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 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工厂

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 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工厂

一、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厂(论文文献综述)

谷合强[1](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花明明[2](2019)在《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位选择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随着该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在我国OFDI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位选择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文化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传承、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千差万别。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在“一带一路”国家区位选择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化距离与OFDI区位选择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据此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即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文化距离对于不同类型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根据《全球投资追踪》的数据,本文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并参考过往学者的研究根据投资动机不同将《全球投资追踪》中的13个行业的OFDI数据划分为三种类型(资源型、制造业和服务型OFDI),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OFDI的现状、特点。之后,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六个文化维度介绍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并详细解释该差异带来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在“一带一路”国家区位选择的影响。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OFDI理论中的垄断优势、内部化、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所包含的区位选择思想,并将这些理论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次,从外来者优势和外来者劣势角度分析文化差异影响OFDI区位的理论机制。实证部分参考过往文献构建引力模型,选择资源禀赋、经济开放度、地理距离等作为控制变量,根据中国在沿线19个国家直接投资的数据特点建立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企业的投资动机不同,区位选择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资源型、制造业以及服务型OFDI分别作了回归分析。最后,为防止指标选取以及计量方法单一可能导致的结果偏差,采用变量替换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距离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呈负相关关系,且地理距离、政治距离也与区位选择负相关。从行业角度看,文化距离显着负向影响服务型行业以及资源型行业OFDI区位选择,而与制造业OFDI无明显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OFDI提出一些意见建议如企业应该重视文化差异、加强风险评估,投资前搜集相关信息充分了解文化差异,投资管理过程中开展文化活动、加强跨文化培训以促进文化融合等,希望能为企业投资提供一定参考,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

石娜娜[3](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何海良[4](2016)在《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影响,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整体出现营收下滑、应收款增加、利润下降的现象。作为业内领先企业,三一起重机也饱受冲击,同样面临收入下滑、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三一起重机亟需进行市场转型,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以度过难关,实现业务持续稳健增长和高度国际化的目标。本文以三一起重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对营销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和自身优势与劣势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来确定公司营销战略方向;在明确公司营销战略的基础上,再根据4Rs营销理论制定公司的关系型营销策略;最后,提出该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以保障营销策略顺利实施和效果良好。研究表明:虽然工程起重机行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带动下,行业看到新希望,存在巨大发展机遇。同时,通过公司内部环境分析,我们发现三一起重机完全有能力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市场转型,来实现业务增长和高度国际化。为此,三一起重机应在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合理的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进行国际高端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以放眼全球,选择有价值的市场并避开行业恶性竞争。实施“客户导向”、“竞争导向”的关系营销策略是三一起重机营销模式转型的落脚点。三一起重机若能成功向关系营销转型,则可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市场成功。本文通过对三一起重机内外部环境的梳理,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的关系营销策略,为三一起重机营销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的实施对三一起重机实现市场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现实意义,包括: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品牌价值等。另外,研究结果对三一集团其它业务板块的市场转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孟德宾[5](2015)在《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极航道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备用选择,在引起国际重视的背景下,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尤为重要。目前,北极航道涉及全球70%的国际贸易。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面临重新洗牌,北极航道能否实现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经济大联盟,形成新的超级市场,以及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的促进和改变程度如何都有待研究。本文在综述了北极航道通航环境、法律地位、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经济效益、涉及的大国博弈及战略的基础上,首先理论探讨了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的基础,北极航道通过近北极国家使用北极航道产生贸易距离的缩短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距离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就成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的机制,北极航道从两个方面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即北极航道对近北极国家其他航道的替代产生对近北极国家贸易的促进和对非近北极国家贸易的挤出。航运距离的长短会明显影响国家间的贸易效率,长距离运输将造成贸易效率损失,造成贸易的延迟,从而影响国家贸易的提高,缩小了即期贸易额,使得潜在的贸易额不能完全实现。北极航道可以明显缩短近北极国家远洋贸易航线的距离,使得贸易时间得以缩短,货物可以提前抵达目的地,缩短了交易周期,从而也缩短了微观层面企业的资金周转周期,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了贸易效率的提高。近北极国家贸易效率的改善,将有利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上升,从而对非近北极国家的贸易造成挤出。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也表现在航运业的需求变化,航运业的市场需求是世界贸易的派生需求,受到世界贸易的直接影响。本文接下来对世界贸易格局、海运贸易格局、航运供给分析、航运运价分析、全球港口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目前全球贸易格局进行了现状分析;另外北极地区的矿物和油气资源也将对目前的国际资源分布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国际资源的流向,而能源和资源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世界资源分布对未来资源走向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分析北极航道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分析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基于前述的理论模型分析,本文接下来实证分析了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具体影响。第五章借鉴Feyrer(2009)对“六日战争”期间苏伊士运河关闭八年期间,由于运河关闭导致的贸易距离变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较具创新的研究了北极航道正常开通情况下对全球贸易总量的影响。以距离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对1990-2013年全球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以吨-公里计的全球贸易量和以吨计的全球贸易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的前提下,采用bayesianvar和vecm模型实证分析了距离对全球贸易的作用。结果表明,无论进口模型还是出口模型,以吨-公里计的全球贸易量和以吨计的全球贸易量表征的距离对贸易产生显着的负作用,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负作用也均是显着的。第六章通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时变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首先对1995-2012年代表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美国)与相应样本国之间的贸易效率进行了测算。在贸易效率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中国等贸易潜力进行了研究和测算,继而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结合当前的世界资源格局和储量分布,对全球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样本国经北极航道航运距离有所减少的国家中,中国上海到贸易对象国主要港口经北极航道比经苏伊士运河,平均节约25.50%,比经巴拿马运河,平均节约38.98%;日本到贸易对象国主要港口相比苏伊士运河,经北极航道平均节省25.11%,相比巴拿马运河,则平均节省31.34%;韩国经北极航道比经巴拿马运河平均节省里程约26.45%,比经苏伊士运河平均节省里程38.02%;经北极航道里程有所减少的国家也相对较少,经北极航道比经苏伊士运河平均节约18.10%,比经巴拿马运河平均节约38.83%;而对于美国来说,北极航道影响其航运距离的国家仅仅是靠北极较近的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而如果选择到洛杉矶的远洋航道,北极航道并无优势。从航运距离的节省比例来看,相对于日本、韩国和德国,北极航道对中国的影响更大,而对美国的影响则相对最小,从北极航道改变远洋贸易距离层面讲,美国甚至并非直接利益相关国。测算结果表明,经北极航道,中国与航运距离有所缩短的部分国家的最大前沿进出口总额平均可提高9.83%,最大前沿进口总额平均可提高17.38%,最大前沿出口总额平均可提高6.11%。日本的结果相应为23.14%、32.93%、20.61%,韩国的结果相应为30.26%、22.08%、18.16%,德国的结果相应为14.03%、11.03%、16.55%。而实际上,最大前沿贸易额的增长是潜在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最大前沿贸易量,而从结果来看,中国的前沿贸易量目前已相对较大,从而造成增量较小。从经北极航道后的拓展空间来看,中国的结果分别为14.62倍、29.95倍和44.93倍,日本的结果分别为43.11倍、22.92倍、9.69倍;韩国的结果分别为47.45倍、87.02倍、14.41倍;德国的结果分别为1.12倍、0.71倍和2.18倍。德国的影响微乎其微,也暗示着对整个欧盟甚至欧洲的影响都将较小。中日韩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尤其是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中日韩贸易量的加大,将挤占其他国家的贸易空间。本文最后对中国的北极战略给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合作,加强与近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及时调整资源进口结构,提高相应科研投入,提高相应造船、港口等产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及时调整港口腹地内地及产业结构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和扩大等。

仝菲[6](2010)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文中认为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均居世界第五位。阿联酋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创造着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是中东地区成功发展现代化的典范。阿联酋联邦体制的特殊性和联邦内部各酋长国之间复杂的关系注定了阿联酋的现代化进程比其他国家更具独特性和复杂性。中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加强与阿联酋的合作关系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各个层面来讲,对阿联酋整体现代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论文注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阿联酋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阅读大量资料和在阿联酋长期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的方法对阿联酋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共有八个章目,其中第一章探析了阿联酋现代化的起源,从海湾整体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阿联酋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地区背景;第二、三章分别研究阿联酋经济现代化的特点,并对七个小酋长国现代化进程的“异与同”进行了个案研究。得出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联邦整体经济发展规划的缺失,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对外籍劳工依赖严重,经济开放程度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等;第四章为阿联酋政治民主化研究,通过对阿联酋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内外条件和政治体制演进的分析,揭示了伊斯兰教与政治民主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伊斯兰教具有与时俱进的自我协调的能力,指出新兴的中产阶级是推动阿联酋政治民主化的动力;第五章从教育、医疗卫生、妇女和城市化进程等层面对阿联酋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剖析,评论了大量外籍的移民存在对阿拉伯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高福利的政策对国民自力更生能力的消极影响等;第六章阿联酋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阿联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第七章比较研究迪拜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现代化道路的异同及其启示,得出靠刺激房地产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政策、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本国人力资源短缺都是迪拜模式“患上不适应症”的原因;结论部分对阿联酋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揭示了阿联酋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难题,得出阿联酋虽然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距离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目标尚遥远。

胡娟[7](2009)在《简论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沙特能源政策,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沙特能源赋存状况、能源工业和能源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沙特能源政策的目标、影响因素和内容特征,进而结合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以及沙特与中国的能源经贸合作现状,论述了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对策。沙特能源赋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能源种类比较单一;第二,能源资源总量丰富;第三,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高;第四,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高度集中。沙特的能源工业和贸易发展很快。能源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石油工业是沙特经济的支柱;第二,石油勘探技术高;第三,建造万能天然气系统;第四,实施开拓性经营;第五,设有专门能源管理机构;第六,注重环保。对外贸易是沙特经济发展的“引擎”,而能源贸易则是沙特外贸的重中之重。沙特主要出口原油和石油制品,进口生活消费品、军火等。东亚、北美、欧盟和海湾国家是其能源贸易的主要对象。沙特能源政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市场油价、中东地区政治局势、欧佩克石油政策、沙特与美国的关系、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权稳固等,基于实现国内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目标考虑,其能源政策的内容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重视勘探开发,优化结构;第二,增加投资,逐步开放;第三,提高炼油能力;第四,高产供应,合理定价;第五,实行跨国经营和现代化运输;第六,稳步增加消费,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能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二是供需矛盾突出,结构不合理;三是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四是环境污染严重。中国能源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石油短缺,供需矛盾严重;第二,原油进口来源及通道过于单一;第三,原油进口受大国影响明显;第四,原油进口受海湾局势影响明显。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目前沙特仍然是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沙特能源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沙特与中国的能源贸易和合作关系稳步发展,并且在与中国的能源贸易和合作上一直持积极态度。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中国实施外向型能源战略;有利于维持中国进口能源的合理成本;有利于加强中沙能源合作;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有借鉴作用;加大了中国对其能源供应的依赖风险。为应对沙特能源政策的影响,笔者建议中国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能源安全体系,确保中国能源安全:一是密切高层联系,巩固全面的中沙关系;二是加强外向型能源战略的多元化布局;三是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四是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家价格风险;五是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

李兵[8](2008)在《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 ——以日、韩为例》文中指出从战略视角看,世界经济的强国无一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但可以使得投资母国绕开贸易壁垒、减少敏感商品出口数量,缓解贸易摩擦,还可以使得投资母国主动地、有步骤、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国内拥有过剩生产能力、但国内生产资源消耗较大,而国内此类资源供给又很紧张的产品生产,转移到资源供给较为丰富、市场前景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达到和谐共存、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带来了母国贸易结构的转换,使母国贸易的商品结构得以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而言,还可以更主动和积极地获取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大力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有效改善价格贸易条件。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达到世界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保障国内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得投资母国获得更大的利得。因而,全面系统的从母国角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探寻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贸易数量变动、贸易结构转换和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原理,影响因素和最终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通过理论归纳和演绎推导相结合,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历史研究与当今现状分析相结合、整体研究与局部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通过将理论研究与经济计量相结合,重点通过使用协整理论、ADF检验、Johansen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现代数理分析手段,以日本和韩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WTO、UNCTAD、日本、韩国和我国统计局及相关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国际比较和深入研究。最后,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综合思考,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有: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的替代或互补效应,即会带来贸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理论研究表明,这种数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增加或者减少都会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产品周期、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知识资本、技术特性等等的影响。同时,不同的投资动机会引致贸易数量的变化,而各种因素如要素禀赋状况、汇率、规模经济等也会影响贸易数量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给日本与东道国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数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贸易效应既有替代也有互补,但整体是互补的。韩国也证实了相同的结论。其次,对外直接投资会带来贸易结构的转换。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贸易结构的转换有直接的和短期的影响,但更深刻的是间接的和长期的影响,日本的研究表明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效应存在。再次,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利益分配带来深刻影响。相比起直接投资流入,对外直接投资更容易带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对日本的研究证实,价格贸易条件逐年改善,而韩国在特定时期出现改善,而又有恶化的情况出现。最后,对我国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进口贸易几乎没有影响,整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贸易数量的影响较弱。对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第二产业的调整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没有影响。而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于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具有很大关系。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要大力鼓励对于市场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利用人民币汇率较高的有利时机,提高投资规模和收益。推动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地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避免消极效应。要加强创新资产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力推动对于技术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更便于获得先进技术外溢,通过技术反向传导机制,促进我国的国内技术升级和进步。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对外直接投资。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和保险制度,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营造平等开放、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

熊韶辉[9](2007)在《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但是国内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产量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依赖性迅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不但给国内石油生产造成压力,更加剧了中国与一些其他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石油供应的不安全问题凸现。尽管中国石油供应尚未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情况,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的或现实性的不利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的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该定义是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强调以获取外部石油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同时涉及到“石油的价格和数量是否合适”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得以满足”的问题。因而,一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越高,其石油安全问题就越为突出,同时世界市场油价、石油的供求形势、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一国的石油安全。本文要讨论的是从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来看,能源安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其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方面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其范围涉及了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国防军事活动的可靠燃料供应。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部分,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安全、充足的能源保证来支撑。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命脉如果受他人控制和制约,必然对其经济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能源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而作为产业链顶端的能源,其价格的剧烈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效应:牵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金融效应,并且触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机制,乃至造成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交通、发电、各种石油产品高度的依赖石油,甚至一些国家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比较集中地为少数地区所拥有,分布不均衡,控制争取石油资源造成了国际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也成为冲突和摩擦的焦点。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世界范围内,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是关系经济、国防、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本文以能源安全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通过一般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分析国际机构、政府能源主管机构以及石油公司等关于能源的研究报告,利用理论分析、计量模型、逻辑论证、实际调查等方法以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为研究重点,采用大量实际数据,历史性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借鉴“STIRPAT模型”、CLA方法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系统(CERCMA)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及作者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评估,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是高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原油消耗强度大,且国内原油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来源安全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存在着众多能源安全隐患。通过对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石油供需形势更是严峻,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已经转移,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本文考虑到世界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乐观估计应该保持在10-11%的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超过《能源“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未来中国对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增加,在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大大提高,与其他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增加,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石油消费大国,在自身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能源战略,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修改节能基准,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培育自己的核心石油开发企业,增加本国在海外开采石油的比例,从而避免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石油进口的稳定,减小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设施,确保原子能发电所需的铀资源,完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大力推进新能源、原子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有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研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制度,支持企业开发利用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本文还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其中最后一条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各项能源政策的推动与落实,必须要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与后盾,以能源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公众在学校求学期间就建立起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方能为后续的能源使用、政策推广、以及能源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以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高能源价格的冲击等。通过学校的能源教育,培养学校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公众良好的能源意识,从态度和价值层面认同能源政策,从而达到两个层面的实践习惯:生活上节约能源,有效使用能源;积极地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

符太增[10](2006)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1986年,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七五”计划将我国经济区域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西部地区是由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9个省、自治区组成。1997年,原四川省分为重庆直辖市和新四川省后,西部地区则由原来的9个省、自治区变为现在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一些省区,如内蒙古、广西、湖南、湖北的全部或部分,地理位置毗邻西部十省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与西部省区相仿。因此,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由西南5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5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组成,被称为“10+2”。至于像湘西、鄂西这样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在今后发展中的确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地区,国家则采取个案对待的办法,确定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本文中,西部大开发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上述12个省、市、自治区。这12个省(市、区)下辖130个地区、913个县,土地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总人口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56%。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西部地区土地、水能、矿产、旅游十分丰富资源,但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比较效益差,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及商品化率低,生态代价巨大;工业总量小,工业增长滞后;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粗放经营,旅游业发展滞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将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在总体上持续稳步增长,欠发达地区也可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同样也会使得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扩散,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而“后来居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前提。同时,西部大开发具有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较大规模的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应该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部开发仍然客观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西部开发面临发展思维转向和经营模式转轨。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将加大西部地区大规模筹集和使用各类开发建设资金的难度。三是加入WTO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使得西部大开发必须尽快地熟悉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在千年之交,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就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探讨。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第一节从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因素、企业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发动因素角度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本和结构变化等一般性因素角度,综述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包括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发展、出口导向发展、农业发展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第二节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综述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的“二元结构”论,以及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第三节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第二章,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一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我们考虑了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以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国的财税政策;第二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考虑国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第三章,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第一节考虑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第二节进一步从经济政策的目标、基本内容角度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财税政策。第三节具体讨论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第一节从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第二节从建立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税收返还系数、适当调整中央与西部省区市的共享税分成比例、实行差别税率、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发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第五章,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第一节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第二节考虑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考虑推进环保产业化、引进外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以及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二、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厂(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位选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中国OFDI区位选择相关研究
        1.2.3 文化距离对OFDI的影响研究
        1.2.4 文化距离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
        1.2.5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1.2.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距离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研究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总体现状分析
    2.2 沿线国家OFDI不同行业现状分析
        2.2.1 资源型行业沿线国家OFDI现状分析
        2.2.2 制造业沿线国家OFDI现状分析
        2.2.3 服务型行业沿线国家OFDI现状分析
    2.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投资现状分析
第三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
    3.1 权力距离
    3.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3.3 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3.4 不确定性规避
    3.5 长期方向
    3.6 放纵与约束
    3.7 小结
第四章 文化距离影响OFDI区位选择理论分析
    4.1 OFDI区位选择相关理论
        4.1.1 垄断优势理论
        4.1.2 内部化理论
        4.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4.1.4 产品生产周期理论
    4.2 文化距离影响OFDI区位选择机理分析
        4.2.0 信息搜集成本
        4.2.1 信息传递成本
        4.2.2 商务谈判成本
        4.2.3 管理成本
        4.2.4 差异化产品优势
        4.2.5 文化融合,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4.3 小结
第五章 文化距离影响OFDI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模型构建与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5.3.1 变量替换法
        5.3.2 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准确定位,寻找合适的目标市场
        6.2.2 重视文化差异,加强风险评估
        6.2.3 加强跨文化培训,促进文化融合
        6.2.4 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沟通交流
    6.3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来源
        1.2.1 垄断优势论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3 内部化理论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5 价值链理论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难点和不足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走出去”战略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3.2.1 国美进军香港
        3.2.2 苏宁的国际化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设计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5.1 “走出去”战略
        5.1.1 “走出去”的内涵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5.1.3 “走出去”的概况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6.1 跨境电子商务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6.1.2 跨境网络零售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6.6.4 改进物流效率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1 “一带一路”倡议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8.2.1 中亚五国
        8.2.2 东南亚十一国
        8.2.3 南亚八国
        8.2.4 独联体七国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2.1 公司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公司主要产品
    2.2 宏观环境分析
        2.2.1 国家政策法规分析
        2.2.2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2.3 社会环境分析
        2.2.4 技术环境分析
    2.3 行业环境分析
        2.3.1 行业现状分析
        2.3.2 行业趋势分析
        2.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4.1 业务运营情况
        2.4.2 经营资源分析
        2.4.3 战略能力分析
        2.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2.5 SWOT综合分析
第3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市场细分与定位
    3.1 市场细分
        3.1.1 按客户特征进行细分
        3.1.2 按产品类型进行细分
        3.1.3 按地理区域进行细分
        3.1.4 按行业下游进行细分
    3.2 目标市场选择
        3.2.1 按客户特征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3.2.2 按产品类型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3.2.3 按地理区域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3.2.4 按行业下游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3.3 市场定位
        3.3.1 国际化高端品牌的市场定位
        3.3.2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第4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的制定
    4.1 客户关联策略
        4.1.1 与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4.1.2 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4.1.3 实施全价值链经营
    4.2 市场快速反应策略
        4.2.1 建立快速反应的流程机制
        4.2.2 提升营销服务渠道效率
        4.2.3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4.3 市场相关方关系策略
        4.3.1 加强客户关系建设
        4.3.2 加强经销商关系建设
        4.3.3 加强员工关系建设
        4.3.4 加强供应商关系建设
        4.3.5 加强其它相关方关系建设
    4.4 市场回报策略
        4.4.1 追求多种形式的市场回报
        4.4.2 推行全面降成本措施
        4.4.3 寻求后市场收益增长点
第5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资源保障
        5.1.1 企业文化保障
        5.1.2 组织保障
        5.1.3 人力资源保障
        5.1.4 资金保障
    5.2 管理制度保障
        5.2.1 流程制度建设
        5.2.2 流程制度执行
    5.3 风险控制
        5.3.1 风险内控体系优化
        5.3.2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本文创新
第2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北极航道的产业特性
    2.2 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2.4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2.5 新新贸易理论
第3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机理
    3.1 北极航道对近北极国家其他航道的替代
    3.2 北极航道对非近北极国家贸易的挤出
    3.3 贸易挤出的根源:近北极国家贸易效率的改善
    3.4 小结
第4章 全球贸易格局、航运发展分析
    4.1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分析
        4.1.1 世界经济止跌回升,逐步步入后危机时代
        4.1.2 全球贸易格局分析
        4.1.4 以吨-英里计的世界海运贸易分析
    4.2 全球分类货物贸易格局分析
        4.2.1 液货船贸易
        4.2.2 干货贸易,包括主要、次要散货和其他干货
        4.2.3 全球主要集装箱航线通航分析
    4.3 航运供给分析
        4.3.1 世界船队的结构
        4.3.2 世界船队的所有权和运营情况
        4.3.3 船舶登记
        4.3.4 造船、拆船和新订单
第5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总量的影响——基于Bayesian VAR和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
    5.1 指标选择
    5.2 计量模型理论和检验方法说明
        5.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5.2.2 协整分析理论
        5.2.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3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总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Granger因果检验
        5.3.4 Bayesian VAR模型分析
        5.3.5 脉冲响应分析
        5.3.6 VECM模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基于中日韩、美国、德国的实证研究
    6.1 对外贸易效率测定模型
    6.2 北极航道对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对外贸易潜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6.2.1 模型设定
        6.2.2 模型样本选择及其数据来源
        6.2.3 模型检验与估计
        6.2.4 模型结果分析
        6.2.5 贸易效率分析
        6.2.6 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对外贸易潜力测算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我国利用北极航道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建议
    7.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部分程序
附录2 航运业概述
附录3 交通运输方式概述
附录4 航运业市场分析
附录5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概述
附录6 引力模型概述
附录7 北极航道介绍
附录8 航运运价分析
附录9 全球港.发展分析
附录10 世界主要航线现状
参考文献
后记

(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现代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阿联酋现代化的起源
    第一节 阿联酋与英国
        一、英国在海湾建立起"保护国"殖民体系
        二、英国殖民统治对建立联邦国家的影响
    第二节 阿联酋现代化进程正式启动
        一、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步入现代化进程
        二、迪拜协议的缺陷及其对联邦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阿联酋的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阿联酋发展经济现代化的条件
        一、特鲁西尔诸国早期经济与社会状况
        二、石油美元与经济现代化
    第二节 阿联酋经济现代化政策和成果
        一、经济多样化政策
        二、基础设施
        三、油气工业的发展
        四、非石油工业的发展
        五、税收制度和对外贸易的现代化
        六、金融和投资
        七、旅游业的兴起
        八、农牧渔业的发展
        九、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阿联酋经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分析
        一、外籍和本国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
        二、劳动力市场对外籍劳工依赖性强
        三、人口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第四节 阿联酋军事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
        一、战争阴影始终在海湾地区上空盘旋
        二、军事现代化及其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
        三、以小事大求自保
    第五节 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联邦体制不完善导致盲目竞争和经济结构不合理
        二、对外籍劳工依赖严重
        三、经济开放程度高受外来冲击影响大
第三章 联邦各酋长国现代化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 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阿布扎比酋长国概况及其发展战略
        二、工业现代化
        三、对外投资
        四、经济多样化措施
        五、私有化进程起步早发展快
    第二节 迪拜酋长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迪拜概况及其酋长的统治风格
        二、经济多样化战略成果显着
        三、"迪拜模式"
        四、展望迪拜未来
    第三节 沙迦等五个小酋长国的现代化发展特点
        一、"文化之都"沙迦酋长国
        二、哈伊马角酋长国
        三、富查伊拉酋长国
        四、乌姆盖万酋长国
        五、阿治曼酋长国
        六、诸酋长国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第四章 阿联酋的政治民主化问题
    第一节 阿联酋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条件
        一、实施政治民主化的外部条件
        二、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内部条件
    第二节 阿联酋政治体制的演进
        一、建国前的部落社会政治特点
        二、建国后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演变
    第三节 阿联酋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一、早期民主政治
        二、联邦国民议会选举
        三、新闻事业的进步也是民主化的表现之一
    第四节 伊斯兰教对阿联酋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一、伊斯兰教教义与现代社会民主化改革
        二、伊斯兰教要求信众尊崇权威与民主化的关系
        三、伊斯兰教在阿联酋具有进行自我协调的能力
        四、伊斯兰教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阿联酋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研究
    第一节 阿联酋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石油美元改变了原始的部落社会结构
        二、社会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
        一、教育发展史
        二、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国家政策鼓励提高妇女地位
        二、解读妇女在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三、妇女地位的提高利国利民
    第四节 阿联酋城市化进程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改革
    第五节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外籍移民对阿拉伯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二、高福利政策的消极影响
        三、各酋长国间的复杂关系制约着整体现代化发展
第六章 阿联酋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节 阿联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经济多元化战略已见成效
        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二、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二、环境保护措施
        三、结论
第七章 迪拜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现代化道路的异同及其启示
    第一节 迪拜与香港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英国殖民统治对迪拜和香港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节 迪拜经济的迅速崛起与"迪拜模式"利弊
        一、从传统经济到经济现代化
        二、"迪拜模式"及其利弊
    第四节 香港现代化历程及其经验
        一、第一阶段:1841年-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前)
        二、第二阶段:1949年-70年代末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五节 比较迪拜与香港现代化模式
        一、发展模式的时效性和地域性
        二、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现代化的关键
        三、过度依赖外资和经济比例失调使迪拜现代化建立在沙漠上
        四、迪拜与香港管理模式和概念上的差异
    第六节 迪拜和香港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第七节 阿联酋与中国的关系及迪拜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结论:阿联酋现代化进程评析
    一、经济、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二、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三、阿联酋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四、对阿联酋现代化进程的整体判断与前景展望
参考书目
后记
本人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简论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沙特能源状况
    2.1 沙特概况
    2.2 沙特的能源赋存状况
    2.3 沙特的能源工业发展
    2.4 沙特的能源贸易发展
第3章 沙特的能源政策
    3.1 沙特能源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沙特的能源政策
第4章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4.1 中国能源基本状况
    4.2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4.3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
第5章 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5.1 沙特与中国的能源经贸合作
    5.2 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第6章 中国应对沙特能源政策的措施与对策
    6.1 密切高层联系,巩固全面的中沙关系
    6.2 加强外向型能源战略的多元化布局
    6.3 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6.4 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家价格风险
    6.5 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 ——以日、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贸易效应的分类研究
        0.2.2 传统贸易理论视角的贸易效应研究
        0.2.3 跨国公司与产业组织视角下的研究
        0.2.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
    0.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评析
    0.4 主要内容、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0.5 预期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理论
    1.1 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理论:静态比较
        1.1.1 替代效应的蒙代尔理论模型
        1.1.2 互补效应的小岛清理论模型
        1.1.3 对两个模型的分析比较与拓展
    1.2 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理论:动态分析
        1.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蕴含的贸易效应
        1.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蕴含的贸易效应
    1.3 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理论:深化拓展
        1.3.1 纵向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1.3.2 横向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1.3.3 综合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本章小结
2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数量变动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数量变动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动机
        2.1.2 不同投资动机引致的贸易数量变化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数量变动
        2.2.1 贸易政策、汇率和时间因素
        2.2.2 知识技术水平与外溢程度、产品特性和产业特征
        2.2.3 要素禀赋与价格、市场、距离和规模经济
    2.3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数量变动的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3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
    3.1 贸易结构的决定理论
        3.1.1 相对要素生产率决定的贸易结构
        3.1.2 相对要素禀赋决定的贸易结构
        3.1.3 相对规模经济决定的贸易结构
        3.1.4 相对技术差距决定的贸易结构
    3.2 贸易结构转换的影响因素
        3.2.1 要素积累与要素流动
        3.2.2 技术进步与技术转移
        3.2.3 收入、需求、政策与动机
    3.3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贸易结构转换的作用机制
        3.3.1 对外直接投资与要素积累和流动
        3.3.2 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寻求和传导
        3.3.3 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等影响因素
    3.4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贸易结构转换的消极影响
        3.4.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国际竞争能力
        3.4.2 对外直接投资引发失业及重合产业竞争
        3.4.3 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产业“空心化”的综合思考
    本章小结
4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利益分配
    4.1 贸易利益与分配
        4.1.1 狭义的贸易利益与分配
        4.1.2 广义的贸易利益与分配
    4.2 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分析
        4.2.1 价格贸易条件
        4.2.2 收入贸易条件
        4.2.3 要素贸易条件
    4.3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变动
        4.3.1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4.3.2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收入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4.3.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要素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4.4 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义的贸易利益分配
        4.4.1 贸易条件的局限性与改进的思路
        4.4.2 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全球化发展
        4.4.3 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利益
    本章小结
5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5.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数量效应
        5.1.1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5.1.2 日本的对外贸易
        5.1.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数量的实证研究
    5.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
        5.2.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
        5.2.2 日本对外贸易的结构转换
        5.2.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实证研究
    5.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利益分配
        5.3.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
        5.3.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双要素贸易条件
        5.3.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
    本章小结
6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6.1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数量效应
        6.1.1 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6.1.2 韩国的对外贸易
        6.1.3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数量的实证研究
    6.2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
        6.2.1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
        6.2.2 韩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转换
        6.2.3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实证研究
    6.3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利益分配
        6.3.1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
        6.3.2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双要素贸易条件
        6.3.3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
    本章小结
7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与政策思考
    7.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数量效应
        7.1.1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7.1.2 我国的对外贸易
        7.1.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数量的实证研究
    7.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
        7.2.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
        7.2.2 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转换
        7.2.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实证研究
    7.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利益分配
        7.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
        7.3.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双要素贸易条件
        7.3.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
    7.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7.4.1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数量效应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7.4.2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转换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7.4.3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利益分配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7.4.4 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的综合思考与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石油安全、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关系
        (二) 中国面临的重大能源安全、石油安全挑战
        (三) 能源贸易在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际机构对能源及能源安全的研究
        (二) 主管能源的政府机构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三) 国际大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与逻辑、现实的统一
        (二) 归纳、与综合、分析相统一
        (三)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第二章 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
    一、中国石油供求现状
        (一) 中国石油分布及构成
        1. 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
        2. 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
        (二) 中国石油生产情况
        1. 中国石油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 中国石油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 能源生产系数波动较大
        (三) 中国石油消费情况
        1. 中国石油消费量
        2. 中国石油消费结构
        (四) 中国石油基础设施及研发投资
        1. 基础设施投资
        2. 中国石油研发投资
        (五) 中国石油贸易
        1. 中国石油贸易量
        2. 中国石油贸易产品结构
        3. 石油贸易地区分布
    二、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
        1. 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2. 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
        3. 原油消耗强度大且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
        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
        5. 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
        6. 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
        7. 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
        (二)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1. 能源来源安全问题
        2. 能源运输问题
        3.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4.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 中国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
        6. 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
        7. 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三) 形成石油安全、能源安全隐患的因素
第三章 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分析
    一、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及储量概况
        (一) 世界石油储量
        (二) 世界常规石油储量预测
    二、世界石油生产状况
        (一) 世界石油生产现状
        (二) 世界石油生产预测
        1. OPEC 产油国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2. 非 OPEC 国家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3. 非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三、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一)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1. 世界能源消费状况
        2.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3. 世界石油消费预测
        (二) 世界石油消费格局
        1. 发达国家能源效率提高需求增长减缓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石油需求增长强劲
        3. 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剧增
    四、世界石油需求状况及缺口分析
        (一) 全球石油需求重心转移
        (二) 全球石油需求缺口预测
    五、世界石油价格状况
        (一) 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二) 高油价的影响
    六、世界石油贸易与投资格局
        (一) 世界石油贸易概况
        1. 石油贸易增长
        2. 石油的运输
        3. 石油贸易伙伴
        (二) 世界主要石油贸易国家/地区的投资
        1. R&D 投资情况
        2. 石油工业吸收投资的预测
        (三) 世界主要能源供给国的能源贸易与投资
        1. OPEC
        2. 俄罗斯
        3. 加拿大
        4. 墨西哥
        5. 综合特点
第四章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一) 美国
        1. 美国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现状与预测—油气、煤炭
        2. 美国能源战略
        3. 美国石油储备模式
        (二) 日本
        1. 日本能源战略
        2. 日本石油储备
        (三) 德国
        1. 德国能源战略
        2. 德国石油储备
        (四) 法国
        1. 法国能源政策与战略
        2. 法国的石油储备
        (五) 印度
        1. 印度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2. 印度能源安全战略——一体化战略
        3. 印度石油部门的自由化
        4. 印度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与投资战略
        5. 印度石油储备
        (六) 韩国
        1. 韩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2. 韩国的石油储备
        (七)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1. 新加坡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2.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二、世界主要能源生产/消费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模式
        (一) 战略导向型
        (二) 经济导向型
        (三) 地缘导向型
        1. 争夺石油定价权
        2. 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
        3. “石油民族主义”抬头
第五章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相关的贸易策略评估
    一、中国能源政策及能源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一) 战略的发展与基本内涵
        (二) 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1. 1949-1960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2. 1960-1978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3. 1978-1993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4. 1993 年以后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有关贸易策略的综合评估
        (一)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降低能源需求
        1. 能源规划执行不力,高能耗产业大量投资导致能源过度消耗
        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推进速度缓慢
        3. 能源效率依然偏低
        4. 万元 GDP 能耗依然过高
        5. 学校能源教育滞后,节能意识淡薄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二)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增加能源供给..
        1. 国内石油储量不足导致石油无法自给自足
        2. 石油进口机制欠缺,导致石油供给多元化进展缓慢
        3.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制极不完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
第六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探索
    一、能源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包容性及其和谐
        (一) 能源战略与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和谐
        (二) 能源战略中贸易战略的缺失
        (三) 能源贸易战略布局
        1. 铺设中俄“泰纳线”,保证石油贸易北方供给源
        2. 修建中巴石油管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3. 建设中缅管开辟中国石油运输“印度洋线路”
    二、建立合理的能源贸易机制
        (一) 能源贸易进口机制的改革
        1. 应该制定能源进口战略
        2.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目标
        3. 保障中国能源进口贸易中所应有的利益
        4.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内容
        5. 制定能源进口需要考虑的几组关系
        6. 中国能源进口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
        7. 逐步建立稳固的石油储备体系,防止能源进口来源中断
        8. 多方位掌握进口定价权,实现进口利益
        (二) 能源贸易手段的综合辩证
        1. 与能源大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维护能源安全
        2. 贸易与投资手段结合内外兼修保障能源安全
        (三) 能源贸易利益主体的真空
    三、国营贸易是能源贸易方式最优策略
        (一) WTO 对国营贸易的解释及其他
        (二)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1.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
        2.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问题
        3. 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国营贸易带来的问题
        (三) 国营贸易的先进性
    四、能源安全法是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一)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建设
        1. 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2. 对部分法例进行及时修订
        3. 建立与能源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 能源贸易及其相关法律建设
        1. 制定与完善能源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制定与完善能源进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七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
    一、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
        (一)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从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挖掘潜在贸易对象的可行性
        1. 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
        2.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点
        (二) FTA 及双边能源贸易合作是未来能源安全的核心战略
        1. 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建立 FTA 实现能源自由贸易
        2. 中国在东亚区域框架内加强能源合作
        3. 加快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 FTA 实现能源领域的融合
        4. 加强与其他能源大国及区域组织的能源合作与协调
        (三)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策略―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策略
        1. 积极鼓励对外投资油气开发
        2. 建立国家奖励油气勘探开发计划
        3. 对内限制高用油行业的国内外投资
    二、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
        (一) 煤炭出口本身是不可持续的
        1. 中国煤炭供需缺口即将出现
        2. 煤炭出口从经济、环保上来看不划算
        (二) 以煤养油从经济、环境效益和技术上来看是可行的
        1. 降低煤炭消耗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2. 以煤养油应该是中短期能源技术战略与政策的重点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
        (一)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出口政策
        1. 科学规范对外援助性质的石油出口
        2. 规范国内石油企业的出口行为
        (二)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进口政策
        1. 优化石油进口的采购方式
        2. 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3. 综合利用市场和外交手段,规避进口风险
        4. 建立石油进口风险预警机制
    四、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
        (一) 中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
        (二) 中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国内油价滞后国际油价,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扭曲
        2. 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为参照,不能真正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
        (三) 中国石油价格定价机制的完善
        1. 增强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实现与国际油价的真正接轨
        2. 逐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法律与经济为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3.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稳定石油价格
        4. 建设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
    五、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一) 中国曾尝试过石油期货交易,但被“暂停”
        1. 规避金融风险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宏观经济原因
        2.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是政府出台统一价格政策的直接原因
        3. 抑制过度投机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微观原因
        (二)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在中国现行的石油产业组织模式下,石油市场存在主体缺位现象
        2. 现有期货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滞后于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
        3. 中国现行油品“行政指导价格”和油品专营体制不合理
        4. 中国石油交易量还不足够大,不足以支撑期货市场的运营
        (三)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的战略选择
        1. 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调整监管政策,形成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2. 加快期货交易所的体制创新
        3. 鼓励期货公司的改制活动
        4. 培育市场主体
        5.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
    六、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
        (一)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
        1. 国家层面的石油战略储备没有平抑油价波动的功能
        2. 微观层面的“石油平准储备”也不具有平抑油价波动功能
        3. 石油期货市场具有规避油价波动风险的功能
        (二)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又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
        1. 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期货市场
        2.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石油期货市场
        3. 石油储备管理与石油期货市场
        (三) 建立二者联动机制确保中国石油安全
    七、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
        (一) 学校能源教育的重要性
        (二) 学校能源教育的目标
        (三) 如何进行学校能源教育
参考文献
附件

(10)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西部地区的地域范围
    二、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
    四、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背景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二元经济模型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
        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
        五、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
    第三节 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
        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观
第二章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政策
        一、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二、西欧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三、俄罗斯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四、巴西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五、美国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一、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
        二、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
    第三节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一、实行积极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
        二、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至关重要
        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六、高度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七、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八、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十、实行沿边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边贸事业
        十一、地区倾斜政策同产业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政策产业化
        十二、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融合
        十三、推广巴西“发展极”开发战略
第三章 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
    第一节 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财税政策
        一、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三、收入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四、产业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五、外汇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
        一、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
        二、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
        三、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四、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
        一、国家对西部地区开发投入和扶持的基本情况
        二、国债资金在西部地区的投入、使用和影响
        三、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开发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目标
    第二节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
        一、推进环保产业化的税收政策
        二、引进外资的税收政策
        三、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的税收政策
        四、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四、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D]. 谷合强. 暨南大学, 2019
  • [2]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位选择影响研究[D]. 花明明. 东南大学, 2019(01)
  • [3]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4]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 何海良. 湖南大学, 2016(07)
  • [5]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D]. 孟德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现代化进程研究[D]. 仝菲. 西北大学, 2010(09)
  • [7]简论沙特能源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D]. 胡娟. 西南大学, 2009(10)
  • [8]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 ——以日、韩为例[D]. 李兵. 辽宁大学, 2008(05)
  • [9]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 熊韶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3)
  • [10]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 符太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National Paper Manufacturing 将在科威特和埃及开设新工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