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陆楔入华南的板内效应:安徽省沿长江阶梯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华北大陆楔入华南的板内效应:安徽省沿长江阶梯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一、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润华,李三忠,索艳慧,王倩,赵淑娟,王旖旎,刘晓光,周在征,李瑾,兰浩圆,王鹏程,郭玲莉[1](2017)在《华北地块揳入大华南地块和印支期弯山构造》文中认为东亚大陆内存在华北、扬子、华夏、韩国京畿和岭南、日本飞弹、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诸多地块/微地块,多数地块之间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都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研究东亚大陆各个地块/微地块的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对东亚大陆演化规律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认识迄今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综合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证据,对东亚各个地块之间的地层、古生物特征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东亚大陆各地块/微地块的亲缘性,以期厘定各地块间的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除华北地块外,华南、韩国、西南日本、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地块/微地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它们早古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板块,本文称为大华南地块。印支期随着华北地块向SE朝大华南地块揳入,造成大华南地块西侧构造旋转和弯曲,形成类似印度板块揳入欧亚板块所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型弯山构造。

姚能旺[2](2014)在《义马煤田F16逆冲断层的形成机理及其控煤作用》文中认为F16逆冲断层是河南省义马煤田南部边界的大型断裂构造,研究其断面形态、延伸长度、逆冲推覆距离、伴生构造及其控煤作用等地质特征,对整个义马煤田的安全开采与指导断层深部找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地质调查手法,配合室内构造地质学、煤岩学实验,对F16逆冲断层的几何学形态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特征等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并探讨了其对煤层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主要获得了如下几点认识:(1)F16逆冲断层与西部的硖石逆冲断层、南部的南平泉逆冲断层共同组成一条近EW向的区域性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走向延伸长度约100km。该逆冲推覆构造带两端与邻区的推覆带相衔接,分别延入陕西渭河盆地以北地区和安徽淮南含煤盆地。(2)F16逆冲断层在剖面上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式,断面倾角一般介于2070o,在煤田西部F16断面结构单一,倾角较大,向东部逐渐变缓,断面结构较为复杂,在主断面之上发育有23个次级断面。(3)节理分期配套工作与煤岩的显微构造特征研究表明义马地区内曾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但占据主导作用的是近南北向的挤压运动,伴有剪切走滑性质的运动。(4)受东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控制,F16逆冲断层在中生代末期,新生代之前,由硖石-南平泉逆冲推覆体系以前展式扩展至义马煤田南部边界而形成。估算其水平逆冲推覆距离大于2.5km,垂向断距约1.2km。(5)F16逆冲断层的发育造成义马煤田南部的煤层发生牵引倒转,并促使多处煤层发生流变作用,煤层空间赋存形态及厚度变化异常。本文总结梳理了F16逆冲断层的5种构造控煤样式,并划分了各样式的主控范围。

张震,鲍志东,胡广成[3](2013)在《湖北兴山峡口中下三叠统岩石学沉积环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兴山峡口剖面中、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标志可靠,出露良好,是研究上扬子地区海相地层的理想剖面之一.根据地层划分与对比,自下而上可分为下三叠统大冶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巴东组,总厚度1218m.该剖面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白云岩,含少量岩溶角砾岩及碎屑岩.石灰岩可进一步划分为泥晶石灰岩、蠕虫石灰岩、鲕粒石灰岩、砂屑石灰岩、生屑石灰岩和泥质石灰岩等;白云岩可细分为泥(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根据岩性、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该剖面早、中三叠世整体上依次经历了开阔陆棚、斜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坪等沉积环境,台内局部发育浅滩.早三叠世大冶期整体上为海退背景,属于开阔陆棚斜坡沉积环境,嘉陵江期主要形成4个海进海退旋回,属于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坪沉积环境;中三叠世巴东期,主要以海陆交互沉积为主,整体上为局限台地沉积环境.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和储集条件.

严莹莹,陆建军[4](2009)在《山东东部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山东东部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铅同位素特征作了系统研究.该区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玄武岩属钙碱性系列的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均稍富集;稀土配分模式略呈右倾型,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不明显,基本无Eu异常;铅同位素组成显示玄武岩形成于原始地幔.粗面玄武岩和安山岩类属钙碱-弱碱性系列,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含量低;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明显,基本无Eu异常;铅同位素组成显示粗面玄武岩形成于亏损地幔,安山岩类形成于富集地幔,具EMI属性.这些特征表明,山东东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来源于不同的源区.形成于早白垩世的安山岩类,产于活动大陆边缘拉张动力背景下,是由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直接喷发形成;形成于晚白垩世的粗面玄武岩,也产于活动大陆边缘拉张动力背景下,随着弧后扩张引起拉伸作用,岩石圈伸展,从地幔来源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陆壳物质的混染,之后沿着大断裂喷出地表形成本区显示亏损地幔来源特征的粗面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的玄武岩产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是由原始地幔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直接喷发形成.

刘海泉,闫峻,石永红,刘国生[5](2008)在《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应力场分析,发现巢湖-铜陵断裂存在2期活动。其第一期活动发生于晚印支期,它是受北西-南东的推覆挤压而产生,控制了无为盆地西缘的形成,为左行平移活动;中始新世之后,区内受近东西向的挤压和大别突出体的联合作用,这使巢铜断裂发生了第二次右行平移,具有正断性质,加剧了无为盆地的沉降深度。巢湖-铜陵断裂构成无为盆地的西界,该两期活动均影响了无为盆地的演化。

刘天翔[6](2008)在《基于3S对巢—铜断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航天业的迅猛发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地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S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极大地提高野外采集数据的效率,改善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在本文中充分运用了3S技术,在野外的实际工作中以GPS高精度的全球定位系统对所研究的断裂进行精密定点、定位;通过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对所获得的工作区卫星图像进行了增强处理,并通过多元信息复合对遥感图像进行了解译,获得了巢—铜断裂在遥感图像上的表现特征;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之上,笔者还开展了对断裂的实地地质考察,获得了断裂存在的大量证据,本文认为断裂确实存在,而且断裂呈南北向展布并经历了多期发展演化。通过对上述大量事实室内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R2V软件对研究区进行详细的矢量化,再使用VB软件对零散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GIS平台建立了研究区断裂特征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为工作区断裂研究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忠祥[7](2007)在《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构造格局》文中认为合肥盆地早白垩世演化过程长期存在争议.利用最新的油气勘探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内主要断层及其东缘的郯庐断裂伸展活动在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合肥盆地东部白垩系朱巷组、响导铺组、张桥组的断裂—沉积响应.结合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合肥盆地伸展活动的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持续至古近纪末.同时采用2DMOVE模拟软件对断层的分析也支持了这一认识.该时期合肥盆地呈现复合式断陷构造格局,盆地东西部受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与吴集断裂的伸展作用控制,出现了北北东向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同时,盆地北界及内部近东西向南倾断裂(寿县—定远断裂、肥中断裂、肥西—韩摆渡断裂)的伸展活动,又控制出现了近东西向、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式盆地,总体上为复合断陷盆地,其伸展活动发生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背景下,与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有关.

于津海,王丽娟,王孝磊,邱检生,赵蕾[8](2007)在《赣东南富城杂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城杂岩体出露于赣东南,与闽西南的红山岩体共同构成富城-红山花岗质杂岩。富城杂岩主要由富城黑云母巨斑粗粒二长花岗岩、粗石坝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珠长洞含红柱石细粒花岗岩三个单元组成。富城花岗岩含较低的 SiO2、Rb、Nb 和较高的 Al2O3、Ba、Sr、Zr、REE 含量,岩石的 ACNK>1.10,K2O/Na2O>1.60。粗石坝花岗岩以高 SiO2、K2O,低 CaO、P2O5和富 Al(ACNK=1.13~1.20)为特征;岩石含较高的 Rb、Nb 和低的 Ba、Sr、Zr、REE 含量,并具有相对低的 K/Rb 和δ(Eu)比值。珠长洞含红柱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于富城花岗岩,除了更高的 ACNK 值(1.22~1.36)和 Rb、Nb 含量以及稍低的 Sr、Ba、Zr、REE 含量。富城单元的84Sr/86Sr 初始比值是0.7135~0.7196,εNd(t)是-9.4~-10.2,Nd 模式年龄是1.78Ga 到1.84Ga,其中的锆石 Hf 模式年龄是1.70~1.89Ga,与 Nd 同位素一致;粗石坝单元具有与之相似的 Nd-Hf 同位素组成;珠长洞单元的87Sr/86Sr 初始比值更高(0.7214),εNd(t)更低(-16.9),而 Nd 模式年龄达2.37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城杂岩体的源岩都是由古老物质组成的沉积岩,其中富城和粗石坝单元起源于具晚古元古代模式年龄的基底,而珠长洞单元的源区物质具有早古元古代平均地壳存留年龄。富城杂岩体的各单元之间没有显示一致的变化规律,表明它们不是单一岩浆演化的结果,它们成分的差异主要受源区成分影响。LA-ICPMS 的锆石 U-Pb 定年显示富城黑云母花岗岩形成较早(239±17Ma),而粗石坝和珠长洞花岗岩形成稍晚(231±16 Ma 和229±6.8 Ma)。它们的形成时代与华南印支期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峰期一致。结合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特征,可以认为富城-红山杂岩形成于同构造背景。

张开均,朱君星[9](2003)在《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华北大陆的碰撞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形式非常相似,既发生了华南大陆向华北一侧的强烈的大陆俯冲、华北大陆向华南数百公里的楔入,又伴随有大陆块体的逃逸.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异常复杂,很可能与华北大陆的这种楔入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但对华南-华北大陆碰撞和华北向华南的楔入在中国东部所产生的深刻的板内变形效应,了解不多.研究安徽南部沿江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来探讨这种大陆碰撞和楔入在华南板内的构造效应.安徽沿江推覆构造带是扬子褶皱冲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台阶式逆冲为其构造特色.对其构造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建立了局部平衡构造剖面,计算了造山缩短量.安徽沿江推覆构造带以台阶式逆冲断层为其构造特色,这种推覆构造广泛、密集,根据平衡剖面方法计算得缩短率为55.9%.同时发现推覆构造对金属矿藏的控矿作用,这种控矿作用具有系统性和层控性等特点.

高珍权[10](2002)在《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东天山(东经88°以东的天山部分)为研究范围,以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为研究方向,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两次进疆先后对卡拉塔格-土屋-沁城铜钼金成矿带的卡拉塔格;康古尔-黄山-镜儿泉铜镍金成矿带中的翠岭金异常区和阿齐山-雅满苏-沙泉子铁铜金成矿带的371铜矿点、西北坡铜矿点、17金矿点、9562金矿点、188铜矿点、279金矿点、雅北异常和雅满苏铁矿、景峡、沙泉子和野马山-野马泉综合异常区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室内鉴定测试,综合整理,数据处理,图件编制等工作,在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系统和成矿区带划分;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分析(含典型矿床研究):找矿系统工程学的理论、铜金典型矿床的找矿模型及标志、现代矿体探测学、东天山区域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化探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系统:以及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理论、方法在重点成矿带的找矿和研究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以下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突破。 (1)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将研究区及邻域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七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东天山4个),24个二级构造单元(东天山11个);并以此为基础,将东天山地层分为两个地层区、6个地层分区和9个地层小区:将岩浆岩从北向南划分为7个带:阐明了东天山主要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运动性质,探讨了构造、地层及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在研究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背景特征、不同地质单元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的基础上,对东天山的物化探异常进行了分区;为区域成矿学、成矿系统分析和重点成矿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在分析东天山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成矿机理首次系统地将以金铜多金属为主的成矿系统划分为岩浆和热液(水)两大基本成矿系统类,结合含矿建造及成矿环境划分出9个成矿系统。根据矿床成因、赋矿地层和矿床种类,将本区与铜多金属有关或相关的铁镁-超铁镁岩类、斑岩热液、喷流沉积、火山热液、岩浆热液-矽卡岩等主要成矿系统和与金有关的剪切带蚀变岩、浅成低温热液、火山-次火山热液、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进一步分类。以典型矿床为依托,分析了这些重点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控矿因素、矿质来源、成矿过程等等。结合成矿的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首次建立了东天山铜矿热液成矿系统类和康古尔-翠岭金成矿亚带金的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图。 (3)较系统全面地概述了系统工程学的历史、现状,找矿系统工程学的产生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找矿系统工程学的概念、主要任务、研究意义和基本内容等,探讨了找矿成功的要素和途径。重点研究了找矿模型和现代矿体探测学发展现状和新进展,结合东天山实际,首次提出了卡拉塔格式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模型为“火山机构+斑岩体+环带状杂色蚀变带+铁矾类矿物(针绿矾+高铁叶绿矾)+激电异常”。首次建立了东天山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喷流沉积岩+火山机构(遥感、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多元素组合)+铁帽”,总结了该区其它典型铜金矿床找矿模型及标志。 (4)以找矿系统工程学为指导,在研究东天山自然地理景观和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戈壁覆盖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下,化探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首次提出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快速追踪最佳方法是以中等比例尺的沟系(岩石和土壤)测量方法,提出了该方法的主要技术指标。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认为岩屑异常的快速查证方法应根据景观条件选择中大比例尺的岩屑、土壤和岩石测量方法,提出了这些方法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勘查阶段和综合找矿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天山不同找矿阶段的主要找矿方法和最佳方法组合,首次建立了东天山水系沉积物和岩屑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系统。 (5)通过两次进疆的野外实地调研,新发现沙泉子沙北喷流沉积型铜矿(已达中型规模)、371一西北坡中间地段铜矿化点、168斑岩型铜金矿化点、景峡喷流沉积型铜金矿化点、银邦山东喷流沉积型铜金矿化点、翠岭铁锰碳酸盐化硅化体型金矿化点。 (6)通过野外调研,在银邦山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了硅质岩和层纹状硅质岩,银邦山一黑沙河地区确认存在两个中酸性火山弯隆,并发现了富硫化物喷流岩和块状硫化物矿化,硫化物纹层硅质岩与富硫化物的中酸性火山岩呈互层产出。这一系列的发现肯定了该区具备寻找火山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条件,是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和金矿成矿十分有利的地段,并有望找到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7)综合大地构造单元性质、成矿控制因素、区域成矿系统和矿床(点)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发现本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区域成矿规律,并将研究区划分为9个主要成矿带、23个成矿亚带和54个成矿(远景)区或矿田。分析了成矿(亚)带成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环境,结合矿产分布情况和化探异常等,对主攻方向和找矿前景进行了评述。选择卡拉塔格一土屋一沁城铜钥金、康古尔一黄山一镜儿泉铜镍金和阿齐山一雅满苏一沙泉子铁铜金成矿带?

二、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块揳入大华南地块和印支期弯山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华南板块
    1.1 扬子、华夏地块
    1.2 京畿、岭南地块
    1.3 飞弹地块
    1.4 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
    1.5 古生物证据
    1.6 大华南地块的形成
2 大华南与华北地块碰撞变形分析
    2.1 徐淮地区
    2.2 青岛仰口地区
3 印支期弯山构造
4 结论

(2)义马煤田F16逆冲断层的形成机理及其控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区域地层
    2.3 含煤地层及煤层
    2.4 区域构造
3 F_(16)逆冲断层宏观构造及几何学特征
    3.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3.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3 逆冲推覆带野外出露地质特征
    3.4 逆冲断层几何特征
    3.5 逆冲断层带空间断裂组合
    3.6 小结
4 逆冲断裂带煤岩显微变形特征
    4.1 煤岩显微构造特征
    4.2 构造岩组分析
    4.3 显微运动学特征
    4.4 小结
5 F_(16)逆冲断层形成机理及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5.1 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5.2 义马含煤盆地断陷沉积演化
    5.3 F_(16)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
    5.4 F_(16)逆冲推覆距离初步探讨
    5.5 小结
6 F_(16)逆冲断层对煤层赋存的控制
    6.1 煤系的沉积演化概述
    6.2 F_(16)逆冲断层控制 2-3 号煤层的空间展布
    6.3 F_(16)逆冲断层控制 2-3 号煤层厚度变化
    6.4 F_(16)逆冲断层控煤样式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巢湖-铜陵断裂存在的野外地质证据
    2.1 第一期左行平移
    2.3 第二期右行平移
3 构造应力场分析
    3.1 节理配套与分期
    3.2 构造解析
4 讨论与结论

(6)基于3S对巢—铜断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来源
    1.2 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3S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在地质学上的应用现状
        1.3.2 巢-铜断裂研究现状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构造背景
    2.3 研究区地层
第三章 RS在巢湖-铜陵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3.1 遥感简介
    3.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3.3 遥感在地质上应用
    3.4 遥感图像增强
        3.4.1 ERDAS简介
        3.4.2 ERDAS操作的具体过程
    3.5 遥感解译
        3.5.1 遥感图像的解译原理
        3.5.2 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
第四章 断裂构造特征
    4.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2 断裂特征
    4.3 应力分析
        4.3.1 严桥一带节理统计特征
        4.3.2 梅家楼一带节理发育特征
        4.3.3 臼山一带节理发育特征
    4.4 断裂的演化
        4.4.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
        4.4.2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时期
        4.4.3 新第三纪以来
第五章 CIS在巢湖-铜陵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5.1 GIS在地质中应用的优越性以及主要研究成果
        5.1.1 GIS在地质研究中应用的优越性
        5.1.2 GIS在地质上应用的研究成果
    5.2 GIS应用的思路
    5.3 R2V软件及其具体应用
        5.3.1 简介Raster2Vector 3.x(R2V)
        5.3.2 R2V主要特点
        5.3.3 在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5.3.4 矢量化光栅图像具体过程
    5.4 VB软件及其具体应用
        5.4.1 VB简介
        5.4.2 VB的基本窗口和窗体属性
    5.5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构造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盆地沉积地层
2 合肥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开始的伸展活动
    2.1 地震剖面上的伸展构造特征
    2.2 伸展活动的沉积响应
3 成盆动力学机制讨论

(8)赣东南富城杂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概况和岩体特征
3 岩相学特征
4 锆石U-Pb定年
5 地球化学组成
    5.1 主量元素
    5.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6 同位素特征
    6.1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6.2 锆石的Lu-Hf同位素组成
7 富城花岗岩的成因讨论
    7.1 岩浆结晶分异
    7.2 花岗岩的源区
    7.3 富城-红山杂岩的形成时代和形成构造背景
8 结论

(9)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的类型及实例
    2.1 台阶式逆冲断层与断层转折褶皱
    2.2 楔形劈入构造
    2.3 双重推覆构造
    2.4 背形堆叠构造
3 区域性构造剖面及平衡运算
4 台阶式逆冲断层的控矿作用
5 结论与讨论

(10)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0.1 论文的选题
    0.2 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和现状
        0.2.1 成矿学
        0.2.2 找矿系统工程学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4 论文研究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成果
1 东天山大地构造格局、演化与成矿
    1.1 概述
    1.2 构造单元的划分
        1.2.1 东天山主要断裂构造
        1.2.2 构造单元的划分
    1.3 东天山主要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运动性质
        1.3.1 吐哈地块
        1.3.2 伊犁地块(西天山)及中天山带
        1.3.3 西南天山带
        1.3.4 塔里木北缘带
        1.3.5 北山裂陷带
    1.4 东天山板块构造运动演化特征
    1.5 构造与成矿
        1.5.1 大地构造与成矿
        1.5.2 不同型式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2 区域地层
    2.1 概述
    2.2 地层分区
        2.2.1 天山地层区
        2.2.2 塔里木地层区(库鲁克塔格地层分区)
3 岩浆岩与成矿
    3.1 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和分带
    3.2 侵入岩
        3.2.1 前震旦纪侵入岩
        3.2.2 加里东侵入岩
        3.2.3 海西期侵入岩
    3.3 火山岩
        3.3.1 哈尔力克火山岩
        3.3.2 觉罗塔格火山岩
        3.3.3 北山火山岩
    3.4 岩浆岩建造与成矿
        3.4.1 镁铁、超镁铁岩及其含矿性
        3.4.2 花岗岩与成矿
        3.4.3 火山岩与成矿
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
        4.1.1 岩石物理性质概述
        4.1.2 深部重力异常莫霍面
        4.1.3 重力场分区
        4.1.4 磁场分区
        4.1.5 地壳、上地幔结构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0 研究思路
        4.2.1 成矿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4.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 东天山区域成矿学特征
    5.1 区域矿产概述
    5.2 成矿系统
        5.2.1 概述
        5.2.2 东天山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研究概述
        5.2.3 成矿系统的类型划分
    5.3 成矿单元的划分
    5.4 主要成矿带特征
        5.4.1 东天山成矿区带
        5.4.2 库鲁克塔格铜镍金铅锌成矿带
        5.4.3 北山-双鹰山金铜镍成矿带
    5.5 东天山成矿带东西分区特征
6 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分析
    6.1 镁铁-超镁铁岩类成矿系统
        6.1.1 镁铁-超镁铁岩类成矿系统分类
        6.1.2 铜镍成矿亚系统(黄山式)概述
        6.1.3 铜镍成矿亚系统(黄山式)
    6.2 斑岩热液成矿系统
        6.2.1 斑岩型铜矿综述
        6.2.2 斑岩热液成矿系统分类
        6.2.3 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亚系统
    6.3 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成矿系统
        6.3.1 喷流沉积成矿系统
        6.3.2 火山热液成矿系统
    6.4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矽卡岩型铜矿床系统
    6.5 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之间的关系
    6.6 东天山金成矿系统
        6.6.1 东天山金矿床概述
        6.6.2 东天山金成矿系统
7 东天山找矿系统工程学
    7.1 找矿系统工程学概述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找矿系统工程学概念
        7.1.3 找矿系统工程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7.1.4 找矿系统工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7.1.5 找矿成功的要素和途径
    7.2 找矿模型
        7.2.1 找矿模型概述
        7.2.2 找矿模型综述
        7.2.3 典型铜金矿床找矿模型及标志
    7.3 现代矿体探测学综述
        7.3.1 区域勘查方法研究新进展
        7.3.2 隐伏矿勘查新技术、新方法
    7.4 东天山区域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
        7.4.1 新疆区域化探勘查方法技术
        7.4.2 东天山戈壁覆盖区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
        7.4.3 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快速查证方法
        7.4.4 东天山化探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系统
8 重点成矿(区)带研究
    8.0 原理和方法
    8.1 卡拉塔格-土屋-沁城铜钼金成矿带
        8.1.1 卡拉塔格铜金矿成矿的地质环境
        8.1.2 卡拉塔格斑岩型铜(金)矿点地质特征
        8.1.3 针绿矾的特征及其意义
        8.1.4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1.5 流体包裹体特征
        8.1.6 矿床类型与找矿前景
    8.2 康古尔-黄山-镜儿泉铜镍金成矿带
        8.2.1 成矿地质背景
        8.2.2 与康古尔金矿带的成矿环境对比
        8.2.3 本区现有金矿化类型评析
        8.2.4 新发现及新认识
    8.3 阿齐山-雅满苏-沙泉子铁铜金成矿带
        8.3.1 地质概况
        8.3.2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8.3.3 371-西北坡铜金矿区
        8.3.4 沙泉子沙北铜矿床
        8.3.5 景峡铜异常区
        8.3.6 野马山--野马泉铁铜铅锌金银成矿区
9 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9.1 主要成果
        9.1.1 区域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9.1.2 区域成矿学和找矿系统工程学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
        9.1.3 重点成矿带的找矿和研究成果
    9.2 存在的问题
    9.3 几点启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版图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块揳入大华南地块和印支期弯山构造[J]. 郭润华,李三忠,索艳慧,王倩,赵淑娟,王旖旎,刘晓光,周在征,李瑾,兰浩圆,王鹏程,郭玲莉. 地学前缘, 2017(04)
  • [2]义马煤田F16逆冲断层的形成机理及其控煤作用[D]. 姚能旺.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3]湖北兴山峡口中下三叠统岩石学沉积环境分析[J]. 张震,鲍志东,胡广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4]山东东部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严莹莹,陆建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5]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J]. 刘海泉,闫峻,石永红,刘国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6]基于3S对巢—铜断裂研究[D]. 刘天翔.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7]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构造格局[J]. 曹忠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 [8]赣东南富城杂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J]. 于津海,王丽娟,王孝磊,邱检生,赵蕾. 岩石学报, 2007(06)
  • [9]华北大陆楔入的华南板内效应:安徽沿江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J]. 张开均,朱君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
  • [10]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D]. 高珍权. 中南大学, 2002(04)

标签:;  ;  ;  ;  ;  

华北大陆楔入华南的板内效应:安徽省沿长江阶梯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