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黔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

云贵黔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

一、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陆焦焦,赵欣畅,康超,吴祖建,邓春英,李熠[1](2021)在《贵州斗篷山地区广义虫草物种多样性初报》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于2020年8月对贵州都匀斗篷山地区的虫草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采集虫草标本31份,分离菌株8个。利用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共鉴定出15种已知广义虫草物种,隶属于3科9属,其中麦角菌科奈杰尔菌属(Nigelia)1种;虫草科刺束梗孢属(Akanthomyces)2种、虫草属(Cordyceps)5种、棒束孢属(Isaria)1种;线虫草科被毛孢属(Hirsutella)1种、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2种、侧生虫草属(Pleurocordyceps)1种、多头菌属(Polycephalomyces)1种、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1种。鉴定出的物种中有3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细座刺束梗孢(Akanthomyces tuberculatus)、蜘蛛虫草(Cordyceps araneae)和热带弯颈霉(Tolypocladium tropicale);2个中国大陆地区新记录种,分别是双节棍虫草(Cordyceps ninchukispora)和大团囊多头菌(Polycephalomyces elaphomyceticola)。此外,还有2个疑似新种有待进一步研究。斗篷山地区广义虫草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揭示广义虫草类群可能在特定区域存在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努尔买买提[2](2020)在《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虫草”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真菌的总称。我国的虫草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militaris)等真菌。其中,蛹虫草的成分、药理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尤其是CMPs-4多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蛹虫草能够人工培育,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新疆丰富的水稻、小麦资源,为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菌种退化是制约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对蛹虫草的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和培养液配方优化开展了研究,旨在为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本文还对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工食道癌细胞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Eca10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揭示CMPs-4的抗癌机制。本论文首先从野生蛹虫草子实体中筛选了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培育子实体;利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其次,结合新疆地区蛹虫草人工培育实际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养基质分别进行了处理,以分析不同培养基质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长度、鲜干重、生物转化率以及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宜本地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基质。最后,运用MTT法检测了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形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亲本子实体中共获得10个菌株。10菌株通过人工培育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6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37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可以成功扩增出鉴定交配型的目的产物。根据PCR分析结果显示,22株为MAT 1-1交配型,15株为MAT 1-2交配型。37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扩增MAT1-2或MAT1-1中的一个,说明MAT1-1和MAT1-2不能共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二极异配体系。相同交配型组合培养,其原基生长发育较慢,但亲和性较高。而MAT1-2和MAT1-1不同交配型杂交组合培养,原基发育较好,但亲和比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亲和良好的不同交配型蛹虫草菌株更容易形成子实体。(2)筛选出15个不同交配型(MAT1-1和MAT1-2单孢子菌株)组合的菌株,即A2×B4、A2×B1、A2×A9、A2×A1、A5×B1、A5×A1、B3×B8、B3×B4、B3×B1、B9×B4、B9×A9、B9×A1、B11×B8、B11×B4、B11×B1,可为后续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菌株组合。(3)通过对培育于不同基质的蛹虫草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组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100%大米培养基中的子实体产量更高(鲜重最高可达12.77g、干重可达2.05 g),生物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0.54%),产投比最大(4.45),产值最高(2.05元/瓶),净利润最好(1.59元/瓶),其子实体生物产量比原来的栽培培养基所种植的提高33.7%。(4)蛹虫草多糖CMPs-4能够抑制人食道癌Eca 109细胞的增殖,诱导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抑瘤效果对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显着依赖。CMPs-4显着抑制了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当药物浓度从100μg/m L增加至1000μg/m L时,其生长抑制率从11.70%增加到66.54%,培养24 h的IC50值为532.9μ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位于S期的Eca109细胞的比例逐渐从32.23%增加到49.27%(P<0.05),即Eca109细胞在经过CMPs-4处理,被阻滞在S期,不能转化至G2/M期的细胞增多;同时,G0/G1期的细胞也无法进入到S期。受CMPs-4的抑制作用影响,Eca109的细胞凋亡率从3.12%上升到14.44%(P<0.05),电子显微镜下也能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CMPs-4处理Eca109细胞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上调。本研究筛选了优质蛹虫草菌株和适宜新疆地区的人工栽培基质,优化了蛹虫草培养体系,为在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条件下、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小麦和水稻资源,规模化发展蛹虫草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还对蛹虫草CMPs-4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蛹虫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赵志远,王元兵,王志勤,汤德相,耿宇鹏,虞泓[3](2020)在《云南巍山地区广义虫草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云南巍山地区的广义虫草资源状况,通过资源调查,利用形态观察结合多基因(nrSSU、nrLSU、EF-1α、RPB1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广义虫草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巍山地区共采集虫草341株,隶属于2科5属20种,其中有7种为疑似新物种,虫草寄主包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半翅目昆虫。巍山地区虫草优势属为虫草属(Cordyceps, 7种215株),优势种为蛹虫草(C. militaris, 93株)。巍山地区北部红河源样地的虫草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小鸡足山样地最低。物种累计曲线表明巍山地区绝大多数虫草种类已被采集研究。这为云南虫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代永东[4](2018)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分类与谱系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种演化和区系分异与物种进化机制、古地理及生态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变迁历史复杂,尤其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地质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定对该区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Ascomycota,Hypocreales)物种形成与分化产生影响。那么该区已报道的冬虫夏草、老君山虫草等6种线虫草分布特征,是青藏高原线虫草残遗特有种,还是丰富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呢,过去由于缺乏深入调查而无法论证。本研究通过调查青藏高原及周边线虫草物种多样性,拟探讨青藏高原特殊高寒地理环境和特殊地质历史条件下,线虫草物种形成与扩散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及近缘种物种多样性:发现线虫草属真菌13种.,除已经报到的6种(冬虫夏草o sinen、sis兰坪线虫草olanpingensi、s峨眉线虫草O.e/meiensis、库日吉玛线虫草o kurijimeae/ns/ss、老君山线虫草O.laojoushanensis和凉山线虫草O.liangshanensis)外,还发现7个新种(白色线虫草O.aa/bbastromata、高山线虫草O.alpina、苦味线虫草O.ammara、竹林线虫草O.bambusicola、褐色线虫草O.fusca、虫草王O.mega/aa和黑座线虫草O.nigristromata)。基于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SSU、LSU、tef-1a、rpb1和rpb2)解析其系统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除峨眉线虫草外,其他物种聚集到同一分支,将该分支定义为线虫草青藏高原核心类群(QTP Core Clade)。而在该Clade中,还包括分布非青藏高原的6种线虫草:巨针线虫草O.macroaacicularis(日本)、雪峰线虫草O.xuefengensis(中国湖南)、光亮线虫草O.illustris(西非和南非)、罗伯茨线虫草o roberitsi(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喀斯特线虫草O.karstii(中国贵州)和文山线虫草O.wenshanens/s(中国云南南部)。而该类群的寄主,除O.illustris为同翅目棉蚜外,其他均为鳞翅目蝙蝠蛾科幼虫,这种特征符合寄主相关性假说。2、估算了青藏高原线虫草分化时间,揭示了物种分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联:基于4颗化石校验点,使用宽松分子钟模型,利用5个基因(SSU、LSU、tef-1a、rpb1和rpb2)联合数据集估算青藏高原线虫草分化时间。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线虫草主要支系分化的时间范围28.89-17.61 Ma。基于3个时间校验点,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对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科开展分歧时间估算,冬虫夏草最优势寄主属钩蝠蛾属分化时间为25.26 Ma。青藏高原线虫草与寄主钩蝠蛾的分化时间与渐新世-中新世时期(25-17 Ma)第二次青藏隆升运动时间一致,表明青藏高原线虫草及其寄主物种分化与该区地质隆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果还暗示青藏高原线虫草在这之后的进一步分化,很大程度上也受第三、第四次青藏运动驱动作用。3、探讨了线虫草青藏高原核心类群的起源与演化:基于S-DIVE进行祖先分布区重建,推测横断山南部地区为青藏高原线虫草类群QTP Core Clade起源中心。推测其原始类群于始新世时期从处于中-低海拔横断山南部地区中温起源,表现为温带-亚热带气候类型。之后由于青藏地质隆升运动,青藏高原及周边海拔和气候温度等差异性增强,原始生境的显着改变迫使线虫草类群发生适应性进化。伴随青藏高原地质隆升向高海拔及周边地区扩散,经过长期选择适应,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中低不同海拔不同地理环境的特有类群。逐渐向青藏高原外扩散并经过长期适应,形成 O.illustris、O.karstii、O.macroacicularis、O.robertsii、O.wenshanensis和O.xuefengensis等青藏高原外区域特有物种。4、研究了冬虫夏草的起源及其谱系分化结构:基于大规模样品(96个居群948个样品)ITS序列探讨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结构,得到111个单倍型,获得了较全分布区内更为可靠的的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特征,揭示冬虫夏草可形成8个系统发育支系,根据8个支系的地理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定冬虫夏草地理来源。明确冬虫夏草具有至少3种地理分布式样(广泛分布型、区域特有型及长距离狭长扩散型)。同时发现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是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和分化中心。分子钟推测冬虫夏草可能于晚中新世第四次青藏隆升运动前(~6 Ma)起源于古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广大地区,之后受高原隆升影响,被动向高原面扩散,逐渐演化形成适应低温气候特征的青藏高原特有类群。本研究通过系统报道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线虫草物种多样性,初步明确该区丰富的线虫草种类及系统发育式样,推断单系特征的青藏高原线虫草祖先类群起源于横断山南部地区。通过对物种间、物种内的分化特征及地理分布式样深层次谱系地理结构分析,解析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谱系结构,揭示青藏高原地质隆升与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形成和分化时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测高原隆升导致的地理格局变化使得该地区起源的线虫草类群向四周扩散,适应不同地理生态及气候并定殖。本研究初步揭示青藏高原线虫草属物种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

蔡姣[5](2017)在《垂头虫草适生分布区及其系统学研究》文中提出垂头虫草 Ophiocordyceps utans(Pat.)G.H.Sung,J.M.Sung,Hywel-Jones&Spatafora是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在药用和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对于垂头虫草的研究利用主要是标本的采集、描述和鉴定,关于垂头虫草适生区分布尚不清楚,现有垂头虫草物种生物学资料零散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根据垂头虫草已知分布地点,基于MaxEnt和ENFA生态位模型对垂头虫草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并结合刀切法、生态位因子得分矩阵和聚类分析,筛选出影响垂头虫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对垂头虫草的适生区预测,其结果可信,垂头虫草潜在分布区远远超过实际分布区,垂头虫草在南极洲外的其他大洲都有广泛的适生区。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零星分布于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等部分地区。温度、湿度是影响垂头虫草分布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年降雨量和最湿季平均温对垂头虫草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影响最大。通过对不同寄主垂头虫草形态性状和显微性状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垂头虫草形态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寄主之间子座直径、菌核长、菌核直径,可孕部直径变异小,性状稳定。在同种寄主昆虫个体间,显微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子囊壳长、子囊长。在同种寄主昆虫个体间个体内的变异主要来自子囊壳宽、子囊宽。垂头虫草显微性状在同种寄主昆虫个体间个体内的变异,远远大于在同种寄主昆虫个体间,表明同种寄主昆虫个体间个体内的变异是垂头虫草显微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而子囊壳长性状变异最小,是最稳定的性状。对垂头虫草ITS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结合GenBank中相关类群,解析垂头虫草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测序获得62条ITS序列,结合GenBank中信息来源明确的垂头虫草ITS数据,一共12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不同寄主的垂头虫草ITS序列具有较高的变异,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2)对寄主为半翅目4个科不同昆虫123条垂头虫草序列构建ITS聚类树,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划分为两个类群,寄主为缘蝽科的所有物种与其他菌株在遗传上具有很大偏离,单独聚为类群Ⅰ。类群Ⅱ由107条菌株组成,寄主多样,主要寄生于除缘蝽科以外的半翅目昆虫,包括蝽亚科、同蝽科、异蝽亚科物种。两个类群ITS区域序列的同源性小于85%,类群Ⅰ与类群Ⅱ的遗传距离值远远大于0.275以上,导致不同类群的形成,表明这两个类群为不同的物种。此外,遗传分化与寄主缘蝽科和蝽总科的生态差异性结果,导致两个类群的垂头虫草遗传偏离。(3)除寄主为缘蝽科物种外,对寄主为蝽总科的12个属的垂头虫草107条ITS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表明,垂头虫草在物种水平上显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29)和较低的总核苷酸多样性(Pi=0.0218)。得到的54种单倍型中私有单倍型比较丰富,比例占79.6%,单倍型H22为优势单倍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单倍型H21,分布在2个属中。寄主为真蝽属、同蝽属的垂头虫草含有单倍型较为丰富。通过观察垂头虫草寄主的形态特征,对其线粒体基因片段COI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鉴定出垂头虫草的寄主为为褐真蝽Pentatoma armandi Fallou,红足真蝽Pentatoma rufipes(Linnaeus),金绿真蝽Pentatoma metallifera(Motshulsky),长叶蝽Amynynr obscurus Dallas,茶翅蝽属物种Halyomorphasp.,平龟蝽属物种Brachyplatyssp.,珲春属物种Carbulasp.,川甘碧蝽Pentatoma chcpapna Distant,同蝽属物种Acanthosomasp.,宽铗同蝽AcanthosomalabiduroidesJakovlev,固锥同蝽Sastragala fermata(Walker),壮异蝽属物种Urochela sp.,同缘蝽属物种Homoeocerus sp.。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6个不同寄主垂头虫草的麦角甾醇和核苷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的垂头虫草中均未检测出虫草素,其余活性成分,分别为麦角甾醇和8种核苷类成分。不同活性成分中均为寄主内个体变异大于寄主间变异,寄主内个体变异是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变异主要的来源。在检测的麦角甾醇和8种核苷类活性成分中,除腺嘌呤外,其他活性成分差异均显着。

郭瑞,贾学渊,虞泓,曾文波,陈自宏,杨俊媛[6](2014)在《罗伯茨虫草及其无性型活性成分分析》文中指出以10株野生罗伯茨虫草及其无性型罗伯茨被毛孢液体发酵菌丝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其多糖、甘露醇、尿嘧啶、尿苷、鸟苷、腺嘌呤、腺苷及虫草素等活性成分含量,并与西藏那曲野生冬虫夏草作比较。结果表明,罗伯茨虫草尿嘧啶含量高于冬虫夏草,尿苷、鸟苷、腺嘌呤、腺苷含量与冬虫夏草接近,而多糖和虫草素含量与冬虫夏草差距较大。在10株罗伯茨被毛孢中,菌株HRT06的多糖、尿苷、鸟苷及腺苷含量最高,与其余菌株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菌株HRT06的腺苷含量为0.140 mg·g-1,达到中国药典冬虫夏草腺苷含量不得少于0.100 mg·g-1的规定,可以筛选作为优良菌株加以利用。本研究测定罗伯茨虫草及其无性型罗伯茨被毛孢活性成分含量,为综合评价罗伯茨虫草应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刘广海[7](2010)在《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雅安碧峰峡风景区内林木葱茏、四季青碧,是我国AAAA级风景旅游区,风景区内包括了峡谷自然风光、野生生态动物园和全国最大的半散放式大熊猫生态园。碧峰峡风景区属中纬度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林木葱郁,林下枯枝落叶多,大型真菌种类繁多。本研究以雅安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为对象,采用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研究了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弄清了大型真菌区系组成特征及其生境特点,探索了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与植被类型、坡向、土壤等生境的相关性,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在碧峰峡风景区内设立多个样地,于2008年6月-11月和2009年4月-11月期间对样地内外的大型真菌进行了实地调查,采集获得大型真菌标本400余份。对标本形态分类和部分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到种的有275种,隶属于3门,3纲,14目,52科,114属,并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Ainsworth & Bisby,2001)系统对物种名录进行编目。(2)区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区系组成成分丰富,具有10个种以上的科有9个科,共计161种,占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种类总数的58.76%,但这9个科只占总科数的17.31%。大型真菌的种数大于或等于5种的属有14个属,含有108种,占种数的39.42%,而这14各属只占总数属的12.28%。(3)大型真菌的分布与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研究显示,常绿阔叶林(Ⅰ)、柳杉林(Ⅱ)、水杉林(Ⅲ)、竹林(Ⅳ)、竹阔混交林(Ⅴ)和草地(Ⅵ)等六种植被类型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丰富度指数(R)的变化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Ⅴ>类型Ⅲ>类型Ⅳ>类型Ⅵ。均匀度指数(E)和优势度指数(D)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趋势与丰富度指数(R)有所不同,它在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中的变化趋势是:类型Ⅴ>类型Ⅲ>类型Ⅳ>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Ⅵ。物种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中的变化趋势是:类型Ⅰ>类型Ⅴ>类型Ⅲ>类型Ⅳ>类型Ⅱ>类型Ⅵ。通过对六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质测定,发现有机质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变化同大型真菌种类发生相一致。(4)环境因子影响大型真菌的发生。随着季节的变化,大型真菌的种类也随着变化,4月至8月大型真菌种类逐月递增,8月份达到最多,之后逐月递减;月份温度研究表明,随着月份温度的升高,大型真菌种类发生也随之递增,但种类最多的月份并不是温度最高的7月份,说明大型真菌较温度的滞后性;不同坡向、坡度对大型真菌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着,总体上看在坡度小于40。的阴坡更适合大型真菌的发生,种类分布较多。(5)土壤理化性质显着影响土生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显示,pH值与优势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含量与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分析表明pH值、有机质含量对土生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有较显着的影响。

吴兴亮,宋斌,李泰辉,刘作易,谭伟福,朱国胜[8](2009)在《中国广西大型真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调查与文献资料,列出了中国广西大型真菌种类共有891种和变种,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17目80科276属。其中子囊菌123种和变种,担子菌768种和变种。

宋斌,李泰辉,吴兴亮,沈亚恒[9](2004)在《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列表介绍了滇黔桂虫草属资源52种和变种的情况,对其区系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虫草属是一个广布的属。从种的区系成分上可分为:1 广布成分(36 6%),2 热带成分(5 8%),3 亚洲成分(3 8%),4 东亚成分(26 9%),5 中国特有成分(26 9%)。表明了滇黔桂的虫草是以广布成分为主(36 6%),其次是中国特有成分和东亚成分,初步表明了中国是虫草的一个分布中心。

二、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斗篷山地区广义虫草物种多样性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和处理
    1.2 菌种分离
    1.3 标本及菌种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鉴定结果
    2.2 已鉴定物种名录
        2.2.1 珊瑚奈杰尔菌Nigelia martiale (Speg.) Luangsa-ard & Thanakitp., Mycol. Progr. 16(4): 380 (2017)(属名新拟)
        2.2.2 蜡蚧刺束梗孢Akanthomyces lecanii (Zimm.) Spatafora, Kepler & B. Shrestha, IMA Fungus 8(2): 343 (2017)
        2.2.3 细座刺束梗孢Akanthomyces tuberculatus (Lebert) Spatafora, Kepler & B. Shrestha, IMA Fungus 8(2): 343 (2017)
        2.2.4 蜘蛛虫草Cordyceps araneae Mongkols., Tasan., Noisrip., Himaman & Luangsa-ard, Mycol. Progr. 19(9): 972 (2020)(汉名新拟)
        2.2.5 蝉花Cordyceps chanhua Z.Z. Li, F.G. Luan, Hywel-Jones, C.R. Li & S.L. Zhang
        2.2.6 双节棍虫草Cordyceps ninchukispora (C.H. Su & H.H. Wang) G.H. Sung, J.M. 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 Stud. Mycol. 57: 49 (2007)
        2.2.7 高雄山虫草Cordyceps takaomontana Yakush. & Kumaz., Sci. Rep. Tokyo Bunrika Daig., Sect. B 5: 108 (1941)
        2.2.8 细脚虫草Cordyceps tenuipes (Peck) Kepler, B. Shrestha & Spatafora, IMA Fungus 8(2): 347 (2017)
        2.2.9 虫花棒束孢Isaria farinosa (Holmsk.) Fr., Syst. mycol. (Lundae) 3(2): 271 (1832)
        2.2.10 荔波被毛孢Hirsutella liboensis X. Zou, A.Y. Liu & Z.Q. Liang, Mycotaxon 111: 41 (2010)
        2.2.11 下垂线虫草Ophiocordyceps nutans (Pat.) G.H. Sung, J.M. 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 Stud. Mycol. 57: 45 (2007)
        2.2.12 蜂头线虫草Ophiocordyceps sphecocephala (Klotzsch ex Berk.) G.H. Sung, J.M. 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 Stud. Mycol. 57: 47 (2007)
        2.2.13 中国侧生虫草Pleurocordyceps sinensis (Q.T. Chen, S.R. Xiao & Z.Y. Shi) W.J. Wang, X.L. Wang, Y. Li, S.R. Xiao & Y.J. Yao, Syst. Biodiv. 10(2): 228 (2012)
        2.2.14 大团囊多头菌Polycephalomyces elaphomyceticola W.Y. Chuang, H.A. Ariyaw., J.I. Yang & Stadler, Mycol. Progr. 19(1): 102 (2020)(汉名新拟)
        2.2.15 热带弯颈霉Tolypocladium tropicale Gazis, Skaltsas & P. Chaverri, Mycologia 106(6): 1097 (2014)(汉名新拟)
3 讨论

(2)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蛹虫草概况
        1.1.1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
        1.1.2 蛹虫草的分布
        1.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2.1 蛹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应用
    1.3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1.3.2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
        1.3.3 蛹虫草多糖的结构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及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与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交配型分离
        2.2.5 营养亲和性试验
        2.2.6 单子囊孢子菌株菌落特征和实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及培养结果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结果及交配型鉴定
        2.3.3 蛹虫草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分离
        2.3.4 营养亲和性
        2.3.5 单孢子菌株群落特征
        2.3.6 单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形态特征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人工栽培培养基对新疆蛹虫草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蛹虫草菌丝生长分析
        3.2.2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分析
        3.2.3 蛹虫草子实体经济效益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提取、纯化和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4.2.2 多糖含量测定
        4.2.3 多糖分子量分布
        4.2.4 比旋光度测定
        4.2.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7 刚果红实验
        4.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
        4.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4.3.3 比旋光度测定
        4.3.4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4.3.6 FT-IR结果分析
        4.3.7 SEM结果分析
第五章 蛹虫草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5.2.2 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2.3 CMPs-4对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周期的影响
        5.2.5 CMPs-4对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 CMPs-4 对 Eca10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3.3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凋亡作用
        5.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周期的变化
        5.3.5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5.3.6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云南巍山地区广义虫草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虫草物种鉴定
    2.2 虫草分布特征
    2.3 虫草物种累计曲线
3 结论和讨论

(4)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分类与谱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古地质发育历史
        1.1.1 青藏高原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演化过程
        1.1.2 横断山脉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演化过程
        1.1.3 喜马拉雅山脉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演化过程
        1.1.4 青藏高原地质板块与其他板块间的关系
    1.2 青藏高原东南部生物物种多样性
        1.2.1 青藏高原东南部生物区系成分
        1.2.2 青藏高原及周边生物谱系亲缘地理学研究进展
    1.3 线虫草属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1.4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系统学研究概况
    1.5 青藏高原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多样性与分类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有性阶段形态特征
        2.2.2 菌株分离及无形阶段形态观察
        2.2.3 虫草真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2.2.4 线虫草物种DNA提取,序列扩增测序
        2.2.5 线虫草物种及其寄主蝠蛾昆虫多基因序列数据获取
        2.2.6 线虫草物种及其寄主蝠蛾昆虫多基因序列比对
        2.2.7 基于5基因(SSU、LSU、tef-1α、rpb1和rpb2)构建线虫草系统发育树
        2.2.8 基于3基因(cox1、cytb、coxⅠ-Ⅱ间隔区)构建线虫草寄主系统发育关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藏高原东南部线虫草属物种分种描述
        2.3.2 青藏高原线虫草分种检索表
        2.3.3 基于5基因(SSU、LSU、tef-1α、rpb1和rpb2)线虫草系统发育关系
        2.3.4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系统发育关系
        2.3.5 系统位置在QTP Core Clade中,但分布于非青藏高原的线虫草物种
        2.3.6 基于3基因(cox1、cytb、coxⅠ-Ⅱ间隔区)线虫草寄主昆虫系统分类
    2.4 讨论
        2.4.1 解青藏高原冬虫夏草近缘种物种多样性基本特征
        2.4.2 基于大数据重构线虫草属系统分类,明确线虫草属可划分为5个Clade
        2.4.3 基于3基因对蝠蛾科Hepialidae分子系统分类,解析青藏高原线虫草寄主蝠蛾系统发育关系
        2.4.4 基于3基因对蝙蝠蛾科Hepialidae系统分类及地理分布探讨
第三章 青藏高原线虫草及其寄主蝙蝠蛾生物地理演化分析
    3.1 材料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Ophiocordyceps Q TP Core Clade分歧时间研究相关序列准备
        3.2.2 寄主昆虫Hepialidae类群研究相关序列准备
        3.2.3 序列比对
        3.2.4 基于多化石校正的分子钟分歧时间估算
        3.2.5 QTP Core Clade物种生物地理演化分析及祖先分布区重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盘菌亚门不同类群BEAST运算结果分析
        3.3.2 青藏高原线虫草及QTP Core Clade以及冬虫夏草种类不同分支分歧时间估算结果
        3.3.3 鳞翅目不同类群BEAST运算结果分析
        3.3.4 鳞翅目不同类群和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分歧时间
        3.3.5 分子钟估算分歧时间与板块运动及地质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3.3.6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核心类群生物地理演化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多化石校验点重构线虫草属和线虫草寄主蝙蝠蛾类群分化时间
        3.4.2 青藏高原线虫草属物种及其寄主分化与地质历史事件之间强烈的关联性
        3.4.3 青藏高原线虫草属物种起源及演化
第四章 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起源
    4.1 试验材料
        4.1.1 采样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组提取及序列扩增测序
        4.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4.2.3 居群遗传结构相似性分析
        4.2.4 冬虫夏草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4.2.5 冬虫夏草菌中性检验及失配分析
        4.2.6 冬虫夏草不同分支分化时间估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冬虫夏草GC-和AT-biased ITS序列特征分析
        4.3.2 冬虫夏草菌ITS序列适合性检测
        4.3.3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特征
        4.3.4 冬虫夏草菌不同居群遗传相似性分析
        4.3.5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遗传分化
        4.3.6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生态地理分布式样
        4.3.7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居群空间遗传结构
        4.3.8 基于ITS系统发育结构的冬虫夏草分化的地理界限
        4.3.9 冬虫夏草菌中性检验及失配分析
        4.3.10 冬虫夏草菌分化时间与起源中心推测
    4.4 讨论
        4.4.1 冬虫夏草菌ITS不致同进化明确仅GC-bias具有强烈的系统发育信息
        4.4.2 基于大数据样本揭示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及种内分化基本格局
        4.4.3 冬虫夏草8个分支的地理分布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冬虫夏草进行地理来源鉴定
        4.4.4 云南西北部和藏东南小区均是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中心和分化中心
        4.4.5 冬虫夏草菌起源与扩散过程
        4.4.6 冬虫夏草种内遗传分化与独立成种的思考
        4.4.7 基于分子遗传学对冬虫夏草虫菌保护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5.3.1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多样性
        5.3.2 冬虫夏草复杂谱系遗传结构机制
        5.3.3 加强对虫草真菌类群与寄主昆虫类群更精细尺度的时间估算
        5.3.4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世界性的迁移与扩散路线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5)垂头虫草适生分布区及其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垂头虫草研究背景
        1.1 垂头虫草简介
        1.2 垂头虫草生态调查
        1.3 垂头虫草有性型与无性型
        1.3.1 垂头虫草无性型
        1.3.2 垂头虫草有性型
        1.4 垂头虫草形态和遗传变异
        1.5 垂头虫草功效成分
    2 适生区分布
    3 虫草分子系统学
        3.1 虫草遗传多样性
        3.2 常用分子序列标记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垂头虫革适生区分布预测
    1 材料
        1.1 软件平台
        1.2 物种分布数据的收集
        1.3 地图数据
    2 方法
        2.1 气候变量的选取
        2.2 模型运行
        2.2.1 MaxEnt模型预测
        2.2.2 ENFA模型预测
        2.3 ROC曲线比较模型的预测精度
        2.4 预测结果显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头虫草适生区预测参数筛选
        3.2 垂头虫草适生区分布预测
        3.2.1 应用MaxEnt模型预测垂头虫草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
        3.2.2 应用ENFA模型预测垂头虫草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
        3.3 两种模型ROC曲线精度检验
        3.4 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比
    4 讨论
第三章 垂头虫草形态变异式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性状
        2.2 显微性状
        2.3 巢式方差分析
        2.4 相关性分析
        2.5 Q-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垂头虫草菌及其寄主分子系统发育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2.1 垂头虫草菌DNA的提取
        2.2 垂头虫草寄主DNA的提取
        2.3 引物及序列扩增
        2.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2.5 序列的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ITS序列对垂头虫草系统发育分析
        3.1.1 垂头虫草DNA序列基本特征
        3.1.2 垂头虫草聚类树特征分析
        3.1.3 垂头虫草ITS区序列遗传距离分析
        3.2 垂头虫草单倍型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3.2.1 垂头虫草单倍型分布
        3.2.2 垂头虫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基于COI基因序列对垂头虫草寄主鉴定
    4 讨论
        4.1 垂头虫草系统发育分析
        4.2 垂头虫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垂头虫草寄主鉴定
第五章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分布式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材料的准备
        1.3.1 鲜虫草预处理
        1.4 实验方法
        1.4.1 麦角甾醇的测定
        1.4.1.1 色谱条件
        1.4.1.2 标准品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1.4.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4.2 核苷类成分的测定
        1.4.2.1 色谱条件
        1.4.2.2 标准品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1.4.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4.3 数据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描述性分析
        2.2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单因素方差分析
        2.3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2.4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巢氏方差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1 垂头虫草适生区分布预测
    2 垂头虫草形态变异式样
    3 垂头虫草菌及其寄主分子系统发育
    4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分布式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1.1.1 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1.1.2 大型真菌生态多样性
        1.1.3 大型真菌的遗传多样性
    1.2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2.2 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3 四川省大型真菌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其研究地概况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地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样地设置及大型真菌调查与采集
        3.1.1 样地的设置
        3.1.2 大型真菌调查与采集
        3.1.3 大型真菌标本的保存
    3.2 大型真菌的鉴定
        3.2.1 宏观特征观察(以调查记录表为准)
        3.2.2 显微结构观察
    3.3 生物多样性计算
    3.4 大型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1 供试试剂
        3.4.2 仪器设备
        3.4.3 方法步骤
    3.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4.1.1 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种类
        4.1.2 碧峰峡风景区常见大型真菌种类
    4.2 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的区系组成特征
        4.2.1 大型真菌的区系组成成分
        4.2.2 大型真菌优势科属分析
    4.3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类型的相关性
        4.3.1 不同植被类型下大型真菌的组成
        4.3.2 不同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4.3.3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优势种
        4.3.4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常见种
    4.4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的相关性
    4.5 月份温度变化与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4.6 坡向、坡度对大型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4.7 土生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7.1 不同植被类型间土生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4.7.2 不同植被类型间土生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4.7.3 土壤因子对土生大型真菌的影响
5 讨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5.1.1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5.1.2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类型的相关性
        5.1.3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月份温度的相关性
        5.1.4 生态因子对大型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5.1.5 土生大型真菌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大型真菌图片
附录2 部分大型真菌序列

(9)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区系组成
    2.2 区系成分
        2.2.1 广布成分SW
        2.2.2 热带成分ST
        2.2.3 亚洲成分SA
        2.2.4 东亚成分SE
        2.2.5 中国特有成分SC
3 讨论

四、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斗篷山地区广义虫草物种多样性初报[J]. 张洁,陆焦焦,赵欣畅,康超,吴祖建,邓春英,李熠. 食用菌学报, 2021
  • [2]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努尔买买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3)
  • [3]云南巍山地区广义虫草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 赵志远,王元兵,王志勤,汤德相,耿宇鹏,虞泓.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05)
  • [4]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分类与谱系地理研究[D]. 代永东. 云南大学, 2018(09)
  • [5]垂头虫草适生分布区及其系统学研究[D]. 蔡姣. 云南大学, 2017(07)
  • [6]罗伯茨虫草及其无性型活性成分分析[J]. 郭瑞,贾学渊,虞泓,曾文波,陈自宏,杨俊媛. 中国食用菌, 2014(05)
  • [7]碧峰峡风景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刘广海.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5)
  • [8]中国广西大型真菌研究[J]. 吴兴亮,宋斌,李泰辉,刘作易,谭伟福,朱国胜. 贵州科学, 2009(04)
  • [9]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J]. 宋斌,李泰辉,吴兴亮,沈亚恒. 贵州科学, 2004(04)

标签:;  ;  ;  ;  ;  

云贵黔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