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氧同位素在深水浊积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湖南大庸天平剖面为例

碳氧同位素在深水浊积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湖南大庸天平剖面为例

一、深水浊积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碳氧同位素的应用——以湖南大庸田坪剖面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峰,郭睿,余义常[1](2019)在《层序地层划分方法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是油田勘探开发重要的理论依据,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是储层评价和油藏开发的基础。基准面旋回引起的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响应是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的地质依据。根据基础资料类型,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主要分为地质分析法、测井曲线法、地震方法、古生物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古地磁方法、数学方法七大类。基于对各方法应用原理、控制因素、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的系统分析表明,资料的选取、方法的选择、旋回级次的确定、自旋回和异旋回的区分及划分结果的验证是合理划分层序地层单元的关键。目前,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层序级次标准不健全,定量和定性结合不足,应用领域局限,古地磁方法、数学方法应用不成熟,与储层地质学、开发动态结合不足等。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具有向定量化、自动化、精细化、可视模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文全[2](2016)在《湘黔地区海相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铀多金属富集作用》文中提出首次全球性海相磷块岩大规模沉积发生在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的地史转折期。中国南方震旦系、寒武系广泛分布富有机质磷块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磷块岩具有Ni、Mo、U超常富集,Cu、Zn、Re、Tl等多金属富集的特征。作为瞬时灾变产物的多金属磷块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多金属磷块岩的富集机制尚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从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两方面,详细研究贵州中南村、贵州金顶山、湖南大坪、湖南大浒四个典型剖面,探讨黔北浅水沉积体系和湘西北深水体系磷块岩多金属富集机制。取得了如下认识:(1)湘黔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主要发育磷块岩、碳质页岩、碳质板岩、硅质岩。黔北上震旦统灯影组发育白云岩。湘西北处于陆缘裂陷环境,由于沉积时海水水深较大,上震旦统灯影组主要发育硅质岩,但局部由于古地理环境变化,海水水体变浅,发育白云岩。湘黔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多金属磷块岩具有U、Ni、Mo、Cu、Zn、Re、Tl等多元素富集的特征。研究区δU特征以及V/(V+Ni)-U/Th、Ni/Co-V/Cr元素特征比值图解投点结果均显示该区在早寒武世早期为缺氧的古沉积环境。(2)湘黔地区Fe/Ti、(Fe+Mn)/Ti、Al/(Al+Fe+Mn)值、U/Th、Sr/Ba特征比值以及Fe/Ti-Al/(Al+Fe+Mn)、Mn-Al-Fe、Cr-Zr、Ni-Co-Zn图解元素投点结果均表明研究区多金属磷块岩形成受海底火山作用和热水作用的影响显着。(3)研究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多金属磷块岩具有δCe负异常和δEu的正异常的特征,La/Yb-∑REE图解投点主要落于玄武岩区内,多金属磷块岩中εNd,Nd模式年龄,碳、氧同位素特征以及δ13CPDB-δ18OSMOW图解显示正常海水化学沉积作用、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和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三者混合作用是湘黔地区多金属磷块岩沉积机制,指示多金属磷块岩在形成过程中除海水正常化学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外,还受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的影响。(4)在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多金属磷块岩中首次发现微晶晶质铀矿,晶质铀矿呈立方体、立方体聚形、块状体填充于溶蚀重结晶磷块岩溶蚀孔洞、微裂隙和微孔隙中,并与中高温热液矿物针镍矿、辉砷镍矿、闪锌矿、方铅矿、磷灰石共生,对重新认识多金属磷块岩中铀富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5)湘黔地区分布的多金属磷块岩层位呈带状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大(2cm5m),具有喷溢状产出特征,受扬子陆块陆源裂陷控制,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面扫描研究,查明黔北多金属磷块岩中高温矿物组合及铀的存在形式,为揭示扬子陆块东缘陆源裂陷环境下发生海底喷流和热水沉积作用提供新的微观证据,并为开发利用该类型非常规铀资源工艺、萃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湘黔地区多金属磷块岩中铀多金属矿物共生组合、富集微观机制的研究成果是对世界磷块岩成矿理论的发展,是含铀磷块岩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多金属磷块岩的形成归纳为以下三阶段:(1)同沉积期鲕粒磷块岩形成阶段:早寒武世早期湘西北张家界地区和黔北遵义松林地区分别位于滞留、还原条件下的陆缘裂陷和台间坳陷带中,随底层洋流上升作用,携带大量营养物质,使表层水中繁衍着大量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生物生产力高,在重要地质事件的作用下(全球缺氧事件)大量生物死亡下沉,形成同沉积鲕粒磷块岩。(2)海底喷流海相磷块岩溶蚀重结晶阶段:间歇性古热液喷口活动,沿深大断裂发生海底火山喷流和侵入活动,深部热源物质上涌,与海水共同形成具一定温度含多金属元素的热水溶液,进行热水循环和热水活动,溶蚀同沉积期鲕粒磷块岩,形成不规则状磷灰石和重结晶磷灰石。(3)铀多金属共沉淀析出阶段:受热液影响有机质中干酪根在发生热解、解聚、裂解的中高温热液脱碳作用过程中形成CH4、H2S还原性气体和残余碳。还原性气体还原热水溶液携带的U、Mo、Ni、Zn、Cu、Re、Tl等矿物质,导致铀多金属矿物在同沉积鲕粒磷块岩经海底喷流热水作用发生部分溶蚀和重结晶作用而产生的溶蚀孔洞、微裂隙和微孔隙中共沉淀析出,形成多金属磷块岩。

王传尚,李旭兵,刘安,白云山[3](2014)在《华南埃迪卡拉系斜坡相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文中提出为验证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的变化,选择了斜坡相带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进行碳同位素的研究,系统采集了110件碳酸盐岩样品,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位素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MAT-251质谱仪完成了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所记录的碳稳定同位素曲线,除了陡山沱组底部的负异常外,和任何已知的这一时期的碳同位素曲线均有较大的差异。从陡山沱组二段中下部开始,δ13 C表现为长期稳定的正漂移。大致在4.0‰附近波动,变化幅度在2.0‰6.0‰之间,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灯影组二段的中部,随后δ13 C逐渐减小,并在灯影组三段中部降至负值。从田坪剖面所处的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该剖面陡山沱组碳同位素δ13C值既受控于氧化还原界面的迁移,同时,也叠加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而灯影组的碳同位素δ13C值则更多地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

马文辛[4](2014)在《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指出研究区勘探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勘探研究程度低。本论文以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为重点,以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地震资料等为依托,对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与我国具叠合盆地性质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对比研究,从根本上分析不同地质时代(新元古代与白垩纪)、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经历不同构造演化、不同埋藏深度(深层和浅层)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要控制因素;并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测井、地震)相结合的方法,预测有利勘探区。研究区森诺曼-土仑阶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Vail层序的II型层序界面)、4个最大海泛面),各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纵向上各层序均表现出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过程;横向上各层序具良好的可对比性;在层序格架内,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全区稳定分布。研究区沉积岩性以灰岩为主,夹少量泥岩,沉积相发育演化受基底构造复活隆起控制。在基底构造稳定阶段发育缓坡相;在基底构造复活阶段发育浅海盆地、缓斜坡、开阔台地。在缓斜坡内发育下斜坡、上斜坡亚相,由下斜坡到上斜坡过渡,深水环境生长生物(如抱球虫、截球虫等)逐渐减少,浅水环境生长生物逐渐增多。开阔台地内发育各类滩微相,滩体多期叠置,连片发育。研究区森诺曼-土仑阶主要储集岩包括砂屑灰岩、藻灰岩、厚壳蛤灰岩、有孔虫灰岩、棘屑灰岩及(多种浅水生物混合沉积)生屑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各类孔隙(包括(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粒间(内)溶孔及晶间孔)为主。储层孔隙度一般在10%30%,平均为18.84%,渗透率平均为21.55×10-3μm2;属高孔、中-低渗储层。综合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区发育台地滩相颗粒灰岩孔隙型储层;共发育Ⅲ类储层,I与II类是较优质的储层,Ⅲ类是较差的储层。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12~18种),不同储层段稍有差异,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复杂;共经历了准同生期、早成岩、晚成岩早期三个成岩阶段,处于中-深埋成岩环境。溶蚀作用与胶结作用对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意义最大。各储层段溶蚀作用普遍发育,但胶结充填作用差异大。储层受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双重控制。颗粒结构储层中大量原生孔隙的存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埋藏成岩阶段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形成的先决条件。多期溶蚀(准同生期淡水溶蚀和埋藏期酸性流体溶蚀)+弱胶结充填作用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从盆地演化(层序格架、构造-埋藏史格架、流体格架)、岩石组构-时间-深度耦合角度分析了森诺曼-土仑阶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揭示震旦系灯影组和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种类差异小,但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影响差异大。本文提出对碳酸盐岩储层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在地质历史或现今埋藏深度如何,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关键点有:①颗粒结构、白云质、时代新、埋藏浅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潜在条件;②较早地形成优良的孔洞体系;③成岩过程中单一的流体体系;④埋藏史和烃类充注史适时匹配;⑤中―晚期适度白云化和重结晶作用;⑥油气成藏系统调整弱,封闭性较好,能有效封存天然气和阻碍外来流体对储层的破坏。从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出发,在各单井地质研究基础之上,在各井区选取关键井,采取由点到面、井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本文提出I-II类储层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杨诚雨[5](2012)在《鄂尔多斯姬塬地区长8——2 油层组异常高孔渗成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孕育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地。多年来,鄂尔多斯地区长8油层组一直作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被认识、勘探并开发。而近年来在盆地西南缘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发现异常高孔渗带的发育,在整体孔隙度和渗透率只有10%和1个mD左右的情况下,局部孔隙度和渗透率可达20%以上和几十个mD。而在长8油层组中,这样的高孔渗带又主要发育于长82中。深入了解其成因和分别规律对该区石油勘探有着现实意义。异常高孔渗带的发现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纷纷对其开展研究。而现阶段针对长82油层组异常高孔渗的已有研究大多偏重于分析延长组物源方向和确定三角洲体系,有关延长组储集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的研究又主要局限在长6或以上储集层。此次,笔者将主要从成岩作用方面出发,结合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对长82异常高孔渗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总所周知,沉积相带的展布规律在宏观上对砂岩储层的分布以及储层物性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好的储层往往发育于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沙坝等沉积微相中。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2油层组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储集岩物质成分是影响其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仅直接影响了岩石骨架强度,即岩石在深埋过程中的抗压能力,还直接作为后期成岩作用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各种成岩作用的发育。此次研究,利用岩心观察和薄片统计对区内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区内长82油层组砂岩储集层石英含量较高,其次是长石颗粒和岩屑,整体分选较好。成岩作用是另一个控制砂岩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其直接作用于砂体的微观孔喉。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1)建设型成岩作用;2)破坏型成岩作用;3)保持型成岩作用。此次,通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包裹体及粘土矿物X衍射等方法对研究区内影响长82的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成岩演化序列。认为,该区主要的成岩作用有破坏型的压实压溶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建设型的溶蚀作用及保持型的绿泥石环边胶结。并基于对成岩作用的研究,将区内主要成岩相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第Ⅰ类,绿泥石环边成岩相,是区内最好的成岩相;第Ⅱ类,压实弱溶蚀成岩相,;第Ⅲ类,方解石胶结压实成岩相;第Ⅳ类,方解石胶结成岩相。Ⅰ类成岩相的砂岩可以成为区内最好储层,第Ⅳ类成岩相的砂岩,在现有条件下,则为非储层砂岩。储层特征研究是储层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其中储层物性特征与孔隙结构特征更是储层质量的直观表征。本次通过薄片观察、压汞测试等方法对该区长82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和演化进行了分析。姬塬地区长82油层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隙,孔喉连通性较好,主要为粗喉道与中细喉道。压汞曲线缺少明显平台区间,曲线斜向上升。孔隙演化进程恢复表明长82普遍的低孔渗是遭受了后期强烈的成岩作用影响所致。此次,我们对异常高孔渗区域储层特征做了重点分析,对比低孔渗储层特征,认为姬塬地区长82异常高孔渗的形成主要源于其优越的物质基础、有利的沉积相带、有利的物质基础和后期成岩作用耦合。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分布研究,对高渗储层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

庞维华,丁孝忠,高林志,刘燕学,宗文明,逯永光[6](2011)在《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特征与古环境演化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下寒武统发育完整,湘西北和湘中地区主要发育一套从黑色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湘南地区相变为一套以杂砂岩和炭质板岩不等厚韵律层为主的地层序列,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对应6个有序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其中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域受沉积古环境的影响由"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和"海进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两种垂向叠加形式组成,下寒武统的层序界面类型主要为Ⅱ型层序界面和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在空间上,湘西北和湘中地区为由NW向SE的缓坡环境,随着沉积环境逐渐加深,下寒武统沉积厚度逐渐变薄,至湘南地区沉积厚度增厚,沉积深海相厚层杂砂岩夹板岩,其相序变化系统记录了湖南省早寒武世复杂的被动陆缘古地理环境演化和变迁,其演化和变迁也反映了古环境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周旭红,李军,王延山,赵佳,李德星[7](2011)在《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庞维华[8](2011)在《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与古环境演化变迁》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华南陆块中段,地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两个板块会聚的过渡带;下寒武统发育良好,湘西北区和湘中区主要发育一套从黑色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湘南区为一套以杂砂岩和炭质板岩不等厚韵律层为主的地层序列。本文在系统收集和整理研究区有关下寒武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学、化学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剖面详细观察和研究,以沉积相分析—层序地层划分—地球化学分析—海平面变化研究—岩相古地理图绘制为线索,对湖南下寒武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内大量野外剖面的观察研究和对比分析,详细描述了湖南下寒武统的岩石学特征,阐明了各分区的地层特征,并提出全区对比方案。进一步理清了下寒武统的岩性组合特征、地层序列以及各组地层之间的界线及接触关系。2.初步进行了对寒武系底界年代学的探索性研究,对牛蹄塘组底界之上约2m处的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测年,得出凝灰岩就位层的可参考年龄值为524±10Ma,该年龄值代表了介于三叶虫首现与寒武系底界之间的地层的年龄,对寒武系底界的年龄有一定的限定意义。3.对各区进行了沉积相研究,结合研究区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微量、稀土、C-O同位素)等相标志总结了研究区下寒武统的沉积相类型,以此为基础,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湖南下寒武统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对应6个有海进-海退旋回序列,共同组成一个从海侵到海退的二级层序,时限约32Ma,海侵发育在梅树村期和第竹寺期,海退发育在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对比意义。其中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域受沉积古环境的影响由“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和“海进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两种垂向叠加形式组成,识别出16种副层序组合,6种露头层序界面,划分出3种层序界面类型,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4.对区内各剖面沉积组合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化学地层特征,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各层序发育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内下寒武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下寒武统进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牛蹄塘组和小烟溪组下部不仅发育较好的烃源岩,也有利于磷块岩、重晶石、及多元素富集层的形成;杷榔组和小烟溪组中部为较好的储集层;清虚洞组为良好的盖层及重要的铅锌矿控矿层。

肖柯相[9](2011)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姬塬地区已成为长庆油田重点勘探区,延长组油气勘探成果丰硕,已发现了多个工业油流井,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长8油层组为新勘探层系,对该油层组油藏特征及成藏规律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后期的油气勘探开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沉积学和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岩芯资料、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鉴定等测试分析手段,对该区储层特征、油藏特征及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属于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物源主要是西北和东北方向,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是砂体发育的有利相带。研究区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是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粒度以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好为主,胶结物类型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物和硅质胶结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长石溶孔。区内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在成岩作用的分析基础之上将本区成岩相分为5类,其中Ⅰ类、Ⅱ类成岩相的砂岩可以成为好储层或较好储层。长8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孔喉连通性差,通过沉积、成岩作用的综合研究认为姬塬地区储层物性主要受原始沉积物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研究区原油性质相近,地层压力较低,地层水以CaCl2水型为主。该区长8油藏纵向分布呈多层式,油藏侧向连通性变化较大,主要形成泥岩侧向封堵和储层物性变化封堵的岩性油藏。油层厚度主要在4—12米之间,见产油藏砂岩的厚度一般大于4米。该区在中晚侏罗世开始生油,早白垩世之后开始进入大量的油气充注时期,长8油层组捕获了大量的石油而形成上生下储或者旁生侧储的岩性油藏,油气的二次运移、聚集不充分,导致石油在该区分布面积较广,单井储量不高。同时,该区的油藏分布区域主要受生油岩生烃强度分布面积的控制,在生烃强度大于200×108m3/km2的区域内是发现油藏的主要勘探区域,最终有利的储层连片分布区是发现高产油井的有利位置。对研究区优选目标的分级评价研究表明姬塬地区有利的开发目标主要是罗1井区、黄39井区、黄115井区、耿73井区,同时麻黄山地区和刘峁塬—罗旁塬地区可以作为II类有利开发区域进行开发。

倪新锋[10](2007)在《叠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 ——以中上扬子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多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多旋回发育的含油气叠合盆地。对于此类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构造演化过程中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以及后期保存条件等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等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本文选择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多样性、多期成藏等特征的中上扬子叠合盆地为研究区,始终贯穿构造控盆、盆控相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的思路,以大量的野外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以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层序演化—盆地演化为主线,注重整体性、时代性、有序性、差异性、综合性研究,将中上扬子区沉积体系划分出三大沉积体系组,及若干个沉积体系、相、亚相及微相,详细讨论了各类沉积体系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认为沉积体系的发展演化是一系列地质因素的综合效应;在对川东北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台地与台盆相间沉积格局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拉张环境下的同沉积断裂所致的“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在上扬子地台具有很好的同步性和可对比性,并对油气成藏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进而系统分析了10种层序界面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类型,并将中上扬子区划分出13个二级层序,82个三级层序。详细讨论了各超层序在不同相区内的特征,并进行了区域对比,总体上各二级层序在区域上均可对比,但在不同的相区层序发育特征各异,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作用和气候四大因素;以超层序(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编制具有精确性、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勘探实用性等优点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27张,进一步认识盆地演化过程中生储盖组合的时空展布规律;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将中上扬子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生储盖组合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存在差异,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在系统的沉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板块构造格局、区域构造活动等特征,从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的角度将盆地叠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非连续覆盖型)以及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讨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下含油气叠合盆地的多重叠加、改造类型及关系,最终总结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分异,盆地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二、深水浊积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碳氧同位素的应用——以湖南大庸田坪剖面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水浊积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碳氧同位素的应用——以湖南大庸田坪剖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层序地层划分方法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层序地层研究方法
    1.1 地质分析法
    1.2 测井曲线法
        (1) 小波变换方法
        (2)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3) 地层倾角测井
        (4) INPEFA技术
        (5) 经验模态分解法
    1.3 地震方法
    1.4 古生物方法
    1.5 地球化学方法
        (1) δ13C、δ18O同位素分析法
        (2) 有机地球化学法
        (3) 元素分析法
    1.6 古地磁方法
    1.7 数学方法
2 层序地层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1) 层序划分基础资料的选择
    (2) 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的选择
    (3) 层序地层旋回级次的选择
    (4) 自旋回和异旋回层序地层划分
    (5) 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合理性验证
3 层序地层划分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3.1 层序地层划分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层序级次界定标准
        (2) 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不足
        (3) 方法应用领域比较局限
        (4) 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与储层地质学结合不足
        (5) 古地磁方法和数学方法研究应用较少
        (6) 层序地层划分与开发动态结合不足
    3.2 层序地层划分发展趋势
4 结 论

(2)湘黔地区海相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铀多金属富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磷块岩型铀资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湘黔地区海相磷块岩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2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岩相古地理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3 海相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实验方法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5 Nd同位素
    3.6 碳、氧同位素
4 多金属磷块岩矿物组成
    4.1 实验方法
    4.2 多金属磷块岩矿物组成及共生关系
        4.2.1 晶质铀矿
        4.2.2 磷灰石
        4.2.3 镍矿物
        4.2.4 辉钼矿
        4.2.5 黄铁矿
        4.2.6 闪锌矿
        4.2.7 方铅矿
        4.2.8 重晶石
5 铀多金属赋存状态及存在形式
    5.1 溶蚀孔洞中铀多金属矿物
    5.2 微裂隙中铀多金属矿物
    5.3 微孔隙中铀多金属矿物
6 湘黔海相磷块岩铀多金属富集作用及形成机理
    6.1 同沉积期鲕粒磷块岩的形成阶段
    6.2 海底喷流海相磷块岩溶蚀重结晶阶段
    6.3 铀多金属共沉淀析出阶段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华南埃迪卡拉系斜坡相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测试及可靠性分析
2 斜坡相区埃迪卡拉系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3 田坪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异常成因机制
4 结论

(4)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MA 油田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性成果
        1.4.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4.2 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油田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伊拉克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沉积格局
    2.4 MA 油田钻井地层特征
        2.4.1 白垩系
        2.4.2 古近纪
        2.4.3 新近纪
        2.4.4 第四系
    2.5 层序地层特征及地层对比
        2.5.1 层序划分
        2.5.2 界面特征
        2.5.3 三级层序及体系域特征
        2.5.4 地层对比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3.1 沉积相划分
    3.2 缓坡相
    3.3 浅海盆地相
    3.4 缓斜坡相
    3.5 开阔台地相
        3.5.1 砂屑滩微相
        3.5.2 藻屑滩微相
        3.5.3 厚壳蛤碎屑滩微相
        3.5.4 有孔虫滩微相
        3.5.5 棘屑滩微相
        3.5.6 (多种浅水生物混合沉积)生屑滩微相
        3.5.7 泥晶灰岩微相
    3.6 沉积相演化
    3.7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集岩特征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1 孔隙类型及特征
        4.2.2 溶孔(洞)类型及特征
        4.2.3 (微)裂缝类型及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渗特征
        4.3.2 孔渗关系
    4.4 孔隙结构特征
        4.4.1 喉道类型及特征
        4.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类
    4.5 储层类型
第5章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5.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5.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2.1 泥晶化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2.4 新生变形/重结晶作用
        5.2.5 白云石化作用
        5.2.6 压实、压溶作用
        5.2.7 微破裂作用
        5.2.8 充填作用
        5.2.9 小结
    5.3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过程
        5.3.1 成岩演化序列
        5.3.2 孔隙成因与演化
第6章 伊拉克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储层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性对比分析
    6.1 四川盆地震旦系勘探开发概况
    6.2 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特征
    6.3 储层对比分析
        6.3.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岩及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6.3.2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集物性特征
        6.3.3 储层对比小结
    6.4 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比
        6.4.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
        6.4.2 MA 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储层
        6.4.3 成岩作用差异性对比
    6.5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差异性分析
        6.5.1 盆地演化对储层的控制
        6.5.2 矿物组构―时间深度耦合关系
    6.6 ―古今中外深浅‖碳酸盐岩保持性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
        6.6.1 四川盆地震旦系
        6.6.2 MA 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
        6.6.3 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对比
第7章 储层预测
    7.1 反演关键步骤
        7.1.1 地震资料重采样处理
        7.1.2 井资料处理
        7.1.3 子波提取与精细的层位标定
        7.1.4 波阻抗低频模型的建立
    7.2 溶洞识别及预测
        7.2.1 溶洞识别
        7.2.2 溶洞纵横向分布
    7.3 储层反演及预测
        7.3.1 地震相分析
        7.3.2 储层反演
        7.3.3 反演结果分析
    7.4 有利勘探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鄂尔多斯姬塬地区长8——2 油层组异常高孔渗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2.2 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
    2.3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第3章 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划分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砂岩结构类型
    3.2 孔隙类型及其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类型与孔隙度关系
    3.3 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3.4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3.4.1 破坏型成岩作用
        3.4.2 建设型成岩作用
        3.4.3 保持型成岩作用
    3.5 砂岩中胶结物的组成与成因分析
        3.5.1 胶结物形成温度分析
        3.5.2 碳酸盐胶结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3.6 成岩演化序列
        3.6.1 砂岩的主要成岩序列
        3.6.2 成岩阶段划分
    3.7 储层砂岩成岩相分析
        3.7.1 成岩相划分
        3.7.2 成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性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孔渗特征
        4.2.2 孔渗平面分布特征
    4.3 孔隙结构特征
        4.3.1 孔隙构成特征
        4.3.2 孔喉特征
        4.3.3 孔喉分布特征
    4.5 储层孔隙演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第5章 相对高渗储层形成机理分析
    5.1 国内外高渗储层研究现状
    5.2 姬塬地区高渗储层分布特征
    5.3 典型高渗储层特征分析
        5.3.1 黄 128 井区
        5.3.2 马坊地区
        5.3.3 油房庄-王盘山
        5.3.4 安边地区
    5.4 高渗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及机理探讨
    5.5 高渗储层分布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特征与古环境演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层序地层划分
    2.1 层序界面 (SB)
    2.2 副层序类型
    2.3 层序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稀土元素
    3.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 层序地层格架、古环境演化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4.1 层序地层格架
    4.2 古环境演化
    4.3 成矿特征
5 结论

(7)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辽河坳陷天然气勘探概况
2 深层天然气成藏有利条件分析
    2.1 气源条件
        2.1.1 烃源岩生气性能
        2.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2.1.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特征
    2.2 构造及沉积背景
        2.2.1 构造背景
        2.2.2 沉积体系
    2.3 储集条件
3 深层天然气勘探前景
4 结论

(8)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与古环境演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湖南下寒武统岩石特征与沉积相研究
    3.1 湖南下寒武统岩石学研究
    3.2 湖南下寒武统沉积相的识别和划分
第四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4.1 地层划分对比
    4.2 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4.3 层序发育特征
    4.4 层序发育控制因素
第五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实验方法
    5.2 主量元素
    5.3 微量元素
    5.4 稀土元素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6.1 编图思想及编图单元选择
    6.2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6.3 古地理演化
    6.4 成矿作用制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延长组地层划分
    2.3 延长组沉积概况
第3章 储层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3.1 沉积相及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3.1.1 沉积相分析
        3.1.2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1.3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
        3.2.2 砂岩结构类型
        3.2.3 填隙物特征
        3.2.4 孔隙类型
    3.3 成岩作用特征
        3.3.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3.3.2 成岩相分析
    3.4 储层特征
        3.4.1 孔渗分布特征
        3.4.2 孔隙结构特征
        3.4.3 孔喉组合特征
    3.5 储层分类及其评价
        3.5.1 储层分类方案
        3.5.2 储层分类评价
第4章 油藏特征
    4.1 流体特征
        4.1.1 原油性质特征
        4.1.2 地层水特征
        4.1.3 流体流动特征
        4.1.4 油层温压特征
    4.2 油藏分布特征
        4.2.1 单井特征
        4.2.2 平面分布特征
        4.2.3 剖面分布特征
    4.3 油藏类型及其特征
第5章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1 成藏条件
        5.1.1 烃源条件
        5.1.2 储层条件
        5.1.3 盖层条件
        5.1.4 生储盖组合形式
    5.2 输导体系特征
        5.2.1 输导层特征
        5.2.2 输导动力
    5.3 成藏模式
        5.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2 成藏过程恢复
        5.3.3 成藏模式
    5.4 成藏主控因素
    5.5 优选目标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叠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 ——以中上扬子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1.1.2 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现状
        1.1.3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编图优势
        1.1.4 中上扬子含油气叠合盆地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步骤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步骤及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
    1.5 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及创新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中上扬子构造单元区划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简述
第3章 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模式
    3.1 中上扬子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3.1.1 大陆沉积体系组特征
        3.1.2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特征
        3.1.3 海洋沉积体系组特征
        3.1.4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格局讨论
    3.2 沉积模式及演化(以中扬子地区为例)
        3.2.1 沉积模式
        3.2.2 沉积模式演化
第4章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和特征
    4.1 层序界面特征
    4.2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
        4.2.1 层序划分标志
        4.2.2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
    4.3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特征与对比
        4.3.1 上震旦统层序特征与对比
        4.3.2 寒武系层序特征及对比
        4.3.3 奥陶系层序特征及对比
        4.3.4 志留系层序特征及对比(SS7超层序)
        4.3.5 泥盆系的层序特征与对比
        4.3.6 石炭系的层序特征与对比
        4.3.7 二叠系的层序特征与对比
        4.3.8 下、中三叠统的层序特征及对比
    4.4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简析
        4.4.1 海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4.2 构造沉降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4.3 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4.4 沉积物供给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4.5 综合因素对层序发育的联合控制
第5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1 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5.1.1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的含义
        5.1.2 编图范围和构造—沉积域单元划分
        5.1.3 编图单元和表示方法
    5.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2.1 SS1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震旦世陡山沱期)
        5.2.2 SS2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震旦世灯影期)
        5.2.3 SS3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寒武世)
        5.2.4 SS4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中晚寒武世)
        5.2.5 SS5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奥陶世)
        5.2.6 SS6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中晚奥陶世)
        5.2.7 SS7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奥陶纪五峰期—志留纪)
        5.2.8 SS8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
        5.2.9 SS9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
        5.2.10 SS10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石炭世)
        5.2.11 SS11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
        5.2.12 SS12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
        5.2.13 SS13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第6章 层序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6.1 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6.1.1 界面型生储盖组合
        6.1.2 低水位型生储盖组合
        6.1.3 海侵型生储盖组合
        6.1.4 高水位型生储盖组合
        6.1.5 综合型生储盖组合
    6.2 层序格架中的有利生储盖组合
        6.2.1 层序格架中的烃源岩
        6.2.2 层序格架中的储层
        6.2.3 层序格架中的区域盖层
    6.3 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配置关系
第7章 盆地叠加、改造及其成藏效应
    7.1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沉积盆地演化
        7.1.1 海相沉积盆地原型与演化
        7.1.2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油气成藏
    7.2 中、古生界盆地的叠加、改造类型及成藏效应
        7.2.1 覆盖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7.2.2 改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7.3 中上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及前景
结论及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四、深水浊积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碳氧同位素的应用——以湖南大庸田坪剖面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层序地层划分方法进展及展望[J]. 李峰峰,郭睿,余义常.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4)
  • [2]湘黔地区海相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铀多金属富集作用[D]. 王文全.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6(11)
  • [3]华南埃迪卡拉系斜坡相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J]. 王传尚,李旭兵,刘安,白云山. 地质科技情报, 2014(04)
  • [4]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 马文辛.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5]鄂尔多斯姬塬地区长8——2 油层组异常高孔渗成因机理研究[D]. 杨诚雨.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6]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特征与古环境演化变迁[J]. 庞维华,丁孝忠,高林志,刘燕学,宗文明,逯永光. 中国地质, 2011(03)
  • [7]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J]. 周旭红,李军,王延山,赵佳,李德星. 岩性油气藏, 2011(03)
  • [8]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与古环境演化变迁[D]. 庞维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01)
  • [9]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 肖柯相.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10]叠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 ——以中上扬子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D]. 倪新锋.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碳氧同位素在深水浊积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湖南大庸天平剖面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