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木和地被植物对韩国森林中小型啮齿动物数量的影响

死木和地被植物对韩国森林中小型啮齿动物数量的影响

一、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万涛[1](2010)在《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自然控制光肩星天牛研究》文中认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危害猖獗,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 (Linnaeus)在三北防护林地区为留鸟,是杨树天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本研究立足于大斑啄木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杨树天牛发生和危害的事实,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农田林网防护林区,将光肩星天牛的生态控制和大斑啄木鸟(当地为内蒙亚种P. major wulashanicus Cheng et al.)的招引保护相结合进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招引保护森林益鸟自然控制森林害虫系统研究的空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06年夏季及2007年春季对大斑啄木鸟天然巢洞的调查发现:大斑啄木鸟通常会选择在旱柳上营巢,但也会选择在成熟的高大杨树上营巢。绝大多数巢洞洞口上方有突起或者洞口有向下倾斜。巢洞距地面平均高度为5.2土0.1 m,并且在2m以上的每个高度等级分布较均匀,但育雏巢洞的平均高度(5.4±0.5 m)通常比普通巢洞略高。巢洞洞口的水平直径平均长度为5.27±0.07 cm,垂直直径为5.66±0.11 cm,二者之间没有显着的线性关系,但洞口大小比较固定。61.43%的巢洞洞口方向集中在北向、东北向和东向,而南向和东南向的最少,仅占5.22%。2、根据天然巢洞的主要特征和传统人工鸟巢的不足,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并制作了13种旱柳和小美旱杨人工鸟巢。经过1年的野外招引研究发现,钻孔挖空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比传统人工鸟巢更好,并且钻孔挖空、天然小突起和天然表皮的小美旱杨人工鸟巢为最佳设计。人工鸟巢的悬挂间距D≧50 m时,人工鸟巢的占有率(37.50%)明显高于悬挂间距D≦20m时(23.93%)。悬挂高度为3.5 m的人工鸟巢的利用率(55.56%)和占有率(28.34%)都低于悬挂高度为4.5 m的人工鸟巢(83.33%和44.45%)。人工鸟巢选择树干北向悬挂为最佳,并且人工鸟巢的洞口方向与自然环境中的成巢情况相似。3、在大斑啄木鸟育雏高峰期,人工巢洞和天然巢洞内对每只雏鸟的平均喂食次数基本相同,分别为17.27次/天和16.73次/天。每天有明显的两个喂食高峰,即清晨6:00-7:00和傍晚19:00-20:00,但也有一个喂食低谷区,即中午11:00-13:00。雌雄亲鸟对雏鸟的喂食次数基本上各40次/天,雄性亲鸟略高,并且天气较差时,雄性亲鸟喂食次数明显高于雌性亲鸟。此外,雄性亲鸟回巢停留时间一般有1-2 min,而雌性亲鸟回巢停留时间大都不足30s。大斑啄木鸟在人工巢洞和天然巢洞内的繁殖成功率相差不大(分别为85.33%和82.50%),但在人工巢洞内的孵卵率较低。4、冬季野外调查发现,在天牛轻度危害区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为14.91%,中度危害区为19.86%,重度危害区为13.93%。在危害树高6m以上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为27.25%,明显高于6m以下的啄食率16.18%,并且在啄食率较高的危害区和危害树高,对大幼虫的啄食率显着高于小幼虫。室内饲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对鲜肉粒和天牛幼虫的觅食率始终都是100%,对蛾类的觅食率为58.33%,对植物种子的觅食率为41.67%。大斑啄木鸟对暴露天牛幼虫和暴露鲜肉粒的觅食率分别为91.67%和86.11%,明显高于对隐蔽天牛幼虫和隐蔽鲜肉粒的觅食率(分别为22.22%和19.44%)。但供给食物较少时,也会尽量多地觅食植物种子和隐蔽食物。5、人工鸟巢在冬季的招引效果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在大斑啄木鸟数量较少或适宜巢树较多的地区,人工招引效果较差。在人工招引的前2年,人工鸟巢的利用率和占有率提高明显,但常在第3或第4年后不再提高。与传统人工鸟巢相比,2007年新设计制作的钻孔挖空小美旱杨人工鸟巢招引效果更好,也更加结实耐用。招引样地内大斑啄木鸟在冬季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最高(33.23±1.39%),春季次之(27.82±2.06%),夏季最低(5.45±0.64%)。人工招引能提高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自然控制效果,在轻度和中度危害区能有效地降低光肩星天牛虫口密度;但在重度危害区虫口密度较高时,需要结合其它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光肩星天牛。6、乌拉特前旗地区常用的光肩星天牛防治措施有砍伐除治、萌芽更新、高枝截于、打孔注药、绿色威雷喷雾、多树种合理配置和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但砍伐树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且伤口常会招致白杨透翅蛾的危害,而化学防治又会使天牛产生抗药性。与其它防治措施相比,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省时、省力,不污染环境并且能实现可持续控制。初步分析表明,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约1963.5万元,并有利于维持并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考虑到人工招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在防护林杨树天牛的防治过程中采取人工招引措施为主、其它防治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法。

张峰[2](2009)在《北京山区风景游憩林健康经营效果评价》文中认为论文采用林分健康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健康经营效果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山区主要造林树种风景游憩林已经实施过的健康经营技术措施进行了效果评价,旨在为北京山区风景游憩林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林分健康指标综合评价法对刺槐、侧柏、元宝枫、黄栌、白皮松和油松等几个树种人工林进行了健康经营前后健康水平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经营前刺槐、元宝枫、黄栌、白皮松、油松人工林健康水平均为亚健康;而侧柏人工林健康水平为不健康。而经过健康经营后刺槐、元宝枫、黄栌、油松人工林健康状况均达到健康水平;侧柏人工林的健康水平为亚健康,但较之健康经营前的不健康状态,健康水平有所提高;白皮松人工林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等级尚未发生变化,其健康经营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与分析加以确定。(2)选择具有林学知识背景的青年学生(以下简称FPS)及无林学知识背景的青年学生(以下简称NFPS)为调查对象,对林内景观健康经营前后的满意度进行了模糊评价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风景游憩林健康经营前,FPS对林内景观的满意度仅为5.4%,NFPS的满意度仅为5.5%,满意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健康经营后FPS的满意度为52.2%,比经营前提高了46.8个百分点,NFPS的满意度为63.9%,比经营前的提高了58.4个百分点,经营效果显着。(3)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考察了游客对风景游憩林区健康经营后整体景观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表明健康经营后大众对风景游憩林区整体景观的满意度达到了61.4%,具较高满意度。以上各项分析结果均表明,健康经营效果得到了专业人员及大众的认可,已采取的健康经营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李贤伟[3](2004)在《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对现有陡坡耕地利用和经营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集成、组装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已有研究成果,以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原理等为依据,建立了退耕还林(草)试验示范区,进行长期系统的定位研究,其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中外退耕还林的比较研究,各有关国家退耕还林的共同点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我国开展的退耕还林,其宗旨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改善,同时还要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遏制荒漠化、石漠化的扩张,减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而国外退耕还林的目的主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实施景观重建,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相联系,但都未形成如我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规模,涉及的农户数量和退耕复杂性远不及我国。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与美国、欧洲共同体和俄罗斯的情况相比而言,它还具有土地管理政策目标的及时调整,生态恶化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转移等特点。 2.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是坡度。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坡度临界值为15~20°,其余地区为25~30°。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以后,不会造成粮食安全问题;如果将坡度值下移,可能在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的矛盾。陡坡耕地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自身具备的特点,属于典型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结构简单、系统的生产力降低、系统中土壤退化及养分下降、以及系统的功能退化等方面。这为以后的退耕还林理论分析与技术集成的展开,提供了明确界限和严格的内涵。 3.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概念、涵义及主要特征。退耕还林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区域内环境条件,防治或减轻自然灾害,形成有利于人类与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条件以及森林植被的多种有益效能,集成、组装已有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在退化的陡坡耕地上规划、营造森林植被,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施系统管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是一类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满足人类社会对保护环境的需求、减免自然灾害恢复与重建植被的总称。具有自然、经济、社会和综合特征。 4.首次提出了退耕还林是学科的集成,是各学科在人对自然关系上的交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集成、吸收与融合了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现有理论,系统阐述退耕还林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生态经济学基础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管理、生态位、生态演替、边缘效应、恢复生态学等原理为基础,以良种壮苗技术、适地适树技术、混交林理论、农用林业基础与多用途树种选择为技术支撑,以微观经济学基础、产业经济学基础为调控手段,以社会学原理以及社会心理学原理指导人类从事退耕还林的社会行为,形成退耕还林的理论体系。 5.从我国已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认识出发,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集成,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技术集成原理,首次提出了陡坡耕地退化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以及极度退化的坡耕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通过成功构建若干模式,提炼出开发增值型治理和生态恢复型治理两类技术组合模式,并派生出若干技术子模式和产业子模式,为退耕还林工程奠定了技术支撑。 6.通过对退耕还林典型林草模式物种多样性变化、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乔木与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征、根系与土壤的养分动态、模式邻体干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及价值测评、模式的经济效益等生态学过程进行研究,提出退耕还林后评估技术和方法,林草模式经营技术和可持续经营对策措施,为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植被恢复奠定了良好研究基础,丰富了森林培育学和恢复生态学相关内容。

任信在,李宇新[4](2001)在《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南韩东北部,1997-1998年间,自4月至12月对人工林和无枯死木生境及采伐后保留地被物的落叶次生林中的小型鼠类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在两块林地中各选择1 hm2(100m100m)样地作为控制区和处理区。两块研究地的中上层林冠结构基本相似,但倒木及地被物的数量及比例却显示控制区大于处理区。两区域中共捕到两种小型鼠类,其中棕背 (Eothenomys regulus)211只,占总数的55.5%,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169只,占44.5%。这两种鼠类的丰富度及种群稳定性在控制区明显优于处理区。两地小型鼠类的不同捕获量主要来自两地鼠类繁殖率和居留率的不同。显然,森林地被结构对小型鼠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伐迹地中保留枯死木及地被物是维持小型鼠类种群所必须的。

二、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自然控制光肩星天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杨树天牛的发生及防治现状
        1.2.1.1 杨树天牛及其发生情况
        1.2.1.2 杨树天牛的防治现状
        1.2.2 大斑啄木鸟研究现状
        1.2.2.1 形态及分布
        1.2.2.2 栖息地和巢位研究
        1.2.2.3 繁殖习性
        1.2.2.4 觅食习性
        1.2.2.5 保护和利用现状
        1.2.3 食虫鸟类与农林害虫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特征
    2.5 常见鸟类及蛀干害虫
3 大斑啄木鸟天然巢洞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营巢树种特点
        3.2.2 巢洞上方的突起及倾斜
        3.2.3 巢洞高度分布
        3.2.4 巢洞洞口大小
        3.2.5 巢洞洞口方向分布
    3.3 结论与讨论
        3.3.1 营巢树种
        3.3.2 突起和倾斜
        3.3.3 巢洞高度
        3.3.4 巢洞洞口大小及方向
    3.4 小结
4 人工鸟巢设计制作及招引技术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人工鸟巢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4.1.2 人工鸟巢的加工设备及改进
        4.1.3 样地设置及人工鸟巢悬挂
        4.1.3.1 样地设置
        4.1.3.2 悬挂人工鸟巢
        4.1.4 招引效果调查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人工鸟巢的最佳设计
        4.2.1.1 旱柳人工鸟巢
        4.2.1.2 小美旱杨人工鸟巢
        4.2.2 加工设备改进前后的加工效果对比
        4.2.3 两种材质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
        4.2.4 不同悬挂设置的招引效果
        4.2.4.1 悬挂间距
        4.2.4.2 悬挂高度
        4.2.5 洞口方向分布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营巢材质的选择
        4.3.2 设计与制作技术
        4.3.3 悬挂技术
        4.3.4 研究展望
    4.4 小结
5 人工巢洞内大斑啄木鸟的繁殖习性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设置
        5.1.2 育雏期回巢喂食行为观察
        5.1.3 人工巢洞与天然巢洞繁殖成功率调查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和分析
        5.2.1 育雏期回巢喂食行为
        5.2.1.1 亲鸟回巢喂食次数
        5.2.1.2 雌雄亲鸟回巢喂食的行为差异
        5.2.2 人工巢洞与天然巢洞繁殖成功率比较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大斑啄木鸟育雏期的活动习性
        5.3.2 大斑啄木鸟的繁殖特性
    5.4 小结
6 大斑啄木鸟觅食选择的初步研究
    6.1 冬季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选择性捕食
        6.1.1 样地选择及研究方法
        6.1.1.1 样地设置
        6.1.1.2 调查方法
        6.1.1.3 数据处理
        6.1.2 结果与分析
        6.1.2.1 在不同程度危害区的选择性
        6.1.2.2 在不同危害树高的选择性
        6.1.3 结论与讨论
    6.2 室内饲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选择研究
        6.2.1 预备试验
        6.2.1.1 材料和方法
        6.2.1.2 结果及分析
        6.2.2 材料及方法
        6.2.2.1 试验材料
        6.2.2.2 研究方法
        6.2.2.3 数据处理
        6.2.3 结果与分析
        6.2.3.1 对不同种类食物的选择性
        6.2.3.2 对暴露食物和隐蔽食物的选择性
        6.2.4 结论与讨论
        6.2.4.1 对不同种类食物的选择
        6.2.4.2 对暴露食物和隐蔽食物的选择
    6.3 小结
7 招引效果及对光肩星天牛自然控制效果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样地设置
        7.1.2 调查方法
        7.1.2.1 招引效果调查
        7.1.2.2 对光肩星天牛自然控制效果调查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和分析
        7.2.1 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监测
        7.2.1.1 不同季节的招引效果
        7.2.1.2 招引效果的长期监测
        7.2.1.3 不同研究地区的招引效果
        7.2.2 人工招引的自然控制效果
        7.2.2.1 不同季节的自然控制效果对比
        7.2.2.2 招引前后的自然控制效果对比
        7.2.2.3 招引样地与对照样地的自然控制效果对比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
        7.3.2 人工招引的自然控制效果
    7.4 小结
8 人工招引的效益分析和应用前景
    8.1 当地常用光肩星天牛防治方法
        8.1.1 砍伐除治
        8.1.2 萌芽更新
        8.1.3 高枝截干
        8.1.4 打孔注药
        8.1.5 绿色威雷喷雾
        8.1.6 多树种合理配置
        8.1.7 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
    8.2 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8.3 人工招引的效益分析
        8.3.1 经济效益
        8.3.2 生态效益
        8.3.3 社会效益
    8.4 人工招引的应用前景
9 总结和展望
    9.1 总结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9.2.1 研究特色
        9.2.2 创新之处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所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图

(2)北京山区风景游憩林健康经营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风景游憩林研究现状
        1.1.1 风景游憩林的概念
        1.1.2 风景游憩林抚育研究现状
        1.1.3 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 森林健康研究现状
        1.2.1 森林健康的概念与内涵
        1.2.2 森林健康经营研究现状
        1.2.3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1.3 风景游憩林营建与森林健康经营相结合的优势分析
2 研究思路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意义
    2.3 研究内容
        2.3.1 研究对象
        2.3.2 主要研究内容
        2.3.3 重点解决问题
        2.3.4 研究的独创性
3 研究区概况
    3.1 北京市西山实验林场
        3.1.1 自然概况
        3.1.2 森林资源概况
    3.2 北京市八达岭实验林场
        3.2.1 自然概况
        3.2.2 森林资源概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风景游憩林林分健康状况指标评价法
        4.1.2 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的满意度模糊评价方法
    4.2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已采取的健康经营技术措施简介
        5.1.1 刺槐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
        5.1.2 侧柏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
        5.1.3 元宝枫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
        5.1.4 黄栌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
        5.1.5 白皮松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
        5.1.6 油松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
        5.1.7 游憩辅助设施建设
    5.2 健康经营前后林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
        5.2.1 健康经营前林分健康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5.2.2 健康经营后林分健康状况的评价对比研究
    5.3 健康经营前后林内景观满意度评价对比研究
        5.3.1 被调查人员专业构成
        5.3.2 构建评价因子集
        5.3.3 构建模糊评价向量
        5.3.4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5.3.5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4 健康经营后游客对景观整体的满意度评价
        5.4.1 游客对森林健康经营区景观整体满意度的直观评价
        5.4.2 游客对森林健康经营区满意度的模糊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健康经营前的健康状况评价结论
        6.1.2 健康经营后的健康状况评价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健康经营技术措施图片
    林分健康经营效果对比照片
    游憩辅助设施建设图片
    风景游憩林区季节景观
附表
    森林景观健康经营改造效果显着性及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调查表
    风景游憩林经营区改造效果游客满意度模糊评价调查表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3)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中外退耕还林历史及对比研究
        1.2.2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1.2.3 理论与技术在退耕还林实施中的应用
        1.2.4 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2 退耕还林历史及文献综述
    2.1 退耕还林研究简史
        2.1.1 美国退耕还林实施
        2.1.2 俄罗斯退耕还林的实施
        2.1.3 德国退耕还林实施
        2.1.4 欧洲的退耕还林的实施与研究
        2.1.5 中国退耕还林实施
        2.1.6 中外退耕还林的比较研究
    2.2 退耕还林研究进展
        2.2.1 退耕还林政策研究
        2.2.2 退耕还林技术研究
        2.2.3 退耕还林相关理论研究
        2.2.4 退耕还林生态学过程研究
        2.2.5 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性研究
    2.3 退耕还林研究存在的问题
        2.3.1 存在的理论问题
        2.3.2 存在的方法问题
        2.3.3 存在的应用问题
    2.4 小结
3 陡坡耕地退化生态系统
    3.1 陡坡耕地及其相关术语概念及分类
        3.1.1 耕地
        3.1.2 坡耕地
        3.1.3 坡地
        3.1.4 陡坡耕地
    3.2 引起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界定
        3.2.1 临界坡度界定的研究方法
        3.2.2 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的界定
        3.2.3 在粮食安全前提下的退耕还林坡度界定
    3.3 陡坡耕地是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
        3.3.1 系统结构简单
        3.3.2 系统生产力下降
        3.3.3 土壤退化,土壤养分含量降低
        3.3.4 系统的功能退化
    3.4 小结
4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研究
    4.1 退耕还林工程提出的背景
        4.1.1 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4.1.2 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存在隐患
        4.1.3 西部大开发战略属国家需求
    4.2 退耕还林概念及特征
        4.2.1 退耕还林的概念
        4.2.2 退耕还林的内涵
    4.3 退耕还林的特征
        4.3.1 退耕还林实施经营对象面积的辽阔性--自然特征
        4.3.2 退耕还林的外部经济性--经济特征
        4.3.3 退耕还林经营与投资主体的多样性--社会特征
        4.3.4 退耕还林与可持续性经营--综合特征
    4.4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4.4.1 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
        4.4.2 生态学基础理论
        4.4.3 林学基础
        4.4.4 经济学基础
        4.4.5 社会学基础
    4.5 小结
5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与产业模式构建研究
    5.1 退耕还林技术集成的总体思路
        5.1.1 总体思路
        5.1.2 系统集成的技术路线
        5.1.3 成果集成的关联组合
        5.1.4 技术组装与集成
    5.2 集成、组装、配套和优化的退耕还林技术组合模式
        5.2.1 退耕还林技术组合模式集成应遵循的原则
        5.2.2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和生态产业模式分类
    5.3 四川盆周低山区退耕还林(草)适宜品种及技术指南
        5.3.1 主要生态类型区
        5.3.2 退耕还林适宜的品种及技术指南
    5.4 小结
6 退耕还林地林草模式生态学过程研究
    6.1 研究区退耕还林试验示范简况
    6.2 退耕地典型模式的生态学过程研究
        6.2.1 植物种多样性变化
        6.2.2 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
        6.2.3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系生长及特性
        6.2.4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土养分互动研究
        6.2.5 三种林草复合模式邻体干扰研究
        6.2.6 三种林草模式养分积累的时间动态变化
        6.2.7 退耕还林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及价值研究
        6.2.8 退耕还林后经济效益初步研究
    6.3 小结
7 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经营对策
    7.1 退耕还林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7.1.1 退耕还林(草)的指导思想
        7.1.2 退耕还林工程应遵循的原则
    7.2 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7.3 退耕还林工程科技与政策支撑
        7.3.1 强化科技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7.3.2 加强人才培养
        7.3.3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7.3.4 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7.3.5 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7.3.6 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7.4 小结
8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承担的研究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Study area
    Trapping
Results
Discussion

四、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自然控制光肩星天牛研究[D]. 万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2]北京山区风景游憩林健康经营效果评价[D]. 张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3]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李贤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4]韩国森林中枯死木及地被物对小型鼠类丰富度的影响(英文)[J]. 任信在,李宇新.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1(04)

标签:;  ;  ;  ;  ;  

死木和地被植物对韩国森林中小型啮齿动物数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