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

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

一、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赵蕊[1](2020)在《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文中指出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当代建筑表皮的体化现象和趋势已十分明显。本文以体化建筑表皮为研究对象,搭建起一个对其现象发生阐释、内在构成逻辑、深层审美内核为主要体系的独立研究框架。并分别从本体的生态关联及组织逻辑视角,提出体化建筑表皮的内在机制;从创作者的审美意象及接受者的审美感知视角,构建出深化的审美理论。据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分析可见,高速更迭的信息时代下,广泛的信息共享及交互促进了多领域的科技进步。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显现着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以及人们对建筑表皮生态功能的需求和关注。复杂性科学、数字化构建、参数化生成等技术理论的辅佐,加剧了时代文化观念的嬗变,也引发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媒介性、交互性、信息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这些共同赋予了体化建筑表皮充分的生存语境。以生态视域为建筑创作逻辑基础的时代导向下,生态属性关联是建筑表皮体化现象的内在动因,其本质亦是基于生态功能承载需求所衍生出的一种形式改变。在承载控制自身能耗、整合外部资源、改善周边环境等生态目的的驱动下,形式探索也反映了当前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同时,复杂的体化建筑表皮形态蕴含着内在的组织逻辑,本文将其拆解为三种全新的形式语言:强调层级配合的分层属性、强调拆解整合的体块属性、强调维度扩展的机理属性。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印证了发生于当前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形式语言逻辑重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机制和秩序法则,重塑了以往人们对事物非单一化模式的审美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构建出体化建筑表皮的深化审美理论层级。当前,作为创作主体的建筑师信息涉猎广度不断增加,视角随之扩大,更多外部因素赋予了创作时审美意象生成的来源。它们显现出符号化提炼、加工的特质,且最终的形式表现受制于意象生成机制的影响。以意象美学为理论指引解读体化建筑表皮,实质上梳理了从诱发灵感到实体再现的过程,其内在反映出当前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及环境重塑性关注的本质。对于作为接受客体的大众,本文以感知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阐释了该视角下对体化建筑表皮从感知呈现到触发记忆,再到引发关注转向的递进过程。大众的感知记忆及感知思考,解读了发生于当下的集体关注转向,人们愈发注重建筑表皮在媒介、交互、信息方面的属性和作用。因而,体化建筑表皮亦是时代审美趋向的物质载体,并扩展为以大众需求为基础,衍化、生成契合该需求的审美形式表现。它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单一化形式的反叛,展现了对创新性和复杂化审美维度的认同。对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及审美感知研究,亦是对其自身价值及未来建筑表皮创作趋向的深入剖析和研究。

罗晓兰[2](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刘静[3](2019)在《从身心关系论梁漱溟的人生观与艺术观》文中提出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漱溟,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为广西桂林。他是我国现代思想家,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之一,有着“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最后的儒家”等美誉。梁漱溟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根本问题和中国社会问题。他从一开始崇尚西方功利主义,到后来转向佛学追求,最后归宗儒学;广泛吸收中国儒家、印度佛家、西方生命哲学与心理学等各家思想,旨在构建自己的学说体系。他有丰富的理论着作,出版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在这些着作中,梁漱溟从生命意欲出发,形成了关于人生与艺术的看法;指出了理性是无私的情感,为人独有,是代表宇宙生命的最高精神形态;强调了人心的主导特征,从身与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方面揭示人的生命意义。身与心的结合是社会人独立存在的基础,关注身心关系是梁漱溟人生哲学和艺术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也是其人生艺术化的最终指向。本文先探讨了梁漱溟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思想渊源和一般意义上的身心关系论,然后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梁漱溟的人生观与艺术观。首先考察梁漱溟以身从心的人生观。从身到心的发展其实是社会事物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手脚的分工和头脑的发达促进了心的成熟。心是生命活动的表现,身则为心提供了物质基础,心为“体”、身为“用”,二者相通而不隔,以“一切不认定”的态度,实现身心和谐。往复身心之间的理性,是对基于身的本能的超越。动物从乎身,依靠本能生存,因而无法彰显生命本性;人因其心揭示了宇宙生命的本原。基于此种理论基础,人们应选择郑重的人生态度,顺着自己的本性向前走,自觉畅发固有的生命力去生活。同时指出,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成己”与“成物”的创造。其次介绍梁漱溟身心一体的艺术观。一切文学艺术都建立在感情之上,而感情则是往复于身心之间的。梁漱溟认为文学艺术满足了心对于真善美的需要,它既具有区别于科学的真,也具有区别于宗教的善,还具有区别于自然的美,它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利害而有无私感情的美。梁漱溟认为“艺术型”的人比“思维型”的人有更高的艺术造诣。他分析了“系于身,通乎心”的文艺类型,认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文艺形式有着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把艺术作品分为“联属于身者”与“联属于心者”,推崇意境高远的文艺作品。文学艺术有着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再次重点论述梁漱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艺术构建。道德是生命的和谐,是人身心的和谐,也是一门人生的艺术。人的生命本性呈现出一种向上与向善的精神,而道德正体现了这种生命精神,它是人生的实践。宗教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逐渐失去其重要地位。面对心牵累于身的现实困境,梁漱溟为寻一方心灵的寄托之所,主张“以道德、美育代宗教”,通过审美教育促进道德的培养,最终实现未来社会的艺术化。最后是对梁漱溟人生观与艺术观的思考。梁漱溟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强调人身心的和谐,他努力调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构建自由和谐、充满情谊的理性社会,让生命焕发活力,走向人生的艺术化。梁漱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转化所做的努力、对人自身主体意识的关注以及凸显的情理结合的人文关怀,都对世界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艳[4](2019)在《足球裁判员赛时状态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影响研究 ——基于自我损耗与运动疲劳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红色心理效应研究热点逐渐延伸至竞技运动领域,首先运动心理学研究者注意到红色队服在特定项目比赛中具有一定优势,而后陆续的研究逐渐细化红色刺激对不同项目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证据提出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使得团体球类项目中裁判员对红方判罚具有倾向性,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红色与攻击意义形成的联结在特定情境中无意识地影响个体心理功能。本研究在运动竞技领域现有的红色心理效应研究框架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空白,分别运用行为观察研究、实证性研究方法结合运动基本特征系统科学地探索足球运动中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对裁判员判罚决策的影响,设计三项研究探析足球裁判员赛时状态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具体问题有:1.实际足球比赛中,红色队服对裁判判罚决策的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其影响随比赛时间变化如何改变。2.裁判员判罚决策过程伴随的认知资源损耗和运动疲劳,意味着自我控制资源减弱,是否改变裁判员受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调节作用。研究一采用行为观察法对2017-2018英超联赛中57场主场为红色队服的三支球队在不同时段受判罚频次进行统计,证实现实比赛中裁判员判罚受多因素相互作用抵消,红方并未获得更多判罚,并且,随时间变化裁判员对红方判罚未显着增加,提示仅以判罚结果推测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影响裁判员判罚决策尚有缺陷。研究二和研究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运动基本特征,分别以认知任务模拟裁判员判罚决策产生的自我损耗和中高强度运动任务模拟裁判员赛时运动疲劳,被试在任务结束后,对有身体冲撞的明确犯规情境和无身体接触的模糊犯规情境做出判罚决策,收集判罚反应时(ms)。两项研究中对照组结果证实裁判员对红方的判罚决策具有倾向性。研究二证实认知任务后被试在模糊犯规情境中对红色队服运动员判罚倾向性更加显着,判罚反应时更快,同时在红方明确犯规情境中正确判罚的反应时也快于对照组,由此,我们推测赛时裁判员认知资源的损耗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起到增强作用。研究三或因运动任务与赛时运动状态存在差异,相较对照组,运动组被试的判罚受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作用减弱。推测研究设计的中高强度运动任务有效提高被试自我控制能力,从另一角度论证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或可能削弱甚至反转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在赛时对裁判员判罚决策的不利影响。三项研究结果很好地证实裁判员受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作用,在判罚决策上对红方具有倾向性,但自我控制能力的改变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具有调控作用。依据现有本研究提出建议,裁判员在赛程中应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赛时随时注意葡萄糖等能源补给,日常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参与中等有氧运动或体育锻炼活动,自我损耗仅仅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休息或某些练习得以补充。以上措施能即时或长期提高裁判员执行功能,削弱赛时裁判员受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作用,使得判罚决策更加客观公平,对维护比赛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辛梦媛[5](2019)在《基于控制论方法的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饰行业作为与人类联系最紧密的行业,广告是其生产与销售的首选营销手段,对于展示商品特色,传递时尚信息,促进商品销售至关重要。随着服饰品牌对广告的需求不断增加,广告行业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广告模特的情绪以及姿态表现,既是对服饰特点的诠释和展现,也是与广告受众进行讯息和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各界对广告模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告拍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模特对外在接收的信息进行翻译,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不断的调整,然后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再展现出来。模特的镜头表现力会直接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所以需要模特对角色进行把控。本论文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以及多学科分析等方法,以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为切入点,着重研究服饰广告模特,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与控制论的关系,结合控制论方法的服饰广告模特的训练以及控制论方法在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中的应用四个主要方面,最终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服饰广告模特的拍摄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模特的镜头表现力,帮助广告模特更好的发展,提升广告的质量以及拍摄的效率,从而促进服饰营销。

黄小勇[6](2019)在《VSIG4负向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化》文中认为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的促炎因子IL-1β和IL-18,在宿主防御感染和炎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活性的IL-1β和IL-18需要细胞内天冬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将无活性的前体proIL-1β和proIL-18裂解,这个过程受到不同的炎症小体的调控。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炎症小体,由NLRP3、衔接蛋白ASC、caspase-1构成的蛋白复合体。NLRP3炎症小体失调会导致多种多样的炎性综合征的发生,包括多发性硬化(MS)、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变、痛风和肥胖等。因此,维持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抑制的最佳平衡才能避免对机体造成过度的炎性损伤。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属于双信号模式,其中启动信号主要来源于模式识别受体(PRRs),激活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用于上调NLRP3炎症小体组件的转录水平;第二信号又被称为激活信号,由ATP、孔形成、K+外流、溶酶体不稳定/破裂、线粒体活性氧(mtROS)等多种刺激激活。一旦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caspase-1裂解proIL-1β和proIL-18,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IL-1β和IL-18,从而促进炎症或诱导炎性细胞的死亡(即焦亡)。NLRP3炎症小体的蛋白水平被认为是炎症小体激活的关键限速点,受多种调节机制抑制,如自噬的产生、T细胞的活化、I型干扰素的表达、一氧化氮(NO)、TRIM30(tripartite-motif protein 30)、POP1(pyrin-only protein-1)和miR-233等等,这些调节因子可以直接抑制NLRP3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小体的激活。例如,2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通过增加NLRP3的自噬性降解从而减少NLRP3表达。A20(也被称作TNFAIP3)可通过限制proIL-1β和NLRP3蛋白的泛素化从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已报道的这些调节因子大多数看起来都是作用于转录后和翻译后调节,但是关于NLRP3炎症小体转录水平的调节仍然是不清楚的。VSIG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containing 4)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补体受体(CRIg),特异性的表达于静息的组织定居巨噬细胞。通过与补体成分C3b或失活的C3b(iC3b)结合,VSIG4可清除C3b或iC3b调理的病原体,包括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VSIG4与T细胞上未知受体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增殖并促进Foxp3+Treg细胞分化。VSIG4-Fc融合蛋白似乎也可防止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关节炎、肝炎、葡萄膜视网膜炎的发展。然而,VSIG4是否能对NLRP3炎症小体组分的转录进行调控依旧未知。为了明确VSIG4与NLRP3炎症小体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在体外证实了VSIG4缺失后Nlrp3和Il-1β的转录水平增强。静息状态时,Vsig4-/-腹腔巨噬细胞(PEMs)中,Nlrp3和Il-1β的mRNA水平升高,但Asc、Caspase-1及Il-18无明显的变化。给予PEMs第一信号(LPS刺激)后,敲除VSIG4后NLRP3和IL-1β蛋白水平增高,同时过表达VSIG4则NLRP3和IL-1β蛋白水平降低。给予PEMs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后,VSIG4敲除不影响caspase-1及活化形式的蛋白水平,但细胞分泌的IL-1β增加、细胞焦亡增多。直接使用C3b刺激人来源的单核细胞THP-1或VSIG4激动性抗体VG11活化野生型小鼠PEMs中VSIG4,可抑制IL-1β分泌和细胞焦亡的发生。VSIG4又是如何影响NLRP3和IL-1β的转录水平的呢?为了明确其分子机制,我们在Vsig4-/-PEMs和肝脏组织中发现A20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过表达Vsig4的PEMs中A20表达也明显增强。已有文献报道A20参与NLRP3和proIL-1β的蛋白表达,因此我们用shRNA干扰A20表达后发现NF-κB信号通路增强、NLRP3及IL-1β表达增加,BAY11-7082抑制NF-κB后下调NLRP3及IL-1β表达,说明VSIG4通过A20-NF-κB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进一步分析Nlrp3和Il-1β的启动子区域发现许多RelA(即NF-κB p-65)、JunB和ELK-1的结合位点,RelA可直接调控JunB和ELK-1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同时JunB和ELK-1在LPS刺激条件下与Nlrp3和Il-1β的启动子区域结合促进其转录表达。接着我们检索了A20基因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发现许多STATs转录因子的序列,WB(western blot)显示p-STAT3及上游分子p-JAK2表达增高,而p-STAT6、p-AKT、p-ERK1/2无明显变化。shRNA干扰Stat3、S3I-201抑制STAT3或TG101348抑制JAK2后,均会抑制A20表达,从而影响下游NLRP3和IL-1β的表达。进一步通过ChIP-qPCR确定p-STAT3结合在A20启动子上-1000+1区域。这些结果表明VSIG4会通过JAK2-STAT3-A20信号轴抑制NF-κB信号对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VSIG4作为膜分子,又是如何启动JAK2-STAT3-A20信号的呢?为此,我们采用酵母泛素分裂筛选的方法找到了与VSIG4交互蛋白MS4A6D分子,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和CO-IP进一步证实两者可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CO-IP证实MS4A6D直接与JAK2相互作用,使JAK2磷酸化水平升高,提高下游p-STAT3及A20蛋白水平,抑制Nlrp3和Il-1β的转录表达。在Vsig4+RAW264.7细胞中过表达Ms4a6d后增强JAK2-STAT3-A20信号,同时Vsig4+RAW264.7细胞中shRNA干扰Ms4a6d则抑制JAK2-STAT3-A20信号。最后通过截短和点突变的方法证实,VSIG4与MS4A6D相互作用时MS4A6D碳端231-241位上Ser232和Ser235磷酸化是活化下游信号所必须。这些结果都表明了激活VSIG4后与MS4A6D相互作用,使MS4A6D直接磷酸化JAK2并启动STAT3-A20信号抑制NLRP3炎症小体。在体外实验中,VSIG4参与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那么VSIG4在NLRP3炎症小体相关疾病中是否也同样参与NLRP3炎症小体调控呢?因此,我们构建了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紧密相关的两个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以及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肠炎模型。在EAE模型中,VSIG4敲除小鼠疾病症状加重,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包括与EAE脱髓鞘紧密相关的IL-17A+CD4+T细胞及IFN-γ+CD4+T细胞增加,并且NLRP3和IL-1β蛋白表达增加。同时在Vsig4-/-Nlrp3-/-小鼠和Vsig4-/-Il-1r1-/-小鼠或IL-1Rα(IL-1受体阻断剂)处理的Vsig4-/-小鼠中,EAE疾病症状减轻,说明在EAE模型中VSIG4通过负调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从而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然而,在DSS诱导的肠炎模型中,Vsig4-/-小鼠表现出对肠炎的抵抗性。VSIG4敲除后小鼠存活率提高、体重下降幅度减轻、疾病评分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但NLRP3和IL-1β表达增加、肠上皮增殖能力增强,说明VSIG4缺失使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保护DSS诱导的肠炎。进一步使用Vsig4-/-Il-1r1-/-小鼠构建肠炎模型,能明显阻断VSIG4缺失后的保护作用,同时使用CY-09(NLRP3抑制剂)和IL-1Rα处理Vsig4-/-肠炎小鼠印证了该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在VSIG4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及IL-1β信号从而加重DSS诱导的肠炎。既然VSIG4在NLRP3炎症小体相关疾病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那是否能将其作为疾病的治疗靶点,从疾病初期就减少甚至阻断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活化。因此我们使用VSIG4的单克隆激动性抗体VG11处理EAE野生型小鼠,相对于IgG1对照小鼠,给予VG11处理的小鼠症状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同时促进JAK2-STAT3-A20信号活化、下调下游NLRP3及IL-1β表达。由此说明,VSIG4可以作为NLRP3炎症小体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总之,VSIG4活化时可与MS4A6D相互作用,直接激活下游JAK2-STAT3-A20级联信号,进而抑制Nlrp3和Il-1β的表达,负调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VSIG4活化信号参与调节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为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吴林龙[7](2015)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目前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少,而缺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视域下对这项实践活动的对象开展本体性、根源性、发展性、阶段性和规律性的深入系统研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立体、多维、动态和带有经验支持性的研究,可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整体视域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完和善整体视域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乃至学科建设。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主体内容由七章构成。第一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人的思想品德或人的思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求学的人,从层次上主要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人,从元素上涉及到生理、心理、需要、行为和问题的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历史上就存在的人,自奴隶社会开始经历不同的社会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要对象、关键对象和重点对象。中国古代思想家、西方古代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直接或间接波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第二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理。生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前提性元素,是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关的生理,主要涉及到大脑及发育、腺体激素及发育、骨骼肌肉及发育、心脏血管及发育、肺生理及发育、第二性征及发育。以生命原始发生和人类起源的思考为视角可以为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提供宽广的视域。不论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还是从敬畏生命的角度,抑或尊重人类的角度,都要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及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整体上呈现出自然过程性和对意识影响性的发展特点。第三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心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基础性元素,是基于个体思想品德或世界观、人生观进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对心理学意义上心理的一种重新整合,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贯穿其中的注意。凸显想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长发展乃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从心理原始进化视角得出的重要结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表现,从内容上表现为从具体形象性到抽象逻辑性的发展,从形成方式上表为从无意识性到有意识性的发展。第四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需要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核心性和动力性元素,本质上是思想意识的欲求状态,反映的是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等层面某些特定事物的倾向性和敏感性,体现的是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的特定事物的投入和摄取状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不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具有价值发生、理想形成、情感体验、人格发育、行为发动的功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是通过生命遗传机制获取自然进化积淀的需要机能的基础上受到社会同化并通过个体实现出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主导需要,从内容上表现为从个体重心到社会重心的发展,从形成方式上经历自在表达到自觉形成的发展。第五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行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关键性和表现性元素,是指个体协调关于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等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的现实活动。观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就要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观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具有承载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习惯养成和创新创造的作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植根于环境的交互作用、需要的驱动转化和认知力量的调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在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内容上表现出从行为动作到行为实践的发展,从形成方式表现为从依从立场到整合立场的发展。第六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问题。问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伴随性元素,是指个体处理关于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而表现出的自身成长发展的困境或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来源,从形成意义上,是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成长发展与社会实际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从建构意义上,是国家作为社会的支配力量运用社会主流价值进行的权威话语建构,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个体成长发展状况的相互比较中建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典型问题,从内容表现出从社会差距向自我困惑的演进,从呈现背景上看表现从适应背景到成材背景的变换。第七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发展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根据个体的原初成长发展,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来辩证重构个体的成长发展,从而使个体形成新的成长发展内容和态势。当代中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发展教育,即是一种以个体原初成长发展为基点,以个体主动成长发展为过程和核心,以个体全面成长发展为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从模塑式到发展式转换。这涉及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相关层面的调整。

岳中峰,王维忠[8](2013)在《心理发展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进而改造自我、改造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获得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修养。本文拟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影响作以探析。

张玉能[9](2013)在《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的完善——深层审美心理与思维艺术综合型人格》文中研究说明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个体的人格完善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普通人成长为非超越的自我实现者和超越的自我实现者;可以使思维型人格与艺术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可以使内倾型人格与外倾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从而使每个个体都得到自由发展。

王冰[10](2011)在《心理意识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绪伴随着心理意识过程而产生,是对客观事物对主体需求满足程度的体验反应。适当控制感觉阈限和意识阈,选择稳定健康的心理意识,对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具有重要的心理引导作用。

二、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综述
        1.2.1 关于建筑表皮的研究现状
        1.2.2 建筑美学及相关美学理论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3.4 论文框架
第2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理论建构
    2.1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
        2.1.1 地位从属阶段
        2.1.2 自我独立阶段
        2.1.3 主动表达阶段
    2.2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存语境
        2.2.1 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
        2.2.2 媒介价值观的转向
        2.2.3 非线性科学观的加持
    2.3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理论
        2.3.1 生态美学
        2.3.2 构成美学
        2.3.3 意象美学
        2.3.4 感知美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关联
    3.1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策略拆解
        3.1.1 针对性功能策略
        3.1.2 复合性功能策略
    3.2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叙事语言
        3.2.1 仿生叙事语言
        3.2.2 自然叙事语言
        3.2.3 可持续叙事语言
    3.3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构建原则
        3.3.1 适应性原则
        3.3.2 高效原则
        3.3.3 生态审美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组织逻辑
    4.1 体化建筑表皮的形式语言
        4.1.1 分层构建
        4.1.2 体块穿插
        4.1.3 肌理塑造
    4.2 体化建筑表皮的平衡机制
        4.2.1 构成元素的组织平衡
        4.2.2 形态的动势平衡
        4.2.3 光影的情感平衡
    4.3 体化建筑表皮的秩序建立
        4.3.1 中心消隐秩序
        4.3.2 逆抽象秩序
        4.3.3 无序的有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
    5.1 审美意象的灵感诱发
        5.1.1 人文为根
        5.1.2 艺术为邻
        5.1.3 自然为居
    5.2 审美意象的符号转换
        5.2.1 源自生活的物象对照
        5.2.2 源自联想的隐喻创造
        5.2.3 源自族群的认知轮廓
    5.3 审美意象的生成机制
        5.3.1 相似性机制
        5.3.2 聚合性机制
        5.3.3 延续性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感知
    6.1 审美感知系统的拓展
        6.1.1 改变知觉单一结构
        6.1.2 打破表意直白属性
        6.1.3 拓展视角转换机制
    6.2 审美感知记忆的触发
        6.2.1 强调差异化凸显
        6.2.2 注重认知度逆转
        6.2.3 实现动态性转换
    6.3 审美感知关注的转向
        6.3.1 关注信息和影像
        6.3.2 强化交流和互动
        6.3.3 参与消费和娱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术语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三、网络疑病量表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编码结果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解释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量表编制
        四、量表验证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样本
        二、测量工具
        三、分析技术
    第四节 预调研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二、问卷调整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从身心关系论梁漱溟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梁漱溟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以身从心的人生观
    第一节 人身与人心
    第二节 “心与生命同义”
    第三节 人生向上观
第二章 身心一体的艺术观
    第一节 文学艺术之美
    第二节 涉乎身心的文艺分类
    第三节 文艺的生命意义
第三章 身心和谐的艺术化人生
    第一节 “道德为人生艺术”
    第二节 “以美育代宗教”
第四章 关于梁漱溟人生观与艺术观的思考
    第一节 思想特点
    第二节 理论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足球裁判员赛时状态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影响研究 ——基于自我损耗与运动疲劳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理论背景
    2.1 红色心理效应
        2.1.1 红色心理效应概念来源及发展
        2.1.2 红色心理效应的情境性
        2.1.3 竞技运动领域的红色心理效应
        2.1.3.1 竞技运动中的红色队服优势——基于行为观察研究
        2.1.3.2 竞技运动中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基于实证研究
    2.2 自我控制、自我损耗
        2.2.1 自我控制、自我损耗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2.2.2 认知领域的自我损耗相关研究
    2.3 运动疲劳
        2.3.1 运动疲劳与自我损耗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意义
        2.4.2.1 理论意义
        2.4.2.2 现实意义
        2.4.3 研究技术路线
3 实验部分
    3.1 研究一17-18 赛季英超联赛中红色队服对不同时段判罚情况影响的差异统计
        3.1.1 前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1.4 结果
        3.1.5 讨论
    3.2 研究二裁判员赛时认知损耗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影响
        3.2.1 前言
        3.2.2 研究二——预实验部分
        3.2.2.1 被试
        3.2.2.2 预实验设计
        3.2.2.3 预实验材料
        3.2.2.4 预实验程序
        3.2.2.5 预实验结果结果分析
        3.2.2.5.1 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结果分析
        3.2.2.5.2 心境得分结果分析
        3.2.2.6 讨论
        3.2.3 研究二——正式实验部分
        3.2.3.1 被试
        3.2.3.2 实验设计
        3.2.3.3 实验材料
        3.2.3.4 实验程序
        3.2.3.5 数据处理
        3.2.4 结果
        3.2.4.1 对照组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情况结果
        3.2.4.1.1 对照组判罚情况结果
        3.2.4.1.2 对照组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2.4.2 两组被试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决策情况
        3.2.4.2.1 两组被试对明确犯规情境判罚决策分析
        3.2.4.2.2 两组被试对模糊犯规情境判罚决策分析
        3.2.4.3 两组被试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2.4.3.1 两组被试对明确犯规情境的正确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2.4.3.2 两组被试对模糊犯规情境的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2.5 讨论
        3.2.5.1 对照组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情况分析
        3.2.5.2 两组被试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情况分析
    3.3 研究三裁判员赛时运动疲劳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影响
        3.3.1 前言
        3.3.2 研究方法
        3.3.2.1 被试
        3.3.2.2 实验设计
        3.3.2.3 实验材料
        3.3.2.4 实验流程
        3.3.2.5 数据处理
        3.3.3 结果
        3.3.3.1 对照组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情况结果
        3.3.3.1.1 对照组判罚情况结果
        3.3.3.1.2 对照组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3.3.2 两组被试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情况结果
        3.3.3.2.1 两组被试对明确犯规情境判罚决策分析
        3.3.3.2.2 两组被试对模糊犯规情境判罚决策分析
        3.3.3.3 两组被试对不同犯规情境的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3.3.3.1 两组被试对明确犯规情境的正确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3.3.3.2 两组被试对模糊犯规情境的判罚反应时(ms)结果
        3.3.4 讨论
4 总讨论
    4.1 研究结果讨论
    4.2 研究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自我损耗抄写材料
    附录二 自我损耗测试问卷
    附录三 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材料图片
    附录四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及成果
致谢

(5)基于控制论方法的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框架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
2、服饰广告模特概述
    2.1 模特的起源与发展
    2.2 服饰广告模特的分类
        2.2.1 服饰广告平面模特
        2.2.2 服饰广告影视模特
        2.2.3 服饰品牌形象代言模特
    2.3 模特在服饰广告中的价值体现
    2.4 服饰广告拍摄中模特的现存问题
        2.4.1 服饰广告平面拍摄中模特的现存问题
        2.4.2 服饰广告动态拍摄中模特的现存问题
3. 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与控制论的关系
    3.1 模特在服饰广告中的角色塑造
        3.1.1 模特的广告角色
        3.1.2 模特的服饰广告角色塑造
        3.1.3模特的服饰广告角色塑造方法
    3.2 服饰广告拍摄中控制论相关理论
        3.2.1 控制的原理
        3.2.2 服饰广告拍摄中控制的基本环节
        3.2.3 服饰广告拍摄中控制论基本方法
    3.3 控制论方法对于模特角色塑造的意义
4. 结合控制论方法的服饰广告模特的训练
    4.1 模特肢体控制的训练
        4.1.1 反馈方法调节模特平衡协调能力
        4.1.2 信息方法提高模特节奏能力
    4.2 模特平面造型的训练
        4.2.1 运用信息法的生活化姿态造型训练
        4.2.2 运用表象摹拟的夸张姿态造型训练
        4.2.3 直觉与即兴的戏剧性姿态造型训练
    4.3 模特情绪与情感控制的训练
        4.3.1 表情情绪的控制
        4.3.2 情感的控制
    4.4 模特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4.4.1 想象来源于生活
        4.4.2 开发想象力提高模特镜头表现力
5. 控制论方法在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中的应用
    5.1 反馈调节法的应用
        5.1.1 “前馈控制”—摄影师与模特协同创造
        5.1.2 负反馈控制—提高广告拍摄效率
        5.1.3 下意识创作—使广告角色真实生动
    5.2 信息法的运用
        5.2.1 信号刺激情景带入
        5.2.2 合理控制注意力迅速得到信息
    5.3 黑箱方法的运用
        5.3.1 想象刺激角色创造
        5.3.2 假定情境角色塑造
6. 控制论方法在设计师品牌服饰广告拍摄中的应用
    6.1 品牌介绍
    6.2 广告的拍摄
        6.2.1 拍摄过程
        6.2.2 平面广告展示
        6.2.3 品牌影视广告脚本
        6.2.4品牌影视广告成品展示
    6.3 品牌反馈
7. 结论
    7.1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7.2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VSIG4负向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VSIG4 抑制Nlrp3和Il-1β的转录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SIG4 通过上调A20 表达抑制NLRP3 炎症小体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SIG4 减轻小鼠EAE的严重程度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SIG4 加重小鼠DSS诱导的肠炎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SIG4 作为疾病治疗靶点的干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NLRP3 炎症小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蕴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释义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求学的人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人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历史的人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构成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历史构成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要对象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关键对象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重点对象
    四、历史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二)西方古代思想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理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划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指涉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组成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原始溯源
        (一)生命起源视角的溯源
        (二)人类进化视角的溯源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学段发展
        (一)小学阶段的生理发展
        (二)初中阶段的生理发展
        (三)高中阶段的生理发展
        (四)大学阶段的生理发展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发展的特点
        (一)自然过程性
        (二)意识影响性
第三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圈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所指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内容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原始发生
        (一)感觉的发生阶段
        (二)知觉的发生阶段
        (三)记忆的发生阶段
        (四)思维的萌芽阶段
        (五)想象形成的阶段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学段发展
        (一)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二)初中阶段的心理发展
        (三)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
        (四)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发展
        (二)从无意识性到有意识性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厘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内涵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主体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功能
        (一)价值发生功能
        (二)理想形成功能
        (三)情感体验功能
        (四)人格发育功能
        (五)行为动力功能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根源
        (一)根源于自然进化
        (二)根源于社会同化
        (三)根源于个体实现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学段表现
        (一)小学阶段的主导需要
        (二)初中阶段的主导需要
        (三)高中阶段的主导需要
        (四)大学阶段的主导需要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发展规律
        (一)从个体重心到社会重心的发展
        (二)从自在表达到自觉形成的发展
第五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界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含义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观察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作用
        (一)承载思想观念
        (二)承载政治观点
        (三)承载道德规范
        (四)承载习惯养成
        (五)承载创新创造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根据
        (一)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需要驱动的转化
        (三)认知力量的调控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特点
        (一)小学阶段的行为特点
        (二)初中阶段的行为特点
        (三)高中阶段的行为特点
        (四)大学阶段的行为特点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发展的规律
        (一)从行为动作到行为实践的发展
        (二)从依从立场到整合立场的发展
第六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界说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语用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实质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来源
        (一)个体形成
        (二)社会建构
        (三)个体与社会互动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学段表现
        (一)小学阶段的典型问题
        (二)初中阶段的典型问题
        (三)高中阶段的典型问题
        (四)大学阶段的典型问题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演化规律
        (一)从社会差距到自我困惑的演进
        (二)从适应背景到成材背景的变换
第七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一、发展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转换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转换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转换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9)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的完善——深层审美心理与思维艺术综合型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维型和艺术型的人格分类
二、思维型和艺术型人格与深层审美心理
三、审美教育与思维艺术综合型人格

(10)心理意识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意识的基本内涵
    1. 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人的意识是社会劳动 (环境) 的产物
二、心理意识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1. 感觉阈限与情绪调节
    2. 意识阈与情绪调节
    3.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与情绪调节
三、选择稳定健康的心理意识,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
    1. 满足社会需要
    2. 尊重丰富多彩的个体心理需求
    3. 认同既定的社会角色

四、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D]. 赵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 [3]从身心关系论梁漱溟的人生观与艺术观[D]. 刘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足球裁判员赛时状态对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的影响研究 ——基于自我损耗与运动疲劳视角[D]. 施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7)
  • [5]基于控制论方法的服饰广告模特角色塑造研究[D]. 辛梦媛.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1)
  • [6]VSIG4负向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化[D]. 黄小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7]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D]. 吴林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8]心理发展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探析[J]. 岳中峰,王维忠.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30)
  • [9]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的完善——深层审美心理与思维艺术综合型人格[J]. 张玉能. 美育学刊, 2013(05)
  • [10]心理意识对情绪调节的作用[J]. 王冰. 理论界, 2011(12)

标签:;  ;  ;  

自我感觉——健康的“第一信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