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休克60例诊治分析

儿童感染性休克60例诊治分析

一、60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桂虎[1](2020)在《降钙素原、D-二聚体、D-乳酸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背景:小儿脓毒症是小儿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亦是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为10%-50%,近十余年世界各国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脓毒症的研究工作,但大多数只针对成年人脓毒症,成人和儿童在生理、易感疾病和感染部位上存在差异,因此对小儿脓毒症诊断检测需要参考成人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推断。因此,寻找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对脓毒症的快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寻找儿童脓毒症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无激素活性,稳定性好,病理情况下可由多种免疫细胞在TNF-α、IL-6和内毒素作用下快速、高特异性增长,PCT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可快速鉴别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细菌培养阴性脓毒症。目前,它主要用于全身严重细菌感染的诊断,是诊断脓毒症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根据其动态变化,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指导抗菌治疗的起止。PCT可缩短抗菌药物的暴露时间,且不增加死亡率和治疗失败率,PCT在局部感染中通常是正常的或只是略有增加,不能作为细菌感染的唯一标准。在应用中,应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动态评价。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被激活和水解,产生一种特殊的降解产物,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指标。脓毒症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体内炎症细胞从而激活体内凝血系统,当纤溶系统激活时,体内产生抗凝剂,不同感染类型脓毒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不同。D-二聚体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但D-二聚体水平敏感性低,易出现假阴性,导致漏诊。乳酸具有独特的来源、代谢、排泄和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人体D-乳酸来自丙酮醛的代谢,血液中D-乳酸的含量很小。当大量胃肠道细菌发酵,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其含量可增加上千倍,甚至导致D-乳酸中毒。血中D-乳酸水平升高可作为脓毒症、创伤性休克、炎症性肠病等一系列疾病的诊断指标,不过D-乳酸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感染的特异指标,对D-乳酸进行单独检测,整体来看对脓毒症有着较低的指导价值。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可以灵敏、特异的诊断脓毒症,因此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脓毒症的诊断是一种发展趋势,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联合检测PCT、D-二聚体及D-乳酸,用于小儿脓毒症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降低死亡率。目的:探究小儿脓毒症患者PCT、D-二聚体、D-乳酸联合检测对小儿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小儿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诊断均符合2015版儿童脓毒症休克诊治专家共识。同期门急诊就诊非脓毒症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排除标准:外伤患儿;肿瘤或免疫缺陷疾病患儿;年龄>14岁或<28天患儿;1个月内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患者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患儿;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住院<1天患儿。观察组在诊断为脓毒症后分别于12h、24h抽取静脉血检测PCT、D-二聚体,动脉血检测D-乳酸含量。采用同样方法,对照组抽血检测血中PCT、D-二聚体、D-乳酸含量。测量方法: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二聚体,酶比色法检测D-乳酸。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CT、D-二聚体、D-乳酸检测值,分析其统计学意义,并将上述三个生物标志物进行联合,比较联合检测相比于各单个生物标志物在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观察组在12h、24h的PCT、D-二聚体、D-乳酸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脓毒症患儿三组指标在12、24小时均没有显着差异。3、脓毒症患儿12h的PCT、D-二聚体、D-乳酸这三者生物标志物均对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联合检测的准确性优于各单个生物标志物。4、脓毒症患儿24h数据分析显示,三个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各个生物标志物,是更好的判断指标。结论:血清PCT、D-二聚体、D-乳酸水平与小儿脓毒症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PCT、D-二聚体、D-乳酸,比单个生物标志物检测更具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优点,用于小儿脓毒症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陈小娟,冯惠蓝[2](2017)在《儿童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法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液体复苏疗法对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恩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儿50例。随机分为液体复苏疗法组和传统扩容组各25例。入院后即进行生理盐水联合20%人血白蛋白复苏疗法和传统扩容疗法。比较两组初始1h输入生理盐水量,初期复苏治疗目标(一期复苏成功率),ICU住院治疗时间、pH值、Na+、Cl-水平,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液体复苏疗法组ICU住院时间低于传统扩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疗法组初始1h输入生理盐水量高于传统扩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肺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死亡率为16.0%(4/25),低于传统扩容组48.0%(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一期复苏成功率为80.0%(20/25),高于传统扩容组52.0%(1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治疗后心率低于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复苏24h pH值、Na+浓度高于治疗前,Cl-浓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对儿童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效果明显,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崔小文[3](2016)在《血清CRP水平表达与小儿感染性休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CRP水平表达与小儿感染性休克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小儿感染性休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诊治的30例一般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的对照组。根据治疗结果,将观察组中又分为存活组(26例)和死亡组(4例),对比分析,3组患儿的血清CRP水平表达情况。结果存活组患儿在接受治疗7 d后,其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在接受治疗3 d后,其CRP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与小儿感染性休克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密切相关性,CRP越高,表明患儿的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何淑英[4](2016)在《探讨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液体复苏在小儿脓毒性休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成为目前治疗该种疾病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本文主要就小儿脓毒性休克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液体复苏治疗在小儿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方法和作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李素萍,谢姗姗,刘艾娇,王泽丽,邓晓莉,李智英[5](2016)在《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在感染性休克患儿急救时效性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感染性休克患儿急救时效性。[方法]对我院儿科4个病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医生和护士根据结果共同制定医护一体化治疗及专项管理模式并实施。[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模式后,在抢救时间、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率、病情判断时间、使用扩容剂及抗生素时间等,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专项管理,既能提高抢救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时效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增强了科室的团队精神;又增强了护士主动学习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吴明法,罗慕华,蔡康玲[6](2015)在《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1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30例存活患者为存活组,11例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以同时期、同年龄组的3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确诊后测定次日晨起空腹静脉血血脂水平,对照组测定晨起空腹静脉血血脂水平,比较各组的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脂指标(TC、HDL-C、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儿的血脂指标(TC、HDL-C、LDL-C)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治疗预后与其血脂水平关系密切。

宋瑞娟,李小兰,宋瑞华,王莉[7](2012)在《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的回顾分析,探讨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的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结果: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2例由消化道感染所致,抢救成功;1例重症肺炎所致,1例感染灶未明,均治疗失败。结论:早期诊断和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中极其重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疗效无显着差异。

杨子江,李敬风,付利民,雷尚兵,刘俊华,吴勇,胡艳萍[8](2011)在《低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儿童感染性休克24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低剂量垂体后叶素对儿童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48例按常规策略治疗满6 h休克未纠正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并随机(完全随机设计)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继续常规策略给予抗感染、容量复苏、纠酸、糖皮质激素及脏器(呼吸、心脏)支持等治疗,并用多巴胺1~15 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5~2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治疗组6 h后加用低剂量垂体后叶素(0.01~0.03 U/min)持续静脉泵入,观察两组纠正休克的疗效。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疗组为76.2%,对照组为40.0%;死亡率治疗组为33.3%,对照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儿童感染性休克按常规策略治疗6 h未能纠正时加用低剂量垂体后叶素能显着提高纠正休克的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

张善应,倪剑[9](2007)在《输血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123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输血在救治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独特作用。方法对123例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进行随机分组,输血组68例、非输血组55例。非输血组在一般手术清除原发病灶,纠正酸中毒,应用激素、抗生素、强心利尿治疗基础上,仅利用静脉滴注林格液、中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输血组采用上述治疗措施外加输新鲜全血100400ml不等。结果输血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成功率82.35%,非输血组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成功率4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是外科感染性休克中较常见的凶险的类型,病死率较高,及时的诊治及恰当的方法,对于提高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对于确诊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我们主张加输新鲜血的方法增强患者抗休克的能力,并提高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的成功率。

樊寻梅[10](2006)在《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文中研究指明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说明1.本《推荐方案》适用于1个月以上小儿。2.关于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的定义:国际儿科脓毒症定义会议关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sepsis)、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和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的新定义,本刊2005,43(8):618-620已作介绍。2005年10月学组专门召开会议对此进行讨论。与会专家认为,脓毒症新定义有利于标准化科学研究,对进行临床试验治疗有帮助。但区分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有限,可能两个定义描述了同一种疾病状态。特别是他们对脓毒性休克定义过于严格(1小时内静脉输入等张液体≥40 ml/kg仍有血压下降或需用血管活性药物始能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不利于识别早期休克并及时治疗,且与我国儿科界的传统概念有较大距离。故我们仍沿用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早期(代偿期)、感染性休克晚期(失代偿期)两个分期,并据此对既往诊断标准作了相应修改(如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等)。至于为定义SIRS和器官功能障碍,将小儿分为6个年龄组,监测指标异常的标准是超过生理均值2个标准差,其科学性与实用性亦尚需临床验证。3.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特点:(1)病理生理:成人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病死的主要原因是血管运动麻痹。此时虽存在心肌功能障碍,但多可通过增加心率及心室舒张程度进行代偿,心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小儿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为低排高阻、低排低阻或高排低阻,但多存在有效循环量不足,心输出量下降,因此,液体复苏更为重要。(2)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在高心输出量低血管阻力休克,多巴胺仍是一线治疗药物。它是通过交感颗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产生收缩血管作用。6个月以下婴儿交感颗粒数量不足,休克时会出现多巴胺抵抗,换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较大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收到较好疗效。休克时,若有α受体敏感性下调,会出现对去甲肾上腺素抵抗,应换用血管紧张素或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因为这类药物发挥作用不受α受体敏感性的影响。心输出量下降时,成人常将多巴酚丁胺或中等剂量多巴胺作为一线正性肌力药物。但在12个月以下婴儿可出现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抵抗现象,换用肾上腺素有可能发挥较好治疗作用。在血压基本正常心输血量下降,血管阻力增高,而肾上腺素疗效欠佳时,可选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抑制环磷酸腺苷的水解,有刺激β受体的作用,可对抗β1或β2受体敏感性下调。若患儿肝功能异常,常用米力农,若肾功能异常,则常用氨力农。这类药物半表期长,一旦出现快速心律失常,低血压,应及时停药。去甲肾上腺素可纠正因此引起的低血压副作用。4.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治疗:(1)原则国内外学者治疗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不同学者意见并不一致。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治疗方法的可靠程度一般分为3级,Ⅰ级:完全依据科学证据,合理可靠;Ⅱ级:有一定科学依据并得到专家支持,合理;Ⅲ级:科学依据不足,但有专家及资料支持。目前学组所推荐的治疗意见多数有Ⅱ级以上证据。(2)重视我国应用莨菪类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经验(如中毒性茵痢等)。(3)液体复苏时用晶体还是肢体,学术上并无定论,但晶体液价廉易得,无不良反应。一旦晶体液复苏疗效欠佳,可适当补充胶体液,如血浆等。(4)其他治疗推荐方案中未提及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并不意味临床不能使用。血浆置换、连续血液滤过等血液净化疗法维持内环境稳定、清除炎症介质;纳洛酮、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阻滞剂、静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活化蛋白C等;体外膜肺治疗顽固性休克均未提及。因某些疗效尚不肯定;有些技术复杂尚未在临床普遍应用。医生可根据条件、经验选择,积累临床资料。总之,儿科感染性休克是脓毒症动态变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诊断与治疗应重视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及动态评估,随时调整诊疗决策。学组的推荐方案,给国内小儿急诊医务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便于临床应用,还附了国外的治疗流程图。为不断提高小儿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的诊治水平,希望大家关注推荐方案,并通过实践使之不断完善。

二、60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降钙素原、D-二聚体、D-乳酸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2 研究方法
        2.2 血液标本的收集
        2.3 降钙素原的检测
        2.4 D-二聚体的检测
        2.5 D-乳酸的检测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生物标志物检测值比较
    2 联合检测与单个生物标志物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儿童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法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初始1h输入生理盐水量和ICU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一期复苏成功率、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2.3 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比较
    2.4 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治疗前及复苏24hpH、Na+、Cl-比较
3 讨论

(3)血清CRP水平表达与小儿感染性休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检测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在感染性休克患儿急救时效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
        1.2.2 实施前的调查分析
        1.2.3 干预方法
        1.2.3. 1 完善医护工作流程及指引
        1.2.3. 2 强化医护理论及技能的培训
        1.2.3. 3 医护共同参与医疗查房
        1.2.3. 4 改革护理人员排班模式
        1.2.3. 5 抢救定位分工配合法
        1.2.3. 6 提高医护评估病情的能力
        1.2.3. 7 其他
        1.2.4 评价方法
        1.2.4. 1 查检人员
        1.2.4. 2 儿童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成功抢救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2.1.1 病情判断时间过长
        2.1.2 抗生素未及时应用
        2.1.3 未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2.2 开展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效果(见表2)
3 讨论

(6)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及检测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
    2.2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
3 讨论

(7)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
    1.2 救治情况及愈后
2 讨论
    2.1 早期诊断
    2.2 液体复苏
    2.3 血管活性药

(9)输血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12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
        1.2.2 疗效及判定标准:
    1.3 结果:
2 讨论

(10)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说明
    一、定义
    二、诊断
        1.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代偿期(早期):
        2.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
        3. 临床分型:
    三、治疗
        1. 液体复苏:
        2. 血管活性药物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休克难以纠正,血
        3. 积极控制感染和清除病灶:
        4. 肾上腺皮质激素:
        5. 纠正凝血障碍:
        6. 其他治疗:
        7. 国外治疗流程图(图1)。
    四、效果评价

四、60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钙素原、D-二聚体、D-乳酸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D]. 杜桂虎. 青岛大学, 2020(01)
  • [2]儿童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法临床分析[J]. 陈小娟,冯惠蓝.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7(03)
  • [3]血清CRP水平表达与小儿感染性休克相关性研究[J]. 崔小文. 当代医学, 2016(34)
  • [4]探讨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分析[J]. 何淑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8)
  • [5]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在感染性休克患儿急救时效性中的应用效果[J]. 李素萍,谢姗姗,刘艾娇,王泽丽,邓晓莉,李智英. 循证护理, 2016(02)
  • [6]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 吴明法,罗慕华,蔡康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06)
  • [7]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J]. 宋瑞娟,李小兰,宋瑞华,王莉.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2(06)
  • [8]低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儿童感染性休克24例报告[J]. 杨子江,李敬风,付利民,雷尚兵,刘俊华,吴勇,胡艳萍. 中华儿科杂志, 2011(11)
  • [9]输血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123例临床分析[J]. 张善应,倪剑. 四川医学, 2007(03)
  • [10]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J]. 樊寻梅. 中华儿科杂志, 2006(08)

标签:;  ;  ;  ;  

儿童感染性休克60例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