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贤评《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王正贤评《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评王正宪所着《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玲[1](2021)在《现代性的另一种诉求 ——近代中国留美生基督信仰研究》文中提出

李岩[2](2020)在《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关税法的重要渊源。片面协定税则和外籍税务司制度皆源自于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终结了大清帝国的闭关政策,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条约制度成为中国政体的特殊部分,中国的主权在这里不是被消灭,而是被列强的主权所掩盖或取代。在近代条约体制中,中国海关不能自主,海关行政管理权旁落、税款保管权被劫夺,关税税则的制订权受限,关税自主不能实现。而英国、美国和日本在中国海关权力争夺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你争我夺,彼此倾轧、相互妥协,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轮流坐庄,谁控制了中国海关,谁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相应地,关税自主则是中国近代各时期政府一直努力实现之目标。海关是中外关系的矛盾的焦点,在中国近代条约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国际关系演变对关税法影响的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更能全面地把握和理解其中所承载的内涵和历史意义。研究中国近代海关,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英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他是清末新关的实际建立者,他担任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赫德通过其直属上司总理衙门的王公大臣们操纵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把外籍总税务司领导的海关打造成清政府所倚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把中国海关变成了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和英国控制下的平衡各“有约国”利益的“国际官厅”。清末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政,以削弱总税务司对海关的行政控制权,但尚未产生实际效果,满清王朝就已覆亡,而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则为之后的政府所承认,外籍税务司制度没有变,中国海关依然被操控在列强手中。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政府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依然受不平等条约体制束缚和荼毒。海关在英籍总税务司安哥联的把持下,趁革命之乱,夺取了关税税款的保管权和支配权,通过经理外债赔款和内债,操控着中国的财政大权,税务处形同虚设,海关监督权力进一步萎缩。总税务司安哥联只听命于英国政府和外国公使团,俨然中国政府的“太上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受协约国给予中国大国地位、延迟5年支付庚子赔款及修订海关税则之诱使,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并借机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停付该两国债赔款,开始尝试以外交手段积极争取国权。战后,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外交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主张,结果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国际情势变迁,各国与中国贸易情况的消长,英、美、日之间对中国税则修订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中国通过与列强集体谈判无法取得实际效果,逐渐改变为各个击破策略,通过开创个例,突破条约体制之限制。利用战胜国身份与战败国德国重新订立协约,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为消除片面协定关税税则打开了的缺口。废除中比条约,开创自主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先例,显示了中国关税自主之决心,冲击了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国南北政府相继宣布开征二五附税及随之发生的罢免总税务司安哥联事件,实乃中国通过外交无法获取真正关税自主后而采取的内政自主之行为。中国开始努力冲破协定关税之束缚,使之成为关税自主之坚决行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维护其本身的统治利益,积极开展了争取关税自主的外交活动,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关税新约,废除了自1843年以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片面协定税则,中国享有关税自主权得到列强条约承认。同时,财政部下设关务署管理海关,进行了关制改革,外籍税务司受其辖制,实行华洋员平等原则,注重培养提拔本国税务人才。设立了国定税则委员会并在1929-1934年四次自主颁布实施了国定税则,突破了被约束长达80余年的“值百抽五”的协定税率,中国和外国的关税水准差距有所缩小,中国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裁撤了实施长达70余年的厘金、子口税等内地税,促进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关税主权已经完全收回。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为英、美、日等列强所承认,是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相妥协的结果。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也不能够彻底地完全地实现关税自主。尽管其制定并施行了所谓国定税则,却并未能真正摆脱帝国主义列强所施加的影响,表面上帝国主义者放弃控制中国关税的特权,但实际上中国关税税则的制订、税率的变动仍受英、美、日等国约束,以致于无力制止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不能为民族工业提供充分保护。外籍税务司制度被保留下来,领事裁判权以及其他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特权也未完全被废除。“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失守;“七七”事变后,华北失守。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向日本妥协屈从,一面争取国际援助,企图借助英美的力量来阻止日本,而英美则妄想日本牵制苏联抵制中共,对日采取放任纵容的绥靖政策,导致南京国民政府孤立无援,从淞沪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一路退让至重庆陪都。日本实施以战养战的战略,在日占区扶持操纵伪政权,掠夺中国资源,逐步由中国东北向南推进,妄图蚕食吞并中国,称霸远东。先后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北京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维新政权和南京伪国民政府,以华制华,劫夺了东北海关、华北海关、江海关以及日占区的所有海关,控制了相应的海关行政权、关税保管和支配权。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宣称“总税务司之职权,系中国政府所授予,而非得自条约”,并要求各关税务司“服从政府命令,不受外力之干涉;且绝对不干涉关余”。一方面要“恢复中国在关政上之主权”,另一方面要“维护海关现行制度”。而在日本劫夺中国海关的过程中,他选择坚决维护海关现行制度,不听政府“关闭该关,另行设关”的指令,不惜牺牲中国海关行政主权和税款保管权来维护其外籍税务司统治下的海关行政的表面完整,以期英国继续把持中国海关。为此,他积极协助其母国英国与日本妥协谈判,促使英日两国签订了没有中国参加的《关于中国海关的协定》,并对这一非法协定给予坚决的执行,承认日本对关税税款的保管权,将税款存入日本正金银行,实行低税率税则,将该协定的适用扩大至整个日占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将总税务司梅乐和拘捕关押,英美籍税务司全部被解职。汪伪政权任命日本人岸本广吉(Kishimoto Hirokichi)为总税务司。英国和英籍总税务司可谓姑息养奸,日本人终于如愿以偿把持了整个日占区的中国海关。此后,伪海关总税务司署大量雇佣日籍关员、任命日籍税务司,日文也取代英文成为海关公文语言。为了“以战养战”,支持日军和汪伪政权,海关开征转口税,以伪钞来征收海关税款,大肆走私、倾销日货,致使中国经济损失巨大。面对日占区海关被日本全面劫夺,沿海被日军封锁的窘境,国民政府在重庆重新组建了的总税务司署,开辟新的贸易线路,建立多个内地海关,加强缉私,开征战时消费税,通过实施《公库法》收回海关税款保管权,停付外债赔款,努力开源节流,以维持战时经济。抗战胜利后,日籍人员全部离职,国民政府全面接管日占区海关,裁撤改组内地海关,任命一批中国人为海关税务司。国民政府恢复执行《1934年进出口税则》,实施货币兑换,加强外汇和贸易管理,并采取措施防止走私,重新收回了关税主权。东北海关、华北海关、江海关以及原日占区的海关被一一收回,但大连关成为例外。为了让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苏、美、英三国无视中国政府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之后美国主动劝诱中国政府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相关附件,宣布大连为自由港,对各国贸易及航运一律开放。苏军进驻大连港后,美国并未获得“门户开放、商业机会均等”的待遇,国民政府几经交涉也未能收回大连海关。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全国各地海关最终都被人民政权接管,并被改造成为真正自主的海关。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将中国纳入战后其领导的世界秩序战略格局中,并将中国定位为盟友,以维持远东秩序,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抗战初期,为鼓舞反法西斯士气,提升中国大国地位,美国联合英国共同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订立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以实现对华平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再签《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以表面上的平等遮盖实际的不平等。美国取代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倾销其商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随着英日退出中国海关,美国人接过海关大权,为美国商品的倾销大开方便之门。为了迎合美国,满足美国的利益期望,中国被裹挟入美国倡导的自由贸易体系,参加关税减让谈判。中国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依据关税减让表对1934年进口税则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协定税率和国定税率并存的复式税则。但是该税则并没有对中国工商业产生保护作用,反而有利于美国商品的流入,导致美国商品独占了中国市场,中国连年巨额入超。从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来,关税自主一直是中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从清末实施新政缩小海关权力,设立税务处改变海关隶属关系开始,到北洋政府通过国际会议力争自主,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制订国定税则的努力,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深究之,发现乃是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就不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列强之间对中国海关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目的都是为了操控海关,进而把握中国的经济命脉,实现其本国利益最大化。而他们所采用的无疑都是不平等条约这一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工具。而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政府因不能与帝国主义列强彻底决裂,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关税完全自主这一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也并不能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为争取关税自主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的过程也是中国被动卷入国际贸易体系的过程。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关税法深受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并不能按照本国设想的理想状态演进和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家间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更加激烈,贸易战亦愈演愈烈。当前,在美国对我国实施关税战,世界贸易组织停摆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再次重申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中国近代受片面协定关税之害至深,当以史为戒。在关税自主的今天,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必将始终坚持平等互惠之国际法原则,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开放、公平自由贸易秩序的重要力量。

张玉婷[3](2020)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离乱纷杂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水准、自由的学术风气及坚毅的民族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誉其“物质上得不了,精神上了不得”。作为民国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继承和发扬了此前就颇具名望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等学府的兴学传统,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储存了抗战建国的力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成为民国高级人才培育的典范,也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参考。因此,本文以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形成基础、管理体系及培养过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究其特色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回溯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通过对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在合校前各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溯源,以对联大建校时研究生教育的背景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第二,梳理西南联大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组织结构、招考选拔、奖励资助体系、科研经费和留学交流等方面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情况作出系统的阐释,力求明晰研究生的组织管理情形。第三,剖析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上,联大构成了联合一体下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型”为培养导向的学、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与教学上,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和前沿理论开设了数量不多但内容精深的课程,并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学术演讲及专题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兼顾中、西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的研究训练上,文、理、工、法、商各科结合着学科发展、国家需要和地域资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方向;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与研究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学生热心真切的指导与关照。第四,阐述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教育局限。从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看,学生大都进入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着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质。虽然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但战争的环境、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以及西南联大以本科为人才培养重心的教育取向,也使得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对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教育颇具成效的原因,以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薛英杰[4](2020)在《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经济发展受该国资源禀赋、价值观念、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发展阶段、开放程度、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影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阿拉伯国家在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因所在。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是阿拉伯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出阿拉伯民族或国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发展模式和理论思维。本论文依托作者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的专业背景,创新性地从语言学与经济伦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相糅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阿拉伯经济伦理问题。论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六方面,综合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厘清阿拉伯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阿拉伯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辨析阿拉伯人在宏观政府经济组织与管理、中观企业组织与发展、微观个人逐利与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和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现实,阐明阿拉伯经济伦理在现代化、全球化作用下调适的可能方向。论文共分6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工作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等。第2章: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本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阿拉伯哲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追溯出阿拉伯人在人与利、义与利的关系构建上,基本遵循义利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也会向完全趋利与彻底弃利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极端物质主义和极端遁世主义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在近现代大为缓和,更多地转化为世俗与道义的争辩。通过元分析方法,透过阿拉伯谚语格言的内涵寓意,分析辨识阿拉伯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贫富观和经商之道。揭示出阿拉伯人务实追求财富同时也注重逐利求财正当性的唯物态度,以及财富的获得与积累依赖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特征。剖析出阿拉伯商人注重口才、信誉、机敏等道德品质的完善,经商注重市场行情、现金交易、实业投资、货真价实、人际关系、财务自给等方面,消费追求优质优价、积极而适度的方式。第3章: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本章通过大量史料阐释分析了从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部落内外有别、以劫掠为正义的经济道德操守状态,到伊斯兰教创立后,阿拉伯人从游牧区步入农业文明区的过程中,于战争区实行的战利品五分化分配伦理原则符合游牧社会枝型社会结构,于和平区实行的哈拉吉、吉兹耶、欧什尔等赋税伦理体系是为实现在游牧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乌玛”的道德目标。以上分析的结论为:阿拉伯帝国赋税伦理在价值尺度上仍以《古兰经》、圣训为准则,其道德目标是维护帝国封建统治,因此其具体税目的伦理适用区间随王朝更替中的政治统治变化常发生变动。在政府经济职能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阿拉伯人均认识到政府管理经济的道德责任,强调建立政府管理、监督、服务经济发展的机制。但现代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道德行为现实与理论上的道德要求相差甚远。第4章:阿拉伯企业伦理。本章从阿拉伯企业所有制、道德关系原则、企业伦理责任、企业管理伦理等四个方面,探析阿拉伯企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构建与实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阿拉伯企业所有制,以及阿拉伯家族企业的优劣;采用描述方法,透析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基于伊斯兰教义务论与部落集体良知论的伦理诉求;总结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的标准体系,并对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伊斯兰金融机构的道德现象进行了论证考察,发现其社会责任伦理决策指导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在考察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资料梳理,我们发现阿拉伯家族企业缺乏代际传承计划的原因,既与家长制管理者不愿放权有关,又与遗产均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原则有关。阿拉伯现代企业组织行为与管理秩序构建的道德立法和伦理支撑,既有源于伊斯兰教伦理的规范体系,也有源于阿拉伯部落伦理的道德调节,更有现代化的经济行为规范,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当中。第5章:阿拉伯人工作伦理。本章通过描述方法概括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阐释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的共性与个性。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VS数据库数据,分析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在个人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上,阿拉伯人内在具有根性的部落认同传统,历经几千年时代变迁,仍在个人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中发挥作用。现代阿拉伯国家因各自基本价值观排序、对工作重要性认知的不同,实际上是多元价值观社会,这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借助WVS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内在工作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职业激励上主要期望经济报酬,关注经济理性增长。大部分阿拉伯人已注意到工作的重要性,但时间观念转变困难,竞争意识受传统部落文化、性别文化等影响,难以激活社会整体活力,以权威认同为主的上下级管理也降低了社会整体活力。第6章:结论。本章归纳了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以及阿拉伯经济伦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主要特征、原因分析和前景发展,并对未来所能继续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徐淑云[5](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傅宇[6](2019)在《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腾飞,我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表现的越发强烈。在骄人的成就下,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些在过往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尤为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现实需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在十九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建设更是被纳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中,这反映出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前决心。生态危机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有理由借鉴一切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智慧,根据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是一些典型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亟需更多的正确的先进经验来加以指导。与此同时,柯布博士更是在近几年年来屡次发表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文与谈话,保持着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的关注,屡屡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这也使得柯布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国内受到了更大的重视。柯布是为数不多的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了解颇深的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家之一,因此他的许多思想考虑到了与中国本土实情的切实结合,对于其思想的研究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对于小约翰·柯布生态思想进行理论梳理;借鉴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归纳和总结出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寻找出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建议;分析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可借鉴的理论价值及缺陷。最终通过总结分析柯布博士对于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策的思考,从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看法中寻找出一些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从而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以及美丽中国理想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价值。

周博[7](2019)在《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旅行是人的一种空间流动形式,既能够呈现人和时空的互动关系,又可在旅行观念和旅行实践的演化中审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窥探时代变迁的特征。因而,由“旅行”这一视角切入,一方面可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角概观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地关系的时空变化,另一方面又可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考察现代旅行观的内容要素,以及旅行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方式的生成过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种转型在城市中尤为显着,其中学校教师、编辑、记者、公务员、企业家、律师等新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典型特征。本文的研究时段限定于民国中期,即1927—1936年,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民国前期军阀混战不断,国内旅行事业发展受限,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旅行文献体系;二是《旅行杂志》创刊于1927年,此后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在经济、交通、新生活运动等方面进行国家建设,旅行事业得以正常而快速地发展;三是抗战爆发后,国内旅行虽未中断,但受时局影响,旅行被赋予了“救国”“挽救经济国难”等政治意义,与休闲旅行形成较大差别。故而,民国中期是研究休闲旅行的最佳时段。本文以1927—1936年间的《旅行杂志》及大约同时期其他报刊杂志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核心文献,重返民国中期城市新知识群体的生活场域,以时人笔录的旅行观感探究其旅行动机、旅行路线、旅行感悟等,将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力图真实地描述民国中期的国内旅行活动,借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活状态以及观念变化。本文主体框架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探究旅行者之游兴、游踪及游观,每篇各含三章,全文共由九章组成。上篇游兴之第一章,通过分析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刊载国内游记的作者身份、与作者同游者的身份,以及游记中所记载作者在旅行途中所遇其他旅行者之身份及经历,发现此时期旅行者群体有四种特征:第一,在职业类型上,主要是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出版社和报社之编辑、记者,政府公务员,工商、金融实业界之企业家及从业者,以及医生、律师、画家和作家等自由职业者;第二,在教育背景上,多接受过现代新式教育,尤其多具有现代高等教育背景;第三,在出国经历上,大部分有出国留学、海外考察及海外任职等经历;第四,在生活地点及旅行出发地上,多为当时中东部地区沿海沿江之都市。这一群体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新知识群体。上篇游兴之第二章,对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国内游记中作者所记录的出行原因与主观动机进行分析和归纳。出行原因最主要的是休闲游览,此类游记篇数最多,其次是公务考察、返乡探亲的途中兼事游览。关于休闲游览的主观动机则种类繁多,有“嗜好游览”、“偿久慕之情”、“消此闲暇”、“避暑养疴”、“蜜月”等多种类型。上篇游兴之第三章,在对游记作者的主诉旅行动机种类的归纳基础上,探究旅行动机产生之宏观和微观原因。通过游记文本对比可知,动机产生的宏观原因主要是现代化与城市化,具体而言包括城市娱乐的兴盛、“都市病”的出现、新休假制度下的休闲集中化、新职业划分下的公务考察频繁化,以及西方人在中国的旅行示范所引领的休闲游览新风尚;微观原因则是个人爱好、“海外亲历”、“借地消遣”、健康预期等。中篇游踪之第四章,对所搜集整理的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536篇国内游记的游踪分布进行历时性统计分析,并对其中游踪在一省范围之内的465篇游记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当时旅行者的游踪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特征是以江浙地区为中心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而可将全国之游踪范围划分为中心区、扩散区和边疆区。中篇游踪之第五章,通过对前文所述全国游踪分布特征进行图像分析后,发现其分布呈点状、线性及圈层三种特征。点状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分布多集中于山、水、古迹所在地;线性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沿公路、铁路交通线及沿江、沿海分布;圈层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扩散,且分布密度由近及远呈现递减趋势。中篇游踪之第六章,探究前文分析所得之全国游踪分布的时空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推动要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游览目的地开发建设、地方官绅的捐款兴建和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二是新式交通的发展;三是新式旅馆的兴起和住宿设施多样化,以及专门的旅行服务机构的诞生。下篇游观之第七章,在游程结束后,旅行者常伴随有对旅行体验的感悟和旅行意义的思索。通过游记文本分析,民国中期旅行者对于旅行的认知既有继承于古人之传统认知,如旅行之于教育、社会和健康等方面的价值,此外亦有城市化背景下对医治“都市病”之功效的体悟和特殊国情背景下对“爱国”意义的思索。下篇游观之第八章,随着民国中期旅行活动的兴盛发展,旅行事业开始引起民国学人的重视。民国学人认为发展旅行事业乃是“无形之输出”且“有裨益于地方经济”,利于“人之交谊”及“国交亲善”、可“谋文化之推广”和“兴起进取的精神”、“登临凭吊”能激发爱国热情。此时民国学人积极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意义的原因,在理论上乃是受西方旅行话语之影响,在实践上是出于“挽救经济国难”之目的,期待以旅行事业的发展吸引海外游人来华游览,亲眼见证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之良善,借此回应“反宣传”,以获取近代国家资格。下篇游观之第九章,民国学人积极探索中国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和意义,先后经历了对他国发展旅行事业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阶段、对发展旅行事业的多重价值和具体路径(宣传、招徕、接待)的探讨阶段、以佘贵棠为代表的旅行理论总结等三个阶段,最终初步完成了中国化的旅行理论体系构建。综上,本文在对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刊载的国内游记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民国中期城市新知识群体国内旅行活动的游兴、游踪、游观,旨在探究现代旅行活动中所折射出的人地互动,从“旅行”的底层视角管窥中国现代性生活方式的一种生成路径。

高嘉[8](2019)在《王正廷与关税自主》文中提出海关主权大致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及海关税款保管权。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自《南京条约》开始逐渐落入外人手中,“协定关税”使中国的进口税率长期处于极低的位置。之后,随着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保管权也操于洋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财政受到极大的冲击,国家主权受到巨大的损害,民族工商业更是举步维艰。随着清政府被推翻及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的政府和人民开始了恢复国家主权、要求关税自主的伟大斗争。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要求关税自主的正当提案,但是因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种种因素,提案最终失败了。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停下要求关税自主的脚步,北京政府于1925年10月26日召开关税特别会议,连中国在内共有十三国代表列席参会。这次会议由王正廷主持,声势浩大,耗费颇多,北京政府希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尽快实现关税自主。但是,事与愿违,各国代表并无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诚意。根据中国同各国签订的条约规定,中国要想取得关税自主权必须经过签约国的一致同意方可,这样就给中国的关税自主造成了很大困难,十三国众口难调,很难达成一致。尤其是美、英、日等大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提出许多苛刻的要求作为承认关税自主的交换条件。最后,关税特别会议因为中国的政局问题被迫停会,不了了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王正廷就任外交部长,继续进行关税自主运动。吸取关税特别会议失败的教训,王正廷改变了策略,不再一味要求取得各条约国的一致同意,而是选取其中有影响力的国家进行突破。于是,王正廷提议首先同美国谈判并单独订约,取得了美国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承认,这一行动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英、日等国不得不谨慎考虑中国关税自主的要求。继美国之后,德国也同中国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拥有关税自主权。此后,挪威、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瑞典相继与中国签订新关税条约,同样承认中国拥有关税自主权。英国在中国海关的利益最大,起初拒绝无条件承认中国恢复关税主权,但是随着美国的表态,各国与中国签约潮流的形成,最终同意中国拥有关税主权。在英国的带动下,法国、西班牙也同中国签订了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拥有关税主权。到此为止,共有十二个国家与中国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拥有关税自主权,中国的关税自主取得了初步实现。日本对中国的关税自主最为不满,因此成为最后一个承认中国拥有关税主权的国家,而时间也比其他各国晚了将近一年半。王正廷始终坚持推动关税自主的进行,与帝国主义进行了多次交锋,并不断吸取失败教训,最终实现了中国关税的自主,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保护了民族工商业,维护了国家主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王正廷所要求的关税自主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建立在只有政治维系基础上的关税自主有很大的有限性,这样的关税自主一旦失去经济的支撑就会迅速崩溃,同时一旦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海关势必会随之动荡。

申君歌[9](2019)在《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基于企业、行业与地区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资本等要素状况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状态进入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出口十年高速扩张情形亦发生了改变,中国出口也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出口结构升级缓慢,不利于我国出口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加之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因此,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出口贸易竞争优势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这是我国出口面临的难题,而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转折阶段,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问题,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文献进行了综述。从而得出了:在企业层面,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另外,企业年龄、企业所获政府补贴、企业人力资本、企业开放度、企业资本密集度、企业利润率、企业融资约束以及企业层面的人民币汇率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行业层面,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影响。另外,物质资本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行业规模以及企业规模等因素也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地区层面,技术创新显着地影响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物质资本强度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地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进一步,地区技术创新会通过地区生产率和地区出口产品多样化这两个渠道影响到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基于Melitz(2003)的异质性贸易理论,借鉴Helpman等(2004)的异质性分析框架,结合Bustos(2005)、Caldera(2010)以及Tanaka(2010)的理论模型分析,构建了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本文发现: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对于企业出口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从而其对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也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为了合理测度出口竞争力指数,本文将出口质量指数纳入出口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测度出产品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地区层面的出口竞争力。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演进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产品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我国大多数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比较优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是越来越稳定的。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指数总体上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且是越来越稳定的。而基于Khandelwal等(2013)的方法估算的产品出口质量指数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样本考察的最后一年出现了回升。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大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且出口竞争力的发展是越来越稳定的。我国出口竞争力比较高的行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少部分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比如机械制造业)。制造业中的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一般较低。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出口竞争力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显着。制造业地区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中国各省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的趋势,且省级出口竞争力的变动是越来越稳定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的出口竞争力比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出口竞争力相对较低。制造业省级出口竞争力受到金融危机的显着影响。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和估算出的行业和省级层面的出口竞争力指数,本文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得出如下的结论:企业层面:本文在企业层面区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样本的考察期间,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区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稳健的。分样本回归的结果表明,区分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对国有企业来说,创新投入可以显着地推动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创新产出对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则在民营企业的样本中是显着的。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回归结果表明,创新投入在高资本密集度企业样本中对出口竞争力是显着正向的影响。而对于创新产出,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其在低资本密集度企业样本中对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积极的影响,对高资本密集度企业而言,产品创新产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工艺创新的影响作用并不显着。区分贸易方式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一般贸易方式企业而言,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其对企业出口竞争力都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根据企业所属不同城市等级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三四线城市,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另外,企业年龄、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企业利润率以及企业层面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显着正向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资本密集度、企业所获政府补贴以及企业融资约束显着抑制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行业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投入显着地促进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区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行业技术创新产出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显着的。另外,动态模型的估计是最有效率的,也即提前一期的行业技术创新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最为显着的。区分不同类型的行业,重型制造业、同质性制造行业以及中等技术类型行业的技术创新显着地促进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他类型的行业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则是不显着的。另外,行业技术创新影响渠道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行业生产效率和行业出口多样化影响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另外,物质资本强度、人力资本水平、行业规模以及企业规模显着地促进了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显着负向影响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地区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地区技术创新显着地促进了地区出口竞争优势的提升,区分创新投入和产出,地区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稳健的。分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抑或是“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与非重点省份,地区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显着的。另外,地区技术创新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地区技术创新通过地区生产率和地区出口多样化影响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水平、物质资本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显着地促进了制造业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环境规制强度显着地抑制了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地区出口竞争力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关系。根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再结合我国当前外贸新常态阶段,外贸增速放缓、外贸结构亟需调整以及提升出口竞争力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层次的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层面:强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以此来促进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加大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企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发挥创新投入和产出对国企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一般贸易比重。加大对三四线城市企业的创新投入,从而推动三四线城市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第二,行业层面: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加强对行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区分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不同的创新投入。特别要将技术创新投入向重型制造业、中等技术类型行业和同质性行业倾斜。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行业的物质资本投入,并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另外,要鼓励我国资金进一步走出去,构建我国新的产业价值链。第三,地区层面:加强对地区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增加地区内部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各地区练好“内功”,增强应对风险和摩擦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产业,适度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加强对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金融中介市场化建设,完善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强化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区引才引智政策,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

项露林[10](2019)在《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文中指出清代长江上游航道在铜铅转运、稳控边疆和民生商贸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然受自然条件影响,其通航能力十分受限,因此乾隆朝以后航道整治工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这些工程规模或大或小,或由官方主导或由民间力量兴办,成为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典型场域。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史,就是一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史。本文即以清代长江上游航道为特定的时空研究范围,通过考察官方与民间力量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合作与博弈,多维度地凸显传统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及关系内涵。论文以乾隆年间的金沙江航道工程和嘉道年间的川江航道工程为研究案例。其中,金沙江航道工程以雍乾年间“滇铜京运”为特殊历史背景,是具有鲜明政治象征意义的国家工程。帝国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亲自主导,滇省督抚官员负责具体实施,集中体现出国家意志强力推动和社会层面被动适应的过程。然而实际上,该工程虽然长期深入夷寨聚居区,但并未酿成部分朝野人士所担忧的族群冲突,反而因水道运输条件的改善受到沿岸百姓商贾的欢迎。虽然受国家话语权的影响,朝廷对工程效用另有评价,然从实际成效和引起的社会效应来看,该工程依然取得了不俗功绩,凸显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嘉道年间由商人李本忠家族推动的川江航道整治工程则是清代民间力量主导大型公共工程的突出案例。李氏家族独立承担了工程出资、工程实施及后期维护诸项事宜,而川江沿岸地方官府积极配合整肃施工环境、监督施工过程以及工程完竣后的验勘和议叙等环节。作为民间商人身份的李本忠家族选择与地方官府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并擅长利用国家权威震慑弹压地方反对势力,这种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互动关系在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一案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说,本文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为论文开篇,讨论了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金沙江、川江自然水文条件,历史通航及清以前水道整治情况,并重点从清代国家和社会层面探讨了整治金沙江和川江航道的历史逻辑;第二、三章集中探讨了“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决策、筹备和实施过程。雍、乾之际,滇省力陈所面临的以铜运为主的紧迫形势,向朝廷奏请开浚金沙江航道并在乾隆初年获得批准,该工程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象征意味,成为乾隆皇帝亲自监督实施的国家工程,显现出“滇铜京运”为推动金沙江航道工程付诸实施的核心话语和理由;第四章则阐述了嘉、道年间湖北商人李本忠家族主导川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过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作为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公共工程的突出案例,李氏家族与地方官府的互动方式和过程尤为值得关注,而民间力量主导、地方官府配合成为川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最大特色;第五章以李本忠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一案作为典型个案,试图藉此探讨清代地方社会中的“官”、“商”、“民”关系。归州官府、李本忠和世居山民三方经过数年的拉锯战,终于成功封禁阴阳山确保了治滩的彻底性,此案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凸显到极致;第六章研究了金沙江和川江航道工程的经费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项工程在经费来源、列支事项和使用上都有较大差别,呈现出官方和民间力量主导工程各自的鲜明特点;第七章从“国家”与“社会”话语角度集中讨论了两项工程的评价问题。对于金沙江工程,朝廷从肯定、质疑到验勘处置,经历了戏剧般的转变,而社会层面则给予了积极评价。对于川江工程,朝廷进行了两次议叙嘉奖,以示国家层面认可,而社会层面则争先向地方官府请示勒石,以彰善行。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乾、嘉时期清朝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面加强到日渐趋弱的嬗变过程。乾隆初年清朝政府积极介入公共领域,政府职能全面加强,而后随着王朝国家形势变化,政府开始从社会公共事务中撤退,所留真空被逐渐成长的民间力量填补;而以李本忠家族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则凸显出清代民间力量在“公共领域”的崛起。作为地方精英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阶层倾向于与国家权力达成合作,藉此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同时达到提升商人形象和地位的目的。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一变化既表明了商人精英在传统上的突破,也暗喻了该群体的时代局限性。

二、评王正宪所着《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王正宪所着《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近代关税自主权的沦丧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是近代关税法的重要渊源
        一、片面协定关税由来
        (一)税率协定
        (二)税则修订内容和修订期限协定
        二、关税成为债赔担保
        三、剥夺清政府国内征税主权
    第二节 外籍税务司制度及清末新关的建立与扩张
        一、外籍税务司制度溯源
        二、清末新关的建立
        三、海关权力的不断扩张及影响力的扩大
        四、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身份定位
        (一)英国殖民政策的执行者和大清总理衙门的雇员
        (二)清政府统治的维护者和列强利益的协调人
        五、海关性质的改变
    第三节 清末削弱海关权力的新政
        一、缩小海关业务范围
        二、改革海关行政隶属机关
        三、培养本国海关人才
    小结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收回海关自主权的努力
    第一节 税款管理权的旁落及海关监督权力的削弱
        一、税款管理权的旁落和财政权的被控制
        (一)海关税款管理权的旁落
        (二)总税务司成为北洋政府之财政总管
        二、海关监督的权力被削弱
    第二节 在列强利益争夺的夹缝中争取关税主权的外交努力
        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关税自主的主张
        二、华盛顿会议及与中国相关的条约
        (一)《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签订
        (二)《九国间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海关税则的修订
        一、1917 年近代第一个《国定进口税则条例》
        二、以参战换来的1919年进口税则
        三、华盛顿会议后的1922年进口税则
        四、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与税则修订
    第四节 关税自主之坚决行动
        一、废除不平等条约
        (一)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国际平等条约
        (二)废除中比条约
        二、争取关余与自主征收附加税
        (一)南方政府争取关余和征收附加税行动
        (二)北京政府自主征收附加税
        三、罢免安格联
    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税自主进程
    第一节 由革命外交向妥协外交异变
        一、英、日、美对武汉国民政府外交试探
        二、英、日、美对南京政府扶蒋抑共政策
    第二节 关税新约运动
        一、中美关税新约
        二、中英关税新约
        三、中日关税协定
    第三节 关务署的设立及关制改革
        一、关务署的设立及相关制度的建立
        二、外籍总税务司制的保留及对总税务司权力的限制
        三、关制改革
        (一)改革海关用人制度
        (二)规范关税税款保管
    第四节 国定税则委员会与关税税则
        一、国定税则委员会
        二、国定关税税则
        (一)1929年进口税则
        (二)1931年进出口税则
        (三)1933年进口税则
        (四)1934年进出口税则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对海关之劫夺及国民政府关税对策
    第一节 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
    第二节 梅乐和的妥协方针及日本对中国海关的劫夺
        一、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所奉行的方针
        二、日本对中国海关的劫夺
        (一)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对东北海关的劫夺
        (二)华北伪政府的设立和日本对华北海关的劫夺
        (三)《英日关于中国海关协定》的签订与江海关的“易帜”
    第三节 汪伪政权的建立和日本对日占区海关的控制
        一、汪伪政权的建立与中国关税收入
        二、日本通过汪伪政权加强对日占区海关的控制
        (一)日籍税务司取代英美籍税务司
        (二)海关税款以伪钞征收
        (三)在日占区征转口税
        (四)日占区关税政策服务于日本“以战养战”侵略策略
    第四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之关税对策
        一、重组总税务司署与撤销海关监督
        二、设立新关与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三、开征战时消费税
        四、加强缉私
        五、收回海关税款保管权
        六、停付外债赔款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海关主权的收回
        一、国民政府全面接管海关
        (一)东北海关的接管与恢复
        (二)华北海关的接管与恢复
        (三)江海关的接管和总税务司署的回迁
        (四)内地、沿海海关的接收、恢复、裁撤和改组
        二、《雅尔塔协议》与大连海关
    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关税减让
    第一节 “平等互惠”关系的建立
        一、订立平等新约
        (一)《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的签订
        (二)《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的签订
        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的关税条款
    第二节 美籍总税务司把控中国海关
        一、美籍总税务司的任命
        二、李度领导下的海关
    第三节 中国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及相关税则的修订
        一、中国参加关税减让谈判的动因
        二、中国关税减让指导思想与谈判策略
        三、中国所做的关税减让
        四、实施关税减让对中国的影响
        (一)1948年税则全面修订
        (二)实施减让税率的后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历史认识的需要
        (二)现实改革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清朝末期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初年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西南联大建校前三校的研究生教育
        一、国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四、三校培养模式的特点小结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三足分立的教育组织机构
    第二节 严格要求的学生招考选拔
        一、高标准的专业分组招生考试
        二、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源
    第三节 鼓励研学的奖励资助体系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科研经费支持
    第五节 公费择优的留学交流管理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
    第一节 培养模式
        一、联大一体下的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
        二、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教、研”一体模式
    第二节 课程教学
        一、各专业教师自定开设的课程科目
        二、联系前沿并融汇西学的教学内容
        三、由通至专且本硕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学术讨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
        五、欧美教材与外语授课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科学研究
        一、注重国学文化的文科
        二、因时制宜的理、工科
        三、结合社会实际的法科
        四、联系战时经济的商科
    第四节 师生互动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严谨求真的学术指导
        三、热心真切的人生关照
        四、学术救国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学生毕业及三校复员
        一、研究生的毕业或离校去向
        二、联大解散后三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恢复
    第二节 教育成效
        一、推进学术理论的深化与创造
        二、引领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塑造学子的治学方向与品质
    第三节 教育局限
        一、战争环境对科研条件的约束
        二、西方教学模式的移植缺陷
        三、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
第五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总结
    第一节 科研为主与精化课程的教研体系
    第二节 自由包容与多元导引的教学理念
    第三节 融会中西与紧跟前沿的国际化教育
    第四节 联系国情与结合地域的研究训练
    第五节 德学并重与言传身教的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来源及其价值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经济伦理学发展概述
        1.2.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
    2.1 阿拉伯经济伦理相关定义
        2.1.1 阿拉伯的道德与伦理
        2.1.2 阿拉伯的市场与经济
    2.2 伊斯兰教经济伦理思想
        2.2.1 宗教赏罚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2.2 商贸交易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3 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辩
        2.3.1 古代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辨
        2.3.2 近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物质论
        2.3.3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的道德经济论
    2.4 阿拉伯人的贫富观与经商之道
        2.4.1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贫富观
        2.4.2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经商之道
        2.4.3 贾法尔的《最佳商贸指南》
    2.5 结语
第3章 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
    3.1 早期阿拉伯社会经济伦理
        3.1.1 前伊斯兰时期部落经济伦理
        3.1.2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3.1.3 麦地那社团经济政策与道德评价
    3.2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2.1 阿拉伯帝国财政赋税伦理
        3.2.2 阿拉伯财政赋税伦理思想
        3.2.3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3 现代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伦理
        3.3.1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3.3.2 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与伊斯兰金融实践
        3.3.3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与道德责任
        3.3.4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道德问责
    3.4 结语
第4章 阿拉伯企业伦理
    4.1 阿拉伯企业制度概况
        4.1.1 阿拉伯国有企业概况
        4.1.2 阿拉伯家族企业概况
        4.1.3 阿拉伯家族企业优劣
    4.2 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
        4.2.1 企业与伊斯兰教义务论原则
        4.2.2 企业与部落集体良知论原则
    4.3 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
        4.3.1 现代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
        4.3.2 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
    4.4 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
        4.4.1 阿拉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4.4.2 阿拉伯管理者价值导向与行为原则
        4.4.3 影响阿拉伯企业管理的“关系”文化
    4.5 结语
第5章 阿拉伯工作伦理
    5.1 阿拉伯工作伦理概况
        5.1.1 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
        5.1.2 有关工作伦理的概念述评
        5.1.3 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1.4 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
        5.2.1 工作价值观概念述评
        5.2.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概况
        5.2.3 现代阿拉伯人工作价值观概况
    5.3 现代阿拉伯人内外工作价值观与工作伦理
        5.3.1 现代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
        5.3.2 现代阿拉伯人内在工作价值观
        5.3.3 从价值观看阿拉伯人工作伦理
    5.4 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的启示
        5.4.1 中阿伦理主体基本价值观排序对比
        5.4.2 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伦理风险预防
    5.5 结语
第6章 结论
    6.1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意义与结论
    6.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未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业已凸显为人类的头号问题
        (二)全球生态治理迫切需要生态哲学理论支持
        (三)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鉴人类一切生态智慧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文献总体述评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内容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内容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二)生态环境危机的蔓延
        (三)国际环境运动的爆发
    二、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学术背景
        (一)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凸显
        (二)环境伦理思想的勃兴
        (三)基督教神学的生态转向
    三、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小约翰·柯布的宗教文化经历
        (二)小约翰·柯布的家庭文化背景
第二章 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来源及形成
    一、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圣经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三)深生态学的启发
    二、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历程
        (一)《是否太晚?》:生态哲学思想的雏形
        (二)《生命的解放》: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
        (三)《为了共同的福祉》: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
        (四)《后现代公共政策》: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化
第三章 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世界观:生态神学论
        (一)反思传统基督教神学自然观
        (二)接纳怀特海过程神学的上帝观
        (三)上帝中心论
    二、认识论:生态危机论
        (一)西方主流哲学下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二)机械论下的科技还原论
        (三)同一性下的发展齐一化
    三、方法论:生命共同体论
        (一)主张万物皆有内在价值
        (二)构建生态模式
        (三)追求共同的福祉
    四、文明观: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一)有机整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二)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中国视阈
第四章 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及评价
    一、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国内外影响
        (一)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国际影响
        (二)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影响
        (三)关于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质疑与回应
    二、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学术评价
        (一)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积极性
        (二)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上篇:游兴
    第一章 旅行者之身份特征
        第一节 游记作者之身份特征
        一、职业类型
        二、教育背景及留学经历
        三、居住地及旅行出发地
        第二节 游记作者之游侣身份特征
        一、与友人相偕同游
        二、与同寅相偕同游
        三、与家人相偕同游
        四、与同学相偕同游
        第三节 游记作者旅途中所遇其他旅行者之身份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游记作者出行原因及主诉动机
        第一节 休闲游览之动机
        一、“性本好游”:视旅行为乐事,事旅行成习惯
        二、因“久慕”而发之游兴
        三、逃离城市:逃离喧嚣环境和枯燥工作
        四、“消此闲暇”与“借地消遣”
        五、养疴避暑:对身体康健的追求
        六、“蜜月旅行”:受西方影响的时髦事物
        第二节 兼事游览:公务、考察、探亲旅行中之主诉动机
        一、考察旅行
        二、公务旅行
        三、返乡探亲
        四、其他旅行中的游览动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记作者之游兴动机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一、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二、休闲旅行:城市娱乐新风尚
        三、旅途中呈现之城市生活现代性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不快体验:拥挤、喧嚣与压力
        一、拥挤: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增多
        二、喧嚣:工业化与城市环境污染
        三、压力:八小时工作制与超负荷工作
        第三节 新休假制度下的休闲集中化
        一、星期休息制与日常休闲旅行
        二、公共假期与假日休闲旅行
        三、师生专享假期:暑假、寒假、春假之旅行
        第四节 新职业和新机会:公务考察旅行
        一、“公务”职业群体之旅行机会
        二、“交通运输业”职业群体之旅行机会
        三、“自由职业”群体中新闻从业者之旅行机会
        四、“自由职业”群体中教育从业者之旅行机会
        五、工商实业界的考察旅行机会
        六、参加学会、学社、研究会主办会议之旅行机会
        第五节 “海外亲历”与“本土示范”引领旅行新风尚
        一、留学生目睹与亲历之海外旅行游览热潮
        二、在华外国人的旅行示范
        三、海外来华旅行团的旅行示范
        本章小结
中篇:游踪
    第四章 1927—1936年《旅行杂志》国内游记游踪之时空分布
        第一节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记游踪之时间分布
        一、1927—1928年间分布统计
        二、1929—1932年间分布统计
        三、1933—1936年间分布统计
        第二节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记游踪之空间分布
        一、中心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二、扩散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三、边疆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踪分布特征
        第一节 点状分布特征:山、水、古迹
        一、山:游山与山居避暑
        二、水:从江河湖泊到海滨
        三、古迹:访古而思今
        第二节 线性分布特征:沿水陆交通线分布
        一、沿陆路交通线分布
        二、沿水路交通线分布
        第三节 圈层分布特征: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
        一、由沪杭宁平津出发之游踪分布
        二、由其他城市出发之游踪分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游踪分布特征产生之原因
        第一节 新式交通拓展旅行之时空范围
        一、空间不变,时间缩短
        二、时间不变,空间扩展
        第二节 住宿设施的现代化与多样化
        一、新式旅馆的兴起与发展
        二、传统之逆旅、客店、客栈等住宿设施
        三、传统之寺庙与道观等住宿设施
        四、多样化的住宿设施
        第三节 政府主导游览地之开发建设
        一、城市公园与游憩地的开发建设
        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
        第四节 地方官绅的捐款兴建与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
        一、地方官绅的捐款和兴建
        二、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
        第五节 旅行服务机构的诞生
        一、客源地之旅行服务
        二、目的地之旅行服务
        三、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交通服务
        本章小结
下篇:游观
    第七章 由传统行为到现代意识:旅行意义认知中的新与旧
        第一节 传统旅行意义认知的继承和发展
        一、“旅行是活学问”之教育意义
        二、体察民情之社会意义
        三、调节身心之健康意义
        第二节 对旅行意义的新体悟
        一、激发爱国热情与树立文化自信
        二、医治“都市病”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由休闲活动到旅行事业:对发展旅行事业之意义的认知
        第一节 民国学人视域中发展旅行事业的价值
        一、“无形之输出”且“有裨益于地方经济”
        二、利于“人之交谊”及“国交亲善”
        三、“谋文化之推广”,“兴起进取的精神”
        四、“登临凭吊”而知“祖国的可爱”
        第二节 积极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的原因
        一、“西学东渐”之一部
        二、“挽救经济国难”
        三、回应“反宣传”,获取“近代国家资格”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由实践探索到理论自觉:近代中国旅行事业之理论生成
        第一节 对西方旅行事业的话语引入和经验分析(1930—1935)
        一、旅行话语的引入方式及其对经济价值的关注
        二、民国学人对海外旅行事业兴盛发展原因的经验分析
        第二节 对发展旅行事业具体路径的探讨(1936—1940)
        一、全面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
        二、深入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路径
        第三节 构建本土化的旅行话语理论(1941—1949)
        一、构建旅行话语之理论体系
        二、构建旅行话语之目的在于指导战后经济重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目录(536篇)
附录二: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作者信息(部分)
附录三: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主要省区游踪分布示意图
附录四: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之游踪出发地与目的地关系示意图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王正廷与关税自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档案资料
第一章 王正廷与关税自主的初次尝试
    第一节 王正廷其人
    第二节 海关主权的旁落
        一、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二、海关行政管理权的丧失及海关税款保管权的丧失
    第三节 华盛顿会议中中国关税自主的提出与决议
        一、“中国关税案”的提出
        二、要求关税主权的失败
    第四节 王正廷主持关税特别会议
        一、关税特别会议筹备处的成立及王正廷的态度
        二、关税特别会议的开幕
        三、关税特别会议的搁浅
第二章 王正廷与关税自主的再度推进
    第一节 王正廷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外长与关税自主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二次北伐的成功与关税自主的初步实现
        一、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告成”
        二、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开展
        三、王正廷与条约各国的正式接触
        四、美国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首先承认与其他各国的非议
        五、新关税条约的签订与关税自主的初步实现
        六、社会各界对王正廷及关税自主的支持
    第三节 对日交涉的曲折与《中日关税协定》的签订
    第四节 关税自主与加税裁厘
第三章 王正廷推动关税自主的连续性与有限性
    第一节 实现关税自主的重要价值
        一、关税自主与国家财政
        二、关税自主与国家主权
    第二节 王正廷推动关税自主的连续性
    第三节 王正廷推动关税自主的有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基于企业、行业与地区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一、出口竞争力的内涵
        二、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出口竞争力测度
        一、出口竞争力数量指标
        二、出口竞争力质量指标
    第三节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创新因素
    第四节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非创新因素
        一、环境规制
        二、外商直接投资
        三、物质资本强度
        四、人力资本水平
        五、对外开放程度
        六、金融发展水平
        七、其他影响因素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模型的设定
    第二节 理论模型分析
        一、企业创新
        二、国内生产
        三、出口贸易
        四、创新、国内生产和出口贸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测算
    第一节 中国产品层面出口竞争力指数的计算
        一、数据整理
        二、产品层面出口比较优势的测度
        三、产品出口复杂度的测度
        四、产品层面出口质量的测度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出口竞争力的演进
        一、行业层面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二、行业层面净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三、行业层面出口复杂度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四、行业层面出口质量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五、行业层面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第三节 中国地区层面出口竞争力的演进
        一、地区层面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二、地区层面净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三、地区层面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四、地区层面出口质量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五、地区层面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出口竞争力
    第一节 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数据说明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技术创新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一、机制分析
        二、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主要变量的测算
        一、计量模型
        二、主要变量的测算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行业技术创新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二、影响渠道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区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变量测算
        一、计量模型
        二、主要变量的测算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地区技术创新对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二、影响渠道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一、出口竞争力的估算
        二、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出口竞争力效应
        三、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出口竞争力效应
        四、制造业地区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出口竞争力效应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企业方面的政策启示
        二、行业方面的政策启示
        三、地区方面的政策启示
    第三节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二、主持与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
致谢

(10)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逻辑:“国家-社会”研究范式的反思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基本史料
第一章 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长江上游自然水文和历史通航情况
        一、自然条件与水文特征
        二、历史通航:商贸、军事和人员往来
    第二节 清以前长江上游航道整治情况
        一、金沙江水道开浚动议
        二、川江航道整治概况
    第三节 铜铅京运:清中期国家币材需求与滇铜黔铅开发转运
        一、滇铜转运亟待开辟新运道
        二、川江航道成为铜铅京运的瓶颈
    第四节 民间商贸:康、乾时期长江上游市场和川江水道的利用
        一、长江上游商贸的兴盛——以常关为中心
        二、川江险滩阻碍作用日益凸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官方力量:“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一)
    第一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决策过程
        一、铜运、边控与民生:滇省力陈金沙江工程的紧迫性
        二、工程获准:金沙江工程与车洪江——牛栏江工程预期效用比较
    第二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实施筹备
        一、工程经验:滇省通粤水路、通川陆路工程的试修
        二、工程查勘规划及各项筹备工作
        三、绘制和上呈《金沙江全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方力量:“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二)
    第一节 金沙江航道主体工程的建设过程
        一、庆复试修和张允随接办工程
        二、工程遭遇质疑乾隆皇帝下旨重勘
        三、宋寿图、陈克复总理上游工程并告竣
        四、董廷扬、来谦鸣总协理下游工程试修与兴工
        五、迎难而上:续开上游最险十五滩
    第二节 分运京铜:金沙江航道辅助工程的兴修
        一、盐井渡通川河道工程
        二、罗星渡通川河道工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力量:商人李本忠家族与川江航道整治工程
    第一节 李本忠家族治滩概说
        一、李本忠家族治滩初心和工程概况
        二、《平滩纪略》的撰写和刊行
    第二节 官民互动:李本忠家族整治川江航道
        一、提交申请治滩文书,获得沿江官府批准
        二、全力推进工程实施,定期汇报工程进度
        三、工程完竣呈报清册,各级官府议叙奖励
        四、个案呈现:初赴归州试凿牛口、泄滩工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本忠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案中的“官”“商”“民”关系——以《平滩纪略》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李本忠捐买阴阳山的初衷及官府的态度
    第二节 命令与抗争:官府、山民之间的来回拉锯战
        一、初步接触:官府验明田契和山民隐瞒辩解
        二、“弱者的武器”:山民邀价反抗和官府被迫让步
        三、国家暴力:官府动用刑罚和山民最终妥协
    第三节 入官封禁:实施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及最后功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经费:“国家-社会”视角下金沙江和川江工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工程经费的来源
        一、金沙江工程:铜息官银和运脚银
        二、川江工程:李本忠独立捐资和“祥兴”商号经营
    第二节 工程经费列支事项
        一、金沙江工程:夫匠工价与官员养廉银
        二、川江工程:匠夫工价、煤炭与封山禁垦银
    第三节 工程经费的使用
        一、金沙江工程:滇省统筹支出定期奏报朝廷
        二、川江工程:编制工程清册以备官府查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评价:“国家-社会”话语下金沙江和川江工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家话语:金沙江与川江工程的殊异评价
        一、金沙江工程:成效遭质疑和最终验勘处置
        二、川江工程:官府逐级上报和朝廷嘉奖议叙
    第二节 社会视角:民间对金沙江与川江工程的积极评价
        一、金沙江工程:民族关系融洽与沿江民生改善
        二、川江工程:商贾行旅往来传诵和川楚士绅请示勒石
    第三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实际效用探究
        一、凿滩实效:对金沙江航道工程本身效果的检视
        二、铜斤试运:朝廷检验工程成效的应有标准
    本章小结
结语 国家与社会:公共工程、政府职能与商人精英
    一、从“国家”到“社会”:乾嘉时期清朝政府职能由强趋弱
    二、突破传统:清代商人主导大型公共工程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土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评王正宪所着《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的另一种诉求 ——近代中国留美生基督信仰研究[D]. 李静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D]. 李岩.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D]. 薛英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小约翰·柯布生态哲学思想研究[D]. 傅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7]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D]. 周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王正廷与关税自主[D]. 高嘉.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9]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基于企业、行业与地区视角的分析[D]. 申君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D]. 项露林. 云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王正贤评《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