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的纵向探讨

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的纵向探讨

一、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纵横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顺[1](2011)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全球化加速发展与知识创新的时代,物力资本的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则被公认为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也是社会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舒尔茨、贝克尔、卢卡斯、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对人力资本作出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大国,更不是人才强国,因此加强人力资本的研究不仅对于分析中国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对策价值。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政府为了赋予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变“统招统分”的政府计划就业模式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选择就业制度,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大学生兴趣的心理偏好的共同作用下,短期内必然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衡,即失业和职位空缺同时存在,大学生在城市中供过于求而在农村中供不应求。就业和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劳动力失业再就业的过程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魅力所在。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成熟完善,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是把自由选择的市场化就业和自然失业率视为给定的分析条件,这一点却并不适用于正在转型发展的中国国情。中国学者倾向于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或者归咎于高校学科设置和就业培训缺陷以及大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等方面,普遍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分析和政府职能方面的分析。高校扩招使一部分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因此高校扩招不仅没有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反而增加了社会就业需求。大学生同普通劳动者相比具有很强的主体发展偏好的需求,立足于长期发展而暂时选择失业是一种理性行为,并不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高校教育模式落后、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计划制度依赖下的政府职能错位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纠正大学生非合理化预期以及不断加快教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强政府职能的良性转变和加快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左永强[2](2009)在《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省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河北省农业科技人才较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要求,需要大批受过高等农业教育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投入“三农”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各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人事、户籍、社保等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农科人才与相应职位依然不能很好的匹配,很多农科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力资源市场感到无所适从,毕业生供需矛盾问题依旧非常突出,产生诸多矛盾,同时也使高等农业院校感到压力重重,农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出。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有利形势与不利形势,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当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本文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农科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很不畅通;农科大学生就业流向很不平衡;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偏低;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等。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对策,缓解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高等农业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本文从社会环境、高等农业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制约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政府加大调控力度,不断疏通就业渠道;高等农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用人观念,构建长效用人机制;农科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当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只着眼于大学生就业本身,而且还对当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

范明[3](2003)在《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我国的教育大省——江苏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宏观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以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和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为前提。在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长期相互影响方面,主要研究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的作用,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后,分析总结出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在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中短期相互影响方面,先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的政治文化影响,再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研究江苏高等教育对宏观经济影响。随后,转变研究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受益方——个人及其家庭、企业和政府出发,运用投资收益的有关理论,系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最后,在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改革投入方式、拓宽投入途径以及解决好毕业生就业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韩冬[4](2001)在《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纵横谈》文中提出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传统体制和市场经济并存,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既有其积极的意义又有其消极的影响。 一、现行体制为高校教师隐性就业提供了

二、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纵横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纵横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2.1.1 自愿失业理论和非自愿失业理论
        2.1.2 工作搜寻理论
        2.1.3 劳动力流动理论
        2.1.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2.2.1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相关研究
        2.2.2 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
        2.2.3 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相关研究
        2.2.4 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
    2.3 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总结和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
    3.1 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3.1.1 “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阶段(1950-1989 年)
        3.1.2 由“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1990-2002 年)
        3.1.3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2003 年至今)
    3.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及特征
        3.2.1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含义
        3.2.2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特征
    3.3 国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验借鉴
        3.3.1 政府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3.3.2 学校面向市场培养更有实效性的人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研究
    4.1 高校教育模式落后
        4.1.1 专业设置不合理
        4.1.2 就业指导不足
        4.1.3 创业教育匮乏
    4.2 中国产业结构失衡
        4.2.1 二、三产业相对落后
        4.2.2 民营企业发展薄弱
        4.2.3 发展战略误区
    4.3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衡
        4.3.1 地域性劳动力市场失衡
        4.3.2 部门性劳动力市场失衡
    4.4 大学生预期过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5.1 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5.1.1 优化专业设置
        5.1.2 强化就业指导
        5.1.3 加强就业观教育
    5.2 用人单位科学化招聘和管理
        5.2.1 树立科学人才观
        5.2.2 注重人才合理使用
        5.2.3 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5.3 大学生自我调整和自我定位
        5.3.1 转变就业观念
        5.3.2 优化择业技巧
    5.4 优化和完善政府职能
        5.4.1 加大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5.4.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5.4.3 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之处
    6.3 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二)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三)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 重点和难点
        2. 创新点
    (五) 研究意义
    (六)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农科
        2. 就业
        3. 基层就业
一、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 河北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 河北省农业发展概述
        2. 河北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概况
    (二) 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前景
        1. 农科大学生面向基层和“三农”就业空间广阔
        2. 农业相关特色学科就业前景光明
    (三) 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1. 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 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很不畅通
        3. 农科大学生就业流向很不平衡
        4. 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偏低
        5. 农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6. 农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
二、影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社会环境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政策制度因素
        2. 舆论观念因素
        3. 经济发展因素
        4. 地理区域因素
三、 促进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 政府加强调控力度,不断疏通就业渠道
        1.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2. 深化教育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
        3. 培育和规范农科大学生就业市场
        4.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和城镇化发展
    (二) 高等农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1.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教育
    (三) 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用人观念,构建长效用人机制
        1. 树立科学用人观念
        2. 构建长效用人机制
    (四) 农科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1.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2.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
        1.1.2 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教育经济思想的研究
        1.2.2 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1.2.3 关于高等教育内部协调的研究
        1.2.4 关于高等教育市场化及产业化的研究
        1.2.5 关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样化及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
        1.2.6 关于高等教育投入问题的研究
        1.2.7 关于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的研究
        1.2.8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2.1.2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2.1.3 邓小平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2.1.4 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之上的教育经济学理论
        2.1.5 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成本投入问题
    2.2 经济增长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2.2.2 现代经济增长要素与知识经济
        2.2.3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
        2.2.4 现代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2.3.2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3.3 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借鉴
    3.1 美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3.1.1 美国经济地位
        3.1.2 美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3.1.3 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3.2 日本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3.2.1 教育与日本经济的两次起飞
        3.2.2 日本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3.2.3 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3.3 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3.3.1 韩国教育与经济崛起
        3.3.2 韩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3.3.3 韩国教育与人才培养趋向
    3.4 中外教育发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发展对江苏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高等教育对区域政治文化的影响
        4.1.1 高等教育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4.1.2 高等教育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4.2 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
        4.2.1 江苏高等教育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4.2.2 高等教育产出乘数及影响力系数
        4.2.3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产生的最终使用增加
        4.2.4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对江苏总产出影响估计
        4.2.5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5.1 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
        5.1.1 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分析
        5.1.2 高等教育受益率比较
        5.1.3 个人及其家庭经济承受力
    5.2 企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
        5.2.1 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受益分析
        5.2.2 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可能性
    5.3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
        5.3.1 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受益分析
        5.3.2 政府投入的比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6.1 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的方式
        6.1.1 提高政府投入比例
        6.1.2 改革政府财政对高等学校的预算拨款方式
        6.1.3 积极扶持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6.1.4 改进学生及其家庭的缴费方式
        6.1.5 畅开企业投入渠道
    6.2 拓宽高等教育投入的途径
        6.2.1 鼓励金融机构介入
        6.2.2 尝试引入外资
        6.2.3 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6.2.4 征收高等教育税
        6.2.5 发行教育彩票
    6.3 解决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6.3.1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6.3.2 搞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纵横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研究[D]. 王思顺. 济南大学, 2011(05)
  • [2]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左永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09(S2)
  • [3]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范明. 河海大学, 2003(03)
  • [4]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现象纵横谈[J]. 韩冬. 北京高等教育, 2001(01)

标签:;  ;  ;  ;  ;  

高校教师隐性就业的纵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