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妇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绝经后妇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一、更年期后妇女血液流变学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畅[1](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指出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郑雪雍[2](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症状、血脂及性激素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在控制饮食和适当锻炼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周一、三、五或每周二、四、六)两组总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在国内改良女性绝经自测量表(Kupperman)评分、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变化。所有关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均用SPSS24.0软件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入组30例,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完成29例。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S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E2、FSH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TC、TG、LDL-C、HDL-C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与针刺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有确切疗效。两者都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雌激素水平、血脂各项指标,且穴位埋线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王祺[3](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方面,通过两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筛选二至丸延缓衰老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相应分子网络,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率为后续实验提供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生物实验方法,验证二至丸延缓衰老的药效及预测分子机制,为后续滋阴方延缓衰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二至丸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首先通过《中医药数据库》、《中医药大辞典》、Pub Chem数据库、TCMSP数据库收集二至丸所有化学成分,并以ADME作为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的标准,然后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标垂钓,预测二至丸人类活性靶蛋白基因名称。其次,通过Gene数据库构建衰老人类相关基因,并与上述化合物的靶点进行匹配,进一步获得二至丸与衰老相关的靶点。再次,运用IPA数据库构建上述两者的分子网络并分析它们共同作用的生物学通路及可能的作用位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并进行Clue GO分析和KEGG通路整合。最后,比较分析IPA和DAVID所得数据,交叉筛选出两者中共同覆盖的生物学通路与活性靶点,预测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为后续实验提供研究方向。2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的药效学评价模型组(24月龄、雌雄各半)、青年对照组(6月龄、雄性)、二至丸组(24月龄、雌雄各半),每组6只,模型组与青年对照组饲食正常标准饲料30g/只/天,二至丸组饲食含有9%二至丸的混合饲料30g/只/天,持续给药90天。末次给药24小时后,用乙醚混合10%水合氯醛联合麻醉,按照0.3ml/100g 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并对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全自动动物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指标(16项)检测;按照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血清中5个指标(T-CHO、TG、LPO、SOD、MDA)含量。3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验证采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HIF1α、NF-κB、PPARγ、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1基于网络药理学二至丸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1)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截至2019年7月31日,通过Gene和Pubchem数据库筛选出衰老相关基因909个,二至丸靶蛋白335个。经IPA软件筛选后得到衰老基因匹配908个,二至丸靶蛋白匹配322个。通过Core Analysis分析,二至丸靶蛋白构建分子网络7个,评分最高141分;衰老相关基因构建分子网络13个,评分最高139分。运行Comparison Analysis模块,对比分析二至丸靶蛋白和衰老相关基因作用的生物学通路发现,二者共同作用的通路有412条,其中排名靠前的有神经炎症信号通路、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活化、白细胞介素-12在巨噬细胞中的信号传导和产生、P13K/AKT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等,主要涉及凋亡、肿瘤、抗炎、脂代谢、心血管、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物学通路。二至丸靶蛋白及衰老相关基因共同交联的药物靶分子有肿瘤蛋白p53(TP53)、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迁移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等4048个。其中1768个生物标记物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功效、安全性的评估。(2)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截至2019年7月26日,通过Pubchem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二至丸靶蛋白基因344个,将其与衰老相关人类基因进行重复筛选,得到两者共同交联基因100个。结合String数据库,得到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可能靶点98个,其中包括103个节点,763条边。将String数据库得到的文件导入Cytoscape软件,选取在“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3个参数上均大于中位数的点作为核心靶点,进行筛选之后得到TNF、PPARG、HIF1α等22个相应的核心靶点。通过运用DAVID对98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以P<0.01为筛选标准,获得GO生物学富集过程268个,经KEGG分析得到89个相关通路。在对生物学富集过程的分析中发现,二至丸延缓衰老的作用靶点涉及诸多不同的生物学类型,前10个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肿瘤、炎症反应、心血管等方面;通过对98个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据P<0.01筛选出前10位的相关通路,其中包括:hsa04066:HIF-1信号通路,hsa05200:肿瘤信号通路,hsa04668:TNF信号通路,hsa04210:细胞凋亡信号通路,hsa04151:PI3K-Akt信号通路等。(3)IPA与DAVID数据的对比分析通过对IPA与DAVID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共同覆盖的核心作用靶点主要为TNF、HIF1A、NF-κB及PPARG;信号通路主要为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肿瘤信号通路等,涉及凋亡、肿瘤、抗炎、脂代谢、心血管等相关生物学通路。2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药效学评价(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显着升高(P<0.05),单核细胞计数比值、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显着降低(P<0.05)(2)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着降低(P<0.05)。3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验证(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肾脏组织中的NF-κB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PPARγ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二至丸可能通过干预衰老相关的TNF、NF-κB、HIF1、PPAR通路中多个位点发挥其延缓衰老的作用。2二至丸可能抑制单核细胞活化;缓解老年大鼠血液粘度状况;可以抑制自然衰老大鼠血液中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防止血管内血栓生成。3二至丸可能通过调节衰老大鼠脂代谢能力;可能提高衰老大鼠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来改善衰老大鼠细胞损伤程度。4二至丸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表达量来抑制NF-κB的表达,并与HIF1α、TNFα共同作用来减轻炎症因子过表达,调节老年大鼠炎症反应,缓解老年大鼠血液粘度状况,改善老年大鼠免疫状态,共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臧凯,罗小光,李伟,陈睿,周睿娴[4](2018)在《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对渐衰去势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对渐衰雌性去势大鼠血液流变学和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更年期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次切组群、次全切组群、全切组群(每个组群里包含:模型组、穴位注射组、中药茶组和中药茶+穴位注射组),每组各12只。成模后,各中药茶组自由饮药,各穴位注射组注射丹红注射液。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低、中、高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及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以及子宫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含量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FSH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大鼠的全血粘度(低、中、高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与各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明显下降(P<0.01),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P<0.01),血清E2含量明显上升(P<0.01),FSH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其中,以次切治疗组群改善最为明显。子宫组织形态显示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均能使子宫内膜上皮不同程度增厚,固有层中腺体数目增多,血管增多,其中以次切中药茶+穴位注射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卵巢子宫组织血液供应、维持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来防治更年期,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沈家峰,任洁,卢建华[5](2016)在《活血化瘀法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文献综述》文中提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女性在绝经后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增加导致的疾病,中医并无骨质疏松症的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骨枯"、"骨痿"等范畴。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提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该病证型主要分为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型。该病以往多从"虚"证着手,虽有活血化瘀之法也只将其作为辅助治疗。杜晓丽等[1]通过对PMOP的中医证

黄永申,彭冬先,黎涛[6](2016)在《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对血清Lp(a)水平变化及其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对Lp(a)(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变化及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初诊绝经妇女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8例。研究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对照组未采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p(a)、雌二醇(E2)、卵泡生成素(FSH)、血压、血糖、体质量、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除E2外,研究组所有检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但血清E2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为4.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有助于显着降低血清Lp(a)水平,同时稳定血压、血糖、体质量、血脂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发挥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文郁,崔海燕,梁玉瑛[7](2015)在《从微观辨证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存在的血瘀风险》文中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来做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和病势的分析、判断,得出"证"的结论,以此为据进行论治,此即传统的宏观辨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种新技术在医学中被广泛使用,多学科介入中医研究,使得对"证"的认识更全面,"证"的内涵更丰富,微观辨证得以产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过去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以至完全消失,

陈泽华,李楠,王和鸣[8](2015)在《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绝经后骨质疏松是指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减少,造成骨量快速丢失,致使骨密度和骨强度减弱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骨枯"、"骨痿"的范畴: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天癸竭,地道不通"后会导致"形坏无子";《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障

庞大勇[9](2015)在《玫参颗粒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血脂代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来探讨玫参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和其引起的血脂异常的内在机制与作用原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取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个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坤宝丸阳性对照组、玫参颗粒高剂量组、玫参颗粒中剂量组、玫参颗粒低剂量组、戊酸雌二醇片组。除了假手术外,其他各组去除双侧卵巢造模,阴道涂片显示无规则的动情周期变化则为成模大鼠,各给药组给予各自相应的药物灌胃(其中玫参颗粒高剂量组10 g/kg,中剂量组5 g/kg,低剂量组2.5 g/kg)。同时用相应等量的蒸馏水给假手术和模型组灌胃,连续灌胃一个月,每周称体重一次。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白介素2(IL-2)的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处死大鼠后,剥离子宫、胸腺、肾上腺、脾脏并称重,计算大鼠子宫、肾上腺、胸腺、脾脏系数;通过HE染色法观察大鼠子宫、阴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玫参颗粒能使去除卵巢大鼠的E2(血清雌二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白介素2(IL-2)的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降低FSH(血清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玫参颗粒能降低去卵巢大鼠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玫参颗粒能提高去卵巢大鼠子宫、肾上腺、胸腺、脾脏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与模型组比较,玫参颗粒剂量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提示玫参颗粒有抑制大鼠因去卵巢而导致体重增长的作用,高、中剂量组比低剂量组要显着。(5)通过HE染色观察,发现玫参颗粒能改善大鼠因围绝经期导致的子宫、阴道萎缩的症状。结论:玫参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玫参颗粒亦能有效调节因去卵巢导致的血脂异常,提示其具有预防和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引发的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王婷婷[10](2014)在《知柏地黄丸临床运用进展》文中指出通过中国知网和谷歌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查询有关文献,阐述知柏地黄丸近年来的临床运用进展。临床使用该方加减能够治疗复杂的阴虚火旺、阴虚湿热证,对于肾阴虚损、阴虚火旺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男性不育、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老年性阴道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女童性早熟、更年期综合征均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对于服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所出现的阴虚火旺症状也有减轻作用。知柏地黄丸能引申治疗许多其他疾病,疗效确切,临床运用范围广泛。

二、更年期后妇女血液流变学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年期后妇女血液流变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2)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2 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1.3 对围绝经期血脂异常的认识
        1.4 治疗方法
    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认识
        2.1 概述
        2.2 流行病学情况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研究
        2.4 围绝经期血脂异常机制研究
        2.5 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7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见附录F)
    3 观察指标
        3.1 基本病史
        3.2 实验室观察指标
        3.3 疗效性观测指标
    4 统计方法
    5 伦理学要求
    6 结果分析
        6.1 临床病例收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6.3 治疗前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6.4 治疗前E2、FSH水平比较
        6.5 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6.6 治疗前后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6.7 治疗前后两组E2、FSH水平比较
        6.8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6.9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立题思路
        1.2 中医病机再认识
        1.3 治疗方法的选择
        1.4 取穴依据
        1.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两组治疗后结果分析
        2.2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
        2.3 穴位埋线调节围绝经期血脂的的作用机制探讨
    3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滋阴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发展
    1 衰老的机制
        1.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 常用滋阴药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2.1 常用经典滋阴复方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2.2 其他滋阴中药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二至丸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
    1 数据获取
        1.1 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1.2 有效成分筛选
        1.3 靶标垂钓
        1.4 衰老靶标数据库的建立
    2 数据分析
        2.1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
        2.2 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
    3 结果
        3.1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
        3.1.1 衰老相关基因和二至丸靶蛋白
        3.2 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
        3.3 IPA与 DAVID数据的对比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的药效学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2.3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4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2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2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的验证
    1 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2.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相关蛋白HIF1α、NF-κB、PPARγ、TNFα的影响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相关蛋白HIF1α、NF-κB、PPARγ、TNFα的影响
    4 讨论
        4.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相关蛋白HIF1α、NF-κB、PPARγ、TNFα的影响
    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成员

(4)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对渐衰去势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和仪器
    1.4 实验分组
    1.5 造模
    1.6 干预治疗
    1.7 检测指标及方法
        1.7.1 E2、FSH的标本收集与测定
        1.7.2 血液流变学测定
        1.7.3 子宫组织形态变化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E2、FSH水平比较
    2.2 全血粘度的比较
    2.3 血浆粘度的比较
    2.4 红细胞压积的比较
    2.5 子宫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
3 讨论

(5)活血化瘀法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瘀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2 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2.1 血瘀与雌激素的关系
        2.1.1血脂代谢与雌激素
        2.1.2 内皮细胞与雌激素
        2.1.3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雌激素
    2.2 血瘀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3 活血化瘀药在PMOP的应用
    3.1 活血化瘀药与微循环
    3.2 活血化瘀药与骨代谢
    3.3 活血化瘀药与类激素样作用
4 活血化瘀治疗PMOP的可行性与面临的问题

(6)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对血清Lp(a)水平变化及其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从微观辨证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存在的血瘀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 宏观辨证现状
    1. 1 从肾论治
    1.2从肝论治
    1. 3 从心论治
    1. 4 从脾论治
    1. 5 多脏论治
2 微观辨证提供血瘀证依据
    2. 1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2. 2 动脉硬化
    2. 3 血液流变学
    2. 4 炎症反应
    2. 5 心脏病变
3 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与病因病机
    3. 1 病理基础
    3. 2 中医病机

(8)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瘀的关系
    1.1绝经后骨质疏松容易导致血瘀发生
    1.2血瘀会导致或加重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
2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作用
    2.1改善血液循环
    2.2降低血浆内皮素
    2.3类性激素样作用
    2.4调节骨代谢
3活血化瘀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4讨论

(9)玫参颗粒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血脂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探讨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围绝经期的认识探讨
        1.2 西医发病机理的研究
        1.3 临床主要表现
        1.4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溯源
        2.2 中医对围绝经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围绝经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的变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3.1 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变化的研究
        3.2 血脂代谢失常导致的疾病
        3.3 目前雌激素治疗心血管疾病机理的研究现状
        3.4 中医药对脂代谢的认识与治疗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玫参颗粒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玫参颗粒对去卵巢大鼠雌激素血脂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总结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知柏地黄丸临床运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分泌系统疾病
    1.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对葡萄糖耐量受损的干预作用
    1.3 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2 生殖系统疾病
    2.1 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
    2.2 治疗男性不育症
    2.3 对支原体感染不育患者精子膜功能及u PA的影响
    2.4 治疗精液液化不良
    2.5 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3 泌尿系统疾病
    3.1 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
    3.2 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3.3 治疗糖尿病肾病
    3.4 治疗老年性紫癜性肾炎
    3.5 治疗老年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
    3.6 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3.7 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
4 其他疾病的治疗
    4.1 儿科疾病
        4.1.1 治疗儿童多动症
        4.1.2 治疗青春早期矮小女童
        4.1.3 治疗性早熟
    4.2 妇科疾病
        4.2.1 治疗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症
        4.2.2 治疗老年性阴道炎
    4.3 中老年疾病
        4.3.1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4.3.2 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4.4 治疗放射性口腔食管黏膜损伤
    4.5 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4.6 治疗慢性牙周炎
    4.7 治疗痤疮
    4.8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9 减轻激素副作用的发生
5 小结

四、更年期后妇女血液流变学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D]. 郑雪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D]. 王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对渐衰去势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臧凯,罗小光,李伟,陈睿,周睿娴. 针灸临床杂志, 2018(06)
  • [5]活血化瘀法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文献综述[J]. 沈家峰,任洁,卢建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1)
  • [6]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对血清Lp(a)水平变化及其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J]. 黄永申,彭冬先,黎涛. 中国医学创新, 2016(13)
  • [7]从微观辨证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存在的血瘀风险[J]. 梁文郁,崔海燕,梁玉瑛. 现代中医临床, 2015(06)
  • [8]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行性分析[J]. 陈泽华,李楠,王和鸣.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5(08)
  • [9]玫参颗粒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血脂代谢的研究[D]. 庞大勇. 兰州大学, 2015(01)
  • [10]知柏地黄丸临床运用进展[J]. 王婷婷. 中医研究, 2014(10)

标签:;  ;  ;  ;  ;  

绝经后妇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