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审美环境

图书馆的审美环境

一、图书馆的审美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岚[1](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涂鸦区是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幼儿园户外涂鸦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且宽敞的绘画空间,但是,当下以成人审美标准为主导的涂鸦环境创设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同时,美术教育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较低影响幼儿获得完整的艺术经验。基于此,研究聚焦四个目的:第一,帮助教师了解并梳理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掌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的优化方向与具体要素,提升审美环境优化的能力。第二,通过现状研究把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呈现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第四,为幼儿园进行户外涂鸦区创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所以,研究旨在根据涂鸦区环境创设的实际状况优化儿童视角的涂鸦区并聚焦三个问题:其一,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是什么?其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其三,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究幼儿期待的涂鸦区环境,以充分发挥涂鸦区的课程价值。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尝试优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和访谈法用于考察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现实状况;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自主拍照、视频引谈、幻灯片、自主绘画和幼儿会议等5种参与式工具了解幼儿对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并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和大班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与幼儿交流讨论收集幼儿对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的资料。资料的分析包括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编码结果。研究考察荔浦市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在创设过程中存在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幼儿缺少审美色彩的感受与体验、涂鸦区域的规划与材料投放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活动和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四个问题,由此进行了两轮环境优化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能感受自然美与色彩美和欣赏作品的空间布局、喜欢运用多种涂鸦工具与材料表达和创造美、渴望舒适与满足想象的涂鸦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和期望在涂鸦活动中能与同伴交往与得到教师的支持。在环境改造中,涂鸦区环境也从“忽视幼儿参与、空间规划不足与材料缺乏”到“注重幼儿的参与、规划与利用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优化的过程中侧重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在改造后,基于教师和幼儿的反馈,还存在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好看、好玩的玩“色”和玩“水”的空间、喜欢便于操作的涂鸦工具,满足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渴望、期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涂鸦材料可以表征对事物的认识与想象和与同伴和教师分享涂鸦“叙事”的活动体验。在环境中进行了从“忽视师幼互动,规划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调整涂鸦工具与材料、加强师幼互动”的改造,注重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绘画作品的解读能力得到发展;其二,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基于研究提出了四个建议:首先,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其次,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再次,增加师幼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最后,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吕明阳[2](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赖师贤[3](2020)在《张大千与内江城市形象建构——基于审美场理论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场"是物理学概念,经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发展将其引入心理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学界受此启发提出了"审美场"理论,并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以张大千与内江城市形象建设为例,内江在近年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正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审美场"体系,并进一步以"审美场+"的视角从场量、场维、场效三者的统一中发掘大千文化与内江城市建设的融合点。

吴洪晓[4](2020)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新媒体时代的呼唤,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分析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从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理念、载体、路径、成效等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从美育氛围、审美意识、审美体验等角度把握其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从大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实践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并找到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政策落实不力的、和谐美育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以及高校美育教育教学实践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创新和拓宽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路径,必须坚持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系统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入手,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摒弃其不良影响,积极为大学生美育赋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健全网络管理机制,规范网络空间秩序,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行,以推进美丽和谐的美育环境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更新育人理念,将高校德育和美育相融合,推动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来构建高水平美育体系;以优良家风为导向,以家国情怀为抓手,以自然社会生活为载体,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不断增强美育合力,促进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审美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周姝[5](2020)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指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类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能够最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给人一种审美的感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重视音乐素养的作用。高校公共音乐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音乐课,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学和人才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养,本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衡阳市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工程类、财经类、生物医学类、综合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区分学生和教师,共涉及400名学生和38名音乐教师。学生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包括音乐学习现状、对音乐课的需求以及对音乐素养的审美认知情况。教师部分以访谈为主,主要包括学校公共音乐课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并从审美角度出发,了解教师对公共音乐审美教育认知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挖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综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重点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第四章以第三章得到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地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分析得出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尝试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提升公共音乐教师审美修养、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展望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前景。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指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鉴于高职公共音乐课程科学、全面、多元、实用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音乐课美育效果的对策建议,要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提升审美思维,把握美、营造美、发现美、创造美。要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课程类型,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甚至可以采用跨校网络选修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要提高以美育人的针对性,丰富教学内容,活化乐理知识,突出情感体验,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从而加强学生更多元、更深层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内涵。要立足审美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要突出音乐审美导向,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不断加强审美环境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浩小艳[6](2019)在《刘绍攽《四书凝道录》之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取文献学方法、文本比较方法以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刘绍攽《四书凝道录》的审美环境、审美特点以及审美传播进行了研究。认为清初至中叶的学术转型和世人审美心态世俗化的经典转换是《四书凝道录》产生的特定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四书凝道录》以通俗化且富有思辨性的艺术语言,以及“纵”“横”开阖的阐释结构,阐明了《大学章句凝道录》所蕴含的哲思美,《中庸章句凝道录》的“中”“道”之美,《论语集注凝道录》的人格教化之美与锰子集注凝道录》中所蕴含时“性”“气”的审美格调;从而对儒家审美理想进行了系统地阐发,传承了四书儒家的道统思想,这对清初至雍正、乾隆时期儒学道统的重建以及后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书凝道录》的创作,进一步加强了四书学在清代的审美传播。

鲁月[7](2019)在《当代视野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研究 ——以扬州“富春茶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老字号”承载着一道道历史文化的岁月风华,蕴藏着独特的品牌价值,它是优良的中华传统工商业文明的典范,是世代珍稀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新时代环境的变迁,中国经济的腾飞,老字号品牌形象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正在面临着新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关注度不高、品种不够丰富、品牌衍生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困境。因此必须要站在当代视野下对“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进行再设计,这是适应环境变迁的必然路径。鉴于上述现象,对“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的再设计,需要在当代视野下适应环境的变迁,同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原有品牌视觉形象进行整合创新设计,从体验创新、互动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促进其健康、蓬勃发展。论文以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入口,结合文献收集、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创写,论文着重写了当代视野下品牌视觉形象的环境变迁,交代了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在环境变迁中的设计现状与发展机遇,并提出再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最后通过具体案例扬州老字号“富春茶社”来以小见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更加适合扬州老字号“富春茶社”的品牌视觉形象,同时为当代视野之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关灵感启示。

陈豆豆[8](2019)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美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语文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帮助中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人生态度,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二是培养中小学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语文教科书是教师进行审美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审美修养的主要来源。统编本教科书作为最新的、投入力量最雄厚的语文教科书,一经问世,备受关注。通过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美育功能及其实施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新美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旨在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研究初中语文美育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探讨初中语文美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相关概念内涵,包括美育的词源与定义、语文美育的概念和研究概况,阐明统编本初中语文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并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美育的审美价值和工具价值。第二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文本审美解读。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对教科书中各类文体及其所凸显的美育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归纳,并对教科书中选文所包含的美育因素进行分析,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结构美五个角度进行解读。教科书中的语言美不仅表现在注重韵律感,使人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表现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形象美既包括生活中自然景观的美,也包括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形象美。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美。情感美则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爱国情等多种高尚道德情感的美。结构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它的完整统一和参差变化,也产生撼动人心的审美效果。第三章则根据上面对教科书的解读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在阅读教学中关照美,在写作教学中创造美;二是语文课堂审美环境的营造。创设出特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加强对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

胡宏昇[9](2017)在《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审美路径探析》文中认为大学图书馆建设离不开空间的美学再造。图书馆空间再造,要体现审美要素,遵循审美规律,有着自己特有的审美需求。合理认识图书馆空间布置和空间服务的审美意义,探索其再造的审美路径,可以为构筑图书馆新空间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发挥图书馆空间服务育人的功能。

曹万平[10](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指出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二、图书馆的审美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的审美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户外涂鸦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有待提升
        二、户外涂鸦活动中幼儿完整艺术经验的获得受到限制
        三、户外涂鸦环境创设以成人审美为主导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和操作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促进教师树立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观以支持幼儿自主绘画创作
        二、研究促进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经验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呈现出摆脱技能训练并走向绘画审美情感表达的倾向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转向以儿童艺术领域发展核心取向的教育
        三、幼儿园涂鸦区环境创设注重幼儿审美经验的获得
    第五节 研究问题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范式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伦理
第一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涂鸦区活动使幼儿获得艺术体验并促进幼儿艺术表达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艺术色彩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二、艺术符号的创作是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
    第二节 涂鸦区活动转变教师绘画教学观念以提高解读绘画作品能力
        一、教师注重涂鸦技能的观念转向注重情感体验
        二、幼儿涂鸦活动指导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并学习美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三、幼儿涂鸦作品的解读加强教师对涂鸦作品的理解能力
        四、涂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提升教师涂鸦区域活动组织能力
    第三节 涂鸦区活动依托美术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成
        一、涂鸦区环境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游戏
        二、教师利用涂鸦区环境资源实现课程的相互渗透并生成课程
第二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第一节 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
        一、幼儿参与方式单一——“我带自己喜欢的涂鸦材料来涂鸦区”
        二、幼儿表达途径单一——“老师只是问我们想带什么东西来涂鸦区”
        三、幼儿表达内容不充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带什么来涂鸦区”
    第二节 幼儿缺少审美环境色彩的感受与体验
        一、涂鸦区空间布置简单——“涂鸦区空空的,一点儿也不漂亮”
        二、涂鸦区空间布置装饰少——“涂鸦区只有一种颜色不好看”
        三、涂鸦区的遮荫设计不美观——“涂鸦区的遮阳伞丑丑的”
    第三节 涂鸦区域的规划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创作活动
        一、幼儿在涂鸦区易产生拥挤现象——“其他小朋友会总是碰到我”
        二、涂鸦区缺少幼儿作品展示区——“我们的作品被丢进垃圾桶或者带回家了”
        三、涂鸦材料收纳没有进行分类整理——“材料干的、湿的混在一起存放”
        四、洗手池缺少洗手槽——“水龙头没有槽,会弄湿我们的脚”
    第四节 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
        一、涂鸦材料更新慢,缺乏吸引力——“我早就玩过了,一点也不好玩”
        二、涂鸦材料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实际需求——“涂鸦区白板、地板不够用,且部分幼儿扎马步画”
第三章 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多途径参与可着色性材料的收集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二节 环境优化: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涂鸦区空间规划和材料丰富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色彩美的环境与舒适的涂鸦体验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空间规划不足,材料缺乏”到“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
    第三节 总结反思:涂鸦区展示缺少美感、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一、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和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
        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第四章 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计划:根据幼儿的想法拓展“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二节 环境优化:开展儿童视角下的涂鸦区环境空间延伸和材料优化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期待多样化的涂鸦空间和便于操作的材料以满足想象与表达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布局,调整涂鸦材料”
    第三节 总结反思: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涂鸦材料种类的尝试需要加强
        一、幼儿需要与多种类型的材料互动而获得发展
        二、教师需要支持幼儿在涂鸦区玩“水”和玩“颜色”活动
        三、教师应该参与幼儿涂鸦创作活动并多领域解读幼儿作品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的绘画作品解读能力得到发展
        一、幼儿通过自由地创作提高了叙事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教师对环境“美”的优化能力和绘画作品解读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
        一、涂鸦空间的延伸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二、涂鸦展示空间的合理设置加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三、多样化的涂鸦材料引发幼儿“美”的表达与创造
第六章 教育建议
    第一节 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
        一、涂鸦环境的设置注重“自然性”与“色彩性”
        二、展示空间的创设要满足幼儿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的摆放
        三、延伸涂鸦活动空间促使幼儿进行多领域的学习
    第二节 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
        一、给幼儿提供科学探索的涂鸦工具
        二、增加涂鸦自然和生活材料的种类
    第三节 增加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
        一、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
        二、与幼儿一起收集与创作涂鸦材料
        三、选择供幼儿欣赏感知的对象
    第四节 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一、让幼儿在观察中获得审美感知
        二、分享讨论环节要促进幼儿艺术经验的内化
        三、做好对幼儿绘画作品的针对性提问
        四、注重幼儿涂鸦过程中的叙事体验
        五、涂鸦作品评价时应考虑到幼儿的表征想象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美的本质
        1.4.2 审美教育
        1.4.3 审美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张大千与内江城市形象建构——基于审美场理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大千与内江城市形象发展的沿革及现状
二、审美场视域下的内江城市形象建构
    (一)审美场理论的界定
    (二)“审美场+”的概念
三、“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审美场构建
    (一)内江城市形象与张大千文化符号运用的现状
    (二)“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审美场构建
        1.师古———增大场量
        2.师自然———拓展场维
        3.师心———提升场效
四、结语

(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媒体时代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时代的内涵
        2.1.2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2.2 审美素养相关概念界定
        2.2.1 审美素养的内涵
        2.2.2 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特征
        2.2.3 审美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辩证关系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2.3.3 实践美学理论
        2.3.4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2.3.5 麦克卢汉媒介传播理论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3.1.1 创新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理念
        3.1.2 丰富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载体
        3.1.3 拓宽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路径
        3.1.4 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成效
    3.2 面临的挑战
        3.2.1 弱化大学生美育氛围
        3.2.2 消解大学生审美体验
        3.2.3 冲击大学生审美意识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调查分析
    4.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个体审美素养现状
        4.1.1 基本信息分析
        4.1.2 大学生审美感知现状分析
        4.1.3 大学生审美情感现状分析
        4.1.4 大学生审美意识现状分析
        4.1.5 大学生审美行为现状分析
    4.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4.2.1 美育政策亟待落地,美育环境仍待建设
        4.2.2 美育体系尚不完善,育人机制仍需健全
        4.2.3 家庭美育观念有偏颇,方式方法需改善
    4.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4.3.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4.3.2 家庭美育对大学生审美素养有奠基性作用
        4.3.3 高校美育对大学生审美素养有发展性作用
        4.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审美理想有引领性功能
5 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具体路径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审美环境建设
        5.1.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行
        5.1.2 规范网络空间秩序,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5.1.3 弘扬正能量,引领积极的审美风尚
    5.2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推进高校美育内涵式发展
        5.2.1 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构建高水平的美育体系
        5.2.2 推动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美育质量
        5.2.3 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5.3 以优良家风为导向,形成三维立体美育合力
        5.3.1 以观念转变为动力,培育良好的美德和健全的人格
        5.3.2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形成良好的家风
        5.3.3 以自然生活为途径,培育良好的审美情趣
    5.4 以健全人格为根本,提升大学生个体审美素养
        5.4.1 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
        5.4.2 提高审美认知和实践的自觉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相关概念界定及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音乐审美教育
        2.公共音乐课程
        3.音乐教育理论
        4.音乐核心素养
    (二)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
        1.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三、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美育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标、调查过程及内容
        1.调查目标
        2.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显示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2.对公共音乐课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
        2.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
        3.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
        4.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
        5.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重视程度的弱化
        2.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偏差
        3.家长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
五、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1.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2.提高审美思维,提升音乐综合素质培养
    (二)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类型
        1.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
        2.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
        3.拓宽审美学习渠道,实现跨校网络选修
    (三)提高以美育人针对性,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
        1.活化乐理知识,固牢音乐基础理论之美
        2.突出情感体验,挖掘音乐动人旋律之美
        3.依托本土资源,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之美
    (四)立足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师审美修养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课教师审美素养
    (五)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1.突出音乐审美导向,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2.加强审美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二)访谈提纲(教师卷)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刘绍攽《四书凝道录》之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2、《四书凝道录》概述及其审美环境
    2.1 作者刘绍攽生平简介
    2.2 《四书凝道录》与刘绍攽其他经学着作
        2.2.1 《四书凝道录》简述
        2.2.2 《四书凝道录》在其经学着述中的地位
    2.3 《四书凝道录》在四书学中的地位
    2.4 《四书凝道录》的审美环境
        2.4.1 经世思想下的学术转型
        2.4.2 审美心态俗世化的经典转换
3、《四书凝道录》思想内容的审美特点
    3.1 《大学章句凝道录》的哲思美
        3.1.1 “明德”“正心”的伦理观
        3.1.2 “格物致知”的认知论
        3.1.3 循序渐进的方法论
    3.2 《中庸章句凝道录》的“中”“道”之美
        3.2.1 “中道”的审美理想
        3.2.2 “诚”则中道
    3.3 《论语集注凝道录》的人格教化之美
        3.3.1 复礼节文的人性修养
        3.3.2 “孝悌”“忠恕”的仁学构建
        3.3.3 “仁”“礼”统一的理想人格
    3.4 《孟子集注凝道录》“性”“气”的审美格调
        3.4.1 “性善”论
        3.4.2 “理”“气”“性”的统一论
        3.4.3 “阳圣”“性”“气”“理”的完美合一
4、《四书凝道录》艺术形式的审美特点
    4.1 富于论争性且通俗的语言特点
        4.1.1 论争性的思辨之美
        4.1.2 通俗化的朴实之美
        4.1.3 语言表现手法的形式美
    4.2 “纵”“横”开阖的阐释结构
        4.2.1 纵向结构
        4.2.2 横向结构
        4.2.3 纵横交错式结构
5、《四书凝道录》对后世的影响
    5.1 儒学传承
        5.1.1 《四书凝道录》对儒学道统的探讨
        5.1.2 《四书凝道录》对儒家审美思想的承继阐发
    5.2 教育传播
        5.2.1 《四书凝道录》对四书学教育观念的承袭
        5.2.2 《四书凝道录》对四书学教育的践行
    5.3 《四书凝道录》的世俗影响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个人成果

(7)当代视野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研究 ——以扬州“富春茶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视野下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探析
    2.1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概述
        2.1.1 品牌的源与流
        2.1.2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
    2.2 当代视野下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环境变迁
        2.2.1 媒介环境的变化
        2.2.2 消费环境的变化
        2.2.3 审美环境的变化
    2.3 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
        2.3.1 老字号的历史源流与基本特征
        2.3.2 设计现状与发展机遇
        2.3.3 再设计的意义
        2.3.4 再设计的方法
第三章 “富春茶社”品牌及其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分析
    3.1 “富春茶社”品牌现状
        3.1.1 品牌介绍
        3.1.2 消费者群体
        3.1.3 产品体系
        3.1.4 经营状况
    3.2 “富春茶社”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现状
        3.2.1 现有的设计形态
        3.2.2 现有的设计形态形成的原因
        3.2.3 现有视觉形象中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富春茶社”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构想
    4.1 “富春茶社”再设计的目标及竞争环境
        4.1.1 再设计的目标
        4.1.2 再设计的竞争环境
    4.2 “富春茶社”再设计的消费群心理动机
    4.3 “富春茶社”再设计的定位及思路
        4.3.1 再设计的定位
        4.3.2 再设计的思路
第五章 “富春茶社”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实践
    5.1 “富春茶社”基础部分再设计
        5.1.1 标志设计
        5.1.2 标准色与辅助色
        5.1.3 辅助图形
    5.2 “富春茶社”应用部分再设计
        5.2.1 菜单设计
        5.2.2 包装设计
        5.2.3 宣传海报设计
        5.2.4 其他延展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美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想
第一章 语文美育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美育
        二、语文美育
    第二节 语文美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
        二、情感性
        三、多样性
    第三节 语文美育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二、工具价值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育内容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美育内容的呈现与梳理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美育内容的具体解读
        一、语言美
        二、形象美
        三、意境美
        四、情感美
        五、结构美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美育实施
    第一节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一、阅读教学中关照美
        二、写作教学中创造美
    第二节 语文课堂审美环境的营造
        一、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营造语文课堂审美环境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语文课堂审美环境
        三、利用美的语言营造语文课堂审美环境
    第三节 加强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
        一、提高内在审美修养的途径
        二、提高外在审美修养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审美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布置的审美考察
    1.1 整体空间美化———构筑文思的精神家园
    1.2 室内空间布景———设置诗意的阅读家园
    1.3 藏书空间布局———营造恒久的文明家园
2 读者体验空间的审美再造
    2.1 资源共享空间的审美再造
    2.2 自主学习空间的审美再造
    2.3 休闲创意空间的审美再造
3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审美意义
    3.1 空间环境再造的审美意义
    3.2 体验空间再造的审美意义
    3.3 空间服务的审美意义

(10)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第一节 侗族概况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第一节 建筑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六、庙坛
        七、戏楼
        八、凉亭
        九、古井和井亭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第二节 雕塑
        一、建筑装饰雕塑
        二、家具装饰雕塑
        三、宗教雕塑
        四、食材雕塑
        五、工艺品雕塑
    第三节 绘画
        一、建筑装饰绘画
        二、年画
        三、宗教绘画
        四、农民画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二、侗族器具工艺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一、侗族建筑特征
        二、侗族雕塑特点
        三、侗族绘画特点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一、农耕典型的“场”
        二、稻作文化的“诗”
        三、发展滞后的“果”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三、图例目录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后记

四、图书馆的审美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D]. 刘思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张大千与内江城市形象建构——基于审美场理论的探讨[J]. 赖师贤.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7)
  • [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D]. 吴洪晓.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5]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周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刘绍攽《四书凝道录》之审美研究[D]. 浩小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当代视野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研究 ——以扬州“富春茶社”为例[D]. 鲁月.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美育研究[D]. 陈豆豆. 扬州大学, 2019(02)
  • [9]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审美路径探析[J]. 胡宏昇.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7(05)
  • [10]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图书馆的审美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