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网“天禄”线OPGW光缆设计

湖北电网“天禄”线OPGW光缆设计

一、湖北电力系统“天—路”线OPGW光缆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雨[1](2020)在《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工厂用电量也迅速增加,其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变电站作为现代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能节点,具有变换电压,分配电能的不可替代作用。依靠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我国智能变电站也越来越多元化、宽领域、智能化,形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工业建设水平的迅速崛起,使得供电系统的设计越来越完善、系统、全面。为了使变电站正常运行,甚至是提前预测调控,应对变电站中电气主接线的形式以及各种电气设备进行合理选择,再配以多功能的系统模块,以实现调度自动化、远方操控等多项智能控制。论文以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为设计对象。首先根据负荷预测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根据地质、水文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按照负荷预测设计电气主接线方式,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主变压器选用三相三绕组自冷式有载调压变压器,中性点设计为直接接地。为保证站用电的可靠性,本站设计两个容量均为100k VA的站用电源,任何一台接地变低压侧站用电源均可承担全站负荷。为保护变电站免受雷击,本站采用2支25m高构架避雷针和2支25m高独立避雷针。本站配置调度数据网设备2套,每套由1台接入层路由器、2台接入层交换机组成,以实现和调度主站的信息共享,通信方式选择更稳定、高效的光纤通信。基于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三层两网”,采用常规互感器加合并单元的配置方案,设计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最后对该110k V智能变电站进行了总结,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论文设计了“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数字化采集系统,可实现保护和测量要求。设计了“一次开关设备+智能终端”开关设备智能系统,可进行控制以及信息互动化。设计了“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模式系统,可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可视化。二次部分配置交直流一体化电源1套,通信电源通过1套3×20A、48V直流变换器为站内通信设备提供电源。站内监控保护统一建模、统一组网、信息共享,通信规约统一采用DL/T860通信标准。

李之远[2](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随着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深入推进,亟待探寻一种能够以输电线路状态数据为依据,尽量降低检修成本的状态评估及检修方法。本文将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制定差异化检修策略,指导输电线路开展满足智能电网及泛在电力物联网要求的状态检修。在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建模方面,采用置信度的方法发掘出各参量与线路故障率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数量众多的参量进行简化,根据量化排序建立关键参量体系。利用相对劣化度和求取隶属函数两种方法来进行故障率计算。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各层之间重要度权重计算,确定各参量、各单元的权重系数。最终加权累加形成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在状态评估模型修正方面,基于设备运行年限和运行环境对建立的状态评估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设备老化计算公式,根据大数据统计、曲线拟合等确定老化常数,代入设备已运行年限求出设备老化系数。针对运行环境影响,根据环境因素对线路状态评估的影响划分出特殊区段,再确定环境影响可导致关键参量的最高缺陷等级,依据最高缺陷等级来确定环境修正系数。在检修策略制定方面,依据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评估的结果及综合检修成本进行差异化分级处理。将检修类型分为三类,并根据评估结果区间设置四类检修时限,根据状态评估结果选取适当的检修类型和合理的检修时限开展检修工作。在实例验证方面,选取两条典型220kV输电线路,调取其设备台账、运行记录、故障缺陷库等数据,对其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并与现有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最终评估结果选取相应类型检修,在检修时限结束后评价线路是否恢复健康状态。本课题基于大数据分析并以山东烟台电网为支撑建立了该地区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差异化功能的检修策略以便用来指导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

廖志雄[3](2019)在《韶关电网地线融冰研究和应用》文中指出韶关地区处于南海副热带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强冷空气交汇形成“南岭静止锋”,在静止锋覆盖地区,一旦遇到较冷的硬物如导、地线、绝缘子等,极易附着其上形成雾凇、雨凇或者混合淞,所造成的破坏性较大。自2008年以来,导、地线覆冰成了凝冻期架空输电线路的头号“大敌”,韶关电网在后续线路改造中增加导地线可覆冰厚度。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电网可靠性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预防特大冰灾造成电网损失,韶关供电局于2016年开始加大力度研究地线融冰技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韶关市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结合线路运行经验分析得出韶关重冰区位于韶关北部的乐昌市,以雨凇、混合淞(硬雾凇)、雾凇(软雾凇)和霜淞为主。韶关供电局在地线防冰措施上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和消除措施,在本体提高抗冰能力的基础上,还采取积极的除冰措施。本体提高抗冰能力措施为采用差异化设计、提高地线的覆冰设计标准和使用高标准材料。除冰措施为振动法的机械除冰方式和直流融冰技术。机械除冰法费时、费力、易造成损伤导线,一般只适用局部范围、配电线路的除冰。直流融冰技术适用于韶关电网的主网架空地线融冰,难点在于地线绝缘化改造。结合110k V关梅线等5条线路地线绝缘化改造方式的经验,并根据运行经验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韶关地区的地线直流融冰绝缘化改造技术方案,并在韶关供电局220k V关通线上建设实施,通过建设方案的对比分析和评估,为韶关电网地线融冰提供安全可靠、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地线融冰改造应用方案。在对地线绝缘化改造后的220k V关通线架空地线融冰过程中,地线和OPGW光缆都能正常融冰,未发生任何异常情况。220k V关通线的地线绝缘化改造是基于运行经验和管理制度修编后的一大技术提升,所总结的相关标准和经验有待运行的进一步检验。

李争[4](2019)在《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响应国家电网提出的变电站“装配式建设”管理要求,模块化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变电站设计、安装和调试方面逐渐得以应用;同时随着电网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电气设备和技术正逐步应用到变电站中,新一代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由此应运而生。与常规变电站相比,装配式智能变电站不仅简化了设计工作,大幅度缩短工程安装、调试施工周期,节约了变电站维护成本,而且设置了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安全、先进、高效等显着优势。因此,结合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特点,深入研究设计方案,不断总结完善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安装、调试技术,提升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水平,对电网系统的经济可靠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江苏海工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实践,在现有国家电网典型设计基础上对工程进行了优化应用。同时,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安装、调试技术。文章分为以下部分:首先,对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近年来国内220kV变电站的发展方向。其次,对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与调试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分别从变电站的土建部分和电气部分两方面,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结构、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技术,重点研究了预制舱设备、即插即用设备、预制光缆、电气二次系统中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创新应用了自动对点技术,解决传统变电站点表信息调试工作量大的问题。此外,与传统变电站相比,还分析了智能化电气设备以及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的突出优势和实际应用。然后,基于国网公司典型设计方案,以江苏海工220kV装配式变电站实际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工程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过程。在土建部分,着重研究了该工程的选址、总平面布置、钢结构的设计与安装、构支架和装配式围墙、防火墙、电缆沟的设计与安装,对预制舱结构进行设计并模拟仿真,确保其为二次设备提供可靠运行环境。在电气一次部分,分析了海工变的电气建设规模、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从配电装置选型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对于变电站工程电气二次部分,本文分别从系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及站内通信、站内SCD文件、电气二次设备“即插即用”以及预制舱技术应用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工程设计方案、安装及调试技术。实践应用了三种防误操作闭锁、保护配置采用直采直跳模式、自动对点技术等;总结安装、调试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建议;对装配式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进行技术指标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本站的创新之处,分析了装配式智能变电站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并对以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醒[5](2019)在《基于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电力设施利用接地网建立的公共参考地电位,不仅为电力设施提供了共同的电位基点,并且当雷击、故障等非正常状态发生时,提供了迅速的泄流路径,保证场区地表电位分布安全,为人身与设备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接地网在投运前及运行过程中保持状态良好是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准确、高效地实施接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是正确评估接地网状态的前提条件,特别是运行状态下接地网络状态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技术原理、实现手段及效果评价的详细分析,普遍存在在网运行测量误差较大、工作强度较高、需隔离分流支路等缺点,提出多点同步相量采集与异频法相结合的接地阻抗测量方法。该方法应用GPS系统,以测量电流输入时点为授时时间基准,实现各个电流同步测量。构架基脚、电缆金属外护套等分流相量就地采集后通过无线传输至测量端,实现多点相量的同步、准确采集。借助分流相量的相角特性对分流、环流加以甄别,并通过相量运算获得了准确的地网分流系数。其次,基于异频多点同步相量测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异频多点同步相量测量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其网络架构并搭建了实用化的异频多点同步相量测量系统,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测试流程。最后,以凤城500k V变电站为应用对象,采用本文测量方法及设计的测量系统对其地网接地阻抗进行了实际测量,并与0.618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测量结果的误差在标准规定范围内,证明本文方法适应运行变电站复杂干扰环境下地网指标参数的测量,且获取的测量数据准确、高效、可靠。本文基于实践应用,提出的基于异频法与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相结合的大型地网接地阻抗测量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测量成本低的优点,可实现接地阻抗等参数的准确、高效测量,进而实现对地网状态的预测、评估,具有普适的应用价值。

陈双同[6](2019)在《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及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网络的应用与普及,衍生出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在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过程中,往往需要与不同专业部门交流和协作,当发现故障时,需要根据情况来判断故障归属,传统的方式是通过通信测试仪器来完成,不仅操作复杂而且耗费时间,不利于快速处理故障。本文利用FPGA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研究了一套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主要通信通道的误码、告警、流量、带宽、通断状态等运行指标,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并判断故障范围,及时可靠的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故障。系统还能长时间监测网络流量、带宽利用率、帧速率、FCS错误帧、超短帧、超长帧、冲突帧、单播帧、组播帧及广播帧等网络性能指标,管理人员能实时了解网络运行情况及网络健康状况。系统还支持VLAN、MPLS、GRE、PPPoE等网络环境和协议封装类型,可识别综合特征字串、协议指纹、流量特征等,及大的方便了管理人员追踪特定数据的流向和流量,更加有效的对网络进行管理。本项目研究的光缆网管理模块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了光缆及光纤配线架(ODF)端口监控管理盲区问题,实现了光缆及光纤配线架(ODF)端口的实时监控管理,对降低电网故障,减少故障损失,减少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隐患起到显着效果。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填补电力系统在数据业务监控及管理方面的空白,使得通信运维部门能够实时掌握数据业务流量及带宽使用情况,了解工作状态,及时发现网络瓶颈和故障隐患,更加合理的分配数据业务资源、优化网络结构,使得网络运行更可靠、规划更合理、管理更智能。

边琳[7](2019)在《金家生物质发电并网方案选择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渐渐耗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进一步开发可再生能源,即在能源问题上如何开源节流成立当务之急。当前,世界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为水能、太阳能、风能,这些能源的开发已经能够有效补充当前能源发展的缺口。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多样化同样值得重视。生物质发电就是以各种生物质废料、林业工业垃圾等作为燃烧物,这种发电形式能够带动城市环保的发展,因此在发电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本文对金家生物质发电项目所在地区地理位置和周边工业情况做介绍,以说明选址是合适的。通过分析铁岭电网发展概况及周围电网现状,从地区电网电源装机容量、电力平衡分析、负荷预测、电压特征和电网结构综合考虑,根据金家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提出两个接入系统方案,并针对两个方案进行各种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短路容量计算以及经济性分析。在潮流和短路计算满足电网运行要求后,综合进行方案技术与经济比较,选取最优的接入方案作为铁岭昌图金家生物质发电项目接入地区电网。其次,本文依据所选最优的接入系统方案,展开对金家生物质发电项目升压站电气一次、电气二次、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及远动等设计,对相关的电气设备进行合理的选型和配置。最后,本文考虑到生物质电站接入电网后,会对地区电网系统同步稳定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采用《中国版BPA暂态稳定程序》(5.0版)对系统同步稳定性情况进行仿真计算,查看在当前网架结构模式下的各种可能故障设想,会不会引起系统机组失稳,从而进一步证明所选择接入系统方案满足电网暂态稳定的要求,验证所选择接入系统方案的合理性。该论文有图30幅,表9个,参考文献60篇。

薛凯允[8](2019)在《架空输电线路覆冰脱落后的动力响应分析》文中提出输电线路覆冰威胁着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线路严重覆冰会造成倒塔、断线等事故;覆冰脱落则会引起电线脱冰跳跃,造成导线烧伤、跳闸等故障。为了保证输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度,研究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及脱冰动力响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某220kV单回输电线路覆冰塔线体系的脱冰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改变密度法模拟未脱落覆冰的惯性作用,而覆冰脱落则通过改变惯性加速度来实现;分析了线型、脱冰档位置、档内脱冰位置、脱冰率和导线脱冰顺序等对塔线体系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针对单根导地线脱冰、双分裂导线同时脱冰和分步脱冰给出安全的脱冰方案。结果表明,档距为300米时,单根导、地线单次脱冰应分别选用初始脱冰率小于20%和30%的端部脱冰方式;双分裂导线中部同时脱冰的初始脱冰率应不大于10%,端部同时脱冰不大于30%;同档内分步脱冰时需对已除冰的导线增加临时间隔棒,且脱冰率逐级降低,存在高程差的导线脱冰时需减小脱冰率;当线路可断电脱冰时,不考虑导线相互碰撞,可采用100%完全脱冰,导地线及塔身应力均可满足强度要求,单次单根脱冰时,结构上应采用对称脱冰顺序,防止产生过大的档间张力差。针对以上脱冰方案,拟进行脱冰实验,采用悬挂集中荷载的方法来模拟覆冰,释放荷载模拟脱冰。结合实验场地的实际情况和停电时的脱冰策略,首先制定了实验方案,即进行两种工况下的实验,在重物分别为3.5kg和5kg时,均采取12个质量块全部同时释放的方式;同时在ABAQUS软件中建立了与实际线路相一致的2塔3档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空间梁单元和将材料设置为不可压缩的桁架单元对导地线进行模拟,分析了在给定的实验方案下,塔线体系在不同脱冰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悬挂重量的增加,塔线体系上杆塔、导线、绝缘子串等的应力相应增大,但均未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塔线体系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是安全的;导线的脱冰跳跃具有低频大幅度特征,在重物释放瞬间导线跳跃高度最大,随后由于阻尼的存在,振幅逐渐衰减而趋于平衡位置;相邻档导线的跳跃高度低于中间档导线;导线的跳跃高度、相邻档间张力差均随着悬挂重量的增加而增大;导线跳跃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均小于静载作用下的初始应力;两种绝缘子串在加载后应力较大,荷载释放后的应力均小于静载作用下的应力;输电杆塔的应力在荷载释放前后相差不大,塔身应力均较小,远低于结构杆件的屈服强度,各构件仍处于弹性状态。结合实验方案,在户外实际塔线体系上进行了模拟脱冰实验,通过改变覆冰厚度,研究在不同脱冰工况下导线的舞动规律;分别采用拉线位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获得了脱冰档导线测点处的位移和加速度变化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实验与仿真所得结果一致,验证了所建模型及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

孙俊,李磊,张勇,陈家璘,詹鹏,焦翰琳,赵世文[9](2018)在《基于SDH网络评估及网络流量潮流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湖北公司通信网络实际运行维护情况,研究基于传输网SDH网络评估与网络流量潮流分析,实现对湖北电力公司通信传输SDH网络智能化的运行管理,实时掌握网络性能状态,保证通信传输网网络传输质量,降低通信传输网络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力强度,解决通信传输网络安全问题。以最大可能确保电力通信设备安全、可靠、智能运行,以提高通信传输网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电力公司通信传输网网络的运行维护风险。

张伟,杨中亚,杨帆[10](2018)在《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感应取电设计》文中指出针对架空地线因感应电而产生的损耗,设计了一种取电方式,来形成稳定的电源电压,供储能电池储电及在线监测、检修照明等装置直接使用。研究了架空地线的感应电原理,分析了架空地线感应取电的具体方式,对普通架空地线、OPGW光缆分别采用PT型取电方式和CT型取电方式。通过对感应取电电源装置现场运行的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证明了该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湖北电力系统“天—路”线OPGW光缆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电力系统“天—路”线OPGW光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与优点
        1.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
        1.1.2 智能变电站的优点
    1.2 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1.2.1 变电站的发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展望未来
    1.3 本文主要设计内容和章节安排
2 变电站设计概述
    2.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1 电力市场环境分析
        2.1.2 负荷及负荷特性分析
        2.1.3 电力负荷预测
        2.1.4 鲁山县现有变电站状况
    2.2 站址概况
        2.2.1 站址自然条件
        2.2.2 进出线走廊条件
        2.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2.3 建设规模
        2.3.1 主变压器规模
        2.3.2 出线规模
        2.3.3 无功补偿装置
    2.4 主要电气参数
        2.4.1 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
        2.4.2 中性点接地方式
        2.4.3 母线通流容量
        2.4.4 线路六等分零序电流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一次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
        3.1.1 电气主接线方案
        3.1.2 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3.2 短路电流计算
        3.2.1 短路计算条件
        3.2.2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3.3 电气设备及导线的选择
        3.3.1 主变压器
        3.3.2 110kV设备
        3.3.3 35kV设备
        3.3.4 10kV设备
        3.3.5 导线的选择
    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3.4.1 电气总平面布置
        3.4.2 配电装置
    3.5 站用电及照明
        3.5.1 站用电源
        3.5.2 站用变压器选择
        3.5.3 全站照明
    3.6 防雷接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三层两网”的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4.1 “三层两网”的组成
        4.1.1 过程层原理及设备
        4.1.2 站控层的特点及优点
    4.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2.1 系统继电保护
        4.2.2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4.3 系统调度自动化
        4.3.1 现状
        4.3.2 远动系统
        4.3.3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4.3.4 二次系统安全保护
    4.4 通信系统
        4.4.1 系统通信方案
        4.4.2 通道组织
        4.4.3 网络组织
        4.4.4 站内通信方案
    4.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5.1 管理模式
        4.5.2 检测、监控范围
        4.5.3 设备配置
    4.6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4.6.1 交流系统
        4.6.2 直流系统
        4.6.3 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预制舱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5.1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概念
    5.2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优点
    5.3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组成模块和本站设计
        5.3.1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组成模块
        5.3.2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布置
    5.4 二次预制舱中的时钟同步系统
    5.5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发展方向
    5.6 本章小结
6 智能变电站顺控技术
    6.1 顺控技术的概念及优点
        6.1.1 远方顺控技术的概念
        6.1.2 远方顺控技术的优点
    6.2 顺控技术的技术线路
        6.2.1 调度顺控模式
        6.2.2 变电站顺控模式
        6.2.3 两种技术线路的对比
    6.3 刀闸的“双确认”技术及在本站的利用
    6.4 本站顺控操作“五防”逻辑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电力大数据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的建立
    2.1 状态评估模型建立思路
    2.2 输电线路基础参量体系
    2.3 基于置信度的输电线路基础参量量化方法
        2.3.1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故障状态置信度计算
        2.3.2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严重状态置信度计算
        2.3.3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异常状态的置信度计算
        2.3.4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注意状态的置信度计算
    2.4 基于因子分析的关键参量提取及体系建立
        2.4.1 因子分析的原理及基本步骤
        2.4.2 绝缘子单元关键参量体系提取
        2.4.3 建立完整的关键参量体系
    2.5 关键参量的故障率计算方法
        2.5.1 基于相对劣化度的故障率计算方法
        2.5.2 基于隶属函数的故障率计算方法
    2.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要度评估方法
        2.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6.2 构造判断矩阵
        2.6.3 计算权重向量
        2.6.4 进行一致性检验
        2.6.5 计算重要度权重
    2.7 建立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状态评估模型的修正
    3.1 基于运行年限的修正模型(老化模型)
    3.2 基于运行环境的修正模型
        3.2.1 多鸟区段
        3.2.2 重污区段
        3.2.3 微地形气象区段
        3.2.4 多雷区段
        3.2.5 外破易发区段
        3.2.6 “三跨”区段
        3.2.7 各特殊区段内相关关键参量的系数修正
    3.3 状态评估修正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输电线路状态评估为基础的检修策略制定
    4.1 输电线路检修主要工作
        4.1.1 导地线检修
        4.1.2 杆塔检修
        4.1.3 拉线、叉梁和横担检修
        4.1.4 绝缘子、金具更换
        4.1.5 接地装置检修
        4.1.6 基础维护
    4.2 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分类
    4.3 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策略制定
        4.3.1 状态检修时限
        4.3.2 状态检修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实例1
        5.1.1 调取、整理A线路的台账、巡视记录并汇总缺陷数据
        5.1.2 计算相应关键参量的故障率
        5.1.3 利用修正前模型进行A线路状态评估
        5.1.4 利用修正后模型进行A线路状态评估
        5.1.5 状态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5.1.6 相应检修策略制定
    5.2 实例2
        5.2.1 调取、整理B线路的台账、巡视记录并汇总缺陷数据
        5.2.2 计算相应关键参量的故障率
        5.2.3 计算相应杆塔的故障率
        5.2.4 B线路健康状态评估结果
        5.2.5 相应检修策略制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韶关电网地线融冰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覆冰灾害情况
    1.3 国内外除冰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韶关电网输电线路地线覆冰情况分析
    2.1 覆冰分类
    2.2 韶关地区覆冰环境
        2.2.1 韶关市地理环境
        2.2.2 韶关市气候环境
    2.3 冰害事故的类型及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韶关电网地线融冰技术的分析和融冰方式的探讨
    3.1 线路改造
    3.2 韶关电网除冰手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韶关电网直流融冰改造的技术分析
    4.1 直流融冰接线方式
    4.2 架空地线选型研究
        4.2.1 地线选型研究
        4.2.2 地线选型验算
    4.3 架空地线绝缘水平的研究
    4.4 架空地线绝缘化的耐雷保障
        4.4.1 架空地线绝缘化的耐雷保障
        4.4.2 220kV关通线地线防雷方案
    4.5 架空地线分段融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韶关电网地线融冰成效和思考
    5.1 覆冰监测
    5.2 融冰成效
    5.3 韶关电网架空地线融冰思考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变电站的发展及特点
        1.2.1 变电站建造模式
        1.2.2 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2.1 装配式变电站的特点
        2.1.1 装配式变电站的优点
        2.1.2 变电站模块化技术发展
        2.1.3 装配式变电站模块化技术特点
    2.2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2.2.1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2.2.2 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
        2.2.3 变电站二次设备网络化
        2.2.4 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3.1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土建部分
        3.1.1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选址
        3.1.2 变电站建筑物
        3.1.3 装配式构筑物
    3.2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
        3.2.1 一次设备
        3.2.2 配电装置的布置
        3.2.3 装配式建筑电气部分
    3.3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
        3.3.1 预制舱设备
        3.3.2 二次接线即插即用
        3.3.3 SCD文件
        3.3.4 通信技术
        3.3.5 自动对点调试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设计
    4.1 工程概况
    4.2 土建部分设计
        4.2.1 选址
        4.2.2 总平面布置
        4.2.3 建筑物设计
        4.2.4 构筑物设计
        4.2.5 预制舱舱体设计
    4.3 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4.3.1 电气主接线
        4.3.2 主要电气参数
        4.3.3 短路电流计算
        4.3.4 一次设备选型
        4.3.5 一次设备智能化
        4.3.6 导体选择
        4.3.7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4.4 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4.4.1 系统继电保护
        4.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4.4.3 系统及站内通信
        4.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4.5 五防闭锁
        4.4.6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4.4.7 二次设备配置
    4.5 典型设计在本站中的应用
        4.5.1 典型设计的应用
        4.5.2 典型设备的应用
        4.5.3 “两型一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
        4.5.4 本站的优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安装与调试
    5.1 土建装配式结构安装
        5.1.1 综合楼钢结构的安装
        5.1.2 装配式围墙、防火墙的安装
        5.1.3 装配式电缆沟的安装
    5.2 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
        5.2.1 主变压器的安装与调试
        5.2.2 GIS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5.2.3 预制舱的安装
        5.2.4 电缆光缆的敷设
        5.2.5 二次系统调试
    5.3 安装与调试问题分析及建议
        5.3.1 安装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5.3.2 调试验收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5.4 技术指标分析
        5.4.1 建设工期技术指标
        5.4.2 经济技术指标
        5.4.3 节地、节材技术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接地阻抗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3 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4 异频法接地阻抗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异频结合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技术
    2.1 引言
    2.2 接地装置评价指标
    2.3 接地阻抗常用测量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2.3.1 电位降法
        2.3.2 电流-电压表三极法
        2.3.3 接地阻抗测试仪法
        2.3.4 工频电流法
    2.4 接地阻抗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
        2.4.1 接地阻抗准确测量的必要性
        2.4.2 接地阻抗准确测量影响因素
    2.5 异频法测量接地阻抗的研究
        2.5.1 异频法测量接地阻抗技术
        2.5.2 异频法与大电流法测试比较
        2.5.3 异频测量接地阻抗的关键技术
    2.6 同步相量测量技术
        2.6.1 同步相量的表述
        2.6.2 同步相量测量原理
        2.6.3 常用相量测量方法比较分析
    2.7 基于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技术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系统
    3.1 引言
    3.2 分流相量同步测量研究与实现
        3.2.1 分流相量测量系统框架与数据处理
        3.2.2 同步相量采集的实现
        3.2.3 基于无线传输的分流相位信息采集与比对
    3.3 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系统
        3.3.1 测试装置模块与工作原理
        3.3.2 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分流测试系统
        3.3.3 测试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3.4 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接地阻抗测量方法
    3.5 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接地阻抗测量方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测量方法应用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应用情况简述
        4.2.1 试点应用变电站概况
        4.2.2 测量目的及工作内容
        4.2.3 采用本论文方法的必要性
    4.3 主要测试设备与现场实测
        4.3.1 主要测试设备及其技术参数
        4.3.2 现场接线方式
        4.3.3 现场测试
    4.4 数据的实测与分析
        4.4.1 实测数据
        4.4.2 数据分析与结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及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基础介绍
    2.1 概述
    2.2 电力系统信道的相关基础
    2.3 电力业务信道的相关特性分析
    2.4 电力业务通道网络的相关技术研究
        2.4.1 同步数字体系
        2.4.2 SDH容器传递过程
        2.4.3 自动交换光网络
        2.4.4 传输网保护和恢复
        2.4.5 智能光纤配线技术
    2.5 基于信道特性实现对电网状态的检测
    2.6 基于信道特性的故障定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
    3.2 系统要求
        3.2.1 系统组成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要求
        3.2.2 系统结构要求
        3.2.3 系统软件要求
        3.2.4 通信接口要求
        3.2.5 供电电源要求
        3.2.6 设备安全性要求
    3.3 设计依据
    3.4 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模块原理
    3.5 设计方案
    3.6 关键技术
        3.6.1 FPGA技术
        3.6.2 嵌入式技术
    3.7 硬件设计方案
        3.7.1 设计思路
        3.7.2 业务板设计方案
        3.7.3 主控板设计方案
        3.7.4 风扇板设计方案
        3.7.5 电源板设计方案
    3.8 软件设计方案
        3.8.1 体系结构
        3.8.2 功能结构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的实现
        4.1.1 界面介绍
    4.2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的应用
        4.2.1 系统功能实现
        4.2.2 系统设计意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研究成果
        5.1.2 功能实现
    5.2 展望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金家生物质发电并网方案选择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做工作
2 生物质发电项目接入系统方案选择
    2.1 项目概况
    2.2 负荷预测
    2.3 电源装机规划及电力平衡
    2.4 接入系统方案及相关电气计算
    2.5 潮流计算
    2.6 确定接入系统方案
    2.7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发电项目接入系统设计
    3.1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设计
    3.2 电力系统二次设计
    3.3 调度自动化
    3.4 本章小结
4 并网生物质发电项目对地区电网稳定性的分析
    4.1 新能源并网后地区电网稳定性分析的意义
    4.2 暂态稳定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4.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主要设备模型的建立
    4.4 生物质发电项目并入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计算与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所做工作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架空输电线路覆冰脱落后的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山西省输电线路冰害事故的分布和特点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除冰技术研究现状
        1.3.2 脱冰实验研究现状
        1.3.3 脱冰跳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覆冰与脱冰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2.1 荷载模拟方法
    2.2 导线模型找形
    2.3 塔线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
        2.3.1 杆塔空间有限元模型
        2.3.2 导地线有限元模型
        2.3.3 绝缘子串有限元模型
        2.3.4 塔线耦合体系有限元模型
    2.4 塔线耦合系统静载响应分析
        2.4.1 塔线耦合系统无覆冰静载响应分析
        2.4.2 塔线耦合系统覆冰静载响应分析
    2.5 塔线耦合系统脱冰动力响应分析
        2.5.1 地线(OPGW)脱冰动力学响应
        2.5.2 导线脱冰动力学响应
        2.5.3 单次脱冰方案选择
        2.5.4 分步式脱冰全过程动力响应分析及安全性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方案与数值模拟
    3.1 实验方案
    3.2 导线模型找形
    3.3 塔线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
        3.3.1 导地线有限元模型
        3.3.2 杆塔空间有限元模型
        3.3.3 绝缘子串有限元模型
        3.3.4 塔线耦合体系有限元模型
    3.4 数值模拟与分析
        3.4.1 静荷载模拟与分析
        3.4.2 荷载释放时的动力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脱冰实验
    4.1 实验介绍
    4.2 导线位移测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感应取电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架空地线感应电产生的原理以及具体取电方式
    1.1 架空地线感应电产生的原理
    1.2 感应取电的具体方式
        1.2.1 PT型取电
        1.2.2 CT型取电
2 感应取电的具体设计和组成部分
    2.1 普通架空地线感应取电
        2.1.1 选用的取电方式及取电原理框图
        2.1.2 取电具体电路设计
    2.2 OPGW光缆感应取电
        2.2.1 OPGW光缆感应取电原理框图
        2.2.2 取电具体电路设计
3 现场验证
4 结语

四、湖北电力系统“天—路”线OPGW光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杨光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策略研究[D]. 李之远. 山东大学, 2019(02)
  • [3]韶关电网地线融冰研究和应用[D]. 廖志雄.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4]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争. 东南大学, 2019(01)
  • [5]基于异频多点同步相量采集的接地阻抗测量方法研究[D]. 张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6]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及管理的研究[D]. 陈双同.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7]金家生物质发电并网方案选择及稳定性分析[D]. 边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8]架空输电线路覆冰脱落后的动力响应分析[D]. 薛凯允. 中北大学, 2019(09)
  • [9]基于SDH网络评估及网络流量潮流分析研究[A]. 孙俊,李磊,张勇,陈家璘,詹鹏,焦翰琳,赵世文. 2018智能电网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10]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感应取电设计[J]. 张伟,杨中亚,杨帆. 电工电气, 2018(07)

标签:;  ;  ;  ;  ;  

湖北电网“天禄”线OPGW光缆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