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与德治并存

论法治与德治并存

一、论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存(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泽[1](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智识创制》文中研究指明每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都有其相应的法律制度,而每一种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形成了相应的法学理论,这种法学理论又指导着该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法学智识的科学整合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条理性、系统性,必要的时候需对原有的法学知识进行体系重构,并以此形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价值追求和哲学根基,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内在基础,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之基本构成的精神和灵魂部分。在法治社会发展领域,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来看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的。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与完备将直接影响着新时期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与深度。

许清清,方歆然[2](2017)在《程序与反腐:并行不悖》文中研究指明法律程序建设和反腐制度建设,是党中央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和大力反腐工作的重心;也是我国当代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之义。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存。由此探讨法律程序与反腐建设的异同,比较两者产生的根源与成因、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路径,既有利于二者相互促进,又对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加强我国廉政反腐制度建设,加深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祝灵君[3](2014)在《始终如一地抓好党的根本政治——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论述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党的群众工作从小处看,就是做具体人的工作;从大处看,则几乎等同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习近平同志重视群众工作,也善于做群众工作。他在工作的不同时期都有大量的论述与实践,这些论述与实践贯穿了群众工作"变"与"常"的基本逻辑,体现了实践哲学、党性修养、国际视野三个主要的维度,涵括了大树原理、"管道"原理、"微积分"原理、凸凹原理等基本原理。

刘思宏[4](2014)在《高科技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成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便利,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它所带来的挑战,人类伦理道德、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股重要力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冲突。高科技作为这个时代变革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不要以道德的沦丧作为科技进步的垫脚石。然而凡事都有利与弊,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它在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尤其是对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与人们原有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分歧,尤其是生物技术发展中遗传污染的问题、人类基因的问题、转基因食物的问题、基因歧视与基因鸿沟的问题、生物武器和生物战争的危险问题等,这些问题对道德伦理产生了极大地冲击。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社会进步,而同时科技自身的进步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伴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向人们道德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科技发展带来的生命技术的伦理困境、生物技术的伦理困境、医疗技术的伦理困境、核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困境、网络技术的伦理困境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故此,在科技发展中,必须实现其与道德进步有效的连接性与促进性,这一连接点的寻找尤为重要,找到了连接点从而实现二者的协同与和谐发展。论文立足于此,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论述,通过对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如:生命技术的伦理困境、医疗技术的伦理困境、网络技术的伦理困境等进行伦理角度的分析,进而找出产生的原因。论文试图从文化的分裂、生产方式的变革、军事与战争的驱使、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思想观念的极度倾斜与新的道德理念的形成相对滞后这六个方面阐述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而寻求高科技伦理困境的解决途径。

刘晶[5](2011)在《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耻感缺失、荣辱不分的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耻感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然而,对于耻感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耻感现状以及耻感教育问题重视不够。本研究以大学生耻感教育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践方法探究了当前学生耻感和耻感教育的现状,并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提出了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内容和有针对性的耻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培养大学生耻感、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本研究回顾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耻感和耻感教育的一些研究,论述了耻感的概念、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特点和应对方式,并对大学生耻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学生耻感教育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笔者于2011年1月—4月间在六所大学进行调查研究,对其中的11位讲授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其中了“两课”教师5名,并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251位进行问卷调查,以揭示当前大学生耻感特点。大学生耻感的产生是自我意识与负性事件公开化共同作用结果,道德品质、正义感和集体主义意识是其三大影响因素,大学生多以国家和民族事件、家庭事件而产生耻感,而且部分学生存在知与行的不统一,大部分同学对于耻感的应对采取积极的方式,也有部分学生采取回避和隐瞒。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转型之际,全球化浪潮声势日振,这使价值多元化已现的中国社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道德相对主义、“去道德化”盛行加剧价值多元冲突,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主要享用者的大学生必然会产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困惑,高校道德教育对耻感意识培养的不足等多方面共同导致大学耻感的缺失。论文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意义,进而揭示了大学生耻感教育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应当以责任感教育为前提、正义感和是非感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载体、诚信教育为补充、法制教育为保障。将道德认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耻感体验与反思领悟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自我价值的实现。

王月平[6](2007)在《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范仲淹是北宋着名的改革家,为摆脱政治危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他发挥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行政改革思想,以惊人的魄力在庆历三年九月掀起了一场覆盖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制等各方面的系统变革,史称“庆历新政”。改革虽然只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便以失败而告终,但范仲淹的行政改革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尤其是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我们仍有影响。因此,客观地展现范仲淹的行政改革思想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以“庆历新政”为核心来阐述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前导部分介绍了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主要的行政改革实践。论文的主体部分集中阐述了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整顿吏治、财政改革、军政改革以及法制改革的思想。结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接着讨论了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借此,希望找出对我们现今政府改革有借鉴作用的方面,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

游建军[7](2006)在《治国方略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文中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及其问题,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深刻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德法并重,以德为基”这一基本国策。

蒙秋明[8](2006)在《和谐校园——我们共同的理想》文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的功能和终级目标要得到发挥和实现,需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无论从高校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来说,和谐的校园都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席彩云[9](2004)在《文化产业化中的政府角色》文中指出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可以预见,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即将来临。但涉及意识形态的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并不轻松,在坚持正确导向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们特约了几位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这些文章能引起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能给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的思路。———编者

汪勇[10](2004)在《论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文中提出面向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幸福。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以国家利益为目的的国际竞争、冲突日益剧烈;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更加明显,经济结构、利益的调整以及道德和法治的贯彻执行不力等,使得社会中诸多矛盾、问题突出。诸多大学生面对各种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大的学习、生活、就业竞争压力,加之学校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失人文关怀、精神支撑和信仰动摇而呈现出与新世纪合格公民和社会发展、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不相适应的诸多症状。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价值观扭曲,甚至自责轻生和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面对骄子的失落、世人失色的严峻事实,人们不得不反思这一切……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物质财富的极大富足,同时也更是人文精神的极大丰富和提升! 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还是教育的竞争。而信仰教育却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资料查阅和留心观察,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存在决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等原则,以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的变异、原因及学校信仰教育的不力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客观生活社会现实等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和论证,从而提出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世纪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科学内容和正确方法。新世纪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不仅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要取得实效性,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内容的基础和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法纪道德教育、弘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法是要以纯洁校园为前提、由显性转向隐性、由灌输转向主体性的提问对话、力戒“左”和右的干扰、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合力,使新世纪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信仰,形成其强大的精神支柱,保证其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创新,成为新一代“四有”公民和保证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二、论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智识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国家智识的集中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世界法学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而渐趋成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对原有法学理论的整合与完善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的法学理论
        1. 法和国家的一般关系
        2. 国家、法律和政党的关系
        3. 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依法治国理论
        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理论
        2.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理论
        3. 维护宪法权威和加强宪法实施理论
        4. 法治运行机制中“新十六字方针”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学学科建设和法学教育理论
        1. 当前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不足。
        (2)法学教育的系统性不足,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对接不到位。
        (3)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未能融合扎根。
        (4)法学教育市场化明显,经济利益驱动过大。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对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的诠释和判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持续发展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理念
        2. 以协商民主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念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理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学科基础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承继了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精神。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社会存在说。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本位的法权理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与西方法哲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
        其一,中国传统法家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历史传递。
        其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其三,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学理滋养。
四、结语

(2)程序与反腐:并行不悖(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生的根源与成因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权力制约
    (二)腐败的根源及反腐制度形成依据
二、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
    (一)法律程序的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
    (二)反腐倡廉的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
三、困境以及发展路径
    (1)程序建设的困境及发展路径
    (2)反腐制度建设的困境及发展路径
总结:

(3)始终如一地抓好党的根本政治——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论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既要抓好“最大的政治”, 也要抓好根本政治
二、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变”与“常”
三、群众工作的三个维度:实践哲学、党性修养与国际视野
四、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

(4)高科技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背景
        2、 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
        2、 国外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本文的创新点
    (四) 高科技的简要概述
        1、 高科技的内涵
        2、 高科技的特点
        3、 高科技的原则
二、 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
    (一) 生命技术的伦理困境
        1、 试管婴儿的问题
        2、 有关克隆人的争论
        3、 食品安全的问题
    (二) 生物技术的伦理困境
        1、 人类基因的问题
        2、 转基因食物的潜在危险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战争的威胁
    (三) 医疗技术的伦理困境
        1、 器官移植的问题
        2、 安乐死之争的问题
        3、 人体试验的问题
        4、 基因治疗的问题
    (四) 核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困境
        1、 核武器战争很强的杀伤性
        2、 核武器战争缩短的时间性
        3、 核能的和平利用产生的伦理问题
    (五) 网络技术的伦理困境
        1、 个人隐私的问题
        2、 知识产权的问题
        3、 网络安全的问题
        4、 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三、 高科技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 文化的分裂
    (二) 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 军事与战争的驱使
    (四)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五) 思想观念的倾斜
    (六) 新的道德理念的形成相对滞后
四、 高科技伦理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 正确文化观的建立
    (二) 法治与德治实行两手抓
    (三) 完善科技道德制度,加强科技立法
    (四) 加强科学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
    (五) 创新科技伦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六) 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伦理理念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耻感及耻感教育的研究综述
    1.1 耻感概念的界定
    1.2 耻感特点的研究
    1.3 耻感产生原因的研究
    1.4 耻感的类型研究
    1.5 耻感的应对方式研究
    1.6 大学生耻感教育已有研究的概况及存在问题
        1.6.1 大学生耻感已有研究的概况
        1.6.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8.1 研究思路
        1.8.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生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耻感的一般特点
        2.1.1 大学生耻感产生机制
        2.1.2 大学生耻感的影响因素
        2.1.3 大学生耻感产生的原因和事件
        2.1.4 大学生耻感的表现
    2.2 大学生耻感现状
        2.2.1 总体情况较好
        2.2.2 部分学生存在耻感淡化、缺失和错位
        2.2.3 对于耻感的应对方式部分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
    2.3 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原因分析
        2.3.1 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并存导致耻感模糊
        2.3.2 道德相对主义和“去道德化”盛行导致耻感淡化
        2.3.3 网络社会中信息多样化导致大学生耻感困惑
        2.3.4 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引起大学生荣辱观念混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耻感教育作用及其现状
    3.1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作用
        3.1.1 对个人而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3.1.2 对学校而言,促进和带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3.1.3 对社会而言,耻感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3.2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现状
        3.2.1 耻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待完善
        3.2.2 大学生耻感教育环境较为复杂
        3.2.3 大学生耻感教育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的教育对策
    4.1 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主要内容
        4.1.1 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前提
        4.1.2 大学生正义感、是非感教育是培养耻感意识的基础
        4.1.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
        4.1.4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4.1.5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必要保障
        4.1.6 其他重要的内容
    4.2 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4.2.1 道德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4.2.2 耻感情境体验与反思领悟相结合
        4.2.3 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大学生耻感特点及耻感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大学生耻感教育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6)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台湾学者范仲淹研究综述
        1.2.2 大陆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2 文献分析方法
        1.3.3 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
        1.3.4 个人与时代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1.4.1 提出了范仲淹较为系统的财政改革思想
        1.4.2 探究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1.4.3 探索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
第2章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1 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
        2.1.1 吏治败坏导致政治危机
        2.1.2 崇文抑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
        2.1.3 四冗为患凸现经济弊端
        2.1.4 赋役不均诱发社会动乱
        2.1.5 不思进取彰显仕风衰落
    2.2 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日益深化
        2.2.1 西夏骄横跋扈
        2.2.2 北辽趁火打劫
第3章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及行政改革实践
    3.1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3.1.1 "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宇宙观
        3.1.2 "穷神知化"的变通观
        3.1.3 义利统一的礼义观
        3.1.4 李觏"权变救弊"变革观的影响
    3.2 范仲淹行政改革实践及其行政改革思想体系的形成
        3.2.1 行政改革实践
        3.2.2 范仲淹主要着作及其行政改革思想体系的形成
第4章 范仲淹整顿吏治的改革思想
    4.1 严肃路径,选拔贤才——选任思想
        4.1.1 抑制恩荫任子制度
        4.1.2 "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
        4.1.3 分层举荐地方官吏之法
        4.1.4 严馆阁之选
    4.2 重视官员的监督与考核思想
        4.2.1 强化监察
        4.2.2 加强考核
    4.3 明赏罚思想
        4.3.1 慎赏罚
        4.3.2 重赏罚
    4.4 "厚禄养廉"思想
    4.5 "慎选举,敦教育"的养人思想
        4.5.1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4.5.2 兴办学校,以敦教育
        4.5.3 对医学、武学等专门人才的培养
第5章 范仲淹财政、军政改革思想
    5.1 范仲淹财政改革思想
        5.1.1 理财思想的内容
        5.1.2 理财思想的实施
    5.2 范仲淹军政改革思想
        5.2.1 "修武备"思想的提出
        5.2.2 军政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6章 范仲淹法制改革思想
    6.1 厉行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6.2 范仲淹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2.1 "慎乃出令"的立法思想
        6.2.2 "令出惟行"的执法思想
        6.2.3 "正名责实"的司法监督思想
第7章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
    7.1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
        7.1.1 系统性
        7.1.2 策略性
        7.1.3 民本性
    7.2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
        7.2.1 范仲淹行政改革实践失败的原因
        7.2.2 范仲淹行政改革实践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其改革思想的失败
    7.3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意义
        7.3.1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对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影响
        7.3.2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对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8)和谐校园——我们共同的理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1.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3.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和谐校园的内涵
三、关于在我们学院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和谐校园建设。
    2.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契机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3.以“三热爱一建设”为动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4.以校务公开为手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5.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6.以“爱”为力量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7.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丰富和谐校园建设。

(10)论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信仰及其教育意义
    1.1 信仰的内涵
    1.2 信仰的特点
        1.2.1 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2.2 对信仰者的思想和言行实行最高指导
        1.2.3 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
        1.2.4 具有规范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
    1.3 信仰的分类
        1.3.1 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
        1.3.2 主导信仰与非主导信仰
        1.3.3 共同信仰与个人信仰
        1.3.4 虚假信仰与真实信仰
    1.4 信仰教育的意义
2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的异变及其原因与教育意义
    2.1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的异变
        2.1.1 心理健康问题
        2.1.2 价值观畸形
        2.1.3 不良学习态度
        2.1.4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处理
        2.1.5 优秀大学生人才外流与就业分配走向问题
        2.1.6 对社会、党和政府的另类看法
    2.2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异变的原因探析
        2.2.1 大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
        2.2.2 社会现实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
        2.2.3 家庭成员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
        2.2.4 高校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分析
    2.3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
        2.3.1 对大学生自身的意义
        2.3.2 影响着国家、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3 继承、借鉴和创新--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客观需要
    3.1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历史回顾
    3.2 国外大学生信仰教育借鉴
    3.3 创新信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4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础
    4.1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论根据
        4.1.1 教育信仰决定信仰教育
        4.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论根据
    4.2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4.2.1 需要、动机--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重视
        4.2.2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社会现实
        4.2.3 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信仰教育对象的变化
        4.2.4 全球一体化--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面向世界
        4.2.5 “一”向“多”转向--信仰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5 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
    5.1 基础是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2 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
    5.3 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
    5.4 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6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
    6.1 提高教育者素质,纯洁校园是前提
    6.2 立足社会现实
    6.3 由显性转向隐性
    6.4 由灌输转向主体性的提问对话
    6.5 力戒“左”和右的干扰
    6.6 净化社会环境 形成合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智识创制[J]. 曹文泽. 法学, 2018(08)
  • [2]程序与反腐:并行不悖[J]. 许清清,方歆然.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7(02)
  • [3]始终如一地抓好党的根本政治——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论述与实践[J]. 祝灵君. 行政管理改革, 2014(11)
  • [4]高科技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 刘思宏. 渤海大学, 2014(09)
  • [5]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 刘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6]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D]. 王月平. 东北大学, 2007(03)
  • [7]治国方略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德治思想[J]. 游建军.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1)
  • [8]和谐校园——我们共同的理想[J]. 蒙秋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 [9]文化产业化中的政府角色[J]. 席彩云. 学习月刊, 2004(11)
  • [10]论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D]. 汪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论法治与德治并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