • [9]我国区域之间电力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研究[D]. 徐隽.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10]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研究[D]. 姜庆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I/A系统在镇江电厂三期2×600MW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