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校孕期分析

公安学校孕期分析

一、公安派孕育期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鲁桂云[1](2021)在《清代组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勃兴于清代的合数剧为一集的戏曲样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将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为“套剧”“合剧”“组剧”或“短剧合集”。称谓的多样化表明了这一特殊的戏曲样式在定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学者们对此类作品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续离骚》《后四声猿》等几部特定的作品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以清代这类特殊的戏曲样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定义,分析其特性,说明这一特殊的创作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缘起,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说明清代组剧的研究尚存在很多问题,譬如组剧的界定、清代组剧体制的变迁缘由以及创作中的拟剧本倾向等。第一章主要讨论清代组剧的界定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合数剧为一集并冠一总名称的戏曲样式的创作特征,确定其称谓为“组剧”,并提出组剧的定义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其次,结合清代组剧作品区分戏曲别集、宫廷承应戏与组剧,说明组剧创作的实验性特征。最后,结合非组剧作品进一步论证,本文所提出的组剧的判定标准,筛选出42种组剧。第二章主要讨论清代组剧单剧间的组合法则。结合清代组剧作品,总结得出“清代组剧单剧间以相同的创作目的、相似的题材内容以及相同的主人公作为关联方式”这一结论。第三章主要论述清代组剧的体制特征。首先,梳理文学史中“组合”类文体的发展变迁,对比说明清代组剧与“组合”类创作的渊源。其次,分析清代组剧体制,指出其具有“亦南亦北、亦旧亦新”的特性。最后,分析清代组剧体制的演变过程,发现清初与清中后期剧本体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对这一差异形成的缘由加以探讨。第四章讨论清代组剧从场上向案头转变的创作特性。通过分析清代组剧的演出情况以及创作过程中呈现的拟剧化倾向,说明文人作家身份意识的坚守、戏曲演出的商业化特性等因素,在清代组剧从场上向案头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结语部分认为,具有案头化倾向的戏曲创作长期以来并不被剧论家所肯定,但剧作家却锲而不舍地创作此类作品,作家与剧论家的这种离奇的背离,其背后自有深意。倘若抛开其表演艺术的枷锁而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关照此类创作现象,必定另有收获。文末附录一是对所筛选出的42种清代组剧的总目、子目、折数、用曲情况、版本、创作时间以及主要内容的梳理。附录二是明清戏曲别集的汇总统计,附录三是清代组剧作家仕宦情况统计,附录四是清代组剧取材情况统计,附录五是清代组剧演出情况统计。附之文后,便于读者查阅本论文所提及的有关剧目文献。

杨若柳[2](2020)在《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调”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一个极具集成性与包容性的概念,一直贯穿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格调”并非从一开始就以自觉、成熟的形态存在,而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萌芽与唐宋元的沉淀,直到明代格调诗论才成熟与完善,“格调”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其具体内涵亦不同。为此,本文以“格调”为研究对象,对古代诗学进程中的“格调”进行细致梳理,注重把握不同阶段“格调”的内涵变化,明确茶陵派格调论在格调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茶陵派领袖李东阳及其成员的格调理论,探究李东阳格调论乃至于整个明代格调诗论的理论作用与历史意义。本文的绪论首先明确了本论题的研究缘起,对以格调与茶陵派为对象的研究着作、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厘清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与成绩,进而表明了本论题的研究空间与价值意义。本文的第一章先对“格”与“调”的基本涵义进行梳理、阐释,对“格调”一词的涵义进行初步界定。进而从众多文论专着中爬梳“格调”一词的发展变化,明晰“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程中的演变历程。该部分以明代格调理论为界,将古代格调诗学分为三段:前格调诗学、明代格调诗学与后格调诗学。其中,前格调诗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四部分梳理;明代格调诗学以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为主线贯穿明代格调理论发展进程;后格调诗学主要阐释清代格调派代表沈德潜的诗学理论。通过梳理格调诗学的发展演变,明确茶陵派的格调理论在整个格调理论发展史中的关捩地位。本文的第二章具体阐释格调论视野下茶陵派的格调理论,以分析李东阳的格调论为主,兼考察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理论。通过分析茶陵派的格调论,明晰茶陵派,尤其是李东阳的格调论在整个格调诗学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本文的第三章将格调论与风骨论、意境论进行对比,从古代诗学的大视野中评析格调理论的特色与价值,并探索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与意义。

王逊[3](2020)在《晚明诗学研究中的“早期启蒙”范式辨正》文中研究表明以"早期启蒙"思想为理论指导来观照晚明诗学现象系学人共识,但个中存在的诸种缺失却少见反省。晚明诗学与早期启蒙思潮关联之确立,多是基于某种理论的历史追溯,所谓"本然"更多出自于"应然",但学人却不免将"策略"当作了"前提"。作为一种"宏大叙事",早期启蒙范式遮蔽了问题的复杂与多元,使我们对于晚明的理解陷入单一视角。就对文学现象的解读而言,所谓的新见解并未超出传统认识,并且还存在主观情绪过度激昂、相关判断过于草率和简单化等缺失。在构建启蒙诗学通史的过程中,多是主题先行、简单类比,而未联系各自语境作深入阐发,对彼此的内在勾连也没有清晰界定,最终形成的结论或是存在误读,或是对某些向来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取信了有利于自己的一种说法。

周家洪[4](2019)在《公安派文学的分期》文中提出以三袁在不同时期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反对复古、拟古的实绩为标准,公安派文学分为兴起期、鼎盛期和衰落期。1587年(万历十五年)袁宗道文学创作由模拟复古派转变为反对复古派为公安派文学兴起的开始,至袁宏道提出公安派文学理论核心主张前的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为公安派文学的兴起期,共九年;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提出公安派文学理论的核心主张开始,到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袁宗道去世前为公安派文学的鼎盛期,共五年;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袁宏道因受袁宗道去世和京师攻禅事件的双重打击而发生转折,进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后期开始,到1626年(天启六年)袁中道去世为公安派文学的衰落期,共二十六年。在公安派发展变化过程中,三袁作为领袖在共同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各有侧重,三人分别在三个时期先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袁龙[5](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美云[6](2017)在《袁中道《游居杮录》研究》文中指出袁中道(1575-1630),字小修,湖北公安人,是仕途上不得志的晚明文人,晚年旅居家乡荆州一带,在山水生活中寻求自适与自省。本文以他的晚年闲居日记《游居杮录》为研究对象,追述他晚年的日常生活与日记创作,拟从袁中道的生平、家世、交游活动、性格嗜好、文学思想、题材内容、日记特色及艺术成就等方面来具体论述。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与前人研究。第一章:对袁中道的家世、坎坷仕途及生活观的概述。追求自适、被亲友滋养、在疾病中自省的生活态度对于深刻理解《游居杮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游居杮录》的题材内容与思想内涵。本章以植物、山水、寺庙为例,论述了《游居杮录》中山水与人文景致的特征及创作规律,指出这三要素在小修旅居日常与情感中的作用。第三章:《游居杮录》的文体特色与艺术成就,本章论及袁中道在生活中扮演日记人、旅人及清客这三类角色,并指出日记所涵盖的笔记、游记及清言特色,并与同时期的日记作比较,展现出袁中道日记的个人意识及性灵风采。

沈云迪[7](2017)在《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从探寻上海文脉的角度出发,在作家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生态研究的视角,将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置诸文化视野下进行研究,注重探析作为文学板块的上海地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图景中,创作群体及网络风貌、文学的时空环境对区域文学的影响以及上海地区明代文学性格的独特形式。本论文描述了明代近三百年间上海地区文学场域的生态概貌,对上海地区文学由寂寞走向繁荣、由全国文学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的曲折过程做了揭示。除去《绪论》,本文正文三编共分为十章。上编为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概貌,共四章。第一章至第四章根据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的发展脉络,分为洪武至成化时的孕育期、弘治至嘉靖时的发展期和隆万至崇祯时的繁盛期。对近200位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区作家及其在区域内的创作活动网络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核心作家周边凝聚的创作群落进行了探析。即重视主流作家又重视非主流作家,尤其是对区域文学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家,从重视创作成果的代表性、丰富性变为注意创作的实际过程和基础状态,突出地方文学群体的特点,中下层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以及地域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对作家的影响。中编为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发展动因研究,共两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文传统、教育等等角度切入。探讨多层面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对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生态所产生的的影响。下编为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特征研究,共四章。第七章至第十章探讨了上海地区明代作家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上的共性特征。文本于经、关乎政的正统文学观念在上海地区明代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明初王彝到明末黄淳耀等上海地区作家都有深刻的体现。在强调“文以范古为美”的同时,上海地区的作家群体又有“情以独至为真”的追求。本文在论述中尤其注重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在本土的影响。本文在正文以外,还编有附录《上海地区明代作家大事年表》,附录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研究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生态的重要资料。

宋扬[8](2015)在《文气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诗学的中的文气论涉及到文气的本体、文气论形成的历史、文气论的修辞理论、文气论传达出的个性特质、创作者的人格论、文气论的风格论等问题。如若不能深刻的理解文气论的理论意义与历史背景,就不能对文气思维进行或从分而有效的把握。文气灵逸于文本当中,从其生发的那一刻起,就表现为一种心灵层面上的感动,并经历了后来者历史性的阐释,从而实现了理论本身的古今对话。有关文气的理论散见于各种史料之中,然而,若我们只是停留在史料的表层,进行字面意义上的解读,是远不能接触到文气理论所富有的深刻内涵的,唯一能够实现文气理论有效解读的方式,就是观察文气论如何渐渐建立起理论内部的逻辑脉络,并将各种理论置放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理解。由此,本文在纵向上选择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三个方面对文气论进行考察,并在横向上试图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对以上内容进行七个方面的诠释。之所以对文气论进行如上的考察,一是因为文气论以中国古典气论哲学为基础,气论哲学贯穿在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思想当中,是古人的宇宙观的基础;二是因为以“生命”作为论述的核心,上接文气论的宇宙观,下联文气论的文学表现,可以充分的展现文气论的美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绪论首先对文气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文气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文气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综合性研究与专题研究两类。就前者而言,由于试图将文气论的内容搜罗殆尽,在把握其整体风貌方面有当然优势,但是,当我们想要从整体论述其全部思想内容的时候,似乎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一般性论述与介绍当中,这样的论述与介绍作为初期的研究当然有其价值和意义,但它也在有意无意间阻碍了对于文气论思想研究的深入挖掘;就后者而论,目前针对文气论中的某一方面,或将文气论整体放在某一大学科背景下进行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性着作在推进文气论微观研究方面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其某一方面的研究由于缺少对于文气论的哲学基础、形成过程、个性特征、修辞笔法、人格修养和风格意味的整体把握,往往会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弊端,而以某一大学科,比如哲学、美学、文学等为参照进行的研究较之综合性研究虽然有所深入,但仍然没有把握住文气论的核心展开论述,因此仍然流于泛泛。由此出发,本文的写作重点划定为宇宙论、生命论以及艺术论三个层面,并对相关的理论背景进行了说明。其次,以作家的生命体验为重点,就此阐释文气论之所以关注人生命问题的原因。再次,对文气论派生出的各种范畴进行考察,论证文气论“杂”却并非杂乱无章,它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总领生存境遇整体的努力。论文的第一章以文气论的哲学基础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此来揭示文气论的本体论意义。具体而言,气的观念生发于自然之风,人们从对自然之风的感触中,体会到自然与自身的同源关系,由此文气之流行便被推衍到实际生存的方方面面,并深入的展开为气与整体之道在思想层次与历史层次上的关系;而由这两方面的关系出发,气论又呈现出自身在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气的“有”与“无”;第二,气的“动”和“静”;第三,气的“虚”和“实”;第四,气的“整体性”与“具体性”。以上气的四个特征不仅作为对象属性而存在,同时也体现为主体的情感内容与理性方式,而后者使得气论本身获得了现实性的品格。第二章论述文气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属于历史论范畴。历史的来看,从曹丕在理论上提出“文以气为主”这一论断,一直到明末清初,气的诗学理论不仅形成了系统,同时也获得了内涵上的不断更新,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影响了具体作品的风格。而气论诗学在如上层面的影响,又与气之本体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对文气之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对文气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把握气与文之间的动态历史与内在逻辑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对文气论体系的形成给出解释。第三,对文气论进行的本体意义上的阐发,分别从“文气体现圣人之志”,“文气体现人生境界”以及“文气表征人生理想”的角度加以具体落实。第三章论述文气说的语言意义及修辞笔法。辞气,也就是文气论的修辞论。文气说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修辞的问题一直是很重要的,气体变化,以曲为贵,修辞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成为古典诗学中的一门技术,气具有通贯性,锻炼人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修辞笔法里体现出了诗文不同的文气,生机活泼,而这表征了诗人的内在人格修养。为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论述气与修辞观,文气论在修辞的问题上形成了对于“文”和“质”关系的两种意见。可见修辞从一开始出现就有着辨证的特点,这是符合气的思想特征的,表现出来的文气观也有辨证的关系。第二节论述文气论的修辞格式,第三节论述辞气的修辞意义。第四章论述才气,即文气论的个性论。第一节论述了才气的个性基础,主要体现为功夫在诗外的理论要求。第二节论述才气与作品格调之间的关系,属于才气的文学表现范畴。第三节在个性与文学本质的关系中探讨才气的自然性。最后,打通才气与文气之间的关系,对个性贵在有言外之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以文机论文气,考察育植文机的知识基础与人格因素。养气论构成了文气论的人格论。第一节论述养气论的知识基础,指出养气论在养学,养精,养气,养神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二节从人格培养的角度论述人格与文气的关系,重点探讨文气论内容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第三节论述养气与作品形式和作品特色的关系。第六章探讨文气论的风格论。第一节论述气哲学与风格理论的形成,包括情动则澄“神”的境界、神与气是两种风格、一气贯通几个问题;第二节论述气与风格的类型,文机开则变态生,审美品格的差异等问题;第三节论述气与意境,对气韵生动与古典史学中的“意境”说之关系进行考察。结语部分从总体上阐述文气论的诗学特征,并将文气论在生命诗学的意义上加以定位,从而对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与整体意图加以总结。

张元鑫[9](2015)在《袁中道书牍研究》文中提出袁中道是明末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袁宗道、袁宏道的季弟。他与宗道、宏道合称“公安三袁”。袁中道与二兄袁宏道感情深厚。早年一直参与公安派的文学活动,是公安派骨干力量。他仕途坎坷,47岁才中得进士,传世作品有《珂雪斋前集》、《游居柿录》和《珂雪斋集选》等。袁中道思想情况复杂:书牍主要反映其对仕途的渴望、向佛教寻求精神寄托、寄情山水等方面内容,内涵丰富,极具感染力。袁中道文集中保存下来的书牍数量较多,现存书牍有210余篇。袁宏道对袁中道的创作风格有这样的评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中道的书牍也延续了这种风格,表达真挚感人,描写景物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王崇[10](2015)在《百年汉语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近代以来六种主要新兴语体,探讨汉语演变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这六种新兴语体是新民体、新诗、新民歌、大字报、新赋和微博。一方面探讨各语体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凸显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从篇章结构和构成语言的诸要素如语音、文字、词汇、句式、语法、修辞手法等入手,研究各类语体的特征。本文认为各种语言要素所共同表现的特点不仅是语体之所以成为语体的必备条件,而且也决定了各类语体的风格和功能。研究汉语语体演变不但不能回避这些要素,而且要对语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概括,这样才能清楚地把握新生语体的区别性特征,探究出语体演变的语言内部原因,正确地梳理语体演变。研究各语体与当时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论证了社会变革是语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分析了新兴语体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推动作用”,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像新民体、新诗、新赋、微博等语体,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像新民歌和大字报两种语体,由于所关联的“社会变革”本身的负面性质,它们对社会生活本身的作用,无疑是消极的。但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语体而非社会变革,所以对其消极作用也只能是点到为止。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社会变革是语体演变的根本原因,语体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语体演变的社会原因,发掘语体演变的规律,描述新生语体的语体特征,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任务。

二、公安派孕育期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安派孕育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组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组剧的界定
    第一节 清代组剧的定义
        一、 组剧称谓的演变
        二、 明人对组剧构成关系的认识
        三、 今人组剧定义诸说
        四 笔者对组剧定义的看法
    第二节 清代组剧与戏曲别集、承应戏关系辨析
        一、 清代组剧与戏曲别集关系论述
        二、 清代组剧与承应戏关系探讨
    第三节 清代组剧判别标准
        一、 单剧内容必须独立完整
        二、 单剧之间必须存在关联
        三、 组剧必须呈现整体构思
第二章 清代组剧的组合法则
    第一节 以相同创作目的贯穿各单剧
        一、 表达文人愤懑之情
        二、 呈现颂圣承应之愿
        三、 营造自遣闲情之趣
        四 、彰显文人时代之思
    第二节 以相似的题材内容关联各单剧
        一、 人物特质相同
        二、 故事类型相同
        三、 故事地点相同
    第三节 以相同主人公作为关联
第三章 清代组剧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组合”艺术形态与组剧的源流关系探讨
        一、 “组合”艺术的形态
        二、 “组合”艺术的形态对组剧的影响
    第二节 清代组剧的体制特征
    第三节 清代不同时期组剧建构方式的演变及缘由探析
        一、 清初剧作家对“四节体”的继承及原因
        二、 清代中后期剧作家对“单折剧”组合模式的沿袭及缘起
第四章 从场上向案头转变的清代组剧
    第一节 清代组剧场舞台演出的影响因素探究
        一、 清代组剧演出方式推测
        二、 清代组剧演出的影响因素探讨
    第二节 清代组剧创作的拟剧化倾向
        一、 关目意识的平淡化
        二、 排场设置的清冷化
    第三节 文人剧作家对清代组剧创作的影响
        一、 作家身份意识的坚守与清代组剧创作的拟剧本倾向
        二、 作家创作的非功利性与清代组剧的实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代组剧剧目统计表
附录二 明清戏曲合集统计表
附录三 清代组剧作家仕宦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清代组剧取材情况统计表
附录五 清代组剧演出情况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写作思路与论文的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格调的渊源及发展
    1.1 格调的涵义
        1.1.1 格的基本含义
        1.1.2 调的基础义项
        1.1.3 格调综论
    1.2 格调的生成与发展
        1.2.1 前格调诗学——格调的萌芽与积淀
        1.2.2 明代格调诗学——格调的繁盛
        1.2.3 后格调诗学——格调的复兴
第二章 格调论视野中李东阳及其茶陵派的格调诗学
    2.1 李东阳的格调论
        2.1.1 李东阳的生平及着述
        2.1.2 李东阳的格调理论
        2.1.3 李东阳格调论对后世的影响
    2.2 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论
        2.2.1 茶陵派成员考
        2.2.2 茶陵成员的格调论
第三章 明代格调论的理论作用及历史意义
    3.1 古代诗学视野中的格调理论评析
        3.1.1 风骨论与格调论
        3.1.2 意境论与格调论
    3.2 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晚明诗学研究中的“早期启蒙”范式辨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蒙诗学”抑或“诗学启蒙”?
二、彰显新意还是强赋新辞?
三、因子乎?潮流乎?
余论

(4)公安派文学的分期(论文提纲范文)

一、兴起期 (1587年-1595年)
    (一) 袁宗道文学创作由复古、拟古转向反对复古、拟古
    (二) 袁宏道文学和思想创作由复古、拟古转向反对复古、拟古
二、鼎盛期 (1596年-1600年)
    (一) 袁宏道的巨大作用
    (二) 袁宗道、袁中道及其他公安派成员的作用
三、衰落期 (1601年-1626年)
    (一) 袁宏道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变化
    (二) 袁中道的极力维持

(5)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上)
    第一节 白话新诗与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
        一、“诗界革命”的影响
        二、意象派的影响
        三、新诗运动倡导者的选择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和深化
        一、闻一多“幻象”论对胡适“影像”论的深化
        二、象征派意象诗学的勃兴
        三、意象美学研究的自觉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下)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生活意象论的崛起
        一、艾青的“生活感觉”意象论
        二、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意象论
        一、唐湜的“诗质”意象论
        二、袁可嘉的“类型意象”论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倾向
    第一节 意象的“贵意”传统与“意”
        一、意象的“贵意”传统:言意之辩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性
        一、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之“意”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的原因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倾向
    第一节 中西“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一、中国古代“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二、西方“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性
        一、“尚象”之“象”的形象性
        二、“尚象”之“象”的象征性
        三、“尚象”之“象”的变动性
        四、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尚象”的原因
第五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与批评论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一、“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三、营造意境: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创构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批评论
        一、意象批评的过程及心理活动
        二、意象批评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三、20世纪前期意象批评兴起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袁中道《游居杮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旅行文人的渊源及发展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袁中道家世、生平与思想考探
    第一节 袁中道的生平、思想
        一、袁中道的生平、思想
        二、袁中道的坎坷仕途
        三、袁中道的着作概况
    第二节 袁中道的生活观
        一、袁中道与亲人
        二、袁中道的交友观
        三、袁中道的生死观
第二章 《游居杮录》的题材和文化精神
    第一节 《游居杮录》的植物图景
        一、植物意象与文化渊源
        二、植物描绘与创作规律
        三、植物陪伴与人生喟叹
    第二节 袁中道的山水之游
        一、山水之游——旅行方式的艺术化
        二、山水之境——声、色与水文特征相结合
        三、山水之情——旅居的陪伴与思考
    第三节 《游居杮录》的寺庙描绘
        一、寺庙的特点——简笔动态图
        二、寺庙的功能——身体与心灵的驿站
        三、独特的旅行——山水与寺庙的结合
第三章 《游居杮录》的文体特色与艺术成就
    第一节 笔记与日记人
        一、闲居笔记与闲居者
        二、日常化与个人化艺术
        三、《游居杮录》的笔记特色
    第二节 游记与旅行者
        一、旅行环境与旅行者身份
        二、旅行特点与游览规律
        三、《游居杮录》的游记特色
    第三节 清言与清客
        一、现实生活与清客
        二、《游居杮录》的清言笔法
    第四节 《游居杮录》与晚明日记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7)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概况
        一、研究历程
        二、以往研究与本课题的交叉与补充
    第二节 关于本论文撰写思路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上编 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概貌
    第一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孕育期(洪武至成化)
        第一节 由繁荣、沉寂再到复兴的作家群落概貌
        一、由元入明的袁凯、管讷、王彝、董纪等作家
        二、入明以后成长起来的钱溥、夏寅、张弼、张悦、陆德蕴、郁文博等作家
        第二节 明初流寓作家对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影响
        一、杨维祯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二、陶宗仪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三、钱惟善、王逢等作家的影响
        第三节 苏州地区作家对上海地区明初作家群落的影响
        一、上海地区元末明初作家与苏州地区作家的交往
        二、入明后一代作家与苏州作家的交往
    第二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发展期(弘治至嘉靖)
        第一节 以乡贤名卿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一、以顾清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二、以陆深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三、以孙承恩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四、何良俊、徐献忠、董宜阳、张之象等“四贤”及周边作家群落
        五、以莫如忠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六、钱福、朱应祥、王一鹏、潘恩、沈恺、石英中等其他重要作家
        第二节 家族作家群落
        一、朱邦宪家族作家群落
        二、徐阶家族作家群落
        三、陆树声家族作家群落
        四、冯淮作家家族
        第三节 本土作家与其他区域作家的交往与互动
        一、上海地区作家与李东阳的交往
        二、与吴宽、王鏊及“吴中四才子”、唐顺之等吴中作家的交往
        三、与各地作家的广泛交流
    第三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繁盛期(隆万至崇祯)
        第一节 以乡贤名卿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一、以陈继儒为中心的作家群落
        1、布衣之杰陈继儒
        2、畸人之杰唐汝询
        附录: 《顾氏诗史》作者考辨
        3、“一代之殿”施绍莘
        二、“嘉定文派”嘉定四先生及徐学谟、殷都等作家群落
        三、冯时可家族作家群落
        第二节 几社及殉难、遗民作家群落
        一、文雄烈士旷世奇才陈子龙
        二、几社作家群落
        三、夏完淳、黄淳耀、侯峒曾等殉难作家
        四、遗民作家
        第三节 万历、崇祯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家
        一、董其昌、张鼐、宋懋澄等知名作家
        二、区域文学重要作家王圻、唐文献、张以诚、何三畏、黄体仁、徐光启等
        三、其他作家严衍、杜开美、李绍箕及女作家王凤娴等
    第四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繁盛期(隆万至崇祯二)
        第四节 本土作家间的文学网络
        一、陈继儒等核心作家的影响
        二、上海地区作家结社唱和等诗文交往
        三、编辑别集及为别集作序跋等区域文学活动
        第五节 本土作家与其他区域作家的交流与互动
        一、归有光、王世贞、屠隆等作家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二、与全国作家的广泛交流
中编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发展动因研究
    第五章 政局变化、经济发展对上海地区文学生态影响
        第一节 朝代更迭冲击下的上海地区文学
        一、元明易代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二、明末政治生态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嘉靖时期倭寇之乱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一、倭寇对上海地区产生的极大破坏性
        二、倭乱对区域文学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 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世风的影响
        二、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士商互动
        三、作家作品中的民生疾苦
    第六章 区域文化发育对上海地区文学生态推动之功
        第一节 书籍收藏、编辑对区域文学的助力
        一、作家兼藏书家
        二、编辑各类诗文选集以阐述文学主张
        第二节 区域文化发展对地区文学生态的作用
        一、科举发达与文学的发展
        二、文化普及与上海地区文学的发展
下编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特征研究
    第七章 上海地区作家的政教文学观念
        第一节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
        一、根乎六经、出入诸子的文学主张
        二、随事触物、必根理义的创作倾向
        三、诗文皆缘本经术的特点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文学追求
        一、对文以致治的强调
        二、复兴传统、反思现实的追求
    第八章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中的隐逸主题
        第一节 动荡政局下的隐逸追求
        一、身已无官也自如的自适
        二、朝局庸縻速去为幸的无奈
        第二节 平静生活中的隐逸闲淡
        一、太平盛世下的悠闲自在
        二、吏隐兼得的精神追求
        三、独秘泉石、超然物外的潇洒自适
        四、“通隐”陈继儒及其影响
    第九章 上海地区作家的文学复古思想
        第一节 以古人为式,以性情为用的文学实践
        一、前期作家对唐宋优秀诗人的学习
        二、既主复古又贵性情的宽容心态
        三、酝酿群籍勒成一家的追求
        四、文以范古为美的文学主张
        第二节 笼罩于复古大潮中的上海地区作家
        一、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的差距
        二、演七子流派的创作情况
    第十章 上海地区的重情文学传统
        第一节 抒发个人情怀的创作
        一、政治高压下个性化的情感抒写
        二、重抒情、重自然的创作方向
        三、强调真情、抒写真实自我的创作实践
        第二节 重情之正的文学传统
        一、得情之正的传统
        二、强调诗文回归情之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8)文气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气论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意义
        一、文气论研究成果综述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文气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
        一、研究重点和方法
        二、研究框架和内容
第二章 元气淋漓——文气论形成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文、气及其相关概念的界说
        一、自然之气
        二、生命血气
        三、心灵文气
    第二节 气的哲学特征
        一、无中生有
        二、动静相召
        三、虚实恬淡
    第三节 元气淋漓
        一、“物”背后的共相
        二、微明之道
        三、“刚柔相摧而生变化”
    注释
第三章 气韵生动——文气论演变历史及本体意义
    第一节 文气论的次序演变
        一、初期:“阴阳不测之谓神”
        二、深化:“有情之天下”
        三、成熟:“空王之道助”
    第二节 文气论的范畴与理论体系
        一、基本范畴:气盛而化神
        二、气韵生动:生生为艺
    第三节 文气论的本体意义
        一、错综复杂,有章可循
        二、中和之美,天地之心
        三、源流永续:大气之美
    注释
第四章 辞气——文气论的语言意义及修辞笔法
    第一节 气与修辞观
        一、重视“文”的修辞观
        二、重视“质”的修辞观
    第二节 辞气浩荡
        一、生机活泼:字词的修辞
        二、气当曲折:句子的修辞
        三、一气贯注:章的修辞
    第三节 辞气的修辞意义
        一、君子之德
        二、文气纵横
        三、神与气和
    注释
第五章 才气——文气论的个性要求与创作格调
    第一节 才气:文气论的个性要求
        一、天才
        二、才德
        三、才学
        四、才能
    第二节 才气:文气论的创作格调
        一、才气贲张,出格调
        二、真才气,各有千秋
        三、气力周备,得心应手
    第三节 才气:文学的本质
        一、才气预表人性
        二、才气浸润生命
        三、才气本根自然
    注释
第六章 养气——文气论的知识基础与人格因素
    第一节 养气论的知识基础
        一、性命学来源
        二、哲学来源
        三、文学来源
    第二节 人格与文气
        一、修正意志
        二、修养人格
        三、修炼风采
    第三节 人心修养与境界
        一、体态之美:气之完全
        二、生机之美:文机变态
        三、气度之美:情感境界
    注释
第七章 气象万千—文气说的欣赏意味与艺术体验
    第一节 气韵天成
        一、气势:整体性分明的统序
        二、气感:底蕴富厚蓄藏内敛
        三、体气:真实生命性形状
    第二节 气象更新
        一、清气与风格
        二、逸气与风格
        三、理气与风格
    第三节 气貌山海
        一、知觉灵明,诗意的空间
        二、四时之外,陶冶而来
        三、气化宇宙,古意盎然
        四、思与境谐,神与物游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袁中道书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袁中道书牍作品辑存
    第一节 袁中道书牍—明清版本
        一、《珂雪斋近集》
        二、《珂雪斋前集》
        三、《珂雪斋集选》
    第二节 袁中道书牍作品—民国及近代版本
        一、《珂雪斋近集》
        二、《珂雪斋前集》
        三、《珂雪斋集选》
        四、合集
    第三节 袁中道书牍作品被其他作品收录情况
        一、《皇明十六家小品》
        二、《晚明十八家小品》
        三、《晚明小品文库》
第二章 袁中道书牍中的思想矛盾之一:仕与隐
    第一节 难以割舍的仕宦情结
        一、“金榜题名”的入仕之心
        二、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第二节 在“入世”与“出世”间摇摆
        一、举业迷茫,思想动摇
        二、屡经打击,寻求出路
第三章 袁中道书牍中的思想矛盾之二:出世与自适
    第一节 渴望出世
        一、探究生死命理,急于摆脱死亡的恐惧
        二、消除业习,净化心灵,为纵欲忏悔
        三、探求佛理,寻找人生坐标
    第二节 难舍自适的山水情节
        一、青壮年时期——“纵情山水”以排遣自我
        二、中年时期——“寄情山水”以反思悟道
第四章 袁中道书牍的文学观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中道的文学观
        一、淡化门派之见,以发展的眼光看文学
        二、反对教条,遵循求“变”崇“真”的创作规律
        三、以古为鉴,矫正“冲口信笔”的“率易”之弊
    第二节 中道书牍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真挚,表达真我
        二、景物情事即兴书写,多样表达摇曳生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百年汉语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民体与晚清变革
    第一节 新民体及新民体的创作
        一、新民体
        二、新民体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民体成因探讨
        一、晚清政治变革对新民体产生的影响
        二、晚清思想、文化变革对新民体产生的影响
        三、新民体创作者、受众与新民体的产生
    第三节 新民体语体分析
        一、句类特征
        二、词汇特征
        三、语法特征
        四、修辞特征
        五、语音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诗与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新诗及新诗的创作
        一、新诗
        二、新诗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诗语体成因探讨
        一、诗体自身演变原因
        二、社会变革对新诗体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新诗语体分析
        一、词汇特征
        二、语法特征
    第四节 新诗语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一、新诗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新诗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宣传工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民歌与大跃进运动
    第一节 新民歌及新民歌的创作
        一、新民歌
        二、新民歌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民歌语体成因探讨
    第三节 新民歌语体分析
        一、词汇特征
        二、修辞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字报与“文化大革命”
    第一节 大字报及大字报的创作
        一、大字报
        二、大字报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大字报的成因探讨
    第三节 大字报语体分析
        一、篇章特征
        二、关键词特征
        三、词汇特征
        四、句类特征
        五、修辞特征
    第四节 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一、在发动群众上所起的作用
        二、在思想宣传上所起的作用
        三、在揭发、批判和辩论上所起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赋与改革开放
    第一节 新赋及新赋的创作
        一、新赋
        二、新赋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赋语体成因探讨
        一、文化变革对新赋产生的影响
        二、白话文表达风格的局限性
        三、赋体自身魅力
        四、社会心理变化对新赋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新赋语体分析
        一、语音特征
        二、文字特征
        三、词汇特征
        四、修辞特征
        五、新赋创作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博与改革开放
    第一节 微博、微博体及微博体的创作
        一、微博
        二、微博体
        三、微博体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微博体成因探讨
        一、科技变革对微博体产生的影响
        二、群体社会心理对微博产生的影响
        三、模因对微博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微博语体分析
        一、微博分类与微博信息性质
        二、微博篇章量化特征
        三、话题特征
        四、书写符号特征
        五、词汇特征
        六、句法特征
    第四节 微博语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对社会管理及政府施政方面的影响
        二、对社会法治建设、制度建设的影响
        三、对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方面的影响
        四、对科技发展技术变革方面的影响
        五、对文化文明建设传播方面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公安派孕育期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组剧研究[D]. 鲁桂云. 兰州大学, 2021(02)
  • [2]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D]. 杨若柳. 山西大学, 2020(01)
  • [3]晚明诗学研究中的“早期启蒙”范式辨正[J]. 王逊. 文艺研究, 2020(03)
  • [4]公安派文学的分期[J]. 周家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 袁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袁中道《游居杮录》研究[D]. 王美云.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D]. 沈云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8]文气论[D]. 宋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9]袁中道书牍研究[D]. 张元鑫. 黑龙江大学, 2015(08)
  • [10]百年汉语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D]. 王崇. 黑龙江大学, 2015(03)

标签:;  ;  ;  ;  

公安学校孕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