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与制造

速度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与制造

一、速度式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和制造(论文文献综述)

郑鑫[1](2021)在《基于CFD仿真差压式微小流量计设计》文中指出微小流量计量在多种场合中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甲醇燃料汽车市场占有比率逐年提高,而甲醇燃料是由汽油、甲醇按照一定比例经过严格调配制成,如果无法精准控制甲醇在汽油燃料中的比例,使用该燃料会导致汽车发动机非常规排放未燃甲醇和其他对人类身体有害物质,而控制甲醇比例需要实现甲醇微小流量测量,目前测量甲醇微小流量的流量计普遍存在精准度低,线性误差大、下限不够低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微小流量测量进行研究,其主要工作如下:以提高流量计测量微小流量的精准度和流量下限为目的,基于CFD仿真技术,研究差压式流量计和叶轮式流量计的结构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和分析,确定差压式流量计作为测量微小流量的流量计。建立了测量微小流量的标准装置,主要实现电磁阀门开关的精准控制以及被检表电流信号输出设置和采集等功能,最终根据CFD仿真结果制作差压式微小流量计实验样机,进行水流量实验研究,最终仿真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CFD仿真结果趋势一致。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CFD仿真对差压式微小流量计和叶轮式流量计的结构参数对测量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和分析,确定了适合测量微小流量的方案,该方案可实现流量范围50 m L/h~600 m L/h的测量,对应仪表系数线性度误差小于5%。(2)设计了微小流量的检定装置,该装置采用的静态称重法原理,实现10 m L/h~600m L/h流量范围内对被检表的检定,该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72%。(3)根据对差压式流量计的仿真结果分析,制作了差压式流量计的试验样机,并进行实流测试,结果表明,与CFD仿真结果趋势一致,能够实现流量范围10 m L/h~600m L/h内的流量测量,其在流量点240 m L/h~400 m L/h内的仪表系数线性度误差小于3%。

张思宇[2](2020)在《高精度大流量实时燃油流量测量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领域中燃油系统专业主要有燃油油量测量和燃油流量测量这两大需求。燃油流量检测是燃油发动机的重要需求之一。燃油流量检测能够提供燃油累计消耗量和瞬时消耗量的准确信息,实时查看发动机的相关工作状态;对发动机供油情况进行BIT测试,并提供控制参数,辅助发动机控制。同时,该系统还能帮助降低油耗,提升环保,提高经济性。由此可见,燃油流量检测参数是飞机发动机控制的关键参数之一。随着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流量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越发复杂,对流量测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高可靠的MTBF指标、测量实时性、采集高精度、抗干扰。本论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既需要在大范围流量下进行高精度测量,同时要保证大流量下流体冲击的结构强度;既要进行瞬时流量的测量也要对累计流量进行高精度解算;既要保证流量传感器结构简单-不允许有复杂电子设备出现在燃油附近,保证本征安全,同时又要解决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的问题。这为论文中提到的新型燃油流量测量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们要在流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参数仿真、信号特性优化、K系数建模、信号采集电路的优化设计、抗干扰设计、后端测量处理器的算法上进行问题研究。本论文已经开展如下工作:根据相关振动、加速度等使用环境,流量传感器通过强度分析软件进行应力分析仿真来指导设计;在设计流量传感器的“磁场-电能”转换装置中,充分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通过磁场仿真软件进行电信号的优化;另外,流量传感器的转动比的建模和仿真,通过流体分析软件,利用叶轮匀速转动时的力矩平衡为分析要点;最后结合工程应用实际,解决流量测量系统在信号传输上的干扰问题,即系统的后端采集转换电路的抗干扰设计、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频率采集处理算法等,最终实现流量测量系统的高可靠、实时、抗干扰的使用要求。

何旺[3](2020)在《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工业领域对流量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涡轮流量计作为流量监测领域中大量应用的传感器,其传统感应线圈易受电磁干扰的影响,精度不高;且当前流量计智能化程度低,通讯接口单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无线传感技术和非线性矫正技术,开展了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研究与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新型 TMR(Tunnel Magnetoresistance)和 AMR(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传感器替代感应线圈实现了变化磁场的检测,设计了传感器的差分放大、方波转换及高频滤波等信号调理电路,通过模块化的调理电路设计提高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2)为提高智能化水平进行了新型工业流量计微处理器软件功能的开发,优化了流量测量算法,在测周法基础上引入了滑动均值滤波改善频率测量方法,并通过格拉布斯异常值剔除法消除测量粗大误差;设计了自动标定和校准等功能,实现了流量计的高稳定性、灵活配置和精准感知;(3)开发了有线/无线通用通讯接口,结合无线ZigBee技术构建涡轮流量计的物联网架构,实现了流量计节点到协调器网关的自动识别及组网,方便大量流量设备的快速部署;(4)针对现有涡轮流量计中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及温漂影响,设计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校正算法,并对网络进行离线和在线训练,实现传感器的非线性校正和温度补偿,保证全量程范围的准确测量。流量计的功能测试验证表明,通过校准配置流量计能够准确测量管道流量,并将数据从节点传输至网关,再上传到远程服务器,满足工业使用需求;设计的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校正算法能够明显改善非线性误差和温度影响,提高测量精度,适用性范围广,完全可以应用在其他传感器的补偿校准当中。

刘晓卓[4](2020)在《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优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流变抛光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高确定性光学抛光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加工缺陷少等优点。近年来,磁流变抛光技术正在向超硬材料、软质晶体抛光应用方面拓展,需要使用粘度在宽范围调节的磁流变抛光液,对磁流变抛光液循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有磁流变抛光机床循环系统中的离心泵在泵送高粘度和较低粘度的磁流变抛光液时存在泵送效率不高、泵送流量稳定性差、泵送粘度稳定性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性能,迫切需要探究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高效稳定泵送机制和均匀搅拌机制,通过结构优化提升其主要性能。本文在分析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基本原理及其主要性能的基础上,根据前人工作提出了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主要性能(泵送效率、泵送流量稳定性、泵送粘度稳定性)的评价方法,为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主要性能影响机制与规律研究和多种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性能评价提供了依据。建立了基于Pumplinx软件的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主要性能的数值模拟与仿真方法,并对浸入式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进行了泵送效率和泵送流量稳定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相比,仿真泵送效率和泵送流量稳定性的最大误差小于17.4%。研究了离心泵流道曲率半径、流道长度、搅拌速度和搅拌流型对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主要性能的影响机制与规律,为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提供了主要优化方向。从流道结构、搅拌结构和温控结构优化角度,分别设计了分体式和整体式磁流变抛光专用新型离心泵,其中,分体式离心泵基于连通器原理将储液罐与离心泵泵体进行分离,而整体式离心泵采用储液罐置于离心泵泵体上方的一体式结构设计。构建了主要性能测试实验平台,对浸入式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分体式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和整体式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进行了性能评估。相比浸入式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所研制离心泵的泵送效率、泵送流量稳定性和泵送粘度稳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整体式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的综合性能最好。新型离心泵的研制为获得磁流变抛光稳定去除函数、更高的去除效率和高抛光表面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卢永刚[5](2019)在《铅铋冷却快堆主循环泵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02年核能国际论坛确定了第四代核反应堆发展目标,快中子反应堆成为世界上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发展方向。其中铅冷快堆(LFR)选用纯Pb/LBE作为冷却剂,铅合金的天然特性和LFR的结构设计相结合,系统最简单,设备数量最少,构成了LFR固有的安全特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该堆型的研究发展。本文主要工作是以第四代铅冷快堆(LFR)中的主循环泵为研究对象,以国内CLEAR-I铅铋冷快堆中预研装置对主循环泵的参数要求为设计依据,对铅铋冷快堆主循环泵进行设计研究。1.由于目前LFR还处于概念设计和试验堆的研发阶段,关于LFR的公开资料主要为综述性文献,商业化技术相关文献几乎为空白,而关于LFR主循环泵的研究文献更少之又少,LFR主循环泵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设计方案,本文的第一、二章主要对LFR堆型的结构特点和主循环泵的潜在设计方案进行研究。首先从Pb/LBE的各种天然特性及其作为冷却剂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等着手分析,然后依次对多种LFR堆型的结构特点、反应堆各组件的布置方式和一回路冷却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逐步深入,得出LFR堆型对主循环泵的基本设计要求,明确了主循环泵的选型方向,最后确定了对称型双出口蜗壳式结构和空间导叶式结构两种主循环泵的潜在设计方案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2.根据LFR快堆对主循环泵的设计要求,分别对双出口蜗壳式和空间导叶式两种结构形式的主循环泵在正常运行工况和事故运行工况的水力特性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综合主循环泵可能出现的各种运行工况后发现,双出口蜗壳式主循环泵在正常水泵工况的水力性能略优,但空间导叶式主循环泵应对事故工况的能力以及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方面存在很明显的优势。最终确定空间导叶式结构作为CLEAR-I快堆主循环泵的设计方案。3.为了使主循环泵拥有更好的水力性能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在本文的第三章将多学科优化技术应用于主循环泵的设计。提出一种主循环泵参数化设计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将叶轮和导叶的几何结构参数化,以主循环泵的子午面和径向面的13个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以主泵的惰转性能和水力性能为响应目标,在ISIGHT平台集成CFturbo、PumpLinx、Matlab和Flowmaster等软件,将所有设计流程组织到一个统一、有机和逻辑的框架中,各软件自动运行,并自动重启设计流程,从而实现整个设计流程全自动化计算。并对影响主循环泵水力性能和各惰转性能指标的输入变量(几何参数)及各输入变量之间的高阶耦合作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4.针对主循环泵的优化在采样寻优过程中的样本点的非连续性而无法求得整个计算空间的最优解问题,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来有效的填满整个约束空间以构建约束空间的响应网络,然后以采样点作为训练集构建连续型近似数学模型。选择响应面法(RSM)和BP神经网络两种成熟的数学模型来构建输入变量与响应目标之间数学关系,然后基于Mu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和NSGA-II算法在约束空间内完成迭代寻优。最终获得扬程满足要求、效率高、惰转性能优和结构可靠的优秀水力模型。5.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对主循环泵的安全启动特性进行探索。首先,基于力矩平衡关系和能量守恒原理,对初始启动转矩、启动过程中的实时转速和总启动时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得到启动过程中主循环泵的瞬时转速数学模型。然后,对不同启动工况下转子结构的瞬变载荷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启动过程中泵扬程和水阻力矩的变化规律,转子部件所受瞬态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变化规律,叶轮叶片压力载荷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叶轮应力分布及动应力转移的规律。6.针对主循环泵的高温水力性能试验验证问题,设计了泵运行温度高于300℃的高温试验台,并给出了详细的试验设计方案,解决了高温工况下的压力测量和流量测量等问题,完成了主循环泵的高温水力性能试验。

苗雪冬[6](2019)在《涡轮流量计流场特性与测量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工业化的推进和完善,对流体的测量也需要愈发精确。作为速度式流量计的主要代表,涡轮流量计广泛应用在各领域的流体测量中。但它的性能易受被测流体状态和自身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产生过大的压损或较差的重复性。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故应用现代流体力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涡轮流量计的内部流动特性很有意义。因此本文拟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对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流体内部流动机理、减少流量计压损并改善流量计的测量性能。本文以天津某仪表厂DN150大口径涡轮流量传感器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际参数建立仿真模型,并用ANSYS ICEM CFD软件对该模型划分了结构化网格。用稳态仿真的方法得出了 150m3/h流量处传感器的压力场情况:压力最大处为叶片前缘,而叶片进口处附近存在压力最低区域,位置从叶顶贯穿至叶根。压力损失部位主要集中在叶轮和后导流件处,后导流体端部存在回流区,此回流区带来的流体压降很小。用瞬态仿真的方法对处于最小流量点时的传感器进行计算,验证了雷诺应力模型(RSM)仿真准确度更高。并发现此流量下的传感器受前导流器叶片影响,叶轮进口速度呈周期性变化,这也是叶轮合力矩产生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最大流量点处叶轮进口速度受前导流叶片影响偏小,随转动时间推进变化更加缓慢,具有更好的转动稳定性,大流量下前后导流叶片间产生更大压损。用稳态仿真的方法对不同轮毂间隙、不同顶端间隙、不同叶片后缘切角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前后轮毂间隙同时增大和同时减小2mm时,其线性度误差变化不大,而仪表系数K值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大轮毂间隙使得叶轮来流截面速度增加,且在大流量点变化更为明显。同流量下增大轮毂间隙使压损增大,压损随流量变化关系近似为二次多项式。而小流量下顶端间隙减小会造成来流截面和出流截面的流速不均匀,不利于叶轮稳定,相比之下大流量下叶轮稳定性更好。三种结构中最小的顶端间隙产生的线性度误差最大,但造成的压损最小,大流量下传感器顶端间隙每增大0.5mm而增加的压损值为小流量下的10倍。文章最后提出叶片后缘进行两种不同位置切角,减少了线性度误差,小流量下1/4切角传感器的仪表系数更大,叶片表面压力也更高;大流量下1/4切角传感器的仪表系数更大,但叶片表面压力较低。1/2切角结构带来的压损更小,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效果更佳。

张建姣[7](2019)在《新型泵-马达一体化能量回收装置设计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电梯、叉车、挖掘机、石油、天然气加工、冶金煤炭、化肥合成氨、污水处理、反渗透海水淡化等多个领域,都存在大量能量被直接排放浪费掉,为了对这些能量进行回收与再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缓解能源紧缺危机,能量回收装置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有泵-马达式、液力透平式、活塞式、转子式四种回收形式。随着工业发展,对能量回收装置也提出了更高效、可靠、小型化、集成化、一体化等要求,因此创新设计更加高效集成的新型能量回收装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首先,通过对机械连接式、功能集成式泵-马达能量回收技术进行探讨与比较,得到两者的能量回收效率,并给出泵-马达式能量回收装置的性能评价指标,然后基于功能集成式回收技术设计一种新型泵-马达一体化装置,并提供主要创新零部件(斜盘机构、回程盘、缸体、配流盘、通油壳体)的结构设计原理,以及装置详尽工作过程的科学描述。其次,完整地建立了新型泵-马达能量回收装置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并通过受力模型、经验参数、优化函数等进行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和尺寸参数设计;以及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行关键摩擦副特性研究,主要通过研究柱塞副结构对其受力、比压、比功的影响,得到短接触柱塞副结构的摩擦磨损状况相较于长接触结构有所改善,然后基于柱塞副受力变化规律,优化设计柱塞缸套的长度;此外通过建立柱塞副的泄漏模型得到泄漏规律与容积损失,与工艺性能相结合设计合理的柱塞副半径间隙。随后,利用ANSYS Workbench静力学分析模块校核关键零部件的强度、刚度,找到应力应变变形规律,分析最大应力应变变形结果,验证初步的结构尺寸参数,为今后装置结构优化提供经验和参考。最后,搭建泵-马达能量回收技术在节流调速回路中应用的原理性试验台,验证该回收技术作为新型液压源应用的可行性,为新型装置的研究以及应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田亚敏[8](2019)在《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能源紧缺局面日益凸显,油田伴生气排放及回收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大油田的重视。如何高效回收油田伴生气并且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对国内外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方法,并且研制出一套回收设备,用于油田伴生气的回收。根据理论研究再结合对胜利油田的现场调研,确定了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整体方案。以喷射引流技术为基础,应用喷射引流器进行油田伴生气的引射回收,回收过程中油气混输泵进行辅助增压,油气分离器进行油田伴生气与凝析油的分离,防砂过滤器进行原油的除砂过滤,共同实现油田伴生气的高效回收工作。通过理论研究进行喷射引流器的结构设计以及各参数的确定,使用Fluent对喷射引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仿真模拟,以确定喷射引流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防砂过滤器及油气分离器进行结构设计,并对油气混输泵、集气系统、控制系统做了相关的设计与选型,进行回收设备的二维图纸绘制及三维建模。之后对各零部件进行加工或采购,完成样机的装配,搭建室内试验台,进行喷射引流器的性能试验。最后,进行样机的现场回收试验,验证回收技术的合理性与高效性。经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探讨分析、室内试验与现场应用研究,最终探索出了一种高效、低耗能、绿色环保的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方法。对喷射引流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回收设备的设计方法,研制的设备回收效果明显,满足设计要求,开拓了喷射引流器在油田上的应用范围。

杜玉环[9](2018)在《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涡轮流量计具有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形小质轻,加工零部件少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和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流量测量中。传统涡轮流量计均采用电磁检测原理,但这种检测方式在强电磁环境中使用时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并且它所产生的附加电磁阻力矩会影响涡轮转子的转动。因此,在一些有特殊要求(如强电磁、高温高压)的测量环境中,传统的电磁涡轮流量计无法满足测量要求。另外,针对大范围变化的流量测量需求,提高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也亟待解决。为此,本文以涡轮流量计为研究对象,利用光纤传感器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以及远程测量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涡轮流量检测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双圈同轴式光纤的涡轮流量传感测量方法。通过对光纤探头的选型设计,设计了一种双圈同轴式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研究了其流量测量的工作原理及测量优势,指出其特点在于响应快、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和远程测量。之后,对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对该型光纤传感器的光纤出射光强场的分布模型和调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进而完成了对光纤探头的尺寸设计。通过计算说明了该型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包括测量范围、灵敏度、线性度等,针对其非线性特性研究了LS-SVM的非线性校正方法。在设计了光纤探头的强抗压密封安装方式的基础上,研制了4组不同规格的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实物。其次,研究了提高光纤涡轮流量计量程比的方法。通过建立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电磁涡轮流量计的电磁阻力矩在小流量测试时对涡轮转动影响较大,从理论上说明了光纤检测方式能够去除电磁阻力这一因素的正确性。接着,分析了涡轮流量计的输出特性,由于涡轮流量计的标定量程范围仅利用了线性区域,而非线性区约为输出特性1/3占比,为此提出了分段线性化法,用于非线性区的扩展测量,从而提高量程比。采用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涡轮流量计输出特性的非线性区分段线性处理,开发了流量计扩展量程的多段线性模型,为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实验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光纤涡轮流量计进行实验室流量测量的验证。设计了光纤流量传感器的后处理电路,分析讨论了涡轮转动频率的时域和频域测量方法,选用了频域FFT方法作为流量检测的主要算法,自主搭建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在线流量测量的实验系统。以DN20涡轮流量计为测试对象,通过多组流量测量实验验证,说明了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相较于电磁式涡轮流量计提高了近3倍。通过实验说明设计的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计有效可靠,提高了量程比并且不受电磁干扰。最后,研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及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算法,研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实物。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智能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对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其中对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需要,研究了发动机燃油供给循环系统,并分析了主动冷却管道中燃油物性的变化机理,提出了一种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方案,即利用光纤涡轮流量计耐高温高压的优点,实时测量高温燃油管道的出口流量,与燃油密度的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相结合,可在线监测供给燃油的质量流量。其中研究了三种密度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对比指出循环神经网络(RNN)软测量模型效果最好,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流量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途径,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钟胜[10](2018)在《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微型化工艺研究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天然气的发展举世瞩目。近几年,特别是LNG卫星站以星火燎原式的粗犷式发展存在的弊端不断浮现,导致LNG卫星站冷能浪费、日常运营所需电力欠缺、卫星站自身监控系统及智能化升级乏力等现象司空见惯。因此有必要对LNG卫星站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进行进一步地梳理,并针对其中部分问题采取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开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论述了国内当前LNG卫星站发展现状,尤其是LNG卫星站冷能发电现状及LNG卫星站后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基于LNG卫星站现有条件,研究、设计、开发出两种适用于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微型化工艺。在研究、设计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工艺微型化基础之上,经比选采用丁烷作为循环工质,再通过透析单因素对系统发电量变化率的角度为后续系统化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得出单因素对系统发电量变化率的排序为:工质的蒸发压力与冷凝压力之比>工质的蒸发温度>LNG质量流量。在LNG进口温度分别为-155℃,出口温度为-140℃,流量为460kg/h,工质蒸发压力为150kPa,冷媒的蒸发温度为11℃,气体马达出口绝对压力为101.4kPa,流量为时80kg/h,发电量为99.86W。在研究、设计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工艺微型化基础之上,对工艺中的关键设备进行特殊的选型与结构设计,在气体马达叶轮前后压差小的条件下采用管道内置发电结构,在气体马达叶轮前后压差大的条件下采用管道外置发电结构。因地制宜的在满足发电需求时,实现整套发电微型化工艺低成本、占用空间小、与原有工艺无缝衔接。以国内某LNG卫星站为工况背景,结合LNG冷能发电微型化工艺方案二进行了工程化设计,并对该工程化方案进行工艺流程设计、逻辑控制设计、关键设备选型、系统操作弹性分析、智能化分析、投资成本分析等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工程化方案在LNG质量流量为1.3t/h-2.2t/h,循环冷媒的质量流量为0.23t/h,冷凝器和蒸发器垂直方向的距离为2.5m时,能够发出电量98W,满足场站气化系统的用电需求。文中设计的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微型化工艺存在着冷能利用率不高、发电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不足,后期需要对内置发电装置进行进一步优化改善提升发电量,以供给更多用电设备,助力解决、完善LNG卫星站监控系统及智能化升级。

二、速度式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和制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度式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和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仿真差压式微小流量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小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1.2.1 微小流量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微小流量标准装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微小流量检测方案的研究
    2.1 测量微小流量的流量计研究
    2.2 基于CFD仿真叶轮式流量计的设计
        2.2.1 叶轮式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2.2.2 叶轮式流量计的仿真方法
        2.2.3 叶片个数对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2.4 叶片长度对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2.5 叶片顶端厚度对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2.6 下整流器入口个数对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2.7 下整流器入口横截面对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2.8 下整流器入口倾斜度对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3 基于CFD仿真差压式流量计的设计
        2.3.1 差压式流量计的设计原理
        2.3.2 差压式流量计的仿真方法
        2.3.3 差压式流量计的结构参数的选择
        2.3.4 直管段差压式流量计仿真结果分析
        2.3.5 螺旋管差压流量计仿真结果分析
        2.3.6 转接管件对差压流量计测量结果影响研究
        2.3.7 差压式流量计的取压位置研究
    2.4 微小流量测量方法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小流量标准装置设计
    3.1 微小流量标准装置设计总体方案
        3.1.1 装置设计指标
        3.1.2 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3.1.3 装置的工作原理
    3.2 装置器件的选型
    3.3 微小流量标准装置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
        3.3.1 电磁阀门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3.3.2 被检表输出信号的采集和标定
    3.4 微小流量标准装置整体不确定度评定
        3.4.1 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3.4.2 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差压式微小流量计的性能测试
    4.1 实验样机
    4.2 实验方案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差压式流量计实验结果分析
        4.3.2 差压式流量计测量模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高精度大流量实时燃油流量测量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机载流量测量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流量测量系统架构设计及相关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架构设计
    2.3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技术指标和参数分析
    2.4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仪表常数(K-Q)推论
        2.4.1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K系数流体分析
        2.4.2 K系数工程应用设计
    2.5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磁电转换设计
    2.6 流量测量系统信号转换处理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量传感器结构及流体仿真设计
    3.1 大流量涡轮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1.1 传感器使用环境需求分析
        3.1.2 结构设计
    3.2 涡轮传感器的强度仿真分析
        3.2.1 强度和流体仿真工具介绍
        3.2.2 流量传感器强度仿真分析-加速度
        3.2.3 流量传感器强度仿真分析-随机振动
    3.3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流体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传感器电气仿真及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原理和模型
        4.2.1 流量电磁转动测量模型
        4.2.2 理论推导
    4.3 平面模型仿真分析
        4.3.1 分析方法
        4.3.2 模型表征方法
        4.3.3 影响因素分析
    4.4 三维模型仿真分析
        4.4.1 概述
        4.4.2 模型设置
        4.4.3 计算结果及后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环境下的传输与处理设计
    5.1 流量测量系统的后端采集与处理设计
    5.2 流量传输电缆的设计
    5.3 流量处理电路的设计
    5.4 小波模拟信号转换电路设计说明
    5.5 数据处理与解算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品实物及实验验证
    6.1 系统产品实物
    6.2 流量测量系统测试实验
    6.3 流量测量输出信号优化试验
    6.4 流量测量系统可靠抗干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和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涡轮流量计国外研究现状
        1.2.2 涡轮流量计国内研究现状
        1.2.3 涡轮流量计非线性矫正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总体方案设计
    2.1 涡轮流量计流量测量原理
    2.2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功能需求
    2.3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总体结构设计
    2.4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信息传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整体硬件设计
    3.1 传感器的研究与选型
        3.1.1 传感器的比较
        3.1.2 TMR原理介绍
        3.1.3 AMR原理介绍
    3.2 流量计组网方式的研究与选择
    3.3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硬件总体结构
    3.4 传感器及信号调理模块
    3.5 流量计微处理器模块
        3.5.1 STM32F103处理器
        3.5.2 电源模块
        3.5.3 显示模块
    3.6 柔性化接口模块
        3.6.1 4~20mA输出电路
        3.6.2 RS485接口
        3.6.3 ZigBee无线模块
    3.7 网关模块
    3.8 流量计整体外观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软件功能的设计开发
    4.1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微处理器软件功能
        4.1.1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微处理软件功能架构
        4.1.2 流量测量方法
        4.1.3 标定与校准方法
        4.1.4 通用通信接口
    4.2 ZigBee网关软件功能
        4.2.1 网关的运行程序
        4.2.2 网关组网
    4.3 远程应用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涡轮流量计非线性矫正和温度补偿方法研究
    5.1 涡轮流量计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5.2 流量计非线性矫正方法与选择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矫正及温度补偿方法
    5.4 样本采集及训练过程
        5.4.1 实验平台和样本采集
        5.4.2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涡轮工业流量计运行测试和验证
    6.2 数据通讯的测试验证
    6.3 非线性矫正及温度补偿结果和测试
        6.3.1 训练结果
        6.3.2 神经网络与最小二乘法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4)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优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技术发展现状
        1.2.1 磁流变抛光装备发展现状
        1.2.2 磁流变抛光液循环系统发展现状
        1.2.3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发展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总体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基本原理及其主要性能
    2.1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基本原理
        2.1.1 磁流变抛光基本原理
        2.1.2 循环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1.3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基本工作原理
    2.2 离心泵主要性能的评价方法
        2.2.1 离心泵泵送效率的评价方法
        2.2.2 离心泵泵送流量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2.2.3 离心泵泵送粘度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主要性能影响机制与规律研究
    3.1 离心泵主要性能数值模拟与仿真方法研究
        3.1.1 离心泵主要性能仿真方法
        3.1.2 基于Pumplinx软件的离心泵主要性能仿真方法
        3.1.3 基于浸入式离心泵主要性能的仿真分析
    3.2 离心泵流道对其主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2.1 离心泵流道对其主要性能的影响规律仿真研究
        3.2.2 离心泵流道曲率半径对其主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2.3 离心泵流道长度对其主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3 搅拌对离心泵主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3.1 搅拌混合机理
        3.3.2 搅拌流型与流态分析
        3.3.3 搅拌对离心泵主要性能的影响机制
        3.3.4 搅拌对离心泵主要性能影响规律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结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4.1 分体式离心泵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4.1.1 分体式离心泵结构优化原理
        4.1.2 分体式离心泵结构优化分析
    4.2 整体式离心泵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4.2.1 整体式离心泵结构优化原理
        4.2.2 整体式离心泵结构优化分析
    4.3 离心泵主要性能实验研究与分析
        4.3.1 主要性能测试实验平台构建
        4.3.2 实验对象及目的
        4.3.3 实验条件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离心泵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技术进步点与创新点
        5.2.1 进步点
        5.2.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附录C 本论文中应用的相关数据

(5)铅铋冷却快堆主循环泵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第四代铅冷却快堆发展现状
        1.2.2 核主泵的发展现状
        1.2.3 多学科优化理论的工程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铅冷快堆的设计方案及主循环泵的设计选型
    2.1 铅冷却快堆的不同设计方案
        2.1.1 ELFR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1.2 SSTAR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1.3 SVBR75/100 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1.4 BREST-OD-300 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1.5 ALFRED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1.6 MYRRHA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1.7 SNCLFR-100 核反应系统及结构特点
    2.2 LFR主回路冷却系统及主循环泵的设计选型
        2.2.1 LFR主回路冷却系统设计方案的讨论分析
        2.2.2 CLEAR-I快堆的设计要求与结构特点
        2.2.3 LFR主循环泵的选型与技术可靠性分析
    2.3 LFR主循环泵的结构选择
        2.3.1 主循环泵的设计要求
        2.3.2 主循环泵的结构形式选择
    2.4 主循环泵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
        2.4.1 泵的进出口直径水力设计
        2.4.2 叶轮的水力设计
        2.4.3 空间导叶的水力设计
        2.4.4 对称型双出口蜗壳的水力设计
    2.5 不同结构形式的主循环泵全工况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2.5.1 定常计算模拟设置
        2.5.2 定转速正转全流量工况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2.5.3 定转速反转全流量工况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2.5.4 卡轴全流量工况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2.5.5 飞逸全流量工况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2.6 正转全流量工况下主循环泵瞬态水力特性分析
        2.6.1 非定常边界条件设置
        2.6.2 叶轮瞬态径向力、轴向力变化规律
        2.6.3 主循环泵内瞬态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DO主循环泵水力模型参数化优化设计
    3.1 主循环泵ISIGHT多学科优化平台设计
    3.2 主循环泵子午面参数化寻优设计
        3.2.1 子午面参数化设计自动优化平台的建立
        3.2.2 计算结果和分析
        3.2.3 基于RSM对子午面参数的二次寻优
    3.3 主循环泵径向面参数化寻优设计
        3.3.1 径向面参数化设计自动优化平台的建立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基于RSM对径向面参数的二次寻优
    3.4 主循环泵惰转可靠性计算与相关性分析
        3.4.1 主循环泵惰转试验仿真平台的搭建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主循环泵的多目标水力优化设计
        3.5.1 基于ISIGHT多学科优化平台的建立
        3.5.2 BP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建立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循环泵的启动安全特性分析
    4.1 主循环泵的瞬态启动特性理论推导
    4.2 启动过程中主循环泵转子部件瞬变载荷特性分析
        4.2.1 结构域网格及边界条件设置
        4.2.2 启动过程泵扬程和水阻力矩的变化规律
        4.2.3 启动过程叶轮瞬态径向和轴向载荷的变化规律
        4.2.4 叶轮叶片压力载荷分布随时间变化规律
        4.2.5 叶轮应力分布及动应力转移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循环泵水力性能试验及高温试验台研制
    5.1 水介质外特性试验和试验验证
    5.2 LBE高温水力特性实验台的搭建
        5.2.1 高温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方案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加科研项目
    三、已授权发明专利
    四、获奖情况
附页

(6)涡轮流量计流场特性与测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
第2章 涡轮流量传感器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相关理论
        2.1.1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2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2.1.3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特性
    2.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简介
        2.2.1 计算流体力学含义
        2.2.2 计算流体力学应用软件及仿真过程
        2.2.3 CFD软件的应用
第3章 涡轮流量传感器特性分析
    3.1 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3.1.1 涡轮流量传感器三维建模
        3.1.2 网格划分方法
        3.1.3 边界条件及湍流模型设置
        3.1.4 仿真计算方法及验证
    3.2 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参数对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影响研究
    4.1 最小流量点处涡轮流量传感器三维仿真
        4.1.1 传感器平衡转速确定
        4.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 最大流量点处涡轮流量传感器三维仿真
        4.2.1 传感器平衡转速确定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改变轮毂间隙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4.3.1 改变传感器结构参数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改变顶端间隙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4.4.1 改变传感器结构参数
        4.4.2 小流量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4.3 大流量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叶片切角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4.5.1 建立结构模型及网格划分
        4.5.2 小流量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5.3 大流量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新型泵-马达一体化能量回收装置设计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1 泵-马达式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2 液力透平式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3 活塞式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4 转子式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泵-马达一体化能量回收装置原理分析
    2.1 泵-马达式能量回收技术工作原理
        2.1.1 机械连接式泵-马达能量回收工作原理
        2.1.2 功能集成式泵-马达能量回收工作原理
        2.1.3 泵-马达能量回收装置性能评价指标
    2.2 新型装置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2.1 总体结构方案
        2.2.2 主要零部件结构介绍
        2.2.3 新型装置工作原理
    2.3 新型装置运动学分析
        2.3.1 柱塞运动分析
        2.3.2 滑靴运动分析
    2.4 新型装置动力学分析
        2.4.1 柱塞滑靴组受力分析
        2.4.2 滑靴受力分析
        2.4.3 缸体受力分析
        2.4.4 配流盘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1 设计指标
    3.2 柱塞设计
    3.3 滑靴设计
    3.4 转轴设计
    3.5 中心弹簧分析与设计
        3.5.1 弹簧力分析
        3.5.2 中心弹簧设计
    3.6 缸体设计
        3.6.1 缸体外径
        3.6.2 缸体的高度
        3.6.3 配流面通油孔尺寸及间隔
        3.6.4 缸体强度验算
        3.6.5 缸体刚度验算
    3.7 配流盘设计
        3.7.1 配流盘结构布置
        3.7.2 间隔角、加/减压角尺寸
        3.7.3 内、外密封带尺寸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摩擦副特性分析及优化
    4.1 柱塞副研究
        4.1.1 缸孔柱塞副结构对其受力的影响
        4.1.2 柱塞强度校核
        4.1.3 柱塞副半径间隙取值及泄漏分析
    4.2 滑靴副研究
        4.2.1 滑靴滑动速度
        4.2.2 滑靴压紧系数
        4.2.3 滑靴副比压、比功
    4.3 配流副研究
        4.3.1 配流窗口流速与圆周速度校核
        4.3.2 配流副比压、比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有限元的关键零部件仿真与分析
    5.1 ANSYS Workbench介绍
    5.2 材料性能参数
    5.3 柱塞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5.3.1 马达柱塞仿真与分析
        5.3.2 泵柱塞仿真与分析
    5.4 滑靴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5.4.1 马达滑靴仿真与分析
        5.4.2 泵滑靴仿真与分析
    5.5 回程盘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5.6 转轴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5.7 缸体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5.8 配流盘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泵-马达能量回收新型液压源原理性试验
    6.1 实验台介绍
        6.1.1 实验台组成
        6.1.2 主要元件参数明细
    6.2 实验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
    1.2 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1.2.1 研究方法
        1.2.2 课题的创新性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国内外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伴生气回收技术对比
    1.5 伴生气回收主要技术概况
        1.5.1 喷射引流技术
        1.5.2 油气混输增压技术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方案设计
    2.1 回收方案设计
    2.2 回收技术流程
    2.3 结构建模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射引流器结构设计与数值模拟
    3.1 喷射引流器的设计方法
        3.1.1 经验系数法
        3.1.2 经典热力学法
        3.1.3 气体动力学函数法
    3.2 喷射引流器数学模型建立
        3.2.1 特性曲线方程
        3.2.2 最佳面积比
        3.2.3 主要性能指标
    3.3 喷射引流器结构尺寸的设计
    3.4 喷射引流器的喷射系数
        3.4.1 喷射系数计算模型
        3.4.2 引射速度对喷射系数的影响
        3.4.3 粘度对喷射系数的影响
    3.5 数值模拟
        3.5.1 CFD的研究与应用
        3.5.2 控制方程
        3.5.3 模型建立与流场网格划分
        3.5.4 模型求解过程
        3.5.5 求解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部件与系统的选用设计
    4.1 油气分离器
    4.2 防砂过滤器
    4.3 油气混输泵
        4.3.1 油气混输泵选型
        4.3.2 设计分析
    4.4 控制系统
    4.5 集气系统
    4.6 整体布局及连接方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室内试验
    5.1 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室内试验台搭建
        5.1.1 主要部件设计与制造
        5.1.2 试验台设计
        5.1.3 试验台试运行
    5.2 喷射引流器性能试验分析
        5.2.1 试验步骤
        5.2.2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2.3 比较喷射系数试验数值与仿真值
    5.3 整机性能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现场试验
    6.1 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方案
        6.1.1 管线连接方式
        6.1.2 整机安装
    6.2 现场试验应用
        6.2.1 现场试验方法
        6.2.2 现场试验结果
    6.3 样机最终设计与应用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涡轮流量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1.1.1 涡轮流量计的研究进展
        1.1.2 目前涡轮流量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流量测量中的研究进展
        1.2.1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
        1.2.2 国外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2 组织结构与内容提要
第2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2.2.1 光纤的机械特性
        2.2.2 光纤的损耗特性
        2.2.3 光纤的结构特性
    2.3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
        2.3.1 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原理
        2.3.2 双圈同轴式光纤探头的结构
    2.4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检测原理
    2.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探头的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双圈同轴型光纤传感器理论特性
        3.2.1 光纤出射光强分布模型的研究
        3.2.2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的调制特性
    3.3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与静态特性分析
        3.3.1 光纤传感器的尺寸设计
        3.3.2 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3.3 LS-SVM的非线性补偿
    3.4 双圈同轴光纤探头的制作与安装
    3.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传感器数值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扩展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模型研究
        4.2.1 涡轮流量计数学模型
        4.2.2 数学模型可靠性验证
    4.3 各因素对涡轮转动的影响分析
        4.3.1 各力矩对涡轮的影响
        4.3.2 电磁力矩对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4.3.3 涡轮开始转动时的最小流量
        4.3.4 温度对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影响
    4.4 提高量程比的方法研究
        4.4.1 DN20 电磁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
        4.4.2 非线性函数的近似处理
        4.4.3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线性化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涡轮流量计中光纤动态信号处理方法
        5.2.1 时域频率测量方法
        5.2.2 频域频率测量方法
        5.2.3 基于FFT的信号处理算法
    5.3 涡轮流量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3.1 总体结构设计
        5.3.2 实验硬件电路设计
        5.3.3 数据采集和程序设计
    5.4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5.4.1 流量计非线性区流量测量实验验证
        5.4.2 电磁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5.4.3 光纤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5.4.4 两组流量计同时测试的实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在分布式控制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研制
        6.2.1 硬件电路的设计
        6.2.2 软件算法的设计
        6.2.3 系统功能与验证
    6.3 发动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6.4 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
        6.4.1 监测参数的方案
        6.4.2 传感器监测位置的选取
    6.5 通信总线接口技术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在燃油流量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发动机燃油循环系统方案
        7.2.1 循环方案设计
        7.2.2 工作状态分析
        7.2.3 燃油相变机理
    7.3 两相燃油质量流量测量方案设计
        7.3.1 两相流体质量流量测量原理
        7.3.2 两相流对涡轮转动的影响
        7.3.3 燃油密度的在线测量方案
    7.4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在线软测量模型
        7.4.1 数据准备与网络结构选取标准
        7.4.2 BP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3 RBF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4 RNN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5 三种网络模型对比及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微型化工艺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LNG冷能发电研究现状
        1.2.1 常见LNG冷能发电现状
        1.2.2 LNG冷能发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3 LNG冷能发电微型化趋势
        1.3.1 LNG卫星站冷能特性及项目利用特点
        1.3.2 LNG卫星站对冷能发电技术的基本要求
        1.3.3 LNG冷能发电微型化的必然性及优越性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LNG冷能发电工艺微型化研究、设计
    2.1 LNG卫星站冷能发电技术微型化工艺设计
        2.1.1 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工艺方法的比选
        2.1.2 LNG冷能和冷?的计算
    2.2 LNG卫星站冷能工艺微型化发电影响因素
        2.2.1 LNG卫星站微型化发电工艺设计方案
        2.2.2 循环工质的比选
        2.2.3 LNG流量对发电系统的影响
        2.2.4 循环工质蒸发温度对发电系统的影响
        2.2.5 工质蒸发压力对发电系统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NG冷能发电工艺微型化关键设备选型、设计
    3.1 换热器的选型与设计
        3.1.1 冷凝器的选型与设计
        3.1.2 蒸发器的选型与设计
    3.2 发电装置的选型与设计
        3.2.1 叶轮的选型与设计
        3.2.2 小型发电机的选型与设计
    3.3 发电装置安置于管道的布局设计
        3.3.1 管道内置发电布局设计
        3.3.2 管道外置发电布局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NG冷能发电工艺微型化系统方案设计
    4.1 项目背景概述
    4.2 LNG冷能用于发电微型化工艺流程设计
    4.3 系统方案设计工艺中关键设备选型
    4.4 系统操作弹性分析
    4.5 系统智能化分析及初步投资估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速度式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和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仿真差压式微小流量计设计[D]. 郑鑫. 河北大学, 2021(11)
  • [2]高精度大流量实时燃油流量测量系统设计及实现[D]. 张思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涡轮工业流量计的研究与开发[D]. 何旺.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磁流变抛光用离心泵优化设计技术研究[D]. 刘晓卓.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5]铅铋冷却快堆主循环泵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D]. 卢永刚. 江苏大学, 2019(03)
  • [6]涡轮流量计流场特性与测量性能研究[D]. 苗雪冬. 山东大学, 2019(09)
  • [7]新型泵-马达一体化能量回收装置设计原理研究[D]. 张建姣. 燕山大学, 2019(03)
  • [8]喷射式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研究[D]. 田亚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杜玉环.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LNG卫星站冷能发电微型化工艺研究设计[D]. 钟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速度流量计螺旋叶轮的设计与制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