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煤粉气化技术值得推广

恩德煤粉气化技术值得推广

一、恩德粉煤气化技术值得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1](2019)在《飞灰气化烧嘴中气化剂与粗合成气混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气化技术,能解决流化床粗合成气中飞灰可燃物含量较高的问题,该技术通过将飞灰进行二次气化,可协同实现粗合成气脱除飞灰和飞灰气化利用,并且作为独立的合成气后处理技术,能够耦合不同炉型和不同处理能力的流化床气化炉,经济实用,具有很高的发展前景。飞灰气化烧嘴中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的混合流动特性对新型飞灰气化烧嘴的设计以及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某化工厂单台处理合成气量为80000Nm3/h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炉目前处于试验调试阶段,为解决该型气化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烧嘴结渣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的飞灰气化烧嘴。本文搭建了与原型比例为1:2.5的飞灰气化烧嘴单相冷态模化试验台,利用热电偶以及IFA300恒温热线风速仪等设备研究射流夹角以及外部气化剂风速对飞灰气化烧嘴中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交叉射流混合特性以及流动特性的影响,为其工业运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飞灰气化烧嘴混合以及流动试验可知,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交叉混合过程中,外部气化剂的射流轨迹呈“喇叭状”扩散,两股气流间的混合剧烈程度随着混合过程的进行呈现逐渐衰减的趋势,混合速度也降低,在混合的初期速度衰减迅速,在外部气化剂射流上边界附近存在回流区。在相同外部气化剂风速条件下,单相混合试验表明,随着射流夹角从50°增大到90°,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的混合初始位置从Y=20mm(Y为沿着射流方向到烧嘴出口端面的距离)处提前至Y=0mm处。射流夹角从50°增大到70°时,各截面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和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大幅增大,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差别较小;当射流夹角从70°增大到90°时,各截面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和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差别较小,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大幅减小。在外部气化剂风速75m/s条件下,射流夹角50°、70°、90°的工况在Y=70mm截面处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分别为19.46%、31.27%、36.99%,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峰值分别为3.13、8.31、7.32。单相流动试验表明,随着射流夹角的增大,相同Y值处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所到达的下冲深度增加,外部气化剂气流最大速度相对比的峰值分别在Y=20mm、Y=10mm和Y=0mm,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轨迹更加靠近烧嘴出口。射流夹角90°工况,粗合成气与外部气化剂的混合发生在烧嘴喷口处,容易烧损烧嘴。综合考虑,推荐射流夹角为75°。在相同射流夹角条件下,单相混合试验表明,随着外部气化剂风速从30m/s增大到90m/s,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的反应初始位置不变,各截面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气化剂风速为75m/s时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最大,当射流夹角为70°,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在Y=70mm截面为31.27%。沿着粗合成气射流方向,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射流夹角70°时,气化剂风速为75m/s和90m/s的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峰值(8.31和8.42)远大于其他角度。单相流动试验表明,随着气化剂风速从30m/s增大到90m/s,在相同Y截面处气流下冲深度增加,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的轨迹更加靠近气化烧嘴出口。综合上述试验,推荐外部气化剂风速75m/s。

王倩,张小庆,杨永忠,白斌,赵博,朱端旭[2](2019)在《中国煤气化技术进展及应用概况》文中指出煤炭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龙头技术。本文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技术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和商业化应用。并针对国内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

申恬[3](2018)在《胜利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洁净煤技术愈发得到重视。煤气化既是煤液化、合成气制化学品、发展多联产系统的基础,又是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的关键技术。煤气化是一个总包反应,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反应过程。煤炭进入气化炉后,首先发生热解,生成半焦和挥发分,然后半焦和挥发分与气化剂(水蒸气和氧气等)反应,生成H2、CO、CO2和碳氢分子等气体组分。了解气化过程的反应性,可以为气化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思路。而要了解气化过程的反应性,就需要研究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半焦、煤气、焦油)。温和条件下(低温,常压),煤气化反应速率较低,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较多,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并且降低气化温度,研究低温气化反应性,可以为低温气化技术的开发提供基础。因此,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设计的气化试验平台,进行较低温度下(<900℃)粉煤连续进料式水蒸气气化试验。考虑到工业实际应用中需要通入空气或氧气,通过煤炭部分/完全燃烧,为煤气化提供所需热量。因此,本文还研究了氧气对气化过程反应性的影响。在煤种选择上,本文选择了胜利褐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以及具有催化作用的AAEM(碱金属及碱土金属),适合作为温和气化的原料。本文研究了半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机理,探究了气化过程中焦油的形成途径以及氧气添加的影响,解析了氧气添加促进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的机理,目的是解析褐煤的低温气化反应性。本文对气相(煤气)、液相(焦油)和固相(半焦)产物进行了物料衡算(产率衡算和氢衡算)。采用的表征手段有热重分析技术(TGA)、比表面积分析技术(BET)、拉曼光谱分析技术(Raman)、红外光谱分析技术(FT-IR)、色质联用分析技术(GC-MS)、气相色谱分析技术(GC)、微波消解+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技术(MD-ICP-AES)。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800℃时,水蒸气可以活化半焦,促进醚键裂解,导致芳环间短链或无定形碳含量减少,芳香结构的缺陷程度提高。提高水蒸气浓度(10%-25%),气化过程中半焦的活性位再生能力变弱,导致半焦的反应性降低。反应(Ar,R-CO-Ar,R+2H20→Ar,R-O-Ar,R+2H2+CO2)增强,醚键含量增加,是半焦活性位再生能力变弱的内在原因。继续提高水蒸气浓度(25%-40%),芳香小环(3~5环)缺陷结构含量增加,导致半焦的反应性略有提高。反应(Ar,R-CH=CH2+H2O→Ar,R-CO-CH3+H2)和反应(Ar,R-+H-→Ar,R-H)增强是芳香小环缺陷结构含量增加的内在原因。(2)水蒸气可以促进半焦解聚,生成可挥发芳香性分子,参与气化焦油的形成,700℃时主要提高了萘结构含量,800℃时主要提高了菲和荧蒽结构含量。水蒸气对半焦解聚反应的促进作用与氢自由基促进碳结构加氢有关。升高温度,水蒸气对半焦解聚反应的促进作用变强,气化焦油平均分子量的提高幅度增加,因为水蒸气与半焦芳香结构主体(芳环骨架)的反应速率提高。低浓度(0-25%)水蒸气气氛中,半焦解聚反应随水蒸气浓度增加稳步增强,提高水蒸气浓度(25%-40%),半焦反应性对半焦解聚反应的影响增强,因为水蒸气与芳环骨架的反应速率由水蒸气扩散控制向水蒸气吸附控制发展。(3)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过程中,氧气添加可以改变半焦结构,活化半焦,从而促进转化率、H2产率和CO2产率的提高。氧气对气化半焦的活化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芳核与氧气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破坏了芳环大π键,形成了新的官能团,从而促进了反应(C+H2O→H2+CO)。二是随反应的进行,不规则芳香大环结构解聚为不规则芳香小环结构,同时氧原子进入芳核,形成缺陷位C-O-C,从而导致半焦微晶结构的缺陷程度提高、缩聚程度降低,进而导致半焦反应性提高。(4)氧气可以促进半焦解聚反应,提高气化焦油的平均分子量。700℃时主要提高了联苯、菲和荧蒽结构含量,800℃时主要提高了菲、荧蒽和4环稠环结构含量。提高氧气浓度,半焦解聚反应对气化焦油组成的影响增强。氧气促进半焦解聚反应的机理是:活化半焦,促进气化反应,加剧芳环骨架解体。800℃时,提高水蒸气浓度(25%-40%),氧气促进半焦解聚反应的控速步骤由芳环骨架解体向芳香性分子脱附演变。氧气还可以促进挥发分-H2O二次反应,不利于气化焦油的平均分子量提高。升高温度,或提高水蒸气浓度,氧气对挥发分-HO2二次反应的促进作用增强。

张宝龙[4](2017)在《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制备甲醇合成气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焦粉和焦炉煤气作为焦炭生产过程的副产品,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焦炉煤气生产甲醇的技术比较成熟且已经商业化。这主要是由于焦炉煤气中含有大量的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组分,利用该煤气中的组分可以生产甲醇合成气,但是通过本文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来看,焦炉煤气转化制备甲醇合成气时很难直接达到甲醇合成所需的氢碳比,存在氢碳比过高的问题。另外焦粉中含有大量的碳也可进行气化生产甲醇合成气,但也存在煤气中的氢碳比低的问题。本文根据中润煤化工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操作条件变化对现有焦炉煤气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考察了操作条件变化对焦粉气化特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焦炉煤气转化和焦粉气化共同制备甲醇合成气的技术优化方案,克服了单一原料制备甲醇工艺的缺点,实现了两种工艺的优势互补。如果在中润煤化工现有的焦炉煤气制备甲醇装置基础上新建焦粉气化制备甲醇合成气的装置,理论上可以实现甲醇每小时增产20.5吨,经济效益可观。

管晓东[5](2016)在《霍城煤制气项目气化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霍城煤制气项目配套煤矿的煤为对象,对原料煤进行了全面的煤质分析,在对大量煤质数据分析基础上,整理提出了霍城地区代表性平均煤质数据。基于这些代表性煤质数据和当今世界多种主流煤气化技术,从煤质适应性、气化技术先进性和项目投资成本等多方面出发,系统对比研究了这些煤气化技术各自在霍城煤制气项目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综合考虑装置规模匹配性和环保等因素,并引入对比项权重因子,对煤气化技术选择6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依据最终分数建议采用德国GSP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第二部分用3D模型形式研究了GSP粉煤加压气化工艺,整理得出了GSP整体工艺流程图。第三部分以所得出的GSP流程图为基础,利用ASPENPLUS流程模拟软件建模,对组合烧嘴和气化炉进行了物料衡算,基于这些工艺数据,对GSP粉煤加压气化工艺核心设备进行了选型并初步确定了其关键参数。本研究为新疆伊犁霍城地区煤化工项目气化工艺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基础参考。

唐佳[6](2016)在《新型顶部多喷嘴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值模拟》文中认为煤气化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气流床煤气化技术以其高碳转化率和较强的煤种适应性成为煤气化的首选技术。针对现有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在变工况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的渣口堵塞问题和激冷流程引起的热效率较低问题,浙江大学与上海联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新型顶部多喷嘴气流床气化炉。由于该炉尚未投运,无任何运行经验,有必要就该炉流场分布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该炉三维数值模型,运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和非预混燃烧方法分别研究冷态和热态条件下该炉流场分布特性,为该炉优化及运行提供较为可信的指导。冷态数值模拟中,采用Euler-Lagrange方法模拟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采用组分输运模型及Realizable k-ε双方程模型模拟连续相的湍流流动,采用DPM模型及随机轨道模型模拟离散相的运动。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主喷嘴流量分配比例在40%-60%范围内变化时,考虑到颗粒停留时间因素,主喷嘴流量比例为40%时效果最优;当主喷嘴物料进口速度逐渐增大时,出口处气体流速增加,颗粒停留时间减小;当副喷嘴物料进口速度逐渐增大时,炉内流场分布改变并不明显;当副喷嘴倾角逐渐扩大时,气化炉出口气流速度减小,颗粒停留时间有较大提升,副喷嘴倾角为30度时较15度和20度更有优势;较单一喷嘴气化炉,新型顶部多喷嘴气化炉具有更为均匀的流场分布以及更长的煤粉颗粒停留时间。C02与H20混合气氛下的气化实验中,针对公共活性位与单独活性位两种矛盾的Langmuir-Hinshelwood (L-H)气化机理假设,提出比表面积和灰分两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利用改造后的热天平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和灰分均会对煤焦气化机理产生影响。比表面积较大的煤焦,其实验结果更符合基于单独活性位假设的L-H模型预测值,而比表面积较小的煤焦,其实验结果与基于公共活性位假设的L-H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脱灰后的煤焦,其实验结果与基于两种假设的L-H模型预测值均不吻合。热态数值模拟中,采用非预混燃烧方法模拟气化炉内的气化过程,采用双竞争速率模型模拟煤粉颗粒挥发分的析出,采用动力/扩散控制模型模拟焦炭颗粒的燃烧、气化反应;采用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混合分数模型模拟炉内同相化学反应;采用P-1辐射模型计算炉内辐射传热。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主喷嘴物料流量比例增大,合成气温度逐渐增大,合成气中有效成分(CO+H2)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主喷嘴物料流量比例为50%时含量最高;当主喷嘴物料进口速度逐渐增大时,合成气温度及有效气含量逐渐增加;当副喷嘴物料进口速度逐渐增大时,合成气有效成分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当副喷嘴倾角逐渐扩大时,合成气温度及有效成分含量逐渐减小,相同工况及煤种下,副喷嘴倾角为20度时,合成气温度较为适宜,且碳转化率及有效气含量均较高,该角度在15-30度范围内较为合适;较单一喷嘴气化炉,新型顶部多喷嘴气化炉具有更高的有效气含量以及较佳的性能参数。

任怡静[7](2015)在《我国合成氨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文中指出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已多次表示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合成氨行业作为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理应首当其冲地成为节能减排的先锋。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和LEAP模型对我国合成氨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合成氨行业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深入了解了我国合成氨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原料结构,并梳理了现行的所有与我国合成氨行业有关的政策。然后设定了三种情景: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构建了预测中国合成氨行业碳排放量的LEAP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了在三种不同情景下我国合成氨行业未来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能源消耗量方面,基准情景下到2030年我国合成氨行业将消耗8130万吨标准煤;低碳情景下到2030年将消耗8020万吨标准煤;强化低碳情景下到2030年将消耗7760万吨标准煤。排放量方面,在基准情景下,我国合成氨行业2010-2030年累计CO2排放量为29.12亿吨;在低碳情景下,我国合成氨行业2010-2030年累计CO2排放量为28.56亿吨,减排量为0.56亿吨,比基准情景下降1.9%;在强化低碳情景下,我国合成氨行业2010~2030年累计CO2排放量为27.95亿吨,减排量1.17亿吨,比基准情景下降4.0%。可见,我国合成氨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减排潜力。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探讨合成氨行业的减排措施。为实现减排情景下的理论减排潜力,我国合成氨行业应合理控制产业规模、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并进一步优化生产设备结构。

韩红梅[8](2014)在《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文中指出对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煤制甲醇、煤制氮肥、煤制电石、焦炭等行业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从7个方面对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未来几年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点。

杨尚锋,杨宏[9](2013)在《恩德粉煤气化工艺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用小于10mm的粉煤做气化原料,用富氧空气(O233%)、水蒸汽混合作为气化剂,使粉煤在流化床内流化,同时进行物理化学反应,产出煤气。煤气净化后输送给用户。燃料煤气热值4 190~6 270kJ/Nm3,煤气生产负荷可根据生产需要在70%~120%之间调节,恩德粉煤气化技术生产煤气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郭冠卓,王欢[10](2011)在《抚矿页岩油化工深加工示范项目总结》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氢—选择气化岛的过程,及煤制氢工程招标、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恩德粉煤气化技术值得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恩德粉煤气化技术值得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飞灰气化烧嘴中气化剂与粗合成气混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煤气化技术与飞灰脱除技术
        1.2.1 煤气化技术
        1.2.2 飞灰脱除技术
    1.3 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技术
        1.3.1 技术原理
        1.3.2 飞灰气化烧嘴技术的提出及原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1.4.2 交叉射流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飞灰气化烧嘴单相冷态模化试验方法
    2.1 飞灰气化烧嘴冷态模化
    2.2 飞灰气化烧嘴单相冷态混合特性试验方法
        2.2.1 试验系统及测量仪器
        2.2.2 试验原理
        2.2.3 测点分布及工况安排
    2.3 飞灰气化烧嘴单相冷态流动特性试验方法
        2.3.1 热线风速仪介绍
        2.3.2 试验步骤
        2.3.3 试验系统及工况安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飞灰气化烧嘴单相混合特性试验结果
    3.1 射流夹角70°外部气化剂风速75m/s时工况结果分析
    3.2 不同射流夹角对交叉射流混合特性的影响
        3.2.1 X-Z截面剩余温度变化情况
        3.2.2 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
        3.2.3 轴向和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变化情况
    3.3 不同外部气化剂风速对交叉射流混合特性的影响
        3.3.1 X-Z截面剩余温度变化情况
        3.3.2 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
        3.3.3 轴向和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变化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灰气化烧嘴单相流动特性试验结果
    4.1 射流夹角70°外部气化剂风速75m/s时工况结果分析
    4.2 不同射流夹角对交叉射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4.2.1 X=0截面速度分布情况
        4.2.2 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轨迹分布情况
        4.2.3 最大速度衰减情况
    4.3 不同外部气化剂风速对交叉射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4.3.1 X=0截面速度分布情况
        4.3.2 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轨迹分布情况
        4.3.3 最大速度衰减情况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中国煤气化技术进展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引进的国外煤气化技术[3-5]
    1.1 固定床气化工艺
    1.2 流化床气化工艺
        1.2.1 恩德粉煤气化技术
        1.2.2 U-Gas 气化技术
    1.3 气流床气化工艺
        1.3.1 Texaco (德士古) 气化技术
        1.3.2 E-gas气化技术
        1.3.3 Shel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1.3.4 GSP气化技术
2 我国煤气化技术进展[6-8]
    2.1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2.2 多元料浆新型气化技术 (西北院)
    2.3 非熔渣-熔渣分级氧化气化技术 (清华、达立科)
    2.4 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西安热工院)
    2.5 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简称“航天炉”)
    2.6 干煤粉气化中试装置
    2.7 灰熔聚煤气化技术 (山西煤化所)
3 结论及建议

(3)胜利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2 褐煤气化文献综述
        1.2.1 褐煤气化的研究现状
        1.2.2 褐煤气化的应用现状
        1.2.3 褐煤气化的实验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褐煤气化实验装置
    2.3 褐煤气化实验流程
        2.3.1 操作流程
        2.3.2 产率计算
    2.4 半焦的表征
        2.4.1 半焦的孔隙结构表征
        2.4.2 半焦的微晶结构表征
        2.4.3 半焦的官能团表征
        2.4.4 半焦的金属含量分析
        2.4.5 半焦的反应性分析
    2.5 焦油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褐煤热解特性研究
    3.1 不同温度的褐煤热解
        3.1.1 褐煤的热解特性
        3.1.2 热解半焦的结构和反应性
        3.1.3 热解焦油的组成
    3.2 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
        3.2.1 不同粒径、水分煤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
        3.2.2 不同保留时间半焦的反应性
    3.3 本章小结
4 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4.1 气化反应特性
    4.2 气化半焦的结构
        4.2.1 孔隙结构
        4.2.2 微晶结构
        4.2.3 官能团
    4.3 气化半焦的反应性
    4.4 本章小结
5 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焦油生成特性研究
    5.1 气化焦油的产率
    5.2 气化焦油的平均芳香度
    5.3 气化焦油的平均分子量
    5.4 气化焦油的形成途径
    5.5 本章小结
6 氧气对褐煤热解特性影响研究
    6.1 氧气对不同温度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6.1.1 褐煤的热解特性
        6.1.2 热解半焦的结构和反应性
        6.1.3 热解焦油的组成
    6.2 氧气对不同煤样热解特性的影响
        6.2.1 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
        6.2.2 热解半焦的原位反应性
    6.3 本章小结
7 氧气对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影响研究
    7.1 氧气对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7.2 氧气对气化半焦结构的影响
        7.2.1 孔隙结构
        7.2.2 微晶结构
        7.2.3 官能团
    7.3 氧气对气化半焦反应性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氧气对褐煤水蒸气气化焦油生成特性影响研究
    8.1 氧气对气化焦油产率的影响
    8.2 氧气对气化焦油平均芳香度的影响
    8.3 氧气对气化焦油平均分子量的影响
    8.4 氧气对气化焦油形成途径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制备甲醇合成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焦炉煤气的利用途径
        1.1.1 焦炉煤气作燃料
        1.1.2 焦炉煤气作化工原料
    1.2 焦炉煤气制备甲醇符合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1.3 焦炉煤气转化制备合成气研究现状
        1.3.1 焦炉煤气蒸汽重整制备合成气
        1.3.2 焦炉煤气部分氧化重整制备合成气
        1.3.3 焦炉煤气二氧化碳重整制备合成气
    1.4 煤粉气化技术制备合成气研究现状
        1.4.1 煤粉气化技术综述
        1.4.2 固定床气化技术
        1.4.3 流化床气化技术
        1.4.4 气流床气化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焦炉煤气转化制备甲醇合成气应用研究
    2.1 焦炉煤气转化制备合成气工艺
    2.2 操作条件对焦炉煤气转化制备合成气的影响
        2.2.1 水蒸汽甲烷比值对转化炉出口气体组成、Q值、R值及Tout的影响
        2.2.2 氧气甲烷比值对转化炉出口气体组成、Q值、R值及Tout的影响
        2.2.3 转化炉压力对转化炉出口气体组成、Q值、R值及Tout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粉气化制备甲醇合成气的应用研究
    3.1 焦粉气化反应性研究
        3.1.1 实验装置
        3.1.2 分析表征手段
        3.1.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1.4 实验部分
        3.1.5 结果与讨论
    3.2 焦粉气化工艺比选
    3.3 操作条件对焦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3.3.1 操作压力对焦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3.3.2 氧焦比对焦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3.3.3 汽焦比对焦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粉气化与焦炉煤气共制甲醇合成气研究
    4.1 焦炉煤气单独转化制备甲醇合成气研究
    4.2 焦炉煤气补碳后制备甲醇合成气研究
    4.3 气化煤气与焦炉煤气共制甲醇合成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5)霍城煤制气项目气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项目背景
        1.1.1 天然气资源短缺
        1.1.2 装置规模
        1.1.3 装置组成
        1.1.4 原料与产品
    1.2 煤气化技术发展情况
        1.2.1 煤气化技术的分类
        1.2.2 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特点
    1.3 煤制天然气项目气化装置建设情况
        1.3.1 国外煤制气项目气化装置建设情况
        1.3.2 我国煤制气项目气化装置建设情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煤质分析
    2.1 霍城代表性煤质数据
        2.1.1 项目配套煤源
        2.1.2 煤类判别
        2.1.3 工业分析
        2.1.4 元素分析
        2.1.5 全硫
        2.1.6 发热量
        2.1.7 煤灰成分
        2.1.8 煤灰熔融性
        2.1.9 煤的热稳定性
        2.1.10 煤的可磨及抗碎强度
        2.1.11 煤的化学反应性
        2.1.12 煤的成浆性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气化技术的选择
    3.1 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原则
    3.2 可供本项目使用的煤气化技术
        3.2.1 适合本项目的煤气化技术
        3.2.2 初步确定适合本项目的煤气化技术
    3.3 煤气化技术的选择
        3.3.1 煤种的适应性分析
        3.3.2 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分析
        3.3.3 流程匹配性分析
        3.3.4 装置规模的匹配性分析
        3.3.5 项目投资成本分析
        3.3.6 环境友好性分析
        3.3.7 综合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SP粉煤加压气化工艺
    4.1 GSP气化工艺流程的研究方法
    4.2 GSP气化工艺
        4.2.1 粉煤输送系统
        4.2.2 气化反应系统
        4.2.3 粗煤气处理系统
        4.2.4 排渣系统
        4.2.5 闪蒸和黑水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料衡算和核心设备选型
    5.1 GSP气化原理
    5.2 气化指标
    5.3 物料平衡计算模型
    5.4 气化核心设备选型
        5.4.1 组合烧嘴
        5.4.2 气化炉
    5.5 气化装置主要设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和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新型顶部多喷嘴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气化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固定床煤气化技术
        1.2.2 流化床煤气化技术
        1.2.3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1.3 新型废锅式煤粉气化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研究概况
    2.3 模拟方法研究概况
        2.3.1 平衡模型
        2.3.2 一维模型
        2.3.3 降阶模型
        2.3.4 多维模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新型顶部多喷嘴气化炉的冷态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模拟对象及网格划分
        3.2.1 模拟对象
        3.2.2 网格划分
    3.3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3.3.1 控制方程
        3.3.2 颗粒运动的模拟
        3.3.3 湍流流动的模拟
        3.3.4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式
    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3.4.1 速度分布
        3.4.2 湍动能分布
        3.4.3 压力分布
        3.4.4 颗粒浓度分布
        3.4.5 小结
    3.5 主副喷嘴流量分配比例的影响
        3.5.1 速度分布
        3.5.2 湍动能分布
        3.5.3 颗粒停留时间
        3.5.4 小结
    3.6 主喷嘴物料进口速度的影响
        3.6.1 速度分布
        3.6.2 湍动能分布
        3.6.3 颗粒停留时间
        3.6.4 小结
    3.7 副喷嘴物料进口速度的影响
        3.7.1 速度分布
        3.7.2 湍动能分布
        3.7.3 颗粒停留时间
        3.7.4 小结
    3.8 副喷嘴倾角的影响
        3.8.1 速度分布
        3.8.2 湍动能分布
        3.8.3 颗粒停留时间
        3.8.4 小结
    3.9 新型顶部多喷嘴炉与单一喷嘴炉型对比
        3.9.1 速度分布对比
        3.9.2 湍动能分布对比
        3.9.3 压力分布对比
        3.9.4 颗粒浓度分布对比
        3.9.5 颗粒停留时间对比
        3.9.6 小结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新型顶部多喷嘴气化炉的热态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CO_2与H_2O混合气氛下的煤焦气化实验
        4.2.1 实验部分
        4.2.1.1 煤焦的制备
        4.2.1.2 实验设备
        4.2.1.3 抑制扩散效应预实验
        4.2.1.4 实验步骤
        4.2.1.5 数据分析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2.1 确定L-H模型动力学参数
        4.2.2.2 煤焦在H_2O与CO_2混合气氛下的气化
        4.2.3 小结
    4.3 热态数值模拟
        4.3.1 模型建立
        4.3.1.1 控制方程
        4.3.1.2 煤颗粒脱挥发分及膨胀
        4.3.1.3 辐射模型
        4.3.1.4 异相反应模型
        4.3.1.5 同相反应模型
        4.3.2 总体算法及计算过程
        4.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4.3.3.1 速度分布
        4.3.3.2 湍动能分布
        4.3.3.3 温度分布
        4.3.3.4 组分浓度分布
        4.3.3.5 小结
        4.3.4 主副喷嘴流量分配比例的影响
        4.3.4.1 速度分布对比
        4.3.4.2 温度分布对比
        4.3.4.3 合成气参数对比
        4.3.4.4 小结
        4.3.5 主喷嘴物料进口速度的影响
        4.3.5.1 速度分布对比
        4.3.5.2 温度分布对比
        4.3.5.3 合成气参数对比
        4.3.5.4 小结
        4.3.6 副喷嘴物料进口速度的影响
        4.3.6.1 速度分布对比
        4.3.6.2 温度分布对比
        4.3.6.3 合成气参数对比
        4.3.6.4 小结
        4.3.7 副喷嘴倾角改变的影响
        4.3.7.1 速度分布对比
        4.3.7.2 温度分布对比
        4.3.7.3 合成气参数对比
        4.3.7.4 小结
        4.3.8 新型顶部多喷嘴炉与单一喷嘴炉型对比
        4.3.8.1 速度分布对比
        4.3.8.2 湍动能分布对比
        4.3.8.3 温度分布对比
        4.3.8.4 组分浓度分布对比
        4.3.8.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作者简介

(7)我国合成氨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合成氨行业碳排放现状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合成氨行业碳减排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能源模型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关于LEAP模型的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模型
    2.1 情景分析法
        2.1.1 情景分析法的含义
        2.1.2 情景分析法的步骤
    2.2 LEAP模型
        2.2.1 能源模型的选择
        2.2.2 LEAP模型介绍
第三章 我国合成氨行业概况
    3.1 我国合成氨工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合成氨工业发展现状
        3.1.2 合成氨生产工艺
        3.1.3 合成氨生产原料结构
        3.1.4 合成氨能耗
    3.2 我国合成氨行业政策
第四章 基于LEAP模型的我国合成氨行业减排潜力分析
    4.1 模型架构
        4.1.1 基于LEAP模型的合成氨行业减排模型架构
        4.1.2 我国合成氨行业产量的预测
    4.2 情景分析
        4.2.1 情景设定
        4.2.2 参数设定
    4.3 不同情境下合成氨行业的碳减排分析
        4.3.1 能源消耗总量
        4.3.2 CO_2排放趋势
        4.3.3 碳减排潜力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我国合成氨行业节能减排的对策
    5.2 主要结论
    5.3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制天然气进展
    1.1 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
    1.2 庆华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
    1.3 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
    1.4 新天煤化工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
    1.5 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
    1.6 其它煤制天然气项目
2 煤制油进展
    2.1 神华百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
    2.2 潞安长治180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
    2.3 神宁集团400万t/a煤炭间接液化项目
    2.4 兖矿110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
3 煤制烯烃进展
4 煤制乙二醇进展
5 煤制芳烃进展
6 煤制甲醇进展
    6.1 原料结构
    6.2 技术结构
    6.3 企业结构
    6.4 生产布局
7 煤制氮肥进展
    7.1 供求关系
    7.2 原料结构
    7.3 技术结构
    7.4 企业结构
    7.5 生产布局
8 电石进展
    8.1 原料结构
    8.2 技术结构
    8.3 企业结构
9 焦炭进展
    9.1 产能
    9.2 生产布局
    9.3 企业结构
1 0 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 0.1 对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基本达成共识
    1 0.2 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开启“设计年”
    1 0.3 全面落实示范项目各项指标要求
    1 0.4 示范项目装备国产化全面推进
    1 0.5 现代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开始谋划
    10.6传统煤化工继续“阵痛式”产业升级和结
    1 0.7 甲醇前景相对乐观

(9)恩德粉煤气化工艺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概 述
1 恩德粉煤气化工艺生产实践
    1.1 恩德粉煤气化原理
    1.2 工艺流程
    1.3 对原料煤的要求
    1.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5 煤气成分组成
2 技术特点及优势
3 目前存在的缺陷

(10)抚矿页岩油化工深加工示范项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介绍
2 设计范围和内容
3 回看抚矿集团煤制氢项目的设计与建设
    3.1 气化工艺选择方面
    3.2 恩德气化工艺流程选择方面
    3.3 净化工艺选择方面
    3.4 技术人员和恩德炉公司对总包工程的不专业
    3.5 重要的公用工程空分选择的失误
    3.6 项目建设其它影响因素过强, 违反设计程序
    3.7 设置各专业多头管理
    3.8 国企通病, 招标难
4 抚矿煤制氢项目的一点感想

四、恩德粉煤气化技术值得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飞灰气化烧嘴中气化剂与粗合成气混合特性研究[D]. 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中国煤气化技术进展及应用概况[J]. 王倩,张小庆,杨永忠,白斌,赵博,朱端旭. 山东化工, 2019(03)
  • [3]胜利褐煤水蒸气低温气化反应性研究[D]. 申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3)
  • [4]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制备甲醇合成气技术研究[D]. 张宝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5]霍城煤制气项目气化技术的研究[D]. 管晓东.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6]新型顶部多喷嘴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值模拟[D]. 唐佳. 浙江大学, 2016(07)
  • [7]我国合成氨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D]. 任怡静.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8]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J]. 韩红梅.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4(08)
  • [9]恩德粉煤气化工艺生产实践[J]. 杨尚锋,杨宏. 有色矿冶, 2013(04)
  • [10]抚矿页岩油化工深加工示范项目总结[J]. 郭冠卓,王欢. 辽宁化工, 2011(10)

标签:;  ;  ;  ;  ;  

恩德煤粉气化技术值得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