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一、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杜珺[1](2017)在《可燃薄片制备及其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以Mg-PTFE-Viton为主要组分的红外诱饵剂(简称MTV)制成的药柱通过燃烧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能够模拟目标用来对抗红外制导武器,但随着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武器的出现,MTV诱饵药剂由于燃烧温度高、辐射光谱特性与真实目标差异较大等问题,已难以有效对抗新型制导武器。本课题根据烟火辐射、毫米波散射相关理论,采用以金属薄片为基底,一侧表面复合红外烟火药剂制备可燃薄片的方法,通过红外烟火药剂配方和薄片设计,降低其燃烧温度、改善光谱分布特征,研究可燃薄片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性能、毫米波性能以及其应用技术等。基于烟火药剂的红外辐射特性及金属薄片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开展了可燃薄片制备工艺的研究。采用垂直喷射法、粘性附着法、外力扩散法以及重力沉积法制备可燃薄片,结果显示重力沉积法制备的可燃薄片牢固、药剂分布均匀、厚度可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烟火药剂量、可燃薄片尺寸等工艺参数对可燃薄片成型、燃烧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确定在1Ocm×1Ocm的基底上复合10g烟火药剂制成的可燃薄片效果较好。基于MTV药剂具有强红外辐射的特点,通过调整其组分种类、粒径、配比等,研究药剂成分变化对可燃薄片燃烧及辐射性能的影响。利用SC7000远红外热像仪测试可燃薄片的燃烧温度、辐射亮度、辐射面积等燃烧及辐射性能,同时利用OPAG33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可燃薄片红外光谱分布,筛选出48%RF型PTFE、52%150-200目P型Mg粉以及10%Viton作为可燃薄片红外烟火药剂的基础配方。通过对烟火辐射理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在基础配方中添加EG、铝热剂、LH从而降低燃烧温度、增加具有中、远红外强辐射燃烧产物来改善可燃薄片光谱分布的方法。借助SC7000和OPAG33研究可燃薄片红外辐射性能,结果显示,添加具有吸热阻燃作用的EG后可燃薄片燃烧温度降低了 20-29%,辐射向3-5μm波段偏移;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可知,添加铝热剂、LH后可燃薄片燃烧气、固产物具有中、远红外辐射峰,能显着提高可燃薄片中、远红外波段辐射。根据毫米波散射理论,借助三毫米波雷达散射截面积测量雷达研究可燃薄片毫米波散射性能,以期获得具有合适毫米波散射特性的可燃薄片材料。结果显示,随可燃薄片金属基底导电性提高其雷达散射截面增大;随基底面积增大,雷达散射截面先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对比等面积圆形、方形、一头沉菱形及尾翼型基底雷达截面知,尾翼型RCS值最大,达1.208m2;烟火药剂会大幅降低基底毫米波散射性能(降幅80%),通过添加耐高温CF材料可显着提高可燃薄片药剂面毫米波散射性能,且随其含量增加雷达截面线性增大。通过抛撒方式试验可燃薄片点火、分散、燃烧及辐射性能,结果显示抛出后辐射面积逐渐增大至1.88s时达到极大值10.95m2,而辐射温度在0.88s时达到极大值732.30℃;对比不同可燃薄片装填数量、形状、单个可燃薄片与辐射云间的关系发现影响辐射云燃烧及辐射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烟火药剂量、可燃薄片数量及单个可燃薄片燃烧及辐射性能。

宋俊志[2](2017)在《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的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属于半实物仿真系统的一种,主要用于在室内检测毫米波干扰机的干扰性能。系统设计的原理是根据干扰机干扰被动毫米波探测器的试验结论。通过在暗箱测试系统中布置衰减介质材料等效毫米波在室外空间上的能量衰减,达到在室内测试干扰机的干扰性能的目的。测试系统主要包括屏蔽暗箱、介质衰减区、调制装置、测试平台、被动毫米波探测器和上位机软件。首先,论文论述被动毫米波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干扰机的原理,并且以此为基础给出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总体实施方案,并建立被动毫米波探测器探测干扰机的等效数学仿真模型。其次,论文以电磁波传播、电磁波屏蔽以及吸波材料理论为基础,设计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中的屏蔽暗箱的机械结构,计算屏蔽暗箱静区的反射电平,计算分析毫米波等效衰减介质材料的性能。再次,论文介绍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被动毫米波探测器、干扰机、信号采集传输模块、调制装置控制模块和测试平台控制模块。软件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最后,完成对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各模块的基本功能,从而对干扰机的干扰效果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数学仿真结果和暗箱测试结果以及实际外场试验结果,说明系统能够测试干扰机的干扰效果。

张鹏[3](2014)在《仿形诱饵体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武器的不断发展使得具有明显特征的装甲目标承受巨大威胁,单一模式的诱饵不能发挥有效的干扰作用。在研究干扰红外/毫米波的诱饵特性的基础上,本文以耐高温碳纤维织物为基本材料,提出镀金属薄层和涂高能诱饵剂的气囊式仿形诱饵体来实现红外/毫米波复合诱饵功能的技术途径。基于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并采用控制体积法模拟了简化的气囊诱饵体的充气展开过程。获得了气囊充气过程中,气囊外形变化的动态结果,囊内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红外辐射在大气中传播的影响因素和气囊的热辐射特性,给出了一种计算大气透过率的数学模型,得到了气囊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谱辐射出射度及其在3~5μm和8~14μm波段下经大气衰减后的辐射强度变化对比曲线。在目标毫米波探测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辐射计对地面目标旋转扫描的归一化天线温度对比度计算模型,分析了目标在不同状态下的归一化天线温度对比度;实验获得了诱饵材料和某型装甲目标的毫米波辐射信号,通过对信号的处理,提取了目标信号的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实验和计算的信号特征量,结果表明,仿形诱饵体有着和装甲目标相似的作战效能,诱饵材料和装甲目标的毫米波辐射特性的研究为仿形诱饵体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常项项[4](2013)在《有源和烟幕干扰下激光制导的性能参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激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问世的一种新型光源,有着诸多的优点,例如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到七十年代激光开始被运用在军事上,七十年代中期出现了精确制导武器、精确制导炸弹和灵巧武器的概念。当时主要指的是美国的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导弹、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等,这些武器具有极高的命中精度。些武器具有极高的命中精度,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开创了另一个战争时代,让人们对未来战争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激光制导的原理:用激光器发射激光束来照射目标时,装在弹体上的激光接收装置则接收照射的激光信号或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由制导系统算出弹体偏离照射或反射激光束的程度,不断调整飞行轨迹,使战斗部沿着照射或反射激光前进,最终命中目标。激光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二战之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激光制导武器的应用也大大推动了激光干扰技术的发展,激光干扰的原理就是通过使用有源或者无源技术措施,对敌方的光电设备进行欺骗或压制,达到降低敌方制导武器精确度的目的。换言之,激光干扰就是用发射或转发激光以欺骗或压制敌方光电设备或遮挡、消弱敌方光电信号造成假象,诱骗敌方进攻武器到其他方向,使其失去攻击目标。激光干扰技术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两类,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1.简要概括了无源干扰中的烟幕干扰、烟幕的基本知识,分析烟幕的产生、干扰原理,详细推导了粒子的衰减因子和散射因子,仿真消光因子与波长、复折射率实部虚部、以及粒子半径的关系。2.针对1.06μm和10.6μm波长的激光,分析了石墨和炭黑两种粒子对其消光特性,仿真显示在粒子半径变化时,两种粒子的质量消光系数的变化规律;讨论由上面两种粒子组成的烟幕的透过率与烟幕厚度、烟幕浓度的变化规律。3.分析有源干扰的原理,针对激光制导中使用的四象限探测器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四象限探测器上如何区别真假光斑提出一种算法,并验证该算法的准确性。

王海琦[5](2013)在《可燃箔片材料制备及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红外辐射、毫米波散射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复合诱饵现状,提出了制备一种基于金属箔片、可遇空气自燃的新型复合诱饵材料,来实现红外/毫米波复合干扰的技术途径。对可燃箔片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温扩散法、自燃金属粉法和涂覆法三种制备方式,将可燃材料与箔片复合,通过大量试验对制备工艺中粘合剂含量、溶剂用量、后处理方式等主要因素对可燃箔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索,最终确定了工艺相对简单、性能稳定的可燃箔片制备工艺。针对可燃箔片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SC7000红外热像仪、OPAG33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可燃箔片的燃烧温度、辐射亮度、光谱特性等参数进行测试试验,并对箔片面积、粘合剂含量、可燃材料粒度及红外活性添加剂等因素对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研究,获得红外辐射性能最优可燃箔片,其燃烧温度最高可达到968.26℃,200℃C以上的持续时间超过60s,并以冷燃烧方式平稳的进行自燃氧化过程。针对可燃箔片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及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毫米波RCS测试系统对可燃箔片3mmRCS进行了测试,探讨了箔片形状、箔片面积、箔片材料以及可燃涂层等因素对3mmRCS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可燃箔片具有较好的红外辐射、毫米波散射特性。

张大志[6](2012)在《多频谱干扰材料复合技术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查阅目前国内外无源干扰技术的相关文献,并依据红外、激光和毫米波衰减的相关理论,采用消光铜粉、导电石墨和碳纤维作为原料,研究并设计一种能同时遮蔽红外、激光和毫米波的新型干扰剂。通过烟幕箱对消光铜粉和导电石墨进行动态遮蔽性能测试,表明两者均对红外和激光具有较强的衰减;通过毫米波动态测试技术对碳纤维的衰减性能进行研究,显示在相同质量下,碳纤维对3mm波和8mm波的衰减分贝数随着质量浓度呈线性变化,1.5~2mm长度碳纤维能够同时对3mm波和8mm波达到有效衰减;同时本文研究了化学镀铜碳纤维不同质量增重率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在相同质量浓度下,镀铜碳纤维在质量增重率为50%~60%时对毫米波的衰减达到最大值;通过对碳纤维和镀铜碳纤维的半波长下对毫米波的辐射效率进行计算,得出碳纤维对毫米波的衰减以吸收为主,而镀铜碳纤维对毫米波的衰减以散射为主。以三种干扰剂之间的分散性研究为目的,通过湿法分散和干法分散对比,发现干法分散技术在目前更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同时考察干法分散的影响因素,得出复合干扰剂的最佳配方:硅系分散剂15%~25%,碳纤维25%~35%,红外和激光干扰剂40%~60%。其中红外和激光干扰剂的组分为消光铜粉和导电石墨,其比例一般控制在3:2附近。测量干扰剂对各波段的电磁波的衰减,结果表明各组分不仅对其所干扰波段有较为明显的干扰外,还对其他波段电磁波的衰减有一定帮助,从而在整体上增强了干扰剂的衰减性能。

董树军,张君齐[7](2011)在《侦察卫星及其对抗方法》文中指出卫星侦察以其范围广、时效性好、可重复观测、情报信息准确以及获取途径安全合法等优点,在现代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叙述了侦察卫星的工作原理和其军事应用,介绍了成像侦察卫星及其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对抗方法。

彭瑾,郭桂友,张鹏峰[8](2010)在《对抗反舰导弹的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文中认为介绍了国外四种先进软杀伤武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并对其作战使用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未来海战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发展方向。

闫金亮[9](2009)在《离散气泡红外、毫米波消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散气泡具有高效的红外、毫米波衰减性能,使其在光电对抗、无源干扰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离散气泡的形成、稳定性原理以及影响气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表面电荷、表面张力、表面粘度、温度和压力。通过优化配方设计确定了起泡液的配方,并在转轮直径、转轮转速及风速三个角度讨论了离散气泡的形成技术。从单个气泡的特殊结构和离散气泡群对电磁波能量消耗两个方面探讨了离散气泡的消光机理。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对静态气泡、动态气泡、单个气泡、多个气泡的红外消光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对离散气泡的毫米波衰减性能也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离散气泡具有较好的红外消光性能;随着光路上气泡密度的增加,毫米波衰减分贝值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鉴于毫米波实验结果,在起泡剂中加入一些功能材料以提高气泡的毫米波衰减性能。初步探讨了功能材料在起泡剂溶液中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机理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温度、pH值、电解质、固体的表面性质等。试验研究了添加碳化硅、氮化铝、氮化硅、四氧化三铁等四种功能材料后气泡对毫米波的衰减效果,为后续研究做了一些工作。

王庆华[10](2009)在《国外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装备与干扰分析》文中提出现代战争中,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国外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装备的发展情况与干扰动向,指出发展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并对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的干扰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二、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可燃薄片制备及其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诱饵干扰机理
        1.2.2 红外诱饵材料
        1.2.3 毫米波诱饵干扰机理
        1.2.4 毫米波诱饵材料
        1.2.5 红外/毫米波复合诱饵材料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可燃薄片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2.1 可燃薄片设计方案研究
        2.1.1 可燃薄片及传统药柱样品制备
        2.1.2 测试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可燃薄片制备技术研究
        2.2.1 可燃薄片药剂复合牢固性研究
        2.2.2 可燃薄片药剂复合均一性研究
    2.3 可燃薄片制备工艺参数研究
        2.3.1 可燃薄片药量研究
        2.3.2 可燃薄片尺寸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红外烟火药剂基础配方研究
    3.1 烟火药剂组分的选择
        3.1.1 氧化剂
        3.1.2 可燃剂
        3.1.3 粘合剂
    3.2 PTFE对药剂制备、燃烧及辐射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原材料及样品制备
        3.2.2 不同PTFE可燃薄片燃烧性能研究
        3.2.3 不同PTFE可燃薄片辐射性能研究
        3.2.4 不同PTFE可燃薄片光谱分布研究
    3.3 Mg对可燃薄片燃烧及辐射性能的影响
        3.3.1 样品制备
        3.3.2 结果与讨论
    3.4 PTFE/Mg配比研究
        3.4.1 PTFE/Mg配比影响规律
        3.4.2 PTFE/Mg最优配比选择
    3.5 Viton含量
        3.5.1 样品制备
        3.5.2 Viton含量对可燃薄片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可燃薄片红外光谱优化研究
    4.1 烟火辐射理论
        4.1.1 红外辐射基本定律
        4.1.2 烟火药燃烧产物的辐射机理
        4.1.3 红外诱饵剂的辐射特性
    4.2 EG对可燃薄片红外光谱的影响
        4.2.1 EG对可燃薄片燃烧性能的影响
        4.2.2 EG对可燃薄片辐射性能的影响
        4.2.3 EG对可燃薄片光谱分布的影响
    4.3 铝热剂对可燃薄片红外光谱的影响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实验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LH对可燃薄片红外光谱的影响
        4.4.1 实验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可燃薄片毫米波性能研究
    5.1 毫米波散射理论
        5.1.1 毫米波与毫米波雷达的基本特点
        5.1.2 毫米波诱饵干扰原理
        5.1.3 毫米波散射性能
    5.2 测试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5.2.1 测试仪器设备
        5.2.2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可燃薄片基底材质对RCS的影响
        5.3.2 可燃薄片尺寸对RCS的影响
        5.3.3 可燃薄片形状对RCS的影响
        5.3.4 红外烟火药剂对可燃薄片RCS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可燃薄片应用与红外性能研究
    6.1 可燃薄片抛撒方式研究
    6.2 可燃薄片形成辐射云的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6.2.1 辐射云红外性能
        6.2.2 可燃薄片装填数量对辐射云红外性能影响
        6.2.3 可燃薄片形状对辐射云红外性能影响
    6.3 单个可燃薄片与可燃薄片辐射云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被动毫米波探测器的干扰机制和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热辐射基本理论
    2.2 被动毫米波探测器的探测原理
        2.2.1 天线温度
        2.2.2 探测器圆锥扫描金属目标输出信号模型
        2.2.3 探测器圆锥扫描金属目标输出信号仿真
    2.3 被动毫米波探测器的干扰机制
    2.4 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2.4.1 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
        2.4.2 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干扰衰减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屏蔽暗箱的分析与设计
    3.1 屏蔽暗箱的结构设计
    3.2 调制装置的设计
    3.3 屏蔽暗箱静区的仿真计算
    3.4 等效距离衰减材料的仿真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测试系统中的被动毫米波探测器设计
    4.1 天线的设计
    4.2 毫米波射频前端和中频放大组件设计
    4.3 检波电路设计
    4.4 低频放大电路设计
    4.5 识别电路设计
        4.5.1 MCU启动模式及调试电路设计
        4.5.2 信号识别电路设计
        4.5.3 电源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信号控制电路设计
    5.1 毫米波信号采集传输模块设计
        5.1.1 电源电路设计
        5.1.2 外部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5.1.3 AD采集电路设计
    5.2 调制装置控制模块设计
        5.2.1 增量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5.2.2 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5.2.3 转速显示电路设计
        5.2.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5.2.5 电源电路设计
    5.3 测试平台伺服控制模块设计
        5.3.1 绝对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5.3.2 限位保护电路设计
        5.3.3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5.3.4 电源电路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系统性能分析
    6.1 信号采集传输模块软件设计
    6.2 调制装置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6.3 测试平台伺服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6.4 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性能分析
        6.4.1 试验结果对比
        6.4.2 时域分析
        6.4.3 频率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3)仿形诱饵体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2.1 仿形诱饵体技术
        1.2.2 气囊充气仿真技术
        1.2.3 红外/毫米波辐射特性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红外/毫米波诱饵理论基础研究
    2.1 复合诱饵的红外干扰基础
        2.1.1 红外制导方式
        2.1.2 红外诱饵的工作机理
        2.1.3 红外诱饵的性能要求
    2.2 复合诱饵的毫米波干扰基础
        2.2.1 毫米波制导的特点
        2.2.2 毫米波无源干扰机理
        2.2.3 毫米波复合诱饵基本性能要求
    2.3 碳纤维基红外/毫米波复合仿形诱饵技术
        2.3.1 仿形诱饵体的技术要求
        2.3.2 仿形诱饵体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仿形诱饵体充气展开过程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控制体积法简介
    3.3 仿真气囊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的简化
        3.3.2 气囊模型的折叠
        3.3.3 气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4 关键字的设定
    3.4 气囊的外形变化
    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仿形诱饵体的红外辐射特性
    4.1 诱饵体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
    4.2 大气透过率
        4.2.1 水蒸气的吸收衰减
        4.2.2 CO_2的吸收衰减
        4.2.3 大气的散射衰减
        4.2.4 气象衰减
        4.2.5 倾斜路程传输计算
    4.3 大气透过率的计算
    4.4 仿形诱饵体的辐射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仿形诱饵体毫米波辐射特性
    5.1 目标的毫米波辐射特性探测原理
        5.1.1 辐射理论
        5.1.2 功率—温度的对应关系
        5.1.3 辐射计测量原理
    5.2 目标的亮温模型与仿真
        5.2.1 目标交会的状态
        5.2.2 应用天线方向图计算天线温度
        5.2.3 天线温度模型与仿真
    5.3 毫米波辐射计输出信号模型
    5.4 典型目标特性的探测实验
        5.4.1 试验方案
        5.4.2 获取目标的信号波形
        5.4.3 信号的预处理
        5.4.4 目标的特征提取
        5.4.5 目标特征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有源和烟幕干扰下激光制导的性能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制导技术和激光干扰的发展历史
        1.1.1 激光制导技术的发展历史
        1.1.2 全主动式激光制导
        1.1.3 半主动式激光制导
        1.1.4 指令式激光制导
        1.1.5 波束式激光制导
    1.2 激光制导武器的分类
        1.2.1 激光制导炸弹
        1.2.2 激光制导炮弹
        1.2.3 激光制导导弹
    1.3 激光干扰的发展和种类
    1.4 激光干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4.1 国外的发展动态
        1.4.2 国内发展动态
        1.4.3 激光干扰的发展分析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无源干扰中的烟幕干扰
    2.1 光电无源干扰技术
    2.2 烟幕的基本知识
        2.2.1 烟幕的概念和类别
        2.2.2 烟幕粒子的形状
        2.2.3 烟幕粒子的特征尺寸
        2.2.3.1 粒子个体的特征尺寸
        2.2.3.2 粒子群的统计学特征尺寸
        2.2.4 烟幕粒子尺寸分布函数
        2.2.5 烟幕粒子的沉降
    2.3 烟幕消光的比尔-朗伯定律
        2.3.1 比尔-朗伯定律
        2.3.2 散射光强和散射分布函数的详细推导过程
    2.4 衰减因子和散射因子的推导
        2.4.1 衰减因子Q_e 的推导过程
        2.4.2 散射因子Q_s 的推导过程
    2.5 消光因子与参数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烟幕对激光的干扰分析
    3.1 石墨和炭黑的质量消光系数
    3.2 烟幕粒子透过率计算与仿真
    3.3 烟幕干扰的发展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象限探测器
    4.1 光生伏特效应
    4.2 四象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4.3 误差电压信号与光斑位置、大小和探测器面积的关系
    4.4 四象限探测器在激光制导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源干扰下四象限激光制导的探测算法研究
    5.1 有源干扰下四象限激光制导双光斑探测算法
        5.1.1 双光斑位置误差偏量
        5.1.2 光斑移动
        5.1.3 未修正时的双光斑位置误差
        5.1.4 修正后的双光斑位置误差
    5.2 有源干扰下双光斑探测算法数值模拟数据及图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可燃箔片材料制备及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诱饵材料
        1.2.2 毫米波诱饵材料
        1.2.3 复合诱饵材料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可燃箔片材料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设计途径分析
    2.1 红外辐射理论
        2.1.1 红外辐射的基本特征
        2.1.2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2.2 毫米波散射理论
        2.2.1 毫米波的基本特性
        2.2.2 毫米波散射基本定律
    2.3 可燃箔片材料设计技术途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可燃箔片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3.1 金属箔片材料选择
    3.2 可燃箔片材料制备工艺
        3.2.1 高温扩散法
        3.2.2 自燃金属粉法
        3.2.3 涂覆活化法
    3.3 可燃箔片材料物理特性
        3.3.1 表观特性
        3.3.2 自燃特性
    3.4 工艺参数对样品物理特性的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可燃箔片材料红外辐射性能及可燃剂配方优化研究
    4.1 红外辐射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
        4.1.1 测试仪器
        4.1.2 测试方法
    4.2 可燃箔片燃烧历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箔片面积对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4.3.2 粘合剂含量对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4.3.3 可燃剂TZ粉粒度对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添加剂对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4.4 可燃箔片配方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可燃箔片材料毫米波特性研究
    5.1 毫米波RCS测试仪器及方法
        5.1.1 测试仪器
        5.1.2 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箔片形状对RCS的影响
        5.2.2 箔片面积对RCS的影响
        5.2.3 箔片材料对RCS的影响
        5.2.4 箔片涂层对RCS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多频谱干扰材料复合技术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无源干扰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可见光波段干扰剂
        1.2.2 红外波段干扰剂
        1.2.3 激光干扰剂
        1.2.4 毫米波干扰剂
        1.2.5 复合式干扰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2 红外与毫米波的衰减机理和测试方法
    2.1 电磁波的衰减理论
        2.1.1 红外和激光的衰减机理
        2.1.2 毫米波的衰减机理
        2.1.3 复合衰减机理
    2.2 干扰材料衰减的评定依据
    2.3 红外、激光和毫米波衰减性能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3.1 红外、激光的衰减测试原理及方法
        2.3.2 毫米波的衰减测试原理及方法
3 红外和激光干扰材料
    3.1 消光铜粉
    3.2 导电石墨
    3.3 组合型红外和激光干扰材料
    3.4 小结
4 毫米波衰减性能的研究
    4.1 毫米波干扰材料的选择
    4.2 不同质量浓度的碳纤维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长度的碳纤维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5 碳纤维的化学镀铜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研究
    5.1 碳纤维化学镀铜原理
    5.2 实验仪器和试剂
    5.3 化学镀铜前的预处理
    5.4 化学镀铜
    5.5 镀铜碳纤维质量随时间的变化
    5.6 镀铜碳纤维不同增重率下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的影响
    5.7 碳纤维和镀铜碳纤维的辐射效率
    5.8 镀铜碳纤维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的影响
    5.9 小结
6 多频谱干扰材料的复合技术
    6.1 湿法分散技术
        6.1.1 在水中的分散
        6.1.2 在酒精中中的分散
    6.2 干法分散技术
        6.2.1 分散剂的选择
        6.2.2 实验部分
        6.2.3 影响碳纤维分散的因素
    6.3 小结
7 复合药剂的衰减性能
    7.1 复合药剂对红外和激光的衰减性能
        7.1.1 复合药剂对红外和激光的衰减测量
        7.1.2 硅系分散剂对红外和激光的衰减性能
        7.1.3 碳纤维对红外和激光的干扰效果
    7.2 复合药剂对毫米波衰减性能
        7.2.1 复合药剂对毫米波的衰减测量
        7.2.2 硅系分散剂对毫米波衰减性能的影响
        7.2.3 红外激光干扰剂对毫米波的衰减效果
    7.3 小结
8 结论和工作展望
    8.1 结论
    8.2 纯在的不足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侦察卫星及其对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侦察卫星及其分类
3 成像侦察卫星发展现状
    3.1 光学成像侦察卫星
    3.2 雷达成像侦察卫星
    3.3 混合型成像侦察卫星
4 成像侦察卫星的对抗方法
    4.1 反制
        4.1.1 动能反卫星武器
        4.1.2 强辐射反卫星武器
    4.2 干扰
        4.2.1无源干扰
        4.2.2有源干扰
    4.3 隐真
        4.3.1 迷彩伪装
        4.3.2 遮障伪装
        4.3.3 武器隐形
    4.4 示假
        4.4.1 目标示假
        4.4.2 行动示假
5 结束语

(9)离散气泡红外、毫米波消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离散气泡稳定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离散气泡的稳定性机理
        2.1.1 Marangoni效应和Gibbs效应
        2.1.2 影响离散气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1.2.1 表面电荷
        2.1.2.2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2.1.2.3 表面张力
        2.1.2.4 表面粘度
        2.1.2.5 界面膜的弹性
    2.2 本章小结
3 起泡剂配方设计及离散气泡形成技术
    3.1 起泡剂配方设计
        3.1.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1.2 稳泡剂的选择
        3.1.3 起泡剂配方的优化设计
    3.2 离散气泡的形成技术
        3.2.1 发泡装置
        3.2.2 实验方法
        3.2.3 风速对气泡生成的影响
        3.2.4 转轮直径对气泡生成的影响
        3.2.5 转轮的转速对气泡生成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离散气泡消光机理及红外、毫米波衰减性能研究
    4.1 离散气泡的消光机理
        4.1.1 吸收衰减机理
        4.1.2 散射衰减机理
    4.2 离散气泡红外消光性能实验研究
        4.2.1 试验仪器
        4.2.2 试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4.2.3 试验准备
        4.2.4 试验结果
        4.2.4.1 静态离散气泡对红外消光性能
        4.2.4.2 动态离散气泡对红外消光性能
        4.2.4.3 气泡存在时间对红外透过率的影响
        4.2.4.4 气泡温度对红外透过率的影响
    4.3 离散气泡毫米波消光性能试验研究
        4.3.1 试验设备
        4.3.2 试验测试原理及数据处理
        4.3.3 试验准备
        4.3.4 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离散气泡毫米波衰减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5.1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5.2 吸附机理
    5.3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因素
        5.3.1 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
        5.3.2 温度的影响
        5.3.3 pH值的影响
        5.3.4 电解质的影响
    5.4 功能材料的筛选
    5.5 不同功能材料作用时毫米波消光性能研究
        5.5.1 试验准备
        5.5.2 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国外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装备与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多模复合寻的制导特点
3 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装备概况与最新进展
4 干扰动向
    1) 美国陆军采购ATIRCM激光干扰机
    2) 美国海军采购AN/ALQ-218战术干扰系统接收机
    3) 俄试验干扰无人机
    4) 美国海军增购ALQ-214干扰发射系统
    5) 美军继续开发新一代干扰技术
5 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干扰分析
    5.1 对红外/毫米波制导的干扰
        1) 对毫米波制导的两种方法
        2) 对红外制导的干扰两种方法
        (1) 用烟幕遮蔽目标。
        (2) 利用大功率CO2激光器对红外成像导引头实施干扰。
    5.2 对激光/红外制导的干扰
    5.3 对红外成像/GPS/INS制导的干扰
6 结语

四、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燃薄片制备及其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D]. 杜珺.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2]毫米波暗箱测试系统的设计[D]. 宋俊志.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3]仿形诱饵体相关技术研究[D]. 张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4]有源和烟幕干扰下激光制导的性能参数分析[D]. 常项项. 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5]可燃箔片材料制备及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D]. 王海琦.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6]多频谱干扰材料复合技术及性能研究[D]. 张大志.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7]侦察卫星及其对抗方法[J]. 董树军,张君齐.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1(02)
  • [8]对抗反舰导弹的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J]. 彭瑾,郭桂友,张鹏峰. 飞航导弹, 2010(06)
  • [9]离散气泡红外、毫米波消光性能研究[D]. 闫金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09(12)
  • [10]国外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武器装备与干扰分析[J]. 王庆华. 舰船电子工程, 2009(04)

标签:;  ;  ;  ;  

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