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集并宣布开通国际互联网网站

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集并宣布开通国际互联网网站

一、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论文文献综述)

胡萱[1](2019)在《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最大化地有效阅读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通俗小说产生最佳社会影响和最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创作、传播、运作、阅读、效益,通俗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市场运行的过程,其中阅读是主要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变化,通俗小说的市场运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本论文选择阅读的视角论述通俗小说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强调通俗小说批评的“通俗视角”。既然阅读是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主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对之展开批评,就最能体现通俗小说批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阅读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说的运作过程的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论文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三是刊载媒体转换迅速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刊载媒体的不同自然带来阅读形式的不同,阅读形式的不同也就带来市场运作的不同。因此阅读方式的研究也就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风貌。“纸读”指的是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读者从市民阶层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运作延续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受到西方畅销书机制的影响。当代纸质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本土化了的畅销书机制。“网读”指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从纸张迁移到屏幕,读者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进一步浅层化,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即时互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付费阅读及其衍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网络小说的读者不仅花费时间阅读小说,还要消费金钱乃至情感,过度消费的读者已变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粉丝”。网络小说的市场运作正是深植于粉丝经济,所有市场运作的具体行为都指向对粉丝生产力的充分调动。“手读”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阅读。电子游戏可以看作是“手读”的故事。相较于“纸读”、“网读”,电子游戏具有多重技术优势,游戏玩家可以获得比阅读小说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虽然游戏更充分地调动了阅读者的感官,但其生产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阅读者能改变的内容十分有限。阅读者实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其主体性被剥夺了。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对之展开科学的批评是当务之急。从阅读和市场运作的层面展开研究,对通俗小说的价值评价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通俗小说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提供科学的对策。

夏辉[2](2015)在《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X网开通并成功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技术进步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变革的必然结果。运用XX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十年来的实践,不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留下了大量的实践数据和案例。这些数据被忠实地记录在XX网空间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本研究在这些既有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网络调查、电话采访、分离式观察与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进一步获取了大量新的数据。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提出理论框架——实践数据对照——完善理论”的步骤,对运用XX网互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XX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谨慎地遵循了对比研究的原则。如在研究XX网互动参与者时,贯穿着对不同参与群体的对比;在研究XX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贯穿着XX网互动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对比。本研究运用了传播学的媒介互动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品德形成理论,分析了XX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运用传播学的媒介使用理论和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分析了影响官兵参与XX网互动的主要因素。在对XX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理论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性网络服务、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网络知识库、网络论坛、信息发布网页等6种XX网主要互动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对影响官兵参与XX网互动的主要因素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基本理论、形势政策、党史军史、法律法规、科学文化、部队管理、军事训练、官兵生活等8项主要教育内容的官兵参与动机及其互动方法。针对当前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上述理论分析,从教育观念的更新、互动平台的优化、参与热情的的激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互动过程的管控等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立伟[3](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刊编辑部[4](2012)在《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文中研究表明本刊已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并入编《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目录》.该目录编入了70%以上的非邮发报刊,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分综合版、社科版、科技版和电脑版等4种版本出版.电脑版又称"电子订单",供计算机采编用,最好从网上下载.综合版即为社科版、科技版之和,需要者请向全国非邮发报刊联订服务部免费函索.一般读者,科技版、社科版择一提供,去信时务请注明

郁聪[5](2012)在《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纸质报纸是印刷时代的产物,长期以来都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报纸发生了重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报纸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进行数字化创新,尝试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互动与融合,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突破了纸质的束缚,形成了新闻网站、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阅读器版、APP版等多版本共同发展,横跨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多元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在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网络新闻以71.5%的使用率位居前列。2009年数字报纸创造了接近25亿元的整体收入,增长速度超过50%。数字报纸的开发不仅成为传统报业的共识,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在去年被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数字报纸凭借自身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却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不足之处,面对不断演变的新闻出版业局势和技术环境,数字报纸在我国的发展仍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本文首先对当今数字报纸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数字报纸现存的主要版本以及分类,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数字报纸较之于纸质报纸的优势以及先天不足,总结了报纸数字化的表现。然后将我国数字报纸的发展历程分为初步尝试阶段、网站发展阶段、深入互动阶段和移动阅读阶段进行了全程回顾,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态势、特征、亮点以及不足之处。接着以数据分析法、观察法等手法,从数字报纸产业规模、受众规模、各版本的使用状况、新技术的应用、生存环境等方面考察我国数字报纸近两年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数字报纸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传统盈利模式失灵、Web2.0时代与微博的竞争、用户规模遭遇瓶颈。并结合国内外数字报纸发展的经验教训,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刊编辑部[6](2011)在《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文中提出本刊已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并入编《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目录》.该目录编入了70%以上的非邮发报刊,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分综合版、社科版、科技版和电脑版等4种版本

本刊编辑部[7](2010)在《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文中认为

霍步刚[8](2009)在《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起,体现了部分国家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演进的基本方向。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的增长极,并业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全球已形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业已进入到一个由传统的资源消耗、投资拉动和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推动和内生增长模式的历史转折时期。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益,具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后发优势,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本文选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这一论题,探讨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业态、功能、市场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竞争力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凝炼出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本文确立了“总论——分论——总论”的研究思路,以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为逻辑起点,在国外文化产业的具体特点和内容上展开分析和比较,在国外文化产业的经验上进行归结和阐发,最终落脚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层面上。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对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着重讨论了文化、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由此建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章则从总体上展示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图景。这个图景包括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兴起历程,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模式与类型分析,并预测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本部分着重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加以比较研究,从文化产业的业态、功能、市场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共5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比较。第3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业态。本文广泛搜集了部分国家发布的文化行业数据,以大量的数据为支撑,描述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文化产业中的电影、出版、报业、动漫等核心行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一方面较为深入地总结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展示了国外文化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第4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从产值贡献、就业提升等指标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从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从文化传播、受众影响程度等范畴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第5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对国外文化市场运营主体进行了归类整理,并通过分行业的研究来说明市场运营的组织方式、生产销售方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一些知名文化企业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大都采用了集团化战略、品牌战略、蓝海战略和长尾战略等,从而在发展战略层面上保证了其竞争优势。第6章着重分析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搜集整理,对国外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管理机构、立法、财税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第7章着重评价了国外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在借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着重讨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第三部分包括第8章。第8章重点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通畅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较高的文化科技含量、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等。这些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中自然生长的制度体系,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经验的普适性分析,在综合评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并对如何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刊编辑部[9](2008)在《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文中指出

段咏慧[10](2005)在《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文中提出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时代已经并将继续对期刊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发展为数字化期刊,其形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期刊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生物医学期刊纷纷上网,提供了比传统纸本杂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成立于1995年的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已成为生物医学网站的典范。而我国的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刚刚起步,作为网络化重要内容的网站建设也是如此。 目前,此类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多集中于网络化前景的展望和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报道了成功的案例,但对现有的生物医学期刊网站现状

二、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论文视角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目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阅读最大化的追求
    第二节 途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设置
        一、当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二、当代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特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比较
        一、与现代通俗小说相比较
        二、与欧美畅销书机制相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
    第一节 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特质
        一、大众读者的阅读
        二、本土化的畅销书机制
    第二节 寄身畅销书机制的“郭敬明”现象
        一、内容消费:年轻读者的“代言人”
        二、运作策略:与出版机构合作及IP运营
        三、偶像构建:“造神”与“吸粉”
    第三节 大众传媒推动的“麦家热”
        一、文本:中国式谍战的传统
        二、营销:携手影视剧的策略
        三、传播:跨文化流行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读:网络小说的屏阅读与“粉丝”狂欢化的消费
    第一节 屏阅读: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
        一、载体:纸张到屏幕
        二、文本:欲望的呈现
        三、互动:阅读与评论
    第二节 读者:过度消费的粉丝
        一、结构:“70后”到“90后”
        二、生产:消费与投入
        三、参与: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市场运作:以读者为中心
        一、营销:纸质出版到全版权运营
        二、类型:高度细分的受众
        三、作者:卖文谋生的草根
        四、编辑:被削弱的环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读:电子游戏的阅读与跨媒介转换
    第一节 电子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电子游戏阅读机制的设置
        一、故事与空间
        二、人物与互动
    第三节 电子游戏与通俗小说的跨媒介转换
        一、“手读”变“纸读”
        二、“纸读”变“手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2)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影响的需要
        1.1.2 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难题的需要
        1.1.3 提高XX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传播学相关理论
        1.4.2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3 心理学相关理论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说明
第二章 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现状
    2.1 互动平台种类丰富,满足官兵需求较少
    2.2 基层官兵参与热情高,中高级干部参与少
    2.3 注重数据库内容建设,轻视数据库使用效益
    2.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少
    2.5 硬件建设较为先进,使用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第三章 XX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1 XX网互动在官兵认知教育内容中的作用
        3.1.1 在注意教育内容中的作用
        3.1.2 在感知教育内容中的作用
        3.1.3 在理解教育内容中的作用
    3.2 XX网互动在影响官兵情绪情感中的作用
        3.2.1 在情绪感染中的作用
        3.2.2 在情感移情中的作用
    3.3 XX网互动在坚定官兵道德意志中的作用
        3.3.1 在影响道德意志目的中的作用
        3.3.2 在影响道德意志顽强力中的作用
    3.4 XX网互动在调控官兵行为中的作用
        3.4.1 在官兵服从和依从中的作用
        3.4.2 在官兵模仿和从众中的作用
第四章 XX网互动的参与人员分析
    4.1 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4.1.1 网络管理员
        4.1.2 网络评论员
        4.1.3 网络意见领袖
        4.1.4 技术研发人员
        4.1.5 普通网民
    4.2 参与人员的结构特征
        4.2.1 男女比例
        4.2.2 职务特征
        4.2.3 年龄分布
        4.2.4 学历结构
    4.3 参与人员的行为特征
        4.3.1 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4.3.2 表达意愿的真实性
        4.3.3 互动过程的短暂性
        4.3.4 网络行为的可控性
第五章 影响官兵参与XX网互动的主要因素
    5.1 个人动机
        5.1.1 认知的需要
        5.1.2 交流的需要
        5.1.3 认同的需要
        5.1.4 娱乐放松的需要
        5.1.5 自我实现的需要
    5.2 行政驱动
        5.2.1 命令官兵参与
        5.2.2 引导官兵参与
        5.2.3 激励官兵参与
    5.3 情境因素
        5.3.1 自由平等的互动情境
        5.3.2 轻松自如的互动情境
        5.3.3 积极踊跃的互动情境
第六章 XX网互动平台的主要类型
    6.1 社会性网络服务
        6.1.1 代表性平台
        6.1.2 功能特点
        6.1.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6.2 即时通信
        6.2.1 代表性平台
        6.2.2 功能特点
        6.2.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6.3 电子邮件
        6.3.1 代表性平台
        6.3.2 功能特点
        6.3.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6.4 网络知识库
        6.4.1 代表性平台
        6.4.2 功能特点
        6.4.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6.5 网络论坛
        6.5.1 代表性平台
        6.5.2 功能特点
        6.5.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6.6 信息发布网页
        6.6.1 代表性平台
        6.6.2 功能特点
        6.6.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七章 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7.1 基本理论
        7.1.1 开展党的基本理论互动的主要目的
        7.1.2 官兵参与党的基本理论互动的主要动机
        7.1.3 围绕党的基本理论互动的主要方法
    7.2 形势政策
        7.2.1 开展形势政策互动的主要目的
        7.2.2 官兵参与形势政策互动的主要动机
        7.2.3 围绕形势政策互动的主要方法
    7.3 党史军史
        7.3.1 开展党史军史互动的主要目的
        7.3.2 官兵参与党史军史互动的主要动机
        7.3.3 围绕党史军史互动的主要方法
    7.4 法律法规
        7.4.1 开展法律法规互动的主要目的
        7.4.2 官兵参与法律法规互动的主要动机
        7.4.3 围绕法律法规互动的主要方法
    7.5 科学知识
        7.5.1 开展科学知识互动的主要目的
        7.5.2 官兵参与科学知识互动的主要动机
        7.5.3 围绕科学知识互动的主要方法
    7.6 部队管理
        7.6.1 开展部队管理互动的主要目的
        7.6.2 官兵参与部队管理互动的主要动机
        7.6.3 围绕部队管理互动的主要方法
    7.7 军事训练
        7.7.1 开展军事训练互动的主要目的
        7.7.2 官兵参与军事训练互动的主要动机
        7.7.3 围绕军事训练互动的主要方法
    7.8 官兵生活
        7.8.1 开展生活动态互动的主要目的
        7.8.2 官兵参与生活动态互动的主要动机
        7.8.3 围绕官兵生活动态互动的主要方法
第八章 增强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8.1 进一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8.1.1 树立善于用网的观念
        8.1.2 树立多维宣传的观念
        8.1.3 树立平等交流的观念
    8.2 进一步优化XX网互动平台功能设计
        8.2.1 加强XX网互动平台顶层设计
        8.2.2 着眼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设计
        8.2.3 适应XX网硬件性能设计
    8.3 进一步激发官兵参与XX网互动的热情
        8.3.1 着眼官兵上网动机设置内容
        8.3.2 发挥行政权力驱动引导作用
        8.3.3 营造激励XX网互动的情境
        8.3.4 改善参与XX网互动的条件
    8.4 进一步加强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8.4.1 拓宽选拔渠道
        8.4.2 加强军地联合
        8.4.3 制定政策激励
    8.5 进一步提高XX网互动管控科学化水平
        8.5.1 健全网络法规制度
        8.5.2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8.5.3 利用网络技术管控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同类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1.3.1 数字报纸的发展历程研究
        1.3.2 数字报纸的发展现状研究
        1.3.3 报业生存与数字化转型研究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数字报纸概述
    2.1 数字报纸
        2.1.1 数字报纸相关概念辨析
        2.1.2 数字报纸的分类
        2.1.3 数字报纸的优势
        2.1.4 数字报纸的不足
    2.2 报纸的数字化
        2.2.1 报纸的数字化
        2.2.2 报纸数字化的表现
    2.3 数字报纸兴起的背景
第3章 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回顾
    3.1 初步尝试阶段(1993年-1995年)
    3.2 网站发展阶段(1996年-2002年)
    3.3 深入互动阶段(2003年-2006年)
        3.3.1 网站的发展
        3.3.2 手机报的蓬勃发展
        3.3.3 开发新型数字报纸
    3.4 移动阅读阶段(2007年至今)
        3.4.1 新闻网站进一步发展
        3.4.2 多媒体数字报“大跃进”
        3.4.3 向移动终端全面铺开
        3.4.4 对户外公共终端的尝试
第4章 我国数字报纸现状分析
    4.1 我国数字报纸的产业规模
    4.2 数字报纸的用户分析
        4.2.1 潜在用户规模
        4.2.2 网民关于数字报纸的使用行为
    4.3 各版本数字报纸的使用情况
        4.3.1 新闻网站访问情况
        4.3.2 多媒体数字报访问情况
        4.3.3 手机报纸订阅情况
    4.4 数字报纸的新技术及应用情况
        4.4.1 APP版数字报纸——以iPad版为例
        4.4.2 “3G”助力WAP版手机报升级
        4.4.3 “二维码”新闻
        4.4.4 云技术与“云报纸”
    4.5 数字报纸的生存环境
        4.5.1 经济、政策环境
        4.5.2 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上市融资
        4.5.3 国家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础工作
        4.5.4 三网融合趋势
        4.5.5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
第5章 我国数字报纸的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5.1 现存问题
        5.1.1 新闻内容同质化
        5.1.2 传统盈利模式失灵
        5.1.3 Web 2.0时代与微博的竞争
        5.1.4 数字报纸用户规模遭遇瓶颈
    5.2 应对策略
        5.2.1 新闻内容同质化应对策略
        5.2.2 盈利策略:优质内容及服务+合理收费策略
        5.2.3 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积极应对挑战
        5.2.4 向其他媒体渗透,突破用户规模发展的屏障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A 我国数字报纸大事年表

(8)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文化
        1.2.2 文化产业
        1.2.3 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
        1.2.4 本文对文化产业的界定
    1.3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基本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国外文化产业的现状、模式与趋势
    2.1 国外文化产业兴起
        2.1.1 文化产业兴起的技术因素
        2.1.2 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兴起
    2.2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3 国外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2.3.1 市场发展模式:美国与英国
        2.3.2 国家战略推动模式:日本与韩国
        2.3.3 混合发展模式:德国与法国
    2.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2.4.1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向
        2.4.2 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2.4.3 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2.4.4 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
        2.4.5 文化产业发展的网络化
        2.4.6 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
3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3.1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
        3.1.1 英美文化产业业态
        3.1.2 德法文化产业业态
        3.1.3 日韩文化产业业态
    3.2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3.2.1 图书出版市场寡头化、网络化、电子化加剧
        3.2.2 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
        3.2.3 一极独大的电影市场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3.2.4 动漫游戏产业多头并进,市场梯度格局明显
4 国外文化产业功能比较
    4.1 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功能
        4.1.1 英美文化产业功能
        4.1.2 德法文化产业功能
        4.1.3 日韩文化产业功能
    4.2 国外文化产业功能比较——以美国文化产业为重点
        4.2.1 经济功能比较
        4.2.2 政治功能比较
        4.2.3 社会影响力比较
5 国外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5.1 国外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1.1 美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1.2 英国创意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1.3 德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1.4 法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1.5 日本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1.6 韩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5.2 国外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5.2.1 集团化战略
        5.2.2 国际化战略
        5.2.3 产业集聚战略
        5.2.4 品牌战略
        5.2.5 竞争策略:蓝海战略兴起
        5.2.6 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长尾战略
6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比较
    6.1 文化产业政策产生的社会背景
    6.2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
        6.2.1 英国文化产业政策
        6.2.2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
        6.2.3 德国文化产业政策
        6.2.4 法国文化产业政策
        6.2.5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
        6.2.6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
    6.3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比较
        6.3.1 文化产业战略意识比较
        6.3.2 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比较
        6.3.3 文化产业立法比较
        6.3.4 文化产业财税支持政策比较
        6.3.5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6.3.6 文化产业对外贸易政策比较
7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7.1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方法
        7.1.1 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
        7.1.2 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7.2 部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7.2.1 部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7.2.2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国外文化产业比较的结论与启示
        8.1.1 政策法律体系完备,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清晰
        8.1.2 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保证文化发展空间
        8.1.3 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资本渠道多元化
        8.1.4 文化科技含量高,科技带动作用强
        8.1.5 利用国家力量,拓展国际市场
        8.1.6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用人机制灵活
    8.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2.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
        8.2.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3.1 完善文化立法,提供制度保障
        8.3.2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8.3.3 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8.3.4 优化文化产业组织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
        8.3.5 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8.3.6 提升行业中介组织地位和作用,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
        8.3.7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搭建文化产业创新的科技平台
        8.3.8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1.英文缩略词表
    2.综述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四、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胡萱. 苏州大学, 2019(06)
  • [2]XX网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夏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J]. 本刊编辑部.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2(05)
  • [5]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D]. 郁聪.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6]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J]. 本刊编辑部.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11(03)
  • [7]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J]. 本刊编辑部.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05)
  • [8]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霍步刚.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9]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订暨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启事[J]. 本刊编辑部.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02)
  • [10]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D]. 段咏慧.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4000余种期刊联合征集并宣布开通国际互联网网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