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工程竣工

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工程竣工

一、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项目完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宇[1](2021)在《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热又称地热能、地热田或地热资源,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发电、供暖、旅游、饮用、养殖、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清洁、能量大、可再生等优点,是一种出色的天然绿色能源。中国地热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多以温泉洗浴、供暖、热带养殖为主。以民乐县温泉开发利用为例,目前仅用于温泉洗浴,但是针对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在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面进行过多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可控源音频大地测深法,虽然该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判断出基岩断裂带,但仅使用单一的物探方法来划定地热开采井位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减少开发民乐县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开采井位的不确定性,决定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地下异常体的确定及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在确定了本次地热勘查的范围后,结合以往实测物性资料得出研究区内部地层电性差异明显,具备了进行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而电法勘探中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大地电磁测深法(MT)应用于地热勘查中效果最佳,故本次电法勘探中选择这两种方法。同时由于六坝正断层横穿研究区深部地层易造成地表异常氡值现象,且上述两种电法勘探方法对断层深部信息反应较弱,便形成了活性炭测氡法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本次决定采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为主,大地电磁测深法(MT)、活性炭测氡法为辅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研究区内布设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4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1条,活性炭测氡法测线9条。并且结合实测数据设计了对应的CSAMT、MT模型及进行了氡值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等工作,为数据的处理、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获得丰富的地断面信息并有效判断出了断层构造的准确位置,从而更好地确定深部地热钻孔位置。同时根据CSAMT及MT实测数据解译,第四系及新近系上层为本区热储的理想盖层条件,热储目的层则为新近系下层,故本研究区内钻井主要是取用新近系下层的地热水。依据CSAMT及活性炭测氡推测出在研究区内存在两条裂隙较发育的隐伏断层F1、F2,且发现由测氡法得出的F2断裂构造位置较CSAMT确定的位置偏右,并对F2断裂进行了校正。三种方法解释结果相互验证、补充,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方法的片面性,更接近于实际地质情况。通过综合三种物探方法勘探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确定了地热水有利钻孔位置ZK1,后续实际钻探工作也验证了综合物探方法的准确性。此外,三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为类似断裂型盆地区域勘探地热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能准确地让我们初步了解到地热资源状况,建议加以推广。

赵振海[2](2021)在《综合物探方法在浅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地质勘探中,物探工作尤为重要,其具有勘探面积广、深度大、经费低的优势,可以为解决地质问题提供快速、有效的依据和指导意见。近年来地热勘查逐渐兴起,在勘查过程中普遍采用单一物探方法,且物探解译具有多解性,在解译深度、广度和精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能有效判别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对勘探孔布设指导性不强,经费利用率不高,还延误工期。处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张掖盆地,由于其沉积厚度较大且具备一定的热储条件,具有地热勘查开发价值。临泽城区及南部地区处于张掖盆地西部,因此本文以临泽城区及南部地热资源勘查项目为依托,收集研究区以往地质、水文、物探、钻探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重力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以及垂向电测深三种物探方法,分别查明地层沉积韵律、盆地边界和构造分布情况以及酸性岩体的展布特征,中深部断裂的位置和地层岩性结构,盆地中浅部地层结构,为勘探孔布设提供有力依据。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重力剖面测量对于盆地沉积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临泽城区及南部地区,自南向北布格重力异常和剩余重力异常逐渐增大,局部区域重力异常曲线起伏变化,说明研究区自南向北地层岩性颗粒由粗变细、地层密度逐渐增大,对于基底起伏变厚有较好的指示效果;(2)垂向电测深法对于中浅部地质构造判别和地层岩性结构的划分具有明显优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地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变薄,视电阻率一般在100—400Ω·m之间,主要地层岩性为泥质砂、砂砾石、砾石等,第四系下部地层为新近系,视电阻率在20—60Ω·m之间,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质砂岩,电测深曲线尾支向上抬升,与花岗岩风化壳相对应;(3)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虽然分辨率较低,对于浅部地层的判别能力较弱,但其探测深度大,在判别深部构造、划分中深部地层岩性、识别基底岩体顶界面等方面具有优势,研究区1000m以下视电阻率大于100Ω·m,与花岗岩风化壳对应;推断研究区的热储盖层为第四系和新近系上部地层,地热储层主要为新近系白杨河组的泥岩和砂质泥岩,花岗岩是主要的热源。经过钻孔和测井验证,物探勘查推断解释结果与研究区实际地层结构基本一致,测井显示花岗岩地层具有很强的放射性,放射性衰变为地层升温提供了丰富的热源。证明本次地热勘查选用重力剖面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垂向电测深组合,对盆地边界圈定、构造判别、地层岩性划分、基底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对研究区地热田的储、盖、通、源条件分析和勘探孔的选址、施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杨茗瑞[3](2020)在《毛乌素沙地地下水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榆阳区沙地为例》文中提出毛乌素沙地是我国12大沙区之一,在不断治理改造下,榆林市范围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超过90%,许多学者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但近年来随着榆林城镇化及工农业的发展,该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长,地下水被大量开采,加上煤矿开采梳干含水层等,该地区本就不足的地下水资源变得更加紧缺。为了保护该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其地下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给出合理的建议。本论文以榆阳区沙地为例,以当地1992~2017年地下水位埋深数据为基础,对榆阳区沙地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对研究区水位动态进行时间尺度分析,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整体呈变大趋势,在1992年~2007年间各地区水位有升有降,地下水位比较稳定;在2007~2012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均有明显增加;2012年~2017水位下降幅度有所放缓。将1992~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分别划为弱下降期、强下降期和较强下降期。(2)对地下水流场及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逐级递减,同时除部分古河槽外地下水流场方向与地表水系的方向基本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研究区东南部的地下水位有明显的下降,随着时间推移,研究区地下水水力梯度不断加大,地下径流变得更为强烈;从1992年到2017年,榆阳区补浪河乡一带受开采活动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明显的降落漏斗;位于东部靠近神木县西南部的区域原先的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以致出现了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地表水系对地下水的补给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区域的下游河段对地下水的补给变得微弱。(3)小壕兔站,红石桥站和麻黄梁镇的地下水疏干量明显多于其它地区,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受人类开采活动决定性影响。通过估算,研究区1992年~2017年地下水的疏干总量多达91.432亿m3,平均年疏干量为3.657亿m3。(4)研究区地下水开采是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地下水开采量与水位埋深的相关度最大;灌溉用水对地下水位埋深的相关性仅次于地下水开采量;径流量、气温、蒸发量等对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只起辅助作用。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植被耗水在增大,降雨量对地下水位的季节动态变化有明显影响,但与开发相比,对地下水位年际动态变化影响并不显着。

尹政,丁宏伟,王春磊,张玲[4](2020)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方向》文中研究说明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个重要的内陆河流域,由于城镇化及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影响,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方向。上游开展水源涵养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环境研究、中下游开展平原区水资源潜力评价及水环境调查、腾格里沙漠开展地下水勘查及研建石羊河流域平原区水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工作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详细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以期实现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侯威[5](2020)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湖流域生态资源丰富,是我国水汽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还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又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影响着本流域,而且对周边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控制及调节作用。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沿布哈河和沙柳河两条主要河流条带的1:5万调查研究结果,研究地质与生态间的关系。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表现为:地壳运动-地形地貌塑造-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是一组相生相依的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决定了区域尺度生态环境的缓慢演变与格局形成。在高原隆升-地形地貌塑造过程中,区域尺度高寒的气候特点与水气运移模式逐渐形成,共和运动-青海南山隆起使来自西北的水气受阻,造成了地区干湿情况差异显着。青海湖流域湿润适中,而南部的共和与茶卡盆地显的干旱异常。水土环境差异决定了青海湖流域相对共和-茶卡干盐盆半荒漠化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戈壁荒漠化盆地迥异的高寒草甸草原-微咸水湖盆生态环境地区差异格局,受地貌影响青海湖流域西北部相对干旱,又进一步决定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地区与近代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在当前气候环境下,研究区每类植被类型都是基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以及多年冻土等地质环境条件组合下形成的特征群落。在当期气候条件下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生态环境的面貌和格局,任意一个地质要素的变化又将引起植被的演替变化。对于陆地生态来说,荒漠化、沙漠化、植被盖度降低、土地覆被变化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宏观表现,而组成陆地生态各类草地的逆向演替(退化)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过程与实质内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均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质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气候与人类活动是驱动力,地下水与表土等水土环境变异是中间过程,外动力侵蚀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植被的演替和荒漠化是过程的末端。结合大量实地调查数据对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按照上述驱动力-水土环境变异-植被演替的过程方式将流域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分为12类,包括:气候-地表水变化/多年冻土变化-地下水下降-退化型2类、气候-包气带干燥-退化型1类、工程建设-地下水下降/地层土壤变异-退化型2类、放牧-风蚀-地层土壤变异-退化型1类、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下降-退化型1类、地壳抬升-地形切割变陡—外动力侵蚀-地层土壤变异-退化型1类以及相对静态的地质环境-地下水或地层土壤条件-退化型4类。

李潇[6](2020)在《涡河流域(河南段)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涡河流域(河南段)属淮河流域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地下水是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在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利用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等因素影响,涡河流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研究涡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和演化规律,对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托河南1:5万兰考幅、杞县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通过地下水化学、同位素示踪、数值模拟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涡河流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及其循环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涡河流域地下水由浅到深,水样中超标组分及各组分超标率均减少,且基本小于地表水。水体矿化度基本低于1g/L,水质整体较好。由浅到深,水样水化学类型基本从HCO3·SO4·Cl-Na·Mg·Ca型变为HCO3-Na·Mg·Ca型,再到HCO3-Na型。地表水水质均一性较好,浅层地下水受地表水和人类活动影响,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中层地下水在西北地区和南部边界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深层地下水受到影响较小,变化不大。水样中水化学优势离子为Na+和HCO3-,Ca2+、Mg2+、Cl-和SO42-含量表现为浅层地下水>地表水>中深层地下水。水体中主要阴阳离子均与矿化度显着相关,且浅层地下水中各离子间伴生性较高。区内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体受到水岩作用和蒸发作用的共同影响,以水岩作用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化学受水岩作用控制,即地下水从浅到深,水岩作用不断加强。水体中Na+来源除岩盐溶解外,还存在其它含钠矿石的溶解;Ca2+和Mg2+的主要来源是蒸发岩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其他钙、镁矿物的溶滤;地表水和不同深度地下水中均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2)涡河水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的补给,受蒸发作用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其同位素越来越富集;随着地下水深度的增加,与上层水的水力联系越小,赋存环境越封闭,同位素值越偏负。流域内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侧渗,少数地区还受到灌溉入渗、鱼塘渗漏等因素的影响;中层地下水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在北部靠近黄河地区和南部边界太康县周围存在浅层地下水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则较为稳定,补给来源是古历史时期的大气降水;沿地下水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浅层地下水中同位素富集程度逐渐加大,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垂直影响深度在50m左右,存在越流补给时,影响深度可达300m,水平影响范围约在20km~30km;近几年内研究区地下水同位素含量变化不大。(3)流域内地表水大多为20世纪60~70年代补给,浅层地下水大部分为1953年以前补给水与现代水的混合,小部分水为20世纪60~70年代补给和近5年补给,中、深层地下水为1953年以前补给水与现代水的混合。可知中深层地下水年龄>浅层地下水年龄>地表水年龄,核爆试验产生的影响已逐渐从大气降水向地下水深层开始减弱。(4)研究区水流数值模型的模拟流场和观测孔的拟合效果良好,模型比较符合研究区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区地下水流场的总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流域内浅层地下水补给量为133627.17×104m3,排泄量143724.83万m3;中层地下水补给量为20198.06×104m3,排泄量为25992.56万m3;深层地下水补给量为112.03×104m3,排泄量为12913.79万m3,总体均衡差为28693.92万m3,水位呈下降状态。

白嘎力[7](2020)在《陕西宝鸡渭北隆起构造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宝鸡北部陇县-千阳-岐山地区,地处祁连-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结合部位,晚中生代以来,两大构造单元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在其间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格局,其中包括六盘山构造带、渭河盆地及渭北隆起。通过在该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融合地质、遥感、物探和钻探等综合手段,获得了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序列及变形特征等资料。依据板块构造和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以实际获取的地层、构造、地球物理剖面以及测试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学者研究结果,对渭北隆起宝鸡地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探讨论述。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中期(晚侏罗世前),秦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转变为伸展阶段,断陷活动活跃,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而在其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产生局部挤压收缩,引起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翘起,渭北隆起初步形成;燕山晚-喜山期早期(晚白垩-古近纪),秦岭造山带及鄂尔多斯地区整体抬升,晚白垩世四川运动秦岭造山带六盘山断陷盆地封闭,西段被左行走滑断层错断,位于其北侧的渭北隆起进一步抬升;喜山中期(中新世-上新世),中新世(~8Ma)沉积了上百米厚的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经历了抬升和剥蚀准平原化后,渭北隆起高度大幅降低,呈现为缓丘地貌。上新世这个阶段(4.5Ma±),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影响,渭河盆地西段-千河盆地开始断陷,渭北隆起分裂,形成了断隆和断陷相间的构造格局;喜山晚期(第四纪),受青藏高原进一步隆升影响,渭河盆地湖泊退出,渭北隆起再次震荡性抬升,形成多级黄土阶地,达到目前高度。

马宁[8](2019)在《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构建》文中认为传统的水文地质图以平面图和剖面图或钻孔资料表达三维空间结构,限制了对区域整体地质条件与含水层特征的认识。本文选取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为研究区,基于VGEOI3D系统平台构建研究区第四系空间岩性结构模型与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对第四系各岩性的含量及含水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有:(1)通过分析构造模型与地下水曲面模型中可知受断层构造影响,新坝镇、嘉峪关大断裂处分别存在地下水“跌水”。(2)通过图切剖面对比验证可体现模型准确性,三维模型能够反映区域第四系各岩性展布情况和含水层结构特征。(3)研究区主要岩性为卵砾石和砂砾石,分别占研究区整体岩性体积的36.9%和33.7%,其次是砂、亚砂土和亚粘土,亚粘土的含量最少。卵砾石、砂砾石等含水介质明显多于亚砂土、亚粘土弱透水介质的含量,说明研究区具有较大的富水空间。(4)含水层结构与岩性结构具有一致性,卵砾石、砂砾石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山前冲洪积扇顶部和北部山前,含水层为单一潜水含水层,而在下游细土平原区岩性颗粒变细,砂砾石、砂含水介质与弱透水介质交互沉积,含水层变为多层结构。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将含水层结构归纳为1-4层。(5)图切剖面与人工绘制的水文地质剖面图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可从微观上提高对研究区地下空间结构和含水层结构分布特征的认识。

武冬冬[9](2017)在《张掖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张掖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属黑河流域中游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盆地常年以干旱缺水为基本特征,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区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研究盆地内的地下水循环机制,对指导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观测与机制研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黑河流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以张掖盆地地下水的循环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为主题,基于盆地时空演化与边界特征分析,在对盆地内含水层空间结构以及地下水动力场、地下水化学场和温度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地下水补给、开采—水位、溢出的激励响应关系入手,定量分析揭示盆地内的地下水循环机制,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分析盆地的演化与边界特征以及盆地基底高程、第四系厚度、包气带和饱水带厚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起盆地内含水层的空间结构,为地下水循环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盆地地下水循环严格受含水层边界和基底的控制。2、研究了盆地地下水水位的年内和年际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水动力场特征,分析了盆地内地下水的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以及水化学场和温度场变化规律,基于盆地地下水补给、开采—水位、溢出的激励响应关系的研究,揭示盆地地下水为:主要受控于盆地含水层结构和边界条件,呈现以河水、渠道水、灌溉水入渗—地下水溢出、开采、蒸发为主的“三源三汇”的地下水循环机制。3、基于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盆地地下水人工回灌增补地下水以及最大限度保障黑河草滩庄之下河道水的入渗补给,严控地下水系统总开采规模,在春灌季节集中开采地下水以替代和缩减平原水库灌溉用水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盆地地下水应以“增强补给、控制总量、调节开采”来解决’卡脖旱’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

张新虎,王世宇,牛洪斌,丁宏伟,刘建宏,贾志磊[10](2016)在《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年来,先后完成了全省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现并探明了资源储量世界排名第3的金川铜镍矿和白银铜矿、镜铁山铁矿、玛曲大水金矿、敦煌方山口钒矿、肃北塔尔沟钨矿、合作早子沟金矿、西和大桥金矿、肃南卡瓦铁矿、阿克塞余石山铌钽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180余处,发现各类矿产地875余处;完成了全省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了主要水源地和地质灾害的勘察;取得了一批地质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科技成果奖励;为我国及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章对甘肃省地矿局承担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地质科技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全面总结,对今后地质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项目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项目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热勘查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民乐县地热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物探方法在研究区地热条件下的选取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2.2.2 研究区断裂构造
        2.2.3 研究区地层情况
    2.3 地热地质条件
    2.4 综合物探方法的选取及测线布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3.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3.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3.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公式
        3.1.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方法
        3.1.4 野外测量
    3.2 CSAMT数据采集
        3.2.1 工作装置
        3.2.2 工作技术
        3.2.3 质量评述
    3.3 CSA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3.3.1 CSAMT理论断裂模型正演分析
        3.3.2 CSAMT数据处理及反演
        3.3.3 CSAMT地质推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4.2 MT野外数据采集
        4.2.1 工作装置
        4.2.2 工作技术
        4.2.3 质量检查评述
    4.3 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4.3.1 MT断裂构造地热模型
        4.3.2 MT数据处理及反演
        4.3.3 MT地质推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炭测氡基本原理及应用
    5.1 活性炭测氡法简介
        5.1.1 天然放射性
        5.1.2 氡的特性
        5.1.3 活性炭测氡法工作原理
    5.2 活性炭测氡法野外工作
        5.2.1 仪器及其性能检验
        5.2.2 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
        5.2.3 野外测量
        5.2.4 质量保证措施
    5.3 活性炭测氡法资料解释
        5.3.1 数据处理
        5.3.2 剖面解释
        5.3.3 平面解释
        5.3.4 地质推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综合物探资料解释的开发建议
    6.1 地热钻孔的确定
        6.1.1 钻井位置及成井深度的选择
        6.1.2 出水温度预测
    6.2 钻探验证及资源评价
        6.2.1 钻探工作
        6.2.2 测井工作及抽水试验
        6.2.3 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综合物探方法在浅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热的定义及应用
        1.1.2 国家在地热能开发的规划
    1.2 国内外地热勘查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热资源勘查硏究现状
        1.2.2 国内地热资源勘查研究现状
        1.2.3 张掖盆地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层岩性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浅层(第四系)水循环系统
        2.2.2 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2.3 浅层水与深层水之间的关系
    2.3 地热地质条件
        2.3.1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2.3.2 盖层及热源
        2.3.3 地热流体类型及导水通道
        2.3.4 地温分布特征
        2.3.5 地下热水补径排条件分析
        2.3.6 张掖盆地地热概念模型
    2.4 地球物理特征
        2.4.1 布格重力异常
        2.4.2 剩余重力异常
        2.4.3 航磁异常
        2.4.4 电阻率特征
第三章 综合物探方法地热勘查
    3.1 常用于地热勘查的物探方法
    3.2 本次研究的工作方法
        3.2.1 重力探测
        3.2.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
        3.2.3 垂向电测深法
第四章 综合物探方法结果分析及验证
    4.1 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
    4.2 曲线分析
    4.3 剖面分析
    4.4 平面分析
        4.4.1 第四系厚度变化规律
        4.4.2 新近系底板埋深
    4.5 地热条件评价
        4.5.1 地温分布特征
        4.5.2 盖层
        4.5.3 热储层
        4.5.4 地层赋水性
        4.5.5 热源及通道
    4.6 钻孔验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毛乌素沙地地下水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榆阳区沙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河流水系
    2.2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赋存类型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3.3 研究区地下水开发现状及问题
    2.4 植被土壤
    2.5 社会经济情况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分析
    3.1 井网分布
    3.2 研究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分析
    3.3 研究区地下水位年内变化分析
        3.3.1 降水丰、平、枯特征
        3.3.2 研究区地下水月动态变化特征
        3.3.3 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小结
    3.4 研究区地下水位年际变化分析
        3.4.1 榆阳区毛乌素沙地不同时期水位动态特征分析统计
        3.4.2 趋势分析原理
        3.4.3 趋势分析结果
    3.5 灌区地下水位空间变化分析
        3.5.1 分析方法及原理
        3.5.2 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
        3.5.3 研究区域地下水位降升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气象因素
        4.1.2 水文因素
    4.2 人为因素
        4.2.1 农业灌溉影响
        4.2.2 其它用水开采量
    4.3 植被覆盖变化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4.3.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3.2 植被调查情况
        4.3.3 植被耗水初步分析
        4.3.4 植被覆盖率对潜水地下水水位影响分析
    4.4 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分析
结论
建议与展望
    建议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问题
    1.1 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水资源及水环境问题
    1.2 中下游盆地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1.3 腾格里沙漠地下水研究程度低
    1.4 外流域调水工程及地下水的开采引起的水环境问题
    1.5 缺水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6 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
2 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方向
    2.1 上游水源涵养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环境研究
        2.1.1 目标任务
        2.1.2 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2.2 中下游平原区水资源潜力评价及水环境调查
        2.2.1 目标任务
        2.2.2 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2.3 石羊河流域腾格里沙漠地下水勘查
        2.3.1 目标任务
        2.3.2 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2.4 石羊河流域平原区水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研建
        2.4.1 目标任务
        2.4.2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3 结语

(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现状
        1.2.2 青海湖流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2.2 地形地貌
        2.2.1 区域地貌基本特征
        2.2.2 地貌类型及分布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
        2.3.2 水系
    2.4 区域地质
        2.4.1 地层
        2.4.2 构造
    2.5 生态系统与植被类型
        2.5.1 生态系统
        2.5.2 植被
3 不同生态类型的地质环境条件
    3.1 高寒荒漠
        3.1.1 红景天+地梅型草地
        3.1.2 红景天+高山嵩草型草地
    3.2 沼泽化高寒草甸
        3.2.1 准原生高寒沼泽草甸
        3.2.2 退化高寒沼泽化草甸
    3.3 典型高寒草甸
        3.3.1 准原生典型高寒草甸
        3.3.2 演替和退化型典型高寒草甸
    3.4 高寒草原化草甸
        3.4.1 布哈河段
        3.4.2 沙柳河段
        3.4.3 倒淌河段
    3.5 山地灌丛草甸
    3.6 高寒草原
        3.6.1 布哈河段
        3.6.2 沙柳河段
    3.7 温性草原
        3.7.1 芨芨草草原
        3.7.2 克氏针茅、疏花针茅草原
        3.7.3 低地盐渍化草原
        3.7.4 温性荒漠草原
    3.8 灌丛
        3.8.1 高寒灌丛
        3.8.2 河谷灌丛
        3.8.3 沙地灌丛
4 生态地质演化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4.1 生态地质演化
        4.1.1 区域空间与地质时间尺度
        4.1.2 近代时间尺度
    4.2 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4.2.1 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内涵
        4.2.2 荒漠化与沙漠化的特点
        4.2.3 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重要作用-外动力侵蚀作用
        4.2.4 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关键过程:驱动力-地质环境要素变异-植被退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涡河流域(河南段)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循环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以往研究工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象水文概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含水层特征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流动特征
    2.5 社会经济概况
3 基于水化学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
    3.1 样品的采集及测试
    3.2 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
        3.2.1 微量无机组分分析
        3.2.2 常量无机组分分析
    3.3 水化学类型和TDS分析
        3.3.1 Piper三线图分析
        3.3.2 水化学类型和TDS分布特征
    3.4 离子浓度变化分析
        3.4.1 沿地下水流向剖面
        3.4.2 垂直涡河流向剖面
    3.5 水化学形成原因分析
        3.5.1 离子相关性分析
        3.5.2 离子比例系数分析
        3.5.3 水化学天然形成机制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同位素的地下水循环研究
    4.1 当地大气降水线的建立
    4.2 同位素样品采集与测试
        4.2.1 样品采集和分布
        4.2.2 测试结果
    4.3 涡河流域地表水同位素特征
    4.4 涡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4.4.1 同位素组分特征
        4.4.2 同位素分布特征
    4.5 δ~(13)C值反映的地下水循环信息
    4.6 氚(~3H)反映的地下水循环信息
    4.7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循环数值模拟研究
    5.1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5.1.1 模型建立方法
        5.1.2 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1 模型区边界
        5.2.2 边界条件概化
        5.2.3 含水层概化
        5.2.4 含水层水力特征
    5.3 数学模型和数值离散
        5.3.1 数学模型
        5.3.2 数值离散
    5.4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4.1 初始流场
        5.4.2 源汇项处理
        5.4.3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5.5 模型识别与验证
        5.5.1 观测孔拟合
        5.5.2 流场拟合
        5.5.3 参数识别
    5.6 地下水循环水量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7)陕西宝鸡渭北隆起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1.3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1.4 区域地层
    2.2 自然地理及地貌
        2.2.1 自然地理
        2.2.2 地貌
第三章 宝鸡渭北隆起特征
    3.1 地层
        3.1.1 蓟县系(Jx)
        3.1.2 震旦系(Z)
        3.1.3 寒武系(∈)
        3.1.4 奥陶系(O)
        3.1.5 二叠系(P)
        3.1.6 三叠系(T)
        3.1.7 侏罗系(J)
        3.1.8 白垩系(K)
        3.1.9 新近系(N)
    3.2 构造特征
        3.2.1 平面构造形态
        3.2.2 主要断裂
        3.2.3 褶皱变形
第四章 宝鸡渭北隆起构造运动演化探讨
    4.1 晚侏罗-早白垩世初始隆升
    4.2 晚白垩世-古近纪
    4.3 中新世
    4.4 上新世
    4.5 第四纪
结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水文地质研究
        1.2.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层结构与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3章 三维地质智能建模技术与系统平台
    3.1 三维地质智能建模技术
        3.1.1 基本原理
        3.1.2 三维地表智能建模技术
        3.1.3 地表地质体一体化智能建模技术
    3.2 三维地质智能建模系统平台
        3.2.1 VGEOI3D系统平台介绍
        3.2.2 系统平台的特点
第4章 研究区三维地质建模
    4.1 数据准备
        4.1.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1.2 数据整理
    4.2 三维模型构建
    4.3 三维模型的实现
        4.4.1 地表模型
        4.4.2 钻孔模型
        4.4.3 构造模型
        4.4.4 地下水曲面模型
        4.4.5 第四系基底曲面模型
        4.4.6 第四系空间岩性结构模型
        4.4.7 第四系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4.4 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分析
    5.1 第四系岩性空间结构特征
        5.1.1 第四系岩性含量情况
        5.1.2 第四系岩性空间分布特征
    5.2 第四系含水层结构特征
        5.2.1 含水层结构特征
        5.2.2 剖面图对比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张掖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水循环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现状
        1.2.4 张掖盆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盆地结构特征研究
    2.1 地理位置
    2.2 盆地演化
    2.3 盆地边界及内部结构
        2.3.1 盆地南北边界及接触关系
        2.3.2 盆地东西边界及内部构造
        2.3.3 盆地内地层岩性
    2.4 盆地内含水层结构特征
        2.4.1 包气带厚度特征
        2.4.2 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
    3.1 地下水位影响因素分析
        3.1.1 气象
        3.1.2 水文
        3.1.3 水利工程
    3.2 地下水时域变化特征分析
        3.2.1 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
        3.2.2 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
    3.3 地下水位多年升降幅度分析
    3.4 地下水流场特征分析
    3.5 地下水动力场对地下水循环的指示意义
第四章 地下水水化学场和温度场特征研究
    4.1 地下水化学场特征分析
        4.1.1 样品采集
        4.1.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4.1.3 地下水TDS分布特征
        4.1.4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特征
        4.1.5 典型钻孔水化学分析
    4.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4.3 地下水温度场分布特征
    4.4 地下水水化学场和温度场对地下水循环的指示意义
第五章 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研究
    5.1 盆地地下水补给特征分析
        5.1.1 河流入渗
        5.1.2 渠系入渗
        5.1.3 灌溉水入渗
        5.1.4 其他补给
    5.2 盆地地下水排泄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开采
        5.2.2 地下水溢出
        5.2.3 地下水蒸发
    5.3 盆地地下水均衡分析
    5.4 盆地地下水激励响应分析
        5.4.1 补给量对地下水位、溢出量的影响
        5.4.2 开采量对地下水位、溢出量的影响
    5.5 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分析
第六章 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6.1 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6.2 盆地地下水资源系统概化
    6.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6.4 基于地下水循环机制的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工作概况
    1.1 地质工作投入及完成主要工作量
    1.2 甘肃省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概况
2 基础地质调查
    2.1 区域地质调查
    2.2 区域化探
    2.3 区域物探
    2.4 区域遥感调查
3 矿产地质调查和勘查
    3.1 区域矿产调查
    3.2 矿产勘查
        3.2.1 矿产勘查主要工作阶段及成果
4 水工环地质工作
    4.1 水文地质工作
        4.1.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4.1.2 矿区、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工作
        4.1.3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
        4.1.4 地热区和矿泉水勘察
        4.1.5 地下水环境监测
    4.2 工程地质勘察
    4.3 环境地质调查
    4.4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
5 地质科技
    5.1 地质矿产图编制
    5.2 地质专题研究
        5.2.1 重要地学研究成果
        5.2.2 获奖成果

四、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项目完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D]. 张浩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综合物探方法在浅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D]. 赵振海. 兰州大学, 2021(11)
  • [3]毛乌素沙地地下水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榆阳区沙地为例[D]. 杨茗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4]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方向[J]. 尹政,丁宏伟,王春磊,张玲. 甘肃地质, 2020(Z1)
  • [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D]. 侯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涡河流域(河南段)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D]. 李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陕西宝鸡渭北隆起构造演化研究[D]. 白嘎力. 长安大学, 2020(06)
  • [8]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构建[D]. 马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张掖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模式研究[D]. 武冬冬. 西北大学, 2017(02)
  • [10]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J]. 张新虎,王世宇,牛洪斌,丁宏伟,刘建宏,贾志磊. 甘肃地质, 2016(03)

标签:;  ;  ;  ;  ;  

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工程竣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