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面对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直面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王海英[2](2016)在《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三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三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关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既有研究大致从三个主要脉络展开分析研究:一是从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的角度辨析我国金融体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二是从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争论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变革的应然路径;三是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二元对立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及变迁性质。从这些脉络出发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与观察视角,但是,既有研究不能为我们揭示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背后深层的历史制度逻辑,不能为我们理解诸如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复杂或新兴的金融现象给予有洞见力的解释框架。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三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三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即第一阶段是以股份制银行等为代表的变革发展实现了相对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二阶段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三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增量式变革。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增量式变革,国家试图持续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金融资源与服务需求。

刘乃梁[3](2016)在《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溯源不足百余年的当代反垄断法秉承竞争宏愿,以独立规制禀赋常立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宏图之中,因其恢弘效果而被社会舆论褒奖为“经济宪法”,也因此标签设定而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使命与规制期待。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肩负着为市场经济发展肃清垄断荆棘的任务,它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广泛质疑和银行业市场化探索的行之惟艰“不期而遇”。当回顾、审视和反思我国银行业从垄断经营到竞争引入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知晓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开展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源于现实和发展之迫切需要。我国银行业发展呈现出对政府干预的高度路径依赖,这使得银行业垄断以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形态呈现于社会舆论面前:它因公权的过多介入而游走于市场与法律的边界,又因公私交融之下金融机构权利的权力化倾向而表现出市场行为的肆意。在种种争论之中,金融消费者和大多数社会舆论声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为富不仁”,经济学家更多地痛陈银行业市场精神之缺失,业界人士极力维护银行业的正面形象,而决策层隔岸观火静待银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外部性展开。在银行业垄断的“罗生门”之中,《反垄断法》的实施成为问题澄清和解决的应然进路,银行业垄断的传媒语境亟待法律层面的认知、剖析与应对。从金融学到法学,银行业垄断问题需要从指数分析和效果评测回归《反垄断法》的法定垄断类型和法律规制结构之中,进而寻求法律框架下的合理界定与规制进路;从金融法到竞争法,银行业需要引入更为独立、更为权威的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制手段,通过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探索实现对银行业市场金融规制的补充和完善;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我们应当在尊重银行业金融规制的基础上,立足主体权利的维护,从主体行为逻辑出发构建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银行业垄断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比之我国反垄断法规范体系的单薄、银行业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的“一家独大”比之我国反垄断法规制机构的分散与不成熟,种种对比的结论在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完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很长一段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因反垄断法的羽翼未满而对银行业垄断问题视而不见,亦不能因反垄断法律规范的既有残缺而放弃对银行业垄断行为专业规制路径的探索。在金融法治化的议题之下,我们没有理由使金融市场化的建设脱离最符合市场化诉求、最能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反垄断法的实施。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立足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特征,从反垄断法规制优势出发不断寻求制度完善,以期为银行业市场化进程保驾护航。本文的研究与写作立足于法学视角,在遵循问题主义进路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规制开展与完善的基本结构展开对核心命题的论述。具体来看,从“规制需求—规制供给—规制问题—规制分析—规制路径”的法律规制进路逻辑出发,对银行业垄断的规制缘起、银行业垄断行为的法律界定、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困境、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律逻辑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全文除导论之外,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银行业垄断:问题与规制进路”。本章通过银行业垄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梳理,阐明命题的法学属性,明确银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制度体系的宏观向度。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虽然存在着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观点之争,但是从整体发展趋势而言始终是从垄断逐渐走向竞争。鉴于反垄断法对银行业垄断结构规制的局限性和行为规制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应当确立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行为导向,将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关注点从金融学的市场评测转入法学视野下的行为规制。银行业垄断问题的法学本质在于形成垄断行为、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和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我国银行市场的垄断行为夹杂政府的不当干预具有多层次、多场域的特征,从根本上渗透于银行业市场的各个领域。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立足于市场化建设,从垄断行为规制着手,树立“攘外必先安内”的规制理念,正确处理与金融规制的关系,借《反垄断法》实施之东风,探索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的完善路径。第二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内涵阐释”。本章在厘清《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障碍的基础上,明确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认定思路,阐明银行业经营者的主体特殊性,将广泛存在于社会舆论之中的“意定”垄断行为置于法定垄断行为框架之内分析,通过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对号入座明确银行业市场垄断的法律真实性,从法律适用的层面释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银行业垄断行为的法律认定应当以合理规则适用为主,慎用本身违法规则,相关市场认定应当着眼结论的发展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应当尊重银行业的行业特征,适时调整认定方法。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秉承经营者的同一性,树立“以经济垄断规制为主,行政垄断规制为辅”的推进维度。除宏观认定思路阐释之外,本章从银行业市场价格联盟、“银行业反垄断第一案”和“大到不能倒”等问题着手,着重分析银行业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等垄断类型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个性。第三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问题审视”。本章从“目标—主体—方法—效果”的规制结构出发阐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我国银行业市场反垄断法规制承继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目标虚化”,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多元定位不仅导致自身规制目标的不集中,也使得与银行业规制目标趋同,产生外部挤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规制的权力冲突不利于规制目标的实现,并且银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反垄断法规制体系自身的不健全更是加剧了银行市场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排斥。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面临着一种“内忧外患”的实践困境,规制方法的不完善首先成为“内忧”的始作俑者,而后反垄断法规制的“无计可施”又对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产生减损效应,最终导致反垄断法规制“无从下手”,威慑与合规指引的双重规制效果成为奢求。第四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本章依据第三章提出的目标虚化、主体冲突、方法困境和效果评测四方面的问题,立足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特征和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状,从规制理念、权利导向、冲突协调和规制调试四个方面进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阐释。我们认为,反垄断法规制秉持着助推而非主导、规制而非控制、工具而非万能以及独立而非附庸的法律适用理念,在金融市场化、金融法治化和金融民主化的银行业市场发展思潮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树立一种法治、辅助且独立的规制理念,通过对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规制,促成银行业市场金融规制的有效变革,通过反垄断法规制的路径创造实现银行业市场监管路径依赖的适当破除。银行业市场应当明确竞争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不同的权利诉求,反垄断法规制立足于相关市场主体的权利维护,并且通过反垄断法规制的自我调试缓解法律的不确定性,挖掘反垄断法规制之于银行业市场的特殊禀赋。第五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进路”。本章针对前文问题梳理与逻辑分析首先明确银行业反垄断规制权的行使原则和边界,明确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的特征在于软硬兼施、多元参与和制度明晰。首先,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建立明确的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为规制协调机构,不断促进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司法化改造,合理配置垄断行为执法管辖权,依据区分原则开展银行业市场政府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并通过执法和解制度的探索柔性处理银行业市场问题。其次,通过以大数据和银行业市场竞争性评估的基础制度完善、以法律规范体系和量化标准为核心的实体制度完善以及以执法和司法为内容的程序制度完善,缓解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不确定性。最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还应从主体多元化、守法促进、政府不当干预排除和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着手,完善私人实施、专家参与、竞争倡导、竞争中立和行政指导等关联法律制度。

朱群毅,张国敏[4](2005)在《WTO金融服务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我国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1997年12月12日达成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金融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已成为各国的大势所趋。在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的开放。中国加入WTO后,为适应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银行业将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作为当前中国市场化程度较差、较为脆弱的部门之一,银行业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国实际来探讨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运成[5](2005)在《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源起于它涉及转轨经济、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风险及其相互关系等引人入胜之内容,有待探讨的领域较为广阔。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弥补以下三方面的理论研究欠缺:一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渐进式转轨经济的典型国家,其长期实施的以国有银行制度为代表的金融抑制政策之于转轨经济的作用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于国有银行为此积聚的巨大风险予以了一定考量,但深入分析金融抑制政策与国有银行风险内在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二是由于中国在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领域之一——利率自由化方面长期进展缓慢,而人们往往片面认为只有实施利率自由化才算真正进行金融自由化,却无视利率自由化仅是金融自由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与实践事实,故对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全面研究一直匮乏,而联系转轨经济特点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目的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行的探讨几乎付诸阕无。三是虽然关于国有银行风险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控制及演进进行的深入分析尚不多见。这样,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及系统分析方法,就金融抑制政策与国有银行风险内在关系予以深入探究、联系转轨经济特点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目的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行归纳和评价、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及演进进行深入分析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拓展空间,亦即具有一定理论意义。随着中国的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进程在中国加入WTO后呈加快之势,经济社会领域受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日渐加深,此际对具有转轨经济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背景的这种金融自由化进行归纳和评价,将对其平稳推进和发挥应有作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若考虑到国有银行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其风险控制和化解之于转轨经济顺利深入的关键性,本文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及演进进行的深入分析也将为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和化解提供借鉴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概括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就本文的创新之处予以了总结。第二章综述了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转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图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该章首先围绕麦金农和肖的相关理论综述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这一理论进行评价;接着综述了国外国内研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的相关理论,重点关注其对转轨经济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转轨经济学相关理论予

龚锋[6](2004)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稳健经营本来是银行业传统的经营理念,但是人们对于稳健经营的含义的理解,却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不正确、不完整的。错误的或有偏差的经营理念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误导作用,损害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唯一选择在于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稳健经营。而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银行业稳健经营对于日益融入全球化之中的中国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中国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实现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意义,同时还对中国银行业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以促进中国强国战略的顺利、成功实施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内容除了导论部分外,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论述了金融全球化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金融全球化可能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主要是指金融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银行业面临不利的外部经营环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甚至泡沫化程度提高、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等,并提出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只能通过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稳健经营才能既求得生存又获得发展。第二章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应该是稳与健的内在统一,包含着积极进取的意味,应该兼顾安全与效率,注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而且还强调了其动态性。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思进取、不求发展、效率低下的银行是不可能安全和稳定的。分析了制度和体制、经济主体的心理与行为、银行的公共关系等内外部因素对银行业稳健性的影响。最后,在借鉴国际主流的评估方法与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文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性的含义的阐释,提出了对银行业稳健性进行衡量的规范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方法。第三章从对相关理论的论述和分析中,寻找导致银行业不稳健的根源,以求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的良策。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的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信息非均衡理论、银行行为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等,

许竹青[7](2003)在《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银行国际化为参照系,全面考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的成因、进程及效应,并结合加入WTO的背景,对中国未来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进行了预测。 本文首先从银行业国际化主体的特征出发,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国家效用函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进行银行业国际化研究的综合分析框架。然后以此作为逻辑基础,全面考察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和特征,概括了各自的银行业国际化模式。本文指出,由于各国内在制度结构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上的差异及其变迁,各国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银行业国际化的形式、特征也是不同的。银行业国际化实践通过相应的机制影响着各国的银行业效率及银行业的稳定性状况,经验证据表明,银行业国际化效应的发挥要受到该国银行业市场初始结构状况以及银行业国际化主体的宏观经济状况的制约。 在全球银行业并购大潮中,全球性银行在银行业国际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球性银行对一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国银行业国际化载体的选择范围及其对银行业的控制力。中国二十多年来的银行业国际化实践表明,中国的银行业国际化是随着中国发展战略转轨的进程而不断推进的,在这一进程中,外资银行在某些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面临了新的环境,鉴于特殊的国情,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仍将呈稳步推进的态势,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难以出现大幅跃升的现象。当然,这需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的宏观环境和四大国有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曹慧平[8](2003)在《金融开放与中国银行业》文中认为21世纪是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的世纪,同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全面对外开放和竞争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参予国际竞争的历史不长,经验欠缺,这些特定的国情,迫使我们在实行金融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对金融开放政策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为我国实施金融开放政策提供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论述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为金融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适用的理论是不同的;然后对金融开放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了分析。 接着本文由理论分析转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开放历程的回顾,使人们了解到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展以及其特点;然后指出金融开放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人们对金融开放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为了找出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差距,本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为合理制定对策提供了依据。 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银行业的应对之策,以减少金融开放带来的冲击。

宋睿楠[9](2002)在《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研究。通过介绍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总结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特点;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外资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入世后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竞争中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认为监管当局对开放金融业将采取循序渐进和政策引导的办法以便为国内银行营造一定的竞争空间。特别指出经营机制和人才方面的问题将是国内银行入世后参与竞争最大的弱势。描述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后的竞争格局,就入世后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合作举例说明,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分析说明引进外资银行的成本及收益,提出我国银行应对入世的一些方法。本文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外资银行来华经营,为完善我国的金融业,促进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入世前外资银行的入驻及业务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也享受到了一些超国民待遇。入世后,遵循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将逐步放宽,外资银行将会抓住有利战机,逐步拓展其在华业务,因此,中国金融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资银行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更好的应对竞争。

韩文江[10](2002)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试论入世对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影响》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在银行商业化改革、发展融资市场、金融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并形成了一个分业管理体系下,较为完整的金融体制框架。但是由于各种历史、体制的原因,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存在着许多隐藏的问题。面对即将加入的WTO,我国整个金融系统都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能否顺利完成进一步的商业化改革和国际化转变,在竞争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是问题的关键。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我国银行在加入WTO前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试着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第一部分中,简述了我国银行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因体制等原因造成的历史包袱和现行经营和监管的缺陷。通过与全球其他大的银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在税前利润、实际利润增长率、资本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世界同业中等偏下的水平。究其缘由,主要有产权属性不明晰,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的组织架构无法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的转嫁,尚未完善的银行企业化制度,以及信用观念的淡薄与法制精神的缺失等等因素。而与此同时,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上正不断扩大,并将利用它在规模、体制、管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咨洵服务、中间业务、政策法规、用人机制上的优势,于中国加入WTO的今后几年内对我国银行业构成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 在第二部分中,主要讲述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是致力于建设国际贸易规则,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提高各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的国际性组织。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了在新兴的全球性的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我国已积极准备加入WTO。金融市场的开放,执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GATS)的相关规定,已是大势所趋。考量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比较了中外银行各自的优势后,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中,有着成熟的服务管理经验的金融业者的冲击和挑战。根据1999年3月1日生效的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要求,在进入WTO后,我国将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并与外国同业在享有同等权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目前竞争的重点首先在中间业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科技服务手段落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其次,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发展成熟的严格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其它的竞争点还有批发和零售业务等方面。竞争给我国金融业带来许多的风险,也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失去部分原有的市场份额。 但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对外开放的加强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加入WTO可以从很多方面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它既有利于改善银行系统运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又将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再造,。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同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标准接轨。加入WTO还将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拓展海外金融业务等,为实现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面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土经营,文化背景,固有资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采取积极的对应策略。包括战略优势地位的维持,银行间协作联合,自身的不断完善,在新业务领域主动与竞争者对抗等等。同时,在竞争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与外资银行多个领域间的合作及互补,以达到提高竞争实力,降低风险,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目的。另外,本文还从宏观政策调整的角度探讨了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以及最优化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可能性。 结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来自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但只要我们认真准备,积极应对,并抓住WTO带来的巨大机遇,就完全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直面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面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2)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视角、概念工具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方法与实证材料的获取
第二章 历史制度主义与产业变迁:展开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及其理论特征
    二、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制度学派与产业变迁
    三、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产业变迁的分析要素
第三章 第一次增量改革:体制内银行的曲折改革(1984-2007)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从分割化专业银行体系到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
    二、决策者认知:国家关于国有银行业体系变革的双重战略理解
        (一)工具性认知:银行业应积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宏观调控
        (二)实质性认知:“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股份制银行等“准体制外”金融与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一)市场结构增量:培育和发展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组织形式
        (二)产权结构增量: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四、产业政治: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央地金融控制权博弈
        (一)国有银行业增量式改革中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形成
        (二)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其影响
        (三)央地间金融控制权的博弈
第四章 第二次增量改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努力(2008-2012)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民间金融的再次兴起与制度化发展
        (一)早期的民间金融
        (二)民间金融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
    二、决策者认知:服务三农、实体经济与民间金融规制“宜疏不宜堵”
        (一)从服务“三农”到服务实体经济:国家对银行业金融要回应的问题及应有角色的认识
        (二)从严格打击到疏堵结合:国家重新理解和看待民间金融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区域金融改革
        (一)民间金融准入政策变迁与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二)以民间金融为重点的区域金融改革:温州、广东、泉州等地的试点
    四、产业政治:市场化政银商关系及民间金融组织的准入门槛“游戏”
        (一)市场化的非对称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二)“开大门”与“设门槛”:“村镇银行”的准入游戏
第五章 第三次增量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与合法性支持(2013-2015)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的超越
        (一)互联网金融从“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超越
    二、决策者认知:传统银行业的弊端与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一)传统银行业金融体系弊端重重亟须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可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鼓励和规范以第三方支付等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一)整体政策环境的塑造:从“让子弹飞”到“靴子落地”
        (二)具体治理探索:以第三方支付与P2P为代表的重点治理
    四、产业政治: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博弈及隐含的政银商关系
        (一)余额宝存废之争:互联网金融发展折射的政银商关系
        (二)竞争与合作: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游戏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现有文献的评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价值与力图实现的创新
    五、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银行业垄断:问题与规制需求
    第一节 银行业垄断:从结构到行为的问题演进
        一、银行业垄断结构及其外部性传导
        二、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反垄断法规制思路变迁
        三、垄断行为: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导向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从社会争议到法学问题
        一、银行业垄断社会争议中的法学追问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既有趋势
        三、银行业垄断引发的法学问题澄清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基于市场化需求的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二、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的衍生场域
        三、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理论澄清
        一、反垄断法适用的制度障碍及其释明
        二、反垄断法视野下的银行业性质判断
        三、《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实然逻辑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认定思路
        一、垄断效果的判断规则
        二、合理规则的具体实施:市场界定
        三、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认定的一般思路
    第三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主体言说
        一、垄断行为主体的反垄断法理解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实施主体审视
        三、银行业垄断行为利益相关主体
        四、银行业垄断行为主体一般结论
    第四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类型探讨
        一、银行业垄断行为之垄断协议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银行垄断行为之经营者集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问题审视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目标虚化
        一、法律规制目标的一般理解
        二、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实然把握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现实语境
        四、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虚化效应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权力冲突
        一、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规制冲突的理论阐释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金融规制的权力冲突表现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金融规制的权力冲突缘由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方法困境
        一、银行业对反垄断法规制提出的挑战
        二、反垄断法规制方法的银行业适用
        三、从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效果预估
        一、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有效果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效果推导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效果实现之要点初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阐释
        一、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秉持
        二、银行业发展的传统与未来——基于监管理念的演变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预设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利导向
        一、从竞争到权利的反垄断法规制目标转化
        二、银行业主体的权利预设及其垄断演化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银行业市场权利冲击
        四、银行业市场权利重塑与垄断问题破解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冲突协调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的普遍性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的客观必然性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化解的应然逻辑
        四、银行业金融规制的现实趋势——基于规制冲突的缓和
        五、银行业垄断治理规制冲突的缓和向度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调试向度
        一、银行业反垄断:从法律效力到法律实效
        二、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由局限回归特征
        三、独特性塑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示范与突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进路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禀赋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实施维度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原则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发展向度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力协调
        一、主要国家银行业垄断规制权的配置模式概览
        二、银行业垄断规制权的法域涉及
        三、权力协调之整体架构
        四、权力协调之协调机构设置——基于反垄断法规制主导的思考
        五、权力协调之关键问题:垄断行为执法管辖权配置
        六、权力协调之特殊问题:政府行为的反垄断审查
        七、权力协调之制度补充:执法和解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完善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基础制度完善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实体制度完善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程序制度完善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方法探索
        一、银行业反垄断实施的主体多元化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竞争倡导适用
        三、银行业市场发展的竞争中立原则
        四、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行政指导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WTO金融服务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我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金融服务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一)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管的难度加大
    (二) 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将对内资银行的存贷业务产生冲击
    (三) 我国银行实行分业经营, 难以成为发达国家银行的对手
    (四) 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
二、面对挑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一) 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 使开放与监管同步而行
    (二)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1.不良资产的处理
        2.产权结构改革
    (三) 推动分业模式向混业模式转化
    (四) 利用WTO有关原则和条款来减缓冲击
        1.逐步自由化。
        2.“一般义务”与“具体承诺”相分离, 对具体承诺可以适当附加条件。
        3.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
三、结束语

(5)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3 本文创新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金融自由化相关文献综述
        2.1.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
        2.1.3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反思
    2.2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2 国内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转轨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2.3.1 转轨经济学:基于“华盛顿共识”的思考
        2.3.2 转轨经济学:基于中国的思考
        2.3.3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
3 金融抑制与转轨时期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
    3.1 金融抑制的经济学分析
        3.1.1 金融抑制的逻辑与影响
        3.1.2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风险
    3.2 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抑制
        3.2.1 中国渐进式转轨经济持续增长的金融支持分析
        3.2.2 中国的金融抑制——一种描述
    3.3 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与特征:金融抑制视野
        3.3.1 产权国有化背景下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
        3.3.2 金融抑制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扩展分析
4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实践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4.1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及评价
        4.1.1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及影响
        4.1.2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比较与评价
    4.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实践
        4.2.1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表现
        4.2.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程度
    4.3 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金融自由化视野
        4.3.1 银行体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4.3.2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5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演进
    5.1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国有银行脆化分析
        5.1.1 银行业市场准入放松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3 国有银行改革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4 股票市场发展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2 金融开放趋势下的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演进
        5.2.1 加入WTO与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取向
        5.2.2 加入WTO后国有银行的风险演进
    5.3 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风险与金融危机
        5.3.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由东亚和拉美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5.3.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国有银行风险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6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国有银行风险
    6.1 政府性质与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6.1.1 政府性质与基于“诺思悖论”的扩展的政府效用函数
        6.1.2 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
    6.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国有银行风险
        6.2.1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中央政府行为分析
        6.2.2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6.2.3 政府的金融自由化努力——基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分析
    6.3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及绩效评价
7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深入与国有银行风险化解及防
    7.1 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7.1.1 国有银行资本金风险引发的思考
        7.1.2 基于风险化解与防范考虑的国有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7.2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适度性分析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6)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内容安排
    五、本文的理论贡献
第一章 稳健经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唯一选择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一、金融全球化
        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第三节 稳健经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唯一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影响因素与衡量
    第一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
    第二节 稳健经营:银行业的生命线
        一、银行业经营的高负债性
        二、风险管理:银行业经营的核心
        三、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非对称性
        四、银行业:风险集中地
        五、银行业经营过程中客户的高流动性
    第三节 影响银行业稳健性的因素
        一、制度与体制因素
        二、经营环境因素
        三、银行客户的心理与行为
        四、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市场定位
        五、银行的公共关系管理
    第四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的衡量
        一、国际主流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二、衡量银行业稳健性的规范分析
        三、衡量银行业稳健性的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的理论:寻找银行业不稳健的根源
    第一节 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
        一、凯恩斯的金融内在不稳定理论
        二、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三、克格瑞的“安全边界说”
        四、索罗斯的“循环周期理论”
    第二节 信息非均衡理论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第三节 银行行为理论
        一、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二、勉强贷款理论
        三、银行间的贷款竞争理论
    第四节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五节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业稳健经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与引擎
    第一节 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强国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约束条件
        一、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
        二、持续的实物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三、创新
    第三节 金融危机:入世后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隐患
        一、金融市场环境: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具不确定性的约束条件
        二、金融危机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破坏性
        三、入世后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了
        四、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五、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生成机理
    第四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约束条件
        一、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
        二、资本条件
        三、技术进步和创新
    第五节 稳健经营的银行业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一、促进作用
        二、拉动作用
    第六节 银行业的稳健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行业稳健经营:决定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 中国强国战略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从融入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
    第二节 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收益及可能为此付出的成本或代价
        一、中国从融入全球化中可能获得的收益
        二、中国为融入全球化而可能付出的成本或代价
    第三节 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二、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三、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第五节 国际竞争力: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第六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辨证统一性
    第七节 准确理解和实施稳健经营:增强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一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二节 10 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缺乏稳健性的主要体现及潜在危害
        一、主要体现
        二、潜在危害
    第五节 中国银行业缺乏稳健性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增强中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实现稳健经营所需的外部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宏观经济政策
        三、社会信用环境
        四、法律环境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实现稳健经营所需的制度条件
        一、存款保险制度
        二、金融混业经营制度
        三、市场退出与禁入制度
        四、问题银行处置制度
        五、审慎的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制度
    第三节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吸取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教训
        一、资本项目开放对银行业稳健性的影响
        二、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第四节 严密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
    第五节 增强监管部门的监控能力
        一、确立监管部门的独立性
        二、以稳健经营指标作为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首要监测指标
        三、建立和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框架
        四、构建适应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趋势要求的现代化银行监管体制
    第六节 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
    第七节 调整银行业改革的着力点:稳定与效率并重
        一、稳定和效率:一个都不能少
        二、效率和竞争:当代国际银行业的立法理念
        三、经营效率: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四、寻找稳定与效率的平衡点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增强中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对策建议:微观层面
    第一节 改善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含义、内容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三、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改善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思路
        五、长期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关键
    第二节 建立、健全资本金补充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第三节 调整业务构成:改善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
        一、银行业的业务构成及国际银行业业务构成发展趋势
        二、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构成:现状、成因及其后果
        三、调整业务构成的方向
    第四节 RAROC 技术: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结合
        一、RAROC 技术的内涵
        二、RAROC 技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RAROC 技术的运用
    第五节 CRM: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CRM 的含义与银行 CRM 系统的构成
        二、CRM 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三、CRM 在中国银行业的运用
        四、增强中国银行业CRM 能力的思路
    第六节 ERM:有效率地管理和防范风险
        一、ERM 的含义
        二、实施ERM 的要旨
    第七节 R&D:增强发展与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八节 IT的运用:防范道德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率
    第九节 适应金融全球化潮流,审慎施行跨国经营战略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银行国际化的成因:理论及模型
    第二节 银行业国际化理论
    第三节 银行业国际化: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小结
第三章 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分析
    第一节 从银行国际化到银行业国际化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
    小结
第四章 银行业国际化效应分析
    第一节 银行业国际化效应
    第二节 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业效率
    第三节 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小结
第五章 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全球性银行分析
    第一节 全球性银行演变特征
    第二节 银行业国际化与全球性银行的成长
    第三节 全球性银行在银行业国际化中的作用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思考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历程考察
    第二节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新动向
    第三节 关于中国未来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金融开放与中国银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2.1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2.3 金融约束论
第三章 金融开放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3.1 金融开放的收益分析
    3.2 金融开放的成本分析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4.1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现状及特点
    4.2 金融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4.3 金融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5.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评价方法
    5.2 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5.3 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选择
    6.1 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6.2 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创新
    6.3 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
    6.4 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9)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考察
    1. 1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概况
    1. 2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章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实证
    2. 1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2. 2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入世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分析
    3. 1 入世与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承诺
    3. 2 入世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
    3. 3 入世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 4 入世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入世后中资银行的对策研究
    4. 1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新的竞争格局
    4. 2 入世后外资银行业务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4. 3 入世后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10)机遇和挑战并存 ——试论入世对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一) 我国银行业的历史沿革
        1、 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基本框架和历史地位
        2、 商业银行是重中之重
    (二)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内在危机
        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引发危机
        2、 严重的国有企业亏损转化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危机
        3、 尚未完成的制度改革危机暗含
        4、 政府干预造成隐忧
        5、 信用观念的淡薄和法制观念的缺失是危机的根源
    (三) 外资银行在我国目前的现状
二 加入WTO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 加入WTO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手段
    (二) 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三) 中外资银行的优势比较
        1、 外资银行的优势
        2、 中资银行的比较优势
    (四) 加入WTO需要面对的冲击和挑战
        1、 加入世贸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2、 我国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 加入WTO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 加入WFO所带来的机遇
        1、 改善银行系统运作发展的外部环境
        2、 将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再造
        3、 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标准接轨
        4、 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5、 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海外金融业务为其实现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
        6、 有利于允分享受WTO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二) 加入WTO的应对策略
        1、 维持策略
        2、 在新业务领域与竞争者对抗
        3、 人才策略
    (三) 加入WTO中、外资银行的合作
        1、 资金借贷领域的合作
        2、 网络资源共享
        3、 业务的互补
    (四)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
结论

四、直面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D]. 王海英. 上海大学, 2016(04)
  • [3]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D]. 刘乃梁.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4]WTO金融服务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我国的对策[J]. 朱群毅,张国敏. 河北法学, 2005(11)
  • [5]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D]. 王运成. 西北大学, 2005(03)
  • [6]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研究[D]. 龚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4(11)
  • [7]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效应研究[D]. 许竹青. 复旦大学, 2003(02)
  • [8]金融开放与中国银行业[D]. 曹慧平. 河海大学, 2003(02)
  • [9]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D]. 宋睿楠. 湖南大学, 2002(02)
  • [10]机遇和挑战并存 ——试论入世对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影响[D]. 韩文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标签:;  ;  ;  ;  ;  

面对WTO: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