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传感器的研制

射流传感器的研制

一、喷射流量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娜[1](2020)在《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设备可方便运输到林场、农场、村落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就地将低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转化为高品质热解产物,可有效解决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问题。但国内外对于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设备研究较少,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对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的喂料器、反应器、冷凝器等关键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喂料率数学模型和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热模型,研制了一套处理能力35~50kg/h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开展了落叶松木屑快速热裂解试验,对设备特性和热解产物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展了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输料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喂料率主要受喷动气速、流化气速、输料管内径、有效喷射距离和生物质颗粒粒径的影响,建立了喂料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误差在±10.2%以内,可用于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率的预测。(2)开展了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区和环形区的传热试验研究及传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综合传热系数受环形区高温烟气入口气速、物料填充种类和填充高度的影响。综合传热系数与高温烟气入口气速、填充高度成正比。(3)以石英砂、白云石为床料,在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区开展了临界空隙率和临界流化速度随温度变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临界空隙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随床料粒径的增加而增大,临界流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床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提出了把临界空隙率、模拟不可冷凝气密度和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因素融入到经典厄贡(Ergun)方程来计算高温临界流化速度的方法。(4)优化了内管为流化床反应区,内管与外管之间环形区为加热区的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完成了包含进料仓和过渡仓的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的设计,优化了集喷射喷淋双重冷凝及换热功能于一体的喷射喷淋组合式冷凝器的设计,研制了一套处理量35~50kg/h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5)开展了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运行特性研究,以落叶松木屑为原料,研究了反应温度对热裂解产物产率、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开展了冷凝器性能、液化石油气替代率、流化载气消耗量和能量衡算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0℃时,热解油产率最高,为68.62 wt%,热解炭和不可冷凝气产率分别为12.13 wt%,19.25 wt%,液化石油气替代率为76.42%,热解油能量效率为66.96%,总能量效率(热解油、热解炭)为82.19%。

郑力[2](2020)在《船用低速机喷油控制用压电阀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石油的不可再生特性,导致现代柴油发动机必须满足许多与油耗、排放、噪音和振动有关的性能标准。燃烧控制对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有很大影响,而柴油喷射系统是燃烧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喷油控制阀又是控制喷油器喷油的关键器件。因此研制高性能的喷油控制用压电阀对船用低速机非常重要,具有相当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船用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的发展。本文以国内某公司自主开发的船用低速机燃油喷射系统为对象,首先设计了喷油控制用压电阀的结构和尺寸,并完成样件试制。然后通过AMESim系统建模仿真平台,对初步设计的喷油控制用压电阀工作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最后研制了压电阀性能测试试验台,测试了说研制压电阀的响应特性和流量特性。论文已完成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喷油控制用压电阀的关键技术指标要求,结合课题组现有技术基础,完成了压电阀的初步设计。主要包括压电阀主要性能与结构参数设计、压电阀的驱动器件选型设计、阀体结构设计、驱动电路设计、复位弹簧设计等。该压电阀采用两位三通球阀式结构,球阀芯直径8mm、行程0.35mm、阀口通径6mm;压电阀的驱动器件选用CTS公司的NAC2643型压电执行器。(2)建立了压电执行器AMESim仿真模型,分析了压电叠堆基本参数对输出位移的影响。完成了压电阀的驱动器设计,研制了压电执行器性能试验装置;测试并分析了控制电压对压电执行器位移影响,以及弹簧预紧力对压电执行器位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压电执行器的最大输出力250N、最大位移0.625mm、响应速度0.7ms,压电执行器性能能够满足压电阀的驱动要求。(3)建立了喷油控制用压电阀的AMESim仿真模型,分析了压电阀工作过程中流体运动(流场)特性和动态响应特性;比较了不同阀芯的结构尺寸对压电阀开启响应速度的影响。综合分析后阀芯的结构尺寸仍取初步设计值,阀芯半径4mm,阀芯行程0.35mm。(4)研制了压电阀性能试验台,对试制的压电阀样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压电阀的开关响应时间和流量。试验结果表明,压电阀开启响应时间为0.72ms,关闭响应时间为0.65ms,其高速响应性能远远超过传统的电磁式喷油控制阀;压电阀在压差为30MPa时,流量可以达到42L/min,能够满足喷油控制阀的实际要求。

李凯[3](2020)在《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与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微纳器件与系统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微纳器件逐渐从单一平面结构发展为三维结构。微纳尺度三维结构在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制造技术对三维微纳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电流体喷射打印具有分辨率高、材料适应性广、工艺简单等优点,是制备三维微纳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三维微纳结构的电流体喷射打印普遍采用逐层累加构筑的方式,获得的结构多存在尺度限制及结构缺陷。本文基于电流体动力效应和流体传热理论,提出了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新方法,实现了 PCL/PVP复合生物支架和高深宽比亚微米PZT针形结构的打印制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部分:(1)研究了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的机理,基于电流体动力效应和流体传热特性,分析了电喷射流的受力,建立了热场-电场-流场复合作用下电喷射流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多场复合作用流体的电荷运动行为及射流速度演变规律,研究了热场粘化-细化射流的作用机制,获得了流体内因溶剂挥发引起浓度-粘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研究了温度、电压、流量对射流形成的影响,揭示了关键工艺参数对射流形状和尺寸的作用机理,获得了稳定射流形成的参数范围。(2)建立了电喷电流与射流参数的在线测量与反馈控制方法,研发了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根据仿真研究获得的热场参量与射流行为的匹配规律,研制了热场调控装置,开发了电喷打印喷头,研制了电流测量装置,分析了不同模式打印下电喷射流的电流特征,研究了脉冲频率、流量对射流电流及打印结构尺寸的影响规律,实验得出了易于获得稳定可控射流及高一致性打印结构的电流范围,通过合理选择电流范围并在线调整流量,实现了多种石墨烯微结构的打印制造,开发了打印设备的控制系统,实现了设备功能模块之间的协同控制,提高了打印设备的操控性。(3)研究了 PCL/PVP复合支架的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工艺,探明了关键工艺参数对射流行为和打印结构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热场-电场-流场复合作用的粘化、细化射流和固化结构的作用机理,以聚合物溶液为功能材料,研究了温度、电压、流量和水平拉伸速度对热场调控电喷射流行为和打印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打印成形结构尺寸与温度、电压、水平拉伸速度成反比,与液体流量成正比。打印了最小特征尺寸为700nm的二维图形和表面形貌均匀的高深宽比结构,制备了具有细胞尺度纤维且纤维间距有序、可控的PCL/PVP复合生物支架,软骨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研究了 PZT微针的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工艺,探明了关键工艺参数对高粘立体射流柱和打印结构的影响规律。以PZT溶胶为功能材料,研究了温度、电压、垂直拉伸速度对热场调控电喷立体射流行为及尺寸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多场复合驱动高粘PZT柱状结构牵引形变的作用机制,研究了电场强度、间距等参数驱动牵引形变的影响规律,打印制造了具有空间几何特征的PZT微针,打印速度30 mm·s-1,最小特征尺寸为500nm、深宽比为200,展示出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方法在亚微米尺度压电针形结构制造中的潜力。(5)研究了 PZT微针的力学及压电性能,探究了 PZT微针的后处理工艺,XRD、EDS、拉曼光谱和TEM测试表明烧结后的PZT微针获得了(100)方向择优取向的标准多晶钙钛矿晶体结构,并且结构内部致密无缺陷。打印制造的PZT微针最大延伸率高达6.97%、杨氏模量为32 GPa,压电常数d31为236.5×10-12CN-1,显示了高柔性和高压电特性。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形成的少溶剂且高粘PZT立体射流柱,减小了后处理中因溶剂挥发引起的结构内部空洞与表面粗糙,抑制了结构的表面缺陷。打印了用于气流测试的PZT微纤毛,研发了 PZT微纤毛气流测试系统,测试分析了不同风速下PZT微纤毛的压电响应,实现了低风速下的感知,为气流传感器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李超[4](2020)在《脱硫废液在高温荒煤气中的热解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炉煤气采用氨法HPF湿式氧化脱硫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脱硫废液,我国每年会产生脱硫废液约396万吨。脱硫废液含有COD(>100000 mg/L)、硫化物(>2000 mg/L)、氨氮(>20000 mg/L)和盐分(~200 g/L),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国内外焦化行业急需高效、洁净、低成本的脱硫废液处理技术。针对现有处理脱硫废液技术中存在的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焦炉上升管中高温荒煤气余热热解法处理脱硫废液”的新方法。然而,在研究中发现:脱硫废液的组成和性质认识不系统、不完整;未见含盐废液在高温中蒸发的研究报道;脱硫废液在上升管荒煤气中热解的机理不清楚;上升管余热处理脱硫废液的工艺参数待确定、需优化;在大型焦炉试验运行中核心设备待研制。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焦炉煤气净化HPF法脱硫废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五方面的研究工作:(1)脱硫废液的组成和性质研究;(2)脱硫废液和煤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3)脱硫废液高温蒸发模型研究及模型参数优化;(4)单上升管中脱硫废液热解特性研究及喷洒参数优化;(5)大型工业焦炉热解脱硫废液工艺的核心设备研制。在此基础之上,在山西省焦炭集团益兴焦化厂(100万吨/年焦炭规模)建立了利用余热热解法处理12000吨/年脱硫废液的工程示范装置,系统评价了该工艺对焦化相关产品或操作的影响。经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脱硫废液混合盐中,S为主要元素,占到原子序数小于Na元素总量的95.97%;XRD物相分析曲线与NH4SCN(25-0044)、(NH4)2SO4(41-0621)、(NH4)2S2O3(31-0068)的标准图谱对应较好;FT-IR分析曲线吸收峰对应的NH4SCN和(NH4)2SO4的红外振动峰较强烈;SEM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结晶较好、细长形的柱状晶体结构。脱硫废液为弱碱性溶液,p H值在8~9左右,其中主要无机物成分为硫氰酸铵和硫代硫酸铵,平均值分别为158.84 g/L和85.04 g/L;主要有机物成分为苯酚和对甲苯酚,分别占有机物总量29.01%和16.84%。脱硫废液中含盐浓度与沸点的关系满足公式Tb(28)0.0053c2(10)0.0664c(10)100。氩气环境中脱硫废液混合盐失重可分为五个阶段,开始热解于95.26℃,在温度达436.55℃时热解累计失重达99.00%,混合盐基本全部分解。2.脱硫废液和煤共热解从室温加热到500℃后开始热分解并产生大量气体,其中氢气含量最大时可达65%~70%左右,吸收液中COD的含量增幅较大,从9.54 mg/L增大到142.06 mg/L,热解残留物中g-C3N4对应的位于27.4°处的峰会随着温度增高而略有变高,而13.0°处的峰会随温度升高而变弱。升温速率加快有利于CO2、CH4和CO的生成,其变化幅度也会随之增大,12℃/min时,CO2、CH4和CO的释放量为最大,吸收液中COD和氨氮的含量随升温速率加快而升高,SCN-的含量略有下降。配煤中增加脱硫废液的含量会抑制CO2和CH4的生成,吸收液中COD、SCN-和氨氮的含量也会剧烈增长,热解残留物中Na和S元素的含量升高,使焦炭质量下降。H2S的生成量会在540℃之后迅速增多,并在600℃时达到顶峰2.061g/L,随脱硫废液含量的增加H2S的释放量会迅速增加。热解残留物中的S会随终温的升高而减少,但随脱硫废液含量由0%增加到15%,残留物中的S会由0.16%增加至0.95%。以分布活化能DAEM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加入脱硫废液的配煤热解动力学模型,得出加入脱硫废液浓度、热解终温、升温速率与挥发分析出产量的关系方程m j(7)T(8)(28)m j??。3.上升管高温荒煤气中喷洒脱硫废液喷雾的蒸发模型在800℃时,公式We(28)f(7)T(8)计算出雾滴运动最远距离为0.051 m,根据300次装煤的高度可得出喷嘴距焦炭表面的平均距离为0.075 m,该平均距离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CI)为(0.047-0.103),更加符合高温中雾滴的蒸发情况。荒煤气流动速度从0 m3/h增大到700 m3/h,液滴粒子轨迹的分散程度从x轴-0.181~0.174 m增大到-0.308~0.246 m的范围,液滴粒子达到荒煤气流速的时间从0.007s增大到0.02s,喷洒废液前后上升管中心竖直方向的流场速度沿高度变化的关系为u(28)f(7)h R(8)。喷洒脱硫废液前后上升管平均温度关系为T(28)568.49ln(7)T 0(8)-3151.9,在结焦时间20 h内,距上升管水封盖3 m处喷洒脱硫废液,蒸发后上升管的平均温度为620.44℃,平均蒸发时间为0.0025 s。喷洒量的增加会使喷雾的喷洒压力增加,有利于提高蒸发速率,但会增加蒸发时所消耗的热量,优化的喷洒流量为55 kg/L左右。喷嘴的孔径越小,喷射压力越大,液滴平均粒径越小,蒸发时间越短。喷射角度的增大会使液滴分散,间距增加,有利于液滴吸收更多的热量,减少蒸发时间。4.脱硫废液经蒸发干燥得到的固体混合盐在模拟焦炉煤气气氛下(55%H2+6%CO+25%CH4+14%Ar)热解有五个主要阶段:硫氰酸铵的晶型转变(92.87~127.38℃,主要为单斜晶体转变为正交晶体,以及正交晶体向正方晶相的转变)、硫氰酸铵向硫脲的异构化(127.38~246.26℃)、硫氰酸铵与硫代硫酸铵的共热解(246.26~290.45℃)、硫代硫酸铵与硫酸铵的分解(294.29~375.15℃以及375.15~543.26℃),在384.19℃时热解累计失重达99.00%。与在氩气环境中热解对比,在模拟焦炉煤气中开始热解和完全热解所需的温度均较低,且硫氰酸铵晶型转变、异构化和热分解所对应的吸热峰更加尖锐。在单上升管小试试验中,喷洒的优化条件为:喷洒位置为距上升管水封盖距离3 m的位置,喷洒量为50~55 L/h,喷洒时间为装煤后10分钟到结焦过程的20 h以内。在单上升管中脱硫废液喷洒量为40~96 L/h,上升管温度降低了76~287℃,喷洒量v与温差ΔT的关系为ΔT=-2.939v,喷洒量v与上升管高温荒煤气出口处硫氰酸铵浓度C的关系为C(7)N H4SCN(8)(28)f(7)v(8),4.3 m单上升管最大废液处理量为61.98 kg/h。5.大型焦炉热解脱硫废液工艺的核心系统研制,主要是(1)研制出脱硫废液精细过滤系统,该系统采用多层次、多材料的复合结构;(2)研制出恒压、连续输送系统,将脱硫废液从储槽经泵加压送入喷射系统;(3)优化的喷嘴孔径为1 mm、喷射角度为60°,并增加了喷射器旋转保护装置、喷嘴自清洗装置以及泄压装置等,开发了密封-喷雾-定角一体化高温高压防滴漏技术,保证了喷射器喷嘴连接处的密封性,并研发了新型适用于工程示范的喷射器装置;(4)开发了保护炭化室安全的系统自控技术,在上升管温度较低时控制喷射器自动切换为蒸汽;(5)研发出采用自制冷却液的湿法打孔技术对上升管内衬砖打孔,运用熔焊技术和定位器可保证喷射器定位管的密封性及安装角度;(6)脱硫废液的过滤、储存、加压和喷射等全部过程通过总控制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6.在大型工业焦炉中喷洒脱硫废液前后,对焦化产品及工艺废水的影响情况如下:(1)煤气中检测到H2S、HCN和CS2的平均含量均处于同一水平,在脱硫塔的入口处均未检测到硫氰酸根,且化验室煤气出口处检测到煤气各组分均保持在同一水平,NH3和苯的平均浓度达标率为99%~100%;(2)焦油中粘度(E80)降低了17.58%,有利于焦油质量提升,各项指标均保持一致,在正常范围内;(3)脱硫液中p H为8.5左右,各成分含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4)蒸氨废水各项指标均达到焦化生化进水指标,焦化调节池及生化排水中的各指标含量也基本保持一致;(5)皮带焦的各项指标均保持在同一水平。利用焦炉上升管高温荒煤气余热热解脱硫废液的方法对焦化系统没有不利影响,比炼焦配煤法处理脱硫废液的处理量可增加9.6%。利用荒煤气余热热解脱硫废液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小、能耗低、运行费用低、工人劳动强度低和处理彻底等技术优势。

蒋宗谨[5](2020)在《双流式喷雾参数优化与猕猴桃授粉装置研制》文中认为猕猴桃为雌雄异株植物,改善其授粉效果是保证品质的关键因素和提高产量的前提,国内猕猴桃授粉主要依靠人工作业,花粉利用率低、作业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制约着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发展。双流式雾化具有粒径均匀、雾化稳定、气液分离控制、靶向性强等特点,可满足猕猴桃授粉作业的高速、低损、精准化要求,开发猕猴桃双流式授粉装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以棚架式“海沃德”猕猴桃花为实验对象,进行猕猴桃双流式授粉作业参数优化和授粉装备的研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机械授粉作业的农艺参数量化研究。通过测量和分析棚架式猕猴桃花朵结构特征,进而提出了猕猴桃双流式喷雾授粉方法,计算了猕猴桃充分授粉的花粉需求量,为猕猴桃喷雾授粉授粉参数控制研究及授粉装置研发提供农艺依据。研究表明:猕猴桃花呈簇状分布,其中4朵花的花簇比例最大,为33%,97%的花簇水平面的长和宽的别平均值分小于13.35 cm和9.87 cm;采用质量分数为0.1%的花粉液授粉,单朵猕猴桃花雌蕊至少需沉积42.9 mg花粉液才能保证充分授粉。(2)双流体喷嘴授粉沉积量参数控制研究。本文根据猕猴桃花朵结构参数和充分授粉需求量,构建了双流式授粉控制试验装置,分别采用沉积称量、图像灰度分析和雾滴粒径激光测量的方法,测量了花蕊区的雾滴沉积量、雾滴覆盖率和雾滴粒径,结果表明:双流体喷嘴采用气压0.20 MPa、花粉液流量0.125 L/min、喷雾脉冲时长0.1 s、喷雾距离35 cm为作业参数,可提高花粉液在花朵柱头区的有效沉积。(3)猕猴桃双流式喷雾授粉装置的整机结构和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根据授粉作业参数,并结合猕猴桃园尺寸参数,设计了猕猴桃喷雾授粉装置的整机结构、液路系统、气路系统和动力系统。依据试验获取的喷雾控制参数设计了花粉量流量、喷雾气压控制系统以及猕猴桃花对靶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以Arduino单片机为控制单元,采用水流量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检测液路流量和气路压强,采用Pixy相机识别并定位猕猴桃花。(4)猕猴桃授粉装置田间试验验证。首先,设计了猕猴桃田间连续喷雾授粉试验,研究了授粉作业参数对猕猴桃授粉效果的影响;其次,采用优化后的双流式喷雾参数进行了对靶授粉试验,验证了双流式授粉的喷雾控制参数的有效性。试验表明:猕猴桃坐果率对授粉气压、授粉速度和花粉液流量的敏感程度依次减小,授粉速度对果实重量和畸形率的影响最显着,雾化气压最不显着。双流式对靶授粉的坐果率为86.7%,比手持式喷雾器授粉提高6.7%,比电动喷雾器提高13.4%,比手工点授小5.0%;双流式对靶授粉的平均果实重量为91.5 g,比手持喷雾器授粉提高11.1 g,电动喷雾器提高8.0 g,比手工点授少11.07 g,但双流式授粉的作业效率高于人工授粉。

晁储贝[6](2020)在《消防车CAFS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层建筑逐渐增多的今天,火灾防护成为了国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对消防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造高端的智能化消防装备已经是大势所趋。消防车是消防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防灭火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主站消防车作为城市火灾中作为排头兵,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火灾作业,在火灾应对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主战消防车采用压缩空气泡沫系统(CAFS),具有高效灭火以及节能环保等特点,使用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研发高端的城市主战消防车是消防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主战消防车泵房处控制面板上按钮过多,消防救援作业中存在操作繁琐以及误操作等问题。因此为提高城市主战消防车的智能化程度,简化控制面板,本文设计了城市主战消防车消防控制系统。首先为验证控制器的一键控制功能,搭建了消防车SP70管路的半实物仿真平台。控制器采用实际消防车控制器IMC-T3940,端口数据采集使用PXI数据采集平台,管路模型采用AMESim软件根据实际消防车管路建立。该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通过上位机给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模型中阀门的开闭,并通过上位机实时监测模型的流量信息,验证了智能一键控制功能。同时对AMESim管路模型进行了压力损失仿真实验,为制定合理的控制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后设计了实际中消防车的消防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消防管路流量、压力、液罐液位以及气瓶的压力等信息,实时监测消防系统整体状态;通过可视化界面可以控制各个气动阀门,手动控制消防系统的进行灭火作业,使控制系统更加灵活化;通过显示器实时显示消防系统的信息,为消防系统的智能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状态检测;通过对传统的泡沫比例控制器添加阀门开度输入设置功能,解决了开度控制只能通过按钮调节的问题,可以快速调节开度大小,使控制更加智能化;系统中同样添加了干粉系统的智能一键操作功能,在城市主战消防车上增添了新的功能。最终将控制器在样车上进行了安装调试,对消防系统监控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对A类泡沫系统、B类泡沫系统及干粉系统的智能一键控制功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传感器数据进行了实际的标定,将控制系统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控制器IMC-T3940已于样车上进行正式的使用。该论文共有图66幅,表17个,参考文献83篇。

刘夏庆[7](2020)在《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与传统活塞式发动机相比,转子发动机作为理论上的四冲程发动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功重比大、燃料适应性强等优点,可以燃用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不同理化性质的燃料。近年来,随着社会“节能与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将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清洁能源的运用作为汽车行业的两大发展方向。可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器,且同时具有良好燃料适应性的转子发动机再次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为了提升转子发动机的性能,当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制造工艺、所燃烧的燃料种类、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发生变动时(例如:转子由单转子变为多转子、转子的密封件更耐磨损与气缸接触更加紧密、燃烧天然气和氢气的混合气等),需要通过大量的发动机性能测试试验,与发动机改动前的基础性能数据作对比,才能对转子发动机改进后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由于转子发动机本身的复杂性和测试内容的多变性,测试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类别和数目众多,因此需要开发出一套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的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本文针对某型进气道喷射汽油转子发动机,在现有测试设备的基础上,以自主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卡为测试系统核心,利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 VIEW作为上位机测试软件开发环境,研制出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转子发动机测试要求,对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功能做了具体划分,明确了测试系统结构和各部分组成。对相关测试参数的测量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参数数值范围进行了初步估算,以此为依据完成对不同类型测试参数对应传感器的选型。根据测试系统的功能分析确定了底层数据采集卡和上位机测试界面的功能和设计方案。(2)将测试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大模块进行具体设计。硬件部分主要为以Freescale单片机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卡的设计,包括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不同而设计的信号调理电路模块、微控制器芯片附属电路、电源模块和串口通信模块等模块的电路设计。软件部分分为采集卡数据采集和通讯程序、上位机测试监控界面的设计,采集卡程序将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信息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发送给上位机测试监控界面,上位机测试界面根据设备连接端口相继完成串口初始化设置、数据处理并实时显示和数据储存等功能。(3)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是影响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研究不同燃料空燃比控制的重要参数,普通的发动机台架试验所测得的进气流量值并不能完整覆盖发动机转速和负荷范围内的每一工况点,为了减小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参数测量的工作量,针对转子发动机进气系统特点,运用平均值建模的方法建立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数学模型,对于模型内的待定系数,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求解。(4)整合软硬件系统,对转子发动机进行台架试验,对开发的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模型进行数值仿真,通过仿真与台架试验实测值对比,来验证模型的结构和待定参数辨识的有效性。

方枞胜[8](2020)在《设施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传统设施园艺生产过程中,作物水资源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主要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灌溉施肥的方式落后,造成水肥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会造成土壤中残留肥料,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提高设施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精准灌溉施肥。目前大部分设施作物的灌溉施肥需要操作人员每天到灌溉现场去手动操作设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人员长期值守,浪费一定的劳动力和时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对水肥设备的远程监控,有效解放劳动力,提高信息化水平。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中国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围绕设施精准灌溉施肥技术,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目标研究一套适用于设施作物的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分析国内外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设施生产需求分析监控系统的功能,确定系统首部枢纽的结构设计、水肥桶内单泵回流搅拌装置设计以及水肥一体化控制柜的结构设计。(2)设计一种适用于四个水肥桶的缓存混合型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的思想,研制以STM32为控制终端,多种传感器为环境数据采集模块,触摸屏为人机交互接口的监控系统,系统利用闭环反馈控制原理,保证水肥溶液浓度的精确性。(3)利用触摸屏组态技术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分为手动模式界面、定时定量模式界面、配肥模式界面等多种水肥一体化模式界面,满足设施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不同灌溉施肥需求,实现自动灌溉施肥功能。(4)利用物联网技术,对EMCP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水肥一体化设备的远程监控。通过Modbus协议实现触摸屏与云平台的实时通信,用户通过登录云平台或者打开APP,可以远程查看和操控水肥一体化设备,并且具有历史数据查询和报警通知等功能,实现设施作业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最终完成了设施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样机制作,通过番茄生长实际测试应用证明该系统对提高水肥均匀度和肥料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作物产量有重大意义,满足实际灌溉施肥要求。

蒋乾[9](2020)在《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相应的电子控制技术在船舶发动机中得到广泛应用。喷油器作为船舶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电控化是船舶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实现高压喷射、精准可调喷射定时,多次喷射等可变喷油规律等柔性喷射能力的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研究水平相对落后且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国外专业供应商。论文依托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专项“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燃油系统研制”科研项目,以自主研制的某型船用低速柴油机为应用对象,开展电控喷油器的自主开发与试验研究,力图摆脱电控喷油器等核心部件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本文以国家自主研发的某型船用低速机为应用对象,为了使其配套电控喷油燃油系统实现国产化,选取其关键部件之一的电控喷油器,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工作,完成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设计了一种电控喷油器结构方案。借鉴中高速机喷油器设计经验,并结合船用低速机喷油器的使用特性指标要求,完成了电控喷油器的基本设计参数匹配设计。2、开展了电控喷油器性能仿真研究。运用AMEsim液压仿真平台搭建了电控喷油器的机、电、液、磁耦合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电控喷油器喷射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为全面地评价电控喷油器的喷射性能,在全工况范围内开展了常规喷射性能研究。考虑到船用低速机喷射重油时的高温工作环境,电控喷油器内电磁阀部件存在高温失效风险,利用ANSYS仿真软件平台搭建了电磁阀散热仿真模型,分析了重油使用环境下电磁阀的温度场分布,据此完成了喷油器中电磁阀冷却油道的优化设计。3、研制了船用大功率电控喷油器性能试验装置,可适用轻质柴油和重油喷射试验;在此试验装置上,对所研制的电控喷油器开展了相关性能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电控喷油器的喷射响应速率快、喷射压力高,最大喷射压力可达120MPa;在不同工况负荷下循环间喷油量波动较小,波动范围均在10mm3之内,且在不同工况负荷下电控喷油器循环喷油量试验值与理论值误差在2.38%以内;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近似认为循环喷油量试验值与理论值一致,满足电控喷油器基本喷射性能需求;重油密封结构密封良好且重油使用环境下电磁阀温升较小,表面温度约91℃,远低于电磁阀最高稳定工作限制温度180℃,满足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的重油喷射使用要求。

刘翔宇[10](2019)在《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内燃发动机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动力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内燃发动机的电控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发动机的效率、燃油经济性、环保性等特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通常在内燃发动机电喷控制的研发过程中需要现场做大量控制算法验证实验及其性能测试实验,为方便验证测试和降低实验成本,本文提出一种能够模拟内燃发动机各工况信号的模拟装置的研究与开发,以供发动机电控制系统做模拟验证实验之用。本文首先对内燃发动机及其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予以介绍,对发动机各种不同功能的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特别对关乎内燃发动机点火和判缸信号所需要的曲轴和凸轮位置传感器信号进行详细分析。由于采用的发动机曲轴、凸轮轴传感器种类不同(霍尔和电磁)和汽缸数不同,所获得的曲轴与凸轮轴信号存在差异,重点分析了曲轴与凸轮轴两种信号之间存在的同步对应关系,由此提出了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总体架构。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选用NXP公司的MC9S08DZ60微处理器芯片为主控核心,根据功能需要围绕主控芯片设计系统外围电路模块。根据发动机电控信号的重要性及信号类型对装置模拟信号进行划分,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凸轮位置传感器信号、模拟量信号、点火开关信号。然后基于Code Warrior软件编辑环境展开针对MC9S08DZ60微处理器的控制软件开发,重点模拟产生了不同气缸数发动机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信号,发动机转速变化可通过主控芯片采集专门控制转速信号的旋钮电位器来实现,通过上位机监控界面可以实时标定需要输出的各种不同模拟量信号。为了便于用户对模拟装置输出信号进行实时监控,本系统对各输出信号进行了反馈检测,以供上位机显示。另外为模拟本系统与发动机电控单元ECU之间的信息互联,专门设计了CAN通信接口。最后对所设计的发动机信号模拟装置作了各功能测试。首先作了不同气缸数发动机在不同转速情况下的曲轴凸轮轴信号的输出测试;接下来为验证模拟量信号的调节输出功能进行了信号模拟装置与上位机之间通信测试,通过上位机界面可以标定各模拟量信号的输出,反馈检测的结果与标定值之间的误差满足技术要求;最后完成了模拟装置与发动机ECU之间的通信测试。本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信号模拟装置能够产生预想的发动机状态信号,通信功能也得到了验证,该系统为内燃机电喷控制系统开发和研制提供了方便。

二、喷射流量传感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喷射流量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简介
        1.2.1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概念及类型
        1.2.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工艺
    1.3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关键装置
        1.3.1 快速热裂解喂料器
        1.3.2 快速热裂解反应器
        1.3.3 快速热裂解冷凝器
    1.4 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
    1.5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反应器内传热研究现状
        1.5.1 生物质颗粒的加热和传热方式
        1.5.2 流化床反应器传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环形反应器传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临界流化速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关键装置研究现状评述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输料特性
    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喂料特性分析
        2.2.1 输料管和喷动管中心轴线距离布风板高度对喂料率的影响
        2.2.2 流化气速/喷动气速对喂料率的影响
        2.2.3 喷动气速有效喷射距离对喂料率的影响
        2.2.4 流化气和喷动气双重作用对喂料率的影响
        2.2.5 输料管内径对喂料率的影响
        2.2.6 物料粒径对喂料率的影响
    2.3 生物质喂料率回归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热特性
    3.1 试验装置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理论模型
        3.4.1 传热模型
        3.4.2 控制方程
        3.4.3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内部传热
    3.5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热模拟
        3.5.1 边界条件
        3.5.2 模拟结果准确性验证
        3.5.3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轴向温度分布
        3.5.4 环形区填料对传热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区临界流化速度特性
    4.1 试验装置及试验材料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步骤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临界空隙率随温度变化规律
        4.2.2 临界流化速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4.3 临界流化速度公式推导
    4.4 本章小结
5 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研制
    5.1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
        5.1.1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内管设计
        5.1.2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外管设计
        5.1.3 螺旋板换热器设计
        5.1.4 燃烧加热系统设计
    5.2 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
        5.2.1 料斗设计
        5.2.2 过渡仓和喂料仓设计
    5.3 喷射喷淋组合式冷凝器
        5.3.1 气液混合器设计
        5.3.2 导流管设计
        5.3.3 冷却盘管设计
    5.4 气固分离器
    5.5 尾气净化器
    5.6 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特点
    5.7 本章小结
6 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运行特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原料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6.2.2 冷凝器性能测试及温度检测
        6.2.3 快速热裂解温度对反应产物影响
        6.2.4 热解油分析
        6.2.5 热解炭主要物理特性
        6.2.6 不可冷凝气组分分析
        6.2.7 流化载气消耗量及能量衡算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与建议
附录A 变量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船用低速机喷油控制用压电阀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控喷油器研究现状
        1.2.1 车用电控喷油器
        1.2.2 船用电控喷油器
    1.3 电磁阀研究现状
    1.4 压电阀研究现状
        1.4.1 压电晶体的发展
        1.4.2 压电驱动阀的发展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1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5.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6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压电阀的初步设计
    2.1 压电阀主要技术指标
    2.2 压电阀结构设计
    2.3 阀芯结构尺寸初步设计
        2.3.1 阀芯直径及行程设计
        2.3.2 压电阀阀芯受力设计
    2.4 阀的驱动方式设计
    2.5 驱动电路设计
    2.6 复位弹簧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电阀的驱动器设计
    3.1 压电叠堆特性分析
        3.1.1 压电叠堆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
        3.1.2 压电叠堆的特点
    3.2 压电叠堆的基本特性
    3.3 位移放大的方式
    3.4 压电驱动机构设计
        3.4.1 压电执行器原理
        3.4.2 压电执行器仿真模型
        3.4.3 压电叠堆的长度对位移的影响
        3.4.4 压电叠堆面积对静态输出力特性影响
        3.4.5 压电执行器参数设计
    3.5 压电执行器选型
        3.5.1 压电执行器选型
        3.5.2 压电驱动部分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电阀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4.1 AMESim软件介绍
    4.2 压电阀动态仿真模型
        4.2.1 压电阀结构及工作原理
        4.2.2 压电执行器动态仿真建模
        4.2.3 压电阀动态仿真模型
    4.3 阀芯结构尺寸优化
    4.4 压电阀动态仿真研究
        4.4.1 压电阀动态响应
        4.4.2 压电阀阀腔压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电阀性能试验研究
    5.1 自制压电阀结构
    5.2 压电执行器试验研究
        5.2.1 压电执行器性能试验装置
        5.2.2 压电执行器位移测试
        5.2.3 弹簧预紧力对压电执行器的影响
        5.2.4 工作电压对压电执行器响应的影响
    5.3 压电阀性能测试试验台介绍
    5.4 压电阀开关响应特性
    5.5 压电阀流量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英文缩写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电喷打印技术发展现状
        1.2.2 电喷打印三维微纳结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热场-流场复合电喷射流形成机制与数值分析
    2.1 引言
    2.2 热场-流场复合作用机制分析
        2.2.1 热场作用效应分析
        2.2.2 打印过程受力分析
    2.3 热场调控电喷射流的仿真模型
        2.3.1 仿真液体参数的测量
        2.3.2 模型建立与物理场选定
        2.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2.4 热场调控电喷射流的仿真分析
        2.4.1 射流形成机制
        2.4.2 温度对射流作用
        2.4.3 电压对射流影响
        2.4.4 流量对射流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热场调控电喷打印测控及设备研发
    3.1 引言
    3.2 热场调控电喷打印关键装置研发
        3.2.1 热场调控装置
        3.2.2 电喷打印喷头
        3.2.3 电流测量装置
    3.3 电喷打印的电流测量研究
        3.3.1 电喷射流的电流特征分析
        3.3.2 电流测量系统建立
        3.3.3 基于电流在线测量的电喷打印实验研究
    3.4 热场调控电喷打印系统的控制
    3.5 热场调控电喷打印设备的搭建
    3.6 本章小结
4 PCL/PVP复合支架的热场调控电喷打印及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PCL/PVP复合溶液制备
    4.3 PVP微结构的电喷打印研究
        4.3.1 热场对射流模式及尺寸的影响
        4.3.2 电压对射流行为及尺寸的影响
        4.3.3 流量对射流行为及尺寸的影响
        4.3.4 微米/亚微米PVP微结构的电喷打印
    4.4 PCL/PVP复合支架的电喷打印成形
        4.4.1 热场调控电喷打印叠层结构
        4.4.2 电压对射流叠层沉积的影响
        4.4.3 水平拉伸速度的作用规律
        4.4.4 高深宽比PCL/PVP复合微结构的打印制造
        4.4.5 PCL/PVP复合支架的电喷打印
        4.4.6 PCL/PVP支架测试分析
    4.5 PCL/PVP复合支架的细胞培养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PZT微针的热场调控电喷打印研究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PZT柱状微结构的电喷打印研究
        5.2.1 PZT溶胶的制备
        5.2.2 PZT柱状结构的粘化成形
        5.2.3 PZT柱状结构的尺寸控制
    5.3 PZT微针的电喷打印成形
        5.3.1 电压对PZT柱状结构牵引形变的影响
        5.3.2 间距对PZT柱状结构牵引形变的影响
        5.3.3 微米/亚微米PZT针形结构的电喷打印
    5.4 PZT微针的结晶研究
        5.4.1 PZT后处理工艺研究
        5.4.2 PZT化学元素分析
        5.4.3 PZT晶体结构分析
    5.5 PZT微针的力学与压电性能研究
        5.5.1 原位SEM拉伸测试原理及设备
        5.5.2 PZT微针力学性能分析
        5.5.3 PZT微针压电性能分析
    5.6 PZT微纤毛的气流测量研究
        5.6.1 气流测试系统的建立
        5.6.2 PZT微纤毛的气流测量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脱硫废液在高温荒煤气中的热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脱硫废液的产生
        1.2.1 焦炉煤气脱除硫化氢的目的
        1.2.2 HPF脱硫废液的生成
    1.3 目前脱硫废液的处理方法
        1.3.1 提盐法
        1.3.1.1 蒸发结晶法
        1.3.1.2 分步结晶法
        1.3.1.3 离子交换法
        1.3.1.4 膜分离法
        1.3.1.5 沉淀法
        1.3.2 昆帕库斯法(Compacs)
        1.3.3 希罗哈克斯法(Hirohax)
        1.3.4 配煤炼焦法
    1.4 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利用回收现状
        1.4.1 上升管高温荒煤气特性
        1.4.2 上升管汽化冷却技术回收荒煤气余热
        1.4.3 导热油夹套技术回收荒煤气余热
        1.4.4 换热技术回收荒煤气余热
        1.4.5 直接利用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
    1.5 脱硫废液的蒸发和热解研究
        1.5.1 脱硫废液在荒煤气中的蒸发研究
        1.5.1.1 液滴蒸发的数学模型
        1.5.1.2 液滴群蒸发的分布模型
        1.5.1.3 喷雾在流动气场中的蒸发
        1.5.2 脱硫废液的热解研究
    1.6 课题的选择、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脱硫废液的组成和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
    2.3 脱硫废液中混合盐的表征分析
        2.3.1 脱硫废液固体混合盐的XRF分析
        2.3.2 脱硫废液固体混合盐的XRD分析
        2.3.3 脱硫废液固体混合盐的FT-IR分析
        2.3.4 脱硫废液固体混合盐的SEM分析
    2.4 脱硫废液中主要无机物与有机物组成
        2.4.1 脱硫废液中主要无机物组成
        2.4.2 脱硫废液中主要有机物组成
    2.5 脱硫废液盐浓度与沸点的关系
    2.6 脱硫废液盐的热稳定性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脱硫废液和煤共热解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装置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解终温对脱硫废液与煤共热解的影响
        3.3.2 升温速率对脱硫废液与煤共热解的影响
        3.3.3 脱硫废液掺配比例对脱硫废液与煤共热解的影响
        3.3.4 煤的种类对脱硫废液与煤共热解的影响
        3.3.5 脱硫废液与煤共热解时硫的迁移规律
        3.3.6 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脱硫废液蒸发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方法
    4.3 数值模拟模型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气相模型
        4.3.3 雾滴运动方程
        4.3.4 雾滴蒸发方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喷雾蒸发对上升管内流场的影响
        4.4.2 荒煤气温度对蒸发的影响
        4.4.3 喷雾流量对蒸发的影响
        4.4.4 液滴粒径对蒸发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单上升管热解脱硫废液基础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试样
        5.2.2 实验装置
        5.2.3 分析检测
    5.3 脱硫废液混合盐在荒煤气中的热解特性
    5.4 脱硫废液喷洒时间的优化
        5.4.1 上升管中荒煤气的温度分布
        5.4.2 喷洒时间对荒煤气温度的影响
        5.4.3 喷洒时间对荒煤气中H2S和HCN含量的影响
    5.5 脱硫废液喷洒位置的优化
    5.6 脱硫废液喷洒量的优化
        5.6.1 废液喷洒量对上升管荒煤气出口温度的影响
        5.6.2 单上升管最大废液处理量的确定
        5.6.3 废液喷洒量对硫氰酸铵浓度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型焦炉热解脱硫废液工艺的核心设备研制
    6.1 引言
    6.2 工艺流程
    6.3 脱硫废液的精细过滤系统研制
    6.4 脱硫废液恒压、连续输送系统开发
    6.5 脱硫废液的喷射器及分喷射器控制系统研制
        6.5.1 选用耐高温高压和耐高温腐蚀特种材料
        6.5.2 定角度、精细雾化技术
        6.5.3 高温高压防滴漏技术
        6.5.4 介质自动切换连续喷射技术
        6.5.5 系统自控技术
    6.6 预热器及预热技术开发
    6.7 上升管的高温切割和内衬砖无损伤打孔等改造设备研制
        6.7.1 打孔技术
        6.7.2 上升管改造
    6.8 总控制系统研制
    6.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型焦炉热解脱硫废液工业系统运行实践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和试样
        7.2.2 实验装置
        7.2.3 分析检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对煤气成分的影响
        7.3.2 对焦油的影响
        7.3.3 对脱硫液成分的影响
        7.3.4 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7.3.5 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7.3.6 经济效益与技术优势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双流式喷雾参数优化与猕猴桃授粉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授粉研究现状
        1.2.2 干粉式授粉研究现状
        1.2.3 液体喷雾授粉研究现状
        1.2.4 双流式喷雾研究现状
        1.2.5 对靶喷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猕猴桃双流式喷雾授粉技术要求研究
    2.1 对象物研究
        2.1.1 猕猴桃果树种植模式
        2.1.2 猕猴桃花朵结构与生理特性
        2.1.3 猕猴桃花朵分布统计
        2.1.4 花粉生理属性
    2.2 猕猴桃花粉悬浮液配置
    2.3 花粉柱头动态沉积量计算
    2.4 猕猴桃理论授粉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流体喷嘴靶向喷雾沉积量控制参数研究
    3.1 双流体喷嘴结构
        3.1.1 空气帽对雾锥角的影响
        3.1.2 喷嘴孔径对花粉液雾滴粒径的影响
    3.2 猕猴桃双流式喷雾授粉试验平台的搭建
        3.2.1 关键部件选型
        3.2.2 试验装置的整体搭配
    3.3 测试方法和试验参数确定
        3.3.1 雾滴沉积量测试方法
        3.3.2 单花柱头极限附着量测量方法
        3.3.3 花粉液覆盖率测定方法
        3.3.4 喷雾场雾滴粒径测量方法
        3.3.5 授粉控制参数确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喷雾距离对花粉液沉积的影响
        3.4.2 气压对花粉液极限附着量的影响
        3.4.3 液流量对花粉液雾滴沉积量的影响
        3.4.4 气压对雾化粒径径向分布的影响
        3.4.5 气压对雾滴径向分布规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猕猴桃双流式授粉装置设计
    4.1 技术要求
    4.2 双流式猕猴桃授粉机的整体方案设计
        4.2.1 方案比较
        4.2.2 整机结构方案
        4.2.3 整机主要技术参数计算与部件选型
    4.3 猕猴桃双流式授粉机的喷雾系统设计
    4.4 猕猴桃双流式授粉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4.4.1 花粉液流量控制
        4.4.2 喷雾气压控制
        4.4.3 对靶喷雾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猕猴桃双流式授粉装置田间试验研究
    5.1 猕猴桃双流式授粉装置的搭建
    5.2 猕猴桃田间授粉试验材料
        5.2.1 试验材料
        5.2.2 座果率、果实畸形率和果实重量采样方案
    5.3 连续喷雾授粉试验
        5.3.1 试验设计
        5.3.2 试验结果及指标极差分析
        5.3.3 试验指标方差分析
    5.4 对靶喷雾授粉试验
        5.4.1 试验方法
        5.4.2 对靶喷雾试验结果分析
        5.4.3 对靶喷雾授粉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消防车CAFS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消防车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
    2.1 半实物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2.2 消防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2.3 半实物仿真平台功能模块
    2.4 测试界面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消防车半实物仿真实验研究
    3.1 基于VeriStand半实物仿真平台开发
    3.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消防车管路压力损失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主战消防车工业级消防控制系统设计
    4.1 消防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2 消防车控制器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主战消防车样车控制系统安装
    5.1 研究目标与方法
    5.2 样车消防控制系统调试
    5.3 样车控制系统安装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转子发动机简介
        1.2.1 转子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1.2.2 转子发动机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发动机测试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测试系统总体功能要求分析
    2.2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2.3 测试参数测试基本原理及相关传感器选型
        2.3.1 测功机与转速、扭矩的测量
        2.3.2 温度参数的测量
        2.3.3 流量参数的测量
        2.3.4 压力参数的测量
        2.3.5 油耗参数的测量
    2.4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数据采集卡设计方案
        2.4.1 数据采集卡的基本功能分析
        2.4.2 数据采集卡设计方案确定
    2.5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上位机测试软件设计方案
        2.5.1 上位机测试软件功能分析
        2.5.2 上位机测试软件开发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数据采集卡硬件设计
        3.1.1 微控制器芯片选型及附属电路
        3.1.2 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电路设计
        3.1.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1.4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1.5 硬件抗干扰设计
    3.2 数据采集卡软件设计
        3.2.1 系统主程序
        3.2.2 A/D转换子程序
        3.2.3 串口通信中断程序
    3.3 上位机测试软件设计
        3.3.1 初始化设置
        3.3.2 各功能模块设计
        3.3.3 主界面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模型
    4.1 转子发动机进气系统特点
    4.2 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建模
        4.2.1 进气压力状态方程
        4.2.2 节气门空气流量模型
        4.2.3 进气口空气流量模型
    4.3 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模型参数辨识
        4.3.1 节气门空气流量模型参数辨识
        4.3.2 进气口空气流量模型参数辨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试验验证
    5.1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台架试验
        5.1.1 转子发动机测试台架搭建
        5.1.2 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台架试验验证
    5.2 转子发动机进气流量测量模型仿真与试验验证
        5.2.1 模型仿真验证平台搭建
        5.2.2 模型仿真与台架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6.1.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6.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

(8)设施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2.3 控制柜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组成与硬件设计
    3.1 系统组成
    3.2 硬件设计
        3.2.1 处理器的选择
        3.2.2 供电系统的设计
        3.2.3 模拟量采集模块
        3.2.4 485 传输模块
        3.2.5 人机交互模块
        3.2.6 开关量输出控制模块
        3.2.7 硬件电路的实现
    3.3 基于MODBUS协议的系统通信
        3.3.1 Modbus协议简介
        3.3.2 系统通信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STM32 程序设计
        4.1.1 软件开发环境
        4.1.2 软件程序设计
    4.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2.1 软件开发环境
        4.2.2 变量定义以及通讯口配置
        4.2.3 界面设计
        4.2.4 U盘读取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物联网云平台及APP设计
    5.1 EMCP物联网云平台介绍
    5.2 EMCP物联网云平台的系统架构
    5.3 物联网系统设计
        5.3.1 无线传输设备
        5.3.2 云平台设计
        5.3.4 APP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设备的安装与应用
    6.1 设备安装
    6.2 设备应用与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9)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船用低速机电控燃油系统发展概述
        1.2.1 国外船用低速机燃油系统发展现状
        1.2.1.1 MAN diesel & Turbo 公司 ME、G 系列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1.2.1.2 Win GD公司RT-flex系列电控共轨燃油系统
        1.2.1.3 三菱重工的UE-ECO增压式燃油喷射系统
        1.2.2 国内船用低速机燃油系统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究进展
        1.3.1 国外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发展现状
        1.3.1.1 L'Orange共轨式电控喷油器
        1.3.1.2 OMT共轨喷油器和Bosch电控喷油器
        1.3.1.3 MAN FBIV增压式电控喷油器
        1.3.2 国内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控喷油器设计
    2.1 电控喷油器需求分析
    2.2 电控喷油器结构设计
        2.2.1 电控喷油器体设计
        2.2.2 重油密封结构设计
        2.2.3 针阀偶件设计
        2.2.4 控制阀偶件设计
        2.2.5 电磁控制机构设计
    2.3 电控喷油器工作原理
    2.4 电控喷油器主要参数设计
        2.4.1 针阀偶件参数设计
        2.4.1.1 喷孔流通面积
        2.4.1.2 针阀参数设计
        2.4.2 针阀调压弹簧参数设计
        2.4.2.1 弹簧预紧力
        2.4.2.2 弹簧校核估算
        2.4.3 控制活塞参数设计计算
        2.4.3.1 双量孔参数计算
        2.4.3.2 控制容积计算
        2.4.3.3 控制阀升程计算
        2.4.3.4 控制阀预紧力
        2.4.4 电磁阀参数设计计算
        2.4.4.1 电磁阀弹簧校核估算
        2.4.4.2 高速电磁阀电磁力估算
        2.4.5 紧帽参数设计计算
        2.4.5.1 喷嘴紧帽
        2.4.5.2 器体紧帽
    2.5 电控喷油器结构参数匹配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控喷油器性能数值仿真研究
    3.1 AMESim 软件简介
    3.2 电控喷油器数学模型建立
        3.2.1 电-磁能量转换机构数学模型
        3.2.2 机械运动数学模型
        3.2.3 流体运动数学模型
    3.3 电控喷油器一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的假设及简化
        3.3.2 电磁驱动组件模型建立
        3.3.2.1 电磁驱动组件的电磁力MAP图
        3.3.2.2 电磁驱动组件液力模型
        3.3.2.3 燃油喷射组件液力模型建立
        3.3.2.4 喷油器整体模型
    3.4 关键结构参数对喷油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3.4.1 进/出油量孔直径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3.4.2 控制活塞直径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3.4.3 针阀弹簧预紧力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3.4.4 关键结构参数对喷油器性能影响度量化分析
    3.5 电控喷油器喷射特性仿真研究
        3.5.1 基本喷射性能研究
        3.5.2 循环喷油量一致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喷油器重油适用性研究
    4.1 ANSYS Workbench 仿真软件平台介绍
    4.2 电磁阀散热仿真模型简化
    4.3 计算网格划分
    4.4 边界条件及流动模型选择
        4.4.1 边界条件
        4.4.2 流动模型及求解设置
    4.5 散热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4.5.1 温度分布
        4.5.2 冷却油流速分布
        4.5.3 热量分布
        4.5.4 出口流量统计
        4.5.5 初步散热仿真结论
    4.6 电磁阀冷却结构优化设计
    4.7 模型优化后的散热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4.7.1 温度分布
        4.7.2 冷却油流速分布
        4.7.3 热量分布
        4.7.4 出口流量统计
        4.7.5 散热仿真结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控喷油器试验装置研制与试验验证
    5.1 总体方案设计
    5.2 试验装置研制
        5.2.1 低压燃油系统研制
        5.2.2 高压燃油系统研制
        5.2.3 润滑油供给系统研制
        5.2.3.1 润滑油系统
        5.2.3.2 伺服油系统
        5.2.4 喷油量测量系统研制
        5.2.5 冷却水系统研制
        5.2.6 测控系统开发
        5.2.6.1 上下位机硬件设计
        5.2.6.2 PLC程序设计
        5.2.6.3 上位机Lab VIEW程序设计
        5.2.6.4 Lab VIEW与 PLC通信
        5.2.7 试验装置软硬件集成与调试
    5.3 电控喷油器性能试验研究
        5.3.1 性能仿真模型验证试验
        5.3.2 密封性验证试验
        5.3.3 循环喷射量验证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燃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概述
    2.1 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2 内燃发动机电喷控制系统
    2.3 内燃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
    2.4 内燃发动机的传感器
        2.4.1 频率量信号传感器
        2.4.2 模拟量信号传感器
        2.4.3 开关量信号传感器
    2.5 内燃发动机电控执行器
        2.5.1 点火装置
        2.5.2 喷油器
    2.6 曲轴与凸轮轴信号的对应相位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总体结构
    3.1 信号模拟装置的系统设计
        3.1.1 系统的技术和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思想
    3.2 信号模拟装置硬件架构设计
    3.3 信号模拟装置软件架构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4.1 主控芯片基本电路
        4.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4.1.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
    4.2 电源电路和点火开关
    4.3 霍尔式曲轴/凸轮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4.3.1 霍尔式曲轴/凸轮信号输出电路
        4.3.2 霍尔式曲轴/凸轮信号调节及反馈测量电路
    4.4 磁电式曲轴/凸轮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4.4.1 磁电式曲轴/凸轮信号输出电路
        4.4.2 磁电式曲轴/凸轮信号调节及反馈测量电路
    4.5 模拟量工况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4.5.1 模拟量工况信号输出电路
        4.5.2 模拟量工况信号反馈检测电路
    4.6 通讯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4.6.1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4.6.2 CAN通信模块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软件设计
    5.1 开发环境介绍
    5.2 主程序设计
        5.2.1 主控芯片初始化
        5.2.2 系统时钟设置
        5.2.3 脉宽调制模块
    5.3 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模拟信号程序设计
        5.3.1 曲轴位置传感器模拟信号程序设计
        5.3.2 凸轮位置传感器模拟信号程序设计
    5.4 模拟量信号输出控制程序设计
    5.5 模拟量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5.6 通信软件设计
        5.6.1 SPI通信模块设计
        5.6.2 CAN通信模块设计
    5.7 上位机界面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号模拟装置的测试
    6.1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6.2 工况模拟信号的输出测试
        6.2.1 曲轴/凸轮信号的输出测试
        6.2.2 模拟量信号的标定输出测试
    6.3 系统通信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喷射流量传感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与特性研究[D]. 王娜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船用低速机喷油控制用压电阀研制[D]. 郑力.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热场调控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与工艺研究[D]. 李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4]脱硫废液在高温荒煤气中的热解特性研究[D]. 李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5]双流式喷雾参数优化与猕猴桃授粉装置研制[D]. 蒋宗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消防车CAFS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D]. 晁储贝.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转子发动机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刘夏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设施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方枞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9]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D]. 蒋乾.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10]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刘翔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射流传感器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