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一、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向旺[1](2021)在《苏里格气田钻井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传统动力燃料用电或者天然气进行替代能够实现清洁生产,进而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文以苏格里气田钻井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认识:(1)对纯天然气动力系统改造方案、混合燃料改造方案、电代油改造方案的优劣进行了研究,之后结合苏格里气田钻井动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对三种不同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选定电代油方案来对苏里格气田钻井的动力系统进行改造。(2)对苏里格气田电代油系统的改造情况进行具体化分析,并通过对钻机机械部分改造、高压电气部分改造、低压电气部分改造与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了苏格里气田区域钻井动力系统的具体改造方案,对其原有的驱动模型进行了改造,呈现出相对较优的节能减排效果。(3)对苏格里气田钻井动力设备进行电代油改造后的经济性与环保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比利用看出,电代油改造后的动力系统符合钻井队施工现场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可观,经测算,如果使用电网电费用为443.23万元,可以节约成本239.1万元,成本控制幅度较大,因而在电网便利的条件下,钻井队实行电代油具有很好的推广实用价值。

陶魁[2](2021)在《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在中国西藏地区,近年来用电量巨幅增加,配电网不断扩建,其无功规划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功规划设备少,分布不合理而且投运率低。这种情况导致配电网运行电压不满足要求,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而且还使得功率因数不高,网损大,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当前的无功规划算法通常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馈线辐射状运行方式,缺点就是实际馈线运行过程中,不同的运行方式会有不同的最优无功规划方案,现有的无功规划系统缺乏考虑不同运行方式对无功规划结果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实现配电网无功规划的相关基础算法,包括前推回推潮流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其次,对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进行了设计,设计了配电的无功规划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和设计流程,系统各个模块和业务应用模块的数据结构设计;最后,考虑不同运行方式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经济性为目标的配电网无功规划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确定补偿点位置的逐次补偿法,再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根据补偿点位置计算补偿容量,最后利用递增法协调优化补偿点个数、位置和容量,实现了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详细设计,给出了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算法具体实现的流程图,给出了算法实现的具体参数设计。设计出无功规划系统软件实现配电网的无功规划算法,达到自动化处理目的。通过本系统设计,保障系统可以长期高效运行,为配电网的自动化保驾护航。通过本系统,实现中压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经济增值。

吴万平[3](2020)在《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源动态滤波器可以有效滤除谐波电流、降低电流有效值、改善电能质量,在建材、纺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谐波的原因,无源动态滤波器存在元件过电流、过电压、老化、直至损坏等现象,造成其滤波效果变差直至无法正常运行。为此,本文在企业委托项目“无源动态滤波器研制”资助下,研究并设计了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在线监测系统,提出了无源动态滤波器失谐元件的辨识方法,为无源动态滤波器的检修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分析非线性负载的谐波特性发生变化,投切时的电压、电流的冲击等因素,揭示了是滤波电容器与滤波电抗器的老化失效导致无源动态滤波器的谐振频率偏移,提出了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失谐元件辨识方法,实现了滤波电容器故障、可变电抗器晶闸管断路和元件参数变化的辩识,并通过仿真验证。(2)针对无源动态滤波器失谐原因,分析了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完成了由监测终端、服务器和上位机组成的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了监测终端、服务器和上位机的软硬件功能,并进行了硬件造型。(3)根据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总体方案,设计了监测终端的硬件,包括参数采集电路,获取了无源动态滤波器的运行状态参数;微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进行了通信的控制和数据的处理;GPRS通信电路,传输了采集的数据。(4)根据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了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监测终端各个模块的软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设计了通过GPRS网络连接服务器的软件流程,实现了数据的传输;设计了服务器的软件框架,完成了数据的收集与存储;应用了上位机调用API访问了服务器,完成了数据的可视化。(5)完成了无源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试验,监测了无源动态滤波器的运行状态,通过与现场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辨识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在线监测系统,监测了无源动态滤波器的运行状态,有效辨识了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失谐器件,为检修无源动态滤波器提供了技术手段,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马凯[5](2020)在《基于快速开关的配电系统电压暂降治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今,随着配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以及越来越多的精密设备被应用于以光电子、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半导体制造业、对部件精度要求较高的精密制造业、车辆制造业以及医院等,使得配电网的供电质量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配网中的负荷多以对电压质量要求较苛刻的电力电子器件作为核心,一旦因为电压暂降而工作在异常状态下或跳闸,就会导致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而现今对该问题的治理设备也多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部件,存在诸多劣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基于快速开关的配电系统的电压暂降治理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针对快速开关中电压暂降检测功能模块存在实时性和检测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提出将改进dq变换与自适应顺序形态滤波有机结合的电压暂降检测新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检测流程,通过筛选统计方法优化并确定了所提方法中的关键参数组合。运用仿真分析与其他同类方法做对比。通过测试,论证了该新方法的准确性及抗扰动性,为包含快速开关在内的电压暂降治理装置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其次,对配电系统的电压暂降源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利用稀疏测点的故障定位算法,从负序注入电流角度切入分析,建立了压缩感知理论与配电网故障定位问题之间的映射关系,利用模糊潮流计算方法计算故障后负序节点电压并构造了基矩阵。分析了感知矩阵的受限等距性质,提出一种改进的ROMP算法重建电流信号。搭建了含多个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并在其中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了所提算法耐受过渡电阻、噪声的能力,故障定位准确性以及算法实时性并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同时介绍了用户侧区内外故障识别的方法。最后,介绍了快速开关一系列派生装置及其应用范围,通过以典型工业区域配电网为例,对配电系统电压等级进行划分,提出了基于快速切隔装置的配电系统电压暂降治理运行方案,通过假设在不同位置发生故障,分别确定治理装置不同的动作方案,在技术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将文中所提方案与传统方案相比较,以论证本文提出运行方案的可行性。

徐韵[6](2020)在《含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参与调节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可再生分布式电源(Renewable Distributed Generation,RDG)、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柔性负荷接入配电网,其时空分布随机性和运行状态多变性,给配电网运行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丰富了无功电压调控手段。为此,本文在传统无功电压调控基础上,结合新设备接入拓展研究思路,开展“含高比例RDG参与调节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研究,充分利用配电网内多种可控源,通过“源-网-荷-储”多环节纵向资源整合,实现光伏、风电、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的协调控制和友好互动,对于优化潮流分布,改善供电质量,降低网络损耗,促进RDG消纳,提升配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含RDG参与调控的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无功动态优化模型与方法。针对配电系统内风电、光伏出力随机性和负荷波动导致的电压稳定性问题,建立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无功优化模型,包含日前优化调节层和实时滚动调控层。日前优化侧重于运行经济性,协调配合不同技术经济特性无功设备进行大尺度无功调节,通过电压稳定概率约束来预留充足动态无功储备响应动态调控;实时滚动调控侧重于系统运行稳定性,基于RDG、负荷超短期预测进行滚动调控,根据无功补偿量需求及时决策反馈校正,从而实现预测信息及调控方式逐层细化抑制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电压越限。(2)提出了含RDG参与调控的配电网动态分区实时无功优化方法。针对多数分区方法需事先给定分区数目或确定分区数量的参数阈值,且分区过程中需考虑各电源无功裕度,难以实现无人工干预实时动态分区的问题,结合风电、光伏等RDG的动态无功调节特性,提出配电网动态分区实时无功优化方法:基于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性,根据支路末端节点性质逆向初步合并,以最大模块度函数为衡量指标进行初始分区,并根据实时运行状态和无功储备约束调整分区,形成可满足动态无功调节的最佳分区方案,然后执行分区实时无功电压调控。(3)提出了考虑网络动态重构的配电网多时空尺度无功优化模型与方法。电压分布局部性、负荷/电源特性多样性和功率脉动性,决定了配电网无功电压调控需要在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多级协调、逐级细化”,对此建立了配电网多时空尺度无功优化模型。空间域内进行“全局协同优化”、“分区自律调控”和“全局协同调控”的协调配合,并在全局协同优化中融入网络动态重构,拓展优化“可行域”;基于模块度函数和动态无功储备指标进行动态分区并自律调控,实现“分区自治”;分区自律调控结果返回全局层面进行全系统检测和协同调控,提高控制精度;在时间域内由全局协同优化1d周期1h颗粒度,向分区自律调控5min颗粒度递进,并在各层调控嵌入模型预测控制“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环节,实现时空耦合的“分区逐层”精细化控制。(4)提出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含“源-网-荷-储”互动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与方法。为横向打破风、光、储等“源端”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壁垒,实现多能互补,纵深层面进行“源-网-荷-储”多环节、多维度有功/无功联合调度和协调控制,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建立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含“源-网-荷-储”互动的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采用随机模型预测控制实现逐层递进调控。日前优化调度基于日前电价和RDG出力预测,安排有功/无功可控源和联络开关运行状态,在保障可靠性基础上,实现收益最大化;日内滚动优化根据短期预测信息,进一步挖掘收益空间,并消除电压越限;实时反馈校正侧重于运行安全性,基于超短期预测信息进行更精细化调控,抑制电压波动。(5)提出了 含充换储一体化电站(Charging-swapping-storage Integrated Station,CSSIS)参与调节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与方法。针对电动汽车时空分布随机性,无序充电管理易导致负荷高峰期“峰上加峰”,加重局部电压越限风险问题,建立考虑CSSIS参与调控的主动配电网双层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外层优化侧重于配电网层面,强调CSSIS整体有功无功出力计划,发挥CSSIS削峰填谷、电压动态调整作用,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内层优化侧重于CSSIS站内具体出力计划,实现站内能量互补平抑EV负荷波动、降低EV用电成本、废旧电池梯级利用。为减少实时优化动态电源的调节压力,日前优化采用鲁棒优化方法来提高系统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CSSIS接入配电网的“友好性”。上述研究成果可为配电企业配电系统管理平台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并在配电网有功调度和无功优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朱非白[7](2020)在《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业炼钢电弧炉和轧机容量扩大、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广泛及铁路电气化快速发展,电网电压波动、不平衡以及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改善电能质量问题对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见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如静止无功发生器、投切电容器不平衡治理和有源滤波器等,在实现无功补偿、不平衡治理和谐波抑制时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有学者提出另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拓扑,该拓扑控制策略简单,可很好地吸收负载侧电流的谐波与不平衡分量,并控制系统功率因数接近于1,在三相三线制系统中得到应用,但是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存在谐波及不平衡电流补偿效果欠佳、无法补偿零序电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拓扑,以及适用于该补偿器的改进3D-SVPWM调制策略。本文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电能质量的概念与国内外现状,以及我国电能质量相关的国家标准;第二章说明无功补偿、不平衡治理和谐波抑制的基本原理及措施,介绍了静止无功发生器、投切电容器治理不平衡和有源滤波器等常见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并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介绍本文采用的另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拓扑,该拓扑相比常见装置拓扑具有控制方法简单、补偿效果好等优势,但是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系统时存在不能补偿零序电流等问题;第三章提出一种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将逆变器直流侧中点接地以补偿零序电流,在系统侧和负载侧并联滤波电容改善电压质量,并采用一种改进的3D-SVPWM调制策略改善谐波及不平衡电流补偿效果,本章详细分析该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不平衡治理的工作原理,及其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和参数选择,最后对补偿器的性能进行仿真验证;第四章深入研究当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采用传统3D-SVPWM调制策略及正、负极平衡控制时系统侧出现谐波及不平衡电流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的3D-SVPWM调制策略及改进的正、负极平衡控制,不仅能够改善系统侧电流质量,还能改善直流侧正、负极电压平衡状况,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改进算法及平衡控制的效果。

郭祺[8](2019)在《具备故障限流能力的新型动态电压恢复器优化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是我国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电网革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于电力生产、传输、消费等相关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对电网安全、可靠、高效、高质运行的需求也愈发迫切。“智能电网”建设成为电能质量问题治理、电网可靠性提升,乃至能源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力电子装置凭借其节能、环保、高效、柔性、智能等优势已经渗透到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成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核心。其中,串联型电力电子装置与电网形成两端甚至多端连接,系统耦合程度高,已成功应用于电网潮流优化调控、故障限流、电压质量治理等方面,可有效解决电网潮流分布不均、短路容量不断提高、电压波动繁杂且频次增多等新的问题。可见,串联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极具研究价值,对新一代电网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DVR等串联型电力电子装置在启动/退出过程的幅值/相角跳变问题、负荷侧短路/接地故障下的运行可靠性问题,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串联接入电网的电压源型变流器暂态特性与故障穿越研究(51707014)”、“新型电能质量调节与故障限流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51377051)”和南方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具有电能质量控制功能的配电网新型固态限流器关键技术研究”的资助下,研究了DVR输出特性、运行控制及其工程应用等相关问题。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了DVR拓扑结构特点和运行特性,遵循从DVR自身输出性能和容量配置角度出发,涵盖网侧小扰动到负荷侧大扰动下DVR优化运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为DVR及其衍生系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着重分析了DVR系统的输出特性与稳定运行区间,为参数设计和运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首先,对比分析了储能型DVR和背靠背型DVR的工作特点,考虑背靠背型DVR输出能力会受电网电压跌落、负荷波动以及并、串联侧变流器耦合关系的影响,从背靠背型DVR并联部分在重载下的失稳机理出发,对其带载能力进行理论推导,得到背靠背型DVR并联部分最大带载能力的数学模型。从并联变流器带载能力角度出发,联立串联变流器输出时的等效模型,得到了串联变流器调制比与变流器电路参数、直流侧电压、负荷大小、电网电压幅度的关系,进而得到基于直流侧电压稳定下的DVR最大输出能力。(2)提出了电网侧电压扰动下DVR的相角跳变抑制方法。在分析DVR补偿期间相角跳变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基于DVR输出电压相角平滑过渡的柔性调控策略,保证DVR从待机模式平滑进入最小能量补偿模式,同样也能够平滑退出运行。基于DVR相角控制特点以及能量流动关系,提出一种适用于储能型DVR的能量自恢复策略,在弥补DVR补偿期间消耗的能量的同时有效保证了能量自恢复期间无大的相角跳变产生,且无需额外的充电环节。此外,分析了DVR稳定运行边界对其运行模式的影响,以及直流侧电压下降使得储能型DVR运行边界超出的可能,进而提出相应的DVR补偿参考值调整策略,避免过调制现象发生。基于相角控制的DVR可实现补偿期间的平滑启停,并实现储能型DVR补偿阶段完成后的直流侧能量快速自恢复。(3)提出了负荷侧短路故障下DVR的故障电流限制方法。充分考虑DVR在电网负载侧发生短路故障时的响应特征和拓扑演化情况,提出了分别基于滤波电感复用和不控整流桥复用的FCL-DVR典型拓扑结构。对两种方案的工作原理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故障限流模式下的电气模型,得出基于滤波电感复用的方案在中高压场合优势明显,而基于不控整流桥复用的方案更适用于三相共直流母线的中低压场合;深入剖析了新型DVR系统在动态电压补偿模式与故障限流模式之间相互切换的暂态运行机理,给出了模式间灵活切换时功率器件的最优导通时序。FCL-DVR系统兼具电压质量调节与故障限流功能,可实现负荷侧短路故障下的自我保护,并减小故障过电流对其他电力设备的危害,一机多用,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4)提出了考虑多目标联合优化的串联电容耦合式DVR及其控制方法。基于DVR同相补偿、最小能量补偿在串联变流器工作电压、输出有功功率方面的特点,进行串联电容耦合型DVR初探。首先,详细分析了串联电容耦合型DVR的运行原则以及与传统策略的特征对比,研究了负荷波动对串联电容耦合型DVR运行边界的影响,给出补偿参考值调整策略。另外,探讨了负荷侧短路故障下串联电容耦合型DVR的故障穿越能力,给出限流期间的谐振抑制方法,保证运行可靠性。通过分析串联电容耦合型DVR控制系统在补偿电压跟踪、负载电流响应方面的幅频、相频特性,确定串联电容最优安装位置,并给出参数和控制策略设计原则。基于最小能量补偿策略的串联电容耦合型DVR兼顾同相补偿注入电压小的优点,可实现变流器容量、直流侧电压以及功率等级的最优配置。(5)建立了低压小功率实验平台以及基于RT-LAB的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对新型DVR的运行机理和功能进行验证;从南方电网公司某110kV变电站电压质量调节和故障过电流限制的工程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10kV/1.5MVA新型DVR的工程整机结构、功率模块、串联变压器、限流支路、控制系统等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研制了新型DVR系统工程设备,制订了详细的装置出厂测试、现场安装及试验方案。本文依据“智能电网”在安全、可靠、高效、高质运行方面的要求,以串联型电力电子装置在配电网中应用的典型代表DVR为研究对象,以电压质量调节和故障限流技术研究为核心,重点关注DVR及其衍生系统与电网交互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其他串联型电力电子装置及其复合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黄文东[9](2019)在《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电流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种电气设备投入到电力系统中,导致三相四线制配电网中出现谐波、无功及三相不平衡等一系列电能质量问题,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能动态补偿谐波、无功及三相不平衡等问题,对三相四线制配电网的稳定运行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研究DSTATCOM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补偿电流检测方法。首先,本文对三相四线制三种主电路拓扑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作为本文的主电路拓扑。运用开关函数法在abc静止坐标系下对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并通过坐标变换得到dq0旋转坐标系下的主电路数学模型。然后,介绍了常见的补偿电流检测方法,对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p-q-0电流检测方法、ip-iq-i0电流检测方法及零序电流分离ip-iq电流检测方法进行分析。针对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电流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不平衡负载下三相四线制DSTATCOM无锁相环电流检测方法。鉴于DSTATCOM补偿容量有限,引入了一种选择性电流补偿检测方法,使得DSTATCOM可以对负载电流中的谐波、无功及不平衡分量进行选择性补偿。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电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在对软件和硬件设计的基础上,搭建了三相四线制DSTATCOM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所提出的电流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及实验平台设计的合理性。

陆道荣[10](2018)在《星形级联H桥STATCOM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与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冲击性以及不平衡负荷接入电网,引起了电网电压波动、闪变、不平衡甚至剧烈振荡导致系统崩溃。为了提高电网电能质量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级联H桥变换器因其具有结构模块化、器件少、易于扩展、输出谐波特性好以及冗余程度高等优点被应用到中高压STATCOM中。为了提高级联H桥STATCOM装置的补偿性能,本文针对星形连接结构的级联H桥STATCOM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如下:首先,为了探索基于负序或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建立级联H桥STATCOM输入有功功率模型。传统的有功功率模型基于正负序分量分离建立在abc或dq0坐标系上,然而功率模型中含有大量的三角函数,不够直观且为非线性,很难探索出负序电压或零序电压的调节策略。为了消除三角函数,提出了完全在dq坐标系上建立功率模型。不仅将正序与负序分量转换到dq坐标系上,而且通过引入滞后90°的零序分量,结合Park变换,将零序电压也转换到dq坐标系上。由此得到了直流形式且线性直观的有功功率模型。不仅如此,还根据建立的有功功率模型,揭示了在无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的基础上相间直流电压的自稳定特性,并进一步分析自稳定后三相直流电压的偏差值与电流环带宽的关系。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星形级联H桥STATCOM相间直流电压的自稳定特性。然后,为了简化传统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算法,本文利用各变量在dq坐标系上的直流表达形式与线性的有功功率模型,提出了直接通过PI调节器根据相间直流电压的偏差值自动调节出所需的控制量,即负序电压或零序电压。该控制方法无需利用三相不平衡的有功功率间接计算控制量,避免了复杂的反三角函数运算与开根号运算,大大地节约了控制器的计算资源。不仅如此,依据线性有功功率模型,还提出了电网电压不平衡下相间直流电压的前馈控制,提高动态性能。进一步,为了保证STATCOM在电网电压不平衡下安全工作,基于前馈控制,通过建立电网负序电压与STATCOM输出最大电压的关系,得到了STATCOM工作在线性调制前提下电网负序电压的范围。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算法与适用范围。其次,为了解决电网电压不平衡下存在负序电流的问题,本文在保持三相调制电压平衡且调制比不变的基础上,提出三相直流电压偏离的方法来应对不平衡的电网电压。通过对STATCOM输出电压正负序分离发现,电网电压的正序分量取决于三相直流电压的平均值,电网电压的负序分量取决于三相直流电压的偏差值。由此,可以推导出三相直流电压。为了保持三相直流电压的稳定,提取出由三相直流电压偏差所产生的零序电压。根据有功功率分配分析,发现级联H桥STATCOM输出的负序电压与零序电压分别与输出正序电流作用产生的有功功率相互抵消,这意味着三相直流电压具有自然稳定的特性,故无需额外增加负序电流重新分配三相有功功率。为了控制三相直流电压在安全范围之内,推导了不平衡电网电压与三相直流电压的关系,据此提出三相直流电压的限制算法。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电网电压不平衡下相间直流电压偏离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在STATCOM补偿负序电流时,本文利用零序电压在dq坐标系上的直流表达形式,提出了一种简便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策略,该策略无需复杂的三角函数运算与开根号运算,可大大的节省控制器的资源。借助于各变量在dq坐标系上的直流表达形式,建立了负序电流与STATCOM输出最大电压的关系,由此得到了负序电流的精确补偿范围。同时提出了负序电流的限制算法可快速的减小位于补偿范围之外的负序电流,使其位于补偿范围之内且靠近补偿范围边界,不仅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尽量多的补偿不平衡负载。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星形级联H桥STATCOM负序电流补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二、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苏里格气田钻井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降低钻井动力排放技术的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气代油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电代油技术的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能源动力系统方案概述
    2.1 纯天然气机方案分析
        2.1.1 液化天然气机方案概述
        2.1.2 液化天然气机方案的优势
        2.1.3 液化天然气机方案的劣势
    2.2 混合燃料方案分析
        2.2.1 混合燃料方案概述
        2.2.2 混合燃料方案优势
        2.2.3 混合燃料方案劣势
    2.3 电代油方案分析
        2.3.1 电代油方案概述
        2.3.2 电代油方案的优势
        2.3.3 电代油方案的劣势
    2.4 苏格里油田钻机动力系统改造方案选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里格气田电代油动力系统改造
    3.1 钻机机械部分改造方案
        3.1.1 钻机原驱动方式
        3.1.2 机械部分改造方案
    3.2 钻机电气部分改造方案
        3.2.1 低压电机方案
        3.2.2 动力机组改造方案及特点
        3.2.3 电动机加装偶合器
    3.3 钻机高压电气部分改造方案
        3.3.1 液态电阻软起方式
        3.3.2 开关变压器软起方式
        3.3.3 钻机高低压方案的比较
    3.4 无功补偿部分
    3.5 钻机网电停电应急响应流程制定
    3.6 苏南区应用情况分析
        3.6.1 苏南区架设的10kV专用线路情况
        3.6.2 苏南区电代油技术的实施实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效益分析
    4.1 耗油和用电情况对比
        4.1.1 电网成本
        4.1.2 柴油发电机发电成本
        4.1.3 柴油发电机发电与电网单位成本对比
        4.1.4 成本对比
    4.2 应用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配电网无功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1.2 配电网无功规划概述
        1.2.1 配电网无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2 无功规划与电压分布的相互作用
        1.2.3 配电网无功规划与有功损耗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配电网无功规划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配电网无功规划模型
        1.3.2 配电网无功规划算法
    1.4 本文的无功规划系统设计实现及结构安排
        1.4.1 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设计实现表现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的相关基础技术
    2.1 配网潮流前推回推算法
        2.1.1 单支路潮流前推回推
        2.1.2 辐射网潮流算法
        2.1.3 PV节点处理
    2.2 粒子群算法
        2.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2.2.2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描述
        2.2.3 常规的粒子群算法
        2.2.4 带收缩因子粒子群算法
        2.2.5 粒子群算法流程
    2.3 Keepalived技术
    2.4 Docker容器技术
    2.5 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概述
    3.2 配电网无功规划功能分析
        3.2.1 补偿费用的计算
        3.2.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3.2.3 补偿点容量公式的推导
        3.2.4 确定补偿点位置的算法流程
        3.2.5 计算补偿容量的算法流程图
        3.2.6 考虑补偿点个数影响的算法算法流程
        3.2.7 配电网潮流算法实现参数设置
        3.2.8 配电网无功规划算法实现参数设置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处理
        3.3.3 配电网管理
        3.3.4 告警信息管理
        3.3.5 无功规划控制管理
        3.3.6 告警处理记录
        3.3.7 系统管理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高可用性
        3.4.2 人性化
        3.4.3 部署维护高效
    3.5 业务流程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4.1 系统概要设计
        4.1.1 设计目标
        4.1.2 硬件架构
        4.1.3 软件架构
    4.2 系统模块设计
        4.2.1 系统基础管理
        4.2.2 站所管理
        4.2.3 馈线管理
        4.2.4 终端管理
        4.2.5 告警管理
        4.2.6 无功规划控制
        4.2.7 告警处理记录
    4.3 系统非功能性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物理结构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前端部分
        5.2.1 总览
        5.2.2 列表
        5.2.3 详细
    5.3 后台部分
    5.5 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工具和方法
    6.3 测试和结论
        6.3.1 算例原始数据
        6.3.2 补偿前馈线和负荷指标
        6.3.3 低压补偿后馈线和负荷指标结果分析及对比
        6.3.4 系统功能测试
        6.3.5 非功能性测试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3)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源动态滤波器研究现状
        1.2.2 无源滤波器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失谐元件辨识
    2.1 无源动态滤波器的滤波原理
    2.2 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失谐原因
        2.2.1 滤波电容器的老化
        2.2.2 滤波电抗器的老化
        2.2.3 谐振频率的偏移
    2.3 无源动态滤波器的失谐元件辨识方法
        2.3.1 滤波电容器故障的辨识方法
        2.3.2 可变电抗器晶闸管断路的辨识方法
        2.3.3 元件参数变化的辨识方法
    2.4 失谐元件辨识的仿真试验
        2.4.1 仿真系统构建
        2.4.2 仿真方案设计
    2.5 仿真结果分析
        2.5.1 电容器短路故障的仿真与辨识
        2.5.2 可变电抗器晶闸管断路的仿真与辨识
        2.5.3 元件参数变化的仿真与辨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与要求
    3.2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3.2.1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3.2.2 监测终端的硬件方案
        3.2.3 服务器与上位机的硬件选型
    3.3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3.3.1 监测终端软件方案
        3.3.2 服务器软件方案
        3.3.3 上位机的软件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4.1 微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4.1.1 微处理器电路
        4.1.2 电源电路
        4.1.3 扩展存储器电路
    4.2 参数采集电路设计
        4.2.1 三相电参数采集电路
        4.2.2 环境温湿度采集电路
    4.3 GPRS通信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监测终端的软件设计
        5.1.1 三相电参数采集子程序
        5.1.2 温湿度采集子程序
        5.1.3 硬件参数采集子程序
        5.1.4 数据传输子程序
    5.2 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试验
    6.1 现场测试数据
    6.2 上位机监测数据
    6.3 失谐元件的监测分析
        6.3.1 电抗器参数变化的失谐辨识
        6.3.2 电容器参数变化的失谐辨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基于快速开关的配电系统电压暂降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压暂降问题研究现状
        1.2.1 电压暂降的定义
        1.2.2 电压暂降原因分类及严重程度评估
        1.2.3 敏感负荷特性
        1.2.4 电压暂降现有治理措施
    1.3 基于涡流斥力开关的快速切换技术
    1.4 本文的相关工作
第2章 应用于快速开关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
    2.1 dq变换法
        2.1.1 三相dq变换
        2.1.2 单相dq变换法
        2.1.3 改进单相dq变换法
    2.2 改进单相dq变换结合滤波的电压暂降检测算法对比
        2.2.1 改进单相dq变换结合Butterworth滤波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
        2.2.2 改进单相dq变换结合数学形态滤波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
    2.3 改进dq变换结合自适应顺序形态滤波的电压暂降检测算法
        2.3.1 改进数学形态滤波的百分位自适应化
        2.3.2 结构元素长度、滞后角度与检测延时之间的关系
        2.3.3 组合算法检测流程
        2.3.4 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网侧电压暂降源定位与用户侧故障区内外识别
    3.1 配网的结构和特点
        3.1.1 基于绝对值的节点负序电压方程
        3.1.2 相似度量理论在配网电压暂降源定位中的应用
    3.2 压缩感知理论在配电网暂降源定位中的应用
        3.2.1 基于潮流计算的故障后电压分布
        3.2.2 压缩感知及信号重建理论
        3.2.3 电压暂降源定位新算法
    3.3 算例分析
        3.3.1 故障类型及过渡电阻的影响
        3.3.2 分布式电源的影响
        3.3.3 噪声影响
        3.3.4 故障初相角的影响
    3.4 用户侧故障区内外识别
        3.4.1 区内外故障识别的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快速切隔装置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
    4.1 快速开关的派生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4.1.1 母线残压保持装置
        4.1.2 双电源快速切换装置
        4.1.3 含有储能的用户级电压暂降治理装置
    4.2 基于快速切隔装置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案运行策略
        4.2.1 传统治理方案
        4.2.2 本文方案
    4.3 治理方案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含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参与调节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1.2 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网发展现状
        1.1.3 开展RDG参与配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研究的意义
    1.2 含RDG参与的配电网无功电压调节研究综述
        1.2.1 RDG参与配电网无功电压调节研究综述
        1.2.2 含RDG参与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建模研究综述
        1.2.3 配电网无功优化数学方法研究综述
    1.3 RDG参与配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研究面临问题及挑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含RDG参与调控的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无功优化
    2.1 引言
    2.2 RDG参与系统调控特性及模型
        2.2.1 RDG无功调控机理
        2.2.2 RDG出力随机模型
    2.3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2.4 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无功优化框架
        2.4.1 日前优化模型
        2.4.2 日内滚动调控优化模型
        2.4.3 反馈校正优化
    2.5 优化算法
    2.6 算例分析
        2.6.1 基础数据
        2.6.2 日前优化结果分析
        2.6.3 滚动优化及反馈校正结果分析
        2.6.4 优化方案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RDG参与调控的配电网动态分区无功优化
    3.1 引言
    3.2 分区准则及衡量指标
        3.2.1 分区准则
        3.2.2 模块度函数指标
        3.2.3 分区动态无功储备指标
    3.3 配电网动态分区方法
        3.3.1 分区优化模型
        3.3.2 动态分区方法
    3.4 考虑动态分区的实时无功优化模型
    3.5 实例计算与分析
        3.5.1 分区优化结果分析
        3.5.2 实时无功优化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网络动态重构的配电网多时空尺度无功优化
    4.1 引言
    4.2 配电网多时空尺度电压无功调控框架
        4.2.1 多时空尺度电压无功调控框架
        4.2.2 不确定因素分析及多场景建模
    4.3 配电网日前全局协调优化模型
        4.3.1 运行经济性优化目标
        4.3.2 网络重构负荷均衡优化目标
        4.3.3 设备调压成本模型
        4.3.4 约束条件
        4.3.5 配电网动态分区方法
    4.4 配电网日内分区自律调控模型
        4.4.1 目标函数
        4.4.2 功率/网损灵敏度
        4.4.3 滚动调控与反馈校正策略
    4.5 优化算法
    4.6 算例分析
        4.6.1 算例1
        4.6.2 算例2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市场环境下含“源-网-荷-储”互动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联合优化
    5.1 引言
    5.2 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储”互动机理
    5.3 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有功/无功联合优化调度框架
        5.3.1 随机模型预测控制
        5.3.2 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有功/无功联合调度框架
        5.3.3 需求侧与“源-网”互动模型
        5.3.4 储能系统与“源-网-荷”互动模型
        5.3.5 主动配电网内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5.4 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有功/无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5.4.1 日前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
        5.4.2 日内有功/无功滚动优化及反馈校正模型
    5.5 优化算法
    5.6 算例分析
        5.6.1 日前优化结果分析
        5.6.2 日内有功/无功滚动优化及反馈校正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充换储一体化电站参与调节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联合优化
    6.1 引言
    6.2 充换储一体化电站调控机理
        6.2.1 充电站运行模式
        6.2.2 换电站运行模式
        6.2.3 储能站运行模式
    6.3 CSSIS参与调控的主动配电网双层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框架
    6.4 配电网双层有功无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6.4.1 日前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
        6.4.2 实时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
    6.5 基于场景分析的鲁棒优化策略
    6.6 算例分析
        6.6.1 数据基础
        6.6.2 日前优化结果分析
        6.6.3 日内优化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电能质量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不平衡治理的原理及措施
    2.1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措施
    2.2 三相不平衡治理的原理及措施
    2.3 谐波抑制的原理及措施
    2.4 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拓扑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
    3.1 T型三电平逆变器工作原理
    3.2 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无功功率补偿原理
    3.3 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谐波抑制与不平衡治理原理
    3.4 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直流侧总电压控制原理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适用于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改进三维脉宽调制策略
    4.1 传统的3D-SVPWM调制策略
    4.2 改进的3D-SVPWM调制策略
    4.3 改进的正、负极平衡控制策略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8)具备故障限流能力的新型动态电压恢复器优化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电压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1.3 动态电压恢复器研究现状
        1.3.1 DVR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1.3.2 DVR运行策略研究现状
        1.3.3 具有故障限流能力的DVR研究现状
        1.3.4 DVR应用研究现状
        1.3.5 本文研究定位与技术挑战
    1.4 论文的课题来源及各章节安排
第2章 DVR建模与输出特性分析
    2.1 DVR拓扑及原理
    2.2 DVR并联侧最大带载能力分析
        2.2.1 DVR失稳现象原因
        2.2.2 基于直流侧电压稳定和功率守恒的带载能力分析
    2.3 DVR串联侧最大输出能力分析
        2.3.1 串联变流器等效模型分析
        2.3.2 DVR最大输出能力分析
    2.4 仿真及实验结果
        2.4.1 仿真结果
        2.4.2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侧电压扰动下DVR的相角跳变抑制方法
    3.1 DVR相角控制原理
        3.1.1 相角跳变影响分析
        3.1.2 相角控制原理分析
    3.2 基于相角控制的DVR平滑启停方法
        3.2.1 基于相角控制的DVR运行边界分析
        3.2.2 DVR平滑启停控制策略
    3.3 基于相角控制的DVR能量自恢复控制
        3.3.1 DVR能量自恢复原理
        3.3.2 DVR能量自恢复优化控制
    3.4 仿真及实验结果
        3.4.1 仿真结果
        3.4.2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荷侧短路故障下DVR的故障电流限制策略
    4.1 具备故障限流能力的DVR设计思想
    4.2 DVR与故障限流复合系统基本原理
        4.2.1 FCL-DVR方案1 的工作原理与等效模型
        4.2.2 FCL-DVR方案2 的工作原理与等效模型
        4.2.3 两种结构的性能与应用场合差异性对比
    4.3 DVR与故障限流复合系统不同模式切换分析
        4.3.1 FCL-DVR方案1 的多模式切换分析
        4.3.2 FCL-DVR方案2 的多模式切换分析
    4.4 仿真及实验结果
        4.4.1 仿真结果
        4.4.2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多目标联合优化的电容耦合式DVR及控制
    5.1 DVR最优容量配置思想
    5.2 基于串联电容耦合的DVR工作机理
        5.2.1 串联电容耦合型DVR与传统策略对比
        5.2.2 串联电容耦合型DVR运行边界分析与调整策略
    5.3 LCC-DVR设计原则与故障限流能力分析
        5.3.1 LCC-DVR运行模式分析
        5.3.2 LCC-DVR设计原则
        5.3.3 LCC-DVR故障限流能力分析与参数设计
    5.4 仿真及实验结果
        5.4.1 仿真结果
        5.4.2 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DVR研制与工程应用
    6.1 低压样机与半实物平台搭建
        6.1.1 新型DVR低压实验样机搭建
        6.1.2 基于RT-LAB的新型DVR硬件在环实验平台
    6.2 工程应用背景
        6.2.1 工程应用情况介绍
        6.2.2 工程现场问题分析
    6.3 工程样机研制
        6.3.1 装置整机设计
        6.3.2 功率模块设计
        6.3.3 串联变压器设计
        6.3.4 串联LC滤波器设计
        6.3.5 双向TSR支路设计
        6.3.6 控制系统设计
        6.3.7 散热系统设计
    6.4 工程样机出厂试验与应用
        6.4.1 生产现场与出厂试验
        6.4.2 现场安装与投运效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工作

(9)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电流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无功补偿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STATCOM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STATCOM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STATCOM调节器发展现状
        1.3.3 STATCOM电流跟踪技术发展现状
        1.3.4 STATCOM补偿电流检测方法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安排
第二章 DSTATCOM拓扑及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DSTATCOM工作原理
        2.2.1 DSTATCOM结构分类
        2.2.2 DSTATCOM工作原理
        2.2.3 DSTATCOM电流控制技术
    2.3 三相四线制DSTATCOM主电路拓扑
        2.3.1 电容分裂式三相三桥臂结构拓扑
        2.3.2 三单相全桥结构拓扑
        2.3.3 三相四桥臂结构拓扑
        2.3.4 三种结构拓扑的比较
    2.4 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主电路数学模型
        2.4.1 abc静止坐标系下主电路数学模型
        2.4.2 坐标变换
        2.4.3 dq0旋转坐标系下主电路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相四线制DSTATCOM补偿电流的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补偿电流检测方法
        3.2.1 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3.2.2 p-q-0电流检测方法
        3.2.3 ip-iq-i0电流检测方法
        3.2.4 零序电流分离ip-iq电流检测方法
    3.3 不平衡负载下三相四线制DSTATCOM无锁相环电流检测方法
    3.4 三相四线制DSTATCOM选择性电流补偿检测方法
        3.4.1 选择性电流补偿谐波分量及基波无功分量检测部分
        3.4.2 选择性电流补偿基波有功不平衡分量检测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相四线制DSTATCOM的控制与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三相四线制DSTATCOM电流内环控制设计
    4.3 三相四线制DSTATCOM电压外环控制设计
    4.4 三相四线制DSTATCOM分裂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4.5 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仿真与分析
        4.5.1 零序电流分离ip-iq电流检测与无锁相环电流检测对比仿真
        4.5.2 选择性电流补偿检测方法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相四线制DSTATCOM实验平台设计及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三相四线制DSTATCOM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5.2.1 测量与调理电路
        5.2.2 保护电路
        5.2.3 电源电路
    5.3 三相四线制DSTATCOM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5.4 三相四线制DSTATCOM实验验证
        5.4.1 三相四线制DSTATCOM实验平台搭建
        5.4.2 零序电流分离ip-iq电流检测与无锁相环电流检测对比实验
        5.4.3 选择性电流补偿检测方法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10)星形级联H桥STATCOM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中STATCOM的作用
    1.2 中高压大容量STATCOM的拓扑结构
    1.3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的研究现状
        1.3.1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的调制策略
        1.3.2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的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1.3.3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在不平衡电网下的控制策略
        1.3.4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的电流控制策略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有功功率建模及相间直流电压自稳定特性研究
    2.1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拓扑结构与控制构架
    2.2 三相有功功率建模
        2.2.1 abc坐标系上有功功率模型
        2.2.2 dq坐标系上有功功率模型
        2.2.3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与零序电压注入的两种方法功率调节能力比较
    2.3 相间直流电压在无均衡控制下的自稳定特性
        2.3.1 STATCOM输出负序电压推导
        2.3.2 负序调制电压的推导
        2.3.3 相间直流电压的自稳定特性
        2.3.4 电流环带宽对三相直流电压偏差的影响
        2.3.5 相间直流电压自稳定特性仿真验证
        2.3.6 相间直流电压自稳定特性实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研究
    3.1 相间直流电压不均衡分析
    3.2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研究
        3.2.1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机理
        3.2.2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简化方法
        3.2.3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相间直流电压均衡的前馈控制研究
        3.2.4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能力研究
    3.3 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研究
        3.3.1 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机理
        3.3.2 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简化方法
        3.3.3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相间直流电压均衡的前馈控制研究
        3.3.4 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能力研究
    3.4 仿真验证
        3.4.1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仿真验证
        3.4.2 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仿真验证
    3.5 实验验证
        3.5.1 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实验验证
        3.5.2 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直流电压均衡控制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基于三相直流电压偏离的控制研究
    4.1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一种新的三相直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
        4.1.1 三相直流电压推导
        4.1.2 三相功率分配分析
        4.1.3 相间直流电压的范围对控制策略的影响
    4.2 仿真验证
    4.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补偿不平衡电流的控制研究
    5.1 负序电流补偿时功率分配分析
    5.2 零序电压推导
    5.3 负序电流补偿范围分析与负序电流限制算法
        5.3.1 负序电流的补偿范围分析
        5.3.2 负序电流限制算法
    5.4 仿真验证
        5.4.1 电网电压平衡下补偿负序电流的仿真验证
        5.4.2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负序电流补偿范围的仿真验证
    5.5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STATCOM输出电压的正负序分离
附录B STATCOM输出零序电压在DQ坐标系上的表达式推导
附录C 星形级联H桥 STATCOM产品照片

四、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里格气田钻井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D]. 向旺.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陶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无源动态滤波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吴万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快速开关的配电系统电压暂降治理策略研究[D]. 马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含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参与调节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D]. 徐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研究[D]. 朱非白. 浙江大学, 2020(12)
  • [8]具备故障限流能力的新型动态电压恢复器优化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郭祺. 湖南大学, 2019
  • [9]电容分裂式三相四线制DSTATCOM电流检测方法的研究[D]. 黄文东. 广西大学, 2019(01)
  • [10]星形级联H桥STATCOM关键技术研究[D]. 陆道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DB系列无功动态补偿在企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