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

12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

一、12份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锴[1](2021)在《鄂尔多斯沙地栽培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苜蓿是优质豆科多年生牧草,具有产草量高、适应性强等优质性状,一直以来在我国饲料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储藏养分以和植物生长定植的直接器官,根系的发达状况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利用的持久性。干旱和寒冷是制约苜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根系发育状况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已有许多报道,但针对鄂尔多斯沙地条件下,苜蓿根系生长状况和适应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草原3号、康赛、龙牧801、肇东、中苜2号和中苜3号六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使用Win RHIZO根系扫描软件等方法,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其根系形态特性、生理指标在鄂尔多斯地区发育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如下:(1)根系的根颈直径、主根直径、主根长、侧根数、根颈分枝数、新芽数、根颈入土深度和根干重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侧根的发生主要集中在0~20cm浅土层;同一品种的总根长、单位土壤体积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且降幅较大,但是根系总体积没有变化。从形态参数分析,草原3号,康赛和龙牧801表现较好。(2)供试苜蓿品种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营养元素以C、N为主。康赛、龙牧801、肇东、中苜2号和中苜3号的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草原3号酶活性较低,但变化幅度不大,含量较平稳。(3)各参试苜蓿品种根系中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以天冬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草原3号、康赛和肇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4)从根系形态角度选育适宜品种时,建议选择根颈入土深、根颈直径粗、主根长,侧根发达和根干重大的品种;从根系生理指标选育适宜品种时,建议选择抗寒性、抗旱性强及酶活性变化幅度较为平稳的品种。综合分析,供试品种中最适宜鄂尔多斯沙地种植的苜蓿品种是草原3号、康赛和龙牧801。

崔敬[2](2021)在《冰草属优异牧草品系鉴定及综合评价》文中认为为筛选出适合河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牧草品种(系),丰富该地区牧草资源,本研究选取16份不同来源和倍性水平的冰草属牧草材料,通过调查其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了研究材料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也为冰草属牧草选育与栽培提供了理论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生育期为275–284 d,均生长良好,营养生长期为113–118 d,生殖生长期为31–41 d。A3、蒙农1号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AZ879、AZ1513从出苗期到抽穗期时间最短,均为214 d,可以作为早熟备选材料。2.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籽粒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AZ1513籽粒产量最高,为4176.01 kg·hm-2;AZ1512的产量最低,为2255.61 kg·hm-2。通过对冰草属牧草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穗长、穗宽、每穗小穗数、小穗粒数、穗重与种子产量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生产上可以通过相应栽培措施增加植株穗长、穗宽、每穗小穗数、小穗粒数、穗重来提高冰草籽粒产量。3.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全年干草产量排序依次为AZ1513(8.15t·hm-2)>蒙农杂种冰草(7.80 t·hm-2)>AZ879(7.50 t·hm-2)>AZ1267(7.30t·hm-2)>A8号(7.15 t·hm-2)>蒙农1号蒙古冰草(7.10 t·hm-2)>A2(7.03 t·hm-2)>A7(6.95 t·hm-2)>A1(6.60 t·hm-2)>A3(6.50 t·hm-2)>Z605(6.4 t·hm-2)>A5(6.35t·hm-2)>A 4(6.00 t·hm-2)>A Z1512(5.80 t·hm-2)>A6(5.65 t·hm-2)>诺丹冰草(5.5 t·hm-2),其中AZ1513草产量最高,是诺丹冰草产量的1.48倍,其叶量丰富,可用作家畜的优良饲草。4.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含量均在抽穗期达到最优,材料间各指标均存在显着差异。抽穗期AZ879的CP含量最高(27.10%),营养价值最高;AZ605的CP含量最低(21.45%)。抽穗期EE含量最高材料为Z879(7.27%),最低的为AZ1513(5.67%)。抽穗期Ash含量最低的是A3(5.91%),品质最好;最高的为A6(6.64%)。抽穗期Ca含量最高的材料为Z879(0.30%),最低的为蒙农1号蒙古冰草(0.20%)。P含量最高的材料为A5(0.39%),最低的为诺丹冰草(0.29%)。抽穗期ADF含量最低的材料为A4(34.88%),含量最高的材料为诺丹(62.04%),NDF含量最低的材料为AZ879(58.81%),含量最高的材料为AZ1512(69.52%)。5.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抽穗期除蒙农1号蒙古冰草外,均高于0.95,其中AZ605和AZ879的EAAI在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均表现较高,可作为优质蛋白牧草加以利用。6.对冰草属牧草的重要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加权关联度从高到底的顺序为AZ1513>蒙农杂种冰草>AZ879>诺丹冰草>AZ1267>A8>A3>AZ1512>AZ605>A5>A7>A1>A2>蒙农1号蒙古冰草>A4>A6,加权关联度越大,表明其综合性能越理想。

德英[3](2021)在《老芒麦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及EsABI5基因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Gramineae)中比较耐盐的优质牧草,不仅在盐碱地治理和改良中具有较大潜力,而且是小麦族(Triticeae)作物的重要抗逆基因源。ABA途径在植物响应盐胁迫重要信号转导途径,ABI5基因是ABA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植物抵御外界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我国2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评价,并从耐盐性强的老芒麦种质(单位编号E02)中克隆ABI5基因(EsABI5);NaCl和ABA处理老芒麦幼苗,分析老芒麦叶片和根系EsABI5基因表达的差异;转入烟草中分析其功能。本文旨在筛选出强耐盐老芒麦种质并探讨EsABI5基因的作用机制,为老芒麦及其小麦族近缘植物的耐盐调控、耐盐分子机制、耐盐育种的研究提供种质材料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的耐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E02、E41、E15、E45、E19、E23、E31、E38、E42、E26、E18、E36、E20、E43、E01、E40、E21、E33、E17、E14,得到1份耐盐性强的老芒麦种质。平方欧式距离=5时,可分为强、中、弱、极弱4类,其中,强耐盐种质占5%,中耐盐种质占35%,弱耐盐种质占55%,极弱耐盐种质占5%,老芒麦耐盐性强和极弱的种质占比少,中和弱耐盐种质较多,说明老芒麦较耐盐。2.首次克隆获得老芒麦ABI5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EsABI5,Gen Bank登录号为MN607227.1。EsABI5全长1563 bp,包括一个117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89个氨基酸,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位于细胞核,有显着卷曲区域。EsABI5蛋白与大麦(Hordeum vulgare)Hv ABI5蛋白的同源性最高,含有与逆境表达紧密相关的b ZIP46、CBLZ和b ZIP1结构域。EsABI5蛋白有10个互作相关性0.7及以上的互作蛋白,包括CIPK22、CIPK29、SAPK3等。表明EsABI5属于b ZIP类转录因子,与ABA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在植物适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NaCl和ABA能够调控EsABI5基因的表达,它们调控EsABI5基因表达的机制是:NaCl上调叶片和根系EsABI5表达,叶片上调的幅度大于根系上调的幅度;ABA上调叶片EsABI5表达,下调根系EsABI5表达,当ABA浓度为50μmol/L时,叶片EsABI5上调表达的幅度是对照的7倍,根系EsABI5下调表达的幅度是对照的41倍。此时生理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和250 mmol/L的NaCl处理,根系活力最高,丙二醛含量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因此,根系EsABI5的下调表达可能是老芒麦ABA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步骤,该基因可能起负调控的作用。4.EsABI5基因转入烟草中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功能。将扩增EsABI5编码区成功构建到载体p ART-CAM中,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侵染烟草叶盘,并诱导芽分化,获得了阳性幼芽。对转基因成功的烟草以及野生型烟草进行盐处理,转基因植株黄化萎蔫程度均较野生型植株严重,各项生理指标均表明转基因植株对盐胁迫更加敏感。ABA和MAPK途径相关的15个基因在转基因烟草(OT)和野生型烟草(WT)中表达情况明显不同,基因相对表达量WT低于OT的有11个基因,分别为PYL4、PYL9、ABI1、MEK1、MKK3、MPK7、CPK17、ABI2、SAPK3、MPK4、MPK17;相对表达量WT高于OT的基因有:SAPK2、MAPKKK17、SAPK9、SAPK10。受到盐胁迫后,WT除MPK17上调外,其它14个基因均下调;OT除SAPK3、MKK3、MAPKKK17、MEK1、CPK17上调外,其它10个基因均下调。结果表明,EsABI5参与了ABA信号转导途径和MAPK级联反应途径抗盐反应的复杂调控网络,并且作为负调控因子发挥作用。

倪鹏程[4](2021)在《高加索三叶草EST-SSR引物的开发及异交率的测定》文中研究指明高加索三叶草(Trifolium ambiguum M.Bieb.)作为一种兼具耐寒耐热、抗旱抗病等优良特性的豆科牧草,具有饲用、水土保持、绿化、蜜源植物等多种用途。但由于高加索三叶草遗传育种数据的缺乏,限制了其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对高加索三叶草转录组进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进行SSR标记的开发,并利用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测定高加索三叶草异交率,为后续遗传育种工作做好基础。结果表明:(1)对高加索三叶草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6.36 Gb数据量。经过组装后共获得75117条Unigene(基因簇),对1 kb以上的13678条Unigene进行识别鉴定,共鉴定出5374个SSR位点,总体上,发生频率为18.20%。其中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占比49.55%,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占30.15%,两者中丰富基元分别为A/T与GAA/TTC。此外,串联重复数为5的位点数量最多,占总数的18.61%。(2)随机挑选485对EST-SSR引物进行扩增,能够扩增出理想产物的引物有349对,扩增成功率为71.95%,多态性的引物为99对。99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等位基因数量为385,PIC范围在0.08~0.86内,平均为0.61,认为高加索三叶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将99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进行双重组合,共筛选出27组双重引物能扩增出理想产物,可用于后续研究。利用其中8组双重引物对2018~2019年采集的高加索三叶草29个亲本及620个子代进行异交率的测定,开放授粉环境下,高加索三叶草异交率为84.75%。

郑玉莹[5](2021)在《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Elymus)属的多年生牧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地区。我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适口性好和饲用品质佳等优点,可用于调制饲草。此外,老芒麦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性,草产量较高,在高寒草原上能够形成优势种,适用于退化草原修复。开花期是牧草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对牧草的产量和饲用品质产生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在多种模式植物上对开花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然而老芒麦缺少该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对甘南野生老芒麦居群开花时间表型变异进行分析,获得了开花变异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开花候选基因标记并在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群体里验证;利用已开发的标记对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进行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早、中、晚三个开花群体中对开花候选基因进行等位变异分析。以期为开花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为早晚熟老芒麦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来自甘南20个野生居群的200个老芒麦单株为供试材料,对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花序、叶、茎、种子等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老芒麦开花时间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最早开花的单株与最晚开花的单株开花时间相差62天。甘南老芒麦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2.66%,这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对200份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种质的开花物候期及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时间与叶长、叶宽、茎节数、种子长和千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与每生殖枝小穗数为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56%,老芒麦表型变异主要受营养性状和生殖性状共同影响。聚类结果显示,开花时间相似的居群聚在一起。本试验获得了大量开花时间变异材料,为选育早晚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2.在课题组前期的老芒麦开花转录组测序得到的10,591个unigenes中筛选到了155个与开花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开花候选基因共开发了125个ESTSSR分子标记,在20份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种质上鉴定15个多态性标记,15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2-0.48,平均值为0.25。在相似系数为0.71时,20份老芒麦种质被聚为三个大类,开花时间相似的老芒麦种质可以聚在一起,STRUCTURE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其中基于Heading date 3a(Hd3a)基因开发的标记28366可扩增出175bp特异条带,该特征条带可有效区分早花和晚花基因型,区分效率高达90%。这些新开发的EST-SSR标记可用于老芒麦开花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评价。3.利用14对EST-SSR引物评价不同开花时间的甘南野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共获得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3-0.41,平均值为0.30。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6时,200份材料被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早花居群,第二类主要为晚花居群,个别居群间存在基因交流。STRUCTURE分析也将20个野生居群分为两类,可以解释聚类结果中个别单株聚为他类的情况。研究结果为加快老芒麦开花性状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依据。4.基于表型鉴定和分子鉴定,10个早花种质、10个中花种质、10个晚花种质被用于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在LIMYB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6735_c0_g2的ORF区320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中花和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A(腺嘌呤),导致中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R(精氨酸)变为K(赖氨酸)。在VRN2/Ghd7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9226_c0_g3的ORF区146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SNP,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C(胞嘧啶),导致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E(谷氨酸)突变为D(天冬氨酸)。该结果为深入开展老芒麦的开花分子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吴凡[6](2021)在《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全基因组及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基因组序列是生物的基本遗传资源,是研究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的基础。利用基因组序列获取全基因组范围的DNA标记(如SNP),进而找到调控关键性状的基因应用于分子育种,能够缩短育种时间。超旱生植物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具有兼性授粉的二型花,保证它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草木樨(Melilotus spp.)常被用作绿肥、牧草和药用植物,由于香豆素含量高,限制它作为优良牧草的应用。然而目前无芒隐子草二型花的功能基因及草木樨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腾格里”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BSA和重测序等技术研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腾格里”无芒隐子草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的Contig版本的基因组大小为540.12 Mb,Contig N50为21.28 Mb,其中528.52 Mb挂载到20条假染色体上且端粒均被组装出来。共预测到54,383个蛋白编码基因。无芒隐子草大概在19.2百万年前(Mya)发生四倍体化事件,根据无芒隐子草与水稻(Oryza sativa)的染色体进化关系,将20条染色体拆分为A、B亚基因组,其中B2与B5、B1与B8间发生了染色体重排。进化分析表明,无芒隐子草属于虎尾草亚科,和复活草的亲缘关系更近。扩张及保守基因家族显着富集在胁迫响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包括脂肪酸延伸、苯丙酸生物合成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2.构建无芒隐子草开花基因网络共包括83个基因家族的302个基因。鉴定出12个花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TF)基因家族的168个成员与ABCDE模型基因(AMGs)具有表达相关性。通过靶点预测和表达分析推测mi R156ab-Cs SPL17-AMG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调控二型花的分化;Cs MYB219可能在干旱胁迫下调控闭花授粉的小花发育;mi R159-Cs MYB123-B类基因可能是二型花结构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mi R172l特异靶向Cs AP2_9可能调控闭花授粉,mi R172l和Cs AP2_9分别过表达水稻,发现Cs AP2_9过表达株系表现为内稃异常,浆片变小变薄;mi R172l过表达株系表现为花丝变长,花药数量减少,证明了mi R172l和Cs AP2_9在浆片、花丝和花药发育中的作用。3.组装获得白花草木樨(2n=16)的Contig版本基因组大小为1.05 Gb,Contig N50为7.49 Mb,其中1.04 Gb被挂载到8条假染色体上。共预测到41,910个基因。进化分析表明,白花草木樨与蒺藜苜蓿亲缘关系最近,二者约在14.16 Mya分化。白花草木樨基因组中71.42%为重复序列,其中长末端重复(LTR)占基因组的54.99%,完整LTR在白花草木樨和蒺藜苜蓿分化之后大量插入(0.05~0.85Mya),具有不同于其他三种豆科物种的插入模式,且相对年轻活性较强。4.对不同地理区域的94份草木樨种质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鉴定到4,999,288个SNPs和606,387个In Dels。分析表明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之间存在基因渗透,基因流向为白花草木樨流向黄花草木樨。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黄花草木樨的遗传多样性较大。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在第四纪冰期(0.01-2 Mya)内约0.2 Mya经历了种群大小持续下降,LTR在该时间段内的大量插入可能有助于种群渡过逆境。选择清除分析鉴定到2个与花色相关的基因、5个与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GWAS分析鉴定出2个与叶片蜡质生物合成有关的MAH1基因;同时鉴定出与细胞壁发育相关的XGT和XXT1基因。5.构建了草木樨香豆素生物合成通路并鉴定了通路上的13个基因家族的成员。结合白花草木樨近等基因系(NILs)的加权共表达分析和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分析鉴定出8个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NILs代谢组分析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包括香豆酸、香豆酸糖苷和简单香豆素,推测BGLU(β-glucosidase)在香豆素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鉴定出的BGLU基因簇可能调控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和白花草木樨过表达MaBGLU1基因,证明MaBGLU1酶能够水解东莨菪苷为东莨菪内酯,且BGLU1在NILs中的非同义变异导致了酶活性的差异。q RT-PCR分析表明,和对照草木樨相比过表达MaBGLU1阳性植株的MaBGLU1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

尹晓凡[7](2021)在《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及IRAP分子标记开发》文中提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利用等方面与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密切相关。苜蓿品种之间遗传差异的降低使得依据传统经验和直观的表型鉴定变得愈加困难。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最重要和广泛种植的豆科牧草,且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对于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加速其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苜蓿育种过程中,利用分子标记可大大提高品种鉴定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基于其开发的各类分子标记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稳定性和高信息量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物种品种鉴定、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本研究基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数据,对LTR反转录转座子进行了开发、鉴定、分析及应用,并基于两者LTR数据结合反转录转座子插入位点间扩增多态性(IRAP)分子标记分别对40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等各个维度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在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水平鉴定、分析和筛选了LTR反转录转座子。基于蒺藜苜蓿信息共鉴定出431个潜在的LTR反转录转座子,其中Gypsy家族105个、Copia家族96个、其余未知230个。这些反转录转座子在各个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Gypsy和Copia家族比率为1.09。相同方法,基于紫花苜蓿信息共鉴定筛选出2,283个潜在LTR,其中Gypsy家族603个、Copia家族326个、其余未知1,354个,其中Gypsy和Copia家族比率为1.85。2.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水平分别设计开发了大量LTR反转录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IRAP)标记,并对4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蒺藜苜蓿LTR数据,按照其染色体位置信息共获得69对IRAP引物。对国内外4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应用,筛选出37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总条带数(Total bands,TB)325个,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8.8个,多态性条带(Polymorphic bands,PB)268个;多态性条带比率(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PPB)从50%到100%不等,平均值为79.9(4);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的范围为0.34-0.88,平均值为0.69。蒺藜苜蓿37对多态性引物组合间,C3-G4与C6-G4之间引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95,说明两者扩增出的带型最为相似,带型分布差异最小;引物C2-C1与C2-G2、C2-G4之间相关系数为-0.31,说明C2-C1分别与两对引物之间带型排布相关性差异最大。聚类分析(UPGMA)中以0.82为阈值可将40份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分组结果与不同材料地理分布信息以及STRUCTURE结构分析相对一致。根据紫花苜蓿LTR数据随机选择了15个上游和下游引物,随机组合共产生225对IRAP引物。筛选出18对多态性引物组合,扩增出总条带数(TB)221个,每个标记平均可产生12.3个;多态性比率(PPB)从42.9%到100%,平均值为79.8(4),与蒺藜苜蓿多态性比率(79.9%)相似;多态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67至0.91,平均值为0.85,高于蒺藜苜蓿平均PIC值(0.69)。18对引物组合间,引物F4-R10与F4-R9之间相关性最高,相似系数达到0.84,说明两对引物之间扩增出的带型最相似,差异最小;而引物F4-R3与F4-R9之间,相关性最差(-0.19),结合后可区分出更多的品种;引物F4-R3与F3-R15相关性系数也达到了-0.18,同时F4-R3与F3-R14之间相关性系数也达到了-0.13。聚类分析(UPGMA)中以0.79为阈值可将40份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分组结果与不同材料地理分布信息以及STRUCTURE结构分析也相对一致。本研究首次在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水平上开发了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IRAP分子标记,并对其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获得的大量IRAP分子标记可对后续苜蓿品种的鉴定保护以及遗传背景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缪秀梅[8](2020)在《白沙蒿FAD2基因家族克隆与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苜蓿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亚油酸(Linoleic acid,C18:2)是真核生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是催化油酸合成亚油酸的关键酶。荒漠灌木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en)富含亚油酸,其在种子中的含量高达83.45%,且26个AsFAD2构成目前植物中最大的FAD2基因家族。本研究在白沙蒿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克隆了AsFAD2基因家族、对其功能进行研究,转化获得高脂肪、高亚油酸苜蓿株系,并对转基因苜蓿品质和抗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21个AsFAD2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其中有16个AsFAD2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且其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相对保守性。AsFAD2-1和AsFAD2-10基因分别属于种子特异型和组成型表达的基因,推测二者的高表达可能在白沙蒿高亚油酸性状形成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虽然AsFAD2家族成员对盐胁迫的响应不同,但基因家族总表达水平相对稳定,对白沙蒿适应盐胁迫发挥重要作用。2、对16个AsFAD2基因在酿酒酵母和拟南芥fad2突变体中进行功能验证,发现5个AsFAD2酶,即AsFAD2-1、-10、-15、-20和-23具有油酸去饱和酶功能。3、转AsFAD2-1和AsFAD2-10基因,分别获得46株和70株“中苜1号”紫花苜蓿转基因阳性植株。目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12.8倍~676.6倍和1.27倍~1392.7倍;总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分别比对照提高0.19%~70.52%和1.17%~34.49%、1.58%~79.60%和4.92%~39.13%、14.18%~92.66%和20.51%~56.29%。其中AsFAD2-1-10和AsFAD2-10-39株系的总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4、转AsFAD2-1和AsFAD2-10显着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农艺学和品质性状,AsFAD2-1和AsFAD2-10转基因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叶茎比、株高、分枝数,分别比对照提高2.67%~69.77%和0.76%~171.83%、2.78%~55.90%和1.19%~49.83%、2.03%~39.62%和0.69%~39.05%、2.86%~80.95%和2.86%~42.86%;粗脂肪、粗蛋白、RFV分别比对照提高5.02%~54.65%和1.18%~106.83%、0.90%~29.68%和0.05%~26.14%、0.65%~29.15%和0.59%~22.56%。5、对96份转基因紫花苜蓿进行综合评价,获得8份优异材料:高脂、高亚油酸、高蛋白质和高产材料1份,高脂、高亚油酸和高蛋白质材料2份,高脂、高亚油酸和高产材料1份,高蛋白质、高相对饲喂价值和高产材料1份,高蛋白质和高产材料2份,高蛋白质和高相对饲喂价值材料1份。此外,因单个性状表现优秀,获得储备材料12份。6、盐胁迫下,AsFAD2-1和AsFAD2-10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光合能力均强于非转基因的对照植株,细胞膜受损程度轻于后者。随盐浓度增加,亚油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膜脂不饱和度均呈下降趋势,但转基因植株的膜脂不饱和度下降幅度低于对照植株。上述结果表明,转化AsFAD2基因的苜蓿具有更强的耐盐性,并且AsFAD2-1-10株系的耐盐性强于AsFAD2-10-39株系,表明基因家族成员间对耐盐性的贡献存在差异。

侯泽豪[9](2020)在《甜荞耐旱性鉴定与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荞麦是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spp.)的双子叶粮食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西北、华北、西南地区的高海拔地带和云贵高原山区,水分调控措施的缺乏与灌溉技术的落后导致荞麦种植区常出现季节性缺水,严重影响了荞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因此,鉴定和筛选具有耐旱性的荞麦种质资源,是选育耐旱新品种,解决该地区荞麦生产现状和增加荞麦产量最为有效的手段。此外,挖掘荞麦耐旱基因,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和阐明耐旱机理对于开发和利用荞麦种质资源,培育优质耐受性强的荞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利用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了荞麦幼苗的耐旱生理与分子机理,挖掘耐旱相关基因;此外,通过对80份不同来源的甜荞种质资源进行耐旱性鉴定,筛选耐旱种质,为培育具有优良耐旱性的荞麦品种提供参考信息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荞麦幼苗子叶的相对含水量(RWC)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并伴随有叶片萎蔫卷曲的现象,幼苗子叶中MDA含量的积累量及CAT和POD酶的活性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荞麦幼苗子叶中叶绿素a/b比率和Rubis CO酶的活性在干旱胁迫5天时显着低于对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荞麦幼苗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类的活性以消除活性氧(ROS)的积累,且干旱胁迫会导致光合作用能力的降低。(2)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发现参与光捕获与卡尔文循环的基因其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表明干旱胁迫对荞麦的光合作用反应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荞麦地上部与地下部对于干旱胁迫有着不同的响应模式,通过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荞麦幼苗子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与信号传导、激酶活性、DNA修饰作用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荞麦根部的DEGs主要与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修饰及大分子修饰等修饰反应及小分子代谢、蛋白质代谢、碳代谢和磷代谢等生物代谢过程相关;此外,在荞麦幼苗子叶和根部中,转录因子(TFs)对于干旱胁迫也存在着不同的响应模式。(3)通过对干旱胁迫5天的荞麦子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干旱胁迫下的差异丰度蛋白质(DAPs)主要在苯丙酸生物合成、催化活性、蛋氨酸腺苷转移酶活性和铁离子结合等方面发生了显着变化。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参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等次生代谢产物相关的14个DAPs与6个与DNA复制与同源重组相关的DAPs在干旱胁迫时呈下调表达,而5个热应激蛋白(HSP)家族蛋白质和1个HSP60分子伴侣蛋白家族/TCP家族成员蛋白质,其表达丰度受干旱胁迫诱导而提高,且与较多的蛋白质发生了互作,可作为提高荞麦耐旱性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荞麦幼苗可通过提高耐逆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以促进相关功能蛋白质的合成,同时降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DNA复制过程以抵御干旱胁迫。(4)本研究通过建立荞麦萌发期耐旱性鉴定体系,确定了20%的PEG6000高渗溶液是进行荞麦萌发期耐旱性的最适浓度;且相对发芽率、萌发耐旱指数和根长胁迫指数等耐旱性鉴定指标与荞麦萌发期耐旱等级显着相关,可作为荞麦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有效指标。对80份甜荞种质资源进行了耐旱性鉴定,共筛选得到了耐旱性极强的种质资源3份,耐旱型种质13份;耐旱性较弱种质33份;敏感型种质31份,为荞麦开展耐旱性研究和挖掘耐旱种质提供了理论信息。(5)通过对12份具有不同耐旱性荞麦种质资源的Fe DREB1L基因及启动子进行等位变异分析发现,Fe DREB1L基因存在4种等位变异类型;在Fe DREB1L基因启动子中存在3种等位变异类型,种质资源间的变异主要集中于参与干旱应答的重要启动子区段;且不同耐旱性种质中Fe DREB1L基因与启动子存在不同的组合类型,推测这些变异可能与荞麦种质资源耐旱性强弱的分化有关。

魏双霞,师尚礼,康文娟,谭谌淼[10](2019)在《高寒阴湿区6个抗寒紫花苜蓿种质氨基酸积累量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评价6个抗寒紫花苜蓿种质(GNKH-1、2和3、俄罗斯西伯利亚杂花苜蓿、金皇后紫花苜蓿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的种质,在青藏高原高寒阴湿区进行了播种当年的评比试验,并对地上部分叶和茎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T)在GNKH-2叶最高(23.86%),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杂花茎中最高(12.13%);必需氨基酸(E)在金皇后叶(8.55%)和茎(4.27%)中最高。供试苜蓿叶蛋白种质从高到低排序为:金皇后>GNKH-1>GNKH-3>GNKH-2>阿尔冈金>俄罗斯西伯利亚杂花;苜蓿茎蛋白品质从高到低排序为:金皇后>GNKH-1>GNKH-2>GNKH-3>俄罗斯西伯利亚杂花>阿尔冈金。综合分析表明,抗寒苜蓿材料中GNKH-1叶和茎蛋白质价值均最高;GNKH-3是抗寒苜蓿材料中氨基酸评分相对最高的,叶部氨基酸评分(AAS)为32.74,茎部为15.94,均高于其他供试苜蓿品系;阿尔冈金和GNKH-1叶部EAAI值最高,分别为1.2860和1.2847;GNKH-2(1.2872)仅次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杂花和阿尔冈金茎部的EAAI值(1.2881,1.2876)。

二、12份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份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沙地栽培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苜蓿基本情况介绍
    1.2 苜蓿根系形态的研究
    1.3 苜蓿根系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4 苜蓿根系与生长年限的关系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样地管理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材料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根系形态测定项目与方法
        2.5.2 根系生理测定项目与方法
    2.6 试验材料来源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根系形态特征差异比较
    3.2 利用WinRHIZO分析苜蓿根系形态特征
    3.3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碳水化合物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比较
    3.4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比较
    3.5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3.6 根干重与根系形态性状指标相关性
    3.7 根干重与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含量相关性
    3.8 根干重与生理特性的相关性
    3.9 根干重与游离氨基酸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苜蓿品种的根系形态
    4.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碳水化合物及化学计量特征
    4.3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
    4.4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
    4.5 根干重与根系形态特征及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冰草属优异牧草品系鉴定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河北地区草地现状
    1.2 冰草属植物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牧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2 牧草干鲜草产量研究进展
        1.3.3 牧草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进展
        1.3.4 牧草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3.5 牧草氨基酸含量与评价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生长特性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冰草生育时期调查
        2.2.3 冰草株高调查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冰草材料生育时期的比较
        2.4.2 不同冰草材料株高比较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生产性能
    3.1 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冰草种子产量的测定
        3.2.2 冰草干鲜草产量的测定
        3.2.3 冰草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3.3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冰草材料种子产量的比较
        3.4.2 不同冰草材料干鲜草产量的比较
        3.4.3 不同冰草材料干鲜比的比较
        3.4.4 不同冰草材料产量构成因素的的比较
        3.4.5 不同冰草材料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的营养价值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冰草营养成分的测定
        4.2.2 冰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3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冰草材料粗蛋白含量的的比较
        4.4.2 不同冰草材料粗脂肪含量的的比较
        4.4.3 不同冰草材料粗灰分含量的的比较
        4.4.4 不同冰草材料ADF、NDF含量的的比较
        4.4.5 不同冰草材料Ca、P含量的的比较
        4.4.6 不同冰草材料氨基酸总含量的的比较
        4.4.7 不同冰草材料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的比较
        4.4.8 不同冰草材料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百分比的比较
        4.4.9 不同冰草材料药用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的的比较
        4.4.10 利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
        4.4.11 利用必需氨基酸模式计算RAA、RC、SRC
        4.4.12 利用必需氨基酸指数评价蛋白源
    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综合评价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2 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选定“参考品种”
        5.3.2 数据的无量纲处理
        5.3.3 计算关联系数
        5.3.4 熵权法计算权重系数
        5.3.5 冰草属牧草综合评价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冰草属牧草产量研究
    6.2 冰草属牧草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6.3 冰草属牧草营养价值研究
    6.4 冰草属牧草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附录
致谢

(3)老芒麦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及EsABI5基因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老芒麦概述
        1.1.1 老芒麦种质资源概况
        1.1.2 老芒麦耐盐性研究进展
    1.2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2.1 渗透胁迫与离子毒害效应
        1.2.2 其他次生胁迫效应
    1.3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1.3.1 生长发育对植物盐胁迫的响应
        1.3.2 植物激素对植物盐胁迫的响应
        1.3.3 代谢途径对植物盐胁迫的响应
        1.3.4 渗透调节物质对植物盐胁迫的响应
        1.3.5 膜保护物质及活性氧对植物响应盐胁迫的响应
        1.3.6 盐胁迫蛋白对植物盐胁迫的响应
        1.3.7 植物体内的盐胁迫信息传递机制对植物盐胁迫的响应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老芒麦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胁迫对老芒麦种质相对发芽势的影响
        2.2.2 盐胁迫对老芒麦种质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2.2.3 盐胁迫对老芒麦种质相对苗高的影响
        2.2.4 盐胁迫对老芒麦种质相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2.2.5 盐胁迫对老芒麦种质相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2.2.6 盐胁迫对老芒麦萌发期各指标综合耐盐系数的影响
        2.2.7 盐胁迫对老芒麦苗期脯氨酸含量耐盐系数的影响
        2.2.8 盐胁迫对老芒麦苗期相对电导率耐盐系数的影响
        2.2.9 盐胁迫对老芒麦苗期根系活力耐盐系数的影响
        2.2.10 盐胁迫对老芒麦苗期丙二醛含量耐盐系数的影响
        2.2.11 盐胁迫对老芒麦苗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耐盐系数的影响
        2.2.12 盐胁迫下老芒麦萌发期和苗期各指标相关分析
        2.2.13 盐胁迫下老芒麦萌发期和苗期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2.2.14 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老芒麦耐盐性综合评价
        2.2.15 老芒麦耐盐性聚类分析
    2.3 讨论
3 老芒麦ABI5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RNA提取结果检测
        3.2.2 同源基因扩增结果检测
        3.2.3 克隆测序结果
        3.2.4 老芒麦ABI5基因RACE克隆
        3.2.5 亲缘关系分析
        3.2.6 理化性质分析
        3.2.7 亲/疏水性分析
        3.2.8 信号肽预测
        3.2.9 亚细胞定位预测
        3.2.10 二级结构预测
        3.2.11 Coil卷区分析
        3.2.12 跨膜区分析
        3.2.13 结构域预测
        3.2.14 三级结构预测
        3.2.15 蛋白互作分析
    3.3 讨论
4 EsABI5基因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筛选内参基因
        4.2.2 EsABI5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4.2.3 生理指标分析
    4.3 讨论
5 EsABI5基因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EsABI5基因编码区克隆
        5.2.2 过表达载体pART-CAM/EsABI5的PCR检测
        5.2.3 组培烟草的过程
        5.2.4 转基因株系PCR检测
        5.2.5 转基因株系RT-qPCR检测
        5.2.6 盐胁迫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烟草表型的影响
        5.2.7 盐胁迫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烟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5.2.8 盐胁迫对ABA和MAPK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
    5.3 讨论
6 结论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高加索三叶草EST-SSR引物的开发及异交率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高加索三叶草育种研究进展
        1.1.1 细胞学及系统分类
        1.1.2 育种方法
        1.1.3 栽培与管理
    1.2 分子标记技术
        1.2.1 分子标记概述
        1.2.2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1.2.3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3 EST-SSR标记
        1.3.1 EST-SSR标记概述
        1.3.2 EST-SSR标记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高加索三叶草转录组测序
        2.1.1 试验材料
        2.1.2 RNA提取
        2.1.3 cDNA文库建立及测序
        2.1.4 序列的组装及注释
        2.1.5 EST-SSR序列识别
    2.2 高加索三叶草EST-SSR引物的开发
        2.2.1 试验材料
        2.2.2 单株DNA提取
        2.2.3 DNA浓度检测
        2.2.4 引物筛选及稀释
        2.2.5 PCR扩增
        2.2.6 凝胶电泳
        2.2.7 凝胶显影
        2.2.8 仪器及试剂配制
        2.2.9 数据处理
    2.3 高加索三叶草异交率的测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DNA提取
        2.3.3 双重引物的组配及筛选
        2.3.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测序及从头组装
    3.2 基因功能注释
    3.3 高加索三叶草EST-SSR分布及频率
    3.4 EST-SSR引物的多态性
    3.5 双重引物的筛选
    3.6 高加索三叶草异交率的测定
4 讨论
    4.1 转录组测序结果
    4.2 EST-SSR引物的开发
    4.3 EST-SSR引物的多态性
    4.4 双重引物的组配
    4.5 高加索三叶草异交率的测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牧草开花分子机理研究概况
    1.3 牧草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概况
        1.3.1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农艺性状上的研究
        1.3.2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抗逆性上的研究
    1.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
        1.4.1 分子标记概述
        1.4.2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1.4.3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SNP分子标记开发
    1.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的应用
        1.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5.2 品种鉴定
        1.5.3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
        1.5.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甘南老芒麦开花变异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开花时间及重要农艺性状观测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甘南老芒麦开花时间分析
        2.3.2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2.3.3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4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3.5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居群老芒麦的开花特性分析
        2.4.2 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的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引物开发
        3.2.3 DNA提取、基因分型和引物验证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ST-SSR标记的频率和分布
        3.3.2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3.3.3 候选基因特异性引物真实性验证
        3.3.4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3.4.2 基于候选基因开发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不同开花时间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4.2.3 引物筛选、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位点的多态性
        4.3.2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4.3.3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分化
        4.3.4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结构
    4.4 讨论
        4.4.1 甘南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甘南老芒麦的遗传结构分析
第五章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5.2.3 DNA提取
        5.2.4 PCR扩增和电泳
        5.2.5 目的片段测序及序列比对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PCR扩增结果
        5.3.2 LIMYB的序列分析
        5.3.3 VRN2/Ghd7 的序列分析
    5.4 讨论
        5.4.1 LIMYB基因
        5.4.2 VRN2/Ghd7 基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全基因组及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草类植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2.1.1 草类模式植物基因组研究及应用
        2.1.2 草类植物起源与进化
        2.1.3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1.4 草类植物关键性状研究
    2.2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2.2.1 二型性花形态及分子研究
        2.2.2 分子标记开发
        2.2.3 抗逆生理及胁迫转录组研究
        2.2.4 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
    2.3 草木樨研究进展
        2.3.1 草木樨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2.3.2 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的表型和遗传变异
        2.3.3 低香豆素草木樨种质资源创制
        2.3.4 草木樨转录组及小RNA研究
    2.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全基因组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Illumina和 PacBio建库、测序、质控
        3.2.2 基因组大小评估及组装
        3.2.3 Hi-C辅助基因组组装及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
        3.2.4 基因组结构及功能注释
        3.2.5 亚组区分及全基因组复制
        3.2.6 系统进化与物种分歧时间估算
        3.2.7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质量无芒隐子草基因组图谱
        3.3.2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注释
        3.3.3 异源四倍体无芒隐子草
        3.3.4 无芒隐子草的四倍体化及与近缘种的系统进化
        3.3.5 基因家族聚类及扩张收缩
        3.3.6 无芒隐子草无显着的亚组表达优势
        3.3.7 无芒隐子草基因通过转录变化响应干旱胁迫
    3.4 讨论
第四章 无芒隐子草二型性花发育的调控网络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花发育调控网络构建及基因鉴定
        4.2.2 开花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4.2.3 ABCDE模型基因鉴定及qRT-PCR分析
        4.2.4 闭花基因过表达水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花发育调控网络
        4.3.2 CH和 CL小花的ABCDE模型基因
        4.3.3 花发育相关转录因子与AMGs具有共表达分析关系
        4.3.4 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花发育
    4.4 讨论
第五章 草木樨全基因组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采集与Illumina和 PacBio建库测序
        5.2.2 基因组组装与组装质量评估
        5.2.3 Hi-C建库、测序、质控及辅助基因组组装
        5.2.4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注释
        5.2.5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2.6 LTR逆转录转座子的比较分析
        5.2.7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白花草木樨基因组图谱
        5.3.2 比较基因组和系统进化
        5.3.3 基因家族扩张收缩
        5.3.4 重复序列注释与进化
        5.3.5 草木樨干旱适应性
    5.4 讨论
第六章 草木樨群体进化及GWAS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草木樨种质间的SNPs/InDels检测
        6.2.2 系统发育、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6.2.3 连锁不平衡衰减、基因流和历史群体大小分析
        6.2.4 全基因组选择清除和GWAS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群体结构
        6.3.2 白花流向黄花草木樨的基因渗透
        6.3.3 适应性进化
        6.3.4 农艺性状的GWAS
    6.4 讨论
第七章 香豆素生物合成候选基因鉴定及功能验证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NILs代谢组和BSA分析
        7.2.2 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7.2.3 MaBGLU1 基因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及底物饲喂
        7.2.4 MaBGLU1 基因亚细胞定位及过表达草木樨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香豆素生物合成通路
        7.3.2 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候选基因
        7.3.3 发现6 个BGLU串联重复的基因簇
        7.3.4 MaBGLU1 酶的功能确认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及IRAP分子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反转录转座子研究进展
        1.1.1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起源与进化
        1.1.2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1.1.3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机制
        1.1.4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功能
        1.1.5 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1.2 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紫花苜蓿概况
        1.2.2 蒺藜苜蓿概况
        1.2.3 紫花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与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LTR预测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4 引物分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LTR反转录转座子鉴定与分类
        2.2.2 LTR反转录转座子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2.3 讨论
第三章 苜蓿IRAP分子标记在紫花苜蓿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DNA提取与检测
        3.1.3 PCR扩增与凝胶电泳
        3.1.4 引物多态性分析
        3.1.5 引物相关性分析
        3.1.6 遗传统计和聚类分析
        3.1.7 种群结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IRAP标记多态性分析
        3.2.2 引物间扩增结果相关性分析
        3.2.3 UPGMA聚类分析
        3.2.4 STRUCTURE种群结构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白沙蒿FAD2基因家族克隆与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苜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植物脂肪酸和脂肪酸去饱和酶
        1.2.2 植物FAD2基因家族
        1.2.3 白沙蒿脂肪酸特征和FAD基因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沙蒿AsFAD2基因家族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AsFAD2 基因家族全长c DNA的克隆
        2.3.2 AsFAD2家族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2.3.3 AsFAD2 基因家族编码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和motif分析
        2.3.4 AsFAD2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2.3.5 AsFAD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AsFAD2基因功能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菌株与载体
        3.2.3 培养基的配制
        3.2.4 酵母异源表达分析
        3.2.5 转化拟南芥fad2突变体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AsFAD2基因转化酿酒酵母的功能分析
        3.3.2 AsFAD2 基因转化拟南芥fad2 突变体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AsFAD2-1和AsFAD2-10 基因转化紫花苜蓿农艺学与品质性状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AsFAD2-1和AsFAD2-10 基因转化紫花苜蓿
        4.3.2 转基因苜蓿阳性植株的鉴定
        4.3.3 转基因苜蓿的q RT-PCR分析
        4.3.4 转基因苜蓿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4.3.5 转基因苜蓿优异株系的评价与筛选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AsFAD2-1和AsFAD2-10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耐盐性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转基因苜蓿的扩繁
        5.2.3 盐胁迫处理
        5.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生长的影响
        5.3.2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5.3.3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5.3.4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甜荞耐旱性鉴定与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作物耐旱性研究现状
        1.1.1 我国干旱现状及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理
        1.1.3 植物耐旱性的评价指标
        1.1.4 植物耐旱性的鉴定方法
        1.1.5 植物耐旱性的分子机理
    1.2 荞麦生长概况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荞麦的生长概况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生理生化变化及基因时空表达调控的影响
    2.1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转录组学分析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子叶和根部基因时空表达调控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2.3.1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形态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2.3.2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多种生物反应过程的影响
        2.3.3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中功能基因与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3章 蛋白质组学结合转录组学分析研究荞麦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
    3.1 荞麦响应干旱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蛋白质组学联合转录组学分析挖掘参与干旱应答的荞麦耐旱候选基因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3.3.1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蛋白质表达丰度的影响
        3.3.2 蛋白质组学联合转录组学挖掘荞麦耐旱基因
第4章 80 份甜荞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及FeDREB1L基因及其启动子等位变异分析
    4.1 80份甜荞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FeDREB1L基因及其启动子等位变异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荞麦萌发期耐旱性鉴定分析
        4.3.2 FeDREB1L基因及其启动子等位变异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高寒阴湿区6个抗寒紫花苜蓿种质氨基酸积累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前处理
    1.5 仪器条件
    1.6 蛋白质氨基酸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茎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特征
    2.2 叶和茎氨基酸评分
    2.3 必需氨基酸指数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四、12份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沙地栽培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D]. 范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冰草属优异牧草品系鉴定及综合评价[D]. 崔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老芒麦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及EsABI5基因作用机制研究[D]. 德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高加索三叶草EST-SSR引物的开发及异交率的测定[D]. 倪鹏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D]. 郑玉莹. 兰州大学, 2021(11)
  • [6]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全基因组及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D]. 吴凡. 兰州大学, 2021
  • [7]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及IRAP分子标记开发[D]. 尹晓凡. 兰州大学, 2021(09)
  • [8]白沙蒿FAD2基因家族克隆与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苜蓿评价[D]. 缪秀梅. 兰州大学, 2020(04)
  • [9]甜荞耐旱性鉴定与组学分析[D]. 侯泽豪. 长江大学, 2020(02)
  • [10]高寒阴湿区6个抗寒紫花苜蓿种质氨基酸积累量分析[J]. 魏双霞,师尚礼,康文娟,谭谌淼. 草原与草坪, 2019(04)

标签:;  ;  ;  ;  ;  

12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的氨基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