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伟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

深圳伟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

一、深圳围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曹佩佩[1](2020)在《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策略研究 ——以惠州市象头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森林康养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休闲方式,森林康养基地作为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开始迅速开发建设,但由于森林资源有限且森林环境较为复杂,在对森林进行改造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森林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因此,如何在营造康养环境的同时降低为人活动的干扰、优化和保护森林资源是目前森林康养基地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提出基地建设缺乏资源保护、基础设施薄弱和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其次,通过对近自然理念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结合近自然的生态学思想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森林林分改造、河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探讨近自然理念与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结合的必要性,提出近自然理念在实现基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合理保护和利用景观资源以及营造优质的森林康养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上述研究和案例分析提出近自然理念下的森林康养基地设计原则和策略,针对康养环境的各个景观要素提出近自然设计策略,并运用于惠州市象头山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中,以实现森林康养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共同目标。

赵德先[2](2020)在《南亚热带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带来的热岛效应、生境破碎化、土地利用转变等各种威胁为城市生物的生存带来了挑战,如何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树附生苔藓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作用,但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其生存和发展易受全球城市化的影响。本文选择南亚热带典型的城市森林——羊台山城市森林,重点对该区域中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树干分布、附主专一性、不同林分中物种组成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森林中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和不同尺度栖息环境下分布特征的研究,了解其对城市环境的响应,为未来城市地区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调查,共记录16科26属38种树附生苔藓植物,其中藓类26种,苔类12种。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显示羊台山苔藓植物区系热带类型成分占主导地位。总体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活型不丰富,仅发现细平铺型、丛集型、粗平铺型、悬垂型4类,分别有24、10、3、1种。除了悬垂型,大部分苔藓植物生活型偏向于耐旱型,揭示了城市环境对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活型的的筛选作用。与周边地区对比,羊台山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低于香港大帽山,与肇庆黑石顶相近,与黑石顶地区共有种最多。因此,尽管羊台山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水平不低,但物种可能朝着趋同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树干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上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和丰度的统计分析,发现树附生苔藓植物偏好于定殖树干北部和树干基部,并且不同方位的物种组成上有差异性。树干16个小样方中,在树干北部0.3m处的样方中拥有最多物种数(31种)和丰度占比(18.0%)。利用Jaccard和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检验了树干不同高度之间、不同方向之间的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差异,发现树干基部(0.3m)和上部(1.8m)之间、树干北部和南部之间物种组成差异性最大。树干南+北部组合苔藓物种数、丰度分别占总调查数94.7%和50.1%。根据对附主树木的统计,共调查到29种,其中次生树木20种,人工栽培树木9种。次生树木中附生苔藓种类最丰富的树种是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和水翁(Syzygium nervosum),均为11种;人工栽培树木中最丰富的是龙眼(Dimocarpus lo ngan)和木荷(Schima superba),分别为22种、17种。树附生苔藓植物中矮锦藓(Sem atophyllum subhumile)和短叶毛锦藓(Pylaisiadelpha yokohamae)均在17种树木上附着,定殖树木种类最丰富;另外有16种仅在1种树木上发生定殖。基于去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结果显示,部分附生树种与苔藓物种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偏好可能是由于树木的某种特征或者群落环境因子造成的。利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对不同林分中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和丰度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城市果园中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其他次生林,丰度显着高于同龄次生林。果园中树附生苔藓植物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水团花林和锥林,与其他林分无显着差异;均匀度显着高于锥林,与其他林分无显着差异;特有种数量龙眼林中最高,拥有10种,其他林分均显示没有或者只有1种。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不同林分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差异显着。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不同林分中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差异进行了解释。影响不同林分树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组成差异主要因素是林内小气候与地形因子。通过不同环境因子与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和丰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在城市地区人工林中样地水平影响树附生苔藓植物定殖的因素,并利用不同计数模型模拟不同环境因子对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发生附着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林有17种苔藓,总体上物种较为丰富,但是部分广泛分布物种占主导地位。在样地水平上,与城市建成区距离、海拔高度、小气候因子、郁闭度等环境因子与树附生苔藓植物的丰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较弱。Hurdle模型(HP和HNB)能很好的模拟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定殖和生长,影响城市环境下人工林中树附生苔藓恢复的关键因素是树木特征、小气候和人为干扰。为了保护和恢复城市森林中附生植物的多样性,在造林工作的早期阶段,需要采取诸如培育和保护大树、促进郁闭树冠、控制人为干扰以及其他调节附生植物适宜栖息地的措施。要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附生植物的生态演替,还要考虑城市环境因素对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定殖影响。

李洁[3](2017)在《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文中认为广东存在大量的低效纯林,林分改造是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佛山市加勒比松林分别选择以黎蒴为主的改造样地,荷木为主的改造样地和没有改造的加勒比松林地(CK)样地,调查其树木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冠幅)、光合生理和荧光特性、林下植物多样性、凋落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黎蒴样地里,黎蒴的生长状况最好,树高、胸径及冠幅最大。荷木样地里,荷木长的最高,但油茶的在胸径和冠幅上生长更快。2、黎蒴样地各个树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植物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植物蒸腾速率(Tr)表现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而在荷木样地为荷木>油茶>竹节树>光叶山矾。3、除PSII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外,黎蒴样地树木的最大荧光值(Fm)、PSII实际光量子效率Y(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及非化学淬灭系数(NPQ)均为油茶>藜蒴>红桂木>大叶相思,荷木样地则是油茶>光叶山矾>荷木>竹节树。4、黎蒴样地4个树种的SPAD值为红桂木>油茶>大叶相思>藜蒴,荷木样地4个树种的SPAD值为竹节树>油茶>光叶山矾>荷木。黎蒴样地4个树种的比叶重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荷木>竹节树>光叶山矾>油茶。5、黎蒴样地的4个树种叶片氮浓度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荷木样地各树种为竹节树>光叶山矾>荷木>油茶。黎蒴样地的4个树种的叶片磷浓度为红桂木>大叶相思>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竹节树>油茶>光叶山矾>荷木。黎蒴样地的叶片钾浓度为红桂木>大叶相思>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竹节树>油茶>荷木>光叶山矾。6、对实施林分改造的两个样地的植物光合、荧光、叶片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光合效率较高且植物及生长状况好的植物。黎蒴样地的主成分得分为油茶>红桂木>大叶相思>黎蒴,荷木样地为竹节树>光叶山矾>油茶>荷木。7、对三个样地的土壤指标,微生物,酶及养分进行主成分分析,三个样地的土壤质量排序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8、黎蒴样地和荷木样地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野牡丹,CK样地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黄毛润楠和光叶山黄麻,三个样地重要值最大的草本均为求米草。9、灌木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荷木样地>藜蒴样地>CK,CK样地的均匀度指数Jsw和均匀度指数Jsi均最大;草本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藜蒴样地>荷木样地=CK,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藜蒴样地>荷木样地>CK,均匀度指数Jsw为藜蒴样地>CK>荷木样地,均匀度指数Jsi则是CK>荷木样地>藜蒴样地。10、三个样地单位面积的凋落物储量为荷木样地>藜蒴样地>CK样地,凋落物层的氮和磷含量均为CK样地>荷木样地>黎蒴样地,凋落物钾含量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各样地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均为N>K>P。11、不同样地的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在1.50-1.66 g·cm-3间。三个样地上下层土壤毛管隙度没有显着差异。黎蒴样地和荷木样地的上层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非毛管隙度和土壤通气管隙度均高于下层土壤,CK样地与之相反。12、三个样地不同土层的土壤pH值均在4.0-4.5范围,属强酸性土壤。CK样地的土壤有机质显着低于其他样地,三个样地下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着大于对应的上层土壤;三个样地上下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均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三个样地上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显着大于对应的下层土壤;上层土壤的全钾含量为CK样地>荷木样地>黎蒴样地,下层土壤相反;三个样地不同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三个样地上层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下层土壤。13、相关分析表明,各树种叶片的单位叶面积氮含量和磷含量、氮含量和钾含量及磷含量和钾含量均显着相关;样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含量、碱解氮有机质为显着相关;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磷为显着相关;脲酶活性表现为与pH值相关;pH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为显着相关。

麦智翔[4](2017)在《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公园是指位于市内或近郊的森林公园,是以森林保护作为前提,具有生态系统服务的公益性公园。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数量多,同时南方地区森林公园多为林场改造而来,其植被改造研究极其重要,但目前对于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的植被改造后植物多样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该城市森林公园中不同的植被改造类型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这些不同植被改造模式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生物多样性,以期为我国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岭山森林公园的8个样地种共有42科,79属,99种植物,相对于整个大岭山森林公园来说,其所涵盖的种不多,但其属与种的比例较大,说明其遗传多样性较大。在植物组成方面,次生林套种的样地植物种类总体高于人工林套种的样地,且人工林无间伐套种样地最少。次生林套种的5个样地的乔木层以原生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楝叶吴茱萸(Euodia meliifoli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为主且重要值分布均匀,而人工林的3个样地均以人工引进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and)和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为主且重要值集中,说明人为因素严重影响植物的群落组成,人工林优势树种较为单一。8个样地灌木层以九节(Psychotria rubr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粗叶榕(Ficus hirta)和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等为主,且8个群落植物种类均较多。在盖度方面,次生林套种的样地乔木层盖度高于人工林样地,而且人工林间伐套种样地的盖度高于人工林无间伐套种。2.8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均处于较低水平,均低于3,其中草本层更是低于2,说明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多样性水平不高。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个层次植物中最大,丰富度指数也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且生态优势度低于乔木层和草本层,其原因可能与灌木层植物生长受人为影响小,且自我更新能力强。次生林套种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丰富度高于人工林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丰富度也略高于多人工林植物群落的灌木层,人工林无间伐套种的两个多样性指数最低,说明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较低。β多样性指数体现两个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相似性低的群落间植物多样性丰富。本研究调查的8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说明在该区域,不同群落之间的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还是较大的,这有利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和维持。3.根据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群落结构改造策略,包括了不干预、自然更替和人工林间伐、套种两种改造的基本策略。同时根据8个群落的具体植物群落结构,提出了各群落的多样性改造策略。

叶蓁[5](2017)在《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渐渐缺失,而人们也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应着重保留原生态植物群落,同时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研究对坝光区域滨海范围内的主要区域的22个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比列、层次、生活型、盖度,地带性植物与外来种的比例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中的11个植物群落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三者的比例,群落的总平均高度、总平均胸径和总平均盖度等综合指标,优势种的组成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对规划待建的白沙湾公园区域内的7个主要植物群落的分布状况、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测定与统计分析;同时以植物景观的构成元素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与理论、调查与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出植物群落目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白沙湾生态公园的植物群落景观规划建设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实际调研得到坝光区域的植物群落基础数据,并对其进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坝光区域科属组成上,共有植物318种,分属于97科223属,其中乔木89种,灌木118种,草本植物88种,藤本植物24种,占深圳维管束植物的14.5%,其中乡土植物资源占79%;该区域植被生活型主要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与落叶乔灌木配比失调;从优势种看,坝光区域各层次优势种较均匀,很少为某层次占据主要地位的现象,乔木层的优势度较灌木层和草本层要高,而每个群落内的乔木种类相当丰富,优势种的优势度不明显,这既有利于高大森林植被构成,也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组成。同时该区域与深圳南山区、香港、及深圳滨海绿地的植物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从群落结构特征看,坝光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综合值均高于南宁城市绿地及深圳滨海园林绿地。综合以上分析,说明该区域生态系统较好,地带性植物资源丰富,可为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地带性植物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的蓝本。2.对白沙湾公园范围的植物群落现状进行调查表明,该区域科属组成上,共有植物185种,分属于90科162属,其中乔木40种,灌木95种,草本植物50种,占深圳市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的8.4%,占坝光区域植物种类318种的58.2%,明显高于深圳滨海绿地现有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从群落结构特征看,综合总平均盖度与南宁城市绿地和广州周边城市绿地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综合总平均胸径、平均冠幅与南宁城市绿地相差不大,与广州及广州周边城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可能由于部分群落还处于生长发育前期;从物种多样性植物看,该区域的植物综合群落多样性指数位于深圳城市公园中等偏上水平;从各个分区的植物景观效果分析来看,植物形态变化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给人很好的自然生态美的特征和特色。主要存在的一些缺点为:季相变化稍缺乏、缺乏游憩空间等问题。3.根据对坝光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分析,总结出地带性植物种类,并从中整理出部分观赏性较高的种类进行观赏特性分析;同时总结出六种坝光典型地带性群落结构模式,分为滨海平地及台地两种地形地貌,进行植物组成结构论述。对白沙湾公园规划和建设方面所出现的生态学问题、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及景观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白沙湾生态公园的植物群落景观规划建设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各地在生态型公园的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魏若宇[6](2017)在《深圳大南山和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同时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城市建设越来越向原城市边缘和郊区发展,这让城市近郊原有的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在城市规划中往往重点关注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保护,对城市边缘的忽视导致郊区遭受严重的环境污染,长此以往城市郊区的生态系统在持续恶化下变得脆弱,城市的生态保护受到严重的考验。此外,城市居民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希望有个放松身心的自然场所。郊野公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目前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已在国内各大城市掀起高潮。然而,我国对郊野公园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还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成熟研究体系,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规划、建设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较少。本文以深圳市大、小南山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物景观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今后深圳及其他地区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和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成果如下:1.植物群落结构特征(1)从调查的植物种类和来源来看,大、小南山郊野公园共有植物119科、300属、446种,总科数占据了世界高等植物350科的34%,而总种数已经达到深圳市2800余种(含街道和野外的栽培种)的15.96%,说明大、小南山郊野公园整体植物种类非常丰富。(2)从各植物群落层次结构来看,大南山人工植物群落层次更加分明,但小南山自然植物群落和半自然植物群落生长态势更好。此外,小南山自然植物群落和半自然植物群落的盖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小南山北坡的群落盖度要大于同海拔高度的南坡群落,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南山南坡群落受人为干扰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较为严重。(3)从各植物群落优势种来看,大、小南山所有植物群落中乔木层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山乌桕,灌木层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九节,草本层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山麦冬和蟛蜞菊,说明这些植物在小南山和大南山分布相当广泛。此外,半自然植物群落优势种组成与自然植物群落非常相似,但其优势种种类分布更为均匀,而人工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种类则完全不同。2.植物群落多样性(1)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来看,大、小南山所有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乔木层平均值为0.8520,灌木层平均值为0.9321,草本层平均值为0.7880;Shannon-Wiener指数乔木层平均值为2.2001,灌木层平均值为2.6533,草本层平均值为1.6043;Odum指数乔木层平均值为3.0617,灌木层平均值为4.5057,草本层平均值为2.4941;Pielou指数乔木层平均值为0.7874,灌木层平均值为0.7702,草本层平均值为0.5319。15个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总体趋势是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2)从植物群落类型的比较来看,大、小南山郊野公园在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方面指数数据对比上均为半自然植物群落>自然植物群落>人工植物群落,这说明半自然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结构稳定性最好,自然植物群落次之,而人工植物群落最差。(3)从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来看,大、小南山各植物群落之间相似度较低,说明整个区域内物种多样性较高。此外自然植物群落和半自然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似度很高,而人工植物群落与它们的相似度很低,这与植物配置中的植物种类选择有关。3.植物景观评价(1)从植物景观评价因子的总权重来看,所有评价因子总权重值排序为物种多样性>植被自然程度>绿视率>植物健康状况>植物景观层次感>植被覆盖度>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丰富度>生态优势度指数>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空间通透性。在准则层中生态性权重值为0.8333,观赏性权重值为0.1667,生态性权重值大于观赏性权重值符合郊野公园生态保护为主、游憩观赏为辅的原则。(2)从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来看,Ⅰ级植物景观有4个,占所有植物群落的26.67%;Ⅱ级植物景观有5个,占所有植物群落的33.34%;Ⅲ级和Ⅳ级植物景观各有3个,各占所有植物群落的20%。

张洋[7](2016)在《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绿道建设的热潮中,以往人们认为城市绿道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和游憩功能,造成对城市绿道生态功能的忽视,其植物多样性的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城市绿道恰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植物作为城市绿道的基础,也是构建整个城市绿色生态基底的基础,对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忽视,导致城市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动植物扩散迁徙的廊道受阻,城市反而变成了“生态荒漠”。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于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对于整个城市甚至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义。在理论研究部分,论文对城市绿道和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绿道的构成、功能和植物多样性思想演变历程等内容,并结合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从植物物种、植物群落特征和景观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剖析了我国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营建所面临的多重挑战,阐释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绿道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功能论述了研究的可行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绿道的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和社会驱动因素三个层次,提出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首先,基于山林型、滨河型、绿地型、道路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道,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每种类型绿道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营建策略,并结合范例进行解析说明。其次,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不同尺度的绿道,提出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宏观尺度提出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中观尺度提出空间连通性、宽度适宜性、生境类型多样性三种策略;微观尺度提出乡土植物营建、群落自然演替、原生生境保护和恢复、生境面积适宜性四种策略。最后,基于社会驱动因素,提出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包括提出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保障资金来源等方式。通过多视角综合性的分析,使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策略研究尽可能全面和完善。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我国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多角度、系统性的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科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理论和营建方法,对我国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徐志强,林杏莉,庄雪影[8](2015)在《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湖公园为深圳市着名的综合性市政公园之一。通过实地踏查和样方调查,在园区共记录了维管植物536种(含亚种和变种),分别隶属于124科363属。其中,乡土植物399种,外来种137种。比较研究了东湖公园山地人工林、道路绿地区和专类园区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专类园所应用的种类相对较丰富,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但其灌木层的植物丰富度和草本层的均匀度相对较低。与园路区和专类园区相比,山林区植物群落的灌木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但草本植物种类较少。基于研究结果,总结分析了东湖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探讨了园区山地人工林的改造、古树保护及景观安全维护问题。

王海军,黄钰辉,曾令海,王祥,殷祚云,连辉明,何波祥,李向华,陈华荣,陈红量,周海旋[9](2013)在《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健康林分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林分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公园地带性植被为次生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沟谷雨林,组成种类以桃金娘科、樟科、五加科等热带、亚热带特征较强的科属为主,形成以红鳞蒲桃、鸭脚木、浙江润楠、芳槁润楠、樟树等为优势种的几种森林群落。由于林分主要是由受严重干扰的植物群落恢复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普遍质量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研究分析了羊台山森林公园的主要群落类型、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优势科及组成比等,提出了地带性乡土树种、景观和环境友好树种选择的建议,对森林公园的次生林改造和森林保育具有参考作用。

钟富春[10](2012)在《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林分改造及其效果评价》文中指出2003-2005年调查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林分现状认为,森林公园内林分主要存在林分老化、结构失调、病虫害日趋严重、防火性能差和景观单调等问题。依据森林公园林分现状、总体规划、建设目标和游客涉足程度,选择了7个小班采用32个树种进行林分改造,并于2012年2月调查新栽植树种的保存、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香樟、米老排、海南蒲桃等6个树种可作为林分改造的备选树种,加以推广应用;7个小班中,选择季相变化明显、有花、彩叶、冠形美丽的特色树种,如美丽异木棉、木棉、红千层和幌伞枫等树种,可获得理想的景观效果。本文还提出有关天竺山森林公园林分改造建议,为今后的林分改造和提升景观质量提供参考。

二、深圳围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围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策略研究 ——以惠州市象头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民健康生活的需求
        1.1.2 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1.1.3 顺应时代的近自然理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森林康养基地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森林康养
        2.1.2 森林康养基地
        2.1.3 相关概念辨析
    2.2 森林康养概述
        2.2.1 理论基础
        2.2.2 科学依据
        2.2.3 主要形式
    2.3 基地选址
    2.4 森林康养基地的基本内容
        2.4.1 森林康养基地的类型
        2.4.2 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2.4.3 产品开发和内容设置
        2.4.4 配套设施和人员辅助
    2.5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2.6 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概况
        2.6.1 国外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概况
        2.6.2 国内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概况
        2.6.3 小结
    2.7 现存问题及解决思路
        2.7.1 现存问题
        2.7.2 解决思路
3 近自然理念研究概述
    3.1 相关概念阐释
        3.1.1 近自然理念
        3.1.2 近自然园林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2 近自然理念的理论基础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近自然林业相关理论
        3.2.3 近自然河流理论
    3.3 国内外近自然理念研究现状
        3.3.1 国外关于近自然理念的研究现状
        3.3.2 国内关于近自然理念的研究现状
4 近自然理念应用于森林康养基地的重要性
    4.1 近自然理念与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的关系
        4.1.1 森林康养基地是近自然理念的实践载体
        4.1.2 近自然理念是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的创新理念
    4.2 近自然理念在森林康养基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4.2.1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2 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2.3 合理保护和利用景观资源
        4.2.4 营造优质的森林康养环境
5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设计方式尊重自然
        5.1.2 功能组织顺应自然
        5.1.3 形式风格展现自然
        5.1.4 设施与活动结合自然
    5.2 植物设计
        5.2.1 植物群落的设计
        5.2.2 森林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5.2.3 森林群落的改造与更新
    5.3 水体设计
        5.3.1 丰富水体形态
        5.3.2 保持连续的水环境
        5.3.3 收集和利用雨水
    5.4 竖向设计
        5.4.1 传统自然山水的构建
        5.4.2 地形设计要点
        5.4.3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5.5 道路设计
        5.5.1 顺应等高线的走向
        5.5.2 道路融于自然环境
        5.5.3 构建森林康养步道
    5.6 建筑设计
        5.6.1 建筑选址结合基地环境
        5.6.2 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5.6.3 建筑布局结合气候
        5.6.4 利用自然能源
6 优秀案例研究
    6.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6.1.1 项目概况
        6.1.2 借鉴意义
    6.2 德国黑森林疗养基地
        6.2.1 项目概况
        6.2.2 借鉴意义
    6.3 奥多摩森林疗法之路
        6.3.1 项目概况
        6.3.2 借鉴意义
    6.4 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6.4.1 项目概况
        6.4.2 借鉴意义
    6.5 韩国山阴疗养林
        6.5.1 项目概况
        6.5.2 借鉴意义
7 惠州市象头山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7.1 项目背景
        7.1.1 区位分析
        7.1.2 城市概况
        7.1.3 规划背景
        7.1.4 规划范围解读
        7.1.5 规划用地性质
        7.1.6 对外交通分析
    7.2 现状综合分析
        7.2.1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7.2.2 场地内现状分析
        7.2.3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7.2.4 场地SWOT分析
    7.3 规划构思
        7.3.1 规划定位
        7.3.2 规划目标
        7.3.3 规划原则
        7.3.4 规划依据
        7.3.5 规划策略
    7.4 总体规划
        7.4.1 规划结构图
        7.4.2 规划设计方案
        7.4.3 功能分区图
    7.5 分区设计
        7.5.1 综合服务区
        7.5.2 特色康养区
        7.5.3 森林休闲区
        7.5.4 田园疗养区
        7.5.5 生态科普区
        7.5.6 中医养生区
    7.6 近自然专项设计
        7.6.1 近自然林设计
        7.6.2 近自然水系设计
    7.7 其他专项设计
        7.7.1 森林康养专项设计
        7.7.2 竖向设计
        7.7.3 交通设计
        7.7.4 种植设计
        7.7.5 建筑设计
        7.7.6 铺装设计
        7.7.7 标识系统
        7.7.8 服务设施
        7.7.9 照明设计
    7.8 投资估算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2)南亚热带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
        1.2.2 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
        1.2.3 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1.2.4 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态功能
        1.2.5 树附生苔藓植物对城市环境的响应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研究区域概况、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林分选择
        2.2.2 样地设置
        2.2.3 树附生苔藓植物调查
        2.2.4 环境因子调查
        2.2.5 主要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羊台山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3.1 羊台山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科属组成
    3.2 羊台山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区系成分
    3.3 羊台山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活型组成
    3.4 羊台山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与其他邻近地区森林的比较
    3.5 讨论
    3.6 小结
4 羊台山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树干分布特征
    4.1 树干不同方位的苔藓物种丰富度与丰度
    4.2 树干不同方位的苔藓分布
    4.3 树干不同方位的苔藓物种组成差异性
    4.4 树干不同方位的样方组合
    4.5 讨论
    4.6 小结
5 羊台山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附主专一性
    5.1 羊台山树附生苔藓附着的树木种类
    5.2 羊台山树附生苔藓与附主树木的对应关系
    5.3 主要树附生苔藓与附主树木的DCA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种类及分布
    6.1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物种丰富度与丰度变化
    6.2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
    6.3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种类组成
    6.4 影响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分布差异的因素
        6.4.1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与树附生苔藓分布相关因子的筛选
        6.4.2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与树附生苔藓分布相关因子的确定
    6.5 讨论
    6.6 小结
7 环境因子对羊台山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定殖的影响
    7.1 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总体特征
    7.2 环境因子对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影响分析
        7.2.1 城市化水平梯度对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影响
        7.2.2 海拔高度对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影响
        7.2.3 小气候因子对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影响
        7.2.4 坡向坡度对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影响
        7.2.5 林冠郁闭度对木荷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影响
    7.3 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定殖模型构建
        7.3.1 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定殖模型的响应变量
        7.3.2 影响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定殖的环境因子筛选
        7.3.3 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预测模型
        7.3.4 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丰度预测模型
        7.3.5 树附生苔藓植物定殖模型结果解释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林分改造研究现状
        1.1.1 国内林分改造研究概况
        1.1.2 国外林分改造研究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测定指标选择
        2.2.2 采样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样地树种的生长状况
    3.2 不同样地树种的光合特性分析
    3.3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荧光特性分析
    3.4 不同样地各树种叶片SPAD值分析
    3.5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叶片比叶重分析
    3.6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叶片氮、磷、钾浓度分析
    3.7 林下植物多样性
        3.7.1 林下植物组成和数量
        3.7.2 林下植物组成多样性的变化
    3.8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储量和养分含量分析
        3.8.1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储量
        3.8.2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
    3.9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10 不同样地土壤生化性质分析
    3.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
    3.12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3.13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1 各树种叶片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3.13.2 不同样地土壤酶和土壤养分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14 光合生理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及其排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样地植物生长
        4.1.2 不同样地生物多样性
        4.1.3 不同样地凋落物
        4.1.4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4.1.5 不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4.1.6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4.1.7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4.1.8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1.9 主成分分析
    4.2 讨论
        4.2.1 植物生长量特征
        4.2.2 植物光合指标特征
        4.2.4 植物SPAD值特征
        4.2.5 植物荧光指标特征
        4.2.6 植物养分指标特征
        4.2.7 不同样地生物多样性
        4.2.8 不同样地凋落物特性
        4.2.9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4.2.10 不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4.2.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4.2.12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致谢
参考文献

(4)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城市森林公园概述
        1.1.1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1.1.2 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
        1.1.3 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
        1.1.4 城市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特征
        1.1.5 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对城市森林公园的重要性
    1.2 城市森林公园林分改造研究进展
        1.2.1 城市森林公园林分改造研究
        1.2.2 城市森林公园林分改造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数量多
        1.3.2 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改造现状研究少
第二章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群落结构
    2.1 研究地及研究方法
        2.1.1 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2.1.2 样地位置
        2.1.3 样地航拍图片
        2.1.4 样地调查方法
        2.1.5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2.2.2 各样地植物类型及数量
        2.2.3 各样地植物盖度
        2.2.4 各样地植物高度
        2.2.5 各样地乔木层植物胸径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多样性指数
        3.1.2 丰富度指数
        3.1.3 均匀度指数
        3.1.5 β多样性指数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样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3.2.2 各样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
        3.2.3 各样地植物群落均匀度指数
        3.2.4 各样地植物群落β多样性指数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被改造策略
    4.1 优化群落结构改造策略
        4.1.1 不干预、自然更替
        4.1.2 人工林间伐、套种
    4.2 各样地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现状和提高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种类及拉丁名

(5)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2.2 国外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2.3 国内近自然园林研究进展
        1.2.4 国外近自然园林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1.4.1 滨海景观相关概念
        1.4.2 自然植物群落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 深圳坝光区域植物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研究样地的选择
        2.1.3 研究时间
        2.1.4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坝光区域植物群落基本情况分析
        2.2.2 坝光区域植物种类分析
        2.2.3 坝光区域部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4 部分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白沙湾植物群落结构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白沙湾概况
        3.1.2 白沙湾公园研究样地的选择及功能区域划分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种类分析
        3.2.2 白沙湾公园各个分区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2.3 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各层次结构特征分析比较
        3.2.4 白沙湾公园各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分析
        3.2.5 各个分区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优化建议
    4.1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所存在的问题
    4.2 深圳白沙湾公园自然植物群落优化的原则
    4.3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优化建议
        4.3.1 加强地带性乡土植物的运用
        4.3.2 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搭配绿化植物
        4.3.3 深圳白沙湾公园各个分区植物群落的优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A 所记录的植物种名和学名
附录B 坝光区域部分典型植物群落照片

(6)深圳大南山和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郊野公园的概念研究
        1.3.1 国内外对郊野公园概念的定义
        1.3.2 郊野公园概念确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1 郊野公园研究动态趋势
        1.4.2 山地植物群落研究动态趋势
        1.4.3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动态趋势
    1.5 研究地总体概况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种类分析
        2.2.1.1 植物种类组成
        2.2.1.2 植物来源分析
        2.2.2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2.1 各植物群落乔木层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分析
        2.2.2.2 各植物群落灌木层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分析
        2.2.2.3 各植物群落草本层平均高度分析
        2.2.2.4 各植物群落盖度分析
        2.2.3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3.1 小南山南坡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3.2 小南山北坡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4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半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4.1 小南山南坡半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4.2 小南山北坡半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5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典型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5.1 小南山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5.2 大南山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6 各植物群落优势种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3.2.2 植物群落各层次生态优势度指数分析
        3.2.3 植物群落各层次丰富度指数分析
        3.2.4 植物群落各层次均匀度指数分析
        3.2.5 15个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3.2.6 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与分析
    4.1 研究方法概述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4.2 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和方法
        4.2.2 植物景观评价层次结构的构建
        4.2.3 评价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4.2.4 评价因子权重值的计算及检验
        4.2.5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与分析
        4.3.2 植物景观评价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小南山郊野公园优化建议与总结
    5.1 植物群落优化建议
    5.2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表A 植物名录
附表B 评价群落照片
附表C 大南山和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7)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对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巨大威胁
        1.1.2. 我国城市绿道建设热潮中对植物多样性的忽视
        1.1.3. 风景园林学科对植物多样性领域关注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完善风景园林学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1.2.2. 对我国未来的建设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3. 研究内容和范畴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畴界定
        1.3.2.1. 城市建成区范围
        1.3.2.2. 植物多样性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的研究进展
        1.4.3. 综合评价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生态学理论
        1.5.2. 植物生态学理论
        1.5.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1.5.4. 景观生态学理论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案例分析
        1.6.3. 实地调研
        1.6.4. 实例论证
        1.6.5. 归纳总结
    1.7. 论文研究框架
2. 城市绿道的基本理论研究
    2.1. 绿道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绿道的概念
        2.1.2.与绿道相关概念的辨析
        2.1.3. 城市绿道的概念
    2.2. 城市绿道分类
        2.2.1. 绿道分类研究
        2.2.2. 本研究的城市绿道分类
    2.3. 城市绿道的构成
        2.3.1. 绿廊系统
        2.3.2. 慢行系统
        2.3.3. 交通衔接系统
        2.3.4. 服务设施系统
        2.3.5. 标识系统
    2.4. 城市绿道的功能
        2.4.1.生态功能
        2.4.2. 游憩功能
        2.4.3. 遗产保护功能
        2.4.4. 教育功能
        2.4.5.经济产业功能
    2.5. 城市绿道建设的主要策略
        2.5.1. 保护性策略
        2.5.2. 恢复性策略
    2.6. 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2.7. 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思想的演变
        2.7.1. 植物多样性思想在个别案例中有所体现
        2.7.2. 植物多样性思想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2.8. 本章小结
3. 植物多样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3.1. 植物多样性概念
    3.2. 植物多样性研究层次
        3.2.1. 植物遗传多样性
        3.2.2. 植物物种多样性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3.2.4. 景观多样性
    3.3. 植物多样性主要保护途径
        3.3.1. 就地保护
        3.3.2. 迁地保护
    3.4. 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4.1. 植物物种与植物多样性
        3.4.1.1. 物种的地域性特征
        3.4.1.2. 物种种群密度
        3.4.1.3. 物种生态位选择
        3.4.2. 植物群落特征与植物多样性
        3.4.2.1. 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3.4.2.2. 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3.4.2.3. 群落的演替过程
        3.4.3. 景观结构与植物多样性
        3.4.3.1. 斑块的结构特征
        3.4.3.2. 廊道的结构特征
        3.4.3.3. 网络的结构特征
    3.5. 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3.5.1. α多样性指数
        3.5.2. β多样性指数
        3.5.3. γ多样性指数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挑战、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我国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4.1.1. 绿道概念的错误解读
        4.1.2. 城市的生态沙漠
        4.1.3.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使用需求的冲突
        4.1.4. 传统审美与生态之美的矛盾
        4.1.5. 急功近利思想与植物演替周期长的矛盾
        4.1.6. 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
        4.1.7. 缺乏多学科合作和公众参与
    4.2. 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4.2.1. 生态意义
        4.2.1.1. 维持生物多样性
        4.2.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2.2. 景观美学意义
        4.2.3. 科普教育意义
        4.2.4. 经济意义
        4.2.4.1. 直接经济效益
        4.2.4.2. 间接经济效益
    4.3. 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可行性
        4.3.1. 将自然引入城市
        4.3.2. 绿道的线性结构
        4.3.3. 绿道连接城市中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4.3.4. 植物多样性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同类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策略
    5.1. 山林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5.1.1. 山林型绿道概况
        5.1.1.1. 山林型绿道的定义
        5.1.1.2. 山林型绿道的特点
        5.1.2. 山林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的主要问题
        5.1.2.1. 生态核心区域缺乏保护
        5.1.2.2. 自然森林植物郁闭度过高
        5.1.2.3. 人工造林的森林植被单一化
        5.1.2.4. 生物多样性功能被忽视
        5.1.3. 山林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5.1.3.1. 分区保护模式策略
        5.1.3.2. 适当人为干预策略
        5.1.3.3. 复合型群落结构策略
        5.1.3.4. 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植物选择
    5.2. 滨河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5.2.1. 滨河型绿道概况
        5.2.1.1. 滨河型绿道的定义
        5.2.1.2. 滨河型绿道的特点
        5.2.2. 滨河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问题
        5.2.2.1. 河流工程改造导致植物生境丧失
        5.2.2.2. 植物种植照搬城市绿地模式
        5.2.2.3. 植物选择缺乏功能性考虑
        5.2.2.4. 生物多样性功能被忽视
        5.2.3. 滨河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5.2.3.1. 生境多样性营造策略
        5.2.3.2. 多层次空间种植策略
        5.2.3.3. 基于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5.2.3.4. 维持生物多样性策略
        5.2.4. 范例解析
        5.2.4.1. 斯坦福弥尔河公园
        5.2.4.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5.3. 绿地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5.3.1. 绿地型绿道概况
        5.3.1.1. 绿地型绿道的定义
        5.3.1.2. 绿地型绿道的特点
        5.3.2. 绿地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问题
        5.3.2.1. 植物种类过于园林化
        5.3.2.2. 植物群落结构过于人工化
        5.3.2.3. 保健植物使用不足
        5.3.3. 绿地型绿道植物多样性恢复策略
        5.3.3.1. 乡土植物选择策略
        5.3.3.2. 近自然化群落构建策略
        5.3.3.3. 保健植物选择策略
        5.3.4. 范例解析
        5.3.4.1. 纽约高线公园
        5.3.4.2. 波士顿翡翠项链绿道
    5.4. 道路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5.4.1. 道路型绿道概况
        5.4.1.1. 道路型绿道的定义
        5.4.1.2. 道路型绿道的特点
        5.4.2. 道路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问题
        5.4.2.1. 植物的生态功能被忽视
        5.4.2.2. 景观组织功能欠缺
        5.4.2.3. 交通辅助功能存在问题
        5.4.3. 道路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5.4.3.1. 基于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5.4.3.2. 满足景观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5.4.3.3. 基于交通辅助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5.4.4. 范例解析
        5.4.4.1. 美国波士顿肯尼迪绿道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不同尺度绿道的植物多样性策略
    6.1. 宏观尺度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6.1.1. 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
        6.1.1.1. 重要生物栖息地的选择
        6.1.1.2. 绿道相互连接形成网络
        6.1.2. 范例解析
        6.1.2.1. 中国深圳市绿道网络
        6.1.2.2. 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生态网络
    6.2. 中观尺度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6.2.1. 绿道连通性策略
        6.2.2. 绿道宽度适宜性策略
        6.2.2.1. 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宽度适宜性
        6.2.2.2.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宽度适宜性
        6.2.3. 生境多样性营造策略
        6.2.3.1. 营造多样性的生境类型
        6.2.3.2. 整合周边小块生境斑块
    6.3. 微观尺度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6.3.1. 乡土植物营建策略
        6.3.2. 群落自然演替策略
        6.3.3. 生境保护和恢复策略
        6.3.3.1. 生境的保护
        6.3.3.2. 生境的恢复
        6.3.4. 生境面积适宜性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社会驱动因素的植物多样性策略
    7.1. 建立风景园林师主导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7.2. 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7.3.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7.3.1. 宏观政策的落实
        7.3.2. 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7.4. 加强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7.4.1. 加强公众参与
        7.4.1.1. 促进设计过程的参与
        7.4.1.2. 促进决策过程的参与
        7.4.1.3. 促进实施维护的参与
        7.4.2. 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
    7.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7.5.1. 建立绿道植物多样性专项资金
        7.5.2.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成果
        8.1.1. 主要结论
        8.1.1.1. 明确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1.1.2. 提出了基于多个角度的策略
        8.1.2. 主要创新点
        8.1.2.1. 拓展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8.1.2.2. 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8.2. 本研究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插图及表格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实地踏查法
        1.1.2 样方调查法
    1.2 数据分析
        1.2.1 物种重要值计算
        1.2.2 物种多样性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组成
    2.2 园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2.2.1 山地人工林区群落多样性
        2.2.2 道路景观的植物观赏多样性
        2.2.3 专类园植物类群及其观赏特性
        2.2.4 山地人工林与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深圳东湖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3.1.1 植物资源丰富
        3.1.2 历史悠久, 自然景观丰富
    3.2 对东湖植物景观建设和保护的建议
        3.2.1 进一步提升公园山地人工林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3.2.2 增加招鸟树种, 丰富生态多样性
        3.2.3 扩大乡土树种的应用
        3.2.4 加强对公园大树和古树的保护及景观安全的维护

(9)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健康林分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 林分改造建议

(10)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林分改造及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公园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林分现状调查
    2.2 林分改造试验方案
        2.2.1 树种选择与配置
        2.2.2 造林技术措施
        2.2.3 抚育管理
    2.3 林分改造效果分析和景观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林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林分老化现象严重
        3.1.2 林分结构失调
        3.1.3 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
        3.1.4 森林防火形势严峻
        3.1.5 森林景观单调
    3.2 林分改造效果分析与景观评价
        3.2.1 林分改造树种保存和生长效果
        3.2.2 林分改造初步景观效果评价
4 建议与讨论
    4.1 远景观赏区
    4.2 近景观赏区
    4.3 湖边景观区
    4.4 廊道景观区

四、深圳围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策略研究 ——以惠州市象头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曹佩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南亚热带城市森林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响应研究[D]. 赵德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D]. 李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研究[D]. 麦智翔.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5]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及优化研究[D]. 叶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6]深圳大南山和小南山郊野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 魏若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7]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策略研究[D]. 张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8]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J]. 徐志强,林杏莉,庄雪影. 广东园林, 2015(01)
  • [9]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健康林分构建技术研究[J]. 王海军,黄钰辉,曾令海,王祥,殷祚云,连辉明,何波祥,李向华,陈华荣,陈红量,周海旋. 广东林业科技, 2013(03)
  • [10]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林分改造及其效果评价[J]. 钟富春.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2(03)

标签:;  ;  ;  ;  ;  

深圳伟岭公园人工次生林植物群落及林分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