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浸润性纤维血管粘液瘤2例报告

盆腔浸润性纤维血管粘液瘤2例报告

一、盆腔侵袭性纤维血管黏液瘤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明,王德林,罗生军,陈刚,吴小候[1](2021)在《女性膀胱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膀胱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并分析包括本文确诊1例在内的14例膀胱AAM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14例膀胱AAM患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11~67岁,平均37.21岁;14例患者中5例出现尿频,4例出现尿急,2例出现尿痛,4例出现血尿,3例出现排尿困难,2例出现下腹包块,1例出现外阴肿块;治疗主要为肿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患者随访不详,10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9年无复发。本例患者行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及右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手术时间260 min,出血量300 mL;术后引流第1、2、3天分别为110、40、10 mL;第4天拔出腹腔引流管;无漏尿、感染等并发症。病理诊断为膀胱AAM,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显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蛋白(Des)、树突状细胞(CD)34、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B1)、凝血因子XⅢ(FXⅢ)为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钙调节蛋白(Calponin)、细胞角蛋白(C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肌浆蛋白(Myogenin)、钙结合蛋白S100、CK5/6、抑癌基因P63、gata结合蛋白3(GATA3)、配对盒基因8(PAX8)、β-连环蛋白(β-catenin)、E26转录因子(ETS)相关基因(ERG)、黏蛋白4(MUC-4)均为阴性。结论膀胱AAM是一种罕见、有局部侵袭特性的良性肿瘤,依赖组织病理及IHC确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巨大膀胱AAM安全有效。

王春梅,吴德慧[2](2020)在《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会阴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结合文献学习、分析。结果:本例术后经病理学证实确诊,术后一周患者痊愈出院。结论:会阴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属罕见疾病,通过病理学发现,其病理特征比较典型,应充分利用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协助诊断提高首次诊断的正确性。

黑淑敏[3](2019)在《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病理学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黏液样脂肪肉瘤是一类常见的黏液样软组织肿瘤,其组织学特点表现为黏液样背景、分支状毛细血管以及不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目前黏液样脂肪肉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S-100免疫组化染色做出诊断,必要时辅助DDIT3的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种软组织肿瘤间质可呈广泛弥漫的黏液样形态或发生程度不等的黏液样变,尤其是伴有丰富的血管或出现空泡样细胞,其形态学同黏液样脂肪肉瘤非常相似。S-100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不特异,其也表达于其他一些脂肪源性肿瘤。而FISH不但检测费用较高,而且对实验室条件要求高,不利于基层医院开展。既往有报道提示纽约食管鳞状上皮癌抗原1(New York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1,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呈阳性表达,但是有关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其在黏液样脂肪肉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特点,探讨NY-ESO-1的表达在黏液样脂肪肉瘤鉴别诊断中的病理学价值,明确NY-ESO-1表达同黏液样脂肪肉瘤病人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询病理数据库,收集2010-2018年青岛市市立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病理诊断“黏液样脂肪肉瘤”以及具有黏液样形态的软组织肿瘤;通过重新复习切片,我们选取了58例具有黏液样形态的软组织肿瘤纳入研究。我们通过FISH分离探针检测DDIT3状态进一步明确“黏液样脂肪肉瘤”的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NY-ESO-1蛋白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NY-ESO-1 m RNA的表达。我们同时检测了黏液样脂肪肉瘤中S-100、Ki-67的表达情况,研究NY-ESO-1表达水平同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对黏液样脂肪肉瘤病人进行随访,分析了NY-ESO-1表达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8例黏液样软组织肿瘤中,我们对37例进行了FISH检测,其中26例检测结果为阳性,11例为阴性。组织病理学及FISH结果证实本组病例共有26例黏液样脂肪肉瘤和32例其他类型的黏液样肿瘤(包括7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3例脂肪瘤、2例脂肪母细胞瘤和19例非脂肪源性肿瘤)。5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伴黏液变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中4例伴有红绿信号扩增,其余黏液样软组织肿瘤检测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黏液样脂肪肉瘤中NY-ESO-1阳性表达比例为92.3%(24/26),阳性部位位于脂肪母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具有圆细胞分化的区域表达强度更高。32例其他类型肿瘤中,仅有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表达NY-ESO-1,这与免疫组化结果是一致的。在7例(7/11)黏液样脂肪肉瘤和1例(1/7)高分化脂肪肉瘤中检测到NY-ESO-1 m RNA的表达,而在其余黏液样软组织肿瘤未检测到NY-ESO-1 m RNA的表达。S-100表达于脂肪细胞及各阶段的脂肪母细胞,其染色强度与脂肪源性肿瘤的分型无关,与NY-ESO-1的表达水平无关;Ki-67在圆细胞分化区域阳性率较高,这同NY-ESO-1的表达相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NY-ESO-1的染色强度同病人年龄、性别、部位、大小均无关;生存分析发现,NY-ESO-1的表达强度同病人术后的无瘤生存期相关。结论: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表达比例较高,可作为黏液样脂肪肉瘤与其他黏液样肿瘤的特异性鉴别诊断标志物;联合应用NY-ESO-1与S-10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准确率;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圆细胞分化比例和Ki-67表达率与黏液样脂肪肉瘤预后存在相关性,提示圆细胞分化比例和Ki-67表达率均为黏液样脂肪肉瘤无复发转移生存的影响因素;NY-ESO-1可做为黏液样脂肪肉瘤的预后因子进行研究。鉴于NY-ESO-1的强免疫原性,可以将其作为黏液样脂肪肉瘤的治疗靶点进行研究。

马骁,孙爱军[4](2019)在《间叶来源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探索新视角及诊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软组织黏液样肿瘤,本文以其来源于间叶组织,属于软组织黏液样肿瘤的新视角,重新认识和解释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易复发"、"好发盆腔-会阴-外生殖器"、"黏液质"、"漩涡或分层状"的临床、病理及辅助检查特点。

王晗,高启贤,程雯,衡海艳,郭盛仁,陈光强[5](2019)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二例》文中提出病例1,患者女性,48岁。2016年1月于外院B型超声发现盆腔囊肿半个月就诊,既往月经规律。妇科查体:左附件区触及一包块,最大直径约8 cm,无压痛,活动度可。血常规及各项肿瘤指标正常。2016年2月20日于本院复查彩超显示(图1):左附件区一混合回声,大小约80 mm×76 mm×75 mm,边界清,形态欠规则,回声不均,内见数片不规则液性回声区,大小约24 mm×15 mm×17 mm,透声尚好,边缘散在红蓝点条状血流信号,动脉峰值

仝贺,徐园园,尹克杰,张晓辉,陈自谦[6](2019)在《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及表浅性血管黏液瘤(SA)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 11例和SA 3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中位年龄28岁。其中1例PETCT,4例CT,5例US,8例MRI,分析AAM及SA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4例位于盆腔,4例位于上腹部,1例外阴皮下,1例阴道,1例肝脏,1例耳朵,1例阴囊内,1例腋窝。8例接受MRI检查,与肌肉相比,病灶T2WI高信号6例,混杂信号2例;T1WI低信号7例,等信号1例;8例均接受增强检查,2例表现渐进性强化,1例轻度强化,5例不均匀性明显强化,5例出现典型的旋涡状或分层样改变。4例接受CT平扫与增强扫描,与肌肉相比,3例平扫呈低密度,1例平扫等密度,2例不均匀性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5例行超声检查,2例为实性偏低回声区;3例为不均质混合性回声区;1例18F-FDG-PETCT示低浓聚。结论血管黏液瘤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盆腔,超声为低或混合性回声;CT增强不均匀性逐渐强化;MR同CT一样,病灶表现逐渐强化,但能特征性的显示分层或漩涡征,PETCT为低摄取,这些特点均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孙孟言,王曼頔,王悦,吴焕文,陆菁菁,钟定荣[7](2018)在《盆腔及会阴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MRI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发生于盆腔及会阴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临床特征、MRI表现及病理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AAM患者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资料,7例AAM均为女性,年龄1245岁,其中5例因发现会阴区肿物就诊,2例因会阴区AAM外院行手术治疗后复发就诊。结果 MRI表现:7例均为单发,最大径为5.915.7cm;6例形态不规则,无包膜,与邻近组织或器官分界不清;1例呈长柱形,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在T1WI上,AAM呈等信号(4/7)或等、低混杂信号(3/7)。在T2WI上,AAM呈高、低混杂信号,5例内见"旋涡征"。5例行增强检查,均呈明显强化,其中4例不均匀强化(2例内见"旋涡征"),1例均匀强化。在扩散加权成像上,AAM呈均匀(3/7)或不均匀(4/7)高信号。病理检查镜下可见AAM含有大量黏液样基质,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梭形及星芒状肿瘤细胞,局部可见丰富的动脉及静脉血管,边界处见肿瘤细胞浸润周围脂肪或肌肉组织。结论 AAM的特征性MRI表现为"旋涡征",与其含有稀疏的肿瘤细胞、大量黏液样基质及局部含有丰富的血管等病理特点相对应,对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邢伯威,周永坤[8](2017)在《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因发现右臀部肿物1年,于2016-03-10入院。既往病史:患者8年前因右臀部肿物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盆底神经纤维瘤(病理号:087076)。2015-03患者再次发现右臀部肿物并逐渐增大,近4个月肿物明显增大,患者感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入院查体示:右臀部可触及7cm×5cm肿物,质软,边界欠清,活动度可,无压痛,皮温、皮色无异常。腹压升高时肿物明显突出,腹压降低

杨颉,黄后宝[9](2017)在《前列腺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列腺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临床上罕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逐步被认知。但目前仍缺乏对该类疾病的前期诊断的金标准,相关诊断大多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才得以最终确诊。AAM是一个高风险的局部复发无转移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软组织肿瘤,多好发于女性的盆腔及临近软组织,但近年来该病逐渐在中年男性患者中被发现,瘤体相对女性较小,相关

张雪丽,汤光宇,姬果[10](2016)在《血管黏液瘤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附3例报告)》文中指出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良性肿瘤[1-2],因病理所示富含黏液样间质背景中显着的血管成分而得名。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不同有文献将其分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和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3]。目前国内外对此病尚无大宗病例和循证医学数据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3例

二、盆腔侵袭性纤维血管黏液瘤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盆腔侵袭性纤维血管黏液瘤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膀胱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本例患者诊治相关情况
    2.2 14例膀胱AA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
3 讨 论

(2)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 床 资 料
讨 论

(3)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病理学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病例资料
    2 实验方法
        2.1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2 免疫组化
        2.3 逆转录PCR实验(RT-PCR)
    3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特点
        1.1 DDIT3基因检测结果
        1.2 26例黏液样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1.3 NY-ESO-1 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1.4 NY-ESO-1的PCR检测结果
    2 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2.1 NY-ESO-1表达同黏液样脂肪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
        2.2 NY-ESO-1 表达同S-100和Ki-67 的相关性
    3 NY-ESO-1与黏液样脂肪肉瘤预后的关系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间叶来源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探索新视角及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组织起源与发病机制
2 临床特点
3 辅助检查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方法
    5.1 手术治疗
    5.2 激素治疗
    5.3 其他治疗
6 预 后

(5)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

(6)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2.2 影像学表现
        2.2.1 超声表现
        2.2.2 CT表现
        2.2.3 MR表现
        2.2.4 18F-FDG-PETCT表现
    2.3 手术及病理结果
    2.4 复发和转移
3 讨论
    3.1 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特点
    3.2 血管黏液瘤的病理特点
    3.3 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
        3.3.1 大小及形态特征
        3.3.2 密度/信号/回声特征

(7)盆腔及会阴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MRI特征及病理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MRI表现
3 讨论
    3.1 概述
    3.2 与影像特点相对应的病理表现
    3.3 鉴别诊断

(8)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2讨论

(9)前列腺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10)血管黏液瘤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
讨论

四、盆腔侵袭性纤维血管黏液瘤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膀胱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陈天明,王德林,罗生军,陈刚,吴小候. 重庆医学, 2021
  • [2]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王春梅,吴德慧. 青海医药杂志, 2020(01)
  • [3]NY-ESO-1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病理学意义研究[D]. 黑淑敏. 青岛大学, 2019(01)
  • [4]间叶来源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探索新视角及诊疗进展[J]. 马骁,孙爱军.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08)
  • [5]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二例[J]. 王晗,高启贤,程雯,衡海艳,郭盛仁,陈光强. 实用肿瘤杂志, 2019(03)
  • [6]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J]. 仝贺,徐园园,尹克杰,张晓辉,陈自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3)
  • [7]盆腔及会阴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MRI特征及病理学基础[J]. 孙孟言,王曼頔,王悦,吴焕文,陆菁菁,钟定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04)
  • [8]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邢伯威,周永坤.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7(11)
  • [9]前列腺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J]. 杨颉,黄后宝.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7(03)
  • [10]血管黏液瘤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附3例报告)[J]. 张雪丽,汤光宇,姬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6(09)

标签:;  ;  ;  ;  ;  

盆腔浸润性纤维血管粘液瘤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